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樵問答: 明朝末年君臣的戀歌或大明王朝覆滅的輓歌 容乃公
國際漢學史景遷要說,如果可以選擇生活在古代,他會選擇「晚明」.史遷景沒說到那時代為何中國人那麼可愛, 文化品質那麼高 -- 因為明未中國文化除了發明了昆曲, 一個人類藝術的奇葩, 也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項目 :: 古琴, 在器物, 曲目, 音樂創作的高峰. 除此, 明代傢俱目前在拍賣場價值連城 -- 現在我們尚無法找出, 明朝木器和古琴用的油漆的秘碼等等.
張岱,一個明朝未文人的標竿
史景遷曾專註明未一個文人,張岱-- 並寫了一本專談他的書: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替代書名: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 Man
四百多年前的明末散文家張岱,從錦衣美食到國破家亡,在異族新王朝下掙扎求生;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從管牲畜的小吏做到魯國司寇,卻歷經政壇惡鬥,被迫自我放逐。他們皆在中年時期人生變調,從頂峰墜落,發現自己一無所有。但他們不但沒有自我放棄,還以無比的活力和韌性,在亂世中創造另一個生命階段。原本打算自殺殉國的張岱,為了遠大的使命——修撰明史——苟活於清朝;而想要出仕匡正亂世的孔子,周遊列國去尋找能實踐他政治抱負的機會,即使知道自己是知其不可為,仍不願放棄堅持。
乃公以為把張岱比為孔子, 對張岱多有不公, 因為張岱和孔子不同 -- 他見証了明朝的覆亡, 而他只是一個被崇楨因為一個興趣, 或可以說可能一首曲子, 而注意, 結緣, 而可能二個人都把生命用古琴去交會, 映証一個偉大時代凋亡的人物.
明末為何令史景遷願專書去寫一個在古琴史上有特別地位的人物? 史教授專注的是張岱在明亡後, 投身去寫明史. 但他沒注意到張岱因為古琴的原因, 和喜愛古琴的崇楨皇帝有特別因緣. 這種因緣反映在一首古琴曲, 漁樵問答.
明末文化史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 除了這段時間, 出現了中國文化最精緻的產物, 昆曲, 小說, 散文和文人畫興起 (董其昌等 ), 妓女文化 (秦淮八艷 ), 和古琴, 是像火鳳凰一樣在朱王朝的灰燼中全面地傳到入關的清王朝. 中國琴學, 琴人, 琴家最多的, 名列為清代古琴名人錄, 全都曾在大明王朝滅亡前活躍在明代最後幾十年中.
張岱(西元 1597 —— 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他和尹爾韜同鄉,都是山陰人。他雖沒有做過官,但出身於仕宦之家,生活優裕," 服食甚侈,日聚海內勝流,徵歌度曲,諧謔並進。" 他除精於琴外,在文學藝術方面也很有修養,著有《陶庵夢憶》。書中介紹了紹興琴派,范與蘭絲社等有關琴的事蹟和史料。張岱先向紹興琴派的王侶鵝學了《漁樵問答》、《擣衣》等曲,接著只用了半年時間向王本吾學會了《雁落平沙》、《烏夜啼》、《漢宮秋》、《高山》、《流水》、《梅花弄》等二十餘曲。
崇楨的私人古琴俱樂部 -- 張岱和同學范與蘭、尹爾韜、張岱和同學范與蘭、尹爾韜、何紫翔等組織了一個絲社。明朝崇禎甲申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 這一年, 張岱和尹爾韜大約都不到五十. 尹爾韜(約西元 1600 ——約 1678)原名曄,字紫芝,別號袖花老人,浙江山陰人(今紹興)。他成年後,遍游三吳、八閩、淮海、湘湖等地,所到之處必訪當地能琴之士,和他們不倦地交流討論。" 初善新聲,漸合古調,既而旁通曲暢,無所不究,積二十年,乃游京師。" 當時京師正物色 " 依詠作譜 " 的人才。主持此事的中書舍人文震亨在北京的長安街頭遇到了尹爾韜,高興地說:" 君至,譜成矣! " 原來,崇禎皇帝寫了五首歌詞,有數百人應詔作曲,都未能中選。尹爾韜被推薦給皇帝,在仁智殿受到召見,並演奏了《高山》、《塞上鴻》等曲。尹爾韜受命譜曲之後,根據歌詞中 " 風雷 "雨暘 " 等詞句," 審音取法,以散、泛、滾、拂、撥剌、輪、帶(指法),寫其情狀,無不曲肖。" 崇禎按譜撫弦,一一稱旨,不覺失笑說:" 仙乎,仙乎,此人果有仙氣。" 一時傳到宮廷內外,人們都稱之為 " 芝仙 ",於是芝仙就成了作者的別號。尹爾韜後來被任為武英殿中書舍人,受命整理內府所藏曆代古譜,《筲韶九成》等古本。在此期間,他寫出了《五音取法》、《五音確論》、《原琴正議》、《審音奏議》等著作。崇禎皇帝後來又寫了《崆峒引》、《爛柯行》等宣揚道家思想的歌詞五首,再命尹爾韜譜為琴歌。譜成之後,還沒有來得及送上去,崇楨就在煤山上吊了.
崇楨在明亡前夕仍專心在搞古琴譜
關於明朝未為何國家淪亡, 史家各有說辭. 有人以為亡於不上朝在後宮作木匠的萬曆, 也有人說是明朝從朱元璋起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 最後財力花光等等原因, 有人以為是黑死病. 總之, 明朝亡了, 這是不爭的事實 . 有人說, 明朝最後沒有忠臣, 官吏自私舞弊,這都可能原因. 明亡的原因有很多,稅制可能是根本原因, 賑災需要錢,沒錢百姓造反,國防需要錢,沒錢士兵嘩變. 說起財力耗盡, 實情是明朝從南美入口的白銀, 一直用到清未尚有餘力, 而明亡時, 殉國的忠臣有四千多人. 只是, 我們很不容易想像, 明朝為何可以留下中國文化史的最精彩的文物 -- 我們如何去理解一個十多年不上朝的皇帝曾是中國史上書法名列第二的皇帝, 而另一個在大敵入宮前, 還用心在整理古琴琴譜. 民起義大軍入京,皇帝自盡,尹爾韜也亡命在外,輾轉流落到了蘇州。在蘇州他又寫了《蘇門長嘯》、《歸來曲》等琴曲。這些作品連同其他傳譜共七十三曲,經友人孫淦編為《徽言秘旨》及《徽言秘旨訂》刊印於康熙三十年(西元 1691)崇楨和古琴家徐青山失之交臂-
古琴理論家最重要的二個人, 一個是編著古琴最重要的經典, 神秘奇譜的朱權. 朱權(1378 年 5 月 27 日- 1448 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封寧王,號臞仙,又號涵虛子、丹丘先生。封地為寧國(今內蒙古寧城),在靖難之役中被朱棣綁架,共同反叛建文帝,朱棣即位後,將朱權改封於南昌,削其藩。朱權只好將心思寄託於道教、戲劇、文學,鬱鬱而終。朱權多才多藝,自經子、九流、星曆、醫卜、黃老諸術皆具,且戲曲、歷史方面的著述頗豐,有《漢唐秘史》等書數十種,堪稱戲曲理論家和劇作家。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二種,現存有《大羅天》、《私奔相如》兩種。作品和論著多表現道教思想。生平好宏裝風流,群書有秘本,莫不刊布之。朱權善古琴,編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譜》和北曲譜及評論專者《太和正音譜》(中國現存最早雜劇曲譜,是中國戲曲史上重要的理論著作)。所製作得「中和」琴,號「飛瀑連珠」,是歷史上有所記載的曠世寶琴,被稱為明代第一琴。明代有「四王琴」之說,按其順序和年代的排列為:寧、衡、益、潞。「飛瀑連珠」傳世僅一張,制琴人署「雲庵道人」。
另一個古琴學說最重要的人物名叫徐青山. 他在李自成入北京前一年 , 被安排給崇楨補課. 可惜因為戰事, 失之交臂. 徐青山名谼,原名上瀛,青山是他的號,太倉人。發展了虞山派的琴風。明末古琴派最重要的是虞山派琴, 琴派二個主要人物, 嚴天池與徐青山. 嚴天池先生興於虞山. 這個派別講古淡清雅之音,去其纖靡繁促之響。徐青山踵武其後, 二人對後世琴學功不可沒. 徐青山所傳的三十多曲,經他的弟子夏溥在清康熙十二年(西元 1673),編印為《大還閣琴譜》,即原來的《青山琴譜》。徐上瀛所著《溪山琴況》是一部全面而系統地講述琴樂表演藝術理論的專著,也是中國音樂美學史上的重要著作。這部著作在總結前人琴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古琴表演藝術的24 個審美範疇,即所謂「二十四況」。這二十四況是:和、靜、清、遠、古、澹、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溪山琴況》成為清朝至民國琴人必修的讀物和必守的經典... 遲.
近代吳景略先生彈奏「漁樵問答」," 一起紓澹澹以出境,下手之初,十來個散聲,進得「遲」字之神 ".( 孫毓芹之古琴世界 ) 乃公最近寫過另一個中國文化極重要的字: 緩緩歸矣之緩. 遲和緩見証明末古琴音樂但也解釋為何明王朝冰銷瓦解的急促. 關於徐青山的演奏水準,有過這麼一段故事:他特別擅長彈奏當時流行的《漢宮秋》,京師掌管禮樂的陸符來江南,聽到他的演奏之後大為驚異,認為遠比京師的演奏高明。就問他:" 你願意上北京去嗎?" 徐說:" 我是武舉出身,有一身武藝,正是報效國家的機會。" 陸搖頭說:" 你不在武職,用不著你的武藝。" 並告訴他:崇禎皇帝會彈三十多曲,都是蜀人楊正經的傳授。他特別喜歡的《漢宮秋》,卻遠不如你的演奏。我打算向主管琴事的太監琴張推薦你,以便糾正他們的謬誤。但是第二年明朝滅亡,徐青山並沒有能夠去京師徐青山所傳的三十多曲,經他的弟子夏溥在清康熙十二年(西元 1673),編印為《大還閣琴譜》,即原來的《青山琴譜》。他還寫有《溪山琴況》共二十四條,系統而詳盡地論述了演奏要求,是關於琴的美學理論著作。這一著作被認為是發展了宋人崔遵度:" 清麗而靜,和潤而遠 " 的學說。
《漁樵問答》 是戀歌或輓歌
《漁樵問答》:存譜初見於《杏莊太音續譜》。樂曲中通過漁樵對話的方式,在清山綠水之間讚美自然風光。曲中有一些悠然自得的樂句重複或移位再現,形成了問答的對話效果。還有一些模擬搖船和砍樹的效果,造成了對漁樵生活的聯想中國文人一旦被冷落, 一心想自己一下變成漁夫和樵夫 -- 這個傳統可能春秋即開始, 姜太公之流, 拿著釣竿而心在廟堂. 將這意象寫成千古名言的是宋朝邵康節. 作為中華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邵雍的名字是和易學、理學、象數之學說聯繫在一起的。他的三部傳世之作為《皇極經世書》、《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同《皇極經世書.觀物內篇》一樣,《漁樵問對》發明天地、萬物、人事、社會之義理,將天地、萬物、人事、社會歸之於生生之易。所以,當樵者明白了「天地之道備於人,萬物之道備於身,眾妙之道備於神,天下之能事畢矣」的道理之後,慨而言道:
「吾而今而後,知事心踐形之為大,不及子之門,則幾至於殆矣!」於是「析薪烹魚而食之飫,而論《易》。」顯而易見,《漁樵問對》雖然所論甚廣,但最終卻不出易理之範圍。中國文化因而將邵康節易經變簡單的詩境, 把一個一心想為萬世開太平的文人用《漁樵問對》情景表答出來.
明朝皇帝和臣子的關係不是現代人可能理解的 -- 在那個時代, 讀書人都彈古琴, 都會音律. 君臣二者相對, 其實就是漁與樵對問的關係. 我們會以為君在上, 如何能有此對比呢. 一旦擺在古琴桌上, 君臣不會如後人想的, 明朝君主施暴於臣, 為史上未見. 這就是有名的廷扙. 做為現代琴人, 我們更要以慎戒之心理解明朝讀書人,( 包括君王 )的胸襟. 明朝歷史, 充滿了一心效忠國家的臣子前赴後繼把屁股攤在朝庭被打死或半死, 君與臣其實都在扮演一個被朱熹頌揚的道統. 明朝有位名臣, 是古琴《漁樵問對》的原創者, 一生為了和皇帝爭吵給自己生父, 而不是自己皇位授於者, 該有的名份, 一再和曾被他教過的皇帝對抗. 最後被眨無法回到朝庭死於流放. 一次一次和被迫辭官歸里,他一再上書辭職,不願與巴結皇帝的「無恥小人」同列共事。
這個明代學問藝術遠超過張岱的前人, 名叫楊慎. 明朝的萬曆也曾為了名份問題和一大堆小楊慎們對抗, 這段故事己成為明史最重要一頁. 楊慎對付的是萬曆的祖父, 明世宗嘉靖朱厚熜. 剛愎自用的朱厚熜非常生一意孤行,正式下詔改稱生父為恭穆皇帝,楊慎「又諧學士豐熙等疏諫。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順門力諫」,朱厚熜更加震怒,使用暴力鎮壓,「命執首八人下詔獄」。消息傳出,群情激憤。楊慎約集同年進士檢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激動地說:「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於是,在金水橋、左順門一帶列宮大哭,抗議非法逮捕朝臣,聲徹宮廷。「帝益怒,悉下詔獄,廷杖之。」楊慎於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復甦;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幾乎死去,然後充軍雲南永昌衛(今雲南保山縣)。
乃公講這段故事和《漁樵問對》有何相干?
看三國演義, 開頭有一段歌詞, 說及白髮漁樵江渚上. 這曲子就是楊慎在流放時唱出的: 《臨江仙》有「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之句,乃千古絕唱。之後毛綸、毛宗崗父子批註《三國演義》引用這段詞,使之廣為傳頌的同時,被一些人誤認為是羅貫中所作。《二十一史彈詞》全是十字句,與後來的彈詞以七字句為主不同。梁辰魚又有《江東廿一史彈詞》本,已佚。另有陳忱《續廿一史彈詞》、顧彩《第十一段錦詞話》、金諾《明史彈詞》、張三異《明史彈詞》、古木散人《明末彈詞》等。《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段彈詞, 被張岱前輩肖鸞拿去改編成古琴曲《漁樵問答》
肖鸞 (1487 — 1561 年 ),字杏莊,明代陽武人。原來是金陵食祿萬戶的世家,以後做過武官。肖鸞從小學琴,聽說浙操徐門(古琴流派)之後,拜王雪屋為師,自此以後便精研徐門之傳,「一日莫能去左右,計五十餘年」。從 1554 年到 1557 年,肖鸞用了四年的時間,編成《杏莊太音補遺》琴譜,收錄七十三首琴曲。兩年之後,肖鸞又從吳越收得一些琴曲,本來這些琴曲不是都能符合徐門的要求,經他反覆修,因此這兩部琴譜應是在 1561 年或稍後同時刻成。在其所收錄的諸操中,除了《秋風》、《雪窗夜話》、《石上流泉》、《慨古吟》、《江月白》、《幽蘭》、《龍歸晚洞》和《蔡氏五弄》外,其餘琴曲均是首次刊出但只有《漁樵問答》、《耕歌》等少數幾首樂曲得以流傳。
崇楨面臨國運將崩時, 仍汲汲於用心整理古琴琴譜 -- 從他與當時幾個琴人的關係, 我們相信《漁樵問答》會是他心愛的曲子. 楊慎是明末和王世貞齊名的文人. 也是國寶級的文化人. 而他一生因為和明世宗嘉靖朱厚熜為了道統而相抗, 成全了自古中國文化最高的德性 ---將生命寄托山水, 漁樵之間. 明清君臣常有愛恨交加的情懷, 有時到了水水不容時, 臣子終以性命交換. 這是否就是屈原和楚懷王的愛情呢? 我們習於看到流放的臣子走投山水之間, 自言自語, 而很少人想到當這個文化有了琴人的色彩, 君臣之間血淋淋的惡鬥也含著另一番《漁樵問答》的言談. 也許崇楨 -- 一個幾乎可能殉琴的明朝的文人, 在走上煤山自盡時, 心中不是被傳說的對那些無情貪婪的臣子的責罵, 而是令他非常不捨的, 君臣之間另一類的《漁樵問答》. 不理解這曲子的人們, 學者或史家, 可能永遠無法公平去評價楊慎那首出名的彈詞 ---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ExNzQ4NjM3Ng==.html?spm=a2hzp.8244740.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