星期一, 1月 19, 2015

考試作弊是否可以變成一種建制(institutionalized)

考試作弊是否可以變成一種建制(institutionalized)
http://yijingsearcher.blogspot.ca/2015/01/institutionalized.html

中國人最了不起的發明就是考試制度, 而且是文官考試制度. 世界上
很多國家也都有文官考試, 而自從有了文憑後, 考試也成為學習的重
要建制.

總之,考試己是現代人家常便飯.

中國用考試選拔人才, 是那時開始很不好說. 我研究宗教和命理, 發
現很可能中國人考試不一定全是政治的手段和發明, 而是因為宗
教. 會這麼想是因為中國人的神的世界, 幾乎和官吏制度完全吻合.
在地上有一個官名, 天上也會有一個. 古時皇帝在宮殿看考試卷子選
人, 同時也忙著給天上的神封官位. 最有名的關公, 幾乎每個皇帝都
去給他封一下, 弄得關先生的抬頭有如一篇文章那麼長.

古時科舉和孔老夫子很有關係, 因為考題都關于他的學問. 不過, 孔
老夫子自己熱衷求官, 郤不必經過科考, 反正在列國君王前耍耍
嘴皮子就可以. 他開補習班, 好像也沒有發文憑, 也沒考試. 可見科
舉這件事未必會合他老人家的風格.

中國的科舉是從隋唐開始. 我想那時的人相信道教, 而道教最愛搞封
神, 封神榜是講先秦的事, 可能是神明先有考試, 封官, 才輪到人間
. 既然人死了都會有官做, 在生時過過官癮亦不為過也. 所以就有科
舉的事.

中國人的算命術據說從唐朝就開時, 有個叫李虛中的道士根據人的生
辰發明了八字, 後來在宋朝發揚光大, 變成子平法, 就是現在八字算
命, 原來就稱為祿命法, 白話說, 就是為了求問升官發財而設的玩意
. 八字算命講財官比劫印傷, 這些名堂全是為了考試做官而產生的.
不過, 八字算命的基礎是建立在漢朝京房易經, 這些名辭是京房先用
了的 -- 原來是占卜用的. 而漢朝並未有科舉. 可見, 祿命法的文化
要比科舉早.

所以我相信, 中國人的考試制度, 或者說, 中國人發明考試制度, 是
為了實現算命的祿命法, 甚至是為了實現先天注定的命運論. 顯然,
有考試這件事, 不是為了求公平, 而是為了反映中國人的命運觀.

古時文獻, 戲曲, 筆記, 充滿了科考和命運相關的材料. 到了清朝,
科舉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皇帝干脆設一本登科錄. 任何考上殿試
的新科都要向皇帝報告生辰八字和考試前發生在自己身上任何異象或
特別和命運有意思的事蹟, 連做夢的內容都不能漏掉, 全記在登科祿
中.這是目前存在台灣故宮博物館的重要檔案.

古時皇朝重視考試, 幾乎到了神經質的程度. 看起來好像是為了求公
平, 可是從考試出題就完全有另一個考慮, 因為考試題目, 除了策論
, 都是考些和為官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 到了清代, 甚至扯到更離譜
, 弄出了個八股文, 好像更想証明考試不是為了取才, 而是証明天道
和命運的邏輯. 從前進考場, 門口考官會大聲喊, 有冤報冤, 有仇報
仇, 說明考生會不會當選,全看後天因果報應.

總之, 古時的人並不求考試公平. 可是另一方面, 郤把考試把關到了
有如要違反天理.清朝很多抄家滅族的案子都和考試作弊有關.

現在民主時代, 要選材, 或在學校中評定學生成學習成果, 也因循過
去科舉時代的作法.不過少了一些因果報應的理念.但是對付考試作弊
的作法, 一樣忌惡如仇. 而現代人對于考試的正當性, 也和古人一樣
, 很少反省. 到底一次考試是否真的能查出學子的本事, 或一場選人
的考試是否真的選到稱職的人,少有檢討.

更少人去想, 是否考試也要加一點機會主義. 機會主義要比信命可以
被人接受, 和果報離得遠些. 本來, 一場考試因為題目的涵蓋和選擇
, 甚至考官,評審,都有機會因素.而考生的能力與答題技巧也影響了
結果.而考前猜題能力,原就是投機,和被認為不道德的作弊相比,前者
成為一個人聰明才智機巧的表現,而考試作弊郤被認為可恥和拙劣的
行為.這一個原則應該是無可置疑有普世價值.

不過, 我們可以對考試這事全盤審視. 到底這事有無必要那麼全面被
接受為我們對學習成果評斷的唯一選擇, 或我們可以開始想想, 孔子
那麼學術輝煌的時代, 好像考試和他們生活一點關係都沒有, 是否有
必要將作弊閞放成和考前猜題一樣, 變成一個學子, 求官者, 求職者
, 能力的一部份.

我的建議聽來荒唐. 但是以現在 GAMing 的理論, 將擊敗出考題者成
為考試活動一部份, 若作弊者被逮,那得受罰, 但若是成功了, 也算
是一種能量的表現, 是不是也可行呢. (其實我們真的可以設計多樣
的作弊模式, 加在考試的活動上, 也是一種創舉).

我想, 我的說法未必可以將可惡的考試從我們快樂的生活人完全去除
, 但將我們可以把考試變得比較沒有那麼天經地義, 可能也很符合當
年像孫文那些痛恨八股而去搞革命的人的義舉.


毛澤東語錄中曾說:(深得我心)
考試可以交頭接耳,甚至冒名頂替。冒名頂替的也不過是照人家的
抄一遍,我不會,你寫了,我抄一遍,也可以有些心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