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對文化認同的看法 容乃公
(本文是回應墨家的「同異觀」及其對弘揚傳統文化的啟示一文. 文
中採取本人著作易經原理的內容)
我覺得當今中國大陸學者, 比如張岱年, 開始認識中國文化思想的原
則.( 詳結看本文附錄. 我覺得這些說法全在易經中包含. 而且易經
的思想比目前中國大陸學者想到的還多. 大家不妨參看相比較. 目前
的境界只是開始,但總比過去有進步.張岱年先生加油.
易經原理一書為台北遠流出版社出版
< 易經原理說 > 易經有同人卦, 說的是事物要相同, 有不同的方
法和角度. 以下取自乃公著易經原理一書關于同人的說明
<易經原理說> 追求世界大同
易繫辭說:「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
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同人最終的目的是世界大同。
<易經原理說>同人要親
要世界大同, 人類要有中國人萬物為親的想法. 易經同人卦說同人為
親. 雜卦傳,大有眾也,同人親也。
同人以柔為主,柔得位得中,善與人同,所以雜卦說同人親也。又上
應乎乾, 所以可以同人。易經以乾為人。
什麼是親呢? 易經乾卦說:「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
其類也。」各從其類就是同人,和自己同類之人相從也,這就是親的
意義。
中國人在古時即信仰人類萬國要相親, 從文化合同開始. 中國人自古
最善同化別人, 而先被人同化. 易經比卦象曰:地下有水,比。先王
以建萬國,親諸侯。在現代人說, 即和諸侯即萬國.
易經以先後天卦求其相同. 同人乾離先後天同位而親,比水地和同人
反卦而錯,兩卦都是絕命之配卦。是取其上下卦陰陽不合而求其同之
義。凡事物要親,要同類而有所異。這點很重要, 人要和別人合同,
要先求相異之點. 宗族有血親, 但和別族沒血親, 反而更能合同.
<易經原理說> 以不與人比為同
要和人同,不能一直相比.
同人與比卦先後天同而不應,有所不同。同人不比也。要與人同,則
不能比。
同人和比為相反而錯之卦。比和同相反義,比以旡所不比為比,同人
以有所不同為同。
<易經原理說> 君子不比:
君子不比,而君子與人和同,所以君子不<隨俗>,因為要與
人同,則必要有所不 同、有所不為,而又能隨俗緣。
<易經原理說>同 和墨子說的很相似.從中孚卦看出.
<易經原理說>凡是卦和卦成為同體、同聲、同氣之象,都是具有中孚之
象。因為易經以先後天之
卦相合為中孚,也是同。這說法和墨子說的完全相同
(一)同體:中孚巽兌為同體之卦。
(二)同聲:上為巽,二互震,雷風之同聲相應。
(三)同氣:下為兌,五互艮,山澤之同氣相求。
(四)同人:上艮即乾,下震即離,有天火同人之象。
<易經原理說>相異中求同
任何相同,要在相異中才可以同.即同中而異
易經之卦凡稱為同者,所標榜的也是相異之處。所以睽卦說君子以同而異:
(一)睽為火澤,上下乖異,故曰異。以中孚之同,為睽之異,故君子以同而異。
(二)中孚睽通,中孚為同,睽為異,故君子以同而異。
<易經原理說>同人要接受同志文化同人在易經中發生在相反的卦同居.
同時男女開始有同志文化
<易經原理說>志為同
<同志>,先後天同位或相鄰為志行,即同行也
。
否九四,有命旡咎,疇離祉。象曰:有命旡咎,志行也。否
九四變巽,巽坤先後天同位。志者指先後天同位(坤巽)。
同人主卦為二,和于之中正相應,為通天下之志者。
<易經原理說>同為不同方位,方向,但有相同性情即可以同居
世界正在發生一個大變化, 即人民大移居. 華人在北美己
數千萬人移居, 另外, 因為政治變亂, 難民人數幾可形成一個新國家
, 同時又開始民族融合. 此為史上未見.
不同之卦方會同居. 現在人因為不會同居, 所以有人變異, 以同性相
戀, 同居. 這在易經睽卦講最明白.
睽卦彖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又說「天 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
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 這也說明萬物萬事會同在一塊相
處,一定是性向有相背才能長聚。而性向相背 的東西反而
因為有所不同,其行事或動向才可以放在一起被分類。若果完全相
同,就不會成一類了。
睽卦說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因為同居,即先天卦分東西,而睽之
離兌同在一方,但一為燥一為濕,其志不同行。燥向下,而濕向上也
。
現代人同性戀稱同志.易經的同志有另一種說法
易經乾卦說親上親下。而泰卦說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
通也,上下交 而其志同也。因為泰是內陽而外陰,而同人是內
陰而外陽。陰陽相交,泰以上下交 而說志同。俗說<同志>之
理由此可見。
<易經原理說> 世界要大同,人類要有大師:
同人下離上乾。離火剋乾金,所以同人剋,即征也,出師所以征剋,
所以同人為師。
同人者,通人情也。繫辭說以類萬物之情。類為同,事物相通,可為
同類視之。泰卦說天地交而萬物通。通則同(見泰卦和同人之關係)
,俗語說<同情>之義見于同人,與人之情相通而和同,和而同之即
生情。
同人為與人相通聲氣同人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可知同人卦之
含義在師中。同人乾離先後天同位為遇,師以先後天坎坤相同位為遇
,一先一後。所以同人之先為師之遇。師為坤土剋坎水,同人以離火
剋乾金。
<易經原理說>世界大同,萬國同心
世界各國有一天, 每國的大師必要相遇, 必有爭吵和歡欣. 最後才可
以同心. 同人先後天同位為心,即<同心>。同人曰二人同心。坎為
心,同人錯師,師中有坎,坎為心在同人之中,故為同心。
<易經原理說>世界大同的成敗在養老
人類的人口結構未來必然大半為老人.如何養生送死,成為世界大同的
重要事項.
安養老人世界才可以大同.
易經養老卦見諸頤象.即頤養天人.
頤艮震,先天之艮為後天之乾,後天之震即先天之離,所以頤卦有乾
離象,即同人象。易經卦中見到頤象者,都有同人之象。與人同者性
頤。
易經艮為老人象.頤卦有艮象.在方位為東北.東北長人參,養人者.
<易經原理說>天下殊途同歸
同為歸 (一 )繫辭下五易曰:憧憧往來
,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 塗;
<殊途同歸>。
家為歸。序卦曰與人同者,物必歸焉。同人初至四爻互家人,
天下一家物必歸之,即<同一家人>。
繫辭說與人同者物必歸之。
<易經原理說>合為同,俗說<合同>
(一 )乾卦曰:「夫人者
天地合其德。乾坤對待,故不孤。」又後天之坎即先天之坤,先後天
同位是謂合德。
(二)噬嗑,合也,此卦先天同位,故曰合。
<易經原理說> 人類最後會發現大家都來自同一個祖宗
同人為宗:
一.宗之義詳本書同人卦。
二.宗為廟門內之牆(同人于門)。
三.同人為宗,同人二以五為宗。睽五以二為宗,睽以陰從陽,睽為宗。
四.同人睽皆家象,同人為吝,睽為慶。
同人之宗稱為吝。同人六二,同人于宗,吝道也。睽六五稱慶。
五.睽六五厥宗噬膚,宗,同人于宗,睽六五厥宗,宗為同人(同人于宗),睽與同人
通,初至五,互同人,同人二,同人于宗。同人上乾即離,下離即震,有噬嗑之象,
噬嗑二噬膚,故厥宗噬膚。同人上乾即離,下離即震,為火雷噬嗑。
睽(離兌)以兌離相易,成同人(天火,離為震,中孚互頤,頤上艮即乾,下震即
離,為天火同人。)
同人為宗,即<同宗>
睽六五厥宗噬膚,宗,同人于宗,睽六五厥宗,宗為同人(同
人于宗)。
詩經大雅:「宗子維城。」即同姓為宗。
<易經原理說> 同人要先同心
同為一物為同。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臭,巽為臭也。蘭,為草木,草木為巽。臭和蘭皆巽卦,同一
物也。
<易經原理說>同為類
類族:同人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乾離同居南方,乾為人,同人之象。雜卦,同人親也,故象曰族,爻曰宗。以
同下四爻互家人也。
繫辭曰,觸類而長之,是先天後天同位之卦,同位為類。乾離同位,同人曰類
族。
<同類>。後天同位之卦,同位為類。乾離同位,同
人曰類族。 孔子在易經中說君子以類族辨物.
現在人類己經不用生物學和遺傳學來分族類. 而以政治文化來分. 比
如社交媒體有族群. 其他以利害興趣思想分類, 更是五花八門. 這是
建立同人更好的管道.
<易經原理說>人類終將因為成為同體而大同
體相同為同
中孚為同:中孚巽兌為
同體之卦。中孚下為兌,五互艮,山澤之同氣相求。
乾九五子曰:同氣相求。說的是雲從龍,風從虎。
<易經原理說>同人于野
人類要求合同, 不要在都市文明中. 不要去強調某個文人高于別人,
不要用進化論. 最好要在文化人類學中, 在古人說的禮失求諸于野的
新進國家的原始文明去找相同的結合因素.易經說同人于野.
比如現在回教的復古, 是一種不良的反動. 西方的科技文明其實很稚
嫩. 但西人的驕橫中未能見到復故文化的良性品質, 因而產生不斷的
差異與相爭. 中國人要在這中問看到實情, 不能太講中華文明的高于
他人.
<易經原理說> 同人則大有
大有綜同人。六五居六爻之中最尊貴之位,是柔得尊位而大中。大有是同人下卦之
離往大有之上卦,得五之尊位,居大有卦之中,而上下五陽皆從之。上下之陽爻都
來從它,則五陽都歸它所有。陽為大,陰為小,大有是把大的都據為自己所有。這
可比擬為一位地位低下的文士,因緣際會變了位置而到了重要之地位中,而眾英雄
各不相讓,致令文士執掌樞紐。
乾離同位,離為文,故乾也是文。大有、同人、小畜皆曰文,因為
都含有乾卦。
<易經原理說> 要世界大同,人類要會互通聲氣:
易經最說同氣,東西命要同氣,天地同氣.易經說同氣則相求,即相和而應。
八卦以相對為應,而應則呼應。相對則同,即和同。相求也是互換有
無. 強國不能以自己富強而只給不拿. 現在西方殖民主義只拿不給,
後來社會進化, 同情弱者, 開始提供資助, 反而只給不拿. 二者都不
對.
所謂同氣相求,在乾卦中有說明;
(一)乾文言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氣相求,水流濕,火
就燥,以坎離相對,乾坤相對也。
(二)同氣相求以合也。中孚九二曰其子和之,中孚卦見雷風,同聲相應之象。卦有
山(孚三五互艮山)澤(孚下卦澤),則有同氣相求之象。艮兌在先天八卦相
對,因為相對而應,因而同。所以中孚曰相和鳴,此為中孚之象。
墨家的「同異觀」及其對弘揚傳統文化的啟示
2016-06-20 國際儒學聯合會
文化的繼承,凸顯的是文化的連續性,而文化的連續性建基於古
今文化之「同」。對古今文化之「同」的理解不同,文化繼承的路徑
也就有所不同。
今人對「同」這一概念的理解,常常借助於「和」與「同」的對
比實現。這種對比傾向於將「同」視為不包含差異性的「抽像的同一
」。應該說,這多少忽視了後期墨家的貢獻。
從概念發展史來看,「和」「同」問題的討論,春秋時期就開始
了,這一時期,人們較為推崇包含差異性於自身的「和」,而對排斥
差異性的「同」提出了批評。戰國中期,和同之辯與名實之辯相結合
,形成了由眾多學派參與的「同異之辯」。在同異之辯中,出現了一
些極端立場——或者割裂「同」與「異」的聯繫,或者取消「同」與
「異」的差別,而後期墨家的同異觀,則對同異之辯中的各種觀點進
行了總結。
後期墨家所謂的「同」,已不是與「和」完全對立的「抽像的同
一」。《墨經》認為,「同」是異中之同。「同,異而俱於之一也。
」對此,龐樸解釋說:「『同』這個概念,是就不同(異)的東西而
言的,只因為不同(異)的東西裡有著某種相同,才用得著『同』的
概念;沒有『異』,也就無所謂『同』了。」在《墨經》中,「異而
俱於之一也」的「一」,可以有不同的所指,它可以指同一對像、同
一整體、同一空間,也可以指同一類事物。「一」不同,「同」也就
不同。《墨經》將「同」區分為四種——重同、體同、合同、類同。
「二名一實,重同也;不外於兼,體同也;俱處於室,合同也;有以
同,類同也。」,「重同」是指稱同一事物的兩個名詞之「同」;「
體同」是同屬於一個整體的各個部分之「同」;「合同」是處於同一
空間的兩個事物之「同」;「類同」是有共同屬性的同類事物之「同
」。
後期墨家對「同」的不同種類的分疏,為我們理解古今文化之「
同」,提供了更為多樣的視角,而這些不同的視角,昭示我們可以通
過不同的路徑繼承傳統文化。
其一,繼承傳統文化,可以採用不同於傳統的表達方式,去傳達
、保留傳統文化的內容,這是暗合於「重同」的繼承路徑。這種路徑
可以表述為「新瓶裝舊酒」。翻譯、闡釋、詮釋某種意義上都可以歸
入這一路徑。當我們用「現代語言」去言說傳統文化內容的時候,當
我們用「哲學」「辯證法」「普遍性」這類「新」概念去分析傳統哲
學的時候,當我們以一種新理論去研究傳統文化的時候,當我們以其
他文化為參照系來映射傳統文化的時候,傳統文化的內容就在新的話
語體系、新的思想框架中獲得了新生,這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獨特的
繼承。
其二,繼承傳統文化,可以通過把文化看成一個古今貫通的整體
,使得與現代文化相關聯的傳統文化要素,獲得某種存在的合理性,
這是暗合於「體同」的繼承路徑。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看成一個整
體,首先必須消解時間造成的古今隔閡,消解這種隔閡的典型路徑是
「通變」,即「通古今之變」。馮契、安樂哲等都強調「通變」在繼
承傳統文化方面的作用。從寬泛的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者主張的否
定之否定、張岱年等人倡導的「綜合創新」、海外新儒家所提倡的「
創造性轉換」等,也都可以看成是隸屬於「通變」的文化繼承路徑。
「通變」的前提是處於變化中的文化要素具有相互貫通的整體性,二
者有「一體」之同。「通變」標示著一種互系性思維,文化的諸多因
素,甚至諸多看似相反的因素,都因其相互之間的關聯性而獲得存在
的意義。文化因素的相承相因固然是一種「通」,而相反相成、「創
造性轉換」也是一種「通」,從這個意義上說,「通變」是一種可以
接納諸多文化遺產的文化繼承路徑。
其三,繼承傳統文化,可以通過保留傳統文化要素於現代文化之
中得以實現,這是暗合於「合同」的繼承路徑。這種路徑有多種表現
形式,胡適的「整理國故」、毛澤東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大
體上都可歸入此一路徑。其共同的特點,是認為文化或文化要素是可
分析的,並且,從傳統文化中析出的文化要素,可以在相異的時空中
獲得傳承、保留。這種傳承與保留,從最終結果上看,實際上是使傳
統文化要素與現代文化要素具有了空間上並存的「合同」。
其四,繼承傳統文化,可以通過揭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共性
,並且發揚這種共性得以實現,這是暗合於「類同」的繼承路徑。這
種路徑的典型表現是「抽像繼承法」。馮友蘭認為,哲學命題有具體
和抽像的雙重意義。傳統哲學命題的具體意義是無法繼承的,而其抽
像意義則可以繼承。以《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一
命題為例,其具體意義是:學習了《詩》《書》《禮》《樂》等之後
,要經常溫習與實習,這是很快樂的事。而其抽像意義是:無論學什
麼東西,學了之後,都要經常地溫習與實習,這是很快樂的事。馮友
蘭的洞見在於: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可以具有「類同」的屬性,發現
、延續這種「類同」是繼承傳統文化的一條重要路徑。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劉靜芳,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副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