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月 08, 2022

關于打譜一事

關于打譜一事 容乃公

1.有譜和沒譜差別不大

廣大而周遍的籍錄是譜之範式。本義:依照事物的類別、系統制的表冊。譜 。日光遠近並同猶廣大而周遍是普之範式.是以譜一向沒有特定模式.古人學藝, 多用口耳相傳,譜最後發展變為複雜,並不是正常. 章華英博士以為 按古譜照彈,俗稱為打譜。打譜遇為難時,彈之不能成節族,則惟有將所彈數句 數字,反復將節奏唱出,然後一彈即成,視為打譜不傳之秘訣。

2.打譜現人多以為是先有譜,而有音樂,但打譜也可能是先有曲,再從音樂把譜記下來.

有人以為嵇康《廣陵散》是因為拿到了孔明留給他的譜,而他臨刑時彈的絕響之前, 被他的晚輩偷聽學會才流傳在外.這之中,有用靠譜,也有不靠譜.總之,二者都是打譜 打出來.

《世說》及《魏志注》所引《康別傳》,載康臨終之言,蓋康自以為妙絕時人, 不同凡響,平生過自珍貴,不肯教人。及將死之時,遂發此歎,以為從此以後, 無復能繼己者耳。後人耳食相傳,誤以為能彈此曲者,惟叔夜(嵇康字)一人。

『嵇康廣陵散本四十一拍,不傳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尼能琴,每從康學靳惜不 輿,後康靜夜鼓琴彈廣陵散,孝己竊從戶外聽之。至亂聲小息,康疑其有人,推 琴而止,出戶果見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後孝已會止息意,績成八拍,共四十一 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然〈廣陵散〉曲,世有二譜。今予所取者,隋宮 中所收之譜。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間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間,復入於 御府。經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譜為正。故取之。」

從門外偷聽,這本事可了得,因為袁孝尼光當然俱有打譜本事.我以為古人可以光用耳記,即 可以取得三十三拍.以後隋宮所收之譜我想和諸葛亮在官中收藏的可能相同.

3.打譜一辭最早出現可能是明朝張岱記徐渭(1521 - 1593)

徐渭十二三歲時從陳良器學琴,大概有了一點基礎,十四到十六歲間 ,又從王政學琴。但他只學了一首《顏回》,「便自會打譜」,一個月彈了二十 二首曲子,隨即又自譜一曲。

到底他學的「打譜」一詞。是否和徐渭還強調「自會」? 和在近代開始用這一辭語的楊時百與古人說的「按古譜照彈」相同否?若相同,應該 不可能自會?琴和繪畫不同,古人可以用photographic memory用背記把一個畫作抄得 全然相同,也徐渭以他的天才,也用背譜如模擬畫同樣功力,把師父教的曲子背下來. 但他說的自己學了打譜,我想可能和袁孝尼用神耳抄襲本事相同.我想古琴學有一 些不變的章法,包括指法與曲式,學會了,可以舉一反三.這種學習法,在中國傳統 戲曲是常見,也是常識--老師教戲,不說教,而是說說戲.這個說字,和打譜的打,應 該沒有不同.

4.現代人打譜也己經只有在共識和合成才完成

一批以管平湖為代表的琴人投身於古琴打譜中去,創獲斐然;另一方面,古琴打譜會議的召開也極大地 引領了琴壇的風氣。

1959年3月27日張子謙致姚丙炎信,

炳(丙)炎我兄:

昨晚接到來信,及琴譜一份,連夜彈了一遍,組織得非常之好,不但氣氛飽滿,重複 處換弦換位,尤為生動有情,可惜一時彈不熟,很希望聽你彈一遍。星期日(廿九日)晚間 如有暇,盼來我處一晤,稍遲無妨,十時前都可以來。倘大門已關,請拉門鈴。此致

敬禮 張劍同志附筆問好

弟 張子謙 上 1959,3,27

自此而後,到管平湖、查阜西、張子謙、吳景略等琴家是最後的一代,從已出版的 《古琴曲集》(減字譜、五線譜對照譜)中可以看出,本世紀五十年代之前,他 們打譜的據本,多為晚清刊印的琴譜,如1722年的《五知齋琴譜》、1802年的《 自遠堂琴譜》、1867年的《琴學入門》等。事實上,琴人們容易得到和收藏的, 主要是這些出版不久流傳民間的琴譜。他們說得打譜,是在「依譜鼓曲」的傳統, 同時又是創造.同時,因為錄音工具,琴人己經被一個時代的框架鎖死了.這種 音樂,可能作曲家孔子也不能理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