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月 15, 2020

天下獨尊余孟唱腔


三版序

 太老師孟小冬女士的祖父孟七, 於清咸豐年間在既無飛機也無火車的狀況下,起旱個把月,由濟南到上海,去加入 " 長毛造反 "。 按現在說法," 去參加太平天國革命 "。這不是單純的噉飯謀生,而孟七也不是個尋常藝人。    他晚年在舞台上,因飾 " 八蜡廟 " 的褚彪,走了個 " 硬搶背 ",因而中風再也不能登台表演,從此家道中落。 孟小冬九歲時,不得已典給了姨夫仇月祥學老生。 他聰明伶俐,學習很快,十二歲在無錫新舞台登台,就聲名大噪。 再去上海,與張少泉 (影星李麗華之母 ) 及粉菊花同台演出,便走紅於江南。斯時,梅花館主就說她在坤生中,己有首屈一指之勢。 她十七歲北上,由曾為譚鑫培操琴的孫老元為琴師兼說戲,藝業大進。 到京後,拜陳秀華為師, 繼隨陳彥衡、王君直、言菊朋學譚,再跟楊寶忠學余,藝事更佳。 在與梅蘭芳合演 " 四郎探母 " 以後,便由馮幼偉等人撮合,與梅蘭芳同居於無量大人胡同。 當時梅的髮妻王氏已病體沉重。 他的朋友分 " 擁福 " 與 " 擁孟 " 兩派。擁福的齊如山等人主張王氏死後由福立為正室, 因福能生孩子,可以傳宗接代。 及至王氏去世,福芝芳扶正以後,他就毅然搬出了無量大人胡同,一心投向藝術,二十年不談婚姻。 民國二十七年立雪余門之後,五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學得一身絕藝。 據宗嫂慧清回憶, 她雖然聰明,記憶力郤不很好,有時她姐妹會幫她寫戲詞。 那時的她,雖然冷若冰霜,郤也豔如桃花,有北平三大美人之稱,追她的男士很多,她都置諸不理。 其中有一富家子弟,因為追不到她, 事先把她唱戲的那天前五排池座全包了,坐滿了客人,等她上演時,全部 " 起堂 " 而去,給她難堪。 她事後哭著對余家姐妹說:" 我如果再嫁人,必嫁個在前門城樓子上,跺跺腳,能使九城顫動的人。"大陸變色之前,她隨平生知己姚玉蘭 (谷香 ) 由上海到了香港。 在惺惺相惜的狀況下,她與杜月笙結合了。這時的杜家子女,管她叫 " 媽咪 ",叫姚玉蘭為 " 娘娘 "。 雖然此時的杜月笙, 不再是三十六家大公司的董事長,不再是一呼百諾的恆社領袖,也沒有萬貫家財。 但他確曾是個可以在前門城樓子上跺跺腳的巨人。 而且這位巨人,有他溫柔體貼的一面。這種粗中之細,吸引著冬皇,讓她享受了她自己認為滿足的愛情。 杜月笙去世以後
,她誓言不再登台唱戲,祇以教戲及薪傳余藝為樂。 此時,大陸逐漸穩定, 許多名伶,如馬連良,張君秋,楊寶森等,都在周恩來的號召下, 回歸了大陸,孟小冬當然是他們的目標之一,特派章士釗赴港說服她回歸。 章士釗是民初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北伐統一後居住上海,常受杜月笙接濟。 他因與杜府有舊,而且此時孟母張雲鶴女士尚住在北京, 認為水到渠成,孟一定會回歸的,不意郤遭了婉拒。 章士釗每年去一次香港,就是為了此事。一九五七 (丁酉 ) 年章士釗去香港,為孟寫了個條幅 (現由唐楚男典藏 ) 曰:" 當時海上敞歌筵,贈句曾教萬口傳, 今日樊川歎牢落,杜秋詩好也徒然。 絕響譚余跡亦己賒,宗工今日屬誰家。何當重啟珠簾寨,靜聽營門鼓幾撾。 "

    丁酉春在香港 右詩奉詒
    令輝仁嫂夫人用資笑粲
    詩句中 " 杜秋詩好也徒然 ",當是勸駕不成的哀怨, 孟氏至此已知不能再拖,乃於當年遷居台灣。

    章氏返回大陸以後,本應劃下休止符。 不意在 " 文革 " 以後, 有人策動 " 貶余 ",把余叔岩與麒麟童 (周信芳 ) 併列為兩大 " 戲霸 "。從此,余叔岩的十八張半唱片,不再在坊間露面
。 要想聽點余味的京戲,祇有找楊寶森的錄音帶。倒霉的是余家慧清小姐, 她嫁給同學李永年,在上海鹽業銀行作事,生了三個女兒。 因為亡父是戲霸,大小姐去新疆,二小姐去東北插隊,三小姐初中畢業就不准升學。 家中古董書畫被劫燒一空,到現在仍然是滿腹牢騷。 孟女士生前能將其藝術成就之一大部份,由其生徒以唱段或說戲錄音,完整保存與流傳。 死後又由其弟子成立「孟小冬國劇獎學金委員會」繼續弘揚余孟藝術, 對其一生從事之劇藝工作,可謂己劃下一完美的句點。這種 " 無心裁柳柳成蔭 "的意外收穫, 固係其弟子錢培榮先生師徒放眼深遠的成果,但也是孟女士始料不及的成就。


 有人認為她的錄音中的 " 詞 " 與 " 腔 ",很多與余叔岩的十八張半唱片略有不同,就奉承她是 " 孟派 "。她曾鄭重聲明:"天下祇有余派,絕無孟派。 我所唱的詞與腔,都是老師改正過的
。 他臨終時曾說,「我所唱的戲,皆經千錘百鍊,你不可改正一字一腔」,所以我從未自作聰明,妄予改動。"

    孟女士逝世之後, 大公子杜大律師維藩以 " 繼妣 " 訃聞。總統以下各院院長暨很多立法委員多有輓聯致祭。 名流雅士學生民眾數千人前往靈前追悼行禮。 古今藝人受此榮寵者恐僅一人而己。她遺骨埋葬於她生前自己挑選的山佳佛教公墓,墓碑上書:

杜母孟太夫人 墓     張大千敬題
    就一位中國傳統女人來說, 她有夫有子, 有事業,有後成,
曾受千萬人愛戴,年逾古稀,壽終正寢,可謂 " 福壽雙全 "。又
有五百年來一大千,為其親書墓碑,山林墓園均大為增色。

   本書第一版於癸酉秋出版不久, 錢師培榮即在香港成立余孟藝術學會,並在京、津、台、加成立分會。 以利余孟藝術之研討與發揚。

乙亥秋, 天津分會在天津召開研討大會,會前由作者作序,並由天津分會出版 " 珍本孟小冬說戲錄音 " 一盒。 六捲錄音帶,即孟太老師與錢師說戲錄音。 劇目為失空斬、珠簾寨、捉放宿店、 烏盆記、洪羊洞、武家坡、御碑亭、戰太平、二進宮、搜孤救孤等十齣余派名劇。 內容為孟女士為錢培榮先生說戲的實錄。有孟女士一人從頭到底獨唱獨白; 也有錢先生唱白,由孟女士一字一句的改正。 對學習成齣戲劇,很是實用。此乃自程長庚,譚鑫培, 余叔岩,孟小冬,一脈相傳之正統廣陵, 空前第一份完整瑰寶。 另外,亦將拙著本書,在天津以簡體字翻印一千本,是謂第二版。 上海方面,由作者師徒供給余派名票好友翁思再資料,先後出版了「冬皇妙音 ---- 孟小冬唱腔集」錄音帶兩捲, 及 "余叔岩與孟小冬唱腔集 " 一本三千冊。 (其中尖字,上口字,二讀字之注音,係李炳莘執筆 ) 對弘揚余藝,大有裨益。

    丁丑以來, 錢師自感己屆九五高齡,雖身體素健,畢竟歲月不曾饒人,決定以實際行動,參與弘揚余學。 因此命作者代開山門招收李岩、李軍、尹培璽等名伶, 及張業才、劉瑞華、王文芳等名票為徒, 以錄音函授之方法,彌補分居異地之缺陷,希望正余學在大陸復活,並飭作者趕印本書第三版,以利學者所需。

    三版的本書,首先把原書 " 劇藝完人余叔岩 " 抽換為 " 余叔岩先生劇藝繫年 ", 其次以本序說明余派正宗未能在大陸流傳之原委,再次要對冬皇的婚姻生活作個交待。 每當作者前往山佳佛教公墓祭掃。 先看張大千的題字,再回首鳥瞰台北平原時,大有立足台灣聲震華夏之勢; 而孟太老師一生謹言慎行, 仰俯無愧,其生活細節有何不可對人言乎。

                               余門三傳
                                       李炳莘敬序於戊寅仲夏





李炳莘老師關于聲韻理論

景竹咸生  山東濟南市人 自幼喜愛京劇,由坤生錦遇春啟蒙。年十二
登台演「黃金台」,後曾上演「四郎探母」、「空城計」、「李陵碑」、
等戲。八零年從周法高和方師鐸兩位教授學習音韻,並拜余派名票錢培榮
先生學習余(叔岩)派唱腔。九零年代從北京劉曾復,王世續兩教授遊,研
究戲理。先後,曾在文復會國戲暑期講習班及北京中國戲曲學校授課,亦
曾在中廣及復興廣播電台兒童節目作"國劇唱腔"之講解。著有:
「余派戲詞錢氏輯粹」、
「國劇的淵源」、
「細說尖團」、
「簡逑上口」、
「國劇唱腔之商榷」、
「余叔岩百年祭」、
「孟小冬藝事與生平」、
「近代劇韻」、
「利瑪竇羅馬拼音四文」、
「圓音正考」、

他最常提到余派參考書目:
校改國音字典 吳敬恆  開明書局
中原音韻(校訂補正中原音韻及正語作詞起例「學海出版社」
音註中原音韻(廣文書局)
增補國音字彙(方師鐸輯 開明書局)
韻略易通 韻略匯通合訂本(廣文書局)
洪武正韻(中華書局)
漢語音韻學導論(羅常培著)
舊劇中的幾個音韻問題(羅常培著講)
(東方雜誌第32卷第一節)
西儒耳目資(金尼閣著東海大學圖書館典藏 可影印)

他常說唱戲要講---提蹓勁


這是春山樓主的恩師余叔岩四代傳人李炳莘所寫的當年我為這本書謄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