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月 23, 2014

有關琴歌的基本認識 容乃公

有關琴歌的基本認識   容乃公

琴歌,即撫琴而歌,是古琴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利用古琴彈奏的指法特點
與樂器本身所呈現的音色特質,與詩詞韻文等吟唱聲腔相互合擬,而體現出別具
一格的韻致.琴歌最傑出的代表作包括《胡笳十八拍》、《陽關三疊》、《關山月》、
《鳳求凰》、《古怨》和《秋風詞》等.

有的琴歌可以追索民間小調的影響,比如《關山月》可能源自山東民間小調.
也有將民歌小調直接改編彈奏的《四大景》等。

琴歌就是弦歌,而弦歌也就是民歌

中國有個成語, 家弦戶誦, 說是家家弦歌,戶戶吟誦。在古時, 古琴和今天的吉
他一樣, 也是大眾藝術. 而且來自民間. 所以弦歌即民歌的說法是可以說得通.
司馬遷就曾說過:「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
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以禮樂為教, 樂就以琴為主. 他將民歌選三百多,
配在古琴上, 成為弦歌. 即所謂「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獨奏兩種。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於
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階層中流行,秦以後盛興 於
民間。常以即興創作. 戰國時百里奚妻子以琴歌贏回了做官忘妻的丈夫、西漢司
馬相如以琴歌鳳求凰情挑卓文君, 都是即興唱出的琴歌.


關於以琴為聲樂伴奏的形式,早在尚書中,已有 " 搏拊琴瑟以詠 " 的記載。周
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 " 弦歌 ",即唐宋以來所謂的琴歌。從漢代蔡邕所
著琴操中,有歌詩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 " 十二操 "、" 九引 " 以及 "
河間雜歌 ",都是援琴而歌的。 

古時琴歌應該是辭先于曲多些.孔子詩經三百,篇篇都可以用琴聲唱出.

漢末蔡豈在他的《琴操》中所記下的《九引》、《十二操》和《河間雜歌》都是
傳統的琴歌。在漢魏以前, 琴歌可以自彈自唱, 也可以由別人來伴歌表演, 或加
入洞簫(即漢時長笛)伴奏伴唱。這又是可以從歷年出土的文物得到證明的。很
著名的山東武梁祠漢畫像的琴簫合奏圖, 中間有一人演唱四川資陽出土漢陶俑自
彈自唱的姿態, 都是顯例。


琴歌的傳統從明代中期起才開始失傳. 不過現存明代二十多種刊本譜集之中, 有
旁詞的琴曲仍然不少, 這說明琴歌的余緒猶存。但是一到清代, 「士流」的彈琴
家都崇尚虞山派, 而虞山派是排斥演唱只講演奏的。


先弦後詞,以樂定詞

琴歌可以先有辭,也可以有曲而填詞.韓愈創填琴操, 直到元代楊維禎還在仿效.
以歌辭來填琴曲, 即以樂定詞. 唐元稹在《樂府古題序》裡, 說琴歌是「以樂定
詞」

現存最早的琴歌曲譜是宋代姜夔的《古怨》。琴歌的歌詞大多是唐詩體,因此吟
誦起來琅琅上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