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月 18, 2015

容乃公聽古琴兼音樂史家吳釗講述與音律的不解之緣

http://yijingsearcher.blogspot.ca/2015/01/blog-post_18.html
容乃公聽古琴兼音樂史家吳釗講述與音律的不解之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U0GwKeyyFw

這個片子中文字幕有很多問題.也許因為古琴是個特殊的學問,不能要求太高,
不過制作原不必加中文,加了中文又不去考証,可能吳釗先生自己也要負點責.
片中把易經的近取諸身寫成朱身,是很白目的.不過琴本來就是模擬朱雀,也算
誤打誤撞.別有意趣.

吳先生說到孔子用古琴教學,這種說法很可以探究.片中將弦歌亂植為懸歌,看來
令人心驚.自古連高歌赴死的燕趙之士都沒有唱過這種大約只能放在黃俊雄木偶
戲的懸歌,也實在太大意了(我是說吳老大意).另外,吳老引弦歌之說証明孔子以
古琴教學,也許他也沒太了解弦歌的型式.目前在學術界,有不少爭論.主要在于
弦歌是否可以邊走邊唱.

學界認為弦歌有三種形式:

一、依琴瑟而詠歌。
「三百五篇, 孔子 皆弦歌之。」
意思是詩經三百五篇,皆可聲之琴瑟。詠其辭,而以琴瑟和之,所謂弦歌也。

二、指禮樂教化。《問政書院記》:「弦歌以和其心,誦讀以探其義。」  

三、《論語‧陽貨》記 孔子 學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為教民之具。

但是孔子以弦歌教民,可能是指從古琴譜引出來的調子,清唱給學生聽,不一定
邊彈邊唱.我比較贊成這說法.若這說法成立,吳釗說孔子以古琴教書是值得商榷.

吳老對某位古人說:且能自彈自唱,這個且字也太加強了.片中引紅樓夢,連林黛玉都
自彈自唱,在古時這和當今周董吉他的本事相當平常.不必加且字可矣.

稽康說的古琴性極靜被寫成性急靜,工作人員有點急就章.

至于將吟猱寫成銀撓,豈不成是繞著銀徽繞指,別有一番情趣.

容乃公年歲暫大,耳根子淺,不過細聽背景音樂好像就聽不出來吳景略彈的.若果,吳老也
對師長太不敬.我聽了半天,好像其中是吳門吳兆基的玉玲瓏十八拍.若果,光憑這點就該給
吳釗十八拍家法.因為他背祖認宗,只為了個吳字.若容乃公聽錯,我會自己打耳光認錯.

希望孫公門人多提倡孫門琴韻,這是正理.他的理論可以給大陸琴家參考.

中國,最早提出琴「性極靜」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箋
》中也提出了「清麗而靜、和潤而遠」的審美思想。吳釗說琴的「靜」
是建立在「清麗」的基礎上


這樣邊彈邊唱,被稱為「弦歌」。而用來彈奏《小雅》等這些音樂的琴,
就被稱為「雅琴」。 琴從這裡開始,走向了獨立,走向


這樣邊彈邊唱,被稱為「弦歌」
《莊子》述孔子「弦歌鼓琴」非指孔子同一時刻既弦歌又鼓琴,
而是綜述,是歌、 ..... 在室燕居時置琴,於孔子這樣的的大夫來說更
是不足為奇且明明有史可稽。 ... 既然「鼓琴」意為彈琴,那麼,將「弦歌」解釋為邊彈琴邊唱歌就會使「弦歌鼓琴」於理難通。 ..... 邊彈邊唱很多人都能做到,假使未見過邊彈古琴邊詠唱者,也見過有名的 ...

弦歌有三種典故:

一、依琴瑟而詠歌。《周禮‧春官‧小師》:「小師掌教鼓□、柷、敔、塤、簫
、管、弦、歌。」 鄭玄 註:「弦,謂琴瑟也。歌,依詠詩也。」《史記‧孔子
世家》:「三百五篇, 孔子 皆弦歌之。」 宋 蘇軾 《和王勝雲》之二:「齋釀
如澠漲綠波,公詩句句可弦歌。」 元 李治 《敬齋古今黈》卷一:「古《詩》三
百五篇,皆可聲之琴瑟。詠其辭,而以琴瑟和之,所謂弦歌也。古人讀詩皆然。
」 郭沫若 《洪波曲》第四章三:「差不多整天都有弦歌之聲在浩蕩地激揚著。
我們的門禁並不森嚴,外來群眾是可以隨意出入的。」   

二、指禮樂教化。《論語‧陽貨》:「 子之武城 ,聞弦歌之聲, 夫子 莞爾而
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子游 對曰:『昔者 偃 也聞。』諸 夫子 曰:『君
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 曰:『二三子, 偃 之言是也,前言
戲之耳。』」《史記‧儒林列傳》:「及 高皇帝 誅 項籍 ,舉兵圍 魯 , 魯
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 唐
劉禹錫 《國學新修五經壁記》:「俾我學徒,弦歌以時。」 明 李東陽 《九橋
書屋為京學陳教授作》詩:「猶有弦歌遺業在,誤疑家塾是黌宮。」 清 劉大櫆
 《問政書院記》:「弦歌以和其心,誦讀以探其義。」  

三、《論語‧陽貨》記 孔子 學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為教民之具。後因以「
弦歌」為出任邑令之典。《晉書‧隱逸傳‧陶潛》:「謂親朋曰:『聊欲弦歌,
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 彭澤令 。」 唐 秦韜玉 《送友人罷
舉除南陵令》詩:「共言愁是酌離杯,況值弦歌枉大才。」

琴歌,即撫琴而歌,是古琴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利用古琴彈奏的指法特點
與樂器本身所呈現的音色特質,與詩詞韻文等吟唱聲腔相互合擬,而體現出別具
一格的韻致,能夠較好地表現古琴富於歌唱性的特點。

在古琴音樂發展過程中,保存下來大批的琴曲和琴歌。琴曲發展了器樂的獨奏性
能;琴歌則融合歌唱與古琴的韻味,兩者各有其藝術特色。先秦時代弦樂器很少
,所以琴、瑟就成了當時重要的弦樂器,人們常常一邊彈琴,一邊唱歌。《尚書
-益稷》記載:「博拊琴瑟以詠。」《琴史-歌聲》中曾提到:「歌則必弦之,
弦則必歌之。」又說:「子夏彈琴以歌先王之道。」《論語-陽貨》記載:「子
之武城,聞弦歌之聲。」這些記載說明古人喜歡和著琴、瑟歌唱。所以,這種形
式又稱為「弦歌」。現存最早的詩歌集——《詩經》就曾經是「孔子皆弦歌之」
(《史記》)。

漢魏南北朝時代,弦歌仍然盛行不衰。文人雅士常常借琴歌抒情言志,修身養性
,聊以自娛,如陶淵明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歸田不仕後,就整日徜徉於琴書之中
,他「載彈載詠,爰得我娛」。嵇康在《琴賦》中列舉了許多弦歌曲目。到了唐
宋時期,文人的創作,更將琴歌發展推向心的階段。如唐代王維晚年信奉佛教,
退隱山林,與琴為伴。他「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自彈自吟,樂此不疲。
宋代大文豪蘇軾也擅長彈琴,推崇琴歌。他與琴家崔閒合作的《醉翁吟》,就是
當時很受歡迎的作品,曲譜與詩詞一直流傳到今天。像這些文人創作或與琴家合
作的琴歌作品曾經不斷湧現。

至今,古譜上保存下來的琴歌約三百多首,現在最早的琴歌是南宋姜白石的《古
怨》(1202)與陳元靚《事林廣記》(1269)上的《黃鶯吟》。明清兩代出現了
一些專門的琴歌譜,如明代有龔經《浙音釋字琴譜》(1491前)、謝琳《太古遺
音琴譜》(1522)、黃士達《太古遺音》(1515)、黃龍山《新刊發明琴譜》(
1530)、楊表正《重修真傳琴譜》(1585)、徐時琪《綠綺新聲》(1597)、楊
掄《太古遺音伯牙心法》(1609前)、劉朝箴《燕閒四適之一琴適》(1611);
清代有蔣興儔《東皋琴譜》(1676前)、程雄《松風閣琴譜》(1677)等等。而
有些以琴曲為主的琴譜中,也收了不少優秀的琴歌作品。像《胡笳十八拍》、《
蘇武思君》、《陽關三疊》、《精忠詞》等,各種古譜上保存的琴歌各自呈現著
獨特的風貌,而不同作家創作的不同題材的琴歌作品又都有著各自的形態特徵及
獨特的音樂風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