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月 15, 2024

蘭亭集和寒食帖,中國藝術的遊魂和歸魂 (2)

蘭亭集和寒食帖,中國藝術的遊魂和歸魂 (2) 容乃公

蘇東坡一生和寒食帖是印証易經的歸魂卦

我們知道近現代社會以來,很多人都有寫日記的習慣。在我國古代,寫日記的不 多,但寫筆記的卻非常多,後來還發展出筆記文和筆記小說這樣一種文學樣式。 因為筆記文是讀書生活閒暇時隨筆記錄,沒有受到作文方式的嚴格限制,問題自 由,所以產生了大量的有趣的短文。

宋代大文豪蘇軾雖然一生坎坷,不僅喜好讀書,而且留下了大量的筆記文。我們 中學時代學過他的《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就是取自他的筆記文集《東坡志 林》。最近在《東坡志林》的《命分篇》中讀到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文字:

「退之詩云:我生之辰,月宿直鬥。乃知退之磨蠍為身宮,而僕乃以磨蠍為命, 平生多得謗譽,殆是同病也!」

退之,就是韓愈的字。這話的意思大概就是說他看到韓愈寫過一句「我生之辰, 月宿直斗」,然後得知他的命宮是「磨蠍」,然後就把一生的命途多舛歸結於命 運,是命數不好。

我不懂天象,不知道「月宿直斗」是什麼意思,蘇軾是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 九日出生的,換算成公歷就是1037年1月8日。也就是說,蘇軾就是摩羯座。蘇軾 說的磨蠍,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摩羯座嗎?查看了一些資料之後,竟然發現不僅蘇 軾說的「磨蠍」,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摩羯座,而且在我國古代,十二星座的學說 其實非常完善。蘇軾如此自黑摩羯座,跟今天人們黑處女座真是有得一拼呀!

十二星座最早來自古巴比倫,後來傳播到希臘,又經希臘傳播到印度。在印度傳 播的過程中,與佛經結合,並隨佛經一同傳入中國。蘇東坡與佛教僧人關係很好 ,而且對佛學也有很深的研究,估計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他才會對自己的星座這 麼瞭解吧。

古巴比倫人發明的十二星座,最開始主要的目的是應用於天文和曆法。我們現在 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這個公轉軌道就叫黃道。中國傳統社會中常說的黃道吉 日就是指地球公轉到的某個固定位置。古巴比倫的天文學家將黃道十二等分,分 割成十二個星宮,最開始的時候就是用來確認時間的,隨時知道現在是出於哪一 個月份。

十二星宮的學說在希臘和印度的傳播過程中加入了我們現在所知的一些命理學說 。印度人更是將十二星宮的學說與佛學結合起來,於是在佛經中就出現與十二星 宮相關的記載。

《熾盛光佛頂大威德銷災吉祥陀羅尼經》刊刻於北宋開寶五年(972),卷首圖就 是一幅環狀的十二星座,如果以正下方的水瓶座算起,依次為雙魚、白羊、金牛 、雙子、巨蟹、室女、天蠍、天秤、射手、摩羯。可能因為刻經的工匠粗心大意 ,或者當時傳播有誤,漏掉了獅子座,天蠍座與天秤座的順序也出現錯位。

蘇州的宋代瑞光寺遺址還發現了一份北宋景德二年(1005)刊刻的《大隋求陀羅 尼經咒》,上面也有一幅環狀的十二星宮圖,圖案非常清楚,跟我們今天看到的 十二星座圖案幾乎沒有差異,惟摩羯宮畫成龍首魚身的有翅怪物,與今天常見的 羊首魚身圖有別。

宣化遼墓(墓主張世卿卒於大遼天慶六年,即1116年)出土的壁畫也有一幅十二 星宮圖,依次為白羊宮、金牛宮、雙子宮、巨蟹宮、獅子宮、室女宮、天秤宮、 天蠍宮、摩羯宮、寶瓶宮、雙魚宮。除了金牛宮圖案被盜洞破壞之外,其餘十一 宮圖案都保留完整。

北宋元豐(1078—1086年)初,蘇東坡因不贊同王安石新法,被人逐字推敲詩文,以「莫須 有」之罪,誣成「烏台詩案」,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鬱憤之中,他於居黃州第三年 (1082年)的寒食節前後,寫下著名的五言黃州寒食詩二首。後親書紙上,史稱《寒食帖》。 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

《寒食帖》堪稱士子書法巔峰之作。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 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墨酣筆暢,狀如萬馬奔騰。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 律動,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 奇崛,或大或小,或疏或密,亦輕亦重,寬窄相濟,參差錯落,恣肆奔湧,變化萬千,堪稱 文人書法之典範。難怪黃庭堅為之折腰,歎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 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黃州寒食詩跋》) 董其昌也有跋語贊云:「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寒食帖 》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在書法史上影響巨大,堪稱神品。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 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蘇軾 《書黃州寒食詩》,作於元豐五年(1082)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 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 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 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 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 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 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 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 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 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 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北宋元豐(1078—1086年)初,蘇東坡因不贊同王安石新法,被人逐字推敲詩文,以「莫須有」之罪, 誣成「烏台詩案」,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鬱憤之中,他於居黃州第三年(1082年)的寒食節前後 ,寫下著名的五言黃州寒食詩二首。後親書紙上,史稱《寒食帖》。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

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時,發生了著名的李定「烏臺詩案」 ,他因此事入獄,幾死,因為寫文章稱讚朝廷,太皇太后曹氏、王安 禮等人出面力挽,蘇軾終免一死,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 團練副使本州安置」,為其文學創作生涯的重要階段,而神宗亦愛其 才,終得以保全,翌年被貶至黃州,在黃州「深自閉塞,扁舟革履, 放浪山水之間,與漁樵雜處」,當時佛印擔任廬山歸宗寺住持, 二人時有往來。蘇軾有〈戲答佛印偈〉曰:「百千燈作一燈光, 儘是恆沙妙法王,是故東坡不敢借,借君四大作禪床。」

自我來黃州 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 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 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 泥汙燕支雪

闇中偷負去 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 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 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 濛濛水雲裏

空庖煮寒菜 破灶燒溼葦

那知是寒食 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 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塗窮 死灰吹不起

元豐七年離開黃州。

《寒食帖》縱34.2公分,橫199.5公分,為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1082年)寒食節於東坡雪堂 寫下的二首詩,是平生最得意的書法作品,被稱為「蘇書第一」,此帖行書筆法自由,左邊 尚有黃庭堅作跋。二十世紀末被評為「天下第三行書」,近年有好事者將此評價偽托於元朝 書法家鮮於樞,但事實是鮮於氏當年收藏顏真卿《祭姪文稿》並作題跋:「唐太師魯公顏真 卿書《祭姪季明文稿(稿)》,天下行書第二,余家法書第一。至元壬午春得於東鄆曹大本彥 禮,甲申錢塘重裝。丙戌六月鮮於樞記。」鮮於樞生前並無對《寒食帖》作任何題跋與評級 。

《寒食帖》後來流入清宮收藏。咸豐10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 焚燬,旋為民間馮展雲所得。清穆宗同治年間,《寒食帖》為廣東人馮氏收藏,不幸遭遇火 災,馮氏緊急撲救,在手卷下端留下了黑色火灼痕跡。馮死後為盛伯羲密藏,盛死後被完顏 樸孫購得,1917年在北京書畫展覽會上展出。1918年到顏韻伯手中。

1922年顏韻伯將《寒食帖》帶到日本,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有內籐虎的跋。大正 12年(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東京都一夕之間毀於火災,菊池惺堂冒死搶救《寒食帖》, 一時傳為佳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王世傑購得,其子捐給位於臺灣臺北的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 收藏迄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