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6月 22, 2019

乃公說字 醢---- 芝麻胡同裡的人倫

乃公說字 醢----    芝麻胡同裡的人倫

乃公上了年紀, 天天追劇, 不是想在劇中找人生大道理, 而是無聊寂寞. 最近追了不少關於北京上海蘇州人生活的劇, 都很夠味, 正陽門下的小女子 (酒館 ), 姥姥的餃子館, 都挺好 (蘇州彈詞 ), 幸福一家人 (麵條館 ), 《傻柱》 (四合院 名家廚師 ). 這些戲都點到了吃的文化與人倫. 這都是一個社會走向富足後人心最大的關懷. 戲劇,英文 drama, 指的是激烈, 要搞上四五十集, 編戲的都得在正常人生邊緣做文章. 所以把幾家人搞在一起, 仇家變親家, 是最簡易可以將十來個簽約的演員打發掉. 而其文學也不了離古今戲劇小說文法. 唯一標準是不能太離譜. 芝麻胡同可能是我最近看過最荒唐離譜的, 也最有戲味的戲. 它把人倫錯玩到無哩頭, 而這郤發生在最有文化
空氣的老北京. 戲中錯太多, 我就請看官自己去數. 故事主人翁嚴振生娶二老婆, 一個為了救他生命而獻上貞操給害他丈夫的國民黨軍官,懷了一個後來被嚴振生收養的男孩. 這孩子生父被自己養父報復殺死.而嚴振生和大老婆生的兒子離家從軍, 放下新婚妻兒, 回來發現自己的老婆被托付的發小娶去了.

嚴振生大老婆後來和差點被他收為小老婆的傭人的哥哥, 也是家中傭人, 在病中生情, 生了一個女娃,.... 等等太多瞎搞的情節. 你會笑我低智, 自討苦, 去追那些不三不四的戲.

說起吃和人倫, 乃文學二大因素. 而沒胡搞, 就沒戲, 又是文學最高法理. 中國傳統戲曲常把人生倫常放在一個正常規範的邊緣, 讓戲中人面對人生最窘困的情境去做兩難的選擇. 搜孤救孤還不能算, 因為這戲沒有兩難, 但四郎探母即為一個典型中國人對戲的定義所理解的最佳演繹 ---- 楊六郎面對的不光是忠孝不能兩全 --  當然中國人一向愛圓滿, 四郎探母的大登殿讓兩個老婆互相體讓, 這就是我們大夥在看芝劇和類似的電視連續劇最後含淚而笑的原因.這個手法落在低下的編劇最常選的是另一個門路. 就是和亂倫擦邊.西洋有悲劇, 而中國沒有悲劇, 因為西洋悲劇 -- 依底帕斯戀母殺父情節 -- 是把真正亂倫放在戲中, 因循了希臘神話的邏輯. 古代西洋人不
懂何為救贖 -- 不過西方後來也另外用擦了邊的亂倫發展出了現代小說的先河. 英國第一部小說, 費而汀的湯姆瓊斯小史(HenryFielding--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讓主人翁在旅館差
點和自小失離的生母發生關係. 我曾寫過論文, 專談這部小說吃和性的關係, 因它開展英國近代小民文化的先河. 擦邊亂倫 (我稱為bordering incest) 的文學其實也是芝麻胡同的意識態. 中國人開始大講人倫的人物是孔子. 他寫春秋讓臣賊子懼, 很多罵的是亂倫的事.
春秋時代, 人們對亂倫常沒太講究, 最常發生的就是一個烝字, 淫,與長輩婦女姦通。左傳.桓公十六年:「衛宣公烝於夷姜。」等等.乃公說亂倫與飲食有關. 烝說上淫, 拿在廚房即烹食方法一, --用熱水氣蒸東西。通「蒸」。如:「烝魚」、「烝飯」. 顯然, 亂倫和人類發明吃的方法用的是同一個概念 -- 而孔子說食色性也.

芝麻胡同說的是有六百年傳統北京一家名為沁芳居的醬菜廠的故事-- 一家原名為六必居的事. 舖子有原型可能就是明朝傳到現今的北京出名的六必居醬菜. 它也是祖宗傳承下來的基業。據瞭解六必居的匾額還是明朝嚴嵩所寫,從明嘉靖 1530 年到現在也有幾百年的歷史。六必居的創始人是趙家兄弟,最開始是從小舖面開始做起,一步步的經營到了現在。

這個傳統可能和中國文化一樣有六千年了. 醬菜最早稱為醢 -- 一個曾出現在易經. 易經有一個卦, 專講人倫的否卦. 卦說包羞, 羞字即饈 - 羞為膳羞,即腥、胾 (唸自 )、膾、炙、醢、醬之類的東西。嚴格說來, 即醬菜. 乃公注易: 否卦六三包羞,否卦之大象是艮巽。六三動而成乾艮,正配是天山遯之卦,在否見以遯守為策略,是上策。中爻二至上互為姤,姤為遇。柔遇剛,曖昧之遇。六三變成乾一男,巽女,艮為男,兩男一女,是否反的男女關係,至羞人之事也。芝麻胡同的戲說的即為人倫之羞.

乃公讀易經, 一不解, 為什麼當初商王逼周文王吃自己兒子的肉, 讓他老人家因而發憤發明易經成為中國文化的開端. 在我讀易經時, 也常想到大廚師易牙,春秋時期齊國人。中國人最會做菜的先生名為易牙 -- 原本為寺人,精於烹調,長於辨味,史稱其:「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酸則沃之以水,淡則加之以鹹」,「淄澠之合,易牙嘗知之」. 寵於齊桓公夫人衛共姬, 桓公為了討好她. 說未曾食過嬰兒的肉,易牙就殺了自己的兒子,煮熟給齊桓公吃. 中國史上易經大師和最大的廚師易牙都被迫食或烹自己兒子的肉 --乃公的問題為何中國中最高的智慧和人生最美的口欲都發生在一個被迫烹吃自己兒子的肉的人物身上, 難道說用被用醢刑的犯人的肉和文化史上最高端的產物和人肉有關? 後來想到, 當時並非是白煮, 而是正正當當由廚師做出來可以端上餐桌的一道料理. 自古, 沒聽說有人愛吃開水燙熟的人肉, 即便是像周文王或桓公夫人吃的口糧與美餐.乃公發現其中有天大秘訣存在一個字, 這個子就是醢. 醢原是用肉、魚等製成的醬。 但在古代的也是一種酷刑,把人殺死後剁成肉醬。醢字常出現在一個孔
子做的春秋傳裡 -- 它說的是肉醬
醢從酉。本義: 肉醬 minced and hashed meat 脯醢菜羹。——漢司馬光《訓儉示康》又如: 醢脯 (肉醬和乾肉 ); 醢醬 (肉醬 )醢,醬也。——《廣雅》醢古代一種酷刑, 將人剁成肉醬 [mince up
sb.into meat] 殺梅伯而醢之, 殺鬼侯而脯之。——《呂氏春秋慎行論》「卬盛於豆,於豆於其香始升。」毛傳:「木曰豆,瓦曰登,豆薦菹醢也。」孔疏:「木豆謂之豆瓦豆謂之登,是木曰豆,瓦曰登,對文則瓦木異名,散則皆名豆。瓦豆者,以陶器質故也。」] 考古發
現商朝有一個東西, 即陶豆,春和傳說陶豆薦菹醢 --- 菹是鹹菜、酸菜一類食品,醢是肉醬。說明周僅用陶豆盛肉食,也盛菜蔬。 在我國,醬的製作工藝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也在時的長河中不斷改良優化。從遠古時期簡單的用鹽醃製,到先秦時期用各種肉料(加入適量的谷)與酒合制,再到漢代以豆子、麥子等取代肉料以及此後陸續推陳出新的制曲工藝,都充分說明了人們對於醬的品質有著更高的追求。乃公猜想古時, 人們要做醬菜, 原先是用肉, 但肉並不易取得,在必要時, 可能要用大量的肉品來發酵, 可能缺少肉品來源時, 人肉會是最好的選擇, 尤其想要處置大量敵國的俘虜傳說做醬菜祖師爺就是活埋過讀書人的秦始皇. 不過乃公看過令人驚心動魄的秦朝文物,直為之讚美, 相信秦人未必光會殺人如麻. 聽說鹹菜業祖師爺秦始皇為了修築萬里長城時,想出將青菜變鹹菜的辦法,解決了民工長期吃菜的問題。至才至今沒聽說他老人家用人肉去醃醬菜來逼害俘虜. 醢,醢是肉醬,把肉曬搗碎,放人鹽、酒,發酵釀製。把人也可以這麼做了,是一種有創意的刑罰。

《詩經大雅行葺》:「醓醢以薦」,「醢」是肉醬,「醓」是造肉醬時加進動物的血,較為稀一點。從《詩經》成書於西周至春秋中葉,及《大雅》一篇反映西周歷史,可以肯定的,肉醬方法應出現在西周或更早以前。

而《禮記內則》 (約成書於戰國 (前 275 年至前 221 年 )至西漢 (前 206 年至 23 年 )初年間 )在載先秦貴族用膳的禮節時記載了不同的醬配合不同的食物:「腶脩蚳醢,脯羹兔醢,麋膚魚醢,魚膾芥醬,麋腥醢醬」,意思是「吃薑桂肉條時用螞蟻醬,吃煮乾肉時用兔肉醬,吃麋鹿皮時用魚肉醬,吃魚片時用芥醬,吃生麋鹿時用肉醬。」由此可見,在先秦時代,不但人們已培養了一些關於醬的飲食習慣,而且醬的種類很繁多。在西漢以前的古籍《詩經》和《禮記》中的醬,絕大多數是兔、雁、鹿、甚至螞蟻等「野味」,孔子說「不得其醬不食」 (《論語鄉黨》 )他老人家很清楚, 用人肉的醬可能偶而也流傳在各國名廚手藝之中, 他不小心也吃到. 他在週游列國時, 可能經常會先問一下, 請問這東西有人肉在其中嗎? 聽說孔子聽說子路被殺後, 被人家剁成肉醬, 把要吃的肉醬丟了. 《禮記? 檀弓上》:「孔子哭子路於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乃公註:

嚴振生是北京沁芳居醬菜舖的東家,沁芳居是傳承百年的老字號,從祖輩開始一直到嚴振生這一代從不敢懈怠。在沁芳居的大廳中有三件寶貝,那是朝廷獎賞給沁芳居的六品頂戴花翎寶物,單純帽子上的那一顆珠子就要一萬大洋。看到老北京,看到和朝廷有關的賞賜,看到
傳承百年的祖宗基業,更加讓觀眾相信嚴振生和北京沁芳居是有原型的,不少觀眾懷疑劇中出現的沁芳居就是六必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