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是一個很淺薄的辭語,它帶給人們太多錯論與偏見.
理解人類社會的制度, 習俗, 流行, 或行為模式, 可能都得要有開放包容的心思, 我的意思是, 對任何一件事, 不能光從一種理解方法下結論. 比如, 同性戀.
歷史上最早使用該詞的出版刊物,為匈牙利作家卡爾‧馬利亞‧科本尼於 1869 年匿名印製的德語小冊子。他首次創出 homosexual 一詞替代當時帶貶義的 pederast,這個單詞被德國精神醫學家理查‧馮‧克拉夫‧埃賓和其他醫生接受,連同 heterosexual 成為醫學診斷術語.
這不是說明人類到了十九世紀才開始知道有這事. 但是人類到了十九世紀才開始用同性戀一辭, 而且由醫學家去提出, 說明我們對同性戀這碼事和人類明文一樣, 沒有因為進步而知道比較多.
homosexuality 在後來變成醫學名辭後, 又變成行為科學的名辭, 到了今人的政治術語同志, 其中, 以及在 1869 之前, 人類的行為模式並沒有太多變化. 從古希臘的希臘語? μ??homas,表示「相同的」)和 sexual (來自拉丁語 sexus,表示「性」)的合成, 我們發現都只是簡單的用語, 實際全都是粗淺的表語而己.
所謂同性戀, 可能和大部份人類社會行為, 比如吃素, 賭博, 嫖妓, 重婚, 禁慾, 或參選議員都有多面的表現, 成因... 有人是天生, 有人是後天學習, 或出現不合健康的病態, 或流行, 有些社會甚至全是因為信仰, 傳統習俗, 或純是生存的必要而發生某種行為某式.
你千萬別為了我拿同性戀當例子, 而責怪我, 我的意思是, 人類行為不光是社會學, 醫學, 人類學, 心理學, 可以單一去理解的. 最好的理解可能是多一點客觀的觀照.
因為小品文和流行文學開始發達, 中國文化到了晚明才對同性戀有比較多的以及比較開放的接受度, 小說金瓶梅對同性戀的描寫要比紅樓夢更大方, 因為小品文到了清朝被查禁了, 所以清代的文人同性戀的禁忌也多一點. 中國晚明因為開始有戲曲角色, 所以大半文人都有同性戀的傾向, 而且大多士人也有孌童症. 書僮是文人生活的必須品. 戲曲和同性戀因為角色分配, 中西方都相同. 到了清代, 孌童症不再是小說的主題, 因為清代禁止做官的去劇場看戲, 而偏偏做官的都精通戲曲, 所以堂子文化, 即文人和相公的同性戀又成為主流.
晚明公安三袁之一的袁中道「分桃斷袖,極難排割,自恨與沈約同病」「因少年縱酒色,致有血疾。見痰中血,五內驚悸,自嘆必死。及至疾愈,漸漸遺忘,縱情肆意,輒復如故。」
毛奇齡《明武宗外記》:「宮中六局者,有尚寢者,司上寢處事,而文書房內官,每記上幸宿所在及所幸宮嬪年月,以俟稽考;上悉令除卻省記注,掣去尚寢諸所司事,遂遍遊宮中,日率小黃門為抵蹋麴之戲,隨所駐輒飲宿不返,其入中宮及東西兩宮,月不過四五日。」
《萬曆野獲編》卷三載明英宗:「有都督同知馬良者,少以姿見幸於上,與同臥起。比自南城返正,益厚遇之。馴至極品,行幸必隨,如韓嫣、張放故事。」
蔣瑞藻《小說考證》載嚴嵩之子嚴世蕃熱戀歌童金鳳,「晝非金不食,夜非金不寢」。
鈕琇《觚賸》載姜繡「珠聲圓於鶯咐」,引來了吳生,而吳生「悅其佳唱,橫笛和之。繡凝娣良久,意愜神投,吳攜歸締盟,密於伉儷」
謝肇淛在《五雜俎》稱:「衣冠格於文網,龍陽之禁,寬於狹邪,士庶困於阿堵,斷袖之費,殺於纏頭,河東之吼,每末減於敝軒,桑中之約,遂難偕於倚玉,此男寵之所以日盛也。
」
南京國子監博士臧懋循因 「風流放誕」、「與所歡小史衣紅衣,並馬
張岱在《自為墓誌銘》曾說:「少為紈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
畫蠹詩魔。」張岱在《陶庵夢憶》中的短文《祁止祥癖》對同性戀有獨特的看法
「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余友祁止祥有書畫癖,有蹴鞠癖,有鼓鈸癖,有鬼戲癖,有梨園癖。
張岱說祁止祥孌童對像阿寶能曲通主意而得他歡心, 為了主心, 他可以去討飯養主人, 這個關係又加上了現代同志們未必理解的情義, 與同心.
明末的文人同性文化被張岱用了一個癖字, 我以為才是真的理解同性戀文化比較公平的描寫. 也就是說, 同性戀只是一種癖好, 比如愛吃零食, 聞香, 愛打牌, 沒有正常或不正常.明清時, 文人癖好有各種名目, 清時, 有是有名的「分桃之士」明末清初李漁所著《憐香伴》「契兄」、「契弟」以「私寓」、「歌郎」、「相姑」等. 可以說, 讀書人沒有人的性癖不但是可以被接受的, 而且也有不同形色. 清未有. 在古代,同性之風曾在漢朝、魏晉時期廣泛盛行,由此誕生的文學作品也不在少數。然而受到傳統封建禮教的影響,多數涉及到男男之戀的文學作品篇幅較短,至於戀愛觀念之類高大上的話題更是很少觸及。在這方面《品花寶鑑》是最佳的作品.
心理學家把人們的性向分為雙性 bisexuality and 同性 homosexuality, 和異性 heterosexuality, 現代人可能又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有無性 (non-sexuality) 傾向. 其實這些分類多無法經得起精細的分類. 加上, 所有性向的特質, 起因, 也非常不容易搞清. 比如因為文化的原因, 福建惠安女子非常多女生走在一起, 而不婚, 這可能是先有不得己而變成集體的選擇.
人的性傾向最可能是和調色板一樣. 很可能每個人都會因為出生遺傳, 環境, 學習, 或一時的錯擺而在同性, 異性, 多性, 單性之間定型. 人類因為把性的事性變成敏感或隱私, 或因為團體的壓力, 比如政治正確性, 而令人們無從去公開理解, 自省, 而走向對自己人生的成長做最理想的選擇. 加上婚姻制度, 一個相當令人無奈的傳統, 更加無法讓一個人可以自由自在去把性行為合理化.
如果你願花一點時間去讀文學史, 或社會學史, 你會發現人類基本上是複性的, 即人人都有可能有潛在的傾向成為和種性向類別之一.
總之, 同性戀是一個很不理想的措辭, 甚至是一個錯亂的措辭. 就一個女性而言, 西蒙波娃只是一個開始, 而也可能是一個快樂的告別和結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