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月 02, 2015

簡體字的硬道理

海外華人嘲笑簡體字要捉小辮子可說不勝枚舉:

  剛去大陸時,在飯館吃麵,看到菜單上將麵寫成面,一面吃麵,好像碗裡有個人
頭,一張臉正對著你,這個想像力讓我吃得很辛苦,因為從沒想過捉著一個人的臉
猛啃, 很不是味道. 後來吃到了山西的「刀削面」更是嚇人, 吃完看看自己臉少
了半邊了沒.

  有人寫了對聯:

上聯曰:「麵無麥、愛無心、單翅能飛」;
下聯曰:「餘不食、親不見、無門可開」。

  繁體字的衛道人士說臉面和麵條沒關係.這個面字被拿來代表食物有夠荒唐.
乃公本人用繁體字, 但不算是繁體衛道人士. 不過從民俗文化發生, 可能這個荒
唐的文字建設有時郤有些硬道理. 也就是說, 臉面的面字原來還真的可能就是用
來代表人們三餐都吃的麵. 也許想替簡體字辯解的人多用一點心在文化發生的過
程, 可以找到簡體字並不是當年西化人士盲目瞎搞出來的.

  中國文字發生數千年, 但是面字要比麵要早很多. 中國考古學家發現齊家坪
文化找到中國人在公元二千年前就開始吃小米麵條的証據,不過後來研究發現
較可能的是吃麵文化應該是從新疆西域文化傳入,至少麵這個字並沒出現在甲骨
文或金文,而是出現在漢朝.當時西域文化己大規模進入漢地.


     
麵條名稱除上述之水麵、煮餅、湯餅、水引、餺飥外,尚有唐代流行的冷淘、
溫淘等. 在<唐會要.光錄寺>中載有「宮廷中到冬天要造『湯餅』,夏天要做
『冷淘』」,就是將麵條煮熟後過冷水再吃的一種面,與北方人的「過水麵」相
同.

古時的中國人主食是小米.稻子在大禹治水時被引入北方,脫殼以後是大米,
但在北方古時候吃的並不多。

麥子當時也有,可能是從西方引進的,碾碎了就是白麵,夏商周人吃白麵也很少
。商周的人吃粟(包括稷)、稻、黍、麥、大豆、大麻六種作物,
就是古人常說的五穀。但是麵粉在商周己經有了.據《封神演義》說的,
姜太公在七十二歲出道前一路做生意都失敗,曾賣過麵粉.不過這只是想像,
因為根據考古,商周的人,包括孔子,可能只吃小米.麥子是當粒吃的.

中國的麥子也是五千年前從西部新疆、甘肅地區先有的。麥子從西向東傳播
,這個事實改變了很多人以為馬哥波羅將麵食傳到歐洲的錯誤觀念.
中國古代人吃的是小米.孔子教三千個學生,收學費,其中正式是以小米計.
周遊列國時吃的也是小米飯或粥.當時有麥粉,品質不佳,尚無法成為主食,或有
磨的麥粉,並不可能做成麵條.

麵這個字在漢朝以後才出現.唐宋時己有麵條.

宋朝時,麵條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已有「麵條」的名詞,形狀為長條,花樣多,
如素面、煎面、雞絲面、三鮮面
、銀絲冷淘、菜面等;

元代時「干(掛)麵條」問世了,在<飲膳正要>中載有
「春盤麵」、「山藥麵」、「羊皮麵」、「秀禿麻麵」等二十多種。明清時又有
更進一步的發展,如北京的「炸醬麵」、揚州的「裙帶麵」、福建的「八珍麵」
.

麵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都沒出再出.本是會意字,是說麥屑末.因為很細,一下就看
不見, 因而取丏. 丏這個音是從免字引申出來的, 主指是壅蔽的樣子. 因為粉末
散開即不見了.

免字和人的臉面有關. 古人有在重要場合, 或重要的人臉面要遮蔽. 比如
士人貴族女人要有冠冕,戰士出征也有將臉面蓋住的習俗,即『蘭陵王代面』.
面字有不給人看的意思.

古時將士戴面具除了防止受傷,也有其他宗教的作用.蘭陵王是因為怕被敵人看
輕,所以出戰時戴面具,其原始可能是儀式時驅鬼的功用較多.十二地支中的
卯字,原指的是武士面上按的二片遮面的木板.初讀到卯字字原,我一直不解,因為
手拿木片如何去搬弄兵器?

我猜想最可能的是古人早會用豬腸做成的薄片套在臉上, 可見四川變臉早在二千
年前己流行了. 另一個用法和吃的麵有關. 因為在臉上貼一張塗彩的『面』皮,
取代木板做的面具, 是簡單又實際的做法. 易經
革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或許可以解釋為將臉面改變的做法.面字應該
就是一種五穀類做來吃,或貼在臉面上的薄皮.

不論如何,麵字的本字就是面,面和免同意,即細不易見的東西.

總之,簡體字用面來代表日常吃的麵是有個硬道理存在.
=======================================================
以下是乃公好友丁廣馨女史回應文字. 丁廣馨是青衣名票,中英文俱佳,華人少見.今蒙她青睞,賜文,
倍感光彩:

一首唐詩宋詞印成簡體字,如同吃過了水的病人菜,我就不要讀了。 其他諸如《國學概論》,《國史大綱》等, 印成簡體就好像在説別國的事。過去金朝有一種模仿文明的金體字 ,是半旯漢字,那是力求漢化,提高身價的策略。 近代漢人簡化文字所表現的實是漢文化的墮落。痛哉。



不過,事到如今,簡體字已經是生活中的事實,一時也扳不過來, 但是小學中,可以增加繁體字課程,給優資兒童一個基礎, 以便日後更進一步地汲取漢文化的精髓。 漢字的簡化猶如西方外語花體字的消逝, 我寫的花體字Steve Jobs, Calligraphy Lover 有 很多人看不懂,這比國人讀繁體字的能力還差, 美加有識之士也在忙於鼓吹花體字的復興,但這是他們的事。 咱們國內必須提倡繁體字,否則屈原,陶潛,杜甫,李商隱,李煜, 馮延巳,歐陽修,老蘇,辛棄疾, 乃至晚清文人的好處都無法咀嚼玩味,。。。。。。况可避免吾兄” 麵面交相映”的無奈。一笑。


吳宓「不死驚看漢字亡」------余英時
「不死驚看漢字亡」------血腥的「簡化字改革」

1957年,陳夢家發表《慎重一點「改革」漢字》,不贊成廢除繁體字實行簡化字
,以及實行漢字的拉丁化。僅僅是由於章伯鈞曾經贊同他的觀點,他便被定性為
「章羅聯盟反對文字改革的急先鋒」,劃為右派,受到無端的迫害。1966年文化
大革命爆發,陳夢家先生受到了連續的批判和鬥爭。為了抗議這種人格侮辱,陳
夢家於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自殺。

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日吳宓記道:

午飯時,接張天授剪寄(1)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七日上海《文匯報》陳夢家撰《慎重
一點「改革」漢字》文,(2)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七日上海《文匯報》專電《首都學
術界激烈爭論「漢字要不要改革」記》。即復函申謝。宓讀此剪報,始知宓一向
太過慎重,太為畏怯,愧對自己平生之志事矣。即致唐蘭、陳夢家一函,述感佩
之意。寫示「不死驚看漢字亡」一詩。

吳先生是誓死捍衛漢字的,陳夢家的文章和唐蘭的發言給他陡然增添了無限的勇
氣,竟寫信去支援。但八月十六日他在日記中說:

北京有陳夢家,以反對文字改革為其罪。按宓於五月二十日致唐蘭、陳夢家一函
,似因漿糊潮濕,郵票脫落,該函竟以「欠資無人收領」退回,宓倖免牽連矣。
然宓自愧不如夢家之因文字改革而得罪也。

吳先生因「郵票脫落」而倖免打成右派的可能,這種事實在太巧了。但他並不「
自幸」,而是「自愧」,這又是他殉道精神的充分體現。

(余英時《一滴淚》序言)
======================================================================

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論證了漢字的文(形)訓(義)聲(音)內部有非常完整
科學的規律和內在聯係。比如「戔」字本意「小,少」,而以「戔」字為基礎的
「淺」「盞」「箋」「棧」「濺」等一系列字的形相近,音相似,義相通。

簡化字把許多 形、音、義毫無關聯 的不同漢字強行合併成一個字。結果造成不
是我國文字的 "簡化",反而是我國文字的 複雜 與 混亂化:

(例1)
裏:指"裏---外" / 裡:指"鄉里""故里""二里地"
------簡化字中強行合併成一個字:裡
(例2)
後:指"先後" / 後:指"皇后"
------簡化字中強行合併成一個字:後
(例3)
餘:指"剩餘" / 余:指"我"
------簡化字中強行合併成一個字:余
(例4)
隻:指"一隻雞" / 祗:指"祗有""祗能"
------簡化字中強行合併成一個字:只
(例5)
乾:指"乾燥""乾脆""乾著急" / 幹:指"幹活""幹練" / 干:指"天干""干涉""干
係""相干" / 榦:指"樹榦""軀榦"
------簡化字中強行合併成一個字:干
(例6)
葉:指"樹葉",或指一個姓氏,如"葉挺" / 葉:指另一個姓氏,如"葉公好龍"的
"葉"字,正確讀音是sh□
------簡化字中強行合併成一個字:葉
(例7)
云:指"白雲""烏雲" / 云:指說話,如"子曰詩雲"
------簡化字中強行合併成一個字:雲
(例8)
徵:指"徵稅""徵求意見""旁徵博引""徵兆""特徵" / 征:指"征服""征討""征伐
"
------簡化字中強行合併成一個字:征
(例9)
蔔:指"蘿蔔" / 卜:指"占卜"
------簡化字中強行合併成一個字:卜
(例10)
發:指「發動」"先發制人" / 髮:指"頭髮"
------簡化字中強行合併成一個字:發
(例11)
鬱:指草木繁茂如"鬱鬱蔥蔥",或情緒壓抑如"鬱鬱寡歡" / 郁:指香氣或文采,
如"香氣馥郁""文采鬱鬱"
------簡化字中強行合併成一個字:郁

按照這樣的路數「施氏嗜食獅,誓食十獅」索性簡化成「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算了。

即使不說為了保存這個和梵文古波斯文古希臘文拉丁文同時而惟一傳承至今的成
功的文化奇跡,單就利於閱讀理解來說,這樣不顧漢字內在規律的「簡化」真的
讓閱讀更簡單了嗎?還是更費解費時費力了???
       
關於恢復使用繁體字的一點思考--- 羅寧
《簡化字總表》歸並字代替字研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