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月 06, 2020

從蔡英文被撩談到網路時代的鬼靈社交

從蔡英文被撩談到網路時代的鬼靈社交

「Ghosting」就是隨著交友軟體衍生出來的,一種網路時代的約會文化,中文譯為「社交網
路失聯」,指在社交網路裡聊得很好,或許還見過幾次面,相處得也挺愉快融洽,你甚至覺
得你們之間只差「表白」這一程式就可以成為男女朋友了,但突然有一天對方毫無徵兆地人
間蒸發,一切社交渠道停止(對你)更新,電話打不通,資訊被屏蔽。這還沒完,最可氣的
是,由「ghosting」演變成的「zombieing」,譯為「社交詐屍」,全面失聯一陣子後又若無
其事地出現,留言評論,隨機點讚,就是不談為什麼不回你資訊不接你電話,彷彿失聯一事
從未發生過一樣。玩 ghosting 的人會被冠上「ghoster」的稱呼,當有人告訴你,你正在約
會的人是「鬼男/鬼女」的時候,就真得要小心了


交友和約會軟體在重新定義愛情的時候,勢必也在改變著「分手」的方式,人際交往的虛擬
化,讓「悄悄退出一段關係」變成了一件低成本的處理方式,於是,不加解釋的結束一段關
係變得不再那麼有愧疚感。網路時代的愛情可能緣起於一次「點擊」,當然也可以終於不再
「點擊」。


「社交網路失聯」不僅被用在了兩性交往的「分手」上,也同樣被用在了朋友之間的「絕交
」上,沒有發生什麼足以摧毀友情的事,也算不上討厭你,但是卻被「ghosted」了。事實上
,那些選擇在網路上「自殺」的人,往往是抱著一種類似「重生」的想法,包括斬斷過去的
一切社交聯繫,改變形象,希冀著過上另一種(跟過去沒有聯繫的全新)生活。


曾在法國有名的心理學雜誌 Psychologies 上讀到過這種現象的文章,心理學者認為「恐懼
承諾」是鬼男鬼女們出沒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於這個人群來說,交友不過是「愛好」,與喜
歡打球、喜歡旅遊等並無差別。當「責任」、「承諾」等沉重的詞語出現在這段關係裡時,
他們會覺得與對方不能再「愉快地」玩耍了,於是本能地逃開。



 Breadcrumb 清理麵包渣

「Breadcrumb」,原譯作「麵包渣屑」,在社交網路的語境下指那些偶爾給你點讚留言,撩
你但不約你,不主動推進關係,以保持最小限度的曖昧的做法,「breadcrumber」就是麵包
渣人,他們是絕不可能給你一塊完整的麵包的,相反,他們願意為你付出的感情猶如麵包渣
屑般細小。


怎麼鑑別麵包渣人呢?其實也很簡單。麵包渣人通常時不時地問你最近怎樣,發一些曖昧的
語句,但通常並不太會跟你進行比較深入的對話,而且在你提出確切的約會邀請時慫掉,推
脫改天,然後消失一段時間後又若無其事地出現,說好久不見很想你來避免被你忘掉,如此
往復。所以別跟他們繞圈子,試著直接約他們幾次就有答案了。


所有的麵包渣人所渴求的,並不是穩定健康的親密關係,而是他人的注意力。麵包渣人通常
極其自我,紐約時報的記者 Jessica Bennett 在一篇題為「The Agony of the Digital
Tease」的文章中寫道,麵包渣人享受「Hold」別人 (類似於我們所說的「吊著某人」)。他
們撩你不是因為對你有興趣,他們是對撩你時的自己感到自豪(not interested in you,
but interested in themselves staying relevant to you),是種畸形的成就感在作祟。

4/ Analysis

- Connected,but alone


MIT 的教授,心理學家Sherry Turkle 在 TED 演講中如此說到。數字時代讓情感變得視覺化
和可重複,當然也包括了可刪除,隨著資訊、email、圖像的一鍵刪除,感情可以不留一點蛛
絲馬跡。
真實的人際關係充滿著危機,而數位化的世界簡單、充滿希望、永遠年輕,但當我們真正投
入的時候才會發現這些詞語背後,對應著的隱喻:可刪除、造夢、假象。人們在網路世界扮
演虛擬的角色,處處蜻蜓點水般地留情,玩膩了就 ghosting。然而這些 ghoster 也好,
breadcrumber 也好,永遠也無法擁有一段真實的關係,因為真實世界不僅是 connected,
更需要 conversation。
You end up isolated if you don't cultivate the capacity for solitude,the ability
to be separated, to gather yourself.
過去的人們是「我有一些情感,我想表達」,現在卻變成「我想發社交動態,我必須有一些
情感」,活生生地本末倒置了。時刻 connected 的狀態,讓現代人逐漸喪失了溝通能力,思
考能力,以及變得越來越不真誠,一切都可以是程式化的,可模仿的,可複製的。

孤獨是現代人的通病,人們害怕孤獨,害怕與自我獨處。認識自我是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
而偽裝自己卻有跡可循,人們可以在社交網路上扮演成任何甲乙丙丁,唯獨不是自己。

It's a match?


人們在約會軟體裡「match」,軟體可以算出100個相配的對象,然而現實世界真得如此嗎?
社交軟體在打開交友新局面的同時,所謂速配 (match) 的計算模式是否加速了感情的速食化
?當活生生的個體,變成了一堆可量化的數字,當機器的邏輯代替了真情實感,在浩瀚的數
據裡篩選「和我們相配的數據」時,就滋養出了誕生 ghoster 和 breadcrumber 的土壤。感
情始於一次「心動」,但機器可以幫你挑選出很多對像,讓你「心動很多次」。然而冰冷的
數據無法代替真實的、於相處中萌發的心動,當繼續發展後才發現並沒有很喜歡,繼而
ghosting 或者 breadcrumbing。

網路時代人際關係是充满了鬼靈氣--當這個氣變成像傳𣑱病一樣,在很短時間成為全民運動時,一個社會可能一下子被撩起來,可能人們根本沒有思考,而沒理由地重復,傳播一種情緒.當幾百萬人全被置入鬼靈社交的大圈子,這個社會沒有情義可言,因為人人都在進行鬼靈社交==在半年前人們給某一位政治人物交心,不久,即氣空氣消失,而投身在另一個陣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