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月 27, 2022

烏克蘭危機如何收場

基辛格文章:烏克蘭危機如何收場 KISSINGER 長平經研 2022-02-26 05:39 作者 l 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翻譯 l 洪灝

關於烏克蘭的公開討論都是關於對抗的。然而,我們知道路向何方嗎?在我 的一生中,我看到的四場戰爭,都以極大的熱情和公眾的支援開始。我們並不知 道如何結束所有這些戰爭,我們單方面撤出了其中三場戰爭。對政策的考驗,是 它如何結束,而不是如何開始。

烏克蘭問題常常是一種攤牌的姿態:烏克蘭是加入東方,還是西方?但是, 如果烏克蘭要生存和繁榮,它絕不能成為任何一方對抗另一方的前哨——它應該 充當它們之間的橋樑。俄羅斯必須承認,試圖迫使烏克蘭進入衛星國地位,從而 再次移動俄羅斯的邊界,將使莫斯科注定要重蹈覆轍,進入與歐美相互施壓、自 我實現的死循環。西方必須明白,對俄羅斯而言,烏克蘭永遠不可能只是一個外 國。俄國歷史開始於被稱為基輔羅斯的地方,俄羅斯宗教從那裡傳播開來。

幾個世紀以來,烏克蘭一直是俄羅斯的一部分,在此之前,它們的歷史就交 織在一起。從 1709 年的波爾塔瓦戰役開始,俄羅斯爭取自由的一些最重要的戰 役,都是在烏克蘭領土上進行的。黑海艦隊——俄羅斯在地中海地區投射力量的 手段——在克裡米亞塞瓦斯托波爾長期駐紮。即使像亞歷山大? 索爾仁尼琴和約 瑟夫 ? 布羅茨基這樣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也堅持認為,烏克蘭是俄羅斯歷史的 一個組成部分,事實上就是俄羅斯的一部分。歐盟必須認識到,在烏克蘭與歐洲 關係的談判中,歐盟官僚作風拖沓,戰略因素從屬於國內政治,導致談判演變成 危機。外交政策是一門強調先後有別、輕重有分的藝術。烏克蘭人是決定性因素 。他們生活在一個歷史複雜、通曉多種語言的國家。

1939 年,烏克蘭西線部分並入蘇聯,成為斯大林和希特勒瓜分的戰利品。克 裡米亞 60 % 的人口是俄羅斯人,直到 1954 年,烏克蘭出生的尼基塔?赫魯曉夫在慶祝俄羅斯與哥薩克達成協定 300 週年之際,才將克裡米亞納入烏克蘭版圖。 烏克蘭西部大部分是天主教徒, 而東部大部分則是俄羅斯東正教。 西烏克蘭人說烏克蘭語,而東烏克蘭人主要說 俄語。 烏克蘭的任何一方試圖支配另一方——這一直是一種慣用模式——將最終 導致內戰或分裂。 將烏克蘭視為東西方對抗的一部分,將使俄羅斯和西方——尤 其是俄羅斯和歐洲進入一個合作性國際體系的前景在數十年內化為泡影。

烏克蘭獨立只有 23 年,從 14 世紀開始就一直處於某種外國統治之下。毫 不奇怪,它的領導人沒有學會妥協的藝術,更不用說歷史的視角了。獨立後的烏 克蘭政治清楚地表明,問題的根源在於烏克蘭政治家試圖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該 國的頑抗地區,先是一派,然後是其對立派。這是亞努科維奇和他的主要政治對 手季莫申科之間衝突的實質。他們代表著烏克蘭的兩翼,並不願意分享權力。一 個明智的美國對烏克蘭政策,是需要尋求一種讓烏克蘭的兩個部分相互合作的方 式。我們應該尋求和解,而不是一個派別的統治。俄羅斯和西方,尤其是烏克蘭 的所有派別,都沒有按照這一原則行事。每一個派別都使情況變得更糟。在俄羅 斯的許多邊界已經岌岌可危的時候,如果不統一自己,俄羅斯就無法強行實施軍 事解決辦法。對西方來說,妖魔化普京不是一種政策,而是一種缺失的借口。普 京應該意識到,不管他有什麼不滿,軍事強加政策都會導致另一場冷戰。

就美國而言,它需要避免把俄羅斯當作一個不正常的國家,耐心地接受華盛 頓制定的行為準則。普京是一個嚴肅的戰略家——以俄羅斯歷史為前提。理解美 國的價值觀和心理學不是他的強項。瞭解俄羅斯歷史和心理也不是美國決策者的 強項。各方領導人都應該重新審視結果,而不是在擺姿態方面相互競爭。

以下是我對於符合各方價值觀和安全利益的結果的看法:

1)烏克蘭應有權自由選擇其經濟和政治聯盟,包括與歐洲的聯盟。

2)烏克蘭不應該加入北約 (NATO ),這是我七年前提出的立場。

3)烏克蘭應自由建立符合其人民表達意願的任何政府。明智的烏克蘭領導人 會選擇在他們國家不同地區之間實現和解的政策。實際上,他們應該追求一種堪 比芬蘭的姿態。毫無疑問,這個國家非常獨立,在大多數領域都與西方合作,但 卻小心翼翼地避免對俄羅斯的體制性敵意。

4)俄羅斯吞併克裡米亞不符合現有世界秩序的規則。但在一個不那麼令人擔 憂的基礎上處理克裡米亞與烏克蘭的關係應該是可能的。為此,俄羅斯將承認烏 克蘭對克裡米亞的主權。在有國際觀察員在場的情況下舉行的選舉中,烏克蘭應 該加強克裡米亞的自治權。這一進程將包括消除有關塞瓦斯托波爾黑海艦隊地位 的任何模糊不清之處。 這些只是原則,不是藥方。 熟悉這一地區的人都知道,並非所有這些舉措都能讓 各方滿意。 關鍵不在於各方絕對的滿意,而是平衡不滿意的各方。 如果不能實 現基於這些或類似條件的某種解決方案,烏克蘭局勢就會加速走向對抗。 而這一 時刻很快就會到來。 * 基辛格從 1973 年到 1977 年擔任美國國務卿 本文發表 於2014年3月6日《華盛頓郵報》

乃公評論:

我們讀了這位梅特林克以來, 西方最出色的外交官的看法, 相信不會把台灣 和烏克蘭相提並論 -- 他的世界觀是國際 權力的均衡 -- 在這種思想引導 下, 他不會特別去在乎一個小國家, 除非這個國家把大國均勢破壞了.

他是兩岸只有一個中國的定論者 . 但是從他對鳥克蘭我看法, 我以為仍然有很多可能讓我們對自己的出路多一點思考 .

他本人是一個美國人, 也是為了美國人說話, 但他並沒有說台灣和大陸終將 會統一. 因而, 台灣也有可能當作大陸和西方之間的溝通者 -- 或許最後因為溝 通而與大陸變得更容易結合.

台灣和大陸的矛盾是近代才發生的, 這和俄烏之間長久歷史的糾結不同. 烏 克蘭多語和多種族相處問題並沒發生在台灣, 台灣內部的族群矛盾不是種族文化 問題, 而是社會文化問題. 這要比烏克蘭和俄羅斯簡單得多. 台灣, 香港, 與世界各地發生的自由化運動是世界新經濟的產物, 世界因為網路和經貿, 包括 全球化, 使新興的民粹政治人物抬頭, 加上西方的國家扇風點火成了一個世界政治的 新趨勢,比如台灣的蔡英文, 得到多數支援. 也許他給烏克蘭建議, 可以給蔡英 文參考 -- 台灣在追求自主時, 不能讓自己成為西方的一個棋子. 台灣要小心去 避開對大陸的敵意,最好的方法是在大陸和西方之間求一個平衡點,這應該是台 灣最好的, 應該打的牌.

星期四, 2月 17, 2022

元宵節的良宵引

元宵節的良宵引容乃公

說起古琴和昆曲, 是牡丹和綠葉. 自明代起, 唱昆曲的, 都得懂古琴. 近代有一件雅事, 即張充和和查阜西互教昆曲和古琴. 據張充和說, 她先學良宵引,後來因為怕跪指痛手,沒再繼續,但查老說,她學的不止一曲.至於查阜西昆曲學得怎麼樣我不知道.

休休,莫負今夜《良宵引》,且散閒愁。難得月白風清,何不秉燭遊?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良宵引》雖為初學入門之曲,但節短韻長,清越和雅,「曲小而氣度安閒」(《詩夢齋琴譜》)。在音樂表現技法上,曲中運用泛音、進復、退復、吟、揉、打圓、撞等一些器樂化的特點,增添了曲子的優美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琴學初津》後記中說:「其中吟猱綽注,起承轉合,井井有條,濃淡合度,意味深長,洵美曲也。」在音樂表現意境上,冰輪初上,靜謐星稀,含縹緲凌雲之致;曲調平淡、細膩,有中正平和之感。在萬籟俱寂的秋夜,閒庭信步。一曲《良宵引》,清風入弦,絕去塵囂,琴聲幽幽,令人神往。 雖然說是初學的曲子,要彈得動人,也是一工夫.

我在元宵節那天, 托了古琴家鄭正華千金 Margaret 的福, 在節日帶了明琴墨莊 和僊機天籟登門去拜訪她父母. 我其實是有大疑問想請大師調理一下,順便也問問兩張用絲絃的古琴是不是應該改用鋼絃,我為了怕年紀大了, 沒力氣安絲絃, 想問鄭大師求解. 幾百年的古琴一下子從絲線改成鋼絃會不會太折騰。

鄭大師跟我說,這不算是一個難題,鄭大師的確是名符其實大師,我很早就聽說他用加拿大的木頭去斲琴,我曾經聽過他所斲的古琴聲音絕美無比,可見大師就是大師。 那天因為是元宵節鄭正華在我帶去的明琴墨莊以及僊機天籟,可能接下來這兩張名琴都會換成鋼絃了。 那天大師幫我的墨莊用心略加整理,然後試彈一下,他說: 這是試彈,也可說醒琴,絲弦毛毛的,多年不用,:擦擦音;(雜音)不少,也可說絲弦的特色,用頭上的油,先抹抹弦會好些.我想,他說的是老琴人養琴的作風,是用頭上的髮油.我過去玩京胡,幾乎所有琴師在台上台下都習於用頭髮油去潤琴線.古琴也然. 其實鄭正華和我的墨莊我有很久非常特殊的緣份,.這張琴當年是張子謙彈過的,他還為了這張琴寫下了墨莊琴堂,一幅字,一直被我保存著,曾經被我掛在我書房,自名之為墨莊琴堂主人.鄭正華在上海音樂院時,曾和張子謙相見過.也可算入了門的弟子了. 我要他給我錄下一小段,試一試音.他很大方的答應了,就是當時真的很即興,連喘個氣都沒有.我把他試琴的兩段拿來給大家聽聽--這一張琴的聲音如何,因為過去我一直少用這張琴錄曲子,嫌它聲音不夠大.因為今為元宵,鄭大師試了兩曲,一是良宵引,另一曲是他拿手的酒狂.接著,我們就上樓去和夫人與千金吃上海的酒釀元宵了.是為記。

星期六, 2月 05, 2022

十八歲的青春和傳統文化

十八歲的青春和傳統文化 容乃公

美學大師蔣勳說:

『青綠是傳統宮廷美學,對照隋朝展子虔的〈遊春圖〉、唐人〈唐明皇幸蜀 圖〉,甚至北宋同時代王詵的〈瀛山圖〉,都可以看出王希孟對「青綠」的理解 有所不同: 

「青綠」在〈千里江山〉裡,不再是現實山色的模擬,「青」「綠」還原 成創作者心理的色彩,像是王希孟青春的嚮往,這麼華貴,這麼繽紛,這麼熠耀 發亮。「青」「綠」把絹絲的底色襯成一種金赤,又和墨色疊合,構成光的明滅 變幻。濃豔的青綠閃爍,和淡淡的墨色若即若離,繁華即將逝去,是最後夕陽的 餘光,要在逝去前吶喊嘯叫出生命的高亢之音。〈千里江山〉擺脫了傳統「青綠 」的客觀性,使「青」「綠」成為畫面心裡的空間。』

我以為中國文化也講創造, 推陳出新, 但創新不一定等同青春. 紅樓夢, 昆 曲有青春版, 蔣老師也把李白拉進來 - 連他『老人家』也和王希孟去『輝霍青 春』?, 讓我們看到一個青春版的李白. 我以為這種看法很危險, 因為讓年輕人 接近傳統藝術, 我們不必要用青春來建立一個青春美學的藝術. 中國傳統文化, 不管古琴, 南管 , 北管, 昆曲, 甚至丹青, 基本上都永遠有人去創新, 但不必 借青春之名. 連青綠色也在內

我同意文化是有機的,像人,有生、老、病、死。不止是盛唐的詩,宋朝的 畫, 都可以被用生命去理解, 但是對我而言, 我們可以用比喻來讀千里江山十八 歲的作者有青春的追求, 那他的藝術不能被稱為青春的藝術.

青綠, 和舞劇《只此青綠》不同, 它不但是一個可以蒼老有內容的色調, 可 能它根本就是中國人的顏色, 中國畫的正色, 可能它從甲骨文, 到了敦煌, 一路 , 都在主宰中國人的視界 -: 除了水墨, 請問中國畫那位畫家敢不去正視它.

我曾說過, 中國人從秦人主黑, 漢人因尊倫儒而重紅, 到了唐以後, 因為道 教而把青綠看成國色 - 從此, 青綠成為中國人的主調.

春天可以讓畫家揮灑青綠, 所以隋展子虔的《遊春圖》是目前存世最早的一 幅青綠山水畫,同樣是「春」的主題。傳李昭道《春山行旅圖》的主題也是「春 」(這張畫實際圖式來自那張所謂的《明皇幸蜀圖》)。王季遷先生讓給北京故 宮的元代胡廷暉的《春山泛舟》,主題也是「春」。《春山泛舟》事實上就是從 所謂《明皇幸蜀圖》取了一個中間的局部。

但是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開宋代青綠山水的譜系建構, 這是一張代表 了宋代青綠山水的代表作。《明皇幸蜀圖》和《江山秋色圖》兩幅著名的青綠山 水畫,寫的秋天, 郤成為青綠的注解, 可見青綠在中國人的視覺基因和年齡, 季 節無關.

畫家常拿青綠當自己的風水,為了求取天地自然的照應. 懷素,在今永州市零陵區瀟水中路建有「懷素公園」。公園裡有古跡『綠天奄』 ,是懷素出家修行,種蕉練字的地方。天才畫家徐渭其居為『青藤書屋』.

王孟希在宋徽宗宮中玩弄顏料可能是道教傳統, 這個神秘到目前尚沒人可以 回答. 我因而大膽猜想很可能是他和很多道士一樣, 中青石 poison 而死. 我以 為他抵觸帝王師被害可能性不太大. 唐宋很多畫家, 比如富春山居圖黃公望, 徐 渭, 甚至宋徽宗, 都當過道士, 或認真去修行. 這一部份, 是宗教領略, 可能 無法在談藝術的場合去發揮, 不如讓讀者自己去想把.

我和很多網民看了《只此青綠》, 也很讚賞表演成員們用心和才華. 我對他 們點讚, 就像對小品相聲, 或流行歌手用力鼓掌. 我們未必要他們去承膽發揚傳 統藝術的責任, 在抖音中去大聲急呼中國文化總算站起來了等等. 這批小伙子能 搞出一個比美很多紐約現代舞, 林懷民, 甚至令我想起二○○二年漢唐樂府創團 ,,量身打造大型梨園樂舞戲「韓熙載夜宴圖」,當時悠靜的南管古樂與曼妙的 梨園舞蹈享譽國際。

星期五, 2月 04, 2022

刷屏的「青綠腰」,「綠腰」到底是什麼意思?

刷屏的「青綠腰」,「綠腰」到底是什麼意思? 容乃公

乃公一向以為做學問最容易是下結論,而最難在于提出關鍵的疑問.

乃公微友牛隴菲教授昨天在光明日報發表:

春晚之後,「青綠腰」刷屏。

因舞劇《只此青綠》之名,而有誤解為「青綠之腰」的「青綠腰」名稱。其實, 「綠腰」古舞原名「六么」,讀 lu yao,故又寫作「綠腰」「錄要」。「綠腰 」之「綠」,不指綠色。「綠腰」之「腰」,不指腰身。

乃公一向愛抬槓, 不是故意作怪, 而是給人們多方面的思考. 比如綠腰是否和綠 色有關?還是一時方便而錯用的翻譯?

唐代《樂府雜錄》記載:「《綠腰》,軟舞曲也。」其本名是《錄要》或《六么 》。據說在德宗貞元年間,有樂工獻上新編樂曲,德宗甚為喜愛,但覺的曲調過 長,便下令將其中精華部分萃取出來,即「錄出要者,因以為名」,而不知為何 變為《綠腰》或《六么》,大概為別名。

《碧雞漫志》:「六么一名綠腰,一名樂世,一名錄要。或雲此曲拍無過 六字者,故曰六么。

學者向達在 《西域傳來的畫派與樂舞》一章,考證西域繪畫、音樂、 舞蹈對中原的影響,著名的西域樂人包括白智通、白明達、康阿馱、安馬駒;著 名的西域畫家有曹仲達、僧吉底俱、僧加佛陀。向達認為唐吳道子的畫風受西域 凹凸畫派影響。西域傳來的樂器有龜茲樂師曹剛的琵琶,李謨的橫笛, 王花奴羯 鼓,王麻奴觱篥等。舞曲有《阿連》、《柘枝》、《胡旋》、《胡騰》、《涼州 》、《綠腰》,還有經龜茲傳入中國的伊朗寒冬撥水舞《蘇莫遮》,又經中國傳 入日本。

《綠腰》顯然是泊來品.

  六么,一名綠腰,一名樂世,一名錄要。元微之琵琶歌云:「綠腰散 序多攏。」又云:「管兒還為彈綠腰。綠腰依舊聲迢迢。」又云:「逡巡彈得六 么徹。霜刀破竹無殘節。」沈亞之歌者葉記云:「合韻奏綠腰。」又志盧金蘭墓 云:「為綠腰玉樹之舞。」唐史吐蕃傳云:「奏涼州、胡渭、綠要、雜曲。」段 安節琵琶錄云:「綠腰,本錄要也,樂工進曲,上令錄其要者。」白樂天楊柳枝 詞云:「六麼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又聽歌六絕句內,樂世一篇云: 「管急弦繁拍漸稠。綠腰宛轉曲終頭。誠知樂世聲聲樂,老病人聽未免愁。」注 云:「樂世一名六麼。」王建宮詞云:「琵琶先抹六麼頭。」故知唐人以腰作麼 者,惟樂天與王建耳。此曲拍無過六字者,故曰六么。

這些都在說曲式,而不是舞--唐時綠腰是新創的羽調:

  青箱雜記云:「曲有錄要者,錄霓裳羽衣曲之要拍。」霓裳羽衣曲乃宮調, 與此曲了不相關。六么或綠腰舞本來因為琵琶伴奏而以音律為名, 用的不是宮調 , 而是羽調. 唐琵琶錄說:「貞元中,康崑崙琵琶第一手,兩市樓抵斗聲樂,崑 崙登東采樓,彈新翻羽調綠腰,必謂無敵。曲罷,西市樓上出一女郎,抱樂器云 :『我亦彈此曲。』兼移在楓香調中,下撥聲如雷,絕妙入神。崑崙拜請為師。

這個女郎琵琶高手是段胡僧裝假扮的. 唐朝胡僧來華傳佛法, 善巧方便, 用法術 變形是家常便飯. 這位在長安男扮女裝的乃僧善本,俗姓段。」段師所謂楓香調 ,以中土音律是羽調. 最先和服裝沒關係. 但後來可能流行者把舞者衣色和 style 混在一起當名稱了.

乃公查看一下, 五代畫家顧閎中的名畫《韓熙載夜宴圖》,在第二段「觀舞」中 韓熙載的家伎王屋山跳的那段舞蹈 -- 就是唐代最流行的軟舞——「六么舞」。

她穿著天藍色袖管狹長的舞衣,背對觀眾,從右肩一側過半張臉,微微抬起右足 待踏下去,雙手背置身後,她身上衣著不是綠色, 反而其他人很多是衣著有綠色 傾向. 但畫中沒有飛天美姿, 也沒有水袖, 反而只見腰身有一層綢布, 會不會就 是綠腰或「青綠腰」.

事實上,綠腰真和綠大有關係.可能綠腰說的是跳這種舞者腰身有一條綠色帶子,

漢朝,最開始還是比較推崇黑色系搭配的,有繼承傳統的因素。但到了漢中期時 候,漢朝逐漸將儒學搬到台面上,人們對紅色越來越喜歡,也會把這種色系放在 經常能看到的地方。

唐朝正常衣服都是紅色配綠色,要麼就是純綠色和純紅色。比如進行大婚時新娘 和新郎的服裝穿搭,新郎穿著紅色的喜袍代表欣欣向榮,新娘則搭配純綠色的婚 服,和新郎的紅形成鮮明對比,顏色反差大更加吸引人。這樣的搭配已經在唐朝 形成了一種風尚,結婚時必須要大紅大綠,顯得喜慶。

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帔,還有短袖半臂衫,主要套在長衫外面,起到層層 疊加的效果。不過襦裙最為普及,年輕女孩們經常會搭配著這種裙裝,在腰部位 置繫上一條綢帶--綠腰舞或許指舞者身上的綠色綢帶.

除此之外,唐朝皇宮中的嬪妃們服裝也是以這種色系為主的。皇宮裡的女性中, 皇后地位最為尊貴,皇后往往會在重要場合裡穿上華麗的紅色服飾。私下場合也 能穿著正紅,亦或者紅配綠穿搭 -- 直接地說, 綠是唐朝最正典的國色. 我以為 綠腰和古琴的綠綺台都有深重的文化含意.

綠腰是舞或曲都沒法去現真形, 這是沈從文花血完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價 值之所在.

綠腰本來就是一個唐朝舞伎圍在腰部緊纏綠帶--並不是一個美麗的誤會而已 。

王國維《唐宋大曲考》引《陳氏樂書》,具體記載了六么舞特徵是「但以手袖為 容,踏足為節。」我以為是把中國人傳統踏足為節放在一個胡人傳來時尚的誤讀 .綠腰不是一個美麗的錯誤,而是顏色一向被西方人以為不是中國人強項的偏見最 好的糾正.

顏色比形狀聲音較容易辨証,在近代有一個好的例子.

沈從文娶合肥四姐妹的張兆和, 小姨子張充和有外號叫『張黑女』,是因為拿她 書法和詩壇大家汪辟疆有詩「此時幽事那復得,盡日閒情慾付誰?北體偶臨張黑 女,新詞合和比紅兒。」「張黑女」字面上意指魏碑晚期作品《張黑女墓誌銘》 ,又名《張玄墓誌》,有遒厚精古、神妙兼備之稱,實隱指張兆和的四妹張充和 。和膚色沒關係.

張充和和江南才子盧冀野在重慶禮樂館供職, 二人都有唱作本事. 盧冀野,曾以「綠腰長袖舞婆娑」之句勾勒出其軟舞輕盈的繁姿曼態,他對張充 和的性情容貌和身份.

凡是見過張家四姊妹的人都知道,張家四姊妹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只有張 兆和膚色黑,綽號「黑鳳」、「黑牡丹」,其餘三姊妹膚色都很白,正是因為張 兆和膚色特別,所以才有「張黑女」的雅號,說膚色黑的肯定是兆和。張充和冒 拿了張黑女之名,說的是書法,而不是膚色.

所以名和實常會被誤會. 在文化人身上足以說明, 但文化的顏色, 要去作一翻辨 証, 類似沈從文的著作, 有圖為証, 比較可靠.

星期六, 1月 29, 2022

談某大師論蠱卦年運

談某大師論蠱卦年運 容乃公

每年新年到了, 都會有一些大師們來猜測國運. 1989 年 5 月 3 日週三癸亥, 中午好友東吳大學余德培教授約我去見梁肅 戎, 在來來日本料理桃山銅廳. 梁問及當時國運. 我和他說, 古時, 談國運, 要 講對應, 以院長身份, 並不是不能談, 但要先把自己擺在局外, 以公正的立場來 問卜, 方可以看出一點端倪.否則問來問去,只談了自己.沒譜. 至于我等術士, 沒有問國運的立場. 梁院長給了我八字, 丙戌庚辰乙酉庚申, 我說他可以當上院長.

測國運, 誰都可以, 一個瞎眼的算命師, 廟公, 印度神童, 或章魚, 都可以 預言 , 有的還神準, 但大半都是吹牛, 沒對應得過. 這只是通靈或江湖行當, 和易經無關. 一個號稱易經大師, 假借易經預言國運, 得先問孔子:

孔子在左傳中提到易占,但不算很多.見 < 春秋筮例總覽 >

一般所引的春秋卦例總共有二十二則,但這二十二則之中,細讀其文,只有 十七則可以確定是「筮」例,也就是說當時是有經過「筮」的過程。另外的五則 ,看來比較像是引用《周易》卦爻辭在闡述道理,比較不像是「筮」例。

左傳中提到的占筮, 可能就是用孔子在易經中說的方法, 得到了觀之否. 這 個之字, 是變卦的意思. 即, 觀卦變為否. 這個方法談得上是易占, 否則, 就是 通靈的章魚師.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比如: 田氏代齊: 得觀之否

在敬仲年幼的時候,有一個成周的太史用《周易》去見陳厲公,陳厲公讓他 佔筮,佔得的《觀》卦變成《否》卦。周太史說:「這就叫做『出聘觀光,利於 作上賓於君王』。這個人恐怕要代替陳而享有國家了吧!但不在這裡,而在別國 ,不在這個人身上,而在他的子孫。光是從另外地方照耀而來的。《坤》是土, 《巽》是風,《乾》是天。風起於天而行於土上,這就是山。有了山上的物產, 又有天光照射,這就居於地土上,所以說『出聘觀光,利於作上賓於君王』,庭 中陳列的禮物上百件,另外進奉束帛玉璧,天上地下美好的東西都具備了,所以 說『利於作上賓於君王』。還有等著觀看,所以說他的昌盛在於後代吧!風行走 最後落在土地上,所以說他的昌盛在於別國吧!如果在別國,必定是姜姓之國。 薑是太岳的後代。山嶽高大可以與天相配。但事物不可能兩者一樣大,陳國衰亡 ,這個氏族就要昌盛吧!」

春秋卦例有五則卦例,純然是以《周易》在闡述事理。由於這些卦例都只是 引述,因此較不會有深入的卦象應用。這種把式, 我稱為中學老師國學家們用孔 孟之論教.

左傳,醫和論晉平公蠱症(昭公元年),就是一個純說教的例:

秦國的醫和被派到晉國幫晉平公看病,說晉平公得的是「蠱」病,也就是長 期沉溺於女色,而腐蝕了他的心志所產生的疾病。

幫晉君看完病之後,晉國宰相趙孟跟醫和請教晉君的病況,並問他什麼是蠱 ?於是醫和引用了《周易》蠱卦卦象說「女惑男,風落山」。女惑男指的是卦象 上為少男,下為長女,長女迷惑了少男。風落山指上艮山下巽風,風吹落而擾亂 於山下。

這是從易經蠱卦,像論語某一段,拿來給人教訓關導,和易經占卜沒關.

某大師每到過年, 都要像送紅包一樣給國人一個年運卦 . 其實這不是占卜, 只是拿易經隨機取一個卦, 說是為國人占卜, 可能是憑他高 興, 或真的在客廳書房用他個人的方法捉一個卦充數 . 若大師只說自己神, 會通靈, 拿個易經的卦充數, 就有點唬弄人的可能, 若他 真得因為玩久了, 有點本事, 用書房易 (就是在書房丟銅板), 也可以算是占, 不過, 這己經接近章魚行當了.

這是拿易經的卦,像是論語某一句,來給人家說理,和占卜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今天有人拿蠱卦來談蔡英文的年運, 我看了啼笑皆非, 因為我以為台灣自從 出了蔡英文, 年年, 天天, 都像見鬼, 有如得了蠱. 某大師去年用他個人的書房 占, 給台灣占了個否卦, 我也以為自從蔡英文掌權得道, 台灣天天, 年年, 每時 每分, 都是否卦的命運., 我想只有她改邪歸正, 我不管她要搞什麼路線,都可以 , 就是不可以用不正當方法玩弄權術, 給台灣人下蠱.

星期日, 1月 23, 2022

假如監獄變成藝術館:談王爾德的《裡丁監獄的歌謠》

假如監獄變成藝術館 --談王爾德的《裡丁監獄的歌謠》 容乃公

1895 年,奧斯卡‧王爾德 (Oscar Wilde) 因「嚴重猥褻」罪名被關押在現 已關閉的維多利亞監獄的圍牆(右)。古老的雷丁修道院在左邊。 英格蘭雷丁——金屬樓梯在通往 C. 3.3 牢房的路上嘎吱作響,腳下發出嘎吱嘎 吱的聲響,這是一間空蕩蕩的長方形房間,房間裡有一扇令人生畏的大監獄門後 面的彩繪磚。

正是在這裡,奧斯卡‧王爾德在 19 世紀後期因為他的同性戀而被監禁了大 約 18 個月,這就是他對獄中生活的嚴酷現實寫照的靈感,閱讀監獄的歌他寫下 了長長的《裡丁監獄的歌謠》

我們居住的每一個狹窄的牢房

是骯髒而黑暗的廁所,還有活死人的惡臭氣息

扼殺每一個磨碎的螢幕,除了色慾,一切都化為塵土在人類的機器中。

我們喝的鹹水

蠕動著令人厭惡的黏液,還有他們用秤稱的苦麵包

充滿了粉筆和石灰,睡眠不會躺下,而是會走路眼睜睜地向時間哭泣。

(The Ballad of Reading Gaol),...

木心在回上海後寫下了滬道更比蜀道難短文其中他說: 王爾德抱怨英國獄卒 缺乏想像力 -- 我相信世上會入獄的人大都會比獄卒想像力多.

木心把國坐機有一比: 航空公司的想像力就日我又發興實踐「懷舊」,去思 南路找那曾經關押過我的法國式的監獄。路,大致依舊,監獄已夷為平地,只剩 東南角上的了望碉堡,以及其下的拖屍體的牆洞

木心坐牢可能的原因和王爾德相同 -- 聽說他因為把台灣著名的畫家席德進 有來往, 有心人把兩個畫家同性戀關係可能也扯進來了. 王爾德是因為嚴重猥褻 而被判罪, 那個時代歐洲很多大文學家, 比如湯瑪斯曼, 海涅都曾因為同性戀而 被社會排擠.

海涅因為同性戀坐過牢, 木心以他的「殺傷力極強的淡漠」,把回歸上海思 念燈火闌珊處的海涅,驚呼二人命運「十二年零五個月」的巧合. 這位一生排回 在浪漫主義, 馬克斯主義和德國黑格爾哲學的猶太詩人在海涅也坐過牢, 最後因 床褥墳墓 1848 年 2 月而死. 海涅的身體垮了。海涅本人相信,他得的是梅毒 ,但他被詳細記錄下的病程說明他得的是多發性硬化症。在幾乎癱瘓的情況下, 他在自己命名的「床褥墳墓」中度過了八年,直到去世。

我最近曾迷上思南路, 也做過很多思南路遐想. 木心回上海, 把歸路比為蜀 道之行或許最主要是回想關押在上海思南路的第二看守所半年的日子. 思南路建國中路口,原來曾經有一座監獄。思南路的 99 號,曾是上 海法租界監獄,早在 1911 年就建成了。木心回去時,己被夷為平地.

詩人海涅說起,他於一八三一年流亡到法國,直到一八四三年才回德國探親 。木心暌離中國也十二年了。

王爾德和海涅都和木心很不同. 他們二人都很有 sense of humor. 而海涅的名言:詩人一旦離開土地,他便變得軟弱無力--在木心身上 是充滿嘲諷的--木心在國外成了強者.

不是所有獄卒或把別人放進牢裡的人都比在裡頭的人缺少想像力. 木心最後 被立了碑, 把自己一生的成就拿來當肥料, 培養了一個文人旅遊鎮. 關了王爾德 的英國市政府雷丁委員會出價 260 萬英鎊(相當於 370 萬美元)購買該監獄並 將其改造成博物館和藝術中心,可惜擁有該物業的政府以過低為由拒絕了。

包括雷丁出生的女演員凱特溫斯萊特在內的幾位電影明星都支援開設該網站 的計劃,就像街頭藝術家班克西(Banksy)一樣,據說其中一幅壁畫出現在監獄 的一堵牆上。

「它具有巨大的潛力,」雷丁市議員凱倫‧羅蘭 (Karen Rowland) 說,他 對文化問題負有特殊責任,他來自紐約,認為該位置不僅作為藝術和文化資產很 重要。

我想在地下的王爾德可能要比木心開心多了. 我以為若有一天, 全世界關過 名家的監獄在沒有被鏟平前, 改為藝術館, 特別用來紀念那些王爾德和海涅, 可 能要比花大把銀子在一個古鎮搞個藝術館要划得來.

木心:滬道更比蜀道難

我是一介遠客、稀客,感覺著人們感覺不到的東西,清醒得暈暈然似將撒手 虛脫,幸有「殺傷力極強的淡漠」,把我控制住了。

上海在哪裡文 / 木心

小引

事情還得從詩人海涅說起,他於一八三一年流亡到法國,直到一八四三年才 回德國探親。我暌離中國也十二年了。再算算,海涅僑居巴黎十二年零五個月, 而我守節紐約亦復五個月加十二年,歸期皆自擇於寒冬歲闌——這樣的巧合是毫 無意義可言的,然則我對沒有意義的事物向來特別感興趣,一件已經有了意義的 事物它就僵在意義中,唯有不具意義的事物才鮮活,期待著意義的臨幸。

此番我回中國,預知舉目無親,決定概不舉目,速速辦理幾件延宕太久的俗 事。驀然回首,想起了燈火闌珊處的海涅,隨之發現這「十二年零五個月」的巧 合,使我乘興寫了這篇遊記,幸或忝作《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之後續。若問 彼之在西此之在東,時隔一百五十多年,還繼得上麼,對曰:你不想繼,我想繼 ,歷史的鬍子都是紅的。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我少年時攻《小邏輯 》,碰上了這副鬼門關的楹聯,灰心喪氣了好多天,海涅還當面質疑黑格爾居心 何在,那兩腳的伊甸園雄蛇一臉笑意地說:也可以解釋為「凡是合理的都必須存 在。」

——然而我的經驗是,撇開了這兩句大話,就把《小邏輯》順利攻克。一百 年過去了,東風夜凋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凡是存在的都是消失的,凡是消 失的都是存在的。

異國平居有所思的炎涼歲月裡,時常會驚覺自己是一個不期然而然的愛國主 義者,我與華夏胤裔,始終維持著單方面的君子之交,於是我帶著中國回中國。

未成曲調先無情

特意買了「中國民航」的機票,為的是多一個方面與「中國」接觸。乍入內 艙,聲聲激楚的詈罵,立即形成「 China 氣候」,兩個大男人爭置行李的一小 櫃。

「拿下來,快拿下來喲!」

「問過了,好擺的。」

「喔育喔育,看上去倒蠻像個人,怎麼不講道理。」

「你敢,你動一動我的東西就要你好看。」

「你打人呀,打呀,打呀!」

畢竟已有十多年沒有聽到這類狺狺的喧囂了,西方的生活概念突然潰散,嚴 酷預告著我將抵達的是怎樣的一個國族。我自不濟,意料所及的事常有意外之感 ,且看「空姐」們都置若罔聞,多見不怪是老練。

我在登機之際,看到乘客們倉皇爭先,以為庸人自擾,至此方知為的就是這 種鳩佔鵲巢。按座號各用各櫃豈不相安無事,然而中國人出門個個盡量多帶東西 ,不帶或少帶那是傻了吃虧了。中國人事無大小件件都要雞犬升天。此種爭吵, 用詞之低劣、模式之概念化,還是十多年前的老章程,特別使我感到壓抑,不景 氣。

班機型號波音七四七,美國制,內艙中國化了,三座偌大的電視屏是硬加出 來的,與整體座位的佈局格格不入。王爾德抱怨英國獄卒缺乏想像力,那麼中國 航空公司的想像力就更差勁,沒想像到我不要看電視。「群眾要看,你也得看。 」

——從前我在大陸任職時,工會幹事來發票:

「同志們,好消息,今天晚上看電影呀!」

「什麼片子?」我問。

幹事臉色一沉,厲聲道:

「電影就是了,還要問什麼片子。」

一個缺乏想像力而專門想入非非的民族。

到底我不是格林卡

中美兩國間的出入境手續,我略無顧慮,到得上海虹橋機場,卻見大幅告示 :「凡外國來賓及在國外停留三個月以上者,必須接受艾滋病疫的檢驗。」

檢驗不足懼,怕的是在檢驗中得了艾滋病,眼看長長的隊伍中有人被列為受 檢對像,正在那裡抗辯掙扎,我又不能脫隊他去,只好挺身前進。輪到我遞上證 件,故意加奉白皮書,高聲說:「我剛從英國回來,白皮書上有記錄體格檢查沒 問題。」

於是蓋章、通過,我正一正帽,揮著手杖大步流星而出。倫敦機場根本不以 檢驗艾滋病來侮慢紳士。後悉:此項檢驗收費十五美元正。 ↓

還有行李要過關,四顧無人,少頃見有一值勤者緩緩踱來。 我問:「這裡是行李檢查口吧?」 她很節省地微微點頭,嘴裡嚼著東西。

「怎麼沒有人?」

「吃早飯。」

「等到幾時呀?」

「你要檢查你就等,不要檢查,就走。」

我想我似乎不屬於要檢查的一類,便將行李快速推出。

在這樣的轉折中我東張西望,想懷一下舊,三十年我主持過這個建築群的內 部設計,奇怪的是什麼痕跡也沒有了,眼前的實體平凡無特徵,懶洋洋、亂糟糟 ,得過且過的模樣,那種遠遠落後於現代的後現代感。昔時的虹橋機場規模雖小 ,處處煞有介事,表呈了咬牙切齒求摩登的心願,而今大而疲苶,於我是全然陌 生的。

站在機場周圍的路邊先長噓一口氣。高樓、廣告牌、計程車,彤雲間滯鈍地 射下陽光——音樂家格林卡從外國浪蕩歸來,一下馬車,倒地親吻俄羅斯的泥土 ,此亦可謂忠厚之至矣。我少年時從銀幕上睹此情狀,不禁大慟。今日我比格林 卡去國更久,歷難更多,念不可謂不切,志不可謂不誠,我卻只能木疆地站在冷 風裡,沾唇的是荒地上刮來的灰塵,感到一種殺傷力極強的淡漠。

多情者的後路並非無情,而只能是慎於用情吝於用情了。

阿Q別來無恙

車馳公路,「上海」就正式撲面而來,虹橋離市中心遠,地處西郊卻是餐館 連連,想見前幾年飲食行業大發利市,一時男女老少誰都想開店當老闆,中國真 的是美食國嗎?是饕餮之邦嗎?富到了家裡不煮飯,天天闔第光臨餐館大快朵頤 嗎?

古諺「民以食為天」是指免於饑饉,而現下的歪風是「吏以天為食」,「吏 」者官商一體的地方各級頭目,「天」者大小各單位的公積金,巧立名稱為交際 費公關費接待費,於是狂飲濫嚼,私人不付分文,反正一報而銷之。

餐館老闆敲的好竹槓,餐客認為價錢越貴越足聳聽聞、得「人心」,外國商 賈和旅客(包括港仔台胞)都看傻了眼,中國人吃得如此豪奢,可見人人富可敵 國。

自前幾年起,海外不斷風聞此類消息,且見僑民垂涎之態可掬,這種吃的神 話吃的符號,還不容易解構麼,可叫做「新一輪的醉生夢死」。快樂的蝗蟲,好 景是不長的。

果然今日目擊公路兩旁櫛比鱗次的餐館,家家塵滿面鬢如霜,挪用公款大吃 大喝的風氣一受堵制,餐館生意陡落,薄利也不能支撐,關門散伙,招牌油漆剝 落,懶得拆除,時值早晨七點半,卻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之感。此情此景雖然荒 唐還不算透頂,透頂的是一家夾在餐館中間的理髮店,外牆上赫赫然八方大字:

女人世界男人天下

這個偷換概念的面積和能量可謂大矣,唯物史觀階級鬥爭一下子轉為唯性史 觀男女霸權,此八方徑尺的白底黑字,竟能上牆暴露於光天化日交通要道之邊, 以其成色觀之,歷史久矣,固知天網恢恢於今大漏,制聯的那個才子未必是髮廊 老闆,此人諒來在女人那裡吃足了虧,還想扳回面子,阿 Q 大有長進。

這個不具名的作者事小,這個公開的現象事大,當今上海之為上海,此一棒 喝,謹如教。

十里洋場不見洋

在沉積的中國印象群裡,上海最悅目賞心的是幾條著名的街(滬人慣稱「馬 路」,蓋五口通商開埠之初,行的是馬車也)。

昔屬英租界的「大馬路」,是男性的,剛陽挺拔,充滿事業心。在倫敦漫步 ,時時發現有與二次大戰前的上海有相彷彿處,路面一樣是較狹的,間有小巷連 通,過街樓下宜於避雨立談,商店的內堂暗而整潔,物品陳列格律森嚴。而泰晤 士河,就像黃浦江,金融中心皆在岸邊。

昔屬法租界的霞飛路,是女性的,風神散朗,顧盼生姿,華燈初上時又顯得 珠光寶氣,摩爾鳴路轉角的法國夜總會,全白的巨宅蘊藉在綠蔭深處,蘭心戲院 純乎法蘭西傳統小劇場古典情懷。

現在怎樣了呢?沒有怎麼樣,這兩條路消失了。

我的少年青年,消磨在霞飛路及其支路上,名貴的書本畫集唱片,源源而得 之,歐陸流行什麼,上海隨之時興,那種同步感予我「天涯若比鄰」的幸樂和驕 矜,世界人文精髓的浸潤蕩漾,皆與霞飛路有終身難忘的淵源。

我的壯年中年,每日工作上班必經大馬路,熟悉得能依次背誦兩旁店名一無 失誤,寓所又在白渡橋之北堍,約會散步總在外灘的林蔭道上,江海關樓頂的鐘 聲一如格林威治的音調,當年的上海儼然東亞第一大都會。

這兩條路曾與我休戚相關,而今我只願以一個舊市遺民的觀點和口吻提及之 了。國家民族在這兩條路上成王敗冠你死我活的史鑒劇情,我又何嘗不見,不銳 身衝突其中,但還是由別人去褒貶評說吧。

反正我一抵達故居,放下行李,不顧空行時差的困憊,疾步向外灘走去—— 金山路上餐館連連,理查大樓頂層巨大的廣告牌,妖雰戾氣,欲避不得,原本黑 鐵的橋身,塗抹成輕佻的淡灰。最敗壞風水的是,從吳淞路直衝過來的一條高架 路,將外灘北端的優雅景觀格殺殆盡,縱有千種理由要增此交通要道姻縕百年的 外灘風光,橫遭腰斬卻是昭彰事實。

話雖如此說,我還是沉住氣,從南京東路(大馬路)步行到靜安寺。十里長 街,昔日之所謂洋場者,雖不乏剩遺的老建築老店號,無奈都被喬裝打扮得面目 全非,正是其自炫為洋勝處,尤顯得土俗不堪。噫,上海亦一斑耳,土得太洋, 洋得太土,整個目前的中國。

翌日,赴淮海路(霞飛路),第一眼是兩旁的法國梧桐全沒了——「法國梧 桐」原系楓科,始植於法租界,因以為號焉。外國人到上海無不讚羨此區綠蔭之 蓊鬱。而在法國我聽說今日巴黎的列道樹倒是上海「法國梧桐」之苗裔,戰後巴 黎的這類母樹都死了,便接回上海的子樹之孫去。然而上海人卻把「法國梧桐」 連根拔掉,為的是多造房屋多開店。法國梧桐不是搖錢樹。

支路上的花園洋房,固是二三十年代的「真跡」,亦望之知非人居,即之情 同隔世,一一凋敝得寒磣邋遢,似乎羞於回首一代豪華。那種壓搾出來的謙遜, 使我代為哀傷慚耐,譬如淪落風塵的絕世佳麗,五十年不洗沐不更衣,怎還見得 了人。

路有路的命運

路,也有發生、發展、衰老、死亡的形態規律,大馬路和霞飛路,經由漫長 的漸變,於今突然夭折——一條路(在城市中應指街或衢),其壽命愈長則愈詭 譎通靈,能保持幾百年不變的街,必定是物華天寶之所在。因為人文乃是精神的 酒,需要醞釀、醱醅、沉澱,然後臻於醰釅。歐陸最迷我的就是這種樣的長街深 巷,醇粹得使我流連不去,難於為懷。

街的個性、風貌,至少它的原意是要穩定、恆久的,除非受政令的干涉,被 迫就範於事在必行的城市新規劃,否則一條街自能生生不息幾百年,戰爭也滅絕 不了它。炸毀了,重建,再十年,宛然就是那條老街,反而是戰爭的痕跡找不到 了。

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我始終敏感於上述二路的演變,頭十年還剩有 「海派」的作風規矩,商店門面、內堂佈置,招待聲氣,大抵革命為體,營業為 用,還有點分寸感。若論殖民地色彩,那麼房屋櫥窗無主見,洋人去兮洋產可取 。整個上海的物質文明之所以宿具國際水準,毋庸諱言就是這點粗淺道理。地靈 而人傑呢還是人傑而地靈,相視一笑心照不宣。

上海的滄桑遞嬗,區區的我算得是「過來人」,故曾情不自禁地寫了《從前 的上海人》,又忍俊不住地續作《上海賦》,意猶未盡,還想來一長篇《申江餘 燼錄》,打從二十年代末痛寫到八十年代始,皮裡陽秋,以快海內外正宗「老上 海」之心。

庸詎知此番歸去一看,緣已盡矣,氣也洩了。這樣的「上海」,與我何涉。 該地方正流行著一句口頭禪,曰「勿搭界」。意即不相干,我的魂牽夢縈的上海 喲,奈末真叫勿搭界,哦搭儂無啥話題哉。

心有千千高樓結

怎麼會弄到這樣地步的呢,得從建築說起。一曰新舊亂套,兩敗俱傷;二曰 唯利是圖、不擇手段——大凡都會,建築設施自必有前後新舊,明智的國家皆能 處理得當。具歷史意義、審美價值者,悉心維護保存。應時代的風尚和需要的空 間結構,則另辟區域。如上海的虹橋、外高橋,得其所哉,無可厚非,而上海市 內原已自成體系的黃金地段,聽任外商肆意拆建大樓,乃致飛揚跋扈,造型、色 調,大出大手,整個城市特徵全面破壞,其勢已不可逆挽。

外商來華投資,經營地產者當然要多佔空間;非地產商者又為了逞威風,故 意與周圍的原有建築持反效果,以誇耀其現代技術之優越,這是殖民主義侵略心 理的變種。老殖民地的主者是夢想長期乃至永久佔有這塊土地,所以連同宗教、 法制、教育、文化,一起帶進中國來。而今的外國商賈只求期約內獲得利潤,根 本不具其他目的。一味虛張聲勢,新買辦們做了阿木林還以為與世界接軌,大玻 璃立面、輕金屬結構,在西方已望而生厭的敗筆,到了中國頓成神來之筆。

本國的財團呢,其領銜者都出過洋,摩天大樓驚倒了他們,認定中國要現代 化非高樓大廈不為功。可是這些商業大躍進的巨型產物,內臟都有毛病,不時要 迸發,而且都不事外觀的日常整潔,泥污塵垢,觸目皆是——上海再要美觀,除 非去掉這些「新鮮事物」。

等於說,上海是從此不可能有賞心悅目之一日了,更難看的怪物還將層出不 窮。

時裝的海洋

上海人講究穿著,是個傳統。三十年代的上海「只認衣衫不認人」,如果太 不像人的人穿了好衣裳,也要被認作借來偷來的。經過長期的「樸素」、「劃一 」的沉悶壓抑之後,而今迸發出來的千奇百怪,楚目驚心,如淮海中路、四川路 、海寧路,一片衣海,望去無邊無底,近看則全是平民化的劣質拼湊,那有什麼 設計縫工可言;而且多數是攤販,不成其為店,深度一米到兩米,掛得密密層層 ,攤主嚼食閒談,旁若無顧客,據說一天能賣掉一件就夠開銷了。

令人更不解的是原來頗負盛名的老牌服裝店,也弄成這種憊賴模樣,例如南 京西路的「亨生」,本是滬上一流西服店,店堂寬敞,整飾幽雅,經理是我「故 人」,特地找上門去,招牌依然,而門前也像攤位,掛滿衣物,衣物後面是三夾 板擋住了。上海,我走到哪裡,它變到哪裡,身在噩夢中似的。

也有日本人、香港人開的服裝店,還有美、法、義商與中國合資的,說來難 以置信,那些衣褲鞋帽都不入味了,荒腔走板了。因之演繹到任何思想任何主義 ,一入某國,無不變質。覺得中國的民族性,實在是個神秘的黑洞。

上海人的「一窩蜂」,比從前更有物質條件周旋從事。冬季,女的都穿長毛 的皮領、皮袖口、皮下擺的大衣,你例外,你就「阿屈死」(傻瓜);夏季,女 的腰背後都裝一個大型蝶結,且有飄帶,你不裝,你就「豬頭山」(笨蛋)。啟 蒙的先知喲,你有天大能耐,也解不了如許之多的蝴蝶結。

我在上海三個月,上街不下百次,從未見過一個衣著得體而有情趣的人,這 個紀錄使我免於「只認衣衫不認人」與「只認人不認衣衫」的抉擇之苦,乾脆六 親不認就是。

中聽中看不中吃的美食

上海本是集中國各派美食之大成的口福樂園,名稱、款式、選料、烹調,格 律嚴謹、恪守傳統,因為市民中大有「老吃客」在,其資格之深、見識之廣、口 味之刁,使飲食業主不敢稍有怠慢。這最後一代的美食遺老已經物故了,遺少是 沒有的。

不肖子孫只知空頭的「名牌」、歪打的「正宗」,粗煮濫燒,滿桌的魚龍混 雜泥沙俱下,廣式麻婆豆腐、川味蚝油牛肉、京幫紅燒划水、維揚宮保雞丁,我 一邊皺著眉頭痛苦地吞嚥,一邊側目凝眸旁桌的男女舐嘴砸舌快樂地享受。

上海人失去了心和腦,失去了舌頭,他們是沒有比較的,無所謂品味。這些 人大抵是「浩劫」之後的產物,能吃到眼前的鹹的甜的,自覺皇恩浩蕩洪福齊天 ;我是後天下之樂而悶悶不樂,「美食街」上的餓俘,餐館中的幽靈。

酒樓飯店是暴發的「大腕」、「大款」的用武之地,籠絡交情,獻媚行賄, 其犬馬聲色,著實不屬於抗日時期大發國難財的風雲人物。有錢能使鬼推磨,有 錢能使官推磨哩。時代是進步的,時光是倒流的。

尚有蠢得「年夜飯」吃到外頭來的上海鄉願,亙古習俗除夕團聚,理應在廳 堂中歆享天倫之樂,時下卻流行上餐館包一圓桌,全家老小嘰嘰喳喳,沒有受寵 也若驚。前後左右一桌桌同樣嘰嘰喳喳,這該叫做「福祿壽喜集中營」,但上海 認為十分洋派,不知外國人過耶誕節平安夜都平平安安在家裡的。

我自不免尋訪了幾家從前吃慣的老字號,遷的遷,失蹤的失蹤,僅存「梅隴 鎮」、「功德林」、「潔而精」、「揚州飯店」、「老半齋」,一概變質走味, 過去的醰醰記憶終結了。欲解鄉愁,倒落得個鄉怨鄉恨。

民以住為天

住,從二十年代起就是上海市民性命攸關的大難題,八十多年來申江寸地寸 金,住處的面積、地段,決定你的一生。四九年後公家房屋的租金保持低穩不漲 ,但房產管理局在「分配」、「調度」上營私舞弊,作威作福,市民稱之為「房 老虎」。

改革開放以來,新房激增,各機關工廠單位的領導人爭先滿足自己,然後惠 澤親友,再以權牟利,老虎賣皮。

上海的街上,隨時可以聽到:

「兩房一廳」

「三房兩廳」

在交談、在策劃、報喜報憂、捶胸頓足、搶天呼地,就像人生在世,就是為 了幾房幾廳,舉室若狂,使我感到新奇而恐怖。那些口誦房經,臉上五花八門的 表情,看得我發愣,以為杜斯妥耶夫斯基實在有所勿知,人性的襞積裡藏著捉不 盡的虱子,被侮辱、被損害,還得去侮辱人、損害人。

祖孫三代擠在十平方米的亭子間中歷半世紀者有之,結婚九年孩子八歲還無 望分配到一個小閣樓者有之——得房即天堂,失房即地獄,所以滿街地談「房」 ,就是滿街的天堂地獄。像我這種飄蕩遠來的過客,猶如在雲端服侍滾滾紅塵, 心有餘悸轉化為心有旁悸,以此自證我脫出輪迴已很久了。

上海是人海,街上沒有兵沒有馬而兵荒馬亂,家裡沒有雞沒有狗而雞飛狗跳 。想走走,行人摩肩接踵,車輛橫衝直撞;乘巴士,路線改了,根本摸不著頭腦 ,而且也擠不上去。

只好坐計程車,其髒、雜、敝敗、無禮,實在望而生畏生厭。每到目的地, 催你下車的聲氣之厲惡,使你一時反應不過來。問車費多少,勿答;再問,勿響 。什麼意思呢,意思是:你看指示牌上的數字好了。在前座,既然乘客不明情況 ,說一聲又何妨呢,他以作難你為樂,是上海人的共性。魚不論大小都是腥的, 上海人不論老少都是刁的。

某日我又發興實踐「懷舊」,去思南路找那曾經關押過我的法國式的監獄。 路,大致依舊,監獄已夷為平地,只剩東南角上的了望碉堡,以及其下的拖屍體 的牆洞。我濫用了一下想像力,便見我的身首從此斜坡中被曳出來。

「懷舊」失敗,兩腿虛軟,路畔正有待業的計程車。司機是個婦女,女的總 比較文靜謹慎,那知一招呼,她萬分懇切地陳情:

「先生呀,我今天第一次上街做生意,你是熟門熟路的吧,指點我開,那麼 請上來。」

慈悲幼稚病突發,不坐她的車是不人道的。肩負起雙重義務,一是要提早告 訴她前路的取向,二是要傾聽她敘家常,不外乎工廠效益極差,只得自謀生路。 勸我不要回來定居。

「心腸要硬一點。』

——「嗯。」

「聽到了沒有?」

——「是的。」

「早些回美國吧!」

——「噢。」

「這裡的親眷朋友都勿是人。」

其明智溫馨,是我回國來的第一次承受,我說: 「再見,你會好起來的。」

她是後現代的「祥林嫂」,而我學會了空頭的「祝福」。

住處在白渡橋北堍,我南堍下車,走上橋頂靠著欄杆,土腥的江風吹來,濁 浪拍擊岸沿,和原先是一樣的。十二年前的夏夜,我特意遲睡,來這一帶作告別 式的漫步,覺得人有罪,物是無罪的,故以愛撫的目光,周視了外灘的建築和樹 木——此刻是冬天的下午,灰白的陽光下大片眼花繚亂的形相,人之罪沾滿了無 罪之物。

我是一介遠客、稀客,感覺著人們感覺不到的東西,清醒得暈暈然似將撒手 虛脫,幸有「殺傷力極強的淡漠」,把我控制住了。

註:文文最早收入《同情中斷錄》。作者卷首語:「本集十篇,皆為悼文, 我曾見的生命,都只是行過,無所謂完成。」

- End -

星期六, 1月 22, 2022

烏克蘭會不會只是一個敘事觀點 容乃公

烏克蘭會不會只是一個敘事觀點 容乃公

作家老舍從英國講學後, 在新加坡暫留半年, 他自己以為在英國跟英國作家 Joseph Conrad 康拉德學到本事,通過中國人的眼睛來表現亞洲人的南洋,他的 所謂眼睛用學術的語言就是「 point of view 」(敘事觀點)。Point of view 在英文有兩個意思, 其一是對事情的看法, 即觀點, 而在寫作即敘事觀點. 敘事 觀點其實在那時小說界己經流行了, 我以為張愛玲師從的 Henry James 最為專 精.Point of View 在 Joseph Conrad 康拉德身上有值得研究的種族與英帝國主 義的情結. 老舍把這個辭同時也發揮在小說技巧, 和自身在南洋對帝國主義的反 省.

大概他在新加坡的時候已經很瞭解南洋到底是怎樣一回事了。他的感受力很 快、很深,老舍在這裡表現出相當強烈的民族意識. 他在小說中開始用第三人稱 敘事觀點, 同時他也開始用民族主義的觀點寫小說.

老舍個人歷史人人皆知, 我不去多談. 但是我發現他從 Joseph Conrad 康 拉德身上學到寫作的本事, 郤沒有全然體會為何康拉德, 出自一個被列強迫害的 烏克蘭人, 並沒有在寫作中把個人種族的恩怨正面發揮. 康拉德教會了老舍去用 東方人的觀點寫故事, 而一路老舍很政治正確地把自己生命也賠下去了. 主要是 他沒看到了康拉德的境界.

《駱駝祥子》和康拉德《黑暗的心》有同樣的結構。《黑暗的心》主要寫一 個歐洲人庫爾茨為了收購熱帶雨林裡的象牙,在剛果河沿線的各個貿易站做出很 多慘無人道、道德墮落的事情。這其實跟祥子在北平的沉淪很多相似的地方。

但康拉德寫這些事很隱晦, 庫爾茨被土人當神, 這很令人費解. 他並沒有什 麼偉大的思想,也沒想去教訓人;他寫的是一種情調,這情調的主音是虛幻。他 的人物不儘是被環境鎖住而不得不墮落的,但他們純潔很高尚.

尼日利亞作家欽努阿‧阿契貝(Chinua Achebe)說西方很多名著如康拉德 《黑暗的心》是非常種族主義、殖民主義的作品。黑人在裡面永遠是森林裡一團 黑的影子。他說英聯邦的國家像南非、新加坡、印度,都應該把《黑暗的心》從 教科書裡刪除。

阿契貝和老舍顯看未看懂康拉德的境界. 一個作家追求無非是語言和風格 (style). 老舍學到了風格, 和觀點, 也學到了敘事觀點, 但他沒深入去看到什 麼是風格.

康拉德出身在烏克蘭, 但他成長在波蘭, 和蕭邦一樣, 他成為愛國的波蘭人 , 郤跑去法國, 師承風格大師福祿貝爾 -- 一個主張寫作無非就是選對了字放在 對的地方名言者 -- 說白一點, 就是沒有什麼風格不風格, 只有好的文字. 文字 處理高明, 其他都不必說. 易言之, 沒有觀點, 也沒有敘事觀點, 只有好的文字 . 康拉德被稱為現代主義的印象派 -- 這也足夠說明了. 他成為波蘭人, 但思想 是以法文為主的. 做為一個講究文字的小說家, 他郤選了一個他到了二十郎當歲 時還不會寫好一個完整的句子的英文當工具. 他居然可以在十多年內在英語世界 去寫出讓那位寫了英語民族史的丘吉爾流口水的最出色的英文小說, 是世界級的 .

今天康拉德出生的烏克蘭被一位喜劇演員統治的國度, 成為全世界注目的地 方. 和歐洲很多小國一樣, 它們原本都不是 state (國度), 而是 state of mind (心境 ). 要解決他們的困境, 也許我們不但要學到好的觀點, 可能最好對 它們的歷史去用小說的敘事觀點去了解. 也許康拉德沒教會老舍那些本事, 但可 以幫我們解決烏克蘭的困境也說不定.

說小說家可以救世界,我看得要看那個.康拉德是我心中的人選.

星期二, 1月 11, 2022

在回顧與回神之間

香港中文大學第二屆新紀元全球華人青年文學獎比賽 散文組

︽在回顧與回神之間︾ Rene 王怡人

回.顧

我一向以我的中文程度為傲。 中學時曾有同學不滿的質問:「妳會寫中文嗎?」

「會。」我急答,像小學生被誣賴沒做功課一樣。

「會?哈!大中小,孔乙己?妳只會寫自己的名字吧?」他斜睨我一 會,很沉痛的樣子:「中國人不懂中文。丟中國人的臉。」

我沒辯駁。那時候我已經在中文雜誌上發表文章了。我只是偷偷慶幸 我沒丟中國人的臉。

在許多華裔因自己中文不好而沾沾自喜,對 FOB1 這標籤避之惟恐 不及,寧被稱為香蕉 2 時,我每每在別人喚我香蕉時堅決否認。我 覺得那個詞一出口就把好好的人給啪一聲拍得扁扁細細地像香蕉,彎 得彆扭起來﹔如果不是一整串充滿戒心的互相依靠,就是很孤涼的斜 倒在地上,理不直氣不壯的感覺。我不做香蕉。中文像我養在後院的 一條龍,慧黠溫馴,伴著我從小到大,因而我對我的中國身份一向十 分肯定。有什麼懷疑的念頭,只要回頭看看那條龍也就消了。直至前 年。

回.流

根據我的觀察,在台灣之外長大的台灣小孩對台灣總會盲目迷戀一陣 子。那樣遙遠的土地帶著神祕異國色彩,卻又同時流著親切的血,這 樣矛盾交織的情感總帶有無可抵擋的吸引力吧。我對台灣的記憶只能 用片斷兩字來形容。移民加拿大前的日子一如所有童年回憶,夢境般 霧氣重重。一幕幕有些色彩濃烈,有些如最淡漠的墨色,還有不曉得 哪些是捏造出來的,在父母親友的描述中給畫進了原來並不存在的記 憶存庫裡。

只有少數親戚留居台灣的我回台灣的理由便越顯單薄。十三歲和十八 歲兩次回去都是暑假,蜻蜓點水的造訪讓台灣仍像一位長年離家的親 人般陌生。越想越覺得不妥,於是前年申請交換學生便興緻勃勃的到 台灣大學唸了一年書。

回台灣的第一晚我無法入眠,爸爸認為我完全不識台灣路途,不讓我 孤身出門,竟忘了我能在多倫多﹑紐約肆意獨行的日子。在自己家鄉 卻無法自由行動的我,整夜焦躁的在屋內踱步,於腦裡反芻所有我對 台灣的瞭解,咀嚼著近鄉情怯的忐忑。這座島與我有最親近的關係卻 又有最遙遠的距離。陌生同胞和似曾相識的文化,打過照面的習俗以 及擦肩而過的生活方式。這些元素轉成一幅抽象派拼貼畫,多年來與 它隔絕的我一直在外徘徊。在同類中,我的中文能力是以一種莫名其 妙的方式待在水平之上。雖能用方塊字悠然組出一串串字句,卻是在 遙遠國度摸黑耕耘的結果。回到台灣面對日夜操練這語言的人們,我 反而有點不知所措。像是在紙上談兵許久的嫩將,將赴沙場時卻心生 膽怯,生怕練錯兵法,走錯戰場。

到台大宿舍的第一晚,我在房內突然聽到門外喧嘩。是英文沒錯,且 夾雜美式俚語,是我熟悉的那種:"Dude you are damn lucky, my place is fucking ghetto!"

我掩不住捕捉鄉音的喜悅,探頭出去,三個大男生碰碰撞撞的跳過門 外,衣服上寫著柏克萊大學校名。這時我還不知道他們將成為這一年 我親近的家人。尋根這條路不是我踽踽獨行的。台大所有的外籍生都 住同一宿舍,帶著並肩作戰的心情,我們相互扶持地探索這片土地。 這些外籍生中有半數是華裔孩子,現在回到陌生的家鄉來學習自己的 語言,可是,大多數都已泰然的卸下肩上沉重的中國身份,連中文都 不大會讀寫的他們反倒避開了我卡在中間的窘境。 我忠於兩個文化 的堅持反而陷我於尷尬。

我以為我能傲然舉著台灣身份的招牌,卻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發現太天 真。有許多以前對台灣的瞭解都像失焦的相片,我所謂的「瞭解」原 來都是在被扭曲失真的溫室裡培育的。無論在哪裡都格格不入的我無 法習慣台灣人的社會﹑教育模式﹑思想及做事方法,逼著我失眠了一 兩個月,最嚴重時一個星期只睡五六個小時,每夜在走廊上飄盪,像 長年浪跡異鄉的旅人,找不著休憩之所又尋不回返家途徑。就算默不 出聲也埋不住真相 -- 走在台北街頭被路人攔下好些次:「妳是國外 回來的吧?」「妳是香蕉對不對?」「妳是混血兒嗎?」「不,」我 倔強的重複辯稱:「我是台灣人。」

換來的只有狐疑眼光,刀般鋒利的在我身上左比右量,然後肯定了我 不是台灣人。類似事件反覆發生,逐漸削弱我的聲音;彷彿像一場場 雨水,一次又一次沖淡我臉上的妝彩。中國身份的油彩在臉上狼狽化 開,滴滴下墜,淚珠般讓台北土地吸乾,還我一張純淨面目,清爽得 如黎明時的臉龐,剛從一場做了太久太久的幻夢中驚醒。

回.轉

原來我是抱著鏡子的豬八戒,兩邊不是人。

我屬於中間人。卡在兩個文化之間,兩個語言之間,兩個移民年代之 間;卡在青澀和成熟之間,被容納和被排擠之間,幻覺和甦醒之間。 有時被雙方擠壓,有時兩邊又離散得太疏鬆,讓我像蜘蛛般懸吊,晃 著搖搖欲墜的危機意識。

文化和文字在我的世界一向充滿矛盾和錯亂,霸道的橫縱交錯。 ' 去年在台灣我得靠澳洲朋友向我介紹寶島。今年在學校教我中國古 詩的教授則是白人,一句句用英文教我唸謝靈運、王粲、鮑照等。我 總向日本同學借他那帶著日文的詳盡筆記。我得透過英文去瞭解中文 :逶迤是 meander,刳浚洫是 dig ditches,扃是 cross-bar,罥塗 是 enmesh,黼是 embroider。若沒有英文,我再咬緊牙也難一個個 硬記下來。在家裡,爸爸教我和弟弟易經的原理、談論天干地支及八 卦、中國人文哲理,卻大都用英文對話。跟好朋友去吃港式早茶,她 笑開一雙碧綠眼:「我握起筷子比妳標準多了,我比妳還像中國人, 要不要我教妳怎麼學中國人拿筷子呀?」這些元素轉成一個個漩渦, 平時相安無事,但力道過大時卻能將我扯入身份認知迷亂的深淵。我 笨拙的握著筷子,緊握我的中國身份,深怕一不小心失手滑落。 回.音

在台大的第二個學期,我修了一堂華裔美國文學,像步入一座歷史殿 堂,目睹同樣徘徊於兩個文化之間的作家,儘管同是華裔,這些作家 對北美以外的華人社區沒有太大的興趣。他們書寫移民的歷史,身份 的認同,但最終仍歸回美國文學傳統。他們為我們這些長於北美的亞 洲孩子去奪回文化認同,為了打破刻板印象再次定義中國文化,但在 這重現的過程裡,中國文化卻變了調。在課堂上我指出湯亭亭和趙健 秀都扭曲了木蘭詞,卻有人問我對木蘭詞原意的瞭解是否確切 -- 畢 竟我始終是華裔。

我結舌不知如何應對,問起自己:我對中國文學的瞭解是正確的嗎? 越過太平洋,這些文字的面貌是否像穿過翻滾水波的光線一樣被扭曲 了呢?我的聲音不像我在溫哥華時那麼理直氣壯了。我知道我不是純 正的中文人,那我該如何呈現中文又確保其不變調的本質?

回加拿大後和中文世界斷了關係,即使 UBC 是亞洲人氾濫的校園 3 ,我就讀的科系卻鮮有華人,無論在學校家中都講英文。三個月不到 的期限一口氣吞了二十幾部劇本﹑五本莎士比亞﹑五六本十八世紀小 說與大量詩文。趕一篇又一篇的論文之餘,文學創作都注入英文詩作 ,在推敲 saunter 和 wander 兩詞之餘幾乎忘記中文面貌。於是烤 出一首首越來越讓教授稱許的英文詩,而將中文麵團先晾在一旁,它 卻逐漸隱入回憶的架子,暈出昏黃的輪廓。

在台灣的一年也隨之融入這片輪廓。再回首,橫在面前的只見一片惘然。

這一年不比以往的其他日子,泛黃得特別快,不到三個月就變得像童 年的相片一樣模糊,被失去聲音的快樂噴上了時間的霧彩。我有點難 過也有點生氣,好像被欺騙的感覺,在台灣的一年怎麼回來後一下就 舊了?是我沒有好好保養回憶嗎?卻發現跟宿舍其他外籍生一起的畫 面仍然最清晰,那時互相扶持的好友現在散居世界各地,在已逐漸霧 化的台灣回憶裡,他們的色彩最鮮明搶眼。於是猜想,記憶或許不是 被時間的層次區隔,而是被兩個語言切割。

或許中文世界對我來說,永遠懷著童年的象徵,美麗卻泛黃,確切存 在卻朦朧。

無論是再想起中國或台灣,都如此蒼涼,因為遙遠。而這樣的遙遠不 是因地理上的距離,不是因文化上的距離,也不是因時空上的距離。 卻是因為,跟文字太親密。

回.擊

去年回加後,一向洋化開放的爸媽第一次對我做的事強烈反對,導致 一場場爭執,以及第一次東方和西方在家中的抵觸。

導火線是學校的戲劇演出:陰道的獨白 4。我在七十幾人中通過試鏡 ,成為這齣戲中僅有的兩位亞裔演員之一。爸爸本來很支持我參演, 直到開演前沒多久他在電視上看到這齣戲的內容才兀然轉變態度。這 齣戲的作者暢談禁忌話題,因為她深知,打破禁忌後北美這個懦弱的 社會才能勇敢面對一些敏感議題 -- 因丈夫酗酒產生的家庭暴力;在 英國父權社會裡的女子尋找她陰核的歷程;在戰火中被「強姦戰略」 5 給蹂躪的七萬名波士尼亞婦女;每年上百萬被割除陰核的女孩;透 過十幾種不同的高潮表演表達的女人自主力;作者目睹她媳婦的生產 過程瞭解陰道的偉大等等 -- 這些都讓我更深入瞭解女性及自己。爸 爸卻無法認同我所謂的陰道之愛及力量:vaginal love and power。

他為了抗議,聲明不會去看我的演出:「對中國人來說這是很骯髒的東西。」

「我不是中國人,」我也抗議:「陰道充滿愛,中國人沒有那麼豐富 的愛才會不接受陰道,我不要跟他們一樣。」

他雙眉糾結,迴避了中國人是否有豐富的愛去接受陰道的爭論:「妳也是中國人!」

「不是!我只是部份的中國人。我主要是加拿大人。」我固執,一如 我排斥「香蕉」的頑強。

「妳流著中國人的血。」 他提高聲音。

「那為什麼我們現在是用英文對話?」 我質問: 「我們家裡都講英文。 中國人是這樣嗎?」 無語。

「你不要不面對現實。我在這裡長大,我做中國人不去做 的事,我會為了改變世界的希望去巴西,我跟你都用英文對 話,這些都證明我永遠都不可能是真的中國人!我不想討厭 自己,所以我也不會去做百分之百的中國人!」

我爆發後才發現,原來是家庭環境的核心太過中國,洋化的表面從未 阻礙父母灌輸我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而讓我一直認為我所成長的環 境就是中國文化。真的文化和假的文化在我家裡並存又相融,打亂再 揉合,成了屬於我們的另類中國文化,對我卻全是貨真價實的。我細 細品味混亂文化和文字中的亂中有序,像一鍋加了各類佐料的濃湯。

在台灣做一年交換學生,再回歸溫哥華後,我學會珍惜的不但是好不 容易理清的身份認知,還有我美麗的校園。有些冬晨整個城市被厚重 的霧包著,像蓋在白茫茫的棉被裡,因而不覺得天寒。霧濃得只看得 見五輛車之內的距離,穿越高速公路進入校園有駛入天堂的錯覺。學 校倚著山,又蜷在太平洋邊,景緻特別美。上個月我參加了一場中文 演講比賽,談中華文化,稿子有一段便提到學校山景:「望過學校的 玫瑰花園就是海水和山巒。我很愛看海另一端山的曲線。霧裡,山線 一不小心就變成學校眼邊的皺紋,淡泊,可是又帶著山的龐然重量, 一如中國山水畫。所以我們雖然身在 UBC,中華色彩卻不時飄在空氣 中。有時候我會覺得這校園就是我的化身,看起來是活躍的西方文化 ,不過在深處﹑在比較抽象的層面仍有濃郁中國色彩。」我真心這麼 認為,可惜評審並不欣賞。媽媽說跟稿子的第一段有關:

「我在 UBC 念英美文學和戲劇,上星期才參演一齣戲叫陰道的獨白 ,連著三個晚上在觀眾前談論陰道﹑高潮﹑家庭暴力或強暴。我習慣 和白人朋友來往,我的生活是以挑戰權威和不停的脫離傳統束縛而建 構的。所以百分之九十九的親友都認為我是外黃內白的香蕉。」媽媽 說問題的癥結在於陰道。那些中文老師不會喜歡我講陰道和高潮 -- 我早就叫妳不要跟人家講這些東西。她不耐的說。我很苦惱,不知道 怎麼跟中國人傳陰道的福音。媽媽皺眉迴避了陰道福音的問題,苦口 婆心的告訴我中華文化制式的內容像聖旨一樣是不可以隨便更改的。 我想,我熟悉的中文文學裡從沒碰過這些中華文化的問題。我想,那 我不要中華文化,只要中華文字就好了。

媽媽要我說我是「龍的傳人」,他們才會喜歡。

我不是龍的傳人。我知道我不是,我不可以騙別人。我要對自己和自己的身份誠實。

可是難道不是龍的傳人就不能傳承中國文化嗎?又或許我只能傳承文 字。文字和文化之間的分別究竟能有多大呢?

回.憶

我大部份的中文教育來自家中書庫。我的愛書中有許多都是我稱為記 憶文學的作品。如曹雪芹寫紅樓繁華時他自己家境已沒落,他是在記 憶中拔起一座文學高閣;又如古春風樓瑣記或張愛玲系列,都是以上 海片斷風貌拼起充滿回憶的殿堂。這些作品呈現的中國面貌,不要說 與台灣南轅北轍,就是比起現今上海也已然面目全非。我和現實裡的 生活文化與社會格格不入,卻對這些伴我成長的世界感到親切。或許 就是因為它們是記憶文學。

記憶。這是從所有我吞入肚內的文學裡提煉出的一個詞。它在喉頭翻 滾一下,像一粒細小種子在地上輕盈的滾起呼吸般輕柔的黃沙;伸出 小芽嫵媚地挑逗舌根;藤蔓還未跟舌尖纏綿夠便掙脫兩片唇瓣,我急 用手掌接捕,一顆記憶果實晶瑩剔透的在掌中滾動,裡面含著一個宇 宙,我孕育的宇宙。記憶不似死板的現實一般沒有任何抹去細節及改 變稜角的餘地。記憶造出的是一個魔幻世界,它那捉摸不定的流動特 質反而帶有化學作用,溶解傳統中文世界,讓我重新塑造。或許是因 為它們處於另一時空,其不真實性與我的生活沒有衝突。

或許我的中文領域裡充滿著太多游移動盪的「或許」,這個天地早已 失真,卻在我一磚一瓦﹑一詞一句的重構之中創造出另一種真實。這 裡的文化被包含於文字之中;文字是前提,文化成了附屬。這是我的 中文天地裡自定的條理。

比起來,中文文字比言語更貼近我。我能很快掌握「桎梏」或「囹圄 」這類的字眼,歡欣的嵌入我的中文建築裡,在日常生活中說話時卻 常會有句型架構或文法的問題。又有一些口頭上的用詞遣字,我知道 不合語法卻不願更改:我習慣「拿課」 6,而不愛用「修課」;比起 「全部」,我比較喜歡「全個」的「個」字,清脆的聲音有昂首的明 亮;我喜歡 pair 這個字,所以稱眼鏡作「一雙眼鏡」,為了那雙雙 對對的纏綿感。我不大敢用「中國」兩字,像承受了太沉重的政治﹑ 歷史﹑傳統包袱,隱含著驚濤駭浪,讓我卻步。我喜歡以「中文」做 形容詞:中文人﹑中文字﹑中文曆,是一種頰貼頰的親暱感。比起「 中國文化」來說,「中國文字」對我的意義更大。一片汪洋無可避免 的建起了一道文化隔閡的薄膜,而「中文」從未和我分離。在自創中 文用法的過程中我建構了一個私密並寬暢的空間。我不一定是中國人 ,可是我肯定是中文人。

回.味

中文捧出一個隱蔽的世界。我用中文架構出的王國不要說我的英文朋 友無緣踏入,就連大多數的中文朋友也未曾涉足。看得懂中文的亞洲 朋友有許多都是中學才出國,跟英文格鬥都來不及了,中文世界像留 在身後的前塵,誰還回首?我的中文天地始終是祕密花園,被那條小 龍守著,藏嬌一般。我雖愛中國文學,但我就這麼欣賞,不去深究, 不像英文文學,細究到李爾王裡 patience 用在哪幾幕﹑有什麼差別 都標明出來。紅樓夢我是愛看的,可是不會像迷莎士比亞那般一直去 找相關論文來研究。寫中文詩純粹只給自己欣賞,但寫英文詩時便愛 逼著別人聽我唸 -- 中文詩是眼淚落入池塘濺起的漣漪,而英詩則是 淅瀝嘩啦打到石階上﹑等人穿梭的小瀑布。這些都是兩個語文之間的 差別。身為華裔加拿大人,我的中間性像萬花筒的反射又複雜了幾層 。加拿大也是一個夾在中間的國家。歷史上來說,她是英國和法國的 產兒。語言上來說,英法都是官方語。地理上來說,她坐落北美洲三 國的邊際。我們愛聲嘶力竭的跟全世界解釋我們和美國人之間的差別 ,最後總帶來更多迷惑。加拿大又是文化大拼盤,無論是法裔﹑德裔 ﹑義裔﹑日裔﹑華裔,人口都十分可觀,因此所有的文化混亂都視為 理所當然。這樣的環境反而讓我這多重中間人覺得加拿大較可親。我 不能背棄英文世界,一如我不會拋下中文世界一樣。我愛英文文化, 不可能像許多畢了業便回亞洲的朋友一樣棄它而去 -- 她對我更像母 語,太熟稔了,一如親人。中文則充滿親膩﹑纏綿﹑細緻﹑私密的情 感,卻又因文化而含著隱隱的劍拔弩張,讓人心跳不安,像是祕密情 人。我是一顆脫軌的行星,在兩個星球之間不停的穿梭來去。對兩個 星球來說,我都一樣遙遠,也一樣親近。我以文字衡量兩個文化之間 的距離,掂估她們在我身上重疊的重量。橫跨中間,從探索到撤退﹑ 搜尋後瓦解﹑再由衡量到反省的過程中重建一個英文和中文都眉目分 明的空間,並將兩個世界連繫起來。

你好,我叫 Rene。這不是我的本名,本名是 I-Ren,由中文翻譯的 ,小學老師總是把它念錯,喚我 Irene。對他們來說中文發音是太遙 遠的異國情調。小學的我就很有主張,自行把名字改成 Irene,希臘 和平女神的名字。 前年夏天我把 I 給摘掉,像摘去花朵,握著花莖 散了兩年的步。

Rene 是由 I-Ren 蛻變成 Irene 之間的過程,是握住的手掌,牽起 兩個文化的手臂。我不再是卡在中間,而是架在中間,一如一座橋樑 ,架在兩個星球之間。這是一個代表成長的名字,一個表示謙卑的名 字,一個屬於學生時代的名字。它沒有身份,沒有文化背景,沒有刻 板印象,沒有既定規約,更沒有國界。只有空間。 豐富的空間,蓄 勢待發。

回.神

我玩弄著筷子。獨立的兩支,親密的一雙。 我好喜歡一雙這個詞,可親可愛。

我抓筷子的姿態依舊古怪,幾根指頭像攀岩般吃力的掛在懸崖上,咬 著牙絕不放手的樣子。可是筷子輕巧的在幾盤菜間飛來飛去,比空中 飛人還熟練自如。 

我輕咬筷端,一個笑容像蝴蝶一樣蜷伏在抿著的嘴角﹔微微伸展一下 ,一付歇過後還有很長的路要飛的姿態。~ 完 ~

1 FOB: Fresh Off the Boat 「剛下船」,形容新移民或是無法融入白人社會的中國人。

2 香蕉: 取香蕉外黃內白之貌,意指看起來是黃皮膚,但思想是白人的亞裔。

3 UBC: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華裔學生佔比例極大。

4 原名為 “The Vagina Monologues” ,1997年至今風靡全世界,翻譯成二十幾種語言。內容大膽並深入討論各種和陰道及女人相關的話題。這是「反抗對婦女施暴運動」活動之一,我們這場戲盈利全數捐贈婦女性騷擾中心。我爸爸最後還是去觀賞我的演出,而且坐在第一排,十分欣賞。

5 強姦戰略: 在戰爭中系統性的大量強暴敵方女子。

6 拿課:從「take the course」直譯,對我來說比較合情合理。

第二屆 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 散文組 <在回顧與回身之間>

姓名: 王怡人 iRene Wang

就讀學校: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就讀學院,科系,年級: Faculty of Arts, English Literature Major, 4th year. 文學院, 英美文學系, 四年級. 2 1

星期六, 1月 08, 2022

關于打譜一事

關于打譜一事 容乃公

1.有譜和沒譜差別不大

廣大而周遍的籍錄是譜之範式。本義:依照事物的類別、系統制的表冊。譜 。日光遠近並同猶廣大而周遍是普之範式.是以譜一向沒有特定模式.古人學藝, 多用口耳相傳,譜最後發展變為複雜,並不是正常. 章華英博士以為 按古譜照彈,俗稱為打譜。打譜遇為難時,彈之不能成節族,則惟有將所彈數句 數字,反復將節奏唱出,然後一彈即成,視為打譜不傳之秘訣。

2.打譜現人多以為是先有譜,而有音樂,但打譜也可能是先有曲,再從音樂把譜記下來.

有人以為嵇康《廣陵散》是因為拿到了孔明留給他的譜,而他臨刑時彈的絕響之前, 被他的晚輩偷聽學會才流傳在外.這之中,有用靠譜,也有不靠譜.總之,二者都是打譜 打出來.

《世說》及《魏志注》所引《康別傳》,載康臨終之言,蓋康自以為妙絕時人, 不同凡響,平生過自珍貴,不肯教人。及將死之時,遂發此歎,以為從此以後, 無復能繼己者耳。後人耳食相傳,誤以為能彈此曲者,惟叔夜(嵇康字)一人。

『嵇康廣陵散本四十一拍,不傳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尼能琴,每從康學靳惜不 輿,後康靜夜鼓琴彈廣陵散,孝己竊從戶外聽之。至亂聲小息,康疑其有人,推 琴而止,出戶果見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後孝已會止息意,績成八拍,共四十一 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然〈廣陵散〉曲,世有二譜。今予所取者,隋宮 中所收之譜。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間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間,復入於 御府。經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譜為正。故取之。」

從門外偷聽,這本事可了得,因為袁孝尼光當然俱有打譜本事.我以為古人可以光用耳記,即 可以取得三十三拍.以後隋宮所收之譜我想和諸葛亮在官中收藏的可能相同.

3.打譜一辭最早出現可能是明朝張岱記徐渭(1521 - 1593)

徐渭十二三歲時從陳良器學琴,大概有了一點基礎,十四到十六歲間 ,又從王政學琴。但他只學了一首《顏回》,「便自會打譜」,一個月彈了二十 二首曲子,隨即又自譜一曲。

到底他學的「打譜」一詞。是否和徐渭還強調「自會」? 和在近代開始用這一辭語的楊時百與古人說的「按古譜照彈」相同否?若相同,應該 不可能自會?琴和繪畫不同,古人可以用photographic memory用背記把一個畫作抄得 全然相同,也徐渭以他的天才,也用背譜如模擬畫同樣功力,把師父教的曲子背下來. 但他說的自己學了打譜,我想可能和袁孝尼用神耳抄襲本事相同.我想古琴學有一 些不變的章法,包括指法與曲式,學會了,可以舉一反三.這種學習法,在中國傳統 戲曲是常見,也是常識--老師教戲,不說教,而是說說戲.這個說字,和打譜的打,應 該沒有不同.

4.現代人打譜也己經只有在共識和合成才完成

一批以管平湖為代表的琴人投身於古琴打譜中去,創獲斐然;另一方面,古琴打譜會議的召開也極大地 引領了琴壇的風氣。

1959年3月27日張子謙致姚丙炎信,

炳(丙)炎我兄:

昨晚接到來信,及琴譜一份,連夜彈了一遍,組織得非常之好,不但氣氛飽滿,重複 處換弦換位,尤為生動有情,可惜一時彈不熟,很希望聽你彈一遍。星期日(廿九日)晚間 如有暇,盼來我處一晤,稍遲無妨,十時前都可以來。倘大門已關,請拉門鈴。此致

敬禮 張劍同志附筆問好

弟 張子謙 上 1959,3,27

自此而後,到管平湖、查阜西、張子謙、吳景略等琴家是最後的一代,從已出版的 《古琴曲集》(減字譜、五線譜對照譜)中可以看出,本世紀五十年代之前,他 們打譜的據本,多為晚清刊印的琴譜,如1722年的《五知齋琴譜》、1802年的《 自遠堂琴譜》、1867年的《琴學入門》等。事實上,琴人們容易得到和收藏的, 主要是這些出版不久流傳民間的琴譜。他們說得打譜,是在「依譜鼓曲」的傳統, 同時又是創造.同時,因為錄音工具,琴人己經被一個時代的框架鎖死了.這種 音樂,可能作曲家孔子也不能理解.

星期三, 1月 05, 2022

簧:中國上古的更正液(eraser)

簧:中國上古的更正液(eraser) 容乃公

《說文解字》言:「簧,笙中簧也。從竹黃聲。古者女媧作簧」,認為簧只 是笙中的簧片。《詩經‧小雅》曰:「吹笙鼓簧,承筐是將。」顯然,簧與笙並 列,並非同一樂器。但是它也是古代一種流行的更正液.

中國考古學家曾在幾次發現簧. 陶寺口簧在年代上距今 4000 左右,一般以為它是一種樂器, 但古人古人造物, 常是一物多用. 所以乃公以為簧可能最早是先文化人在上洞繪畫, 拿竹片做為更 正,即現在人說的Eraser.

在中國古代,雌黃經常用來修改錯字【見《夢溪筆談‧卷一‧故事一》:館 閣新書淨本有誤書處,以雌黃塗之。嘗校改字之法:刮洗則傷紙,紙貼之又易脫 ,粉塗之則字不沒,吐數遍方能漫滅。唯雌黃一漫則滅,仍久而不脫。古人謂之 鉛黃,蓋用之有素矣。】。因此,在漢語環境中,雌黃有篡改文章的意思,並且 有著「胡說八道」的引申義,如成語「信口雌黃」。 除了修改錯字,雌黃作為一種罕見的清晰、明亮的黃色顏料還被東西方的文明長 期用於繪畫。 除了修改錯字,雌黃作為一種罕見的清晰、明亮的黃色顏料還被東西方的文明長 期用於繪畫。在東方,敦煌莫高窟壁畫使用的黃色顏料裏面就有雌黃的存在;在 西方,雌黃也一直在碾碎之後作為顏料用於畫畫。

唐代詩人羅隱作詩,把這個樂器一物多用寫得非常清楚: 簧最重要的用處是人們在爭論時, 手拿簧, 後人稱為信口雌黃. 這玩意如珪玷, 像似樂器,郤被人拿來造禍:

珪玷由來尚可磨,似簧終日復如何。成名成事皆因慎,亡國亡家只為多。須 信禍胎生利口,莫將譏思逞懸河。猩猩鸚鵡無端解,長向人間被網羅。

最早的Eraser,見于漢書:

  漢書:「田肯賀上.」江南本皆作「宵」字.沛國劉顯,博覽經籍,偏 精班漢,梁代謂之漢聖.顯子臻,不墜家業.讀班史,呼為田肯.梁元帝嘗問之 ,答曰:

「此無義可求,但臣家舊本,以雌黃改『宵』為『肯』.」元帝無以難之. 吾至江北,見本為「肯」.

信口雌黃這典故出自 《文選‧劉峻〈廣絕交論〉》「雌黃出其脣吻,硃紫 由其月旦」李善注引晉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 ,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雌黃是一種橙黃色的礦物,即雞冠石,可作顏料 。古時用黃紙書寫,錯了即用雌黃塗抹重寫。後因稱不顧事實的隨意批評或亂說 為「信口雌黃」。 【口中雌黃】: 謂隨口更改言論不當處,如用雌黃蘸筆,塗改錯字。 【妄下雌黃】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校定書籍,亦何容易 自揚雄劉向方稱此職耳。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後因稱亂改 文字,亂加議論為「妄下雌黃」。參見「雌黃」。 古代用以書寫。黃,雌黃,古代用以校點書籍稱為握素披黃】

王衍是個少年得志的帥哥. 書讀得很好, 迷上了玄學。他精通玄理,但就是 愛抬摃. 晉朝時, 從胡人學會類似西藏僧人辯論經意, 手中舉物互拍. 晉人清談 時必定要手執一種用木條和獸毛做成的工具,名叫塵尾,它本是用於驅蟲﹑但王 某拿的是當時流行的雌黃. 那時,人們用黃紙寫字,發現寫錯了,就拿黃色的雌 黃來塗抹,然後再予更正。大家見王衍這樣喜歡更改別人的言論,於是便給他起 了一個綽號——「口中雌黃」。

王衍尉經過「八王之亂」等政治動盪,西晉迅速走向衰亡,王衍 56 歲那年 在一次兵敗後被人推倒牆壁砸死。

宋朝劉兼《誡是非》把巧舌如簧作為害人的樂器寫得活生生: 巧舌如簧總莫聽,是非多自愛憎生。三人告母雖投杼,百犬聞風只吠聲。辨玉且 寬和氏罪,誣金須認不疑情。因思疇昔游談者,六國交馳亦受烹。

星期五, 12月 31, 2021

關于 Auld Lang Syne

關于 Auld Lang Syne 容乃公

我學到這首詩是在當年英千里教我們英詩時, 為我們講解的. 英老師的課程 我寫下了很多筆記. 可惜沒留下這一首. 每聽到這曲子, 我就會想到他用牛津腔 誦讀英詩的日子. 很醇美動聽.

Auld Lang Syne 是著名詩歌,以低地蘇格蘭語創作,原意是紀念逝去的日子 ,故又稱「驪歌」。由 18 世紀蘇格蘭詩人羅伯特‧伯恩斯據當地父老口傳錄下 的

這首詩譜有旋律,除了原蘇格蘭文外,這首歌亦於多國譜上當地語言,中文 歌詞有多個版本。世界各地很多地方的跨年夜、迎接陽曆新年倒數完畢後播放的 嗚曲。它也被運用在其他一些帶有辭舊迎新意味的場合,比如送別、畢業儀式、 葬禮等。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更以此曲旋律為國歌,是為大韓民國早期的愛國歌。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 1919 年至 1948 年間採用此曲作為國歌的曲調。1946 年 至 1949 年,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也採用此曲調及歌詞作為國歌。

伯恩斯的低地蘇格蘭語原文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auld lang syne?

副歌:

For auld lang syne, my jo, For auld lang syne, We'll tak a cup o' kindness yet, For auld lang syne. And surely ye'll be your pint-stowp! And surely I'll be mine! And we'll tak a cup o' kindness yet, For auld lang syne.

(副歌)

We twa hae run about the braes, And pu'd the gowans fine; But we've wander'd mony a weary foot, Sin auld lang syne.

(副歌) We twa hae paidl'd i' the burn, Frae morning sun till dine; But seas between us braid hae roar'd Sin auld lang syne.

(副歌) And there's a hand, my trusty fiere! And gie's a hand o' thine! And we'll tak a right gude-willy waught, For auld lang syne.

(副歌) Shoud auld acquentance be forgot, An niver brocht tae mind? Shoud auld acquentance be forgot, An auld lang syne?

副歌: For auld lang syne, my jo, For auld lang syne, We'll tak a cup o kindness yet, For auld lang syne. An shuirly ye'll be your pint-stowp! An shuirly A'll be mine! An we'll tak a cup o kindness yet, For auld lang syne.

(副歌) We twa hae rin aboot the braes, An poud the gowans fine; But we'v wandert mony a weary fit, Sin auld lang syne.

(副歌) We twa hae paidelt in the burn, Frae mornin sun till dine; But seas atween us braid hae raired Sin auld lang syne. (副歌) An thare's a haund, ma trusty fere! An gie's a haund o thine! An we'll tak a richt guidwilly waucht, For auld lang syne.

(副歌) Should o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Should o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auld lang syne?

副歌: For auld lang syne, my dear, for auld lang syne, we'll take a cup of kindness yet, for auld lang syne. And surely you'll buy your pint cup! and surely I'll buy mine! And we'll take a cup o' kindness yet, for auld lang syne.

(副歌)

We two have run about the slopes, and picked the daisies fine; But we've wandered many a weary foot, since auld lang syne.

(副歌) We two have paddled in the stream, from morning sun till dine; But seas between us broad have roared since auld lang syne.

(副歌) And there's a hand my trusty friend! And give us a hand o' thine! And we'll take a right good-will draught, for auld lang syne.

(副歌)怎能忘記舊日朋友,心中能不懷想? 舊日朋友豈能相忘? 友誼萬歲!

副歌: 友誼萬歲,朋友, 友誼萬歲! 舉杯痛飲,同聲歌頌, 友誼萬歲! 我們曾經終日遊蕩, 在故鄉的青山上。 我們也曾歷盡苦辛, 到處奔波流浪。

(副歌)我們也曾終日逍遙,盪槳在碧波上。 但如今卻勞燕分飛, 遠隔大海重洋。

(副歌)我們往日情意相投,讓我們緊握手! 讓我們來舉杯暢飲, 友誼萬歲!

(副歌)友誼萬歲,朋友,友誼萬歲! 舉杯痛飲,同聲歌頌, 友誼萬歲!

在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這首歌通常會在跨年過去、元旦來臨那一刻演唱,像 徵送走舊的陽曆的一年而迎接新的陽曆年的來臨。其主調並沒有中文版本那樣感 傷,而這首歌在很多地區中的畢業典禮或葬禮中作為主題曲,像徵告別或結束的 情感。

此外,也有另外填詞的中文版驪歌。在日本另有日文填詞版本《螢之光》與 原版歌詞不同。

驪歌歌詞詞:華文憲詞:白慕如詞:佚名 < 第一段 > 驪歌初動,離情轆轆,驚惜韶光匆促, 毋忘所訓,謹遵所囑,從今知行彌篤; 更願諸君,矢勤矢勇,指戈長白山麓, 去矣男兒,切莫踟躇,矢志復興民族。

<第二段> 懷昔敘首,朝夕同堂,親愛兮未能忘; 今朝隔別,天各一方,山高兮水又長; 依稀往事,費煞思量,一思兮一心傷; 前途茫茫,何時相見,相見兮在何方。 朋友朋友 深情牽手 今朝將分西東 回憶往事 甜蜜無數 友誼常記心中 堅定信心 掌握自己 開創錦繡前程 人生風雨 事事學習 包容體諒尊重 我們今天 就要分離 從此遠隔東西 茫茫人海 真情難覓 願有緣再相聚 願你珍重 願你努力 願你出人頭地 今夕分離 何日重聚 難捨離情依依

可以見到第一版本的歌詞較為莊重文雅,也呼應了民國初期的戰爭背景。第 二版本已經相當白話,但仍有幾許教誨之意。第三版本歌詞則平易近人,情感直 率,似流行樂曲。

歷史學家稱之為「無人知曉的歌曲」。

「 Auld lang syne 」是羅伯特「拉比」伯恩斯 1788 年蘇格蘭詩歌的標題 和關鍵短語,通常在世界各地的新年前夜演唱。「 auld lang syne 」這個詞的 字面意思是「很久以前」,基本上意思是「過去的日子」。或者,正如梅裡亞姆 - 韋伯斯特所說,auld lang syne 的意思是「過去的美好時光」。

這首詩的原始五節版本基本上讓人們唱道,「讓我們喝到過去的日子」,為 新年乾杯。沒錯:有時被音樂史學家認為是最著名的「無人知曉的歌曲」,「 Auld Lang Syne 」是醉酒和高唱曲調的悠久口頭傳統的一部分。

懷舊的短語「 auld lang syne 」早在 1588 年就出現在蘇格蘭歌曲中,伯 恩斯於 1788 年交出《舊朗正弦》的手稿時,他很快就引用了蘇格蘭的口頭傳統 作為他的靈感來源。「下面這首歌,一首古老的歌,來自古代,」他說,「在我 從一位老人那裡取下之前,它從未出版過,甚至也沒有手稿。」

伯恩斯用他自己的幾首詩來修飾這首古老的民謠,主要是添加了關於飲酒的 台詞,比如「我們要喝一杯善意的」和「我們要喝一杯善意的酒」。這首民謠很 快成為蘇格蘭新年慶祝活動的標準。

當蘇格蘭人移民到世界各地時,他們帶著這首歌。最終,北美英語使用者將 伯恩斯的方言翻譯成我們今天所知的常見歌詞,部分因蓋伊‧隆巴多和他的加拿 大皇家樂隊而聞名。該樂隊從 1929 年到 1977 年左右在新年前夜演唱了這首歌 。這是他的版本,每年在時代廣場球落下後都會播放。今年,當你重新裝滿你的 杯子時,眼中閃過一絲懷舊之情,要知道你所做的正是拉比伯恩斯想要的。

星期五, 12月 03, 2021

民主政治的華富里

民主政治的華富里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泰國中部華富裡府(Lopburi)的著名景 點「三峰塔」(Prang Sam Yod)13 世紀時興建於茂密的森林地帶,儘管當地逐 漸從林地演變為繁榮城市,居住在當地的獼猴卻沒有遷居之意,和人類「鄰居」 相處甚歡,使得華富裡府也有「猴城」之譽。 起初,當地居民不但不介意與猴共居,也視獼猴為祥瑞的象徵,奇異景象引來許 多外國遊客一飽眼福,紛紛用香蕉餵食獼猴並自拍上傳。然而,成群的獼猴近日 在當地人眼裡卻不再可愛討喜。

奈榮波恩表示,猴群在觀光客的餵食之下生養眾多,含糖食物及飲料不但是 獼猴的最愛,也使牠們的繁殖能力更強,「我試著警告過遊客和當地居民,不要 以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食物餵食牠們,這會讓華富裡府內的猴子生得更 多。」獼猴不只數量龐大,牠們的行徑也日益跋扈——大舉闖入住家偷取食物、 到處搞破壞、糞便的惡臭更是無所不在。 場面經常使民眾不堪其擾,店家也屢屢遭到「獼猴幫派」前來搶劫的事件。

「猴群一共有 3 個主要幫派,佔領三峰塔附近的一間廢棄電影院,其餘還 有多個小幫派散佈在城市裡,牠們經常為了領地問題打起群架。」華富裡府猴子 基金會( Lopburi Monkey Foundation)的秘書馬努斯(Manus Wimuktipan)解 釋道。 據鏡報報道,泰國中部城市華富裡,近期猴子氾濫成災在城市裡橫行霸道,嚴重 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當地警察試圖用彈弓驅趕它們,但收效甚微。

泰國華富裡猴子氾濫成災 警察表示對此無能為力

許多人被迫把自己關在家裡,因為猴子佔領了街道。城市很多地方遭到猴子 破壞,部分地區成為禁區。猴子們在商店裡隨意進出,上下亂竄。當地居民悲嘆 ,「我們住在籠子裡,猴子住在外面。」據悉當地官員已經決定給猴子絕育,以 防止數量進一步增長。

據鏡報報道,泰國中部城市華富裡,近期猴子氾濫成災在城市裡橫行霸道, 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當地警察試圖用彈弓驅趕它們,但收效甚微。由於疫 情影響,來華富裡的遊客銳減,導致猴子食物減少。據外媒報道,當地生活著超 過 6000 只猴子,攻擊「任何膽敢擋住它們路的人」。有的人為了讓猴子安靜下 來給它們喂快餐等垃圾食品,使得猴子健康狀況堪憂,許多猴子患上了高血壓等 疾病。許多人被迫把自己關在家裡,因為猴子佔領了街道。

華富里猴子是因為一種奇怪的信仰以致變成文明的災病. 這件事令我想到台 灣的民主政治最近出現了類似華富里猴子的情況. 台灣人民把民主政治看成一種 信仰, 不計它的實在含義, 坐令一群宅男宅女, 搞家暴, 養小三, 網路一視無人 . 華富里的猴子在觀光客不來後, 開始在民家作亂成為社會治安問題. 台灣的民 代們不也是平日被當民主政治神猴尊敬供養, 一旦分配不均時, 開始露出猴性面 目,他們可以為了私利違法政佔立法院,平日不但打群架,造謠生事,像. 林某人可以大搞男女關係, 直攻國安系統, 他其實不過只是華富 里比較搶手的暴走猴子而己, 各其他議事廳中的男男女女沒有不同.

台灣號稱民主社會,我以為只配稱為民主的華富里.

星期六, 11月 27, 2021

元宇宙是什麼東西?

元宇宙是什麼東西?容乃公

元宇宙這個字眼和觀念來自美國美國作家尼爾‧斯蒂芬森於 1992 年出版的科幻 小說--Snow Crash。

這部小說不但預言了它書寫三十年後的世界,斯蒂芬 森的許多小說一樣,它涵蓋了歷史、語言學、人類學、考古學、宗教、電腦科學 、政治、密碼學、模因學和哲學。它最重要的是給人類當前可能發生的危機, 包 括流行病與政治崩潰,必然的宿命.

在他 1999 年,斯蒂芬森將小說的標題解釋為他對早期 Macintosh 電腦上特定 軟體故障模式的術語 -- 「一開始……是命令行」中。斯蒂芬森在談到 Macintosh 時寫道:「當電腦崩潰並在點陣圖中寫入胡言亂語時,結果是一些看 起來有點像壞掉的電視機上的靜電的東西—— ' 雪崩 ' 」。斯蒂芬森還提到朱 利安‧傑恩斯 (Julian Jaynes) 的書《兩院制精神崩潰中的意識起源》 (The Origin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Breakdown of the Bicameral Mind) 是對雪 崩的主要影響之一。

我曾在有一次舊金山演講說到中國人驅鬼的樂趣和藝術. 我引用一個電子科學術 語, 即 deghosting, 來說人類世界會有鬼祟, 和電腦出現的不穩定的閃爍相同. 電子學稱為 deghost. 把這現象穩定化, 即 deghost. 這情況和電腦崩潰時的雪 崩相似.

1.元宇宙和病毒

這本書介紹了蘇美爾語作為固件 編程語言為腦幹,按理說它是作為運行BIOS對人 的大腦。根據書中人物,亞捨拉女神是一種語言病毒的化身,類似於電腦病毒。 恩基神創造了一個反程式,他稱之為 nam-shub,它使全人類使用不同的語言來抵 禦亞捨拉(重新解釋古代近東巴別塔的故事)。

史蒂芬森最初與藝術家托尼‧希德 (Tony Sheeder) 合作將《雪崩》計劃為一部 電腦生成的圖畫小說。 在作者的致謝(多版)中,斯蒂芬森回憶道:「很明 顯,讓 Mac 做我們需要的事情的唯一方法是編寫大量自定義圖像處理軟體。我 可能花了更多的時間編碼在這部作品的製作過程中比我實際編寫它的時候,即使 它最終背離了最初的圖形概念...... 」

《雪崩》於 1993 年獲得英國科幻小說獎提名,並於 1994年獲得亞瑟 C.克拉克 獎提名。

三十年過去了,電腦語言開始第一行,到今天和種臉書,微軟,和遊戲軟體F,爭相 開發元宇宙軟件,們人們對于什麼是元宇宙,如何應對仍末中一是。

我以為《雪崩》可以給我們一點靈感:

2.元宇宙預告國家崩潰:

故事開始於21 世紀的洛杉磯,這是在全球經濟崩潰之後的未指明年數。洛杉磯不 再是美國的一部分,因為聯邦政府已將其大部分權力和領土割讓給私人組織和企 業家。 特許經營、個人主權和私人車輛至高無上。僱傭軍爭奪國防合同,而 私人保安則維護主權、封閉式住宅開發項目的和平. 公路公司競相吸引司機到他 們的路上,所有的郵件遞送都是由僱傭的快遞員完成的。政府的殘餘勢力只在孤 立的大院裡維持權威,在那裡他們做著乏味的工作,總的來說,與周圍的社會無 關。今天看到美國政府無法統一管控流行病,地方政府坐令亂民戴著防疫口罩去 搶劫店舖,背後政客為私利無視政令施行,等等,正是雪崩的寫照。 3.惡性通貨膨脹,加密貨幣: 今天,美國政府大行印美金,和新型數據貨幣,全被斯蒂芬森在三十年前預告了。 元宇宙的問題重重:

故事說:世界上大部分領土已經被瓜分成主權的飛地,由它自己的每一輪大企業專營權( 如「李先生的大香港」,或公司化的美國黑手黨),或各種住宅burbclaves -準 主權封閉式社區.李先生的大香港,其實說的是紐約。

這種安排類似於無政府資本主義,斯蒂芬森將這一主題延續到他的下一部小說《 鑽石時代》中。正如小說和短篇小說「 The Great Simoleon Caper 」(1995 年 )所描述的那樣,惡性通貨膨脹已經削弱了美元的價值,以至於萬億美元的鈔票 ——埃德‧米斯——幾乎被忽視,而萬億美元的鈔票— Gipper — 是標準的「小 」鈔票。這種惡性通貨膨脹是由政府過度印製貨幣造成的,由於稅收損失,人們 越來越多地開始使用電子貨幣,他們以免稅的方式兌換加密在線交易。對於實物 交易,大多數人求助於替代貨幣,例如日元或「Kongbucks」(李先生大香港的官 方貨幣)。惡性通貨膨脹還對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區(日本等例外)產生了負面影 響,導致來自亞洲的絕望難民潮湧而出,他們乘坐搖搖晃晃的船隻穿越太平洋, 希望抵達北美。

4.在線遊戲和用戶控制

在Metaverse中,通過斯蒂芬森創造的繼任互聯網短語,構成了如何斯蒂芬森的視 覺虛擬現實為基礎的互聯網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發展。類似於大型多人在線遊戲 (MMO),Metaverse 由用戶控制的化身以及系統守護程式填充。雖然有公共接入 Metaverse的終端在現實,用它們承載元節之間的社會恥辱的嬌客,部分原因是因 為自己的糟糕可視化表示為低質量的化身. 在 Metaverse 中的地位取決於兩件事 :訪問受限環境,例如 Black Sun,一個獨家 Metaverse 俱樂部,以及技術敏銳 度,這通常通過一個人的化身的複雜性來證明。

5,雪崩後的新行業:駭客,送貨員,數據操作員

Hiro Protagonist 是黑手黨的駭客和披薩送貨司機。在一次未能按時交貨的嘗試 中,他遇到了 YT(Yours Truly 的縮寫),一個年輕的滑板 Kourier(信使), 她用第三人稱指的是自己。YT 代表他完成交付,他們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收集 情報並將其出售給 CIC,這是從CIA與國會圖書館合併演變而來的營利性組織. 在 Metaverse 中,一個名叫 Raven 的人向 Hiro 提供了一個名為 Snow Crash 的 數據文件,他暗示這是一種麻醉劑。Hiro 的朋友和駭客夥伴 Da5id 查看了包含 在文件中的點陣圖圖像,這導致他的電腦崩潰並且 Da5id 在現實世界中遭受腦損 傷。Hiro 遇到了他的前女友 Juanita Marquez,後者給了他一個數據庫,其中包 含她的同事 Lagos 彙編的大量研究。這項研究假定病毒、古代蘇美爾文化和巴別 塔傳說之間存在聯繫。胡安妮塔建議他小心,然後就消失了。

6.神經語言學和病毒

黑手黨老大恩佐叔叔開始對 YT 產生父性的興趣 被她的態度和主動性所打動,他 安排與她見面並為她提供自由職業。Hiro 的調查和 YT 的情報收集開始同步,神 經語言病毒、一個名為 Reverend Wayne's Pearly Gates 的宗教組織和一個名為 L. Bob Rife 的媒體巨頭開始出現之間的聯繫。拉各斯的研究表明,古代蘇美爾 語ur 語言允許使用音頻刺激和改變 DNA 的病毒對大腦功能進行「編程」。蘇美 爾文化是圍繞這些程式(稱為我)組織起來的,這些程式由牧師向民眾管理。恩 基,傳奇人物,),它在交付時阻止了大腦處理蘇美爾語言,並導致了其他不那麼 直接的語言的發展,從而催生了巴別塔神話。L. Bob Rife 一直在收集蘇美爾人 的文物並開發了藥物 Snow Crash,以便讓公眾容易受到他將控制的新形式的我的 影響。病毒的物理形式以成癮藥物的形式通過受感染的血液分佈在韋恩牧師的教 堂內。還有一個數字版本,駭客特別容易受到攻擊,因為他們習慣於以二進位形 式處理資訊。

7.國界的消失,難民和失控的核動力航母

Hiro 向北駛向 Raft,那裡有大量載有歐亞難民的船隻,正在接近美國海岸。 Raft 的中心是 L. Bob Rife 的遊艇,前身是USS Enterprise核動力航母。Rife 一直在使用 Raft 作為一種機制,向成千上萬的人灌輸和感染這種病毒,並將其 輸入到美國。YT 被抓獲並帶到 Rife on the Raft,Rife 知道她與 Enzo 叔叔的 關係,打算將她用作人質。在黑手黨的幫助下,Hiro 登上木筏並找到了 Rife 一 直隱藏的 Enki nam-shub。在先前潛入 Raft 的 Juanita 的幫助下,nam-shub被 讀出並且 Rife 對 Raft 的控制被打破。Rife 帶著 YT 逃離了 Raft,Raven 試 圖在 Metaverse 的虛擬音樂會上激活 Snow Crash 的數字形式。Hiro 能夠中和 病毒,而 YT 逃脫了。在與黑手黨對抗後,瑞文受傷,裡夫在試圖乘坐私人飛機 逃跑時被殺。YT 與她的母親重聚,Hiro 和 Juanita 似乎和解了。

8.特色技術

在這個虛構的世界中使用了各種技術並幫助定義它。其中包括:

鼠事和半機械人

Rat Things,也稱為半自治警衛部隊,是在李先生的大香港及其周邊地區發現的 控制論個人防禦警衛。Rat Things由鬥牛梗設計而成,並通過手術增強了控制論 元件,因其長而靈活的尾巴而得名。

Rat Things 是由 Ng Security Industries 的 Ng 先生發明的,他在越南的一次 直升機事故中嚴重殘疾。和 Rat Things 一樣,Ng 先生也是一個半機械人。

Rat Things 記得他們作為狗的前世。它們還可以通過在元界中「吠叫」來與其他 Rat Things 進行交流。儘管他們的思想主要由植入物控制,但他們有時可以獨 立於他們的程式而行動。在 Metaverse 中並且不執行警衛職責時,Rat Things 會體驗在無盡的海灘上奔跑、在海浪中玩耍、吃長在樹上的牛排,以及漂浮在周 圍等待被抓住的血淋淋的飛盤。

與Snow Crash 中的其他技術一樣,Rat Things 由核同位素電池供電,由於會產 生大量廢熱,因此需要大量冷卻。Rat Things 由散熱器系統被動冷卻,只有當 Rat Thing 運行得足夠快以將環境空氣移動到散熱片時才有效。為了防止靜止時 快速過熱,它們必須留在它們的小屋(實際上是狗屋)中,在那裡它們不斷被製 冷劑噴射。通過跑步,Rat Things 能夠打破音障(海平面時速約為 768 英里/小 時),儘管由於噪音原因,李先生的大香港地區的「好鄰居」政策通常不允許這 樣做。因為它們必須要麼高速移動,要麼在籠子裡主動冷卻,所以老鼠的東西很 少被人眼看到,也很少有人知道它們長什麼樣。

智慧輪

一種用於滑板和高級摩托車的虛構輪子。它們由安裝在伸縮輻條上的小段接觸面 組成,使車輪能夠呈現裂縫、路緣和顛簸的形狀。在《鑽石時代》中,他們有一 次提到被用在屬於次要角色的輪椅上。

原因是軌道炮在一個旋轉炮配置,其觸發貧鈾 箭彈。它安裝在一個帶輪子的大型 彈藥箱上,並配備了一個讓用戶感到舒適的安全帶、一個核電池組和一個水冷式 熱交換器。由 Ng 創建的武器仍處於Beta 測試階段,並且在戰鬥中遭遇軟體崩潰 ,導致其用戶死亡。Hiro 後來能夠應用固件更新並使用它,直到其彈藥供應耗盡 。它的銘牌上刻有拉丁語「 Ultima Ratio Regum」,「國王的最後論據」。

9.集體虛擬共享空間

元界是一個集體虛擬共享空間,由虛擬增強的物理現實和物理持久的虛擬空間融 合創建,包括所有虛擬世界、增強現實和互聯網的總和。元界這個詞結合了前 綴「元」(意思是「超越」)和「宇宙」,通常用於描述互聯網未來迭代的概念 ,由持久的、共享的、3D的虛擬空間組成,鏈接到一個感知的虛擬空間宇宙。

斯蒂芬森的 Metaverse 在其用戶看來是一個城市環境,沿著一條百米寬的道路發 展,街道,貫穿 一個無特徵的黑色完美球形行星的整個 65536 公里(2 16公里 )周長。虛擬房地產歸全球多媒體協定集團所有,它是真實的電腦協會的虛構部 分,可用於購買和開發建築物。對 metaverse 的訪問是通過 L. Bob Rife 的有 線電視網路,該網路已擴展為取代電話系統的全球資訊壟斷企業。

Metaverse 的用戶可以通過個人終端訪問它,這些終端將高質量的虛擬現實顯示 投射到用戶佩戴的護目鏡上,或者從展位中的低質量公共終端(以呈現顆粒狀的 黑白外觀為懲罰))。

星期六, 11月 13, 2021

Ode To the Autumn Lad (秋郎頌)

Ode To the Autumn Lad (秋郎頌) Tony Wang

I first met Dr. CHI CHIU-LANG (紀秋郎) in Dr. Wen Yuan-Ning (溫源寧)'s seminar for the English Romantic poet John Keats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da). This encounter was most likely the catalyst that later led to my being given a part-time teaching position in Tamkang's English Department, which he directed for several decades.

The years I spent at that academic institution constituted one of the most memorial parts of my life both personally and intellectually. I cherished the liberal atmosphere under his leadership. He fostered a mentally invigorating setting where intellectual explorations and pursuits thrived. I remember those days with the fondest memories, yet there's an undercurrent of regret as I wish I could have been a more involved member of that very dynamic academic environment, and for that matter, a closer collegiate fellowship with Dr. Chi and his legendary family.

This past year (2021) I finally had a chance to pay him and Professor Chen a courtesy call, in order to recall the past 「in search of lost time」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We had a wonderful talk about his personal library and shared delightful thoughts about our mutual hobby as we both find exquisite joy in playing musical instruments.

After wading through the river of time where details of the past sometimes resemble an impressionist painting, I do not have clear recollection of the poems discussed in Dr. Wen's class; however, every time I think of Dr. Chi, John Keats' iconic poem 「To Autumn」 comes to my mind. The poem employs vividly expressive imagery to enhance the personification of Autumn. Since the poem praises Autumn's bounty, beauty, and harvest, I often wonder why Keats did not name the poem 「Ode to Autumn.」 In fact, I go a step further, and wish it had been named 「Ode to the Autumn Lad,」 for Dr. Chi's Chinese name, 秋郎, can be translated to 「Autumn Lad」, and this poem can very well be viewed as an ode to Dr. Chi.

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

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sun;

Conspiring with him how to load and bless

With fruit the vines that round the thatch-eves run;

To bend with apples the moss'd cottage-trees,

And fill all fruit with ripeness to the core;

To swell the gourd, and plump the hazel shells

With a sweet kernel; to set budding more,

And still more, later flowers for the bees,

Until they think warm days will never cease,

For summer has o'er-brimm'd their clammy cells.

This stanza to me reflects both Dr. Chi's fruitful career in teaching that has led to robust academic accomplishments as well as a characterization of his amicable personality, which epitomiz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cholar gentleman (君子). In spite of his erudite scholarship and artistic inclination, he seldom voiced harsh comments and argumentative words as he was very open-minded and considerate of others' feelings, no matter what their ideological positions might be. Incidentally, his mentor, Prof. 梁實秋, who represented liberal classicism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was at once named by his close friend 冰心 as 秋郎. The season of autumn, with its gracious beauty and rich abundance, is reflective of Dr. Chi's life in the way he has planted countless seeds, impacted countless people, and created profound abundance in the academic world.

星期五, 11月 12, 2021

懷念醉俠岳華先生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永康街樹院子演講陽關三疊. 在觀眾眾中見到一位熟面孔 , 是香港著名演員岳華. 我事先並不曾發請帖給他, 對他光臨覺得很驚訝, 所以 特別為之感動. 後來, 他在香港明報專欄上提及我的演講, 並介紹了陽關三疊這 首詩 .

岳華一生拍過上百部電影, 最著名的是大醉俠. 後來, 他在台北一場紀念作 曲家周藍萍的演曲會中, 唱出他生平的絻唱大醉俠主題, 是周藍萍寫的. 我說這 是 2 唱, 因為沒多久, 大俠就離世了.

岳華在上台之前, 曾在我家清唱他的俠曲, 可惜當時沒錄音下來. 岳華年輕 時是專功音樂的, 而他的唱腔相當專業, 若他年輕時轉行, 在戲曲發展, 應該也 是不可多得的曲藝家.

最近重聽當年在樹院子的彈唱的錄音,想到西出陽關一句,不覺黯然.

重看他的專欄文字,我想當年王維吟詩送友的情景:

  精通音樂,擅長作詩的王維,他寫的那些具有音樂美的詩,成為當時流 行歌詞的很多,其中的 < 送元二使安西 > 一名 < 渭城曲 > 譜上樂曲後,就成 為朋友送別時所唱的送別歌。王維有位朋友名叫元二,奉使到安西(唐朝都護府 名,治所在龜玆城,就是現在的新疆省庫車縣)去,他作了這首詩來送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捨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原來大俠也是性情中人.現在想來,當年演講的送別,是有點緣由的.

古琴曲陽關三疊

初迭

清和節當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捨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 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霜夜與霜晨,遄行遄行,長途越度關津。惆悵役此身,歷 苦辛,歷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二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捨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依 依顧戀不忍離,淚滴沾巾。無復相輔仁。感懷,感懷,思君十二時辰。商參各一 垠,誰相因,誰相因,誰可相因。日馳神。

三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捨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芳 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飲心已先醇。載馳駰,載馳駰,何日言旋軒轔。能酌幾 多巡。千巡有盡,寸衷難泯。無窮的傷感,楚天湘水隔遠津,期早託鴻鱗。尺素 申,尺素申,尺素頻申,如相親,如相親。 尾泛

噫,從今一別,兩地相思入夢頻,聞雁來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cMThfWHyt4

星期一, 11月 08, 2021

陳寅恪文集

陳寅恪文集的整理出版 《陳寅恪集》的編輯整理和出版,經歷了一個複雜的過程,在學術史上具有重要 的意義。北京三聯書店從二○○一至二○○二年陸續出齊的新版《陳寅恪集》( 下稱新版《陳寅恪集》,頁碼無特別註明者,概據此版)十三種十四冊,是迄今 為止收錄陳寅恪著述最全的文集。如出版說明所言,全集「收入了現在所能找到 的作者全部著述」。但這些並不是陳寅恪著述的全部,據負責收集整理工作的陳 寅恪的女兒陳流求、陳美延在後記中所說,已經失毀或下落不明的著述至少還包 括:1、在抗戰中遺失的早年所撰各種書籍的眉批和校注文字,如蒙古源流注、 世說新語注、五代史記注、佛教經典之存於梵文者與藏譯及中譯合校、巴利文普 老尼詩偈集中文舊譯並補釋及精解其詩等等。這些就是蔣天樞所謂長沙大火和滇 越鐵路失去之書。這些文字,陳寅恪本人頗為看重,一九四二年九月二十三日致 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劉永濟的信中,對此有詳細記述,稱「廿年來所擬著述而未 成之稿,悉在安南遺失」。2、在「文革」中被查抄而後尚未歸還的部分詩文和 講義、備課數據等,包括晚年編定的《寒柳堂記夢未定稿》的一部分。儘管目前 還無法編輯一部《陳寅恪全集》,但較著一九八○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而委 由陳寅恪弟子蔣天樞編定的《陳寅恪文集》,此次出版的文集還是增加了許多篇 幅與內容。 原由蔣天樞編定的《陳寅恪文集》只有《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初編》、《 金明館叢稿二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 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七種,其中《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 史述論稿》是據三聯書店一九五七年版重印。蔣天樞撰《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 作為《文集》附錄出版,此書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出版了增訂本。其後,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由陳流求、陳美延編輯的《陳寅恪詩集附唐篔詩存》( 1993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包敬第、王永興、李錦繡等整理的《陳寅 恪讀書札記——舊唐書新唐書之部》(1989 年 4 月),此書出版前言為蔣天樞 在一九八七年所寫。 《書信集》、《讀書札記二集》、《讀書札記三集》、《講義及雜稿》四種均為 此次新輯。《讀書札記一集》是在《陳寅恪讀書札記——舊唐書.新唐書之部》 的基礎上,由陳美延對照手跡增補校訂而成的。《詩集附唐篔詩存》除了勘誤校 訂和編排調整之外,還增補了後來發現的十三首陳寅恪詩作。一九八七年陳美延 從中山大學落實政策辦公室收回《寒柳堂記夢未定稿》稿本一種。此一稿本雖被 認為是陳寅恪在造反派壓迫之下匆促刪節的本子,但仍比蔣天樞所整理者仍然要 來得齊全。一九九○年,陳寅恪弟子石泉曾予整理,並加寫按語,刊載於《紀念 陳寅恪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年),此次 則增補進了《寒柳堂集》中。原附於《寒柳堂集》中的《寅恪先生詩存》,則因 收入《詩集》而刪除。 從文化背景上看,新版《陳寅恪集》的問世,很難與前些年三聯書店出版的陸鍵 東著《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的熱銷脫離關係。該書一九九五年出版後,整個九 ○年代後半期多次重印,在北京的幾家學術書店的銷量長期榜上有名。《陳寅恪 的最後二十年》的責任編輯潘振平,此次也是《陳寅恪集》的責編之一。而前者 是一部以揭示陳寅恪生存狀態、探索其內心世界為主題的傳記類作品,基本上將 陳寅恪定位為思想家。作者有意令陳寅恪的「獨立」、「自由」作為一種文化性 格而凸現。新版《陳寅恪集》的面世,正是受到了九○年代以來所謂「國學熱」 和「陳寅恪熱」的影響,很大程度上也因《陳寅恪最後二十年》大發行量促成。 總之是當前學風影響下的產物,實際上沒有在學術研究本身引起對陳寅恪所涉及 學術領域和學術問題的重新重視。至於近來有些與陳寅恪的研究相關的熱門話題 ,如葛承雍挑起的關於崔鶯鶯種族問題的討論等,雖說也是對陳寅恪先生的推測 而作的繼續研究,但與新版《陳寅恪集》似無關係。 陳寅恪有關中國中古史的學術論題 全面總結陳寅恪的學術論題及其價值取向,不是本文能力所及。由於上海古籍出 版社出版的陳寅恪文集影響廣泛,所論問題也相對集中,以下主要以此次新輯的 《書信集》、《讀書札記二集》、《讀書札記三集》、《講義及雜稿》四種以及 作了較大增補校訂的《讀書札記一集》為重點,就其所涉及的中國中古史的相關 學術問題予以簡要疏理和介紹。必須聲明的是,我們對陳寅恪所涉及學問中的眾 多領域並無專門研究,僅就對以上諸書的閱讀略談體會並對其內容稍作介紹。 最能夠體現新版《陳寅恪集》在輯佚和增補方面的工夫的,是《書信集》。它收 錄了作者致數十位親朋、學者及機構的二百餘通書信,對於瞭解陳寅恪從事學術 探索的環境和心態,瞭解他的性情與為人,都有很大的幫助。如果將《書信集》 與陳寅恪的其它論學文字(包括大量的序跋和論文中的按語)結合起來研讀,一 個陳寅恪自己眼中的陳寅恪將比較完整地呈現出來。這對於瞭解其學術歷程至關 重要。實際上這是新版《陳寅恪集》提供的一個重要學術課題,有待研究陳寅恪 及近代學術史的專家進一步探究。該集的初步評介可參看錢文忠的書評。至於其 中一些信函年代可考而未考的問題,包括個別時間誤植的問題等,則都已經有人 指出,茲不贅。 從三集《讀書札記》與《講義及雜稿》中,可以看出陳寅恪後來成文的許多問題 都已或多或少在讀書過程中提出,或者說他的主要論文都是讀書過程中積累起來 的。由於許多在讀書和授課過程中經過認真構思的專題沒有整理成文刊行,所以 其《讀書札記》與《講義及雜稿》,對於我們瞭解陳寅恪的學術就顯得更加重要 。此外,《讀書札記》所錄讀史眉批按語,更直接地表現了其觀察視角。陳寅恪 的思維方式並非從干嘉學派繼承來,不是細密考證的歸納方法,而是帶有強烈的 西方邏輯推理色彩的演繹方法。 《讀書札記一集》是作者讀兩《唐書》的札記,反映出陳寅恪在研究方法上,一 方面注重宋人對漢唐故實的研究,如在《舊唐書》卷首空頁處注《石林燕語》關 於宋代經筵進講漢唐故事的記載;另一方面重視新史料的運用,包括敦煌文獻和 石刻材料,如在高祖本紀之批注中引用敦煌寫本《唐忌辰表》和《金石萃編》所 收大海寺唐高祖造像記等(頁 26)。至於他所關注的內容,則涉及面非常廣泛 。陳美延在《編者說明》中指出,「作者一貫重視之民生、財政、胡族等問題, 諸如霜儉、米價、汴路或追蹤黃頭軍、銀刀軍、沙陀、回紇阿布思來龍去脈等等 均一一標出」(頁 651)。除此之外,比較集中關注的問題依次還有李武韋楊婚 姻集團、武則天與佛教、憲宗暴崩與順宗實錄、李德裕抑退浮薄與獎拔孤寒及山 東舊門之好尚、唐代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兩唐書所載與元白詩相關者、樞密使、 宋人對三省制的議論、府兵制及其破壞、翰林學士、唐代開國背景及其與突厥之 關係、山東豪傑、常何碑反映的玄武門事變真相、河北藩鎮及五代將帥的胡化與 蓄養義子、飲茶之普及、武則天的革命及其社會意義等。大量的批語還標出了與 唐代各種制度相關的名詞和概念。 《讀書札記二集》涉及的史籍文獻有《史記》、《漢書》、《後漢書》、《晉書 》、《後漢紀》、《資治通鑒考異》、《唐律疏議》等十九部,是作者研讀兩《 唐書》之外的正史和其它與唐代相關文獻的讀書札記。這說明陳寅恪並非真的不 讀三代兩漢之書。遺憾的是大都沒有標出札記所寫的時間。其《史記》、《漢書 》、《後漢書》、《晉書》、《後漢紀》的札記主要是對民族、宗教和文化的關 注,包括後來成文的清談與清議、王導處理東晉政權與吳姓士族的關係等問題。 《資治通鑒考異》的札記,則多處指出司馬光的疏忽和失誤(頁 99、101、103 ),其隋紀考異部分,則基本上是在做《說郛》本《壺關錄》的輯佚,考證出今 本《壺關錄》乃後人掇拾而成,原書元時已佚(頁 104 — 105)。批注《唐律 疏議》,則意在證明隋唐制度承襲北齊而不承北周的結論,是對其《隋唐制度淵 源略論稿》的補充。 《讀書札記三集》涉及的是三部《高僧傳》,並附有《高僧傳箋證稿本》。一般 認為這是體現陳寅恪早年學問根基的成果,尤可顯現他的語言文字功力。札記中 標出了許多梵文、巴利文等外國文字,側重關注的問題則主要包括來華譯經高僧 大德的國別與民族、不同佛經或教派之出處與傳播路線、佛學與魏晉玄學的高下 之別、佛經翻譯問題及其解釋傳統、佛教思想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佛教名勝考辯 等等。陳寅恪對僧傳下的功夫很深,並著手撰寫《高僧傳箋證稿》,可惜只完成 了引論部分。札記中對於佛教東傳、佛教理論及佛教史上的一些重大問題,皆參 引佛教典籍互相補正,互相解釋,是研究佛教史和研讀幾部高僧傳的重要參考書 。陳寅恪對僧傳的史料價值高度肯定,對僧傳中體現的文化傳承十分重視,同時 也針對其它研究者的錯誤予以批評。日本學者在佛教史領域的貢獻突出,但陳寅 恪毫不客氣地指出境野《支那佛教史講話》中對《釋道猷傳》的誤讀「可笑」! )(頁 136)。據楊聯升聽隋唐史的筆記,陳寅恪在課堂上對日本的所謂「東洋 史」研究評價並不高。他說:「日本人常有小貢獻,但不免累贅。東京帝大一派 ,西學略佳,中文太差;西京一派,看中國史料能力較佳。」 《講義及雜稿》主要是備課筆記和講義,以及未收錄於其自定文集中的一些序跋 文字,還有其夫人、助手和學生等人所做的聽課筆記、學生論文的評語等。但未 收萬繩楠整理的《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陳寅恪做備課筆記和講義,主 要是彙編史料,所要表達的觀點並未明確標出,但參看所附幾則聽課筆記,則知 其在史料彙編背後所要表達的觀點非常明晰。如講兩晉南北朝史時,明確強調司 馬氏代魏是東漢儒家大族統治權的復辟,在講隋唐史時,指出唐詩可以增補武宗 以後歷史的許多缺漏,並說李牛兩黨弄權,其實是兩黨宦官的鬥爭等等。陳寅恪 治史的一大特點,就是他對史料的考察視角。一些學者曾提到過陳寅恪所選用的 史料背後有其極強的主觀判斷在內。如本集收錄的陳寅恪在中山大學時為中國高 等院校所編的《兩晉南北朝史》參考數據,此書印數原本不多,不易查考,今日 重刊,恰可為考察陳寅恪研究魏晉南北朝史的思路提供幫助。本集的價值,不僅 如《整理後記》中所說,可見其早年備課過程及授課所涉內容之一斑,而且也有 助於我們瞭解陳寅恪敏銳捕捉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出的許多題目和史料線索, 也是中國中古史研究不可忽略的重要前提。即使時至今日,拿陳寅恪當年備課筆 記和講義中提出的問題和揭示的史料來衡量,某些人發表的論著仍然顯得落後。 這也就是說,陳寅恪的備課筆記和講義仍然具有作為研究前提徵引的價值。 結合陳寅恪的長篇論著和《讀書札記》、備課筆記及講義,我們可以看出他關注 的中國中古史的重大問題非常之多。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中古史研究的,至少還 有如下數端。 關於《唐六典》的性質問題。至今仍是隋唐制度史研究的一個難點和重點。陳寅 恪雖然沒有系統的論文和專門的讀書札記 [9],但他敏感地注意到這個問題的重 要性,並標注出若干關鍵史料。在《舊唐書.禮儀志》載太常博士顧德章的奏議 所引「定開元六典敕」之後,特別批出「六典」二字,注意到《六典》並非開元 之法。在讀《唐律疏議》的「書末補記」中,標出《玉海》卷五一引韋述《集賢 注記》關於《唐六典》的說法,「(開元)二十六年,奏草上(六典),詔下有 司,百僚表賀。至今在書院,亦不行用」。並引用韋述自己在《集賢注記》序, 證明其時在天寶十五年,說明整個開元後期和天寶時期,《唐六典》都置於集賢 書院中而未行用。在《唐詩校釋備課筆記》中,陳寅恪引程大昌《考古編》九關 於《唐六典》的若干考評文字,提示程大昌對《唐六典》是否行用問題的關注和 考證。程大昌一方面「據(韋)述此言,即六典書成而不以頒用也」,另一方面 ,據白居易〈陽城不進倭奴〉詩中所說「城雲臣按六典書,任土貢有不貢無」, 陽城嘗援六典為奏,「豈是六典成而不用耶?」程大昌還據《新五代史‧桑維翰 傳」說明「六典之書,五代猶遵用之,不知韋述何以言不用也。元佑諸公議更元 豐故事,則痛詆六典,以為未嘗頒用,殆有激而雲耳」。很明顯,程大昌的看法 是《唐六典》是行用了的。陳寅恪很慎重,沒有遽下結論,而是在進一步尋找數 據考證,並加按語說明「杜牧上宰相求寧杭州書亦言及六典。余見四庫書目史部 職官類提要」。 關於武則天時代社會變革的性質問題。至今還在討論的「唐宋變革論」和中古史 分期便與此有關。《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指出,「故武周之代李唐,不僅為政 治之變遷,實亦社會之革命」。這是從「關中本位政策」的崩潰立論的。在《新 唐書.劉憲傳》記吏部糊名考判條後批注,「若糊名則不能論門第矣」。在講授 唐代史時,特別強調武則天有許多改革,而體現為注重詩詞以打倒門閥的科舉制 改革,更促進了政權社會基礎的擴大。 關於李德裕及其代表的社會階層問題。這是理解唐代社會結構及其轉型的關鍵問 題。李德裕獎拔孤寒與強調朝廷顯官須是公卿子弟,表面看起來似乎矛盾。陳寅 恪在多處關注此事,其實也已揭示出其中的奧蘊。在讀《舊唐書.武宗紀》的札 記中,多次引用唐人筆記說明「李衛公頗升寒素」,在讀《新唐書》諸多列傳的 札記中,也都特別注意李德裕惡進士與山東舊門之好尚,《唐詩校釋備課筆記》 又引《南部新書》載李德裕在涯州所作之詩。既然進士已由與李德裕另一路線之 高官把持,成為高級官僚世襲高位的工具,抑進士與獎拔孤寒就並不矛盾,而公 卿子弟與進士浮薄之間則有矛盾。這種矛盾陳寅恪往往稱之為「氣類」之不同。 孤寒與公卿子弟則不對立,「八百孤寒齊下淚」中的孤寒,有的當是李德裕強調 的未「成名」的公卿子弟。 關於唐代的種族與文化問題。這是陳寅恪中古史研究的核心論題,也集中體現了 其學術取向。此類問題的提出,是那個時代「道」與「治」、「國」與「學」等 論爭背景下的結果,其影響也一直不減。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的開篇,陳寅 恪引用《朱子語類》所謂「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指出 此簡略之語句「亦含有種族及文化二問題,而此二問題實李唐一代史事關鍵之所 在,治唐史者不可忽視者也」。實際上,種族與文化,正是陳寅恪以中國中古史 為研究重心的學術取向的關鍵因素。新版《陳寅恪集》的《讀書札記》和備課筆 記、講義之中,種族與文化是最受關注的問題,許多地方都有助於進一步探究陳 寅恪的種族文化史觀,以及這種史觀背後的學術轉型背景。 陳寅恪的治學特點及其學術地位 陳寅恪生活在中國近代學術的轉型期。這個轉型主要體現在其時知識分子的學術 取向上。一方面,他們決心要「為學問而學問」,要把「建立一個學術社會」作 為自己的職志,明確地不同於昔日要「致君堯舜上」的「士」。「士」在政治社 會中的地位,逐漸遂由中心轉到邊緣。在這個方向上,嚴格的學術規範和學術方 法受到重視,尤其是西學由卑而尊,在學問的境界上追求學貫中西。陳寅恪是這 個隊伍中獨樹一幟的領軍人物,他對中外兩面的歷史演變及現實狀況都有系統的 瞭解和深入的體察。他研究歷史從論題的選擇到論證的方法,也都有國際觀念和 中外比較的大背景。另一方面,他們的「新生」又並不徹底,雖然他們在西學鏡 照下也認識到了「為學問而學問」的意義,不再提倡傳統士大夫「吾道一以貫之 」的「經世致用」。但其建立一個學術社會的關懷同樣貫穿著「治國平天下」的 「士大夫情懷」,只是這個情懷不再落實到「出仕」一途之上罷了,與顧炎武所 謂的「君子之為學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的主張並無二致,仍不脫「士以天 下為己任」的流風餘韻。陳寅恪在這方面同樣表現得非常典型。 陳寅恪在學術史上重要而特殊的地位,需要從近代中國學術轉型的視野來界定。 從治學範圍來說,陳寅恪走的是一條從追步歐洲漢學、以中國邊疆民族史和中外 關係史為重心,到獨立構建史學體系、以中國中古民族文化之史為重心,再到維 護獨立精神與自由思想的文化價值、以清代才女為研究對象的治學道路。余英時 先生概括為從「殊族之文,塞外之史」、「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到「心史」 ,即經歷著從東方學到史學,又從民族文化之史學到心史這樣的「三變」,我們 認為是非常貼切的。新版《陳寅恪集》的出版,尤其是其中不同時期的讀書札記 、備課筆記和講義雜稿,如果按時間順序做一個學術編年,可以從學術歷程方面 進一步豐富蔣天樞教授編撰的〈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及所附〈陳寅恪先生論著 編年目錄〉,也可以為余英時先生關於「三變」的概括提供更詳細的史實依據。 隨著治學範圍的變化,陳寅恪的治學方法無疑也發生了變化。在以「殊族之文, 塞外之史」為研究重心的早年學術中,考據方法佔有重要地位。在以「中古以降 民族文化之史」為重心的中年學術中,則超越了清代的考據之學,也超越了胡適 、傅斯年的史料學派。陳寅恪並沒有加入到分別以章太炎和胡適、傅斯年為首的 學風論爭中,也可以說陳寅恪是超越於這兩派之上的,沒有站在任何一方,沒有 各執一端,而是各取所長。站在今天的立場來看,陳寅恪之所以具有巨大而久遠 的學術影響力,正因為他能夠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又不忘本來民 族之地位,在傳統學術所建立的話題系統與史料讀法和西方學術理念及研究方法 兩大背景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一套自成系統、有所創獲的治學方法,最終則達 到近代中國史學的最高峰,並使近代中國史學「在宋代的高峰之後再創新高,與 國際學術巨匠引導的主流並駕齊驅」。 在陳寅恪的晚年學術中,以《論再生緣》和《柳如是別傳》為代表,表面看起來 是繁複的考證,實則進一步突破考據的藩籬,一改以往正規史學專題或學報論文 的風格,在考證文字中大量抒發個人的感慨,將自身生活的世界和作為研究對象 的歷史世界串通融合起來。此種風格的著述在史學體裁中難以歸類,誠如余英時 先生所說:「這是古今中外史學著作中從所未見的變體,然則卻是他晚年寫史的 一大特色。」 陳寅恪學術研究的一個特點,是他思考的問題,他做的文章,都不遵其時學院派 的路數和學報的風格。但是,陳寅恪並非不重視他人的研究成果。相反,他在一 些前沿性的學術問題上,不僅自己是領軍人物,還盡量吸收他人的成果,嚴格遵 守學術規範。尤其是他在清華研究院時代,有著立足於世界學術之林的治學志向 ,他批評中國學者治學「閉門造車」,「罕具通識」,於學術境地標舉甚高。如 在有關敦煌文獻的研究中,他自己是開創者之一,同時也大量吸取了他人的成果 。這一點,觀其作《韋莊〈秦婦吟〉校箋》所引用的中外學者的論著即可知。陳 寅恪讀羅振玉《敦煌零拾》的跋文和眉批都表明,他對當時新公佈或還沒有公佈 的敦煌寫本,都盡可能地取而用之。 此外,陳寅恪對傳統民族文化有著強烈的感情,抱持一種瞭解之同情的態度,甚 至也有著較為強烈的現實關懷。陳寅恪的學術之所以呈現出這樣的特徵,有著特 定的時代和個人背景,包括特別的家世背景,抗日戰爭的背景以及晚年雙目失明 帶來的境遇。關於家世對陳寅恪學術的影響,已經為眾多學者所揭示,如葛兆光 撰〈世家考〉,特別強調陳寅恪一家幾代人身上體現的文化世家的傳統,認為陳 家三代是文化人在近代中國命運的縮影,是文化人近代中國抵抗命運的典型。關 於抗日戰爭給陳寅恪帶來的影響,余英時先生認為,對於其個人來說,是一段不 幸的悲慘遭遇,從整個中國來講,則是一場地變天荒,合起來就構成陳寅恪所親 歷的新悲劇的全部過程。是這場悲劇構築了陳寅恪晚年學術的底色。 陳寅恪乃近代史學範式進入中國以來的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其學術貢獻是研究這兩段歷史的學者和以民國學術史為關注對象的學者一致公 認的。他提出的一些概念,至今還是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的出發點。但是,陳 寅恪的學術論域價值之所在,卻是研究中國中古史的學者很少關注的,而研究民 國學術史的學者,更是罕見能做如此具體的題目。 當一位學者提出的理論、概念、研究方法成為當下研究的新起點時,就必須對其 學術論域的形成做全面的考察,並在此基礎上對其學術論域的價值做出估定。否 則,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況下簡單搬用,很容易和原作者的本意南轅北 轍,闡發其思想時也許就會出現偏差。事實上,陳寅恪提出的一些概念與論斷在 學界確實存在被誤解和濫用的情況,最明顯的例子即是「關隴集團」。其後學者 無論是支援或是反對這個概念,在史料分析的角度和考察歷史的出發點上,都與 陳寅恪有著明顯的不同。因而,維護者闡發此概念有過度詮釋之嫌,反對者辯駁 時亦未切中要害,捨本逐末,只考證了細枝末節。 現在研究陳寅恪的專著與文章並不算少,而且涵蓋面極廣,連陳寅恪的留學生活 、赴英而未成行的原因甚至與陳相關的金應熙的為人等,都可以成為研究對象。 但真正全面地把陳寅恪提出的概念和論斷放回他的學術論域,再將他的學術論域 放回產生此一論域的特定時空的研究,目前還未得見。只有餘英時先生的系列論 著如〈陳寅恪史學三變〉、〈陳寅恪與儒學實踐〉等,梳理了陳寅恪在不同時期 的學術論域和學術價值,為進入陳寅恪的生活時代與史學世界打下了基礎。實際 上,學術史研究中對學術論域的考察已算不上最前沿的新方法,美國學者艾爾曼 在考察清代今文經學的興起過程時,就已經注意到並且明確指出這種研究的必要 性。他應用此方法寫成的《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 究》一書,就是把學術史問題放回社會史與政治史領域考察的一次成功的嘗試。 現在,可以讓我們進行這種論域研究的材料不可謂不齊備,從民國時期的政治局 勢、國際關係、社會狀況等關係到陳寅恪學術論域的時代背景史料,到清華大學 的檔案、西南聯大的材料、民國時的學術刊物等涉及陳寅恪日常生活與工作以及 所處學術環境諸方面的史料,查考起來並不困難,加上三聯版《陳寅恪集》中的 《讀書札記》一至三集與《講義及雜稿》、《書信集》,已經完全有可能復原陳 寅恪開創學術論域的過程並揭示其學術論域的內涵。 僅就陳寅恪研究唐代政治的方面而言,《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所論述的李唐氏 族問題與唐代前半期政治局勢之關係,現今的研究者或許都知道其結論是關於「 關中本位政策」的,而他們未必知道陳氏選定這樣的切入點考察的原因。在今天 的隋唐史研究者看來,陳寅恪如此論述,似乎就是以李唐氏族問題作為其「關中 本位政策」的一個個案,而與當時學術環境無關。事實上,在二十世紀三○年代 ,有關李唐氏族問題的學術論爭比較激烈,延續到了四○年代仍未結束。陳寅恪 之外,劉盼遂、王桐齡、薩孟武、朱希祖等學者都曾前後參與討論。此論爭因劉 盼遂在一九三○年發表在《女師大學術季刊》的〈李唐為蕃姓考〉開始,並非發 軔於陳氏,但陳氏在建立其以「種族與文化」為立足點的唐代政治史研究框架時 ,受當時學術研究的影響,對這一與自己論題有關的問題不能迴避。加以陳氏本 人也參與過這場討論,發表過〈李唐氏族之推測〉、〈李唐氏族之推測後記〉、 〈三論李唐氏族問題〉與〈李唐武周先世事跡雜考〉,[28] 所以在建構其唐代 政治史體系時便已將自己已有的思路加入。陳寅恪的許多學術論題都不是純粹主 觀而孤立地提出的。 以上所舉,只是研究陳寅恪學術論域「內在理路」的一個問題,而陳寅恪的學術 論域中,此類問題極多,我們切不可因為民國五○年代以前的學術觀點已經成為 學術史的沉澱而置之不理,更不可因陳寅恪在當今的影響巨大而將其視為那時一 片黑暗的學術領域中孤獨的燈塔。陳寅恪討論過的問題,有許多是與他同時代的 學者都關注的,而因為種種原因,陳寅恪的觀點是今日保存下來的比較有體系而 且影響較大的,其它學者的觀點被暫時忽略,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在研究陳寅恪的 學術或研究民國學術史時便僅就陳寅恪去說陳寅恪,或僅就陳寅恪去評判民國五 ○年代以前的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 我們還應該看到,陳寅恪的學術論域之所以呈現出今天的面貌,並不僅僅是內在 學術理路促成的。那個時代的政治環境、陳氏的生活狀況、學術機構的功能與學 者的社會角色,都是影響陳寅恪治史特色的因素。 陳寅恪的士大夫情結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陳寅恪「不甘逐隊隨人」,卻非常看重以文字作紀念,在致劉永濟的信中便說「 文字結習與生俱來,必欲於未死之前稍留一二痕跡以自作紀念者也」。而且,他 的著述基本是純粹的學術論著,包括已經失毀的一些著述,都緊密圍繞著其學術 旨趣。即便是一些序跋和審查報告,儘管在論述風格上大都取點到為止的手法, 與其長篇論著中的牽纏反覆不同,但也多為論學之作,具有極強的學術性,體現 出陳寅恪作為一個學者的鮮明形象。陳寅恪首先是一個學者,是一個真正稱得上 「國學大師」的學者,他的思想基本也是通過自己的學術來表達的。迄今為止, 陳寅恪在學術史上的地位無疑要比他在思想史上的地位重要。 如果說陳寅恪在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的話,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學術實踐和學 術取向舖墊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厚重基石,是以具有獨立人格的學者身份而不是 以思想家的身份著書立說的。正如余英時先生所說:「陳寅恪不是系統的思想家 ,他並沒有告訴我們儒學怎樣才能在理論上完成從傳統轉向現代的歷程。但是他 卻以身示範,在實踐上證明了儒家的若干中心價值即使在最艱難的現代處境中仍 然能夠發揮出驚人的精神力量。」陳寅恪有著深刻的思想,但不是系統的儒家思 想家,也不是系統的自由主義思想家。 陳寅恪本人曾將「經學」與「史學」的區別,譬諸畫鬼與畫人的區別。他給自己 學術的定位是史學而非經學,既不同於治經學之謹願者,而是要綜合貫通,討論 問題;也不同於治經學之夸誕者,不流於奇詭悠謬,不以那些似是而非的孤證來 附會空泛的結論。所以「不敢觀三代兩漢之書,而喜談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 ,只是一種學術取向的選擇,而非對治學能力自我衡量意義上的自謙。當然,陳 寅恪的史學工夫,也絕不是為了做「文儒老病銷愁送日之具」的史學。史學家原 本可以是思想家的,不過與只表達思想不研究學術的思想家並不相同。 說陳寅恪不是系統的思想家,並不等於說他在思想史上沒有地位,更不是說他不 關心政治。儘管在時下一些有關學術、思想與政治的言說中,思想家總比學者與 政治的距離更近一些。但是,真正的歷史學家無疑是關心現實政治的,古今中外 莫不如此。像陳寅恪這樣的學者,是在很深層的意義上關心政治,暗存「史學救 國」之心。他的關心政治,不是給政治做註腳,而是堅守著學術主體性的。作為 傳統士大夫情結的體現,陳寅恪的史學必須要有救國的學術取向,作為一個處於 近代學術轉型過程中的領軍人物式的學者,陳寅恪又要堅守學術戒律。這是決定 陳寅恪學術風格的基本因素,也被認為是其學術論述中「牽纏反覆」風格的形成 背景。 陳寅恪對學術的現實價值有深刻的認識,他認為「天下之致賾者莫過於人事,疑 若不可以前知。然人事有初中後三際(借用摩尼教語)、猶物狀有線面體諸形。 其演嬗先後之間,即不為確定之因果,亦必生相互之關係。故以觀空者而觀時, 天下人事之變,遂無一不為當然而非偶然。既為當然,則因有可以前知之理也」 。所以對於那些「為一代儒林宗碩,湛思而通識之人」來說,未來人事是可以預 知的。既然最為深奧玄妙的人事都可以預知,學術可以預知現實政治就是理所當 然的了。陳寅恪表面上是在說俞曲園,實際是一段集中表達自己學術價值觀的夫 子自道。 學術獨立於政治之後,如何去關心政治,甚至約束政治,這是陳寅恪時代的學者 共同面臨的課題。陳寅恪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應當由此展開。史學研究和現實關 懷原本是無法截然分開的,但陳寅恪對現實政治的關心,與撈取個人政治資本、 淪為政治附庸的研究取向有著根本的不同。在他看來,學術必須是獨立的,但學 術又是對現實政治有指導意義的,關鍵就在於學者必須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 思想」。學術必須堅守其主體性,而不是成為政治的婢女。陳寅恪的許多學術論 著都深藏著對現實政治的關注和提示,但因為堅守著學術的主體地位,故並不影 響其學術價值。可以說,陳寅恪學術中的政治意識,是超越於現實政治之上的學 術自身具有的價值。陳寅恪學術中深奧的政治關懷,是「為帝王師」的士大夫情 結在特殊歷史環境下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學術轉型艱難歷程的一個集中體現。 實際上,即使是研究陳寅恪的思想,也不能脫離其學術。陳寅恪最重要也是最深 層的思想,其實還是存在於其學術理念之中的。僅僅抓住其在一些詩文中的隨著 時代變遷而發的議論和言說,還不足以揭示其思想發展的內在理路。誠如注重研 究陳寅恪思想的李慎之先生所說,「陳寅恪是一個嚴守家法的學者。這不僅是中 國的學術傳統,更是西方的學術傳統,即所謂 Everyone is supposed to specialize in his own line。因此他很少在他自己所治的史學之外發議論」。 但是,李慎之先生因此而看重的是陳寅恪的好友吳宓在日記中所記錄的他的一些 極為精采的思想,而沒有深入到陳寅恪的學術本身。可以說,這是近來研究陳寅 恪很有代表性的一個看法。 新版《陳寅恪集》的編輯者和出版者,也在有意突出陳寅恪作為一個思想家的形 象。至少從全書的裝幀來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十字似乎成為陳寅恪 的代名詞,赫然書於封面,似在有意標示著他作為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特立 獨行。文集出版的前後,論陳寅恪者多持陳寅恪為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之論。至李 慎之作〈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論作為思想家的陳寅恪〉,更將此點演繹 到一個時代精神與文化良知的高度。編者對此類月旦評也做了積極響應,〈《陳 寅恪集》後記〉著重強調其為學一貫堅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未嘗 侮食自矜,曲學阿世」,表示「學界倘能於研究父親著述時,更知父親此種精神 之所在,則為我們姐妹辛勞的最高報償」。責任編輯孫曉林也明確指出:「獨立 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其全部著述文字的靈魂,也是他終生倡導並實踐了的學 術立場。並認為這就是出版《陳寅恪集》的意義和價值。[37] 其後,錢文忠在 評論《書信集》時,也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書信裡的陳寅恪〉為題 。 用「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十字來概括和解讀陳寅恪,與九十年代以來中國 的思想潮流大有關係。在所謂「新左派」與「自由主義」的論爭中,自由主義作 為知識界的主要思想流派,對中國傳統尤其是近代的思想資源加以改造吸收,而 陳寅恪「十字真言」正為此中佳選。所以,陳寅恪作為自由主義思想家的形像一 步一步被強化,他所說過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理所當然地成為自由 主義的一面旗幟。這樣的概括確實很有深度,但將原本作為一個學術原則的表述 上升為一種思想表達,則有將陳寅恪豐富的實證性的學術抽像地虛化為簡單的思 想概念的嫌疑。談論援引陳寅恪成為學術界的時髦,就與這種定位有關。 與突出陳寅恪思想家色彩的取向相關,其晚年對於大陸中共政權的態度問題,也 受到大家的普遍關注。這是中國現代政治史範疇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 大家想像的那麼複雜。陳寅恪與中共政權的某些做法有著嚴重的抵觸,自是事實 。其〈贈蔣秉南序〉中隱藏的層層古典與今典,某種程度上體現了陳寅恪的士大 夫情懷,也是其與中共政權抵觸心態的寫照。文末「蔣子秉南遠來」一句,可以 說是這篇文字的寫作緣起。陳寅恪晚年頗有一種以韓愈自況的傾向,而韓愈那種 寧可犧牲也要衛道的氣節頗為陳所吸取。《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中提到的「要 郭沫若重寫王國維紀念碑」事件中,陳寅恪以韓愈自比了一次,而這篇〈贈蔣秉 南序〉則再次套用了韓愈生平的一個典故,即韓愈因〈諫迎佛骨表〉而被貶潮州 ,其侄孫韓湘探望,韓愈為之賦詩,其中有「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當時的心情是悲憤加上正氣凜然,陳寅恪當時亦應如此。 陳寅恪晚年對政治的抵觸,是一個有著強烈文化使命感和自覺意識的學者,與社 會潮流之間發生的衝突,大可不必用愛國主義的名義來掩蓋這種抵觸。至於後來 陳寅恪受到衝擊和迫害,那是中國的一場民族災難,陳寅恪之受到迫害也就難以 避免了。 陳寅恪與《陳寅恪集》的學術影響 陳寅恪的學術論著本身並不如有關論述陳寅恪的著述好讀。正如胡適所說,「寅 恪治史學,當然是今日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但他的文章實在寫 的不高明」。錢穆也認為陳寅恪的行文「冗沓而多枝節,每一篇若能刪去十之三 四始可為誦」。新版《陳寅恪集》不可能像《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那樣熱銷和 引起關注,已成事實。 如果還是把陳寅恪及其著述放在學術領域內來討論,新版《陳寅恪集》進一步提 出了這樣一些問題:陳寅恪開闢了哪些學術論域,提出了哪些具有解釋力的概念 ,這些概念(如關隴集團、山東豪傑、唐朝江南化等)為後來的中國史學界帶來 了什麼樣的影響?陳寅恪在具體學術研究中走過了一條什麼樣的路徑,在近代學 術轉型過程中奠定了什麼樣的位置? 從學術影響來說,一九四九年以後中國大陸研究中國古代史最有成就的一批學者 和最有學術生命力的一些問題,不少都與陳寅恪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如關隴 集團的問題,大概是史學界爭論時間持續最長捲入知名學者最多的問題之一。唐 長孺教授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中進一步提出的「唐朝南朝化」和田餘慶 教授的《東晉門閥政治》等,都是陳寅恪之後中古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其屬於陳 寅恪學術論域內問題的延伸是顯而易見的。有學者將陳寅恪比為日本的內籐湖南 ,可謂貼切。至於一些具體問題,因為陳寅恪根本不是考證派或史料學派,而具 有明顯的以論代史的傾向,所以大可不必搞兩個凡是,更不必通過思想史上的陳 寅恪畫像來將其學術研究神秘化。 關於新版《陳寅恪集》的編校質量問題,已有學者指出,而編輯部也有所響應。 筆者認為一些技術性的問題,實在是難免一點都不出錯。在這裡只想指出,編校 過程中還存在著少數內傷,就是因誤解陳寅恪的學術思路而導致的錯校。這是討 論陳寅恪學術影響不該迴避的問題。 在具體學術問題上,陳寅恪也會出錯。而且有些錯誤不是一般的讀者容易看出來 的,必須是在專門領域有深入研究的人,才能體會出錯在何處及其出錯的原由。 否則,簡單的史料校對功夫,只能是對陳寅恪思路的誤讀。如關於隋唐制度淵源 的論述,是陳寅恪歷史解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陳寅恪的解釋思路無疑貫穿 著一套思想,就是所謂文化本位思想,也就是「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 ,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的思想。這種思想是貫穿在他的學術中的,如〈 述東晉王導之功業〉、〈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以及《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等。從這樣的思想出發,陳寅恪認為南北朝分裂時期南方代表了中國制度和文化 的主流,而西魏北周的制度除了關隴區內保存的舊時漢族文化之外,就是陰為六 鎮鮮卑之野俗。對於後來煌煌大觀的隋唐制度來說,魏周制度的影響實較微末。 這個結論的一個重要論據,是《隋書.百官志》下所載「高祖既受顧命,改周之 六官,其制多依前代之法」,並說這是「隋官制承北齊不承北周之一例證也」。 這是陳寅恪引用史料的一處失誤,但卻是符合陳寅恪的歷史解釋思路的。新版《 陳寅恪集》依據《隋書》原文,將其改為「高祖既受顧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 名多依前代之法」(頁 94)。看似一個簡單的史料訂誤,實際上卻違背了陳寅 恪的思路。「其所制名」和「其制」,一個是官名的恢復漢魏之制,一個是整個 制度的回歸漢魏,意義層次相當不同。此類錯誤,不如一仍其舊,而以校勘記加 以說明則可。至於隋朝制度的淵源問題,已有學者按照陳寅恪的思路作出了重新 考析,提出在體制上,隋官制承北齊而不承北周之說是不能成立的。隋官制實吸 收南北各朝的積極成果而加以總結,並非多依北齊之制。 陳寅恪的學術成就及其提出的許多學術命題,在近代學術發展史上具有無可替代 的意義。可以預見,陳寅恪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 、古典文學、敦煌學等諸多領域的研究所達到的境界,及其具有的開拓和奠基意 義,以及對於今後中國學術走向的影響等問題,都將因新版《陳寅恪集》的面世 而更加受到關注。實際上,在陳寅恪涉及到的研究領域內,儘管一些突破陳寅恪 思路的新學術命題已經出現,一些問題的研究已經在陳寅恪研究的基礎上有了進 展,但是,新版《陳寅恪集》仍然能夠為那些領域的研究提供便捷的參照。因為 有一些問題,在目前的學術積累中,還是無法跨越陳寅恪的,更不要說忽略他了 。 至於陳寅恪究竟在哪個領域內的成就最有代表性,是清華研究院時代以「殊族之 文,塞外之史」為研究重心的早年學術,還是以「三稿」(《隋唐制度淵源略論 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為代表的中年學術,或者是 以《論再生緣》和《柳如是別傳》為代表的晚年學術,學者們往往根據自己的研 究旨趣作出不同的判斷。無論陳寅恪的學術視野多麼寬廣,學術境界多麼高遠, 貫穿其學術研究的始終並促成其學術轉變的,從內在因素來說,仍然是其思想深 處的士大夫情結。其學術取向和學術成就的特點,正是這種士大夫情結在中國近 代學術轉型過程中的結果。

星期日, 8月 08, 2021

立秋談養生治病

立秋談養生治病

容乃公

中國人治病和看生死都放在節氣. 一年十二個節, 十二個中氣. 節通常落在月初, 大約 在陽曆五六號. 中氣落在月中, 大約在二十號左右. 比如八月八號就是立秋節.

這個節和現代類似父親節母親節等用意不同--在乎它是用來警示人們小心過日子. 節,其實原來就是劫.也就是關口.算命的人推算一個人死亡,常用過了某節,或不過來斷. 而氣,即棄,也是可以用來推運氣,或生死.中國人說棄世,即斷氣. 

所以遇到了節氣, 最好是用敬慎之心對之. 因為常常過了節, 可能是逃過了一劫. 而 過了中氣, 或許也代表過了關了.

民間相信三伏和治病有關, 即冬病夏治. 有人專間為《兒童慢性咳嗽診斷治療指南》而 用三伏貼. 魯迅文章中,中醫尋找原配的蟋蟀給父親看病。還有傳說某種藥材的采割,必須 在某月的月圓之夜,採藥人需以棉布包鞋底,勿使腳步的響動驚了藥性,更需以極快之刀割 取,否則走了「元神」藥效不佳. 這當然有點迷信.不過三伏和人體穴道命門息息相關.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是末伏 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通常也指從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 段時間。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期。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 很重視這個節氣。歷書曰:「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 」

立秋第一個庚日進入末伏, 陰氣開始殺出. 把身體陽氣逼出, 帶來各種病毒. 佛教和道 教都有守庚申的信仰, 相信人身上有個鬼名為庚申. 論節氣, 可能立秋最值得重視 -- 因為 立秋是申月, 是立春反轉, 也是下半年之始, 和下一年所伏.

關於立秋,經常聽到有人說「順秋」、「反秋」、「秋包伏」和「伏包秋」,那何為順 秋?所謂「順秋」,其指的是在立秋這天,如果出現了降雨天氣,哪怕所降的雨水很少,在 這樣的天氣立秋了,那就是順秋。

在民間還有著「秋包伏,熱得哭;伏包秋,涼悠悠」. 今年辛丑立秋後才出現庚日, 即 所謂秋包伏. 民間說秋包伏, 熱得哭. 紅樓夢七十四回, 提到祝婆見了襲人,說: 『我在這 裏趕蜜蜂兒。今年三伏裏雨水少,這果子樹上都有蟲子,把果子吃的疤流星的,掉了好些 了。姑娘還不知道呢?這馬蜂最可惡的,一嘟嚕上,只咬破兩三個兒,那破的水滴到好的上 頭,連這一嘟嚕都是要爛的。姑娘,你瞧,偺們說話的空兒沒趕,就落上許多了。說的是秋 包伏. 也是反秋, 或空秋. 這一回開頭說到柳湘蓮跑去當道士了. 他最後沒落得出家, 起因 在一把怨害死尤三姐的鴛鴦劍. 這都是庚金作崇. 曹雪芹未必通曉道術, 郤把節氣說到入理 了.

星期四, 8月 05, 2021

竽和中國古代治憂鬱症的工具

竽和中國古代治憂鬱症的工具 容乃公

近代刻家盛魯在在篆刻上以吳昌碩蒼樸雄強、天然醇厚的篆刻風格作為追求的藝術境界 。曾仿缶翁「但使吹竿」一印,邊款為「但使吹竽,使工厭竅,雖中節而不可聽,仿缶翁作 ,了廠。」

這一邊款典出《淮南子‧說林訓》:「使但吹竽,使氐厭竅,雖中節而不可聽。 」. 這但字指古時吹人, 與山東燕國的『鉏』相同也。使氐厭竅的氐是制作樂器 的工人. 這一個成言後來出現在:《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 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 一一聽之,處士逃。」此為「濫竽充數」之典故。

竽這個樂器在戰國是燕國特長.所謂 【燕竽趙瑟】

《史記》曰:秦王秦王令趙王鼓瑟, 即秦箏趙瑟. 而笙和竽在那時眾國都有, 屈原《九 歌東皇太一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皓唱」 -- 不過在楚國是妓女唱的歌.

《老子‧道德經》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而資貨有餘,此之謂盜竽。 竽者,五聲之長也。竽倡則眾樂皆和,大奸倡則小盜和,故曰盜竽。 

老子說盜竽, 和偷盜無關. 他指的是故竽先則鍾瑟皆隨. 竽在樂器中是領頭的.

說竽這樂器重要,為郤被扯上荒淫.可能從古時,音樂和君王與人民作樂有關. 甚至可能和憂(抑)鬱有關.

1978 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的戰國殉葬樂器有十弦彈奏樂器一件,二十五弦瑟 五件,竽(笙)二件,加上一件懸鼓。這些顯然是在「寢宮」演奏《房中樂》用的輕型樂隊 ,是所謂「竽瑟之樂」,由竽和瑟為主組合成比較清雅的音響。這房中樂可能起源鄭、衛之 樂 -- 竽音清越, 則哀思邪僻之聲無由而起也。」故竽為樂器之王. 古時二十五弦為瑟, 三 十六簧之竽,十三弦之箏. 竽以五音為長.

房中樂或可能是宮中婦女們聽的雅樂, 不過從人們易于放形, 它可能也是流行漢朝的白 行簡說的房中樂.

《淮南子‧說林訓》:「使但吹竽,使氐厭竅《淮南子》多次闡述「君形者」的概念: 使但吹竽, 使氐厭竅, 雖中節而不可聽, 無其君形者也。

  但和氐都是善於吹竽的樂師,但是,要使他們的演奏動聽,必須自己吹竽自己按孔 。現在讓但吹竽,讓氐按孔,雖然演奏符合節奏,但並不動聽,因為不能表達他們內在的情 感. 這個理論使竽在古時也成為中國傳統心理疾病治療的器樂 -- 這也是成語「濫竽充數」之由 來.

現代都市中流行一種「憂鬱症」,其實這病不新鮮,春秋戰國時就有了,齊閔王就是最 為典型的一位。

齊宣王喜歡音樂,讓人吹竽,一定要有三百個人來同時演奏。南郭處士請求替宣王吹竽 ,齊宣王很高興,給予他伙食待遇和那幾百號吃官糧的同等標準。公元前 301 年,齊宣王 去世,兒子田地繼位,史稱「齊湣王」。 齊湣王與父親不一樣,齊湣王喜歡獨奏,他讓樂師一個一個地吹竽給他聽,南郭處士眼看矇 混不下去了,便偷偷逃跑了。三百個人同時吹竽, 是什麼情況呢?

世上的音樂風格有很多種,什麼藍調搖滾、說唱 RAP、朋克、金屬、民謠,但齊宣王和 齊閔王父子獨獨愛上了「竽」這種樂器。齊宣王愛欣賞合奏,他那個竽樂隊足足有 300 位 工作人員,每當竽聲響起,齊宣王就跟著哼垃圾流行歌

這玩法無視竽在和音中的功能. 兒子齊湣王天生有抑鬱症, 聽了三百個人會發狂 . 所以只能聽樂師一個一個吹.

齊湣王患了憂鬱症,有一名叫做文摯的醫生,通過對齊王舉止放肆,反覆失約並用言語 激怒齊王,最後齊王大罵文摯,鬱悶竟然得以宣洩,齊王的憂鬱症也好了

在中國,先秦至漢代對抑鬱症的認識還處於萌芽階段。《黃帝內經》中提到憂鬱、心境 低落等負性情緒,將其歸因於體質、臟腑功能失調等方面,提到喜勝怒的治療方法,這其實 屬於心理療法的一種。可能由於躁狂發作比心境低落時更引人注意,《皇帝內經》中有更多 關於躁狂描述,這可能是我國關於雙相情感障礙最早的記載。

我以為更有可能, 竽作為古時宮中房中樂, 不光是講求中國樂理最高的追求, 即取君竽 在樂器中王者地位, 而且也是治理人們精神健康, 抗抑鬱症的工具.

星期二, 8月 03, 2021

普丁的鋼琴手藝 容乃公 (with google translation)

普丁的鋼琴手藝 容乃公 網上有人傳來普丁在大堂彈起中華台北奧運隊歌,即中華民國國旗歌的假消息.

有朋友馬上發來一段紐約華人新聞傳播的消息來更正:

『他就是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 V ?普丁 (Vladimir V. Putin),週日,他還炫耀自己演奏鋼琴的技能,在他公開的才能種類中又添加了一項。他因為「一帶一路」的倡議來到北京,這個1萬億美元的項目計劃帶動60多個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在國賓館等待的時候,普丁坐到一架大鋼旁,演奏了兩首曲子:瓦西裡

索洛維約夫-謝多伊(Vasily Solovyov-Sedoi)的《黃昏之歌》和吉洪赫連尼科克 Tikhon Khrennikov)的《莫斯科之窗》。 這樣的獨奏展示了普丁柔和的一面,自1999年掌權以來,普丁一直被視為一個專制領導人,顯得經常熱衷於表現男子氣概。

據俄羅斯新聞網Gazeta.ru報導,普丁的發言人德米特裡?S?佩斯科夫在北京對記者表示:「普丁當時正在等待與習近平會晤,總統研究了一些資料,為會面做準備,還彈了一下鋼琴。」

普丁演奏鋼琴的事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引起了興趣。女性用戶在網上說他很帥(普丁長期以來都很受到中國女性的青睞,覺得他是男子氣概的象徵)。其他社交媒體用戶很快也列出中國領導人的音樂才能。 在人氣社交媒體微博上,一位用戶貼了普丁的照片,然後加上前主席江澤民演奏樂器的六張照片,樂器有鋼琴、中國傳統長笛、兩種傳統弦樂器,甚至還有夏威夷吉他。』

其實我也傳假新聞給朋友樂樂, 因為我以為接受新聞的人若用眼, 而不用耳, 他會看到普丁琴藝很一搬 -- 他幾乎是用單指彈的. 也就是說普丁或許是利用機會拿彈琴來搞外交, 也許未必會唬得過家裡有一個聲樂家的習近平. 普丁曾公開承認自己不會彈鋼琴,至於我發的搞笑版, 那擺明不是真的欺詐 -- 那是政治家們愛玩的把戲.

這事未必值得把普丁的琴藝和美國可以開獨奏會的前任國務卿康德麗莎萊斯相比.因為會彈鋼琴在當今己是一搬的通才教育.很多政治家會鋼琴,比如英國首相希斯.總之,普丁這個人愛現,未必是一種罪過.

不過對於新聞記者來說, 這類事性常會被加上浪漫色彩 -- 因而傳到外頭, 普丁, 除了他有百般武藝(柔道手槍馬術蹓冰...近乎奇人異士的本事),而且也有可以迷死女性的柔腸.

我跟朋友說,這些常會是bordering the truth-擦邊球真理:和普丁的琴藝那樣. 我和朋友說,普丁在大彈索洛維約夫-謝多伊(Vasily Solovyov-Sedoi)的《黃昏之歌》和吉洪?赫連尼科夫(TikhonKhrennikov)的《莫斯科之窗》是真的新聞,但背後有太多猜想,捧場和誇張.換我,我寧可傳假新聞--因為假新聞常騙了不會計較的人,但不會誤到有辨識的discerning readers 西方有一句被人津津樂道的名言--謊言分為三種:謊言、該死的謊言和統計數據。」

傳聞這名言出自英國首相Benjamin Disraeli,這個假消息其實要歸罪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是他的誤信.可能最初這名言是用在英國報紙 National Observer 於 1891 年 6 月 8 日出版,1891 年 6 月 13 日出版,其中 上面寫著:「先生,——有人俏皮地說,有三種謊言:第一個是「謊言」,第二個是徹頭徹尾的謊言,以及第三個也是最嚴重的是統計數據。這是關於統計和缺席國家養老金倡導者所依賴的統計數據。

一個老笑話大意是三個程度的比較騙子:有騙子,有無恥的騙子,還有科學專家。 在 1885 年 12 月 5 日舉行的 X 俱樂部會議上,T.H.赫胥黎描述了談話是這樣的:「談論政治、醜聞和三類證人— 騙子,該死的騙子和專家。」 我可以引用更多類似的名言略帶變化的說法,無非要人們理解,世界上最不良的人 是專家,最不可告的証據是統計數字.而最不能輕信的是新聞...

乃公也 湊熱加一句---世界上有三種謠言:謠言,該死的謠言,和新聞.

Putin's piano craftsmanship by Tony Wang

(this is google translation without editing, amazingly accurate, almost perfect)

Putin's piano craftsmanship by Tony Wang On the Internet, someone heard that Putin played the Chinese Taipei Olympic team anthem, which is the national banner anth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lobby.

A friend immediately sent a piece of news from New York Chinese News to correct it:

"He is 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V. Putin. On Sunday, he also showed off his piano playing skills, adding one more item to his public talent categories. He came to Beijing because of the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This $1 trillion project plans to driv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ore than 60 countries. While waiting at the State Guest House, Putin sat next to a large steel frame and played two pieces: Vasily Vasily Solovyov-Sedoi's "Song of the Evening" and Tikhon Khrennikov's "Window of Moscow".

Such solo shows the soft side of Putin. Since taking power in 1999, Putin has been regarded as an authoritarian leader, who seems to be always keen to show masculinity.

According to the Russian news network Gazeta.ru, Putin's spokesperson Dmitry S. Peskov told reporters in Beijing: "Putin was waiting for a meeting with Xi Jinping. The president studied some information and prepared for the meeting. , And played the piano."

Putin's piano playing aroused interest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Female users said on the Internet that he is handsome (Puting has long been favored by Chinese women and feels that he is a symbol of masculinity). Other social media users quickly listed the musical talents of Chinese leaders.

On the popular social media Weibo, a user posted a picture of Putin, and then added six photos of former chairman Jiang Zemin playing musical instruments. The musical instruments include a piano, a traditional Chinese flute, two traditional stringed instruments, and even a Hawaiian guitar. 』

In fact, I also spread fake news to my friend Lele, because I thought that if a person receiving news uses eyes instead of ears, he will see Putin Qinyi move very quickly - he almost uses one finger. It is said that Putin may have used the opportunity to play the piano to engage in diplomacy, and may not have bluffed Xi Jinping, who has a vocalist at home. Putin once publicly admitted that he can't play the piano. As for the funny version I posted, it is not true. The fraud-that is a trick that politicians love to play.

This is not necessarily worth comparing Putin's piano art with the former Secretary of State Rice who can hold recit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Because playing the piano is now a general education. Many politicians know the piano, such as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Heath. In short, Putin is not necessarily a sin.

But for journalists, this kind of thing is often romanticized - so it spreads to the outside, Puting, except that he has all kinds of martial arts (judo pistol equestrian skills... There are also soft intestines that can fascinate women.

I told my friends that these are often bordering the truth: the same as Putin's piano art.

My friend and I said that Putin was in Vasily Solovyov-Sedoi's "Twilight Song" and Tikhon Khrennikov's "Moscow Window" It is real news, but there are too many speculations, cheering and exaggeration behind it. For me, I would rather spread fake news-because fake news often deceives people who do not count, but will not mistake discerning readers.

There is a famous saying in the West that people talk about-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lies: lies, damn lies, and statistics. "

It is rumored that this famous quote came from British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Disraeli. This false news is actually to blame the American novelist Mark Twain- his misbelief. It may be that this famous quote was originally used in the British newspaper National Observer published on June 8, 1891, in 1891. Published on June 13, where

It said: "Sir,-someone jokingly said tha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lies: the first is a "lie", the second is a complete lie, and the third and most serious one is statistics. This is about statistics and statistics that absent state pension advocates rely on.

An old joke to the effect is that there are three levels of liars: there are liars, there are shameless liars, and there are scientific experts. At the Club X meeting on December 5, 1885, T.H. Huxley described the conversation as follows: "Talk about politics, scandals, and three types of witnesses— liars, damn liars, and experts."

I can quote more similar famous sayings with slight changes, just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To be an expert, the most elusive evidence is statistics. The least credible is news...

Tony Wang also joins in adding a sentence---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rumors in the world: rumors, damn rumors, and news.

星期三, 7月 14, 2021

封神演義武吉避禍談起

談《封神演義》土下水上而據木中提的占卜公案 容乃公

封神演義武吉避禍《演義》第二十四回《渭水文王聘子牙》,寫樵夫武吉打死了人,求 子牙救他,子牙便教他回到家,在床前挖一大坑,長與人等,至黃昏時候,睡在坑內,便可 以躲過此禍。武吉照辦,文王用先天數一算,以為武吉是「自投萬丈深潭已死」(211-212 頁)。有人以為這是仿馬融算鄭玄事。

馬融算鄭玄故事出於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九云:

鄭玄在馬融門下求學, 過了三年也沒見著馬融, 只是由高才弟子替他講授罷了。馬融曾 用渾天算法演算, 結果不相符, 弟子們也沒有誰能理解。有人說鄭玄能演算, 馬融便叫他來 演算, 鄭玄一算就解決了, 大家都很驚奇、佩服。等到鄭玄學業完成, 辭別回家, 馬融隨即 感歎禮和樂的中

心都將要轉移到東方去了, 擔心鄭玄會獨享盛名, 心裡很忌恨他。鄭玄也猜測馬融會來 追趕, 便 走到橋底下,在水裡墊著木板鞋坐著。馬融果然旋轉拭盤占卜鄭玄蹤跡,然後告訴身邊的人說 :「鄭玄在土下、水上,靠著木頭,這表明一定是死了。」便決定不去追趕。鄭玄終於因此得 免一死。

轉拭是一種古占法,據說其法至六朝尚存,如顏之推即學過此術,見《顏氏家訓》。李 詳《世說新語箋釋》云:「郝懿行《晉宋書故》:『古來佔《易》有轉式之法,式即栻也, 占者所用之盤。《史記? 日者傳》:『旋式正棋。』

按乃公判斷,轉式即易經大六任.

漢代用來測定方位的儀器叫做式盤。在漢代,「六壬術」很盛行,這是以陰陽五行學說 為依據的一種占卜術。五行之中,以水為首;而十天干中,壬、癸屬水,壬為陽,癸為陰, 捨陰取陽,故名為「壬」;而六十甲子中,壬有六位,故名「六壬」。當時供六壬占卜使用 的主要工具,就是六壬式盤六壬式盤分為天盤與地盤兩部分,天圓地方,天盤嵌在地盤當中 ,中有軸可以自由轉動。從出土實物看,漢代六壬式盤天盤中繪北斗七星,周邊有兩圈篆文 ,外圈為二十八宿,內圈 12 個數字代表十二月將。地盤有三層篆文,內層是八千四維,中 層為十二支,外層為二十八宿。使用時,轉動天盤,以天盤與地盤對位的干支時辰判斷吉凶 .

世說新語和其他古書提到鄭玄公案, 乃公以為可能後人假傳. 鄭玄避死事很像六祖惠能 避入石頭逃生 - 異曲而同工. 古書提及占卜, 常常有簡化, 可能因為占法太煩, 無法以文 字解說. 因為僅有土下水上據木之判語, 而略去六任卜法的盤式. 占像顯示水上據屐, 只是 一種推法, 乃公以為馬融暗中看到卦像是一個睡在無底棺才, 是死裡逃生. 他的功力不小, 而以他在學術令名, 不太可能因犯上之忌. 封神演義有很多故意違反史事, 很多亂七八糟類 似周公桃花女等, 都來自民間道教傳說. 不過, 關於占卜的大要, 郤全可以和學理印証. 中 國傳統宗教有很奇特的靈活性, 這在西方也相同, 我說的靈活性是史事常被顛倒錯放, 背後 的用意不是常人可以理解.

馬融算鄭玄故事出於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九云:

後漢鄭玄字康成,師馬融,三載無聞,融鄙而遣還。玄過樹陰假寢,夢一老父,以刀開 腹心,傾墨汁著內,曰:「子可以學矣。」於是寤而即返,遂精洞典籍。融歎曰:「詩書禮 樂皆已東矣。」潛欲殺玄。玄知而竊去,融推式以算玄,玄當在土木上,躬騎馬襲之。玄入 一橋下,俯伏柱上,融踟躕橋側云:「土木之間,此則當矣。有水非也。」從此而歸,玄用 免焉。一說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常算渾天不合,問諸弟子,弟 子莫能解。或言玄,融召令算,一轉便決,眾鹹駭服。及玄業成辭歸,融心忌焉,玄亦疑有 追者,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屐,融果轉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據木,此必死 矣。」遂罷追,玄竟以免。(中華書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