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6月 08, 2017

由日本俳句的中國戲曲傳統談起

由日本俳句的中國戲曲傳統談起 --容乃公

俳字原出于非字, 「非」是「排」的本字。非,甲骨文是指事字,字
形在相北的兩個人(背)頭上各加一橫指事符號,表示兩人思想相背
、觀念衝突、行為排斥。有的甲骨文變形,指事特徵消失。造字本義
:思想相背者之間互相抵制、排擠,相互攻擊、責難。當「非」的「
排斥」本義消失後,甲骨文在「非」字基礎上再加雙手另造「排」代
替,強調「排」的手部行為特徵。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有所變
形。從本義上看,時日恰當為「是」 *;相互抵制為「非」。

《說文解字》:非,違也。從飛下翅,取其相背。凡非之屬皆從非。

《說文解字》:非,違背。字形採用「飛」字下部表示「翅膀」的字
形部分構成,採用左右兩翼相背的含義造字。所有與非相關的字,都
採用「非」

在春秋中, 孔子每談到古代的俳戲, 可見中國人從商周或更早即有俳
文化的傳統.

孔子曾提到侏儒戲爛熳樂: 孔子《家語》曰:魯定公與齊侯會於夾穀
,孔子攝行相事,齊宮中之樂俳優、侏儒戲於前。《列女傳》曰:夏
桀既棄禮儀,淫於婦人,求四方美人,積之後宮,造爛熳之樂。


可見俳字和相對有關. 即互相抗排. 在古時, 可能指二人以言辭對談
, 進而變成談戲對責, 後來產生了戲劇的效果.



俳句,日本古典短詩,由 17 字音組成,原稱俳諧(誹諧)。日本最
早的俳句出現於《古今和歌集》(收有「俳諧歌」 58 首),至江戶
時代(1600 年- 1867 年)則有從「俳諧連歌」產生的俳句、連句
、俳文等。

俳句是一種有特定格式的詩歌。俳句的創作必須遵循兩個基本規則:
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個日文字母組成俳句中必定要有一個季語
。所謂季語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節用語。在季語
中除「夏季的驟雨」、「雪」等表現氣候的用語外,還有像「櫻花」
、「蟬」等動物、植物名稱。另外,如「壓歲錢」、「陽春麵」這樣
的風俗習慣也多有應用。這些「季語」通常帶著現代日本人民對於幼
年時代或故鄉的一種懷念眷戀之情。

日本的俳句會從誹諧 (即戲曲 )演化為專注季節變化和生活情趣, 可
以拿來研究文化史變遷.



俳字原指諧戲也, 詭喻 -- 譎諫倡即發歌也. 這個觀念是從印度文化
來的. 或和佛教色相有關. 季節變化即自然之色相. 中國的國劇在元
朝即名曰腳色, 此色來自印度印度管戲為蘭喀即色行色也.

俳在傳統中國文學並非美辭. 因為它不夠正經. 比如唐代的劉知幾《
史通》反對作史者一味追求文彩而忽略內容的真實。他說: 「今之所
作, 有異於是。其立言也, 或虛加練飾, 輕事雕彩。或體兼賦頌, 詞
類俳優。文非文, 史非史。譬夫烏孫造室, 雜以漢儀, 而刻鵠不成,
反類於鶩者也。」

中國文學到了六朝,,文人好「變異之談「作意」,云「幻設」者,
則即意識之創造矣。此類文字,當時或為叢集,或為單篇,大率篇幅
曼長,記敘委曲,時亦近於俳諧,故論者每訾其卑下,貶之曰「傳奇
」. 中國傳奇之始, 好意與「幻設, 可看成俳戲的同類.

中國傳統詩的諷, 比如詩經的風, 一直是中國文學有最高的比重, 在
《離騷》或日本是有關係的. 屈原放逐江南後,思想中充滿著矛盾和
鬥爭,根本原因就是《離騷》提出的是否離開祖國的問題,這就造成
他「愁懣山澤,魂魄放逸」的精神狀態。詩人採用民間招魂的形式,
極力描寫四方上下的險惡和故鄉居室、飲食、音樂之美,不僅賴以堅
定自己不肯離開祖國的意志,寄託他對故鄉的熱愛,甚至流露了重返
故都再得進用的願望。這與《離騷》的上下求索、眷戀故鄉的思想感
情是一致的。鋪張那些物質享受,雖然不一定屬於詩人自己,卻是他
曾與楚王「圖議國事」,經常出入遊宴的處所,耳聞目見的事物。這
正是詩人的苦心孤詣之所在,不是什? 俳諧之文。人認為《招魂》是
以文滑稽,那是輕看了這篇作品的。《招魂》在藝術上的特色是鋪?
豐富,想像奇特,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它的鋪寫方法對後來漢, 甚至
六朝都有影響.


六朝人的浪漫,或曰來自西方,其本質即為中國楚文化的一種情懷.
屈原的文學在浪漫中,有很重的諧謔味道,即反諷的性向.

日本的俳句即承接這個傳統.

日本有一種諷刺詩,即俳句的另一變體,即狂句.
  這種諷刺詩在日本稱作「狂句」,普通叫作「川柳」。狂句是俳
句的變體,正如狂歌是和歌的變體。當初由俳諧連歌發生一種異體,
先出七七二句為題,令各人續五七五的三句,名「前句附」,其前句
務取意義廣泛者,以便續者可以自由構思。《文學小話》中所載,即
其一例。

  「圓而方,長且短,
    拿了圓盆盛著一方豆腐的跛腳。」

    同

  「汲起月光的,井闌內的雙吊瓶。」

    山崎宗鑒的《犬築波集》裡也收著同類的句,今錄其一。

   「也想炒,也想不炒,
     窮和尚收著的一點豆子。」


和諷一樣, 另一個可能是俳句發源有關的文學傳統即變與幻:

  幻設為文,晉世固已盛,如阮籍之《大人先生傳》,劉伶之《酒
德頌》,陶「四夷之樂,雜以奇幻。」他曾在元封三年(公元前年)
,舉行了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雜技百戲會演,以招待西域各國使臣。在
宴會上,一些精於雜技魔術的妓女表演了精彩而壯觀的節目。不僅宮
廷如此,在其他達官顯貴、豪強地主、富商大賈的生活中,這些雜技
魔術也成為不可缺少的娛樂項目。御史大夫桑弘羊說「:夫家人有客
,尚有倡優奇變之樂,而況縣官乎?」甚至在辦喪事時,也是「歌舞
俳優,連笑伎戲」

俳戲在漢朝己經很發達了.

西漢的「俳戲」《古掾曹》和「歌戲」其次有所謂俳戲〈古掾曹〉。
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五載西漢宣帝時,有云:

京兆有古生者,學縱橫、揣磨、弄矢、搖丸、樗蒲之術,為都掾史四
十餘年,善訑謾。二千石隨以諧謔,皆握其權要而得其歡心。趙廣漢
為京兆尹,下車而黜之,終於家。京師至今俳戲皆稱〈古掾曹〉。

俳文化發生在日本後, 輕取為有禪味的東洋人情調, 和日本的浮世的
世界觀互相對照, 能被中國人接受令人有另類的感受. 這種差別從周
作人的散文與魯迅二個同時受日本影響的大異其趣的風格可看出. 周
樹人散文的朝花夕拾說的是中國人帶有很重的傳統俳戲的迷信與中國
人的信仰有很強烈的執著, 但是周作人的文字那種連胡蘭成都無法摸
擬的 -- 英國散文開創者蘭姆 (Charles Lamb) 中的 Whimscal, 在
我看來, 即日本俳句文化, 是周作人散文或許可以超越他聲音比他大
的兄弟的理由. 至少這一點對我這個對俳句頗為外行的人是相信的.

胡蘭成在心經隨喜談日本人俳句佛家的傳統說這是日本人的情操,看得出他和日本
文化的緣份是累世因緣,在中國文化是少見,不過讀了他的文章,我們反而
體察日本俳句傳統的美學..我以為
這和他最後歸根落土在日本變成他一生的業,志業,或業障,應該就是累世的因緣.

心經隨喜:

  同一時期日本亦完成了奈良和京都的寺院建造,佛教帶來的日本人的新情操
,催生了《平家物語》。如果沒有佛教的傳入,或許也不會有《平家物語》和芭
蕉的俳句。《平家物語》之悲猶有佛教色彩生鮮之處,到了芭蕉詩歌那種沉色素
樸的況味,可以說並非佛教影響到日本情操,而是以日本情操自生的。佛教之於
日本人,與其說是盂蘭盆舞,或是街坊常見的臨濟宗,乃至某教派之類的信仰,
毋寧說是全然在無所覺察的地方化成了日本情操。全世界無可追隨的和服那種沉
色,是很佛教化的。而印度少了這股沉色的況味。日本神道除了紅、白、茄紫三
色之外,還又多了淡茶沉色,這對日本文明來說,著實是值得慶幸。

相反的,後來死在中國,因為通敵而坐牢的周作人,介紹俳句,讀來比較可以
領會一點俳句的情調:

俳句注重四季的變化, 與植物的世界, 在近代文學被五四的日本通周
作人每每談起.

周作人:


掃墓時候所常吃的還有一種野菜,俗稱草紫,通稱紫雲英。農人在收
穫後,播種田內,用作肥料,是一種很被賤視的植物,但採取嫩莖滴
食,味頗鮮美,似豌豆苗。花紫紅色,數十畝接連不斷,一片錦繡,
如舖著華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狀若蝴蝶,又如雞雛,尤為
小孩所喜,間有白色的花,相傳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
本《俳句大辭典》云:「此草與蒲公英同是習見的東西,從幼年時代
便已熟識。在女人裡邊,不曾采過紫雲英的人,恐未必有罷。」中國
古來沒有花環,但紫雲英的花球卻是小孩常玩的東西,這一層我還替
那些小人們欣幸的。浙東掃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隨了樂音去看「上
墳船裡的姣姣」;沒有錢的人家雖沒有鼓吹,但是船頭上篷窗下總露
出些紫雲英和杜鵑的花束,這也就是上墳船的確實的證據了。
                 十三年二月

《俳諧歲時記》是從前傳下來的東西,雖然新的季題不斷的增入,可
是舊的卻還是留著,這裡「貓的戀愛」與鳥雀交尾總還是事實,有些
空虛的傳說卻也羅列著,例如「田鼠化為鶩」以及「獺祭魚」之類。
大概這很受中國的月令裡七十二候的影響,不過大雪節的三候中有「
虎始交」,《歲時記》裡卻並不收,我想或者是因為難得看見老虎的
緣故吧。虎貓本是同類,恐怕也是那麼的嚷嚷的,但是不聽見有人說
起過,現代講動物園的書有些描寫它們的生活,也不曾見有記錄。《
七十二候圖贊》裡畫了兩隻老虎相對,一隻張著大嘴,似乎是吼叫的
樣子,這或者是仿那貓的作風而畫的吧。贊曰:

「虎至季冬,感氣生育,虎客不復,后妃亂政。」意思不很明白,第
三句裡似乎可能有刻錯的字,但是也不知道正文是什麼字了。
    (1964 年 5 月發表,選自《知堂集外文‧四九年以後》)

若你想對接近俳句,我建議你去讀點周作人的散文,他的散文本身和胡蘭成不同的
地方就在于特有的和風的風味,也就是俳句的傳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