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廣陵散 容乃公
曹雪芹在紅樓夢展示了相當廣博的學問範圍, 整本書涉略到中國文化的項目幾可說是全面性的. 我曾經一再指出, 曹雪芹在章節中是有計劃的將不同的學問拿來串通故事章節, 舖陳得很磿合, 這是創作小說中, 中外文學史少見的 . 不過也因為他談到太多不同項目, 每次都只能用百科全書式的深度, 可說只是皮相的學問. 不管是詩詞, 園藝, 風水, 命理, 音律, 內行的人未必可以看出他真功夫.
我曾寫過關於曹雪芹在節氣和人物生辰八字拿捏到令我這個算命的夫子都拍案叫絕, 因而實在不能說他的學問淺薄, 不過我相信那不是因為他會八字算命, 而是紅樓夢可能是拿一個人, 或一群人, 比如脂硯, 的日記來完成.( 他節氣的掌握曾被紅學家大某山民細批得活神活現 ).
因為八字這幾年開始流行在文學界, 談紅樓夢八字的學問人也多了. 不過至今,很少人去談一個曹雪芹(或接手的人)可能不一定真拿手的專門學問, 就是古琴.
紅樓夢主角會彈古琴只有兩個人, 一個是黛玉, 另一個是妙玉. 兩個人的敗亡是從妙玉聽琴開始,所以這是一個任何研究紅學的人不能忽視的問題.
妙玉聽琴是從她和寶玉一同離開惜春那兒, 和惜春論襌, 參了話頭... 『從來處來』起了,又沒接的話頭. 妙玉和寶論襌機後, 又互相挑情 (實在是很亂七八糟的 ), 二人都臉紅心跳, 接下來就是妙玉聽琴的好戲. 黛玉彈琴 (我一向懷疑精明的黛玉有預料二人會打她這兒過, 因而就露一手琴藝, 一心好勝, 以致打亂了琴法 ). 這個斷絃,非同小可, 因為從此二個女孩人開始走向生命終結. 這是被妙玉聽出的弦外之音.而妙玉也因為露了機鋒, 招了邪, 以後坐禪寂走火入邪魔.
這些都和古琴有關, 而不論是否內行, 曹雪芹(或接手人)的確在短短八十七回中埋下重重的
古琴的玄機.
妙玉出身貴族. 受過正規貴族的教育, 比如詩詞賦她都有, 而且她又會一些占卜算命等雜學, 古琴當然在份內. 因而作者讓她顯露常人都不見得懂的專業見解 ,用了很多冷僻的專業術語。如「浸字韻」、「陽字韻」、「一疊」、「二疊」、「變徵之聲」、「無射律」.
八十七回記妙玉聽得「感深秋撫琴悲往事」琴聲中「憂思之深」、「君弦調弦過高,與無射律只怕不配」,聽『人生斯世兮如輕塵,天上人間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呀然失色道:「如何忽作變徵之聲?音韻可裂金石矣。只是太過,恐不能持久」,聽得君弦蹦斷,心有所感,答寶玉曰:「日後自知,不必多說。」.
妙玉露機鋒出於好勝.她是會占卜的,而且也通靈,不過這兩個本事並沒必要用在聽琴一事,因為黛玉犯了一個古琴斷弦之忌(凶兆)的毛病,而妙玉是何許人也.
在紅樓夢沾到的學問之中, 音律可能是最少人碰的. 此人必要會彈琴, 而且也會音律, 二者人間己少見, 而更少一個人是兩者皆通.
由是,紅樓夢作者可能也不免會露出馬腳.最重要的一件是,會彈古琴的人都知道,古琴的
君弦是非常不容易斷的...而作者硬是讓這一根七弦之中最粗的第一弦(君弦)
先斷.有人以為八十回可能的作者高鶚自己本身是個懂琴的人,他堂名就叫「操縵堂」。
但是讓黛玉的玉手將君弦彈斷,實在匪夷所思.
近年因為溫哥華琴人黃樹志開始推廣冰絃, 品質非常好, 因為有人提供了好絲弦, 所以我也開始用絲弦. 一副好的絲弦可以用上一年, 或更久. 古人造絲的本事比近人更行, 要讓一根粗粗的第一弦拉或彈斷, 更不容易 . 所以曹雪芹或高鶚為何要這麼寫, 只是為了小說發展的必要, 或可能有藝術的動機: 是因為作者在寫這一段時也想把廣陵散寫入.
廣陵散的故事有二件和妙玉聽琴有關. 其一是妙玉驚嘆的『何為變徵之聲』..變徵之聲己成為一個成語, 是說一個人發赴死之哀音, 原來講的是廣陵散人物:史記: 「高漸離擊築,荊軻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其二是廣陵散是少數古琴曲中要調二弦 (商弦 )以合一弦, 以表示臣 (二弦 ) 凌越君弦, 如韓皋云:「緩其商弦,輿宮同音,是知臣奪君之義也。」作者主要是說二人將死的天鵝之歌.
我的猜測是:
黛玉不是彈奏一個曲子, 而是依詩詞韻律即興彈出. 所以她可能用正調定弦,
而且相當任性.
聽妙玉解說黛玉的詩如下:
第一疊:
風蕭蕭兮秋氣深,美人千里兮獨沉吟。望故鄉兮何處,
倚欄杆兮涕沾襟。(押侵字韻:深,吟和襟)
第二疊:
山迢迢兮水長,照軒窗兮明月光。耿耿不寐兮銀河
渺茫,羅衫怯怯兮風露涼。(陽字韻:長,光,茫,涼)
(「疊」是中國古代音樂的一種曲式,這種曲式實際上就是對音樂的重複。在詞、曲音樂中,這種重複表現為「兩段句式相同的歌詞用同一曲調時,稱前、後疊或上、下片。非全段的重複(如疊句),或全段重複與段中局部重複並用者亦稱疊,比如現代我們流行的古琴『陽關三疊』是重複王維詩三次 (每次都有變化 ), 黛玉在這兒可能重複的是旋律, 她自己編或套曲排的。
接著妙玉又聽到:
人生斯世兮如輕塵,天上人間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
妙玉說「這又是一拍。何憂思之深也!」,表示以上二疊是為一拍.這是第二拍.
拍在國樂或指樂句,或詩句.
「拍」可以指樂曲的段落,每拍即是一個章節,比如古琴曲『胡茄十八拍』。
顯然,黛玉在另一拍開始用不同的旋律和定調,她在第二拍用的另一個定調.
這一段是千古謎團,因為從古琴音律來看,實在很不好揍合.為了解開這個謎團,
我設想了幾個可能:
問題在,古時文人彈琴,供得起的都有琴僮,琴僮在外出時背琴,平時安弦調音.
紅樓夢中, 了頭和小姐們取名『琴』的很多, 但是沒聽過有琴僮. 黛玉應該會調
弦, 不過用可以和別的樂器和聲的黃鐘均, 張力很大, 並不好調. 通常在生活中
, 可能調琴是沒有合標準音, 即用笛子調, 而是稍為鬆弛的用耳調. 從她在彈奏
中也調弦, 應該是自己去拉緊放慢, 也因此才會出君弦崩斷之事.
在第一拍時,黛玉可能仍然是用無射調(但不是無射均),但是二拍中,將第四弦由徵音改為變徵.
黛玉可能在第二拍改用無射調,但是強將君弦調高,即緊一弦.但其他六弦
不變.這就是變徵之聲.變徵也可能是調名,但也可能是只將四弦變音.
另一個可能是: 變徵之聲純為修辭用, 而非樂律, 即琴音透露出出奇的哀傷, 有
如廣陵散.
或作者只是利用音律, 為了小說的結構. 為了藝術的真實性, 無視專業的真實性
, 不在意露餡. 用幾個專業名辭把擺了外行的讀者一道.
或者另一個可能是:變徵之聲指的並不是把徵音調高半,而是說情緒
或是將調子變為變徵調是以第一絃 (最低音絃 )為徵的徵調, 特稱之為正調。其它琴調均稱為外調。
要解開謎團,我們得先從古琴音律的道理去下手.
古琴演奏時,須將七根弦散音調成一定的音階,稱為弦式。大多數古琴曲使用正調弦式,一弦至七弦音名是 C-D-F-G-A-c-d,首調唱名是 sol-la-do-re-mi-sol-la。按十二律,以第一弦為黃鐘,第三弦為仲呂(作五聲音階的宮音),一弦至七弦音名為「下徵、下羽、宮、商、角、徵、羽」。正調弦式又稱「仲呂均」。而在正調弦式上可以「借調」演奏其他宮調的作品。
一般古琴的定弦﹐往往只調整相對音高。所以﹐古琴定弦時﹐往往採取兩弦對應調整的方式。運用散音(以耳聽方式直接定弦。自一弦至七弦音高為5612356)、﹑按音﹑泛音都可以定弦。這是正調定弦.我猜黛玉是用耳調音.為使散音適應不同調的作品和按音音位演奏方便,可以在正調弦式基礎上,通過收緊(「緊」)或放鬆(「慢」)一定的弦數,改變宮音位置和弦間關係,成為新調音階弦式。例如,緊五弦使五弦升高半音,得到C-D-F-G-A?(B?)-C-D,稱為
無射均弦式。
獨奏定弦時,通常只要校準七弦間的相對音高即可;與其他樂器合奏時,則將正調的五弦定為A(四徽泛音為a1,440Hz)。
所謂正調﹐是從古至今最常用﹑最主要的調式。正調是琴的基本調式。正調亦稱宮調﹑正宮調﹑黃鐘調﹑仲呂調等。其一至七弦的音高分別為 Sol﹑La﹑Do﹑Re﹑Mi﹑Sol﹑La (5612356)。大部分琴曲都是正調琴曲﹐其最具代表性的有﹕《平沙落雁》﹑《流水》﹑《梅花三弄》﹑《漁樵問答》等。另有《醉漁唱晚》﹑《憶故人》等琴曲也借此調彈奏。黛玉是先做詩,用即興出曲,所以並
不採這法子.
另外是外調:
所謂外調﹐指除正調以外的其他調式。在琴曲中﹐各種外調的應用﹐都較正調為
少。但外調的應用﹐在琴曲中也非常常見。很多重要琴曲﹐都是以外調操彈。
琴的外調有很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有蕤賓調﹑慢角調﹑清商調﹑太簇調﹑慢商調
﹑無射調﹑淒涼調等。
黛玉在第二拍時用了無射調,這個調式又稱為『緊五慢一調』。
定弦方法﹕以正調為基礎緊五弦慢一弦﹐使五弦九徽泛音與三弦十徽泛音等高﹐
使一弦七徽泛音與五弦散音等高。
代表琴曲﹕《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龍朔操》等。
用西樂唱法即 6123561(這是梅庵派的無射律)
清代以來,古琴的立調體繫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以三弦為宮五音命調,(五音
即宮、商、角、微、羽五音)就是以三弦為宮音的叫宮調,以三弦為商音的叫商
調,以三弦為角音的叫角調,以三弦為徽音的叫徵調,以三弦為羽音的叫羽調。
另一類是以一弦為宮以均命調,就是以一弦為宮音的叫黃鐘均,以三弦為宮音的
叫中呂均。諸城古琴是採取以上兩種立調的折衷辦法,它是採取以三弦為宮以律
呂命調的辦法,如以三弦為宮音的調子叫黃鐘調,以一弦為宮音的調子叫林鐘調
,以二弦為宮音的調子叫無射調,以四弦為宮音的調子叫蕤賓調。
梅庵琴派
無射調 6123561 無射調漢宮秋 搗衣
黃鐘調 5612356 關山月 鳳求凰 秋夜長 長門怨 平沙落雁 釋談章 春光曲 酒狂 松下觀泉
林鐘調1235612 秋風詞 雷風引 秋江夜泊 搔首問天
仲呂 2356123 極樂吟 玉樓春曉 月山梧桐 陽關三疊
太簇 3561235 挾仙遊
借黃鐘調彈林鐘調 1245612 憶故人 秋水
借黃鐘調彈仲呂調 2356723 碧天秋思
章志蓀研易習琴齋取三弦為宮的中呂均
鹿鳴 仲呂宮音
陽關三疊 中呂均商音
歸去來辭 中呂均徵音
梅花三弄 中呂均宮音
客窗夜話 中呂均徵音
醉漁唱晚 中呂均徵音
平沙落雁 中呂均宮音
高山 宮音
流水 中呂均宮音
漢宮秋 羽音
太古引 中呂均商音
陽關三疊 無射均商音
伐檀 中呂均角音
太古引 中呂均商音
漁樵問答 中呂均徵音
空山憶故人 中呂均商音
水仙操 (屈子問天,秋塞吟) 中呂均商音
鷗鷺忘機 中呂均宮音
白雪 中呂均徵音
陽和春 中呂均宮音
什麼是無射律呢?射,《詩?大雅?思齊》:「不顯亦臨,無射亦保。」
釋文:「射,毛音亦,厭也。」位於戌,常被稱指陰曆九月。 3.周景王所鑄鐘
名。後亦泛指大鐘。
(乃公注:其實戌月不能算陰曆九月,因為中國人論戌月是從陽曆10月8,9,或10起頭.很多年份,這不一定會落在陰曆九月.這個錯誤到現在連國家最高研究機關,大學學者,或民間民俗學家都稱戌月為陰曆九月,這是我們文化的一大悲哀.因為我們對傳統文化太不尊重了)
無射:亦作亡射,十二律陰陽各六,陽六為律,其六曰無射,位於戌
,在九月,辰在大火。禮、月令:「季秋之月,其音商,律中無射。」
《詩小雅車舝》: 「式燕且譽 , 好爾無射。」
鄭玄 箋: 「射 , 厭也。」
陸德明 釋文: 「射 , 音亦。」
漢 蔡邕《司空袁逢碑》: 「信可謂兼三才而該剛柔 , 無射於人斯矣。」
鄭玄 註: 「無射陽聲之下也。」
無射律又稱為「緊五慢一」弦式,即古琴空弦一至七弦分別為bB1、D、F、G、bB、c、d的弦式
(1356123,1=bB),又稱為「胡笳弦式」。這個弦式是通過將正調弦式(「仲呂
均」,CDFGAcd)的五弦緊一律,一弦慢兩律而得到的,故稱「緊五慢一」。用這
個弦式彈奏的琴曲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黃雲秋塞》
、《龍朔操》等。這個弦式在傳統中被冠以「緊五慢一」律.
正弄弦式使用空弦中宮音所在弦次的律呂名來命名弦式,如正調空弦三弦為宮音
,律高是仲呂,故稱「仲呂均」弦式,「慢三」弦式的空弦一弦為宮音,律高是
黃鐘,故稱「黃鐘均」弦式。但「緊五慢一弦式」的空弦宮音音高是無射(1356123,1=bB),
應當稱為「無射宮」才是.
傳統音樂名辭很容易被弄混,因為均、宮、調各有所指.
總結前文:中國樂學的基本理論中,均、宮、調是三層概念。
「均」是統率「宮」的,「三宮」就是同屬一均的三種音階,而分屬三種調高「
宮高」. 中國音樂中經常出現. 借調記譜的現象,並且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現象。
不同的音階中,「宮」又是統率「調」的,每宮都可以出現「宮」、「商」、「
角」、「徵」、「羽」五種調式。
均、宮、調又各有自己的首音或主音,分別稱為「均主」、「音主」和「調頭」
故傳統的「無射調」稱謂是有一定道理的。而黃鐘律在此弦式中作商音,故「緊
五慢一」弦式理應被稱為「無射宮」, 但也可以稱為無射調.
黛玉在第二拍用無射律,很合於當時戌月的節氣.戌月為無射是跟據易經的十二月份
消息卦來的.不過她用無射律,不是無射均,而是以降b調為七弦起頭,但不是(1356123,1=bB)
古琴空弦一至七弦分別為bB1、D、F、G、bB、c、d的弦式,由正調弦式(「仲呂均」,CDFGAcd)
的五弦緊一律,一弦慢兩律而得到的,故稱「緊五慢一」。
古琴正調有二種,5612356
《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流水》、《漁樵問答》、《漁歌》、《神人暢》
外調2356123
如 蕤賓調
《瀟湘水雲》、《陽關三疊》、《龍翔操》、《欸乃》、《玉樓春曉》
無射調
bB1、D、F、G、bB、c、d 1235612
《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昭君怨》
bB1、D、F、G、bB、c、d的弦式
黛玉用的應該是梅庵琴派和諸城派的無射調 6123561,以第二弦降b為宮音.
(代表曲為:無射調漢宮秋、搗衣).
諸城古琴的立調體系採取以上兩類立調的折衷辦法,即以三弦為宮而以律
呂命調之法。以三弦為宮的稱「黃鐘調」(F 調),七弦散音位順序是:
5612356;一弦為宮的稱「林鐘調」(C 調),即 1235612;二弦為宮的稱「無
射調」(bE 調),即 6123561;
妙玉聽到的這一段應該是 6123561, 二弦 bB 為宮音的無射調. 但是她忽而將琴
弦調了一下, 出現了另一個天地, 是變徵之作. 我猜想這時, 她的變徵並不是琴
音的京傷感覺, 而是以變徵為主調, 另起爐灶. 若這個論說可以成立, 那麼這時
音律出現的是 5612345 第四弦 f 變成了 #F, 而第一弦君弦, 一下子從成為變
徵調的 6(la), 放在 bE 上. 由 bB 到 bE, 真可以說是天崩地裂了.
所以妙玉說變徵的不合無射律, 並不是說黛玉將無射律的一弦改了, 因為這是不
合音律的道理, 而是說她在詩的第二拍中的無射律另起一個新律, 即變徵
律.
當然最可能是作者根本不再乎音律 (到今天好像也沒有一個紅學家在乎, 各名家
或一搬讀者總以為作者在一段只用了幾個名辭來舖張主題情節, 唬唬人家而己.
但這並不是寫小說或讀小說正當的態度.
為何黛玉發如此可疑的大作呢?
我認為作者不便講.只有鬼作祟才可以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