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的名言, 率皆不可取, 二十歲相信胡適, 是先進. 六十歲還相信胡適, 是不
上進.
胡適的思想帶起一個平庸的時代,他的學問和思想只能算是精英的平庸.
(elite mediocracy)
年輕人讀胡適名言,可以做為座右銘,但有了閱歷,上了年紀,當自細加斟酌.
1.胡適說: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人生的因果是多元的,有因而會有果,果亦可造因.而且一個因,會造多個果.
所以種瓜也會得豆.胡適在美國學農學.當知物種突變說.一個作物因為環境
或種種原因,會產生基因變化.
2.「寧繁(詳)毋略,寧下毋高,寧近毋遠,寧拙毋巧」
胡適愛朱子名言,但他一生說得都和朱子想法不合.
3.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 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這句話是從孟子萬章上來:
孟子.萬章上》
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有諸?」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於
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繫馬
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 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
胡適說一介是一個貝,顯然解釋太狹.一介通常是說介子,即草.
名稱】:一介不取. 【釋義】:一介:一粒芥菜
子,形容微小
。一點兒小東西也不拿。形容廉潔、守法,不是自己應該得到的一點都不要。 .
4.做學問要於不疑處有疑,待人要於有疑處不疑。
你可要小心了.做學問要從信起,一但信之,即不要有疑,直到追根究柢.但目的有
疑,方法則不可.若目的無疑,則方法要常修正.
對人郤要多防,原則是不要對一個人好壞先有太多假想或疑心,但一路要防.
即防人之心不可無.疑人之心不可有.
5.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同樣的道理, 胡適說做學問要: 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書讀得少的人, 想像
力不豐的人, 做任何假設反而要大膽, 想不可想像的事. 胡適對中國襌宗研究是
很大膽的假設,但求証用力不足,思考問題問路太窄.比一比印順的看法...
http://ird.hcu.edu.tw/ezcatfiles/c016/img/img/947/5-3.pdf
印順與胡適及鈴木大拙相關研究觀點之比較
http://www.glswpx.com/Article.aspx?artId=3195
印順法師與禪宗史研究
5.梵志翻著襪
胡適推崇王梵志的詩:
《翻著襪》
梵志翻著襪,
人皆道是錯。
乍可刺你眼,
不可隱我腳。
這首小詩一如王梵志的其他詩作,語言質樸、自然,宛如平常話,卻能以小見大
,反映至真的事理,在古代詩歌中並不多見。從中也能看出詩人任其自然的舒放
品性。正如文學史所昭示的,黃庭堅及其他江西派詩人,面對唐詩的豐厚遺產,
既沒有匍伏其下,也沒有亦步亦趨,而是積極實踐,大膽創新,終於表現出宋詩
的獨特面目,樹立起一塊與唐詩一樣輝煌的豐碑。這也就是王梵志「翻著襪」法
在詩學上的實踐。
王梵志(?—約670年),詩僧,原名梵天,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人[1],唐
初白話詩人[2]。生平事跡不詳[3]。
其詩語言淺近,在當時頗有影響,人謂「不守經典,皆陳俗語,非但智士回意,
實易愚夫改容,遠近傳聞,勸懲令善」[4]。約在八、九世紀間傳入日本[5]。對
唐代詩人寒山等創作有較大影響,王維、顧況、白居易、皎然等也有風格近似的
詩作。宋代還有仿作。明清以後因作品不容於正統,大部已佚,《全唐詩》未收
。敦煌藏經洞發現其詩手抄本後,才又獲國內外重視。
後人的輯本有1925年劉復校錄本,1935年鄭振鐸校補本。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
》,收集敦煌本王梵志詩集以及散見的佚詩,比較完備。
反穿了布襪,雖然外人. 看了不光鮮,但自己的腳卻是受用了。
梵志是佛經人物.佛陀門人.他有五通能力,不知胡適看談梵志翻襪,指的是佛經的
典故.
6.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
廢話,容忍了,還談什麼自由.
胡適說這話和他另外說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是否相反呢.這個人思想多茅盾.
胡適自己說過:
『美國開國前期爭自由的名言 " 不自由,毋寧死 " (原文是 Patric Henry 在
一七七五年的 " 給我自由,否則給我死 "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在中國有沒有相似的話,我說,我記得是有的,但一時記不清楚是誰
說的了。
我記得是在王應麟的《困學紀聞》裡見過有這樣一句話,但這幾年我總沒有
機會去翻查《困學紀聞》。今天偶然買得一部影印元本的《困學紀聞》,昨天撿
得卷十七有這一條。
範文正《靈鳥賦》曰:"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其言可以立儒。 "寧鳴而死
,不默而生",當時往往專指諫諍的自由,我們現在叫做言論自由。
范仲淹生在西曆九八九,死在一□五二,他死了九百零三年了。他作《靈鳥
賦》答梅聖俞的"靈鳥賦",大概是在景祐三年(一□三六)他同歐陽修、余靖、尹
洙諸人因言事被貶謫的時期。這比亨利柏烈的"不自由,毋寧死"的話要早七百四
十年。這也可以特別記出,作為中國爭自由史上的一段佳話。
梅聖俞名堯臣,生在西曆一□□三,死在一□六一。他集中有《靈鳥賦》,
原是寄給范仲淹的,大意是勸他的朋友們不要多說話。 ……這篇賦的見解、文辭
都不高明,…… 』
7.有幾分証據說幾分話
問題是什麼是証據.
胡適在論襌宗時自己用的証據是有問題的.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1/yinshun11-04.html
">印順法師評胡適:四評「最重要的證據」
(看淨、不動、不起」)的禪風已經存在,那為什麼不可能是慧能的批評呢?胡
適一口咬定,『壇經』所批評的是普寂,只是憑一部『神會語錄』。其實禪宗史
的發展,是不能憑一部『神會語錄』而可以充分瞭解的。
===================================================================
8. 胡適詩詞有二句「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之全詩
。
本詩出自胡適手稿「秘魔崖月夜」,全詩文如下:依舊是月圓時,依舊是空山,
靜夜:我獨自月下歸來,這淒涼如何能解!翠微山上的一陣松濤驚破了空山的寂
靜。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
你讀讀以下詩句比比看.胡適的詩只能算是打油詩了:
辛棄疾:清平樂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
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
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亦作「 紙窗 」。糊紙的窗戶。 唐 白居易 《曉寢》詩:「紙窗明覺曉,布被暖
知春。」 清 唐孫華 《和友人郊字雪詩三十韻》:「斜穿珠箔入,密聽紙窗敲。
」 魯迅 《彷徨?傷逝
辛棄疾:清平樂
觚庵詩存〉》)王國維的「一切情語皆景語」的觀點我並不敢苟同,但於恪士《
天竺
》一詩,此真乃的論。又如《病起夜坐》:
微聞花氣夜沉沉,入世何人覺病深?
殘月漸移成曙色,寒風忽起結層陰。
悲歡自造原無事,醒醉相望各有心。
還向紙窗尋我相,一燈明滅去來今。
9.不做無益事,一日當三日。人活五十年,我活百五十...
胡適幾乎不談生活的情趣,他所樂道的是生命的意義,或生活的內容等這些
極嚴肅的話題。有人把他和林語堂相比,林語堂講生活情趣.不過胡適不做無益
之事是因為教養.他一生沒有文化環境給他玩琴棋詩畫,戲曲音樂...
這是自古中國文化必要的教養,而胡適全部闕如.
和他同時代,書讀得比他多,做學問比他專精的陳寅恪說:
不做無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