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公論茶道.說的不是茶,也不是道.而是易經原理
很多人都在講茶道.乃公以為會喝茶的人,若不懂易經,談茶道是隔鞋搔癢,不著邊計際.
要學會茶道前,乃公以為必要先知道茶的文化與這個文化背後的思想.我曾在十年前和一
批在學喝茶的朋友談與茶相關的知識,這些東西有的不一定與現代人生活有關,也不一定
符合現代人的美學與生活.現代人喝茶的方法和古時的不相同,不過茶文化未必成于周朝,
但其自然現象不但和易經相仿,而且幾乎可以証明中國人二千年前己有完備的茶文化了.
最近在網路上讀到香港文化人蔡瀾痛批中茶道.我讀了心有所感.他寫的茶道,嚴格說來和茶
完全無關,他說的其實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古人的文化因為很完整,沒有被割裂,所以古人
談道並不太談生活態度,反觀現代人因為沒有易經說的深度,談任何文化問題,就非要從
生活態度談起,什麼簡啦,淡泊啦,自然啦,襌味啦,說白了,全是不肯進入深度的『淡逼』.
乃公勸世人要多用心讀古書,用心讀易經.不要光附風會雅.
易經和茶(1)---茶與水
◎茶道之精者在於水,易經說水生木,水多.水為木之母.木多必勞其母.水忌在木,水性忌勞.
水為茶之母,
精茗蘊香借水而發, 無水不可以論茶.
黃汀水濁, 但澄過味甘, 直煮茶,黃河之水天上來,濁者土色也,淨之有香.
有名山必有好茶,有名水必有如泉.
茶滋於水,水藉乎器 湯成于火 四者勿缺.
堅木炭佳然 木性未盡,尚有餘煙,煙氣入湯,湯必無用,故老燒令紅,其煙既紅之後
仍授水器,急扇之,愈速愈妙.
在唐朝,改荼為茶.早產蜀.秦入蜀取之,始秦漢,周禮天官「凡王飲六清」未有茶也.
煮水的原則是水不可老:
其火用炭, 次用勁薪,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 緣邊如湧泉 連珠為二沸,
騰波為三沸,後水老不可食也.
陸羽論水,有: 山水上 江水中,井水下
水的類別.天雨水. 忌暴.立春雨水可助孕. 臘月雪水 味甘冷冬至後第三戊為臘,
封數年不壞.
水更不可勞.易經坎卦說水性,忌勞,因為勞則苦.
千里水, 勞水, 即揚泛水,甘瀾也.
水忌勞,宜節, 水澤節也, 多餘傷脾臀,脾土原淂潤,腎為水鄉,直燥直溫,多則非
水知時.
水泉源遠,潭沚澄澈,水必甘美.
波濤急, 瀑布飛泉舟揖多處, 苦濁不堪, 傷勞也. 無恆性, 春夏水漲則減
秋水落則美貯水直甕, 忌新器. 因為火氣未退, 易敗水, 水性忌木, 松杉
為甚茶為木, 以木奪木, 忌也. 舀水必用瓷甌, 輕輕出甕, 勿令林漓甕內
致敗水味. 煮水器, 金乃水母, 鍚備柔剛味不鹹澀, 作銚最好, 銚人必穿
其心, 令透火氣, 沸速則鮮嫩風逸, 沸遲則者熟昏鈍, 兼有湯氣.
茶之水性忌木, 茶所慎火防熱,忌紙包.
寒露冬至大寒小寒四節之水可製茶.
水忌老,忌勞,但最忌是嫩.
不論是形辨、聲辨或氣辨,其目的都是為防止水的老或嫩,所謂嫩水, 就
是水還沒有煮滾;而老水就是煮得過了頭。 太嫩的水用來泡茶,不能有效
地將茶的水溶物質泡出,影響茶的香氣和滋味。 過老的水,將溶解于水中
的氣體,過度排出,使水失去刺激性,泡起茶來,有滯鈍的感覺。 故此,
古人說:「侯湯最難」,實是經驗之談。
山水和泉水(不含硫磺)源出山岩, 經過砂石過濾,清澈洁淨,甘美清洌
,加上活水漫流,吸收新鮮空气。 煮沸后的開水為軟水,用之泡茶,色香
味俱佳。 但是,如《茶經》所言,瀑涌湍急的山泉不能飲,泉不流者亦不
可用,否則疾病暗生。
為何茶注欲小己若巨器屢巡待停少溫或求濃若, 論客三人以下止爇一爐五
六人再鼎爐
易經專門說茶的卦是漸卦.鴻漸于木: 離在巽木之上,鴻之象也。 開口如鳥之啄於水湄六四,鴻漸于
木,或得其桷,旡咎。象曰:或得其桷,順以巽也。 桷是長而平之柯木,
桷為鳥平安之歇處, 當風上山,鴻之掌不能握木,一定要得到桷,即平木
,才安全,婚後如飲茶. 小試茶水的溫度, 而把取茶之木匙放好,這時人
的心情也可以順當。
鴻漸于干。
鴻一.女歸,昏禮用鴻,取其不再偶之義。
飛不獨行,先後次列,鴻隨陽。
水旁為干,即十二天干的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
體均五行去百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