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6月 09, 2016

聞一多也可能是一個謊言

 聞一多也可能是一個謊言 容乃公

聞一多是五四運動時一位開始注意到民俗的文人. 當時, 中國沒有民
俗學, 他和另一些五四運動史辨派,又稱疑古派,以顧頡剛、錢玄同
、胡適等人物一樣, 都有一個特點 -- 開始用西方詩學, 或科學去理
解古史. 那個時代, 文化人類學在美國尚未成為主流, 因而這些人對
民俗多採取史証的方法, 因而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以後出現了遠不如他
們師法的西人在讀解中國古史的深度.

聞一多曾寫過一個批評端午節中關于粽子和五彩絲的信仰為謊言. 嚴
格說, 民俗信仰原本就是人類為了去承傳一些非常複雜的制度, 包括
傳說, 故事, 或作為而發明的信仰, 本身一定有虛構的部份. 但是一
個文化傳統就是由很多虛構才可以變成有血有肉的文化生活. 若沒有
虛構, 就沒有文化. 而這一點, 一個被稱為活在故紙堆中最後因為政
治的執著而殉難的學者聞一多不但不買帳, 而且一直去試圖用一種類
似我姑且稱的偽考証去解構民俗信仰.

他曾寫一篇稱為『端午起源的屈原說是千古大謊』的文章.

 『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
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日:
「君常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
葉塞其上,仍以五彩絲約縛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並帶五彩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續齊諧記》
)』

對屈原是否投江而死, 他沒有質疑, 反而乃公一直相信這事待考. 而
屈原本人並不是民俗, 而是民俗的對象. 這事, 看出, 聞一多的疑故
放錯對象了. 反而, 他用心要我們別相信投粽子在江中, 用五彩絲縛
粽葉,龍的信仰(吳越為龍種等等)為假命題。

聞一多參考的書我以為不完整。比如五色絲的傳統,應該比他知道的
還早出現古書中。在『三書六禮』中,就有縷縫衣 長命縷縫衣
,延壽膠能合異類漆的說法,而五色絲, 五色絲章采屈伸不窮, 帶
來吉祥。易經因為五為忌數,所以中國傳統對五有特殊的敏感,因而
才有端午 (五 )的信仰。這個由孔子在易經中以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而
產生的五的忌諱,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不是光讀續齊諧記,《荊楚
歲時記》的聞一多能理解的。說實話,他讀書夠多,但方向全錯了。

比如《荊楚歲時記》也提到佛教也信五色,

四月八日,諸寺各設齋,以五色香水浴佛,共作龍華會,以為彌勒下
生之徵也。

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

《異苑》雲︰「新野庾寔,嘗以五月曝席,忽見一小兒死在席上,俄
而失之,其後寔子遂亡。」或始於此。《風俗通》曰︰「五月上屋,
令人頭禿。」或問董勛曰︰「俗五月不上屋,雲五月人或上屋,見影
,魂便去。」勛答曰︰「蓋秦始皇自為之禁,夏不得行,漢魏未改。
」按《月令》︰「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遠眺望,可以升山陵,

按:《大戴禮》曰︰「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楚辭》曰︰「浴
蘭湯兮沐芳華,華采衣兮若英。」今謂之浴蘭節,又謂之端午。蹋百
草,即令人有鬥百草之戲也。宗則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雞未鳴時採
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用灸有驗。《師曠占》曰︰「歲多病,則
病草先生。」艾是也。今人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翦綵為
小虎,粘艾葉以戴之。是日競渡,採雜藥。

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
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車」,一自以為「
水馬」。州將及土人,悉臨水而觀之,蓋越人以舟為車,以楫為馬也
。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
淹。」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越地傳》雲︰「起
於越王勾踐。」不可詳矣。是日競採雜藥。《夏小正》雲︰「此日蓄
藥,以蠲除毒氣。」


按:《孝經援神契》曰︰「仲夏,繭始出,婦人染練,鹹有作務。日
月星辰鳥獸之狀,文繡金鏤,貢獻所尊。」一名「長命縷」,一名「
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絲」,一名朱〈一作百。〉
索,名擬甚多。赤、青、白、黑以為四方,黃居中央,名曰「襞方」
。綴於胸前,以示婦人蠶功也。《詩》云「繞臂雙條達」是也。或問
辟五兵之道。《抱樸子》曰︰「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今釵
頭符是也。此月,鴝鵒子毛羽新成,俗好登巢取養之,必先剪去舌尖
,以教其語,謂之花鵒。

這些被《荊楚歲時記》列出的材料為何被聞一多一下子就全打成謊言
呢?因為他沒去想到它不是一個生硬的單一史語,而是一個被古今中
外包括日本,韓國,等等地方都接受的信仰系統。

早在日本平安朝,端午節的很多民俗全都存在日本皇室和民間。
當時的粽子以五色絲線纏裹,故稱「五色粽」。神社如皇大神宮也有
端午的相關祭典 [39]。

鎌倉至江戶時代足利義政時幕府端午有使用藥玉。神社繼續有端午祭
,以五色粽為祭品前代盛行的打石戰遊戲到這段時期。

聞一多可能沒想到,到今日,韓國人不但相信端午,而且也搶著將端
午信仰成功的拿去申遺。還一下子讓中國人白眼一陣。

纏掛各種端午索端午期間歷代沿襲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線、縷、索作為
驅邪避凶的節物,可以概稱為端午索。

端午索有許多別稱,從材料的色彩著眼,稱朱索、五色絲、五彩縷、
五色縷、五綵繒等;從辟病的角度著眼稱辟病繒;從延壽的角度著眼
稱壽索、長命縷、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百歲索
等等。

不管名稱如何,端午索的形制和功用是大體相同的,或繫於小兒手臂
,或掛在床帳、搖籃等處,或敬獻尊長,以辟災除病、保佑安康、延
年益壽。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
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
不病瘟」。

聞一多生在中國多災多苦的時代,一心一意關國事,結果他閉門讀書
只求一件事,如何變革政局。這個心思讓把命丟了,郤也成就了他近
乎千古烈士的智者。可是在他拆穿中國民俗的謊言時,在學問上,郤
也成為另一種謊言。

文 | 闻一多

端午那天孩子们问起粽子的起源,我当时虽乘机大讲了一顿屈原,心里却在暗笑,恐怕是帮同古人撒谎罢。不知道是为了谎的教育价值,还是自己图省事和藏拙,反正谎是撒过了,并且相当成功,因为看来孩子们的好奇心确乎得到了相当的满足。可是,孩子们好奇心的终点,便是自己好奇心的起点。自从那天起,心里常常转着一个念头:如果不相信谎,真又是甚么呢?端午真正的起源,究竟有没有法子知道呢?最后我居然得到了线索,就在那谎里。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日:“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仍以五彩丝约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续齐谐记》)

这传说是如何产生的,下文再谈,总之是不可信。倒是“常所遗(粽子)苦为蛟龙所窃”这句活,对于我的疑窦,不失为一个宝贵的消息。端午节最主要的两个节目。无疑是竞渡和吃粽子。这里你就该注意,竞渡用的龙舟,粽子投到水里常为蛟龙所窃,两个主要节目都与龙有关。假如不是偶合的话,恐怕整个端午节中心的意义,就该向龙的故事去探寻罢。这是第一点。据另一传说,竞渡的风俗起于越王勾践,那也不可靠。不过吴越号称水国,说竞渡本是吴越一带的土风,总该离事实不远。这是第二点。一方面端午的两个主要节目都与龙有关,一方面至少两个节目之一,与吴越的关系特别深,如果我们再能在吴越与龙之间找出联系来,我们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吴越与龙究竟有没有联系呢?古代吴越人“断发文身”,是我们熟知的事实。这习俗的意义,据当时一位越国人自己的解释,是“处海垂之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翦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以避水神也。”(《说苑·奉使篇》)所谓“水神”便是蛟龙。原来吴越都曾经自认为蛟龙的儿子(龙子),在那个大前提下,他们想,蛟龙是害人的东西,不错,但决不会残杀自己的“骨肉”。所以万一出了岔子,责任不该由蛟龙负。因为,他们相信,假若人们样子也长的和蛟龙一样,让蛟龙到眼就认识是自己的族类,哪会有岔子出呢?这样盘算的结果,他们便把头发剪短了。浑身剌着花纹,尽量使自己真像一个“龙子”,这一来他们心里便踏实了,觉得安全真有保障。这便是吴越人断发文身的全部理论。这种十足的图腾主义式的心理,我在别处还有更详细的分析与说明。现在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在上文所希望的吴越与龙的联系,事实上确乎存在。根据这联系推下去,我想谁都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至于将粽子投到水中,本意是给蛟龙享受的,那就不用讲了。总之,端午是个龙的节日,它的起源远在屈原以前——不知道多远呢!

据《风俗通》和《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古代还有以彩丝系臂,名曰“长命缕”的风俗。我们疑心彩丝系臂便是文身的变相。一则《国策》有“祝发文身错臂,瓯越之民也”的话(《赵策》二)。可见文身术应用的主要部分之一是两臂。二则文身的目的,上文已讲过,是给生命的安全作保障。彩丝系臂,在形式上既与错臂的文身术有类似的效果,而“长命缕”这名称又证明了它也具有保障生命的功能,所以我们说彩丝系臂是古代吴越人文身俗的遗留,也是不会有大错的。于是我又恍然大悟,如今小孩们身上挂着五彩丝线缠的,或彩色绸子扎的,或染色麦草编的,种种光怪陆离的小玩意儿,原来也都是文身的替代品。文身是“以像龙子”的。竞渡与吃粽子,上文已说过,都与龙有关,现在我们又发现彩丝系臂的背景也是龙,这不又给端午是龙的节日添了一条证据么?我看为名副其实,这节日干脆叫“龙子节”得了。

我在上文好像揭穿了一个谎。但在那揭谎的工作中。我并不是没有怀着几分惋惜的心情。我早已提到谎有它的教育价值,其实不等到谎被揭穿之后,我还不觉得谎的美丽。如果明年孩子们再淡起粽子的起源,我想:我的话题还是少不了这个谎,不,我将在讲完了真之后,再告诉他们谎中的真。我将这样说:

“吃粽子这风俗真古得很啊!它的起源恐怕至少在四五千年前。那时人们的文化程度很低。你们课本中有过海南岛黎人的插图吗?他们正是那样,浑身刺绣着花纹,满脸的狞恶像。但在内心里他们实在是很可怜的。那时的人在自然势力威胁之下,常疑心某种生物或无生物有着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因此他们就认定那东西为他们全族的祖先兼保护神,这便是在自已身体上和日常用具上,刻画着该图腾的形状,以图强化自己和图腾间的联系。而便于获得图腾的保护。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断发文身的风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还在急鼓声中(那时许没有锣)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一切,表面上虽很热闹,骨于里却只是在一副战栗的心情下,吁求着生命的保障。所以从冷眼旁观者看来。实在是很悲的,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

“一二千年的时间过去了,由于不断的暗中摸索。人们稍稍学会些控制自然的有效方法,自己也渐渐有点自信心,于是对他们的图腾神.态度渐渐由献媚的,拉拢的,变为恫吓的,抗拒的,(人究竟是个狡猾的东西!)最后他居然从幼稚的,草昧的图腾文化挣扎出来了,以至几乎忘掉有过那么回事。好了,他现在立住脚跟了,进步相当的快。人们这时赛龙舟,吃粽子,心情虽还有些紧张,但紧张中却带着点胜利的欢乐意味。他们如今是文明人啊!我们所熟习的春秋时代的吴越,便是在这个文化阶段中。

“但是,莫忙乐观!刚刚对于克服自然有点把握,人又发现了,第二个仇敌一一他自己。以前人的困难是怎样求生,现在生大概不成问题,问题在怎样生得光荣。光荣感是个良心问题,然而要晓得良心是随罪恶而生的。时代一入战国,人们造下的罪孽想是太多了,屈原的良心担负不起,于是不能生得光荣,便毋宁死,于是屈原便投了汨罗!是呀,仅仅求生的时代早过去了,端午这节日也早失去了意义。从越国到今天,应该是怎样求生得光荣的时代,如果我们还要让这节日存在,就得给他装进一个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意义。

“但为这意义着想,哪有比屈原的死更适当的象征?是谁首先撒的谎,说端午节起于纪念屈原,我佩服他那无上的智慧!端午,以求生始,以争取生得光荣的死终,这谎中有无限的真!”

准备给孩子们讲的话,不妨到此为止。纵然这番意思,孩子还不太懂,但迟早是应当让他们懂得的,是不是?

一九四三年七月
原载于1943年7月3日昆明《生活导报》第32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