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月 15, 2019

容乃公說易----談主中饋


容乃公說易----談主中饋

如果來得及,請開始教你家孩子做飯.

我們談兒童教育, 很少談到生活教育. 從幼兒起, 父母就將孩子逼去
參加各種才藝班. 可能一個最重要的生活教育郤少被談及. 在生活教
育中, 有一項就是教孩子做飯做三餐.

易經是古代人教後輩用的經典. 六十四卦卦卦都和生活有關. 其中最

重要的就是家人卦.

古代家庭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項目,就是教家人婦女主中饋.

易經有個《家人卦》:「六二:無攸遂,在中饋,貞吉。」說的是家
中主婦要認真對待中饋,一個家才能呈現出祥和吉利的景象。

饋字的意思是(饋)進獻,進食於人:「凡王之饋,食用六谷」。就

是拿好東西給人家吃.

饋原本是將最好的東西拿來祭鬼. 所以饋取貴重為部首, 而讀音為鬼
. 在家人, 拿食物祭神, 用最好的食物.

為的是希望家族繁盛.

古時把女性為家人烹飪的勞動稱為「主中饋」。

在家做食, 不一定是主婦的事. 其實全部家人都得會做. 清朝最有好
思想的詩人袁枚, 他在家開補習班, 教寫詩. 學生大都是女生. 清朝
女詩人的數目, 不比男人少. 而他自己學做飯做菜, 還成一家之言.
著作除了隨園詩話外, 也也寫食譜.

紅樓夢中, 有許多傭人, 但是璉二奶奶都能細細說出茄鯗的做法 .

不過後來賈家敗了, 可能是這家其他的人都沒有做食的本事. 全給傭
人包了.

《魏書? 崔浩傳》所收崔浩寫的《食經敘》,崔母與家中的其他女性
長輩,「所修婦功,無不蘊習酒食。朝夕養舅姑,四時祭祀,雖有功
力,不任僮使,常手自親焉。」後來,崔母「慮久廢忘,後生無所見
,而少習業書,乃占授為九篇,文辭約舉,婉而成章」。書成一本《
食經》, 這是文學教育和廚藝合成的佳作.


古人很早就開始有讓孩子在廚房學做飯的認知. 晉代詩人左思的《嬌
女詩》中說他的兩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兒跑到廚房裡幫倒忙:「止為荼
菽據,吹吁對鼎鑠。脂膩漫白袖,煙薰染阿錫。衣被皆重地,難與沉
水碧。」

我曾經寫過很多關於曾國藩後人在近代中國各層面的表現. 光在美國
, 在教育科研藝術有重要成就的曾姓後人可能佔了華人名人榜很多的
百分比. 列出的名單真很驚人. 比如, 早年, 光在台大, 曾國藩後人
幾乎要把台大外文系教授群佔去大半.

功勞不光是歸曾國藩本人,而要歸他的夫人和家人女性.

  曾國藩把家中女性中饋與家庭興旺聯繫到一起,在古代社會,這
的確是很重要的問題,他曾在信中說:

  吾家門第鼎盛,而居家規模禮節總求認真講求。歷觀古來世家久
長者,男子須講求耕讀二事,婦女須講求紡績酒食二事。《斯平》之
詩,言帝王居室之事,而女干重在酒食是議。


《家人》卦以二支為主,重在中饋。《內則》一篇,言酒食者居半。
故吾屢教兒婦造女親主中饋,後輩視之若不要緊。此後還鄉屬家,婦
女縱不能精於烹調,必須常至廚房,必須講求作酒作醯醯小菜換茶之
類。爾等亦須留心於蒔蔬養魚,此一家興旺氣象,斷不可忽。

一個家開始衰敗, 當從這家的「清鍋冷灶」開始看. 十不離八九. 我
奉勸大家, 來得及的話, 別太在意孩子的才藝班課程. 趕快帶孩子進
廚房, 與你一同學做菜, 否則, 他長大了, 少了媽媽那一道美食的回
憶, 以後也不想回家來了.

學做菜我也有其他建議:

讓孩子也用辦家家酒的方法做他自己的方法做, 在你諄諄教誨, 把你
最拿手的本事傳給他之餘.

千萬不要批評. 因為有朝一日, 你發現孩子連自家都不回來, 甚至連
一天都不進, 因為他沒曾在廚房有過美好的記憶.

易經曾用二女不同居來告誡我們. 二個女人都有自己的心志. 不可放
在一起. 所以通常女人一旦主中饋, 別的人很不好插手. 這是婆媳姑
嫂不合的主因.

二個女人放醬油的地方和方法,一定不會相同.

但是這個教誨主旨, 反而在於接納的民主精神, 也就是說, 因為一個
廚房只能由一個女人主持, 我們反而要在廚房中, 以民主接納的精神
進行主中饋的教育. 也就是說做父母的人在教育孩童學做飯時, 千萬
不要糾正批評, 因為他們將也要主中饋, 做主人. 目前, 只是學習.
你別把主人當成沒主見的跟屁蟲.

而要帶領. 讓廚房變成兒童少年最美好的回憶 -- 因為在人類的記憶
中, 味覺的記憶留得最深, 最久.

也許這種精神也要發輝在其他家庭教育活動上.

若有朝一日, 你的孩子不會做飯, 天天外食, 或搞一大堆名堂去把三
餐變成類似邪教的信仰, 背離了我們傳統中中饋的美好德行, 背離了
鄉土味, 可能要怪他們從孩沒有得到只有廚房才能完成的另類教育
... 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容乃公寫於2014年12月18

(注:看官小心.乃公說的是坤德,不是做飯小事)

再談主中饋--作者丁廣馨



昨接學富五車的大學同學兼鄙友容乃公兄郵件,講述他對做飯的看法
,認為做家長的不必成天送孩子學這學那,「中饋」乃人生大事,應
該送孩子學燒飯才是。這引起我無限的敬意,續上一片短短的感言,
附於容公驥尾,博君一粲。
============================================================
========




今日買菜回來,剛一進門就接到容乃公的《談主中饋》大文,大快人
心。因為正好剛剛完成了操辦與中饋有關的任務,捧讀宏文,不免心
潮澎拜,對公台倡導家長們將烹飪培訓與才藝追求視為等同的高見,
由衷讚成。

我出生在嬰兒潮的第一個浪尖,及長,學校裏設有烹飪教室,家中不
時傳來適量的「閨訓」,出國前,長輩賜贈一本《海外食譜》,我也
就這樣學會了做飯。記得那年,我才二十七八歲,有一天,做好了飯
,端起飯碗,看了一眼坐在對面那每天同桌吃飯的人,心中咯登一下
,凜然有悟: 今生要吃飯,我是必須自己做到底了,靠他是不行的了
。不過,面對著這個新發現的命運,憑著有點小本事,會洗米煮飯,
能做個四涼碟、四熱炒,外帶烹扒煎炸的,誰怕誰呀,我是底氣充足
,毫無畏懼之感的。

再 看如今,嬰兒潮的同輩姐妹們已遊走在半百與古稀之間。想當年,
都在青春正盛活力充沛的年月,走上了人生必經的道路。漸漸地,從
生兒育女,到接送各式各樣的 才藝訓練,拖兒帶女滿街轉,總覺得像
個負子蟾。即便如此,我們這一代的女子,縱然外有公職,內有老小
,對這奉天承運而降臨的「中饋大任」,始終是鍥而不捨的。與此同
時,從生活中汲取經驗,學出了一手絕活的,也大有人在。於是,逢
年過節,從召集親友、民意調查、買辦操持、切斬剝剁,爐前灶下,
全歸「兒婦造女」一人包辦。節復一節,年復一年,習以為常也就理
所當然。衹是,韶光在不知不覺中漸遠,美麗的年華變成了銀色,而
逢年過節的酒食之事,怎地還是歸此一婦人包辦?這時不免追悔未曾
好好地栽培下一代,讓他們早早地接過「進食於人」的重任。

隨著時代的前進和人心的「不古」,在國外長大的第二代早過而立,還
不會做飯的,比比皆是。這些人,慣於「清鍋冷灶」,下焉者每天買
批匝、吃泡麵,能煮冷凍餃子充飢的,已屬上駟之材。眼看著我們這
種身經百戰的「酒食媽媽」就快變成了瀕臨滅絕的「絕品」,我讚同
容乃公的灼見。孩子們,性別不拘,必須一律從小就學做飯,做飯做
三餐,「拿好東西給人家吃」,這樣,長大之後,非但自己天天有飯
吃,還能做出一桌子的火雞大餐來孝敬老媽。



PL December 19, 201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