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3月 05, 2016

聽上海京劇院海派戲《龍風呈祥》

聽上海京劇院海派戲《龍風呈祥》容乃公

今年中國開啟拍攝十部京劇經典傳統大戲, 作為傳承和發揚國粹京劇
的重大工程。春節前後在上海大劇院首先推出兩出。一出由上海京劇
院承坦, 著名演員尚長榮和史依弘主演的《霸王別姬》; 一出由國家
京劇院承擔, 彙集全國名家出演的《龍風呈祥》; 還有八出尚無訊息
。這兩場演出是為了廣泛徵求意見, 以求把戲打造成精品, 拍成電影
, 留存後代。

昨天, 看完了央視重播的《龍風呈祥》, 這是由上海京劇院編的老戲
新演. 對我這個余派忠實信徒來說, 看過了, 不由得有些感想. 尤其
是上海人在想重建海派戲的用心, 以及京劇界新的一代的思路. 一則
以喜一則以憂. 主要不在演員工力, 而在于那個我們一聽又聽的骨子
老戲《龍風呈祥》味道就是不一樣.


在過去二十多年年來, 自從大陸主要的京劇院, 北京, 天津, 上海三
個地方, 無數次的到台灣演出. 我們台灣和大陸的戲迷從大陸只有揚
派而沒有余派的, 只聽張君秋, 而少人唱梅派的時代, 到後來京劇開
始在中國大陸因為復古流行, 我們開對當年京派和海派的涇渭漸漸沒
有感覺. 今天聽到上海京劇院的《龍風呈祥》, 以南戲標榜, 我終究
把全本戲看完.


三十年代初魯迅先生寫過一篇雜文《「京派」與「海派」》,後收入
《花邊文學》一書。他說:「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國之租界
,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沒海者近商,近官
者在使官得名,近海者在使商獲利,而自己賴以餬口,要而言之,不
過『京派』是官的幫閒,『海派』則是商的幫忙而已。」

魯迅一生, 因為寫寫雜文, 對很多問題評論未必有專業的見解. 他愛
說人家幫閒, 比如袁枚就被他罵過. 至于北派京劇幫了做官的, 海派
幫商, 都是他信口開河, 而他自信一生只幫窮人百姓. 這種文風, 也
算一格.


話說北派表演為主, 這回親眼 (南派戲不講聽, 重看 )看到全劇,
我覺得上海人的京劇趣味真實領教. 這戲中有很多我們都不習慣的,
比如傳統北派的周瑜由小生應工, 這回郤由專工余派的老生藍天來演
. 聽來十分不傳統, 莫非上海人存心和北京人抬摃.

說起海派, 上海的《龍鳳呈祥.這齣戲重現「五音連彈」
這戲弄了一個新花樣, 被稱為五音連彈. 早年,不知那位好事者將它
加入海派戲. 這是由梅花大鼓伴奏樂師的演奏發展出來, 由四人演奏
五件樂器中, 再由演員引吭高歌的名目, 稱為五音連彈.
在《相親》中,即喬玄、劉備、國太等人接連輪唱,一人唱幾句,在
接唱中變化不斷。唱段中多用垛句和大甩腔. 這種唱法, 在二進宮中
也曾有, 不過通常是二人接唱. 而在這個南派中由五六人接唱, 即在
西洋歌劇中也很少有那麼多角色一起連珠.他們唱得不錯,因為聽來有
若連珠.只是真正對喜愛聽戲的人,會略覺口舌多些.

反正上海人愛噱頭.

上海原本沒有創京戲的本錢. 不過上海人的專長就是能匯百川. 比如
在這眾多以余派唱工的戲班, 聽到各路的唱腔, 真令人不知置身何地
. 老戲迷們一聽說《龍鳳呈祥》, 總會想到馬連良的喬玄. 但是在這
戲中, 南派京劇以別樣的氣韻引領風騷。在此次的南派《龍鳳呈祥》
的演出中,陳少雲將用麒(麟童)派唱腔。《進宮》一場戲中,陳少
雲以「高撥子」邊唱邊念,連做帶演,借鑒了《徐策跑城》的表演,
將喬玄連夜進宮向吳國太賀喜的場景分寸得當地表現出來。只是不小
心會以為高慶奎也混進場了, 而小心聽, 又好像在聽梆子戲.


當年魯迅惡批京派的幫官各海派幫商,那是大作家一向心不懷好意的
隨口說說,大人們不以為怪.

早年在上海南派京劇改良運動中, 其實有很多仁心志士用心血去灌溉
方有當今海派成績.當不是如魯迅說的那麼不堪.這些人包括
汪笑儂外,還有潘月樵和夏氏兄弟, 毛韻珂為毛海珊, 馮子和, 王鴻
壽和以後的梅蘭芳, 張君秋他們.

當然海派從天平天國在上海的影響, 和後來跟隨上海興起, 我們對海
派當要另眼相看, 因為說來說去, 聽北派的戲用耳, 而南派戲, 套一
句上海人說的, 我們白相白相可也.

乃公是台灣人. 最後要幫台灣人講句話. 所謂真的南派戲, 還得到台
灣找.

自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起,上海正式對外開埠,建立租界。爾後
,隨著太平天國等亂事爆發,大批難民湧入租界。許多戲曲劇種也隨
之進入上海,上海因而逐漸成為清末中國南方的戲曲集散中心。崑、
徽、梆、京劇先後於此爭勝,同時,因應上海本地特殊多元的社會文
化,最後終以京劇獨佔優勢,並發展出異於北方京劇表演風格的南派
京劇。


南派戲表演重視文戲武唱,講究特殊武技。無論在劇目、唱腔、念白
、妝扮或表演方式上,都勇於向傳統挑戰,尋求革新的契機。而光緒
二十年(1894)以後,京劇坤伶與女班戲園崛起,促使女班行當漸趨
完整,表演技藝日有提升。

台灣的戲曲傳統來自福建的南戲. 南戲當然與後來在上海起家的南派
即海派戲不同. 不過, 後來, 南派 (海派 )戲居然也曾在台灣生根.
早期在台灣演過許海派戲, 比如《七擒孟獲》、《太祖托夢》、《害
太子》、《古城會》、《關公看春秋》是標準海派劇目或海派唱法.
而且, 又出了一些唱片. 這些唱片都有海派師承或腔調上的特色: 《
古城會》取法南派關公林樹森; 《七擒孟獲》取法南派老生周菊娥;
《水淹七軍》中有王鴻壽的唱腔, 另外《害太子》中, 就有我這回在
《龍風呈祥》聽到的五音連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