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月 04, 2015

褉的習俗

褉的習俗

褉的習俗被放在日本文化架構, 可以從兩方面思考: 從人類學看, 任
何民族都有 水可以去穢和消惡的作用. 日本人愛洗澡, 也許更表現出
這個文化對罪惡去除的 用心. 和它的源泉中華文化相比, 日本宗教和
洗滌更形重要. 「日本神道教自古認為人有罪穢,可到河水、海水中
洗滌乾淨,謂之褉。 廣義的褉還包括祓,即向神祈禱悔罪,以消除身
上的罪穢」。 「神道教儀禮最注重潔淨,不得沾染絲毫不潔之物;凡
觸及不潔者,需行褉祓之禮。 每年舉行兩次全民性的潔淨儀式,節期
定於6月30日和12月31日」。 (謝?亞?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歷史上
的宗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年出版,294頁)。 有的民族,
洗罪的儀式甚至是每遇必要情況即可隨時進行。在印度東北部的曼尼
 普爾邦,邦主遇到重大緊急情況時,常常用洗滌的方式清除自己的罪
並把罪轉嫁 給一個囚犯。邦主和他的妻子穿上漂亮的袍子,在市場的
一個架子上用水沖洗自 己的身子,那個囚犯就蹲在架子底下,接收帶
罪的洗澡水。(弗雷澤《金枝》, 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8 年出版,
769 頁。)正是水和洗的儀式幫助邦主解除了罪 惡,消解了原罪感。
) 日本人並無原罪的觀念. 因而, 與其說褉文化在日本表現西方人類
學家看到的, 不如說它全然反映中土文化對褉的重視. 從夏朝或更早
即產生的中國人從與水相 處而發展出來的水袚 (即褉 )的文化. 這個
文化太重要, 也太大, 因而中國的宗 教 , 文化, 民俗, 有一半可能
和它有關. 用短篇文章去談袚和褉 -- 是相當輕 率的. 日本人把每年
的 3 月 3 日定為祈禱、祝福女孩子茁壯成長的節日——「女兒節 」
。因為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所以又稱「桃花節」。「女兒節」在日本
已有 600 多年的歷史。(讀者可以參加容乃公寫過林黛玉八字的說桃
花, 其中有很長的關 於三月春水泛桃花的傳說和神話 ) 在「女兒節
」這天早上, 日本父母會將桃木雕刻的小偶人 (玩具娃娃 )悄悄地放
 在孩子的床頭,希望此物作為保護神,為自己的女兒驅鬼鎮邪、消災
滅病。這個 活動即是三月三日的褉. 除了送偶人,日本人也在三月三
日傍晚,去河邊「流放偶人」。 「流放偶人」與中國古代的「袚褉」
儀式相似。日本人在紅紙衣的偶人和供品放 在圓蓋上,然後慢慢放入
河中,任其漂游遠去。「流放偶人」是希望偶人能代替 自己與病痛災
難一起遠遠地漂走。這個習俗在中國各地, 在台灣, 都有類似做法
. 不過放偶人可能用別的方式取代. 中國的褉俗在夏朝以前即有, 但
一直到魏朝後被訂在三月三日成為上巳節. 中國 的上巳節和清明節常
被放在一起, 因為發生的原因和時間相同. 陰曆三月上旬的 巳日人們
到水邊嬉游,以消除不祥,叫做「修褉」。 (中國人的節日,單的都和
驅鬼關.三月三,在命理三為喪,是死的意思.而巳字, 原是易經繫辭的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
坎,成言乎 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
,言萬物之絜齊也. 易經巽即巳,是以褉,對號人座,對齊,即清潔之意
.清潔不是身上無泥塵,而是 找出失去的魂,對齊回來.這才是淨身原本
的宗旨.   禊,示旁,非衣旁(衣旁為褉,讀如謝,短襖)。古代
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 祭祀活動,用以消除「妖邪」。這個代表衣服的
字若你要想研究,可以從杜 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
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 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
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去發明.衣部的禊也不 見金文和甲骨文,
但和褉相同. 關於服飾與褉俗可能也有它的深度, 絕對可以成 為博士
論文. 褉俗最出名的當是王羲之《蘭亭集序》:「暮春之初,會於會
稽山陰之蘭亭,修 褉事也。」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 (水最旺之年,
也是最容易有水厄之年 ),暮春 (春水泛, 亦為水鬼最猖狂時 )之初
,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 集。此地有崇
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 列
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王羲之《蘭亭集序》:「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褉事也
。」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
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 [ 修褉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
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
作詩。作完了詩,大家把詩蒐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序. 現代文
人都忘了當年王羲之的蘭亭修褉成為後世文人雅集之宗. 我想和他一
生奇怪命運有些關係. 這篇中國國寶的下場也很奇怪, 因為後來被唐
太宗拿去殉葬, 可知他的文字鬼氣有多旺. 中國文人最津津樂道的高
禖祓禊,曲水流觴. 春秋時, 曾子在孔子面前得到三個臉書的讚說;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 風乎舞
雩, 詠而歸。」或詩經寫男女求歡相聯繫,送芍藥、唱情歌《詩鄭風
溱洧》便是寫得上巳節男女相會: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
□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吁且樂。維士與
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吁且樂。維士與女,
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這都是褉俗變化的一種形式. 祓禊則是在水
邊祛除邪氣、淨化身心的儀式,而發展出的游水戲水的活動 . 從文
字發生來看, 褉字名堂要比上巳習俗多. 祓楔 - 祓楔」鄭玄註:「
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藥沐浴。
」漢應劭《風俗通》:「禊者,潔也,故於水上盥潔之也。」漢張衡
《南都賦》:「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於陽濱。」南朝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企羨》劉孝標注引晉王羲之《臨河敘》:「暮
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漢至唐代,賦詠極多,
如東漢篤、《祓禊賦》、晉張協《洛禊賦》、隋盧思道《上巳禊飲詩
》、唐沈佺期《上巳日祓禊渭濱應制》,皆寫此事。



褉字並不存在金文與甲骨文, 可見和上巳節一樣都是先秦以後的發明
. 依我推測 , 褉字最可能是古字棄字的變體. 棄是容器, 就是箕,
不過這玩意在古時有特別作用, 是流放嬰兒用的. 為何流放? 可能是
傳統, 也可能有別的作用. 我記得中研院院士李亦園曾與我談論過人
類學家張光直研究殷商廟號發現可能商人有殺女嬰習俗, 因為商人廟
號少有列女姓名. 我認為殺女嬰習俗一定不光是為了廟號, 可能還包
括其他因素, 但殺嬰習俗古來即有, 殺的方式我以為可能包括流放.
為了判斷到底人們生小孩是否男女平均在不同日子, 張光直教授還作
了一個愚笨但有說服力的調查, 他去美國某些醫院調出生育記錄, 証
明男女出生是平均發生在同一個日字的. 到目前, 我沒讀到商朝殺嬰
的方式的論說, 但是流放倒是一個很可能的選擇. 而這個習俗可能就
是褉俗的來原. 古時女人小不心懷了子孩, 為了被發現, 最容易的方
法就是流放. 周朝的周的始祖後稷,名叫棄。關於他的出世,還有一
個非常神奇的傳說。他的母親是有邰氏部族的女兒,名叫姜原。姜原
是帝嚳的正妃。她嫁出後才十五六歲, 如眾所周知, 她不小心外出時
和聖母瑪莉亞一樣, 足登了大人跡 (可能是誤踩了恐龍化石的足印
), 感動了身體, 發生了 immaculate conception( 基督教稱為聖母
無原罪, 但文字可看成無精受孕 ), 姑娘生了小孩. 因為怕人知道不
好意思, 她用了各形各色手段要把小孩搞走, 當然包括當時可能最流
行的水中流放, 結果這孩子像是被迪斯耐卡通公司劇本寫的, 連放在
加州高速公路上都沒被壓死. 最後邰後投降了, 沒再有搞掉小孩的念
頭, 順手將小孩托養在朋友家, 順便取了當時也很流行的流放兒的名
字, 稱為棄. 棄就是周朝的祖先. 棄字後來發展成褉. 關於流放小孩
之俗也是個大題目. 這個題目應該是中國民俗的最重要的根原. 先讓
我瞎扯一段你可能聽過的閒話.


幾年前, 我在汀州路跟一些喝茶的朋
友講易經. 不曉為何居然朱天文會鬼使神差來聽一次稀罕的一次容乃
公易經. 當天我講易經漸卦, 談到了江流兒. 她那時正在寫巫言, 不
過我說的東西未必是她來的目的. 不過至今我仍不解其由那天她為何
而來. 我曾提過鍾信仁筆名江兒, 那天我談到玄奘, 陸羽, 虛雲法師
都是被母親流放的江流兒 -- 這本是玄奘的外號. 江流兒是有宗教緣
的. 陸羽師父以易經漸卦辭取名鴻漸, 這是出家師父取的. 易經漸卦
的漸是死去的鬼 , 而卦辭說到的都是河邊的事, 擺明是講古來棄字
的傳統, 也是褉俗的傳統. 以後我曾經在講牡丹亭時也發生過在演講
時有人打電話要我幫忙招魂的事, 這是題外話. 總之, 在水岸做一些
宗教的活動, 或改裝成文化, 比如上巳節的活動, 都是為了驅鬼和招
魂. 褉這個字原是指對號入座. 其實褉合即人出去找失去的陰魂. 褉
又是指約束, 和古琴的琴由禁引出, 禁邪氣也, 而約束在文法上也是
正反面同意的 oxymoron, 一面約束陰鬼不可亂來, 也約束人心要正
(即後來說的洗淨儀式 ), 才可以避邪. 其實這個褉文化低蘊包括一
個古人在儀式時最重要的踏的動作. 關於古代的踏歌, 題目要比褉俗
更大, 二者實在是不可二分的. 因為它是中國舞踏史最重要題材之一
, 資料很多. 我先在這兒打住吧. 若你一定要我指出那一門派最受用
, 先讀任半塘的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