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3月 26, 2019

容乃公說字--蘊---中文是一種基本文化底蘊嗎?

容乃公說字--蘊---中文是一種基本文化底蘊嗎?

在大陸少數可以被尊稱先生的資中筠女士, 在文化界言行舉足輕重,
曾在一回演講中說:中文是一種基本文化底蘊.

中國大陸在走富強之路時, 文化也在趕上, 但仍有青黃不接的現象.
比如國民使用語文,不講究,在西方社會常有語言學家去批評談論,或
作家寫書. 英國人講邏輯, 二十世紀初即有語言邏輯家或哲人羅素類
的論著, 而美國語言邏輯家年若 chomsky 之流也曾風流一時, 對
美國人生活有很大的影響. 更早時, 英國首相邱吉爾看到了美國文化興起,
不忍安格魯民族被比下去, 發心寫了 History of English Speaking
Peoples,  而美國這一方, 美國的新聞編輯、評論家和諷刺作家亨
利‧路易斯‧孟肯(H. L. Mencken)寫了的一本關於美式英語的書
籍 -- 美國語言(The American Language).
孟肯撰寫本書的靈感來自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黑人俚語」,並受
到他最喜歡的作家之一的馬克‧吐溫以及他在巴爾的摩街頭上的經歷
所啟發。

我不以為中國目前有出現這類對語文有高度修養的人用談論語文來提
昇自國國家的文化立場. 資教授用心良苦, 想加強國民文化的資質,
她那麼出名,可能說明大陸目前 collective intellectual fibers
有待提高.

中文是一種基本文化底蘊嗎?

要想發現這句話有語病, 試著用英文去說, 還真的無法用同意語, 或
直譯翻出. 中文通常被以為是書寫, 而說的語可以等同漢語, 這說法
最少比較少人去反對. 不過把中文看成文化底蘊, 可能對有將文化限
制為某種等級的人, 或種族的生活. 文化是生活, 但會說很準很美的
中文只可以說中文能力比較好,至于他的文化,仍待看他的底蘊要求.



在1902年,孟肯在他所撰寫的《巴爾的摩太陽報》的專欄中提出了自
己的發現,「一些俚語開始在美國諸州流行」,他認為應該撰寫一部
「有關美式英語語法」的書。

孟肯試圖在諾亞‧韋伯斯特的傳統思想中保衛住「美國腔」,以對抗
那些認為美語是英語的錯誤用法的英國批評家們。他反駁了那些批評
家以及美語「學者」所謂的規範文法。同樣地,孟肯也不認同塞繆爾
‧詹森在其編寫的字典中關於語言獨立演變的說法。

孟肯在這本共374頁的書中討論了「美語(美式英語)」的變化、變化
的開端、這些變化的普及、美式名稱與俚語等。根據孟肯的說法,美
式英語比正統英文更為多彩多姿、傳神以及富有創造力。

其實資教授說的話,若由胡適之先生批改,會說成:

拜託大家說話用辭講究一點好嗎--

不過這未必等同在生活上讓文化層面更多彩多資. 大家用比較講究的
言辭會是一種美好的文化修養.

底蘊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內心蘊藏;底細;事情的內涵;文化的
涵養。出自《宋史‧范祖禹傳》。 顯然, 這是一個創新辭, 而開始
在最底幾年才在大陸流行. 新文人中, 好像魯迅愛用, 但不算是中文
習語.

而文化底蘊成為一種個人修養,也是現代人才要求的.

所謂文化底蘊,就是人類精神成就的廣度和深度,即人或群體所秉持
的可上溯較久的道德觀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徵。也是人或群體學識
的修養和精神的修養。

該詞語具有兩個前提:

1、是人或者人群所具有的。

我們可以說某地的人具有什麼樣的文化底蘊,我們可以說某公司具有
什麼底蘊,但不能說某物具有文化底蘊,它隻能是表現出製作人所在
群體的文化底蘊。

如:一個教師的文化底蘊,不僅決定著他理解、駕馭教材的能力,更重
要的是隻有教師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創造一個豐富的課堂,才
能給學生以廣博的文化浸染。文字把持能力可以增加這教師的文化底蘊,
但不等同這教師的文化底蘊.

 

2、這些文化特徵都有淵源以及演化,是長期積累下來的,獨特的地域
性文化。


所謂文化底蘊,就是人類精神成就的廣度和深度,即人或群體所秉持
的的道德觀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徵。也是人或群體學識的修養和精
神的修養。

到底什麼是底蘊?

1.著獻事理精奧之處。如:「精蘊」、「底蘊」。
清史稿.卷  九十四.樂志一:「奧義微機,莫探其蘊。」

2.蘊也是亂麻、枯草:
韓詩外傳.卷七:「今令姑呼汝,即束蘊,請火去婦之家。」



3.事情的內情.如「底細」「底蘊」.

甲骨文沒有這個字,它的代字成為現在蘊字的錯別字,即


溫,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蘊」的省略,表示蓄藏。醞,篆文(酉
,酒罈)(「蘊」的省略,積聚、蓄藏),造字本義:動詞,將糯米
或其他糧食密封在陶罐內發酵成酒汁。

醞釀和醞熟用的字,原本就是底蘊.

台語有一句:  好酒陳甕底,可以拿來解底蘊最原始的意思.


《說文解字》:醞,釀酒。字形採用「酉」作邊旁,採用「」作聲旁


當今有一位真可以談中文和文化底蘊的學者, 乃公以為有一位學者
莫屬.他認為底蘊指

「這裡的蘊字作埋葬講,是處理屍體的方法,可以引申出死的意思。
死作主要動詞常指自死。或是天災人禍造成的後果,並非處死,決不
包含預謀殺害。因此卜辭中有許多條『蘊』釋為死說不通,如果把它
解為埋,便文從字順了。」

 乃公一向認為中國中的文化即是鬼的文化. 若要談提升中國人文化
底蘊, 除了要講究語言精準文雅, 即資中筠老師說
-- 中文是一種基本文化底蘊--, 之外, 對傳統中國人宗教信仰的
底層認識也要加深. 乃公說, 文化不是優雅談吐, 文化底蘊 未必全
建立在中文或漢字運用而己. 文化是把鬼神在傳統中國發生的原由有
一個基本理會.


========================================================================
張政烺 持續考釋「蘊」字二十年

作者 聞述之 來源 《語言文字報》第519期 發佈時間 2014-11-08


張政烺(1912—2005),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1946年受聘到北大
歷史系任教授,同時兼任清華大學教授。1954年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並任研究員。曾任中華書局副總編輯。主持《金史》的
標點與校勘,主持參加臨沂銀雀山漢簡、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雲夢
睡虎地秦簡的整理工作。

張政烺治學嚴謹,對沒有成熟看法的問題,從不輕易下筆。對寫出的
文稿也要反覆修改。他有一篇論文1935年寫成,直到1982年才修改定
稿,拿出發表,可見慎之又慎。因知識淵博,融會貫通,張政烺在學
術界享有盛名,但寫的東西並不多,一旦出手,則廣博精深,所論常
有創新。

張政烺考釋甲骨文的代表論文有《釋甲骨文俄、隸、蘊三字》《釋它
示——論卜辭中沒有蠶神》《殷墟甲骨文羨字說》《殷契首字說》《
釋因蘊》等。


張政烺考釋甲骨文字,總要堅持從分析文字字形入手,再參照《說文
》對偏旁的分析法與對字義的說解,又取證於時代相近的、已識的古
文字偏旁,復佐證於書籍記載和地下出土材料,從而確定其字的意義
與讀音。他列入考釋重點的甲骨文字,都是那些決定整個文義的關鍵
性的字。尤其是某些重要的動詞,其中有的甚至是數十年來久被古文
字學家注意而又未得識的常見字。

甲骨文有一 字,《鐵雲藏龜》中就已見到。孫詒讓考釋時有誤解,王
襄釋為古「囚」字,又為古「死」字,葉玉森、商承祚皆釋「囚」。
董作賓釋「死」。郭沫若釋為「囚」。唐蘭認為是「人在陷阱中」。
胡厚宣認為「仍當釋生死之本字」。李孝定堅持釋「死」。關於這個
字的討論一直持續了半個世紀,難以達成共識。

1956年,張政烺在《中國語文》上發表《釋甲骨文俄、隸、蘊三字》
的論文,其中就考釋了這個字。他寫道:「學者們肯定它的本義是死
,在絕大多數場合是對的。」但從文義考慮似有區別,張政烺舉出了
《殷墟文字綴合》龜甲58的例證。這片龜甲密行細字刻的都是丙午這
一天貞人勿問卜之事。張政烺指出:「這片龜甲已殘破,現在保存下
來的這一小塊已有8條卜辭,殘缺的不知其數。難道說會有這樣的巧事
,8個以上的被國王關心的人物同時大限臨頭麼?」張政烺推測,「這
個字就是《說文》中的蘊字,是埋葬的意思。這幾條卜辭則是有關殉
葬的貞問」。

張政烺的考釋非常有道理,學者們紛紛採納。1985年10月,張政烺又
在《古文字研究》第12期上發表《釋因蘊》。張政烺以家鄉榮城的口
語和劉向《新序》的例證對以前的考釋作了比較充分的補充。他寫道
:「這裡的蘊字作埋葬講,是處理屍體的方法,可以引申出死的意思
。死作主要動詞常指自死。或是天災人禍造成的後果,並非處死,決
不包含預謀殺害。因此卜辭中有許多條『蘊』釋為死說不通,如果把
它解為埋,便文從字順了。」

對「蘊」的這一補充解釋,更加合理,說服力也更強。這一考釋,在
張政烺的心頭反覆考慮醞釀了20年,張政烺治學嚴謹,果然名不虛傳

我們才應該好好稱張政烺為先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