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4月 14, 2024

蘭亭集和寒食帖,中國藝術的遊魂和歸魂)

蘭亭集和寒食帖,中國藝術的遊魂和歸魂) 容乃公

《蘭亭集序》--一個遊魂為物的祭品

《孔子易經的遊魂卦》

中國文化自古到今,比世界其他文化對人的精神更多講究,就是文藝處理人的靈魂.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屈原寫招魂,而以後人也把對他的招魂寫成了詩的傳統. 這個傳統 孔子在易經繫辭說: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 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易經八宮界定六爻,六爻之外,為遊魂,歸魂二爻.遊魂跑去別宮了,歸魂又回到本宮, 所以孔子說變)

遊魂是界外的東西.

「畫鬼容易,畫犬馬難」《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很多人問為唐玄宗時代, 畫家吳道子 畫地獄圖,活神活現,不成他下過地獄?緣因他可能夢中看到的,按心理學家容格說法,即 人有文化集體意識,而他的藝術是孔子說的遊魂為變.其實吳道子的畫,後來也不見了.後來 的人按各人想像,把他的畫模擬出來--最後那些恐怖的也地獄景像又印在中國人的集體意識中了.

精氣為物,即形而下,至于形而上,孔子只用一個遊魂為變的說法.藝術家把精氣神發揮 為作品,見到的,是他精氣的表現,而見不到,即為鬼神情狀.如果有人問我,中國文化藝術美 學根本何在.我以為孔子說的,最為明白.變化,是藝術追求的,而孔子用了一個遊魂為變來說明.

孔子在易經中有教人占卜,不過他的方法很廢時,也不容易.但到了漢朝,有個名叫京房的建立了 一套後來成為中國人算命風水占卜的基本架構的京房易,其中把孔子在易經封理八宮變動的 六爻之外的遊魂和歸魂用來占卜. +

《遊魂說的是一去不回的東西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可以說是最合乎游魂之說,因為這幅字從開始,即存在有無和人間與靈界間, 而又被當做最真實的影象當最高級的國寶. 《中國文人的遊魂時代 》

王羲之活在中國文化胡漢相錯的時代,當時的人比從前更在乎人和靈的相爭. 晉朝的中國人開始被比漢人還要著迷佛法與中土文化的胡人文武雙攻.肥水之戰的苻堅南下 不是為了貪圖江南的財寶,而是要爭取二位大學問家--習鑿齒和道安. 晉書說習 博學多聞,以文章、史才著名,東晉孝武帝太元四年(379),秦王苻堅攻下襄陽後,將習 鑿齒及道安虜至長安,乃對臣下道(大五○三五二下):「朕以十萬之師取襄陽,唯得一人 半。」即指道安一人,習鑿齒半人;其推重稱譽之意,溢於言表。

《中國史上一個大遊魂皇帝梁寶懺 》

胡人入漢土最大的影響是漢人胡化, 對中國藝術精神面產生極人改變. 王羲之正好生在這麼 一個時代, 而他的作品也因而被置入虛無. 中國人胡化, 從梁朝梁武帝開始變嚴重. 這個怪 胎, 因為個人生理因素, 天天疑神疑鬼, 發明了梁皇寶懺和吃素, 徹底把中國人的宗教信仰 和習慣. 到了他兒子, 獨眼龍梁元帝蕭繹, 更變本加厲,

這位中國佛教最大卡的寶懺發明者, 和北禪宗教母則天皇帝有大功德, 但他們的業報也可觀 . 則天皇帝殘殺子女 眾所周知,而梁寶懺的七個子女更是自相殘殺.

梁元帝蕭繹(508 年 9 月 16 日- 555 年 1 月 27 日),字 世誠,梁武帝蕭衍的第七子,

寶懺哥要人家吃素, 在 549 年餓死台城後.蕭繹首先發兵攻滅自己的侄兒河 東王蕭譽與哥哥邵陵王蕭綸,滅其兄弟子弟.他另一個兄弟蕭紀父子被除宗籍 改姓饕餮,並將蕭紀二子蕭圓照、蕭圓正餓死。

其實梁元帝蕭繹和他父親相同, 都是愛好讀書與喜好文學的君主 ,「四十六歲,自聚書 來四十年,得書八萬卷」 ,自稱「韜於文士,愧於武夫。」曾主編《金樓子》等書;江 陵被圍城時,承聖三年十二月辛未(555 年 1 月 27 日),元帝入東閤竹殿,命舍人高善 寶放火焚燒圖書 14 萬卷,包括從建康為避兵災而轉移到江陵的 8 萬卷書,自稱「文武之 道,今夜盡矣!」「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江陵焚書被視為中國的文化浩劫 之一。

世傳王羲之的手寫墨跡在南朝梁武帝時曾收集1.5萬卷。其中,也包括其子王獻之的真跡。 至梁元帝蕭繹承經三年,西魏大軍攻陷江陵,梁元帝見大勢已去,在投降之前,譴後宮舍人 高善寶放了一把大火,把梁朝集50年之力搜集起來的「二王」書法連同古今圖書14萬卷,盡 焚於烈焰之中。百官驚呼:「文武之道,今夜窮乎!歷代秘寶,盡為灰燼矣!」蕭繹明明當 了千古罪人,居然還振振有詞地說:「讀萬卷書猶有今日,故焚之」,後世扼腕,梁元帝亡 國是因為治國無術,又多行不義,卻遷怒於書籍。

在充滿宗教氣息的年代, 人們行為怪異, 一則對精神文明熱愛, 創造能力大增, 天下因為連 連戰亂而人間充滿遊魂.王羲之的藝術成為時代的祭品.

我稱這個為遊魂的文化.

《中國書畫第一號的遊魂---蘭亭集序 》

之後隋文帝時盡力搜求,也只得王羲之真書50紙,行書240紙,草書2000紙.。到唐太宗李世 民時,幾乎將存在於世的王羲之真跡一網打盡,但數量和質量都遠遠不及被蕭繹付之一炬的 瑰寶了。唯一值得誇耀的是,唐太宗得到了《蘭亭序》真跡。

唐太宗起家是殘殺手足的玄武門之變.民間傳對他精神不安的傳說最多,可能因為這原因,他也迷上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寫詩。最後 由王羲之當場揮筆,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那幅由王羲 之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筆鋒遒勁,頓挫生姿,其矯如驚龍駿馬,其勢如行雲流水,其 中有二十個「之」字,體態不凡,各有千秋。王羲之此文的墨跡歷來被稱美為「天下第一行 者」。

唐太宗酷愛書法,登基後四處徵購王羲之的真跡,但一直沒能找到〈蘭亭集序〉 。後來聽說在僧侶辯才的手上,又經歷了一段「蕭翼賺蘭亭」的曲折離奇過程, 蘭亭才歸於唐太宗的收藏行列。

這則故事,分別被唐代的劉餗、何延之所記載,其中又以何延之《蘭亭始末記》 的敘述較為詳盡可信。據傳,王羲之對〈蘭亭集序〉太滿意了,囑咐王家子孫要 好好珍藏,代代相傳到了第七代孫智永禪師,智永後來將它傳給了弟子辯才和尚 。辯才乃名門之後,書畫素養甚高,視若至寶,在屋內的樑上鑿了一個洞來祕藏 〈蘭亭集序〉,只在無人時才敢取下把玩臨寫。

唐太宗 千方百計讓 蕭翼把蘭亭集序 弄到手.

辯才最後知道他是奉聖旨來取蘭亭真跡時,氣昏在地,驚悸痛惜而死。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真 跡後,令人摹刻翻拓,賜給他的皇子近臣。到了他臨終時,埋入昭陵。也有傳言說他兒子唐 高宗也喜歡《蘭亭集序》,於是使了調包計,將真跡與自己一同埋入了唐乾陵。不過,無論 真相如何,真正的《蘭亭集序》已經看不到了。

《王羲之八字身弱,是遊魂命 》

根據《淵海子平》所載,王羲之的八字是「乙卯年 癸未月 壬子日 辛丑時」, 按《淵海子平》雜氣財官格,指的是月令為「辰戌丑未」,且其中藏的「庫氣」中有財星和官星。 乃公以為壬子水日生在未月,是弱日,而辛丑時的金原可以生水來補救,因為辛被乙木克傷,而地支丑 時又被未月的未相沖,是破洞的庫,無法收藏.所以乃公批他八字為身弱,而只能依別人而活.這是一個 典型的遊魂的八字.

庫中之物,如果不能透出則命主難以使用,除非衝開庫門。此八字時支為丑,丑未相衝則衝 開未庫,所以庫中的正官和正財皆可為王羲之所用。財官格是非常符合王羲之的身份的,因 為他來自東晉的豪門望族王氏,「王與馬,共天下」,說的就是王羲之他們家族,對於王羲 之來說,自然是有財又當官(右將軍),財官二字實至名歸。當然了,這裡要補述一句,王 羲之的「右軍將軍」其實不是多大的官,因為朝廷想讓他當大官都被他推辭了。

王羲之出身不凡,是琅琊王氏士族--所謂王謝堂前燕那一家. 說他八字有遊魂之像,因為他與眾不同, 小有說話障,即現代人說的自閉症.長大之後,口才變得很流利,被稱作「骨骾」。骨骾就是指一身都是硬骨,有話直說的人。 以後 從這個封號,就可以看出他的為人耿直。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 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

我們都知道,王羲之雖然是「將軍」,但是他更以書法聞名。書法者,藝術也。作為書法這 項藝術的「高山仰止」之人,王羲之的八字中自然少不了傷官。此八字年幹上傷官通根透干 ,日主壬水坐子地,水旺無比,水木傷官吐秀,真是「水木清華」,文章怎能不秀麗?

雖然命理書中都是認為格局是唯一的,但我從來不認為一個八字只能入一個格局,只是有個 主次的區分而已。比如王羲之的八字,難道我們不可以認為是傷官佩印嗎?所以,人有多重 特性,比如王羲之既是一個財主,也是一個官員,更是書聖。財官格定其官,傷官配印定其 名,兩者有何衝突之處?

八字中財官印為「三奇」,也叫「三寶」,八字中素有「崇為寶,奇為貴」的說法,一般來 說,三奇同透為最好,如果財官印三奇不能同透,如果都能有用也為非常難得。王羲之的八 字格局為財官,雜氣庫被衝開,財官有用,同時,時上有印星通根透干(其實丑庫也被衝開 ),形成了財官印三奇同用的好局面。因為丑為官印之庫,所以這個八字是雜氣財官印三者 俱全,實為好八字。

《歲在癸丑的玄機 》

八字命理以癸丑為羊刀最凶的惡水,而歲在癸丑是被選出來,而不是巧合的玄機.

五行以癸為陰水,而丑為陰水之陰,王羲之八字是壬子水最旺之日,生在丑時,因為生在未月, 得財官之祿,但是因為丑被沖,所以這個八字一直有陰水的困擾,也就是說他一生都有一個死 去的陰鬼在纏他.他可以用寫字,把一池水寫黑了,其實就是一種療法,更有進者,他也發動了中國 傳統從周朝以後一直流行的禊俗,也就是被後世大人雅士稱道隨行的流觴曲水. 其實,這也是從戰國時己流行的招魂: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 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 ,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 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 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 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 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 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 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我們今天看到的《蘭亭序》,意思和原來的《蘭亭序》已經大大不一樣了,甚至有了天壤之 別。原來的《蘭亭序》,只是對一次修禊活動的簡要記載。而改造後的《蘭亭序》則在原文 抒情記事的基礎上,以「死生亦大矣」為重點,大量抒發對憂與樂、生與死的感慨。它提示 人們,生與死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自然現象。由盛到衰、由生到死,是一種必然,也就是「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促使人們珍惜人生,愛護生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