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月 17, 2019

雨水一向是新年即正朔(初一)的座標

關于雨水 容乃公


雨水是一年的第二個節氣,在立春之後的兩周後到來,下一個節氣是驚蟄。

(二十四節氣的順序: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
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要想記住二十四節氣有個簡單的技巧,就是先記這節氣歌:「春雨驚春清穀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
,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農曆正月中旬
會降下雨水,是因為春在五行中屬木,而木的生長需要水,所以在立春節氣之後
就是雨水,東風吹化了冰水,蒸騰而為雨水。

中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也就是三個階段,每個階段五日:「一候獺祭魚;二
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有如先
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
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呈現出
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時節,還要防治「倒春寒」。這是因為初春的降雨會引起氣溫的驟然下降,
這尤其對老年人和小孩的身體健康威脅較大,特別是溫度驟然下降的時候,老年
人的血壓會明顯昇高,容易誘發心臟病、心肌梗塞等;小孩則容易因氣溫的改變
而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導致感冒和發燒。所以這裡還要再次提醒大家,春季要注
意保暖,不要過早減少衣物。

雨水時節,天氣變化不定,乍暖還寒,氣溫溫差大,要適時增減衣服。

飲食方面,春季轉暖,風多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乾燥,嘴唇乾裂等現象,
故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水分。多食熱粥調養脾胃。

由於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洩,否
則肝木生發太過,則克傷脾土。

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
味,多吃甜味,如冰糖銀耳粥等以養脾臟之氣。

調養脾胃的方法:平時多喝溫開水、不盲目進補、少吃油膩食物,維持適量運動
,坐辦公室的人要經常起身做伸展動作。早晚可由右向左順時針按摩腹部,使腹
部暖和。

食物以平性為宜,可吃當季的韭菜、蘿蔔、芋頭、春筍、蓮藕、百合、甘蔗、薏
仁、銀耳等青菜蔬果,吃辣要適量。

養生飲品可以選擇喝決明子、菊花茶。

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立春之後天氣逐漸暖和,繼之雨水節氣正是農夫忙著
耕種施肥的時期。

春寒雨愈泉、冬寒雨四散。  意指春天氣溫低則多雨,冬天氣溫低雨反而少。

雨打元宵燈、日曬清明前。  意思是元宵當日如果下雨,清明前會缺雨。

雨水連綿是豐年,農夫不用力耕田。  意思是雨水日下雨,預兆年成豐收。

雨水無雨天要旱,清明無雨多吃麵。

雨水節把樹接。 指雨水時節是嫁接果樹的好時機。


王維有一首名詩,渭城曲,即--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他寫這詩的時間,從詩意看出就是新曆2 月中的雨水.

杜甫也寫過雨水節氣的詩,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雨水英文譯為 (Yshu) Usui Rain Water Pluies et Eaux 330 °

雨水  斗指壬。太陽黃經為330度。這時春風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濕潤,
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雨水和新年即正朔(初一)的關係:

  古代歲首分天文歲首及民用(或稱政治)歲首,天文歲首以冬至為一歲的起
點,係因冬至時太陽方位偏南,其時日影最長易於測量之故,以子、丑、寅……
戌、亥等十二地支為序,代表一年中各月稱十二建月,含冬至的月份定為子月,
以下依序類推。而政治歲首以月朔為準,政治上採正月朔旦(即正月初一日)為
政治歲首,以便統御臣民,齊一政治步調,至於那個月是正月,自漢武帝太初元
年(西元前 104 年)改曆以來,至今大都採用夏代的建寅制,即取冬至起的第
三個月為正月,由於寅月通常含有立春及雨水兩個節氣,又當農曆年有閏月時立
春會在初一之前,故習慣上我們取雨水前的朔日(初一)為正朔,但仍有例外發
生,例如 1984 年農曆有閏月,該年出現兩個立春兩個雨水(即雙春雙雨水
),導致民國那年 年農曆正朔位於雨水之後,不過此種例外情形甚少,就近
年查證,僅咸豐元年(西元 1851 年)曾出現過,兩者前後相距長達一百三十多
年。

  總之,過新年,不能以舊曆一月初一為準,而必得以2月寅月為準.即雨水之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