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8月 22, 2015

一個我們都得用心去想的事

一個我們都得用心去想的事

為什麼台灣人不很恨日本人呢? 其實李登輝是很有代表性的, 他不是
個案.若你不理解,可能你不理解很多,或大部份的台灣人.那些人很多是你我的
鄰居,朋友.

為什麼同樣都被日本統治, 而朝鮮人仇恨日本, 台灣人敬愛日本. 最
主要是因為朝鮮是整個國家都被日本佔領甚至滅亡, 而台灣人原先並
沒有自己的國主認同. 很多台灣人說誰叫你們當年把台灣割讓給日本
呢. 朝鮮人嚐到亡國滅種之恨, 但台灣人反而因為日本統治而慶幸找
到一個歸屬?. 總之, 台灣人對日本人很尊敬, 而且日本人也不太看
不起台灣人, 當然尚不至於稱得上尊敬. 而日本人似乎很看不起朝鮮
人(聽說).

除外, 也許日本曾有心把台灣永遠變成日本國土, 但對朝鮮比台灣更早被日本人
吃掉了.台灣尚沒有到這個程度.以一個外來政權,好像日本對台灣比對朝鮮厚道些吧.


(以上是我的看法)

有一個很矛盾的現像. 在二戰中, 台灣和朝鮮人都曾為日本出力. 但
朝鮮人很被日本人重用, 很多都任將領級的. 台灣人郤很少被日人重
用. 我們看一個數字就可以感受朝鮮人台灣人並沒有同樣被日本人信
任和重用:



1.台灣和朝鮮人口數差異頗大,但徵兵數卻差不多
台灣約6百萬、朝鮮逾20百萬人
台灣是21萬、朝鮮是27萬?
偏好找台灣人??

2.台灣籍日本兵死亡率15%高於朝鮮9%原因?
因為戰場關係嗎?
台灣多在中國南方及南洋?
而朝鮮人多在東北或上海?

3.還有軍人與軍屬(類似軍伕)死亡率的差異
台籍軍人死亡率2.7%低於朝鮮5.3%
但台籍軍屬死亡率22%反而高於朝鮮13%
照理說,同一戰場應該死亡率趨勢會同方向才是


朝鮮人在日軍人任高官的很多:

李垠,日本軍陸軍中將,李氏朝鮮最後的王位繼承者。
李鍵,日本軍陸軍大佐,李氏朝鮮王族。
李(金禺),日本軍陸軍中佐,李氏朝鮮王族。
洪思翊,日本軍陸軍中將,乙級戰犯。
李秉武,日本軍陸軍中將。
魚潭,日本軍陸軍中將。
趙性根,日本軍陸軍中將。
趙東潤,日本軍陸軍中將。
金應善,日本軍陸軍少將。
李熙鬥,日本軍陸軍少將。
金錫源,日本名金山錫源,日本陸軍大佐、韓國陸軍中將。畢業於日
本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曾參加中國抗日戰爭。後任參加朝鮮內戰,任
師長,退役後任韓國國會議員。[9]
蔡秉德,日本軍陸軍少佐,韓國陸軍中將,陸軍參謀總長。
金貞烈,日本軍陸軍大尉,韓國空軍上將。
張都映,日本軍陸軍少尉,韓國陸軍中將,陸軍參謀總長。
黃長燁

台灣人真的有孤兒心結嗎?


下面轉載的文章可讓我們對台灣人被徵兵的性質多一點理解. 不過為
何台灣人不恨日本人的事, 可能只能讓像我一樣搞不懂的人去研究思
考吧
.

====================================================================
日軍中台灣與朝鮮人的比較

1895年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1910年8月29日[合併條約]使日本
併吞朝鮮(大韓帝國)。日本拿台灣靠打硬戰,但拿朝鮮卻是不費一兵
一卒,不過是在桌上和朝鮮大臣李完用喝茶聊天就完成,所以日後台
灣人和朝鮮人在日軍中的現象就有很大的不同。

二戰時台籍日本兵(軍屬、軍人)共207083人,朝鮮共242341人。當時
台灣總人口600萬,朝鮮2100萬,所以台灣出兵比率竟高於朝鮮3倍以
上,可令人訝異的是,台灣兵都是小兵,軍階最高的是少佐(鍾謙順)
,但朝鮮人任日軍中將的有6人(李垠、李秉武、洪思翊、魚潭、趙性
根、趙東潤),少將2人,大佐3人,中佐3人,少佐1人(相當於少校),
大尉1人,中尉1人。

    會有軍階如此大的差別是因為日韓合併條約中的規定,對原本親
日的韓國軍人予妥善照顧,尤其是當年經由日本教官訓練出來的新制
陸軍[訓練隊]。這些人加入日軍後得到完全的信任,到二戰時才能升
到少佐級以上。

   日本帝國為避免台灣人、朝鮮人擁有武裝力量反抗,起初是不准加
入日軍的,二戰開始後,朝鮮自1938年2月實施志願兵制,1941年開始
徵義務役士兵。台灣自1937年開始招募軍屬、軍伕,1942年開始徵義
務役士兵。但如果以朝鮮人在日軍中軍階之高,就知道朝鮮人成為日
本軍人絕非僅自1938年開始,不可能在短短3年就能從新兵跳升到少佐
以上,所以朝鮮兵、台灣兵到底何時就存在於日軍之中,肯定比公開
的正式資料還要早十年以上。

   很多人都以日本開始徵義務兵的年份來判定台灣兵、朝鮮兵是否有
參戰的依據,但這是錯誤的觀念,以1941年才開始徵召朝鮮義務役士
兵來看,那1937年南京大屠殺就沒有朝鮮兵參加了,但事實上首先攻
上南京城的正是朝鮮兵,而且屠殺時最殘忍的也是朝鮮兵(次為日本蝦
夷兵)。以1942年才徵台灣義務兵來看,那南京大屠殺前何必下令台灣
軍重籐支隊待在城外,可要知道率先突破服福防線、南京防線而最先
兵臨南京城的正是台灣軍重籐支隊,怎麼勝利入城反而是後來趕來的
,結果先入中華民國首都的光榮,台灣軍種籐支隊反而沒新聞,收刮
城內龐大戰利品的都是撿便宜的友軍,原因很簡單,因為台灣軍大部
分都是台灣人,而不是公開資料上的那些日本人。其實這種資料錯置
、造假的技巧也是國民黨軍隊所慣用的,例如1948年的塔山之役。

    國民政府在1949年12月28日在台灣實施義務役徵兵制,所以理論
上在此之前的國共內戰中是不會有台灣兵的,但事實上卻不是如此,
例如1948年震驚國內外的塔山戰役就出現台灣兵成功攻頂的事實,不
能因正式徵兵年份在後而否認台灣兵犧牲奉獻的事實。
    塔山戰役是遼瀋戰役的一部分,當時國軍第六兵團十萬大軍被共
軍包圍在錦州,國軍第九兵團、第十七兵團趕去營救。第九兵團被共
軍包圍在峽谷,第十七兵團自10月10日開始進攻塔山,直到13日依然
毫無進展,而且傷亡慘重,於是蔣中正改令獨立95師(美稱趙子龍師)
進攻塔山,這名震中日抗戰的趙子龍師剛因為中日戰爭傷亡過重而到
台灣補兵,除軍官外,九成都是台灣人,有原住民、客家人和福佬人
。但補兵時臺灣尚未實施徵兵,所以台灣人都是以[技術兵員]、[工員
]、[兵士]等身份補入,資料上都不是國軍。

     獨立九十五師(台灣軍)一上,立刻使共軍驚嚇過度,因為跟先前
的國軍完全不同,原住民爬坡速度快到機關鎗都打不到,閃來閃去,
最後竟然爬上機關鎗碉堡頂,把炸彈從射口投入,客家人、福佬人隨
後一擁而上,久攻不下的塔山竟然被獨立九十五師攻下,師長林偉濤
從望眼鏡中看到奇蹟,樂得幾乎合不攏嘴。但共軍4縱、11縱共七萬大
軍迅速前來支援,塔山又陷入慘無人道的激戰,台灣人雖然勇猛,但
殺完一波又上來一波,這就是中共有名的人海戰術,讓你殺到手軟,
結果獨立95師不得不放棄塔山,最後國軍其他部隊也沒能再攻下,第
六、第九兵團被包圍殲滅,遼瀋戰役結束,扭轉了國共優劣局勢,國
軍自此沒再打過一次勝仗。

   所以不能以徵兵年份來判斷台灣人、朝鮮人加入日軍的年份,有些
朝鮮兵雖然在公文上不是日軍,但朝鮮軍的確是日軍的一支,只是沒
戴鋼盔而已,戴布便帽以示區別。台灣人也是受到相同的待遇,名義
上是軍伕,沒鋼盔戴,但你以為軍伕不用上戰場嗎?那未免是誤認日本
人太厚道了,又不是嫌軍糧太多,而且又何必需要12萬軍伕呢?隨便抓
佔領區的中國人都可以搬東西、幹粗活,何必發薪餉養台灣軍伕、軍
屬?所以真相是軍伕、軍屬就是有戰鬥力的日軍部隊,只是沒有名份而
已,一有戰功就登記在所代名的部隊上,可說是隱形部隊,可以達到
迷惑敵方的效果。

    根據倖存的臺灣老兵敘述,他們即使以軍伕、警埔(警察助理)、
軍屬(軍人傭人)入伍,一樣都是先受一個月的軍事訓練,然後投入戰
鬥,沒有人真的是在幹挑擔子、推米糧的工作,那是佔領區人民的工
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