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壤歌的傳統 作者容乃公
大家都知道擊壤歌, 連北宋五子之一,易學家、思想家、詩人北宋邵堯夫
大仙拿這歌當招排。他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漁樵
問對》等。
詩人沈德潛在《古詩源》中,他把《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
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定為我國詩歌之祖,因為「帝堯
以前,近於荒渺。雖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偽作,其事近誣
,故以《擊壤歌》為始。」
擊壤歌最正統的出典是東漢王充《論衡藝增篇》:「傳曰:有年五
十擊壤於路者,觀者曰:『大哉,堯德乎!』擊壤者曰:『吾日出而
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
我讀了很多關於擊壤歌的文史資料. 最服曹植的說法. 他沒直接說到
擊壤歌到底是什麼東西. 我以為可能是和踏歌一樣, 一種民俗藝術.
也有人說最中國最古的一種可以拿來訓練運動選手的活動. 也可能是
一種儀式. 總之, 擊壤歌一定不光是講一個路旁的老頭子在酸溜溜回
答人家問他在敲打泥土幹嗎的智者之語.
曹植《書》:「擊轅之歌,有應《風》《雅》。」是知擊壤擊轅,並
唐虞時事矣。
曹植認為擊壤歌傳自詩經的風雅.
《詩經》十五國風的演唱形式多種多樣,除了獨唱外,還有對唱,幫
唱等多種形式。
不僅有節日集會時的集體對唱,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明即興的對
唱抒發感情,如《鄭風?東門之》
2、幫唱
十五國風中很多歌曲採用一唱眾和的幫唱形式。前段由小伙子唱兩句
,然後由眾人幫唱「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使用的樂歌。《雅》分為小雅和大雅的部分,是貴族宴飲或朝廷演奏
《大雅》三十一篇,大部分似乎西周初期。
出於周王朝,史、樂官之導,是用於歌頒祖先的祭歌。
小雅基本上來自民間.表演時採用了以絲行為主的樂隊。
而大雅表演時採用的是以鐘鼓為主的樂隊。
曹植不但是一個詩人, 他也是一個 linguistic professor, 語言學
家, 他發明了梵唄, 魚山梵唱. 不過, 他沒工夫為我們解說可能擊壤
歌可以被金庸大俠寫成鬼斧神工的秘法. 我沒空去考, 否則, 我相信
可以考出來擊壤歌不止是運動, 或老人家胡亂唱腔, 而且和金木水火
土變易的招術有關. 反正來頭不小.
最早提出種種想法的是明未文人周亮工《因樹屋書影》. 你會喜歡張
岱, 我不怪你, 但是你讀了因樹屋書影后, 不會不對周亮工折服的.
因為壤是土, 《說文解字》裡說:「壤,柔土也。」壤為泥土。因而
大多數的人以為則「擊壤」即是擊打土地。至於如何擊打、用什麼擊
打則眾說紛紜。有人說用腳,具體場景則如馬遠《踏歌圖》中所描繪
的;有人說用手。從後來歷代人的描繪中,可以看出「擊壤」用手一
說是佔優勢的,但用手怎麼擊則又莫衷一是。
上古的「擊壤」到底若何,是很難說的。三國魏邯鄲淳《藝經》中載
:「壤以木為之,前廣後銳,長尺四,闊三寸,其形如履。將戲,先
側一壤於地,遙於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為上。古野老戲成。
」. 這個說法把土壤的土一下變成了木了. 原來擊壤的壤是木做的.
而遊戲是拿木打土.
晉代周處《風土記》中亦曰:「擊壤,壤以木為之,前廣後銳,可長
尺四三寸。」
按周亮工的說法,這說法有圖為証:
明人刊刻《三才圖繪》中幾位憨態可掬的老者手持木棒,擊打立於地
上的木棒。
壤這個木頭是放在地上,讓人拿土做的,或木柱,去擊中為戲.
「其形如履」, 因為便於手持和用力。莫非這就是美國牛郎們玩的丟
馬蹄的先驅?
擊壤為戲,另有相似的飛堶.
這種遊戲和宋朝的拋堶很像.
宋世寒食有飛堶之戲,梅堯臣《禁煙》詩「窈窕踏歌相把袂,輕浮賭
勝各飛堶」是也。案,亦曰「拋堶」,今名為「打瓦」,實則投石。
其石方長,大小不一。先立一石於十步之外,手石擲擊,或以足蹴蹋
發機命中。蓋本古人投石之藝,因以角力。兒童此戲捷於木為者也。
至此,一種至少在宋代就產生明代還遺存的「擊壤」遊戲已然明瞭。
不過其間有很多不同的解釋. 比如, 這是兒童玩的. 壤為立土上的木
, 以石擊之. 稱為打瓦. 瓦就是缶.
最後我們聽張岱《夜航船》裡記載:
擊壤,石戲也。壤以木為之,前廣後銳,長四尺三寸,闊三寸,其形
如履,將戲,先側一壤,於三四十步外,以手中壤擊之,中者為吉。
這是以木擊石.
周處《風土記》:「以木為之。前廣後銳,長尺三寸,其形如履。先
側一壤於地,遙於三十四步以手中壤擊之。中者為上。」案,即飛磚
戲也。《集韻》:「堶,徒禾切,飛塼戲也。」這類以石擊木. 木為
壤.
除了我前面說過擊壤的遊戲和美國人玩的丟馬蹄鐵很相像. 這裡頭有
些和易經有點關係. 易經有履卦, 這個履 (horse shoes) 也可能是
石. 而植立地上的木柱, 可能是易經說的日中之昃.
從易經看, 用石頭做的盛器, 用處很多. 主要是用來看月, 作太空測
量,而最多是做為樂器. 這一點, 牛隴菲教授有專文談到:
隴菲《古樂發隱》有關「缶」的文字
古人玩任何東西, 都講究古風, 崔駰《西巡頌表》曰:「唐虞之世,
樵夫牧豎,擊轅中韶,感於和也。」《班固集》:「擊轅相杵,亦足
樂也』這說法比較接近曹植說的, 擊壤就是直接古代風和雅的水準.
這己經不是兒戲二字可言了. 它是一種和古琴一樣很高段的雅士玩的
, 同時又有宗教意味的消遣。 曹植有捉到和字的精髓.
現代談學術都講証據.我們可以在很多古畫中看到從前擊壤的活動:
韓滉的《擊壤圖》,說它「但作含哺鼓腹狀」。韓滉的畫著錄於《宣
和畫譜》,作於 1637 年。畫卷長約三米,最左端繪有老婦坦胸哺子
的情景,右端則細緻聯袂踏歌的歡慶場面,這個擊壤的版本其實說的
是踏歌和民間和樂的生活. 所以擊壤可能和就一種流行歌舞.
據《宋元明清書畫寶鑒》中所載明人崔子忠的《堯民擊壤圖卷》,大
卷尾「丙子春三月寫得堯民擊壤圖子忠氏」的落款可知將兩幅畫相對
照,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崔子忠所理解的「擊壤」的含義,並不是
那些酒酣耳熱、解衣聯袂的舞者,應當是位於圖卷中央的老者。而這
一老者也絕非「別無戲具」——從圖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老者手持
的兩根木棒。崔子忠所理解的「擊壤」,是指用棒子擊打土地。
這些都是和張岱齊名的文人周亮工提到的.
周亮工(1612 年- 1672 年),字元亮,號減齋,明末清初河南祥
符(開封)人。文章寫的好, 和晚明文人一樣什麼狗皮搗灶都可以寫
成好文章. 可能關於擊壤歌這個文化謎是一個最佳入口.
牛隴菲教授談到古代缶成為樂器的涉略.林林總總,包括莊子,
有舌之鈴,日甘肅隴東道情、隴南影子腔、天水影子腔、陝西碗碗
腔中所用的「水水」,當代民族樂隊中常用的「碰鈴」
中國古代稱之為「鐸」。他主張
莊子鼓盆成大道和藺相如迫秦王擊缶的故事是眾所周知的。
《詩經?陳風?宛丘》即有其樂的記載。《詩》載:「坎某擊缶。」
《楚辭?卜居》說:「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看來,瓦釜之樂在先
秦已經風靡一時,此正所謂「醉從趙人舞,歌鼓秦人盆」。(杜甫《
貽華陽柳少府》 )敦煌遺書《父母恩重經講經文》(北京河字十二號
)所謂「學音聲,屈博士,弄缽調弦渾金喜」,其所謂「弄缽」,正
是這種「歌鼓秦人盆」的音樂。
擊甌之樂,是由中國遠古的擊壤之樂發展而來。可惜他以為
所謂「擊壤」,是後人所記,不足為憑。其樂,想必與先秦擊缶類同
。
不過他在文章中己經把擊壤歌包括金木水火土的秘密全都寫出來了.
他也提到最重要的:
《易》稱:『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詩》云:『坎其擊缶,宛
丘之道』。缶者,瓦器,所以盛漿,秦人鼓之以節歌。」據此,可知
擊缶之樂,是擊盛漿之缶,也即敲擊水盞之樂,此,正所謂「擊甌」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載:「擊甌:武宗朝,郭道源後為鳳翔府
天興縣丞,充太常寺調音律官,善擊甌,率以邢甌越甌共十二隻,旋
加減水於其中,以莇擊之,其音妙於方響也。感通中有吳繽,洞曉音
律,亦為鼓吹署丞,充調音律官,善於擊甌。擊甌,蓋出於擊缶。」
我相信作為擊甌的原始, 擊壤也必定可以拿來當做中國古代文化很重
要的形式.這工作有待我們大家去追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