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月 22, 2024
談食神
李昌鈺的狼山傳奇
星期日, 4月 21, 2024
李昌鈺的狼山傳奇
星期一, 4月 15, 2024
同病相憐--摩羯入命的蘇東坡和韓愈
蘭亭集和寒食帖,中國藝術的遊魂和歸魂 (2)
星期日, 4月 14, 2024
蘭亭集和寒食帖,中國藝術的遊魂和歸魂)
星期六, 4月 06, 2024
愛上唱戲,活該
星期四, 3月 21, 2024
鼎邊趖可能來自和慧「喫肉邊菜
台灣有一道菜稱為鼎邊趖 (銼 )-- 其實馬祖和福州都有, 馬祖人稱為鼎邊抆、
鼎邊糊、鼎邊趖 (銼 ), 這是「同物異名」的現象, 它來源可能來自佛教六祖「
喫肉邊菜」的法門. 禪宗六惠(即「慧」)能(得傳衣 之後,有人要追逐
搶奪之)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至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
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慧能)盡方之。每
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喫肉邊菜。
如今華人社會中茹素的人都知道一項方便法門,就是親友臨時請一群
而忘了替客人中這位素食者準備蔬菜之時,其人便光吃菜式中的蔬菜
中有一盤芥蘭炒牛肉,他便專挾芥蘭而不碰牛肉,此謂之「喫肉邊菜
來,主客雙方各不妨礙。
這「喫肉邊菜」的法門,來自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故事。元代風幡報
住持嗣祖比丘宗寶所編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惠(即「慧」)能(得傳衣之後,有人要追逐搶奪之)後至曹溪,又
,乃至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
,每見生命,(慧能)盡方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
慧能本來就是一個打獵人. 逃亡時, 和他們混在一起過活. 慧能加入後施展了他
的夜獵技能,則他實際參加過行獵甚或殺生的工作,那麼他那十五年
茹素,而應跟其他獵人一起吃獵得的獸肉.
(慧能)至黃梅拜五祖,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獵獠,若為堪作佛
弘忍(602 ~ 675)其始瞧不起前來求法的慧能,譏他是「獵獠」,. 而「獠」
是古時南方蠻族的一種,善於夜獵。那麼獵人們所以收容慧能,大抵
夜獵技能。(參陳寅恪先生(1888 ~ 1969)〈魏書司馬叡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
推論〉.
雖然佛教對吃素沒有很嚴格要求, 但六祖可能生來就無吃肉的習慣性, 和喫肉邊
無法茹素的人為了不犯忌又不被同行懷疑而行喫肉邊菜. 今天人們流行喫肉邊菜
, 最後成為鼎邊趖 -- 這個字是指坐著走路的意思, 被拿來比喻燒烤肉片的吃法
-- 而看過福州人做坐著走路描寫. 成喫肉邊菜, 要比 (銼 )字合理多多。
土耳其旋轉烤肉」即kebap是用到銼刀的,拿來形容喫肉邊菜並
我以為中國菜用到這個趖字是極為精彩的發明, 這可能得要感謝六祖.
從我的iPhone傳送
星期四, 2月 29, 2024
往事如顫
往事如顫 舊文重載 容乃公
在網上瀏覽北美華人女作家網站,無意間看到張鳳寫了一篇 關于吳訥孫(鹿橋)和胡蘭成交往的過程.提到我也聽說過的胡蘭 成要吳寫信給張愛玲的往事.
其實我也曾想過,也進行過請張愛玲到台灣的事,或者說,我曾想幫胡 蘭成拉攏一下張愛玲.
1975, 乙卯, 我從美國留學回來, 剛到台北的一家跟美國政府有關的 國際教育文化機構做事, 同時也去了淡江大學英文系兼課. 因為教到 朱天文的關係, 我認識了三三那批年輕作家, 同時也曾去過朱家見過 胡蘭成幾次.
那段時間, 我也常和一批因為厭惡當時美國大學學術風氣而『逃學』 到台灣的美國『憤青』, 好多人是哈佛在學生. 其中有一位是哈佛有 名的文學雜誌 Harvard Lampoon 的編輯, 同美國名作家 John Updike 共事過的 Jim Stanley, 另一位是美國第一任駐北京代表 美國中情局創始人David Bruce 的兒子小 David Bruce, 中文名布大偉.
David Bruce是誰,我想不必說明大家都曉得.
我和那批『美國憤青』經常在一起混, 有時住在一起. 聽說老布魯斯 在巴黎也是海明威那批失落的一代的一員, 甚至有人以為費資杰羅的 名著 The Great Gatesby 大亨小傳靈感來自這位美國貴族. 當時其 中個個都是可以名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單: F. Scott Fitzgerald, John Dos Passos, Gertrude Stein, and T.S. Eliot,Ezra Pound.
我和美國憤青或是我稱為 Enlightened Expat 在一起時, 經常會自 以為我們也活在失落的另一代. 那個時日, 真是寫不完, 談不完的大 時代. 而我們都活在台北.
而這時我們都因緣際會接觸到了胡蘭成.
布大偉沒事常到我辦公室談天. 那時這些美國學子中文底子都打得很 好. 我看到小 Bruce 常放在手上的的是魯迅的『兩地書』 -- 曾是 他們的課本, 我就推荐胡蘭成的山河歲月和今生今世兩本書給他們看 . 後來布大偉回國了, 把胡蘭成簽名的書也帶回, 忘了還我. 前幾天 , 我要她的太太幫我找, 至今沒消息 -- 可能因為他們家, 被列為美 國國家 Heritage 的豪宅, (維幾尼亞的 Staunton Hill) 太大,圖 書太多,根本無從找起,所以至今沒下文。布大偉幾年前在上海壯年 因病作古, 這本有紀念性的書應該要不回來了。
我帶引入胡蘭成的文學世界的多位美國憤青之中, 唯一見過胡蘭成的 是另一位在哈佛東亞系的 John Huston. 他是曾經訪問過江青作傳, 出 了一本名為江青同志的美國作家,Rosane Witke 的前夫, 哈佛大學教 授美國漢學家黎安友((Andrew J. Nathan) 的導生, 中文名蕭士誠。我先把胡蘭成的兩本書借給他看, 與他說看完我可以帶他去會見作者.
我相信這位精通數國語文的老弟不是因為急于想和作者會見,故而 在短短幾天把書讀完.而是,據他說,書太精彩,不忍釋手.
我想當時世界上讀過張愛玲的老外己經很多,但讀過胡蘭成的應該 寥寥無幾.我記得當蕭士誠在胡蘭成面前提到書中:
佛經裡說的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談到張的神光離合, 我記得當時 胡蘭成露出非常驚訝的表情, 因為這個比喻不光是對作者最高敬意的 表示, 也顯出這位洋學生對中國佛經與六朝文學的理解, 至於張愛玲 他也耳熟能詳.
可惜, 當年這批憤青, 未來漢學界精英, 他們的情趣無法回流自己母 國, 和胡蘭成一樣, 成為流浪在國外的精靈. 據我所知, 胡蘭成的思 想和文字到今尚受到美國學術界矚目, 主要是要領會他的東西, 要比 讀類似魯迅的作家要多好多隻慧眼, 可是具有這種慧眼的人如何容身 在自己的國度?
大約也就在這段時間, 我曾在一次會見胡蘭成時不經意提起寫信給張 愛玲的想法.
我這說法並不是無中生有. 張愛玲曾和美國新聞處關係相當好, 不過 在我進入那個在台北濟南路的基金會工作時, 人事都變了, 而且當時 並沒有名份可以拿來作文章, 我說的就是找財源或獎金來邀請張愛玲 到台灣當駐校作家.
那時最有可能和張接洽這事,而且也相當有說服力的就是皇冠雜誌.
我因為家人長年幫皇冠寫文章,因而和平鑫濤以及他手下的大將,比如 〈皇冠雜誌〉編輯部都很熟. 那時她們, 都一直和張愛玲因為稿件而經常書信或電話來往, 我曾經和皇冠提過 我的想法, 也得得平先生的支持.
我記得跟胡蘭成提及我的想法時, 他很開心地表示贊成, 因為這就是 他的心意. 在這段時間, 我曾聽說過有某個公司或基金會願出錢來贊 助這事.
我記得曾請人寫信給張愛玲,當然可以料想,她沒回應.
其實胡蘭成在當時一心一意想和張愛玲修好, 至少可以互通魚雁 .不過如同張鳳女士提到的, 張愛玲祭出的是一面無法攀過的高牆.
從間接的回應得知,這事只好作罷了.
都四十年前的事了. 今天讀到張鳳的文章寫的吳訥孫教授, 想到當年 鹿橋的未央歌寫的抗戰時西南聯大身著藍陰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紅 毛衣的學子的那一代. 未央歌當年是如何地風糜了台灣讀者, 幾乎人 手一冊.
在同一個時代, 巴黎左岸的有圍在海明威身旁的那些一些文學的憤青 正在醞釀在永垂青史的失落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而曾幾何時, 胡蘭成到台灣時, 我恭逢其盛,跟那些憤青的後人, 在台灣醞釀另一場失落的一代的另一代憤青. 可惜, 那只是我一段個 人的境遇加上時勢, 就是短暫的火花, 落地成灰燼, 在我即快忘郤的 回記憶中漸漸消失:
失落的一代的詩人艾略特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普魯夫洛克的情歌:
I am no prophet—and here is no great matter;
我不是先知—這兒也沒有偉大的預言;
I have seen the moment of my greatness flicker,
我曾眼見自身的偉大時刻如將燼的火燄顫慄...
註: 文中我用了中國陸最近流行語, 憤青. 不過本文並沒有意思將大 陸的憤青中民族主義, 極左傾或右傾含蓋在我用的字義. 原來大陸的 憤青一語可能是來自英國劇作家 John Osborne 作品, Look Back in Anger(1956)( 憤怒的回顧 ). 這劇本造出憤青一代 (The Angry Young Men Generation) 一辭. 不過這個辭語可以因為時代背景和地 域而有不同的解釋, 彼此互不相關.
附錄文章:
鹿橋與張愛玲
─感念《未央歌》作者鹿橋先生辭世十年
張鳳
鹿橋─吳訥孫教授,居然已離開我們十年!1997感恩節前他由聖城飛 來哈佛,向現已退休,於史丹福近郊著書的吳文津館長指明見我,為 我珍藏廿多年的《未央歌》精本題字:「束髮受教為君子孺 朋而不 黨更不吞聲哭的野老 鹿橋 1997 題為 張鳳女士」。客居女兒家 過節,一週內約我見了幾次,確是位「天才雅士,謹言慎行,言出於 口,文發於筆,都是一字千鈞的」,這是白馬社他的摯友唐德剛教授 所說的鹿橋,真是位君子儒!自此我們書信往還不斷。翌年他為拙作 《哈佛哈佛》書名題字,取哈佛疊聲重層意象,以花式飛白體書之, 赤墨吉祥套色用章,最高印有董作賓為他所刻的陰文「鹿」字章,加 筆名、原名章,人云罕見!2006年再有福緣受到託負將他送紀剛先生 墨寶送藏,交周欣平掌館的柏克萊加大的東亞圖書館。 不愛多見人的鹿橋信中曾說:我不是能跟多人來往的人,只能挑著, 這次能與妳開心談幾回……1999年特為拜望兩老,與親筆寫滿牆壁《 易經》、名聞遐邇的居處「讀易齋」,而應允神鹿邑(聖路易)作協 分會李笠和謝惠生等位邀請,前去美中西區華人學術聯誼會演講,之 後終得歡敘。
在哈佛與鹿橋先生傾心相談,就因他問,你們女作家怎麼多像張愛玲 有說不出的憂鬱?而與他辯論張愛玲的淒涼身世。鹿橋與張愛玲曾同 在1939年9月上海《西風》雜誌第37期紀念創刊三週年「現金百元懸賞 徵文」獲獎。十八歲的大一女生張愛玲,寫約1200字的〈天才夢〉散 文獲第三名名譽獎──名譽獎前面還有十名,也就是第十三名,文中 名句:「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就出自這才華初萌的 處女作。《西風》結集出版得獎徵文就用她的題目「天才夢」,她在 五十五年間多次解說,還斤斤較量首獎的字數超出,舊事重提的還有 水晶、陳子善等多位。陳子善2001年到美國曾經拜訪過鹿橋,就是我 們開車載他和廖炳惠兩位去的。那時節,鹿橋因眼病、腸癌才搬到哈 佛醫學院附近傍女,知道鹿橋波士頓住處者,屈指可數。
939年鹿橋剛大二,對文學發生很大興趣,作品很得師長、(女)同 學讚揚傳觀,特別又可笑的應了高班男同學陸智常──他徒步旅行夥 伴陸智周之兄──挑戰,鹿橋以陸智常找來的三個印花貼徵文,在呈 貢與昆明分別寄出三篇徵文:兩份是舊信代文。結果,他憑新寫的〈 我的妻子〉獲得第八名──作品刊出和《天才夢》出版時都有後來加 的〈結婚第一年〉題目,水晶誤為他得首獎(實是作者水沫的〈我的 亡妻〉)。鹿橋寫〈委屈、冤枉,追慰一代才女張愛玲〉一文解釋, 另說徵文字數是五千字內。
此外,他與張在人世間的軌跡相逢,是1971年11月11日鹿橋應名家高 居翰(James Cahill)之邀演講繪畫史,在柏克萊加大熱鬧非凡演講 後,收拾幻燈片之際,一位身長著灰衣者,自我介紹說:我是某某夫 人。鹿橋未聽清,也不像認識。說時遲,那時快,兩人之間鑽出一個 侄兒欲談轉系事,不過十秒鐘,灰色身影已轉身走了。後來讀到張愛 玲用的外國名字(就是Mrs. Ferdinand Reyher吧),鹿橋確信那天飄 然走了的是張愛玲,雖說她表裡如一呼應字裡行間所述之疏離。 確如鹿橋推斷,張愛玲自我掌握了見與不見的原則,較年輕時是在意 衣著裝扮的,往訪不見先有胡蘭成,以及後來數度叩訪的水晶等。但 是她主動去看生人,回訪胡蘭成。
1972至73年鹿橋教授客座東京大學。情急之胡蘭成要鹿橋出名寫一封 信給愛玲,想要與她再通消息,春旅中鹿橋回房寫就:述1971沒想到 是她來談話,真是可惜,表達道歉之意。信由胡蘭成寄……「誰知道 呢?也許那信尚在人間。」胡自己寫信去給愛玲,也請過炎櫻,到 1976年後也請朱西甯幫他去信,不過全如張愛玲曾主動去看的鹿橋去 信一般,石沉大海。
1972至73年鹿橋教授客座東京大學。情急之胡蘭成要鹿橋出名寫一封 信給愛玲,想要與她再通消息,春旅中鹿橋回房寫就:述1971沒想到 是她來談話,真是可惜,表達道歉之意。信由胡蘭成寄……「誰知道 呢?也許那信尚在人間。」胡自己寫信去給愛玲,也請過炎櫻,到 1976年後也請朱西甯幫他去信,不過全如張愛玲曾主動去看的鹿橋去 信一般,石沉大海。
胡蘭成一句話倒是說得準確:鹿橋到處風光映照,而唯愛他的太太, 對世間女子不談戀愛。我觀察,一直怕長大的他,也極愛孩子。 1998年12月鹿橋為《市廛居》出版帶著太太演講,距離上次回台1975 年整整十八年,赴台是應歷史博物館之邀,演講「龍的傳人」,停留 三周。先赴北一女而後返清華謁梅校長墓、同清蔚園讀者網路對談, 簇擁盛況,再掀鹿橋旋風,書剛出一月就三刷。 鹿橋特寄來親簽的兩本書,另本送杜維明教授。也為我《哈佛人文精 神》作序的杜先生讀後說:文筆好得不得了!我們應該學。尤其在初 知母重病,心慌忐忑中,他所有的書,特別是超過六十刷的小說《未 央歌》的情真與他光燦的青春樂觀精神,片語隻字,皆能渡我浮沉。 鹿橋興趣廣博,愛玩,在南開中學、西南聯大或耶魯常引領徒步旅行 ,去看廣袤大地,上泰山,下徽浙,擅歌詠、玩排球,毫不糜費,打 工則廣播、拍戲,女朋友多,還會開飛機!有了駕機執照就帶李抱忱 的表妹,長他四歲的太太薛慕蓮上天翱翔。在他從容徹破生死2002年 3月19日逝後,淚尚未乾,殷殷照料他的夫人也於2004年5月11日相隨 而去。十年生死兩茫茫,心傷!
鹿橋常在心上思考的是文化演變的種種訊息、潮流中的人物色相,而 未曾或忘的是他對中華文化的堅持。我曾協助聯繫未成的大陸版橫排 正體字《未央歌》,終於在黃山書社出版──雖封面是簡體字,但立 刻排上深圳讀書月期間出爐的「2008年十大好書」榜,應足以告慰鹿 橋先生。(轉載自聯合副刊)
星期五, 2月 23, 2024
踏歌和元宵
漫談元宵節
星期三, 2月 14, 2024
該死的讀書人
星期一, 2月 05, 2024
曲中自有雲遮月
曲中自有雲遮月-- 容乃公
京劇唱腔學余叔岩的人都聽說過余派有雲遮月說法. 這個美辭背後其實有這門藝 術見不得人的地方. 據余岳父陳彥衡說京劇大王譚鑫培倒倉 (變嗓 )後,唱武生 ,後來兼唱老生,由於抽大煙,嗓音起了變化,內行稱為雲遮月,又叫煙嗓子, 譚派老生如王又宸,他是老譚的女婿,本來不抽菸,因為學譚派而抽菸,還有余 叔岩也是煙嗓子。
雲遮月的嗓子初出台並不亮,可是愈唱愈亮,如同月亮被雲遮住,逐漸出岫,所 以叫雲遮月。過去名派老生余叔岩,譚富英,馬連良都是煙槍.
說起雲遮月, 這個意象總令我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裡那位抱著半遮面的女人. 此詩作於元和十一年秋,時作者貶江州。
聽說樂天去世,宣宗作詩以弔之,詩云:「童子解吟長恨曲, 胡兒能唱琵琶篇。 」可知《琵琶行》在當時己流播中外。
瑟琵女無名無姓, 是個被老公半遺棄的歌妓. 讀這詩, 乃公就想再提提我曾 說過張繼楓橋夜泊是清晨一票人喝夠了, 在靠岸聽晨鐘, 這個夜半未必是半夜, 據陳寅恪說, 唐人有送客習俗, 都是喝到清晨, 白居易詩的重開宴可以証明, 當 時天也快光了, 才展開接歌妓聽曲的事. 在另一首陽關三疊詩, 更可証明, 詩中 渭城朝雨浥輕塵說的更是送客是一票人喝一晚, 待天亮時, 送客.
移船相見時,歌女有個動作,即半遮面的動作,乃公看了很多唐人彈琵琶的圖,好像 沒有把樂器放在臉上當遮面的. 或許被接到白居易的船, 是否有艄公幫手 (否則 如何把持身段. 將樂器把在臉上當一種遮羞未必合體統也不實際. 最主要, 中國 人古來有非常流行又刻板的遮面傳統.
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詩:「便面團圞字點鴉,天風吹墮委塵沙。」 「便面是宋代婦女比較講究戴花冠與佩飾. 花冠初見於唐, 因採用絹花, 所 以可同時把桃、杏、荷、菊、梅合插一冠上, 稱為 " 一年景 ".
這是宋時年節之日的應時飾品. 宋代婦女還喜用一種蓋頭巾, 方 5 尺左右, 以 皂羅製成. 初為女子出門時遮面用, 後以紅色紗羅蒙面, 作為成婚之日新娘必須 穿戴的首服, 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近代。
「便面」是中國古扇的通稱,又是某種古扇的專稱。隨便上網查詢,都可以下載如下資 便面:古代用以遮面的扇狀物。《漢書‧張敞傳》:「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 馬章臺街,使御吏驅,自以便面拊馬。」 顏師古註:「便面,所以障面,蓋扇之類也。 不欲見人,以此自障面則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之沙門所持竹扇,上袤平 而下圜,即古之便面也。」後稱團扇、折扇為便面。 宋‧楊萬里 《誠齋荊溪集序》:「自 此,每過午,吏散庭空,即攜一便面,步後園,登古城。」
就是沒聽過拿琵琶來當「便面」拿來遮羞用. 乃公猜想, 從來沒人去提出另一可能, 那時琵琶可分很多類型. 其一是名為半遮 面的樂器. 最近讀到涼州 (蘭州 )學者牛隴菲寫的胡人半解彈琵琶——秦漢隋唐間琵琶的邅 遞. 這篇驚動文壇的學術論文把琵琶的生平談得精闢, 而又有新看法:
引牛教授說: =======================================================================
胡人半解彈琵琶」的新解
因有如此這般的認識,唐代詩人關於琵琶的描寫,也有許多現代人不易理解的地 方。
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便是如此。
彎彎月出掛城頭, 城頭月出照涼州。
涼州七里十萬家, 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 風蕭蕭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 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 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 鬥酒相逢須醉倒。
這是唐朝的故事。全詩是寫實:地點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時間是夜裡,場景 是同僚宴飲。
按照中國古詩節律,其中「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的正常讀法應該 是:「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這樣讀來,它的意思就是:涼州城七里見方,大約有十萬戶居民,其中的胡人,只 能一知半解地演奏琵琶。
不過,這樣的意思,就和認為「琵琶是西域外來樂器」的所謂常識相反。
按照所謂常識,琵琶是西域外來樂器,來自西域的胡人,怎麼反而只能一知半解 ?
於是,有一些人,就發明了一種非正常讀法:「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 琵琶」。
這樣讀來,它的意思就變成:涼州城七里見方,大約有十萬戶居民,胡人一半都 會彈琵琶。
這樣的讀法和意思,倒是符合了「琵琶從西域傳入中國」的所謂常識。
不過,這樣的解釋,就產生了一個算術問題:「胡人半」是針對什麼而言?難道 是針對「十萬家」而言?否則,「胡人半」和「十萬家」又有什麼關係?
難道涼州城裡只有胡人沒有漢人?
雖說胡人能歌善舞,難道五萬家胡人男女老幼都會彈琵琶?
如何化解這個矛盾?
於是,有一種新的思路:
也許,這裡所說琵琶,並不是西域外來樂器,反而是中原本土樂器。所以,在漢 魏文明保守之地的涼州,對這種中原本土琵琶,西域來的胡人只能一知半解。 =====================================================================================
乃公讀詩一向講究詩人會刻意在詩中把時空故意掩蓋的雲遮月手法.
彎彎月出掛城頭, 城頭月出照涼州。
涼州七里十萬家, 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 風蕭蕭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 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 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 鬥酒相逢須醉倒。
寫這詩的岑參(718 年?- 769 年?)死後兩年,
白居易(772 年- 846 年)才出生. 或許這涼州詩 (一向被人稱為唐人第一詩, 與涼州詞並稱于世 )對白居易有影響. 這詩說的和琵琶行有易曲同工之妙, 都談 到天涯淪落人.最主要乃公在這詩讀出了太多千古之謎:
先說時間.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就是一個半遮面意象 -- 半個月 , 而且是越過城頭之月, 並非通亮, 而接是風蕭蕭之昏夜. 這時聽到琵琶自是淒 涼無比.
乃公猜想花門樓應該是風月場, 當時作者地方父母官, 在宴會場和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喝酒. 他的情懷後來可能被白居易會去寫琵琶 行了.
二詩最令我有感是我說的雲遮月情懷,而且是琵琶這個樂器的情懷.
詩說涼州七里十萬家. 這個十萬是被吹澎出來的, 與李白的踏歌行的十里萬家皆 為比喻. 唐代長安胡人號稱五十萬, 但這數字也待考, 因為其中多為流動人口. 七里之城, 胡人或可能有十萬家人. 唐代胡人很多被稱為胡人的, 全都是現在和 美國人吵架的 iranians, 那時他們被稱為粟特人. 這個民族愛錢, 會做生意, 常拐騙漢族女人. 安祿山那個拿唐朝國標把楊貴妃妃搞到手的, 當然他的琵琶手 藝自是不差, 不過起馬他不會彈所謂涼州半解曲,
牛教授提到段和尚技壓康崑崙的故事。
《太平廣記》卷一零零八載:
先有段和尚善琵琶,自製《西梁(涼)州》,崑崙求之不與。至是以樂之半贈之, 乃傳焉。(出《幽閒鼓吹》)
這段文字,大意是說:從西域康國來的胡人琵琶高手康崑崙,想跟中原琵琶高手 段和尚學習他創作的《西涼州》。起初段和尚不想教他,到後來拗他不過,只好 教他一半。後世通過康崑崙傳下來的《西涼州》,不過是原曲的一半而已。
這個粟特人可能也會拿可以被稱為半解琵琶曲拿胡弄騙錢, 他說, 琵琶有半解的 曲子 (給未來學者提供重要線索 )-- 就像當年稽康把古琴廣陵散十八段給了學 生, 實則四十五段道理相同.反正古來.有心人去聽,總會聽來有雲遮月之感.
乃公相信在那時涼州無論胡漢都有琵琶這樂器和手藝, 或許胡漢琵琶有不同之處 . 只不過這首詩是專講聽曲情懷, 作者沒必要去給胡人對漢人琵琶能力說三道四 . 顯然, 把半解說成一知半解是沒道理的. 這準則可同用在胡人和漢人的琵琶. 不過, 這個半解如何解? 乃公以為可能那時就真的有一種樂器名為半解琵琶. 是用一種當不講技術的當時己經不太流行的, 不用《撥》而手手彈的新法, 表示 胡人彈琵琶相當一般.
至于唐宣宗說的童子解吟長恨曲, 胡兒能唱琵琶篇, 應和樂器無關. 可能就是當 年的流行曲吧.
星期六, 2月 03, 2024
容乃公說嘯字 --從王維詩談起
星期三, 1月 31, 2024
不是武功就能過山 懷念二位和我有緣的香港大俠岳華和金庸
星期五, 1月 05, 2024
我和巴金
星期日, 10月 22, 2023
牡丹亭和重陽節
星期六, 10月 21, 2023
泰國人妖是觀音
星期四, 10月 19, 2023
烏克蘭會不會只是一個敘事觀點
星期四, 10月 05, 2023
From Maggots Wax Sacrifice to Meat Wax Sacrifice (glutinous rice and wax) on the Confucian Thanksgiving
From Maggots Wax Sacrifice to Meat Wax Sacrifice (glutinous rice and wax) on the Confucian Thanksg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