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27, 2018

談冰心的茉莉花茶


談冰心的茉莉花茶 容乃公

冰心89 歲時,在《我家的茶事》一文中寫道。

「我的故鄉福建既是茶鄉,又是茉莉花茶的故鄉。解放前,四川、湖
北、廣東、台灣雖也產茉莉花茶,它的品種、窨制技術都是從福建傳
去的---

冰心對於茶的愛好是有淵源的,平生最喜茉莉花茶。她與茉莉花茶的
一世情緣和對故鄉(長樂是茉莉花的主要產地)的懷念緊密相連. 乃
公以為冰心會對她同鄉民國美女林徽音忌妒,爭的是那花香的情緻?


我一位北京美女友人說北京人因為買不起好茶,只好喝茉莉花茶.
讓我想到一個每次聽到都要泫然的北京名言: 好吃不過餃子 -- 過去
北京天氣冷, 沒青菜, 沒海鮮 -- 吃來吃去只有餃子?


魯迅曾專門寫過關於喝茶的文章.(1933 年 10 月 2 日發表於《申報
》 ),' 短短文字像是一個百分之百不會喝茶人的告白. 魯迅其實喝
的最多的是打折茶 . 魯迅住北京時, 算是高收入的, 況且還只能喝
打折茶, 可見我朋友說的沒錯-他文章說來說去都提到價錢.


和餃子相同,一個北京人唯一的選擇,我相信很多人若有起馬的好茶,
總不會去選被冰心老人當傳奇的茉莉花茶.


張愛玲一生看不起冰心是眾所週知,其中的奧秘存在咖啡和茶之間.

有人寫文章談及: 張愛玲的記憶中茉莉香片一定是苦的,否則她不會
以《茉莉香片》為名寫一個苦澀的故事,並在故事一開頭就說:我給
您沏這一壺茉莉香片,也許是太苦了一點……對於茉莉香片苦澀的記
憶,似乎伴隨著那個時代。

乃公說: 張派文學後來被當成海派, 她不喝茶應該可以拿來佐証她的
文字少了中國文學相當重要的苦澀味, 說她一生可以只走一條路, 看
遍人間世, 字裡行間少不了的是西點的甜味 -- 一個少女站在西點店
繭駐足痴視著裡頭的甜食.

冰心在 89 歲的寫《我家的茶事》中提及茉莉香片是她家鄉特產,從
小她看父親喝茶的蓋碗裡,足足有半杯茶葉,濃的發苦。她並不喜苦
澀於是用大半杯開水勾兌一些她父親的濃茶以止渴。她是在中年以後
才形成飲茶的習慣,之前只是喝水止渴 -- 當然茉莉花茶當水喝 (或
許牛飲 )時, 那也是北京人的餃子的選擇 -- 南方來看來, 不就是充
飢.

談及京派海派,不能不談這兩派來原:

京戲有京派海派, 論京戲, 可和喝茶不可一概而論, 因為京戲變成海
派, 總是有如加了咖啡的茶. 余叔岩一生看不起上海, 能不去就不去
. 但他的藝術終被他的弟子孟小冬唱成海派了, 乃公做為一個真誠的
余派粉絲, 說句公道話, 余派唱腔曾被入不了余門的楊派在中國大陸
被壓抑了數十年, 最後是由上海京劇院來發揚較多.


余叔岩認為,唱戲不能光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江西瓷壺好,不
是好使,是好看,為什麼好看,先要明白江西瓷是什麼材料做的,怎
麼燒的。唱戲光會板眼、腔調、身段,光知道有幾個工尺、幾個刀花
還不成,還要唱出滋味,耍出勁頭才成。味兒就是勁兒,學戲就是要
學勁頭,練功夫、吊嗓子也是練勁頭。台上把戲唱好,就是靠勁頭。
勁頭不對白費勁。常聽人家在北京唱春晚的好聽沒味的于魁智 -- 好
聽不過于魁智?, 我就相信北京人聽不出勁頭, 會不會和喝茶有關係.

我聽孟小冬教她一生唯一親灸的的門生錢培榮的錄音帶, 她用小噪,
一口一口有如母親餵奶, 教了全部余派唱腔, 一路強調的就是勁頭二
字 . 我想有人問我為被冰心奉為神明的茉莉花茶是眨了茶道 -- 北
京人說好喝不過茉莉, 好吃不過餃子, 因為二者少了余叔岩說的勁頭
.

被稱為京派文學的大師汪曾祺也曾有錢任性「如果茶葉不夠好,就
拿去煮茶葉蛋吧」. 我疑心他刻意要和魯大師劃分界限 -- 汪曾祺故
居年生於江蘇高郵。因為被被派往一所女子中學任教。1950 年調北
京市文聯、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先後擔任《北京文藝》、《說說唱
唱》、《民間文學》編輯。他會被當成京派, 可能和品味無關. 也許
他怕人家將他茶品和喝打折茶魯迅相比了.

北京人喝茶一般人比不了?

北京人愛喝茶,北京人喝茶的歷史很悠久。北京人為什麼愛喝茶呢?
這與相關歷史有關。早在清代中葉,南方產茶地如安徽、福建、浙江
等大茶商便紛紛在北京設立茶葉市場,他們看中的是北京政治中樞以
及大都市人群密集的特點,引導北京人瞭解茶,接受茶,愛上茶。



老北京人喝茶的茶具頗為講究,有一定規格。普通人家沏茶多用茶壺
,一個黃銅茶盤子,擦得亮亮的,上擺一把細瓷茶壺,配六個同色花
樣小茶杯。茶葉罐、蓋碗,需是成套的,蓋碗是給貴客或家中老人用
的。儘管茶葉品種很多:毛尖、雨前,珠藍等等,但老北京人鍾愛喝
香片(北京花茶)為主要用茶。

北京人愛飲花茶 -- 我總覺這一說好比洋人吃餃子用茄汁 (catchup)
調味一樣.


說北京人不會喝茶可能涉及毀謗, 因為看多了清宮戲, 皇帝們和他們
的家人喝茶可講究了. 中國人自明成祖建都, 好東西都拿到北京, 北
京人那有不會喝茶的道理. 我曾研究過北京烤鴨, 才曉得最早, 那是
只有皇家的人才能享受的東西, 直到十九世紀中期, 宮裡的廚師在禁
宮門外搭了烤爐,這道菜才由那三家名店帶到人間.看到老舍的茶館,
進出皆是貴族富人, 相信魯大師以他收入未能像現在人們清晨在星巴
克 starbucks 點卯一搬, 或如老廣在餐館飲早茶, 嘆世界. 我看戲
裡, 茶館的費用, 和看戲一樣, 不是普通人可以天天受用的 -- 全聚
德能和王府井夜市相比嗎?

說起張愛玲的茉莉情節, 有人說:

---張愛玲喜取茉莉香片苦澀的調性,
就像她筆下的愛情。但我更喜胡蘭成的感知,他在《今生今世》裡寫
余愛珍:「她不擦口紅,不穿花式的衣裳,夏天只見她穿玄色香雲紗
旗袍或是淡青灰,上襟角帶一環茉莉花……」

花倒是花. 昆劇牡丹亭提到冰壺, 用之來比喻心地清淨,恬淡。這可
能是冰心老人一生的美學標竿.

王昌齡詩《芙蓉樓送辛漸》:「一片冰心在玉壺。」成了中國人拿冰
心來等同情操. 茉莉花幾被中國人唱成國花, 其實它和眾多的漢家物
質文明,原是和咖啡一樣是泊來品.


茉莉花它源於漢朝,西漢時,茉莉花從佛國印度傳入福州,並被廣為
種植。中國人在沒茶喝時,可以會花來泡茶.原來它和冰心與林微音都
來自福州.

魯大師文章常被拿來和他兄弟比. 我說實話, 寧愛周作人, 而不喜魯
大師. 周作人寫過很多關于喝茶文章, 己經可列入茶典格局了.
在他寫的『再論喫茶』

舉明田藝衡《煮泉小品》:
    「唐人煎茶多用姜鹽,故鴻漸雲,初沸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薛能詩,鹽損添常戒,姜宜著更誇。蘇子瞻以為茶之中等用姜煎信佳,鹽則不可。余則以為二物皆水厄也,若山居飲水,少下二物以減嵐氣,或可耳,而有茶則此固無須也。至於今人薦茶類下茶果,
此尤近俗,是縱佳者,能損真味,亦宜去之。且下果則必用匙,若金銀大非山居之器,而銅又生腥,皆不可也。若舊稱北人和以酥酪,蜀人入以自上,此皆蠻飲,固不足責。人有以梅花菊花茉莉花薦茶者,雖風韻可賞,亦損茶味,如有佳茶亦無事此。」此言甚
為清茶張目---

把茉莉花拿來當茶,己經超過了薦茶蠻飲程度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