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月 23, 2024

漫談元宵節

漫談元宵節 容乃公
元宵 唐詩人崔液
玉漏銅壼且莫催 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 何處聞燈不看來
元宵到底從那時開始, 有很多說法. 依我看, 應該有幾千年了. 這是 因為上元節, 人們對火和光有特別的憧憬. 所人類從故時, 對月光, 和天火都相信會去災避邪.
漢朝的中國人喜愛在節慶放火.
唐睿宗景云二年朝野僉載中所記睿宗景云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夜於 京師安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百燈族之如花樹
有人以為為元宵節起源於漢代祀太一之俗.
宋洪邁在《上元張燈》一文引此說: 「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 , 以昏時夜祠到明, 今人正月望日夜遊觀燈是其遺事。」 這是從《史記‧樂書》乃中國正月之望, 謂之大神農變月。
不過在漢代很多中國人的風俗被加上佛教色彩. 《歲時廣記》卷一○引《僧史略‧漢法本傳》: 「西域十二月三十日 , 乃中國正月之望, 謂之大神農變月。漢明帝令燒燈, 以表佛法大明 。」
中國的佛經很多都不是從西方來的. 比如佛說四十二章經. 不過本土 人士因為信佛, 自然要想千添加無中生有的典故來說服別人. 時佛教 初入中國,只是被當成一種方術,沒有多高的地位,但在後來本土化 人士的踵事增華, 以致元宵節成為佛教傳來中士的活動了. 從漢代起, 尤在唐後, 佛教混人中土, 變本加厲,在元宵節的民俗看 得最清楚.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也曾企圖對元宵節施展自己的影響。唐玄宗時編 的《初學記》引《涅槃經》云:「如來荼維(按:即火化)乞,收舍 利罌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樂,繞城步步燃燈十二里。」漢明帝遣使 求法,回來告知此事,明帝遂下令十五夜放燈金吾不禁。
隋煬帝《上元夜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中說:「法 - 輪天上轉, 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六枝開。」使我們看到「燈樹」是佈 置在「法 - 輪」、「梵聲」的佛教活動中的。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 ,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發展,隋煬帝燃燈受到佛教的影響,應當有一個 歷史和民俗的基礎。就是說,上元燃燈隋代以前已經受到佛教影響了 。
《舊唐書睿宗本紀》先天二年 (713 年 )條說:「初,有僧婆阤請夜 開門燃燈百千炬,三日三夜。皇帝御延喜門觀燈縱樂,凡三日夜。左 拾遺嚴挺之上疏諫之,乃止。」
可見漸漸變成佛教慶典的重要活動.到今天,方興未艾.
不過有的學者以為它和古代的「燎祭」有關. 「燎」即燎祭, 為古代 主要的祭天儀式; 天, 即天神。燎天燒柴的火光, 在夜晚顯得特別明 亮, 彷彿照亮了黑暗的天空; 黑暗中的光亮是人所喜愛的, 人們由己 之所好推及於天神, 以為天神在夜晚也是喜愛光亮的, 於是在幻想燎 煙為天所接受的基礎上, 又幻想在夜晚燒火照亮夜空以取悅於天神, 這樣便產生了庭燎。
庭燎為普通燎祀的變種, 是夜晚在庭院中燒火祭, 這種祭禮在周朝即 有. 在祭神後, 把玉帛牲醴,置於柴上,然後燔柴燎壇之左。祭祀之 禮,必先降神。周人尚臭,祭天則燔柴,祭地則瘞血,祭宗廟則爇蕭 灌... 燎祭的意思. 這儀式後來也用在皇帝即位時. 張勃《吳錄》: 「謹擇元日,登壇燎祭. 燎煙為天所接受的基礎上, 又幻想在夜晚燒 火照亮夜空以取悅於天神,;這樣便產生了庭燎。庭燎是在家院子燒 火. 和古時作用不同.
正月十五張燈的習俗,相沿已久。到了北魏,道教的上元節已經定型 ,上元張燈也由之固定下來。隋唐時代,元宵節張燈,達到十分興盛 隆重,而且燈的質量不斷提高,娛樂活動日益豐富多采,并且一直沿 襲至於近代。正月十五日的飲食有特點。《續齊諧記》所講吳縣張成 的故事裡,祈蠶所用「膏粥」是白米粥上放油脂而成。《荊楚歲時記 》所載是豆粥上加油脂。隋杜公瞻註釋《荊楚歲時記》說北方迎陽氣 活動中,在豆粥裡插箸而祭; 而祈蠶之俗則是作粥,並在上面覆肉, 沿襲了南朝正月十五日食粥傳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