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7月 12, 2017

中國或許是一種古代舞蹈的名稱

中國或許是一種古代舞蹈的名稱  容乃公

在臉書上看到有人從考古的東西發現『中國』是兵器. 這是很大膽
的想法.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這一國寶
級的重器 1963 年出土於陝西寶雞。長達 122 字的銘文講到周武王
在滅商之後就有營建東都的重大決策。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王城的
重要歷史事件,而其中「宅茲中國」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文
曰:「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
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達文王,肆牧民。」


有人說『中,象形字,應該是軍旗。國當時寫為或字,象形乃盾牌與
戈的合併,會意為武器的總稱。中國,原來是軍事戰爭的工具。中,
象形字,應該是軍旗。國當時寫為或字,象形乃盾牌與戈的合併,會
意為武器的總稱。中國,原來是軍事戰爭的工具。』

我以為這個說法很可疑.

或字是會義字,不會是象形字.所以不應該是直指兵器.

『或』最早源自甲骨文,圖形是;其金文的圖形是,篆文的字形則是
。該甲骨文從囗從戈,囗象城形,以戈守之,會國之義;金、篆文從
戈從口從一,其義.

或字是會意字. 甲骨文字形從囗 (象城形 ), 從戈 (以戈守之 )。表
示以戈衛國。本義: 國家。... 〔古文〕?? 《集韻》越逼切,音閾
。《說文》邦也。從口從戈,以守一。一,地也。通作域。
出土文物中,「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
文。

寶級的重器 1963 年出土於陝西寶雞。長達 122 字的銘文講到周武
王在滅商之後就有營建東都的重大決策。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王城
的重要歷史事件,而其中「宅茲中國」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文曰:「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
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達文王,肆文王受茲因(命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牧民
。」出土文物中,

到底『余其宅茲中國』說是在王城中置放兵器. 這個可以稱為中國的
兵器應該會在其他甲骨文中提及.

中國應釋為中域。

成王開始營建宅於成周,舉揚武王,得到來自天的胙肉。成王誥宗小
子. 於京室。

古文卜辭或:從戈,從口。這個口字在甲骨文中可以代表很多象形的
意義,比如井,邑,口等等,在或這個字裡,口表示的是宮殿或者社
。宮殿和社是形影不離的兩種建築,宮殿是統治所在,社是祖宗所在
的祭祀場所。戰士執戈保衛宮殿或者保衛社,意味著或是一個國家的
首都的意思。就是說,或的甲骨文本義是首都,國都。到了西周初期
,或的首都和國都的本義產生了國這個字。國在或的基礎上加了一個
半包圍結構「匚」。這個「匚」代表的是國都的城牆。西周的兩京都
是三面圍城,剩下一面是有衛兵守護的大門。「匚」表示西周豐、鎬
兩京的大門可能是朝向正東的,因為如果城門正門向南,其國字的半
包圍結構也可以向下成為「□」。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像不同而有不同的
含義。大致說來,有以下六種概念:

1.一是指京師(首都)而言,如《詩經? 民勞》註:「中國,京師也
  」。

2. 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諸葛亮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
   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3.三是指中原地區,如《史記?東越列傳》:
「東甌請舉國徒中國」。

4.四是指國內、內地,如《史記? 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
  在蠻夷,五在中國」。

5.五是指諸夏族居住的地區,如《論語集解》:

「諸夏,中國也」。六是指華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史記》、《漢
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所以自漢代開始,人們常常把漢族建立的
中原王朝稱為「中國」。正因為如此,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便以
「中國」自居,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
夷」;而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
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又如在宋代,遼與北宋、金與
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中國』到了十九世紀才拿來代表國家

「中國」一詞所指範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
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們對自己所居
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
」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
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膨脹,「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
漢以來,又把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範圍之內的地區都
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 19 世紀中
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以後。


------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
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
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


在宗廟儀式中, 兵器可能只有一種情況會真的被拿來派上用場. 那就
是『武舞』


  《周禮春官》所說周代六樂中的周樂。又稱武。用以作為宗廟之
樂,祭祀祖先。在六樂中是一種武舞,歌頌武王伐紂的武功。據《禮
記樂記賓牟賈》載,共六段(六成)。第一段:表現戰前的準備,有
擊鼓、舞蹈、造型、歌唱;第二段:戰爭和勝利,有隊舞和獨舞;第
三段:滅商以後又向南方進軍;第四段:在南方取得勝利;第五段:
周公、召公協助紂王進行通知;第六段:對周天子的尊崇。歌詞在《
詩經周頌》中。《通典樂》:「秦始皇平天下,六代廟樂,唯《韶》
、《武》存焉。二十六年(前 221)改周《大武》曰《五行》。」可
知秦時猶存。

  周樂《大武》,是武王伐紂勝利後由周公創編的,內容就是表現
武王克商的豐功偉業。據春秋時孔子所見,這個樂舞開始先有一段長
長的鼓聲作引子,舞者(戰士)持兵器屹立待命。接著是六段舞蹈:
第一段舞隊由北邊上場,這是描寫出兵的情形,第二段表現滅了商朝
,第三段繼續向南進軍,第四段表現平定南部邊疆,第五段舞隊分列
,表示周公、召公的分疆治理,第六段舞隊重新集合,列隊向武王致
敬。舞蹈雖然是用的象徵性手法,並不像舞劇那樣描繪人物和矛盾過
程,但無疑這是一部表現當時重大事件的敘事性舞蹈作品。

  周公將這六部樂舞加以集中、整理、規範成一個整體,作為國家
的禮制,用於祭祀、慶典等活動。並對它們的演出儀制、祭祀對像、
服飾道具、樂歌宮調和舞者身份、演出場合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編輯本段舞曲簡介

  《大武》是周代編創的歌頌武王伐紂獲得勝利的樂舞作品,屬《
六舞》之一。共分為六段:(一)在一段擊鼓聲後,舞隊從北面上場
,舞者都手執武器,列隊而立,以歌唱表現了武王伐紂的決心。(二
)舞隊兩面有人振鐸傳達軍令,舞隊隨即分兩行,作激烈的擊刺動作
,邊舞邊進,表示已有滅商。(三)滅商後再向南進軍。(四)表示
南方的疆域已穩定。(五)舞隊再分兩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
,協助周王統治。接著有條不紊地變化各種複雜的隊形,形成整齊的
隊式後,舞者皆坐,作低勢的靜止場面,表示國家得到了很好治理。
(六)舞隊重新集合,排列整齊,表示對周王的崇敬。全舞結束。


  《大武》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影響的舞蹈。它的成就是多方
面的:一、武王伐紂是為了推翻商紂王的統治而進行的戰爭。二、《
大武》是手持武器的戰舞,這種舞蹈形式在原始舞蹈中已經存在,從
原始時代「刑天氏之樂」等,到歷代歌頌戰功的「武舞」,而《大武
》則發展了這種舞蹈形式,並有所創新。它的結構比較複雜,舞段安
排得體,概括而真實的表現了周人滅商的過程,以及滅商後班師回鎬
京(今西安);次年,武王病死,年少的成王即位,由周公召公輔佐
統治。商紂兒子武庚乘機聯合管轄,陝之東歸周公管轄,於是天下大
定。

  《大武》內容是由六成(段)樂舞來表現的。根據孔子對《大武
》的述評及其他有關記載,可以設想出《大武》的表演情況:第一段
:開始是一長段鼓聲,大概是舞蹈的前奏。舞隊已集合,準備上場,
接著,舞者手持武器,從北面出來,巍然屹立,徐緩悠長地歌唱,表
現了武王伐紂的決心並等待諸侯到來。(大意是:啊!強大的王師,
本來遵照文王的遺命,處於隱晦狀態;現在時代已大放光明,於是披
甲持戈而戰。我恭敬的繼承了這一功業,英勇的文王的將士們,於是
又都效力於後繼人,惟有你的功業確實足以取法。)  第二段:舞
蹈轉入熾熱的戰鬥氣氛,「發揚蹈厲」,表現周軍由姜太公率領的前
鋒部隊,直指商都朝歌,這時舞隊兩面有人以示傳達軍令。舞隊隨即
分成兩行,作激烈的擊刺動作,邊舞邊進,表示已滅商。(大意是:
啊!偉大的武王,他的功勳無與倫比。文德卓著的文王,為後代開創
了業績,戰勝了殷商,結束了戰禍,完成了你的大業。)

  第三段:表示凱旋後南歸。舞隊可能只作「過場」式的回還移動
。(大意是:文王經營過這一功業,我繼承下來,發揚光大,使它延
續無窮。我去討伐殷商,只是為了求得安定。這個周國所受的天命延
續無窮。)

  第四段:表示南方各小國成服於周,南疆已穩定。舞隊可能以宏
大、對稱、穩定的構圖,來顯示萬邦來朝的氣勢。(大意是:啊!偉
大的周國。登上高山四望,大山小山羅列,從山間流出的溪川都匯合
到大河。普天之下,萬邦來朝,報答頌祝周國所受的天命。)

  第五段:舞隊再分成兩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協助周王
統治。接著有條不紊地變化各種繁難複雜的隊勢。舞者皆坐,作低姿
的靜止場面。表示國家已得到很好的治理,國泰民安。

  第六段:舞隊重新集合,排列整齊,莊嚴肅穆的表示對周王的崇
敬。全舞結束。(大意是:綏靖萬邦,屢次得到豐年,上天對於周國
,永遠不會厭棄。英勇的武王統率著將士,征服了四方,安定了國家
。啊!他的威德也照耀到上天,偉大的周國,代表上天主宰人間。)
編輯本段藝術成就  《大武》從內容上看,反映了武王伐紂的征戰
生活。從藝術處理上看,這個認輸眾多的男子群舞,結構比較嚴謹,
隊形、動作、情緒有變化,有起伏,以表現激烈戰鬥場面的刺擊動作
和複雜的隊形變化,把舞蹈推向高潮。以整齊、規範、平穩的隊勢表
示取得完全的勝利,國家得到統一、安定。音樂有鼓聲作為前奏,物
段伴隨歌唱以烘托雄渾的氣勢。

如果非要把中國當兵器講. 我想最可能是指的是一種歌頌武王伐紂的
武功的武舞。
======================================================================
附章太炎談中國辭

中華民國解
章炳麟

中國之名,別於四裔而為言。印度亦稱摩伽陀為中國,日本亦稱山陽
為中國,此本非漢土所獨有者。就漢土言漢土,則中國之名以先漢郡
縣為界。然印度、日本之言中國者,舉土中以對邊郡;漢土之言中國
者,舉領域以對異邦,此其名實相殊之處。諸華之名,因其民族初至
之地而為言。世言崑崙為華國者,特以他事比擬得之。中國前皇曾都
崑崙以否,史無明征,不足引以為質。然神靈之育自西方來,以雍梁
二州為根本。宓犧生成紀,神農產姜水,黃帝宅橋山,是皆雍州之地
。高陽起於若水,高辛起於江水,舜居曲城(據《世本》,西城為漢
漢中郡屬縣。故公孫尼子言舜牧羊於漢陽。據《地理志》,漢中郡褒
中縣有漢陽鄉),禹生石紐,是皆梁州之地。觀其帝王所產,而知民
族奧區,斯為根極。雍州之地東南至於華陰而止,梁州之地東北至於
華陽而止,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曰華,則緣起如是也。其後人跡
所至,遍及九州島。至於秦漢,則朝鮮、越南皆為華民耕稼之鄉,華
之名於是始廣。華本國名,非種族之號,然今世已為通語。世稱山東
人為侉子者,侉即華之遺言矣。正言種族,宜就夏稱。《說文》云:
「夏,中國人也。」「蠻夷猾夏」,< 帝典 > 已有其文,知不起於
夏後之世。或言遠因大夏,此亦與崑崙華國同類。質以史書,夏之為
名,實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謂之夏,或謂之漢,或謂之漾,或謂之沔
,凡皆小別互名,本出武都,至漢中而始盛,地在雍梁之際。因水以
為族名,猶生姬水者之氏姬,生薑水者之氏姜也。夏本族名,非邦國
之號,是故得言諸夏。其後因族命地而關東亦以東夏著。下逮劉季,
撫有九共,與匈奴、西域相卻倚,聲教遠暨,復受漢族之稱。此雖近
起—王,不為典要。然漢家建國,自受封漢中始,於夏水則為同地,
於華陽則為同州,用為通稱,適與本名符會。是故華雲、夏雲、漢雲
,隨舉一名,互攝三義。建漢名以為族,而邦國之義斯在。建華名以
為國,而種族之義亦在。此中華民國之所以謚。今有為金鐵主義說者
曰:中國雲者,以中外別地域之遠近也。中華雲者,以華夷別文化之
高下也。即此以言,則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
血統之種名,乃為—文化之族名。


故《春秋》之義,無論同姓之魯、衛,異姓之齊、宋,非種之楚、越
,中國可以退為夷狄,夷狄可以進為中國,專以禮教為標準,而無有
親疏之別。其後經數千年,混雜數千百人種,而其稱中華如故。以此
推之,華之所以為華,以文化言,可決知也。故欲知中華民族為何等
民族,則於其民族命名之頃而已含定義於其中。以西人學說擬之,實
采合於文化說,而背於血統說。華為花之原字,以花為名,其以之形
容文化之美,而非以之狀態血統之奇,此可於假借會意而得之者也。
為是說者蓋有三惑。一曰未明於托名標識之事,而強以字義皮傅為言
。夫華本華山,居近華山而固有華之稱。後代華稱既廣,忘其語原,
望文生訓,以為華美,以為文明,雖無不可,然非其第—義,亦猶夏
之訓大,皆後起之說耳。且如印度人種,舊稱為阿黎耶,今人推究其
始,則為農夫,而其後或言貴人,或言聖者,此實晚出之義,乃種人
所以自矜尚也。就以有義言之,中國向日稱民為黎民,至秦則曰黔首
。黎雲、黔雲,皆謂其黑髮也。然不得以一切黑髮者盡指為同族。縱
今華有文化之義,豈得曰凡有文化者盡為中國人乎?必如所說,則凡
有農夫,皆得為印度人;凡有貴人、聖者,亦皆得為印度人,安得此
瀆亂汗漫之言也?


今夫蠻夷戎狄,固中國所以表別殊方者。其始劃種為言,語不相濫。
久之而旃裘引弓之國,皆得被以斯名。胡本東胡,久之而稱匈奴者亦
謂之胡,久之而稱西域者亦謂之胡。番本吐番,久之而稱回部者亦曰
西番,久之而稱台灣之野人者亦曰生番。名既濫矣,而不得謂同稱者
即為同國同族,況華之名猶未同也。特以同有文化,遂可混成為一,
何其奢闊而遠於事情耶?二曰援引《春秋》以誣史義,是說所因,起
於劉逢祿輩,世仕滿洲,有擁戴虜酋之志,而張大公羊以陳符命,尚
非公羊之舊說也。案中國自漢以上,視蠻閩貉狄諸族不比於人,故夷
狄無稱人之例。《春秋》嘗書邢人、狄人伐衛,齊人、狄人盟於邢。
公羊不言其義。夫引異類以剪同族,蓋《春秋》所深化誅。狄人不可
人而邢人、齊人人之,則是邢人、齊人自儕於狄也。非進狄人,實以
黜邢人、齊人。老子有言,正言若反。觀於《春秋》書狄為人,其言
有隱,其聲有哀,所謂志而晦哉!若夫潞子嬰兒,赤狄犬種,晉與為
婚,既非匹偶,及遭虐殺,興師復仇,書潞子者非謂夷狄有君,亦正
所以賤晉,與書狄人者同科。而公羊謂潞子為善,斯言之不從矣。其
有貶黜諸華同於夷狄者,則《春秋》書晉伐鮮虞是。何氏解詁曰:謂
之晉者,中國以無義故為夷狄所強。今楚行詐滅陳、蔡,諸夏懼,然
去而與晉會於屈銀,不因以大綏諸侯,先之以博愛,而先伐同姓,從
親親起,欲以立威行霸,故狄之。是所以狄晉者,正以其自戕同氣,
委陳、蔡於夷而不顧耳。夫棄親□而媚諸夷,又從而則效之,則宜為
人心所深嫉。令人惡範文程、洪承疇、李光地、曾國藩輩,或更甚於
滿洲,雖《春秋》亦豈有異是。若專以禮教為標準者,人之無道至乎
就父烝母而極矣,何《春秋》之書此者亦未嘗賤之如狄也?至於吳楚
封域不出荊揚,固禹貢九州島之地。熊繹、周章,受封命族,豈與赤
狄山戎同例?特其地雜有諸蠻,而吳楚漸其污俗,又以不修職貢,自
外宗周,故為《春秋》所貶。召陵征而苞茅入,黃池盟而命圭從,則
進之同於齊、晉,以其本非夷狄,故向日自外則退之,今日自內則進
之,是猶越雋益州,漢世久設郡縣,及唐末南詔畔援,聲教壅隔,宋
世王靈不遠,不得巳而棄雲南,至明復隸版籍,豈得曰雲南本夷狄,
至明始進於中國耶?夫子本楚之良家,而雲楚為非種,以憂勞主父,
效忠穹廬,故遂不憚污辱其鄉人。慮大義滅親之泰過也。


蓋《春秋》有貶諸夏以同夷狄者,未有進夷狄以同諸夏者。杞用夷禮
,則示貶爵之文。若如斯義,滿洲豈有可進之律。正使首冠翎頂、爵
號巴圖魯者,當退黜與夷狄等耳。三曰棄表譜實錄之書,而以意為衡
量。如彼謂混淆殊族至千百種,歷久而稱中華如故是也。夫言一種族
者,雖非銖兩衡校於血統之間,而必以多數之同一血統者為主體。何
者文化相同自同一血統而起,於此復有殊族之民受我撫治,乃得轉移
而翕受之;若兩血統立於對峙之地者,雖欲同化莫由。中國魏晉以來
異族和會者數矣。稽之譜諜,則代北金元之姓,視漢姓不及百一。今
試於通都廣市之間,四方所走集者一一詢其氏族,舊姓多耶,抑弔詭
殊恆之姓多耶?其間固有私自改變與朝廷賜姓者。征之唐末人姓氏書
中,其數猶最微末。夫豈徒保中華民族之空模,而以他人子弟充其闕
者。


或曰:若如是,則滿洲人亦居少數而已,稍相同化於我矣,莫不可與
同中國?為答曰:所以容異族之同化者,以其主權在我,而足以翕受
彼也。滿洲之同化,非以受我撫治而得之,乃以陵轢顛覆我而得之。
二者之不可相比,猶婚媾與寇之例。以婚媾之道而歸女於吾族,彼女
則固與吾族同化矣。以寇之道而據我寢宮,入我床笫,亦未嘗不可與
我同化,然其為怨為親,斷可識也。吾向者固雲所為排滿洲者,亦曰
覆我國家,攘我主權之故。若其克敵致果,而滿洲之汗大去宛平以適
黃龍之府,則因當與日本、暹羅同,視種人順化歸,斯受之而已矣。
然主權未復,即不得舉是為例。人有病而啜粥者,於吐下之後可也。
未吐下時而先啜粥,非直滋病,亦歐惡不能下噲咽。先後之序,其術
其心皆如是矣。說者茫昧,私臆吾輩非以民族主義為主義,乃以民族
主義為手段,是猶見未吐下而屏粥者曰:是徒懼其滋病耳,不知本自
歐惡,未嘗欲一箸一匕之入咽也。夫不知中華之名義,斯所以有三惑
也。


中國以先漢郡縣為界,而其民謂之華民。若專以先漢郡縣為界者,則
蒙古、回部、西藏之域不隸職方,其經營誠宜稍後。若夫樂浪、玄菟
,即朝鮮之地。交趾、日南、九真,奄越南而有之。至於林邑,則柬
埔寨是也。以民族言,二國起居衣食多與禹甸同風。言語雖殊,而文
字誦讀能中其音,異於日本之隔閡者。血統則朝鮮稍雜,而越南皆吾
冠帶之民,間有蠻人時相錯雜,則與瓊雷一例。是二國者,非獨力征
經營,光復舊土為吾儕當盡之職,觀其受制異國,舉止掣曳,扶衰禁
暴,非人道所宜然乎。朝鮮設郡,止於漢魏。越南則上起秦皇,下逮
五季,皆隸地官之版,中間闊絕,明時又嘗置行省矣。今二國之陵籍
於異域則同,而政術仁暴稍異,故經營當有後先。其次則有緬甸。緬
甸非先漢舊疆,特明代眾建土司隸於雲南承宣之部。土民習俗雖異諸
華,而漢人徙居者眾,與干崖盞達為鄰類。然既未設流官,宜居朝鮮
之次,外人之遇緬甸猶視越南為寬,則振救無嫌於緩。西藏回部,明
時徒有冊封,其在先漢,三十六國雖隸都護,比於附庸,而非屬土。
今之回部又與三十六國有殊。蒙古則自古未嘗賓服。量三荒服之後先
,則西藏以宗教相同猶為密邇,回部、蒙古宜無一與漢族相通。故以
中華民國之經界言之,越南、朝鮮二郡必當恢復者也;緬甸—司則稍
次也;西藏、回部、蒙古三荒服則任其去來也。然而事有難易,得以
曲成,不得以徑行,舉措之宜,或與誓願相左。




今者,中華民國慮未能復先漢之舊疆,要以明時直省為根本(除緬甸
。)越南、朝鮮其恢復則不易。惟緬甸亦非可以旦夕致者。三荒服雖
非故土,既不他屬,循勢導之,猶易於二郡一司。其同化則互有難易
。若計言語文字者,則新疆既多漢族,而回民聰穎勝於蒙古,其教易
入。蒙古雖顓愚,以漢人數往貿易,亦漸能效其音聲。獨西藏為僻左
,又向習波黎文字,既有文明之學,不受他熏,則漢語或相扞格。故
語言文字之化當盡力者莫西藏若也。若計居食職業者,回部耕稼與漢
俗不甚差違,宮室而居,外有城郭。西藏山谷阻深,雖欲遊牧,其勢
不能廣衍,放任地力者亦多,待其土地磽確,栽種獨宜青稞,上者止
於牟麥,而粳稻不適於土宜,木城雖陋,猶愈於支幕者。至於蒙古,
戈壁蔓延,雖平地亦多沙漠,天若縱之使事遊牧,即不得不張幕而處
。其王與台吉輩雖有寢室,而不可遍及烝民。故居食職業之化當盡力
者莫蒙古若也。若計法律符令者,西藏雖聽於神權,清政府亦多遣滿
員輔其吏治,今仍可以漢官治之。蒙古自有酋長,其律亦與中土大殊
,然如塞外歸化諸城,凡諸獄訟以同知司裁判,諸台吉環坐其旁,應
對唯謹,稍不稱意,以手抵案而比之,然則漢官任治,非不可行於內
外諸盟。獨回部以無罪而亡,滿洲遇之浩虐,非若蒙古之為肺腑,藏
教之被尊祟,今雖暫置行省,猶歲勒回民以供諸王之役使,滿洲視回
部若草芥,而回部亦深惎滿人,遷怒貤憎及於漢族吏治,稍有不適則
噪變隨之。故法律符令之化當盡力者莫回部若也。今欲使之同化,惟
設官興學,專意農工而法律暫因其故。必期以二十年然後可與內地等
視。吾向者有言曰,浸假言語風俗漸能通變而以其族醇化於我,吾之
視之必非美國之視黑民。若今有人就吾之說而詰之曰,使其不然,則
見今之未醇化於我者,吾視之將不得不如黑民,以待黑民者待蒙、回
、藏人,即為民族主義而不得已之政策也。夫曰醇化以後則不與美國
之視黑民等者,謂其得預選舉見之行事,不以空言相欺耳。非曰其未
醇化以前,則特定區劃逾之者,斬殺唯命也。未醇化以前,固無得預
選舉之事。彼為金鐵主義說者曰,蒙、回、藏人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者,必以通中國語為惟一條件。夫能通中國語者,則已稍稍醇化矣,
然於中國社會之形態能切其一二耶?情偽不知,利病不審,坐而論道
則勿能,縱令隨眾予奪,亦與投鉤何異。且所為建設代議士者,非獨
為人民平等計。詢於芻蕘,固欲其言之有益於治耳。若言之而不能中
要領,與不言同,則選舉固可廢矣。故專以言語同化者,必不足以參
通國之政也。必不得已,惟令三荒服各置議士,其與選者惟涉於彼部
之事則言之,而通國大政所不與聞,則差無弊害耳。非獨此也。滿人
於中國語言文字既同化矣,而職業猶不。三荒服若回部、西藏猶有耕
稼,蒙古猶有遊牧。滿人則於此亦未服習,斯所謂惰民者。貴人惟逐
倡優歌二簧彈琵琶以終日月。駐防之軍日提雀籠嬉遊街市,寒則擁裘
而出,兩臂結胸腹間持熏爐以取暖,行過餅家見有美食則張口而唼食
之,不以指取。此人人所共睹者。彼其(此口)寙偷生,不知民業,
又三荒服之不若。世人或以滿人文化視三荒服為最高,徒就此方見有
法政陸軍之學生而言之耳。此雖成就亦只入官從軍之技,其不知民事
自若也。且人非生居閭裡,日睹米鹽瑣屑之情,則雖專精法政而入官
猶無所效。近世為長吏者,都邑之士必不如村落之儒,經世之通材必
不如田家之訟棍,豈非講習虛言不如親睹實事之為愈歟?昔滿洲偽高
宗欲盡去天下州縣,悉補以筆帖式。劉統勳曰:州縣治百姓者也,當
以曾為百姓者為。然則代議士者為百姓代表者也,可弗以曾為百姓者
充之乎?議士之用,本在負擔賦稅,不知稼穡之艱難,閭閻之貧富,
商貸之贏絀,貨居之滯流,而貿焉以議稅率,未知其可。今彼滿人,
於百姓當家之業所謂農工商賈者,豈嘗知其豪耗,而雲可為議士,何
其騖虛言而忘實事也。且近世為僧侶者,即不得充代議士,彼僧侶者
豈絕無學術耶?正以寺產所資,足以飽食與農工商賈之事相隔故也。
然以歐美之僧侶,比滿洲之法政陸軍學生,則明習民情與否,又相縣
矣。滿洲者,勿論學生、馬甲,其為惰民一也。己不事生產而評論人
之生產,已不納租稅而議論人之租稅,於權利則不當有,於事實則無
所知,彼滿人而欲有代議士之資格邪,宜俟革命以後,盡裁甲米,退
就農耕,乃始為與漢人同化,然後得與中國之政治耳。金鐵主義論者
一與僅知語言之滿洲人,再與僅知語言之三荒服人,誇言平等而忘利
害中失之端,其癥結非難破也。在昔漢唐末明之世,初任文吏,後進
儒生,人材迂通,雖非同揆,要其講求吏治,哀念民生,先後一也。
是故當其末造,朝政不綱,而吏治猶清於下,未有若滿洲之汗漫者。
滿洲初載任用族姓,柄政者皆介冑武夫,非獨刀筆文法有所不曉,民
生百事尚未能舉其名號也。(世傳偽高宗南巡時,見田間有稻秧,問
言何草。此非獨一人而已。民間事業,隔閡可知)又其素性貪饕,以
苞苴為應有,慚德在躬,然即無以廉問群吏,是故吏治得失本非其所
措心,而漢官亦承其風旨,曹司則不知法律,府縣則不接吏民,循吏
之傳半錄虛文,於成龍、余甸之徒前世所恆有者,於斯乃為麟角。其
誇言經世者,則曰瞻言百里方略何如而已,蓋所舉不出攻略聚斂二端
,而遊說橫議之風以起。遠猶辰告,而不能治一水門。長駕遠馭,而
不能捕一劫盜。經畫國常,而不能理一凶政。高張籌策,而不能平一
租庸。率天下而為魏了翁、馬廷鸞、真德秀、丘浚之徒。手把「三通
」,躬述「衍義」,猶不如田千秋之不學無術足以富民。何者,退野
人而進華士也。至於近世,則墨吏盈朝,貪污載路,繩以法律,以屋
可誅。一介清廉之長官且不可得,況復為民興利規夫講求吏治,至纖
至悉,又必履行經驗而後得之,非搖唇鼓舌大言自肆者所能為。至言
立憲則不然,剿襲講義,粗涉政書,言之至易,而比於講求吏治者為
名高。金鐵主義論者蓋聞其風而興起矣。彼見滿洲政府近時所注意者
,無過聚財講武二端,而於吏治得失,民生隱曲,曾不一語及之,以
為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但使國會成立,籠罩群生,則中國己足以
治,誠如是,則彼所謂憲政者,金雲鐵雲而已。其去漢唐盛時專制之
政,何其遠耶!蓋曩者包世臣、汪輝祖輩所見雖近,而吏治民生言之
至悉。金鐵主義論者則並此亦不知也。近者,梁啟超輩日扇虛言,猶
知吏治點污不可姑息,欲求立憲,必先之以開明專制。金鐵主義論者
則並此亦不知也。不言吏治得失,則行媚可及於臧吏。不計民生隱曲
,故選舉可及於惰民。彼且謂今之滿人可充議士,何論三荒服人猶有
職業者!吾所見者,則與此異。方其未醇化時,宜分部為三,各設一
總督府。(中華民國建後,各省督撫當廢,惟存布政使為長官,總督
即專為荒服設也。)而其下編置政官,其民亦各舉其賢良長者以待於
總督府,而議其部之法律財用征令,以授庶官而施行之。興其農業,
勸其藝事,教其語言,諭其書名,期二十年而其民可舉於中央議院。
若是則不失平等,亦無不知國事而妄廁議政之位者。廟謀人道,兩無
所虧,則亦可以已矣。若謂漢土面積小於三荒,興亡絕續之交,必將
奮而自主,非用兵力則不足以致之者。不悟三荒相合誠較漢土為寬,
分部計方,則回部、西藏二者各當漢土三分之一,惟蒙古乃略相等。
雖然,蒙古之眾,建諸侯久矣。非內部有梟雄,先以武力蠶食諸鄰如
噶爾丹所為者,則必不足以自恣。西藏自元滅吐蕃以後建立法王。明
之代元,清之代明,西藏皆率土來賓,不煩一旅。彼滿洲者或以祟信
黃教,得其歡心,如明大祖曷嘗以此為市耶?必以宗教為歡,則中國
亦有文成公主,西藏尊之以為神母,號曰多邏伊伽,此亦可援以為質
者。蒙古自萬歷以後,漸胡土克圖之化,則殺掠之心已衰。西藏不絕
,蒙古亦易馴耳。若謂英、俄二憝,狼子野心,乘隙窺邊,誘以他屬
,此雖滿洲政府不亡,其勢猶不可禁,何獨革命之世然也。且方今社
會革命之聲遍佈歐土,而印度亦有謀光復者,人亦有言虎嘯而谷風應
,一朝雲合,勢如燎原,彼何暇肆侮於二方哉!獨回部民氣剽悍,易
於集合。滿洲遇回人既慘酷無人理,其再征者為左宗棠之湘軍,彼則
亦以虺蛇視漢族。三荒之中,獨此觖望,念烝民之同柢,豈彼回部當
為戮民?幸而解怨則可以寧輯矣。不然,彼實有國,吾豈可以劫奪得
之?向者有雲,回部諸酋以其恨於滿洲者刺骨而修怨及於漢人,奮欲
自離以復突厥花門之跡,猶當降心以聽,以為視我之於滿洲,而回部
之於我可知也。金鐵主義論者有憂之,則曰此內部瓜分之計也。內部
既瓜分,使中國以外若無各列強之環伺,則漢人以一民族組織一國家
,平等自由,相與為樂,雖曰主義狹隘,然以自私為樂,亦未嘗非一
義也。無如保全領土之說,方為各強國中一派之所主張,而—派反對
之。反對之者,俄為其首。俄固日日欲攫蒙回之地以入其囊中也。今
見中國各族分離,而蒙回之程度又不足以自立一國,豈有不入蒙回之
地以佔領之乎?俄既入蒙回,英必入藏,法必人滇粵,而漢人之土地
亦將不保,直以內部瓜分之原因,而得外部瓜分之結果矣。夫保全領
土於歐人則何利?必其可取直取而代之耳。安用是煦煦孑孓者為耶?
誠知地大物博,非須臾所能摭拾,四分五裂之餘,兵連不解,則軍實
匱而內亂生,其言保全,非為人道亦所以自完耳。不然庚子聯軍之役
,四方和會,師出有名,而虜酋亦己播遷關右,不以此時瓜分中國,
乃待日本勝俄之後乎?且使革命不成,則滿洲政府固在,而回部無以
自離,因無瓜分之道。革命果成,取此深根寧極之政府而覆滅之,其
兵力必非猶人而已,縱不足以抵抗歐人,然其朝氣方新,威聲遠播。
彼歐人之覘國也,常先名而後實,自非吹而可僵者。亦未至輕召寇仇
為勞師費財之舉而回部之脫離也,吾豈與之砉然分訣耶?彼其人材稀
疏,政治未備,事事將求助於漢人,視為同盟,互相犄角,則足以斷
俄人之右臂明矣。雖然此宜為回人自立計也。若其深明禍福,辨別熏
獲,知往日之興兵構怨出於滿人,而漢族非為權首,又以地處偏隅,
雖苟足設險自完,無由進於開明之域。


如是則求與漢人同化之不暇而何自離之雲。要之事有奇恆,塗有險易
,則不得不慮及於是耳。若三荒服而去其一,余二者固未必自離;若
三荒服而一切同化於吾,則民族主義所行益廣。自茲以後,二郡一司
反乎可覆,則先漢之疆域始完,而中華民國於是真為成立。吾觀滇中
人士,多發憤於越南緬甸之亡,曾欷累息恆思收復以為愉快,自余則
未有系念者。中華民國之義孰深知之,其惟金馬之神、碧雞之靈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