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8月 30, 2015

談電影中的鬼魅和沖煞

談電影中的鬼魅和沖煞   (容乃公)


犯沖是中國傳統民間信仰很重要的觀念. 在近代西洋文學中, 犯沖也
經常被拿來當話題. 今天重看《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
老電影 (一部 1984 年大衛‧利恩編劇並執導的英國劇情片,改編自
1924 年英國作家 E. M. Forster 所著的同名小說以及 1960 年印裔
美國人 Santha Rama Rau 根據小說而創作的戲劇 ), 對戲中那個在
山洞裡失魂而誤告印度導遊的情事, 特別感興趣, 因為現代的電影只
知道鬼, 郤不知可為沖煞。這個戲和小說完全沒寫到宗教.
它寫的只是犯煞與文化衝突.

本片是大衛‧連執導的最後一部電影,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
佳導演等 11 項提名,Peggy Ashcroft 贏得最佳女配角獎,她也以
77 歲的高齡成為奧斯卡史上最年長的女配角獎得主,音樂人
Maurice Jarre 贏得第三座最佳原創配樂獎。

從前看這部戲,和讀這小說,沒注意到這戲講的就是中國人說的犯沖.
其實美國小說家享利詹姆士, 大部份的小說都在說犯沖, 有時也直接
說到鬼. 其他涉及犯沖情事在當代小說和電影中非常多. 享利詹姆士
的小說戴茜‧米勒,Daisy Miller (1878), 碧廬冤孽,The Turn of
the Screw (1898), 說的就是犯煞.


早期西洋文學批評並不太注意到犯沖, 即人和大自然中一些莫名的力
道照面後, 產生的生命的變化. 他們將這類小說說成心理分析.

印度之旅這電影其實是很有代表性的, 因為西方人在近代人類學尚沒
發達時, 己經將這個犯沖煞的題目非常大量地發掘.

這種戲和鬼怪戲不同, 因為沒有神怪作用. 我覺得現代的文學和電影
知道鬼魅, 而不知鬼魅背後的沖煞.


我曾經也是個影迷. 不過最近幾年不太愛看電影了, 因為電影越來越
藝術, 尤其得獎名片, 好像都是為了造就名導演而完成的, 因為他們
個人風格創造了講求藝術手法而完成的作品. 這類電影對于在藝術上
用心的人會是福音, 可是想在戲中找戲的人就覺得沒意思. 我曾很喜
歡日本導演黑澤明. 他的戲三十部電影 --,如《羅生門》、《七武
士》、《大鏢客》、《天國與地獄》、都很有看頭, 不會讓你覺得去
看戲只是看導演. 但是最後看名叫『亂』是改自莎士比亞的《李爾王
》故事改編的戲, 就看不下去. 因為他把莎劇的世界混亂的部份誇張
得太過份了, 變成相當恐怖的故事 -- 最該死的是把日本名演員仲代
達矢整得像一個惡鬼一般玩偶, 我想黑澤明可能最後就是被藝術帶到
了岐途 -- 變成一個太相信導演功力的導演.
在『亂』片中因為莎劇中的 Redeeming quality( 救贖 )和緩沖
(resolution) 全不見了, 他讓我們相信一個好導演對電影最大的傷
害就是把一個好戲中該有的戲劇性深化理念, 而演員編劇只是導演的
另一種表達工具或道具.

過去我們看電影,最後只會記得演員,故事,很少有人去理會誰是導演.
那是一個戲迷美好的時代.現代的電影,甚止可以像李安那樣
干脆拿一個動畫的動物配一個生硬莫名的年輕新進演員來唬我們,
看了令人氣憤.他的故事名叫Life of Pi.

我真的很愛看電影. 不過現在每聽到一部由非常有作造的導演編造出
來的電影,要去看以前,我都有先給自己做些工作,怕在戲院中打瞌睡.



星期四, 8月 27, 2015

關于磨鏡

關于磨鏡

磨鏡的文化

中文以同音多有同義, 其後面的文化含義極其複雜. 比如五行金木水
火土, 和金同字即合五行金的特質. 比如金克木, 金生水, 土生金.

金和井同音, 而鏡亦同. 故漢朝起, 中國人以鏡避邪, 而造出各類的
消災鏡. 鏡最先作用當非閨房之物. 鏡子最早出現在商代婦好的陪葬
物中, 按我猜想, 當為避邪居多. 婦好為武士, 美貌該不是她關心的
.

銅鏡的起源始於 4000 多年前的齊家文化,在殷墟也有少量出土。早
期銅鏡鏡面較小,多光素或簡單幾何紋飾。戰國之時,始見精美銅鏡
。但質地未必堅固.

不過,鏡要保養,不但要磿,也要防跌破,故有破鏡重圓之說.

陳後主有一位妹妹,就是樂昌公主,嫁給太子舍人徐德言為妻。後二
人國破家亡, 分開取鏡一半作為將來復合之証. 即破鏡重圓. 徐德言
在妻子託來外出賣半鏡時, 留下一詩:

「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鏡也作為
愛情的証物.


古時死人用鏡贈於殮者,即用鏡殉葬,取其照幽冥的意思,世代沿襲
成為風氣。因此古代的銅鏡大多入土。古鏡銅質好的,入土多年,都
不會變壞.

因此幾千年後,仍可以看到古人的偉器。

漢鏡出土最多, 對鏡的文化有很多解釋. 其中中最流行規矩文象徵著
宇宙模式的觀點,即人己置身宇宙中央,與宇宙一起運行,週而復始
,長生不死,子孫蕃昌。

鏡的保養, 除了實用的必要, 也有宗教含義. 因而有磨鏡人的工作產
生. 磿鏡這個行業, 和中國傳統民問很多行業相同, 都來自宗教, 即
磿鏡者可能即為道教的道士. 他們流行民間, 若所謂下九流者.

古時磿鏡,常在井旁或湖邊,金以生水.

王維《鄭果州相過》:『床前磨鏡客,樹下灌園人』

磿鏡這個行業照說最接近磿刀者. 磿鏡由來是道教儀式 ( 這點很值
得文化學者去深究 ), 而因為這行業在歷史中消失後變形另一個模樣
, 被民歌手唱為痛仰樂隊的幌子:

金瓶梅五十八回潘金蓮打狗傷人孟玉樓周貧磨鏡, 提到一個老頭兒,
斯琅琅搖著驚閨葉過來。潘金蓮便道:「磨鏡子的過來了。」教平安
兒:「你叫住他,與俺每磨磨鏡子。這個驚閨葉在後來銅鏡不流行後
, 轉成了磿刀匠用了. 最終居然變成民歌手的幌子.


道教底成份﹐雖然非常地複雜﹐可是教中一切禮儀與思想都可以找出
他們的來源。好像北京的磨刀匠﹐同一是種職業﹐而他們當中有搖驚
閨葉的﹐有吹喇叭的﹐從他們痛幌子可以知道前者是從前為閨秀磨鏡
或繡剪的﹐後者是從前為軍營磨軍刀﹐現在兩樣積都變一樣了﹔道
教底形成也是如此。中國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的結晶體﹐一切都可以從
其中找出來。

古時磿鏡當非只是下九流行當. 跟現代人喝茶相同, 講的茶道. 磿鏡
者和以後沿門挨戶像貨郎一樣叫賣不同. 陸羽的茶經專講水, 而磿鏡
這一行也講水. 磿鏡上者用井水, 所以有王維詩說的床前磿鏡客. 此
床乃井欄也. 除了井水, 最好用的是湖水, 而不是從家裡拿出來的臉
盆水.


    《烏程劉志》薛惠公說:

    湖之薛鏡馳名,薛杭人而業於湖,以磨鏡必用湖水為佳。

《西吳枝乘》:鏡以吳興為良,其水清冽能發光也。予在婺源購得一
鏡,水銀血斑滿面,開之止半面,光如上弦之月。背鑄字兩行雲,湖
州石十三郎自照青銅監子,十二字,乃唐宋殉葬之物也。

鏡以監子名,甚奇。案宋人避敬字嫌名,改鏡曰照子,亦曰鑒於,監
即鑒之省文,何足為異。此必宋制,與唐無涉,且明雲自照,乃生時
所用,亦非殉葬物也。」


「南唐石十姐鏡:葵花六瓣,全體平素,右作方格而中分之,識分兩
行,凡十有二字,正書,曰,湖州石十姐摹練銅作此照子。


鏡子後來因為避諱稱為照子.這是在南唐以後,


張愛玲小說同學少年都不賤中提到的磨鏡黨是什麼意思? 她說的可能
就指女同性戀者.

原來磿鏡一辭, 即人體廝磿比為女性同性戀. 我尚未看到侯導名劇,
為何劇中多了一個磿鏡少年角色.我直覺這個電影說說去,講的就是
唐朝人同性文化.這故事法國人會直覺喜歡,那怕他們壓根底也看不出
這個故事那們子和同性戀有任何蛛絲馬跡的關係.

唐朝的名女人, 尤其入了道觀的, 或道教的, 像魚玄磯, 都是列士比
安, 或有列士比安傾向的.(中國文化的同性戀文化大都是雙性戀者).

我猜想故事中的女尼, 和人翁隱娘, 應該都是同性戀者. 所以她找了
個不同不女的磿鏡少年結婚. 這個故事因為弄了個磿鏡少年, 八成和
同性戀瞥不開.



星期六, 8月 22, 2015

一個我們都得用心去想的事

一個我們都得用心去想的事

為什麼台灣人不很恨日本人呢? 其實李登輝是很有代表性的, 他不是
個案.若你不理解,可能你不理解很多,或大部份的台灣人.那些人很多是你我的
鄰居,朋友.

為什麼同樣都被日本統治, 而朝鮮人仇恨日本, 台灣人敬愛日本. 最
主要是因為朝鮮是整個國家都被日本佔領甚至滅亡, 而台灣人原先並
沒有自己的國主認同. 很多台灣人說誰叫你們當年把台灣割讓給日本
呢. 朝鮮人嚐到亡國滅種之恨, 但台灣人反而因為日本統治而慶幸找
到一個歸屬?. 總之, 台灣人對日本人很尊敬, 而且日本人也不太看
不起台灣人, 當然尚不至於稱得上尊敬. 而日本人似乎很看不起朝鮮
人(聽說).

除外, 也許日本曾有心把台灣永遠變成日本國土, 但對朝鮮比台灣更早被日本人
吃掉了.台灣尚沒有到這個程度.以一個外來政權,好像日本對台灣比對朝鮮厚道些吧.


(以上是我的看法)

有一個很矛盾的現像. 在二戰中, 台灣和朝鮮人都曾為日本出力. 但
朝鮮人很被日本人重用, 很多都任將領級的. 台灣人郤很少被日人重
用. 我們看一個數字就可以感受朝鮮人台灣人並沒有同樣被日本人信
任和重用:



1.台灣和朝鮮人口數差異頗大,但徵兵數卻差不多
台灣約6百萬、朝鮮逾20百萬人
台灣是21萬、朝鮮是27萬?
偏好找台灣人??

2.台灣籍日本兵死亡率15%高於朝鮮9%原因?
因為戰場關係嗎?
台灣多在中國南方及南洋?
而朝鮮人多在東北或上海?

3.還有軍人與軍屬(類似軍伕)死亡率的差異
台籍軍人死亡率2.7%低於朝鮮5.3%
但台籍軍屬死亡率22%反而高於朝鮮13%
照理說,同一戰場應該死亡率趨勢會同方向才是


朝鮮人在日軍人任高官的很多:

李垠,日本軍陸軍中將,李氏朝鮮最後的王位繼承者。
李鍵,日本軍陸軍大佐,李氏朝鮮王族。
李(金禺),日本軍陸軍中佐,李氏朝鮮王族。
洪思翊,日本軍陸軍中將,乙級戰犯。
李秉武,日本軍陸軍中將。
魚潭,日本軍陸軍中將。
趙性根,日本軍陸軍中將。
趙東潤,日本軍陸軍中將。
金應善,日本軍陸軍少將。
李熙鬥,日本軍陸軍少將。
金錫源,日本名金山錫源,日本陸軍大佐、韓國陸軍中將。畢業於日
本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曾參加中國抗日戰爭。後任參加朝鮮內戰,任
師長,退役後任韓國國會議員。[9]
蔡秉德,日本軍陸軍少佐,韓國陸軍中將,陸軍參謀總長。
金貞烈,日本軍陸軍大尉,韓國空軍上將。
張都映,日本軍陸軍少尉,韓國陸軍中將,陸軍參謀總長。
黃長燁

台灣人真的有孤兒心結嗎?


下面轉載的文章可讓我們對台灣人被徵兵的性質多一點理解. 不過為
何台灣人不恨日本人的事, 可能只能讓像我一樣搞不懂的人去研究思
考吧
.

====================================================================
日軍中台灣與朝鮮人的比較

1895年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1910年8月29日[合併條約]使日本
併吞朝鮮(大韓帝國)。日本拿台灣靠打硬戰,但拿朝鮮卻是不費一兵
一卒,不過是在桌上和朝鮮大臣李完用喝茶聊天就完成,所以日後台
灣人和朝鮮人在日軍中的現象就有很大的不同。

二戰時台籍日本兵(軍屬、軍人)共207083人,朝鮮共242341人。當時
台灣總人口600萬,朝鮮2100萬,所以台灣出兵比率竟高於朝鮮3倍以
上,可令人訝異的是,台灣兵都是小兵,軍階最高的是少佐(鍾謙順)
,但朝鮮人任日軍中將的有6人(李垠、李秉武、洪思翊、魚潭、趙性
根、趙東潤),少將2人,大佐3人,中佐3人,少佐1人(相當於少校),
大尉1人,中尉1人。

    會有軍階如此大的差別是因為日韓合併條約中的規定,對原本親
日的韓國軍人予妥善照顧,尤其是當年經由日本教官訓練出來的新制
陸軍[訓練隊]。這些人加入日軍後得到完全的信任,到二戰時才能升
到少佐級以上。

   日本帝國為避免台灣人、朝鮮人擁有武裝力量反抗,起初是不准加
入日軍的,二戰開始後,朝鮮自1938年2月實施志願兵制,1941年開始
徵義務役士兵。台灣自1937年開始招募軍屬、軍伕,1942年開始徵義
務役士兵。但如果以朝鮮人在日軍中軍階之高,就知道朝鮮人成為日
本軍人絕非僅自1938年開始,不可能在短短3年就能從新兵跳升到少佐
以上,所以朝鮮兵、台灣兵到底何時就存在於日軍之中,肯定比公開
的正式資料還要早十年以上。

   很多人都以日本開始徵義務兵的年份來判定台灣兵、朝鮮兵是否有
參戰的依據,但這是錯誤的觀念,以1941年才開始徵召朝鮮義務役士
兵來看,那1937年南京大屠殺就沒有朝鮮兵參加了,但事實上首先攻
上南京城的正是朝鮮兵,而且屠殺時最殘忍的也是朝鮮兵(次為日本蝦
夷兵)。以1942年才徵台灣義務兵來看,那南京大屠殺前何必下令台灣
軍重籐支隊待在城外,可要知道率先突破服福防線、南京防線而最先
兵臨南京城的正是台灣軍重籐支隊,怎麼勝利入城反而是後來趕來的
,結果先入中華民國首都的光榮,台灣軍種籐支隊反而沒新聞,收刮
城內龐大戰利品的都是撿便宜的友軍,原因很簡單,因為台灣軍大部
分都是台灣人,而不是公開資料上的那些日本人。其實這種資料錯置
、造假的技巧也是國民黨軍隊所慣用的,例如1948年的塔山之役。

    國民政府在1949年12月28日在台灣實施義務役徵兵制,所以理論
上在此之前的國共內戰中是不會有台灣兵的,但事實上卻不是如此,
例如1948年震驚國內外的塔山戰役就出現台灣兵成功攻頂的事實,不
能因正式徵兵年份在後而否認台灣兵犧牲奉獻的事實。
    塔山戰役是遼瀋戰役的一部分,當時國軍第六兵團十萬大軍被共
軍包圍在錦州,國軍第九兵團、第十七兵團趕去營救。第九兵團被共
軍包圍在峽谷,第十七兵團自10月10日開始進攻塔山,直到13日依然
毫無進展,而且傷亡慘重,於是蔣中正改令獨立95師(美稱趙子龍師)
進攻塔山,這名震中日抗戰的趙子龍師剛因為中日戰爭傷亡過重而到
台灣補兵,除軍官外,九成都是台灣人,有原住民、客家人和福佬人
。但補兵時臺灣尚未實施徵兵,所以台灣人都是以[技術兵員]、[工員
]、[兵士]等身份補入,資料上都不是國軍。

     獨立九十五師(台灣軍)一上,立刻使共軍驚嚇過度,因為跟先前
的國軍完全不同,原住民爬坡速度快到機關鎗都打不到,閃來閃去,
最後竟然爬上機關鎗碉堡頂,把炸彈從射口投入,客家人、福佬人隨
後一擁而上,久攻不下的塔山竟然被獨立九十五師攻下,師長林偉濤
從望眼鏡中看到奇蹟,樂得幾乎合不攏嘴。但共軍4縱、11縱共七萬大
軍迅速前來支援,塔山又陷入慘無人道的激戰,台灣人雖然勇猛,但
殺完一波又上來一波,這就是中共有名的人海戰術,讓你殺到手軟,
結果獨立95師不得不放棄塔山,最後國軍其他部隊也沒能再攻下,第
六、第九兵團被包圍殲滅,遼瀋戰役結束,扭轉了國共優劣局勢,國
軍自此沒再打過一次勝仗。

   所以不能以徵兵年份來判斷台灣人、朝鮮人加入日軍的年份,有些
朝鮮兵雖然在公文上不是日軍,但朝鮮軍的確是日軍的一支,只是沒
戴鋼盔而已,戴布便帽以示區別。台灣人也是受到相同的待遇,名義
上是軍伕,沒鋼盔戴,但你以為軍伕不用上戰場嗎?那未免是誤認日本
人太厚道了,又不是嫌軍糧太多,而且又何必需要12萬軍伕呢?隨便抓
佔領區的中國人都可以搬東西、幹粗活,何必發薪餉養台灣軍伕、軍
屬?所以真相是軍伕、軍屬就是有戰鬥力的日軍部隊,只是沒有名份而
已,一有戰功就登記在所代名的部隊上,可說是隱形部隊,可以達到
迷惑敵方的效果。

    根據倖存的臺灣老兵敘述,他們即使以軍伕、警埔(警察助理)、
軍屬(軍人傭人)入伍,一樣都是先受一個月的軍事訓練,然後投入戰
鬥,沒有人真的是在幹挑擔子、推米糧的工作,那是佔領區人民的工
作!

 

星期三, 8月 12, 2015

沒有絲,如何開絲路?

沒有絲,如何開絲路?


周作人在〈故鄉的野菜〉一文裡記述紹興小孩的兒歌:「薺菜馬蘭頭, 姊
姊嫁在後門頭。 」把馬蘭頭寫成了文字。的確,這是江南遍地繁生的野菜
,郊外踏青,野菜占了春色的一半。

馬蘭頭其實說的不光是上海人愛吃薺菜, 而是一個和中國文化最直接
的蠶絲文化.


中國大陸開展一個世紀大計劃, 就是絲綢之路, 有海上和陸上的. 中
國自古立國, 和絲有非常綿密的關係. 不過大家可能會看不到在一件
事: 中國人己經不會造絲, 不但不會造絲, 而且也沒有絲的文化. 絲
文化因為題目太大, 我只能大略舉二三來談. 當年中國可以稱雄各國
, 不光因為會造絲, 而且也因為有絲的文化. 這文化背後就是養蠶文
化.

現代中國沒有絲文化, 從古琴找不到好絲就可以看出來. 我曾買過很
多號稱上品的冰弦, 實際上並沒好到那裡. 台灣琴人比大陸早二三十
多年開始用絲弦, 很多是因為大陸有人造生絲, 而日本人也開始做一
些改良過的新式絲. 不過看書上說的, 或聽老人家講的, 現在人的絲
真無法和從前比.

有一陣子我玩京胡. 在中正紀念公園圍廊向老票友們買, 是論兩買的
, 用起來, 相當不錯. 不過聽老一輩人說現在再也聽不到當年徐蘭沅
等琴師用的東西了. 不過更早的琴人用的琴, 可以一根絲用幾年不壞
. 可想好琴絲的時代是我們完全沒法領略的文化. 太遙遠.

比絲文化更古老的是蠶文化.那是比美商周或更高的四川蠶文化.

引而申之,無數的古老傳說編織出來的就是可能可以算是中華文化總合的
絲文化,這個發自四川巴蜀,從三星堆起,到後來的出現的和西周同時的蠶叢氏,
蜀國首位稱王的人 應該為一個氏族或朝代,持續了數百年,
蜀的名稱可能和蠶叢有關,說文‧《蟲部》釋蜀為:" 蜀,葵中蠶也
,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像其身娟娟。這可以說是絲文化的原始.


以後和蠶相關的題目,諸如,廣東的蠶女與姑婆屋 ,「梳起」儀式,
纏蠶(喪和桑), 盤瓠, 高辛氏,瓠篱,戎吳將軍,馬頭娘, 由馬頭娘
引申的佛教馬鳴王菩薩.

 
《山海經》、《搜神記》、《太平廣記》
說到蠶神馬頭娘傳說姑娘和馬皮盡化為蠶,在樹上吐絲吶。這樹叫「
桑」. 死在樹上稱為喪.

蠶女是天女, 乘流雲駕馬. 天女是佛教西方傳到中土的, 但其思想的
根欲在中國.

馬頭娘即天女。這是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蠶神。相傳
,黃帝打敗九黎以後,在慶功會上蠶神前來獻絲。這位蠶神像個仙女
,披著馬皮飄然而降,手裏捧著兩束蠶絲,一束金色,一束黃色,獻
給了黃帝。

馬頭娘和盤瓠. 帝嚳高辛氏耳中的虫名, 似龍 (今人稱龍船廟又名龍
蚕廟 ), 名盤瓠。這就是盤古的原始.

中國自古把北方野人稱為龍犬和犬戎. 這個說法好像暗示龍為馬化 (
八字命理有馬化龍駒格 ) 而以龍名之, 會不會是說他們也有絲文化.
傳說中的冰絲只能出現在冰天雪地的塞外, 而不是中原. 至少金庸曾
在小說中吹哄過.


幼蠶叫蟻蠶發育到成蠶,一個多月裏體重增加了一萬倍。一個蠶繭不
過幾公分長,抽出一根絲來,竟有 140 0 公尺長﹗「變形」信仰
(metamorphoses).


蠶神即蠶叢、青衣神。周時,蜀地有個侯爺叫「蠶叢」,他的一雙眼
睛很特殊幼蠶,豎著長著,與一般人橫著長不同。蠶叢後來當了蜀王
,他到處視察,教給百姓種桑養蠶,鄉人感其德,便為他立祠祀之。
他的祠廟遍於西土,十分靈驗。蠶叢巡行郊野時,常愛穿一身青衣,
百姓便俗呼之為「青衣神」,把他出生的家鄉叫做「青神縣」。青衣
神蠶叢屬於四川一地的蠶神。

四川為蜀,即獨,姑獨之意.四川王名杜于.

蜀西南夷舊有君長,故昌意娶蜀山氏女也。其後有杜宇,自立為王,
號曰望帝。蜀王本紀曰:「張儀伐蜀,蜀王開戰不勝,為儀所滅也。」

蠶叢是四川的祖先:

荀子蠶賦篇中謂蠶是「身女子而頭馬」蠶之發生應在四川
雄蜀王本記  說 「蜀王之先名蠶叢」  明一統志謂蠶叢教民蠶桑.今四川
人還號蠶為馬頭娘.
無論是「蜀王本紀」或「華陽國志」等古籍,都記載古蜀王世系的順序是蠶叢、
柏濩、魚鳧,接下來是杜宇、開明等人。

李商隱《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蠶和杜于 (杜鵑啼血 ), 這個神話是說一個犯了罪
的國王為了自己做錯事而痛.這是春蠶的神話.

蝴蝶和杜鵑望帝與鰲靈四川王是「魚鳧」,
老鷹? 而是杜鵑鳥?

蠶和西天佛教
蠶又稱為馬鳴王或馬鳴菩薩
《大乘起信論》﹕佛經名。印度馬鳴菩薩作。馬鳴可能也是一個學造
絲的傳統,來自西方.

馬鳴菩薩即阿濕縛窶沙 Asvaghosa--馬鳴菩薩
《佛所行讚 Buddhacarita 》, 是以五言偈頌讚述佛陀的一生,由誕生至般涅槃後
八國平分舍利的事蹟,為古典梵文學美文體之先驅。 對中國佛教影響甚鉅的
《大乘起信論》據說也是馬鳴菩薩所造。
六月廿三日:水草馬明尊王 為馬明王生日.


唐李冗《獨異志》:鮑瑗家多喪及病,淳于智為筮之.卦成云:「宜入市
門教十步,有一人持荊馬鞭懸掛在東北桑樹上,無病,三年當得財.」
如其言,后穿井得錢及銅器二十萬。 掛馬鞭在桑樹上即為笞喪. (馬和蠶)蠶和桑
鞭桑除喪這個儀式原用在道法和民間習俗, 但原來就是非常復雜的蠶
文化的流行.

廣東的蠶女與姑婆屋:

廣東的處女模仿蠶卵孵化, 即孵蠶. 廣東迷信有姑婆屋和「梳起」儀
式長瓣子解開,梳成另一種髮型, 這個藝術應是另一種模仿儀式, 模
仿的就是蠶吐絲.


天文學,蠶在地支為酉.天文丙方上應星馬故有蠶絲之祥,
丁方上應壽星故壽考之兆.八字丁亥為壽星像,即火坐長生.
兌龍辰水有金口舌, 為折, 故露齒辰酉合土塞金聲故主, 重舌含糊其
言龍和蠶都開金齒.

胡蘭成在今生今世寫嵊縣慳於出名人,缺少名勝古跡,卻不乏名山勝
水。

的農家生活, 在絲茶桐油,養蠶,在田頭禾間,在莊稼作物的寸長拔
他對家鄉的記憶也是保有一份樸實的充滿情趣的濃情厚意,經過幾十
年人生沉浮而未曾稍減:

桑樹叫人想起衣食艱難,我小時對它沒有像對竹的愛意,惟因見父親那麼殷勤的
在培壅,才知世上的珍重事還有比小小的愛憎更大的,倒是哀怨苦樂要從這裡出
來,人生才有份量。

三國時龐德公在樹上採桑,司馬徽來訪,又劉備小時門前有桑樹團團如車蓋,英
雄豪傑的本色原是出在如此份量的人世的。我鄉下的桑樹也這樣高大條暢,不像
新式栽桑法的切短,拳曲糾結。桑樹初發芽舒葉,金黃嬌嫩,照在太陽光裡,連
太陽光都成了是新的。女子提籠采新桑,叫做「小口葉」,飼烏毛蠶的。及桑葉
成蔭時,屋前屋後園裡田裡一片烏油油,蠶已二眠三眠了,則要男人上樹採葉,
論擔的挑回家。

這文章和周作人寫故鄉的野菜, 都在說一個種桑養蠶的農業生活. 當
今中國人要用現代經濟科技開闢一個新的海上陸上絲路.我不禁要問?
那麼我們的絲在那裡呢? 而傳統從三星堆文化開始到現今的中國人的
蠶絲信仰和文化在那裡呢?

不論文學, 宗教, 傳說, 神話, 民俗, 都全被排在現代中國文明生活
之中. 全民無人有這些信仰, 而這就是絲的信仰. 其結果, 中國人根
本忘了如何造絲.


沒有絲,如何開絲路?
http://yijingsearcher.blogspot.ca/2015/08/blog-post_52.html

紅朝前七子與後七子 --轉載圍觀中國網

紅朝前七子與後七子

2015-08-11 圍觀中國網
紅朝前七子與後七子(一)
郭沫若(1892——1978)
中國文化史上最無恥的文人。一個阿諛奉迎、見風使舵、泯滅良知、
搖尾乞憐的「上三爛」文化流氓、生活流氓。
林語堂:「郭沫若集天下肉麻之大成。」
蘇雪林語:「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二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
。」
中國古代也有投機文人,但無出其右。或者曾經有但沒有留名於後,
郭沫若則依然是紅朝大家,還算「正能量」,注定能遺臭萬年。
郭沫若的歷史意義在於:在那個時代,只有郭沫若這樣的人才能「光
榮存在」,能「光榮存在」的,多多少少是郭沫若這樣的人。
姚文元(1931——2005)
作為政治人物,姚文元是一個失敗的政客;作為文化人,姚文元是一
個可悲的文痞。
姚文元的文筆是不錯的。早年的散文、隨筆中不乏真知灼見。供職《
萌芽》《文藝月報》期間,也有伯樂之功。解放初期寫的《論胡風的
文藝思想》,稱讚胡風為「最優秀的理論家」,幸虧沒有付梓。晚年
寫有20萬字的《回顧與反思》,被當局禁止出版。可見姚文元也說過
「實話」,也是「兩頭真」。
姚文元與郭沫若一樣,敗在了自己的投機性格上,且投機心理比郭更
甚。1954年毛澤東開始收拾胡風,剛剛寫完《論胡風的文藝思想》立
刻調轉筆鋒,發表《分清是非,劃清界限》攻擊胡風理論「是披著馬
克思主義外衣的資產階級唯心主義理論」,率先得到毛澤東的賞識,
認為姚文元「比李希凡、王蒙更少片面性」。自從被張春橋、柯慶施
、毛澤東發現並器重以後,便死心塌地的賣身投靠,從反右到文革。
姚文元比胡喬木、陳伯達更能準確表達毛澤東等四位黨和國家領導人
的思想,從未因文章受過批評。
附帶提一下:姚文元父親姚篷子,1927年入黨,1934年脫黨。其時在
《中央日報》上發表《脫離共黨宣言》,還給自己找了三條理由:「
第一,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今日,共產黨所領導所發動的暴亂行為
,在客觀上和事實上充當了帝國主義的別動隊;第二,本該建築於廣大
群眾基礎之上的黨,非但不能給予群眾以深刻的良好影響,反而使人
談虎色變、心生恐怖;第三,當前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一個民族的死
亡和復興的問題,而不是一個階級的利害問題。」
父子倆都是投機分子。
馮友蘭(1895——1990)
馮友蘭是現代哲學史上「最先具備哲學史家資格的學者」,是新理學
的創始人、新儒家的開拓者。就是這位有可能成為「一代儒宗」的人
,1949年給毛澤東寫信,1959年寫反省書《四十年的回顧》,聲稱自
己「過去的學術著作都是沒有價值的」,是「站在破壞著、死亡著、
舊的、反革命的東西的陣線上,反抗創造中的、生長著的、新的、革
命的東西」。表示要按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重新寫作哲學史。結
果把《中國哲學史新編》完全寫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史。
馮友蘭躲過了反右,文革中與魏建功、林庚參加了「梁效」大批判寫
作組,1972年還成為光榮的供外賓訪問的「知識分子開放戶」。這些
都出於無奈,可以忽略不計。關鍵是一生沒有學術立場和道德堅守,
曲學阿世,隨波逐流,寫了一堆自己都不堪回首的東西。毀了自己,
也毀了中華文化。
楊榮國
楊榮國(1907——1978),1938年入黨,解放初擔任民盟中央委員,
1956年公開了共產黨員身份。歷任教授、系主任、文學院長。文革中
受衝擊,妻子陳慧敏因受到株連,被折磨成精神病患者,後棄家出走
,又溺水身亡。但楊榮國沒有怨言,積極為四人幫效勞。
楊榮國為國人所熟知、為後人所詬病,是他在文革後期批林批孔運動
中的兩篇文章:
1973年7月:《反動階級的「聖人」——孔子》
1973年8月:《孔子:頑固維護奴隸制的思想家》
毛澤東評語:「楊文頗好。」楊榮國一炮走紅,從此扶搖直上,1974
年起任中山大學革委會副主任,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
委員。
用學術為政治服務,搞實用主義史學,即所謂「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不獨楊榮國一人,也不獨文革一時。但楊榮國是一個典型案例。
這位秘密黨員、人大代表連歷史都可以歪曲,怎麼能不歪曲現實?
今天,執政者開始大建孔子學院了,楊先生在世,還能再響應號召,
寫出類似《東方文化的「聖人」——孔子》的文章嗎?
週一良
週一良(1913——2001),歷史學家,教授。1952年入民盟,1956年
入黨。1953年批判自己的老師胡適,1958年批判自己的老師陳寅恪,
導致陳寅恪在再版文集中刪去與週一良有關的所有文字。1972年加入
臭名昭著的「梁效」寫作組,感到又一次得到黨的重用。欣然作詩:
「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文革結束被關了兩年。晚年
有《向陳先生請罪》書面發言,並將友人罵他「無恥之尤」的信長期
壓在寫字檯玻璃下以自責。
文革中學生打死老師、徒弟出賣師傅的事例不勝枚舉。週一良本著「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西諺,背叛了胡、陳,投靠了馬、列,很
難說他是一個懂歷史、明古今的哲人。不過人們更應該敬畏革命家的
「宣傳」:一千遍的宣傳,可以讓中國頂尖的知識分子丟掉良知,斷
了脊樑。
附錄魏建功的一件軼事:在「梁效」寫作組撰寫《孔丘其人》時,給
大家解釋「趨進,翼如也。」一句。魏建功建議譯成「端著兩個胳膊
向前急走」,並現身說法,站起來依樣走了兩步。大家都說好,就定
了稿。審查時卻有人指出這一段是在影射周總理(周臂有疾),極其
惡毒。魏建功百口莫辯。
馮友蘭、週一良、魏建功、林庚曾被稱為京城「四大……」。蓋書生
也者,老百姓面前一本正經,滿嘴真理,政治家麾下不過是一個小丑
。你們給孔老二羅織罪名,復辟者也能給你們羅織罪名。
於會泳
於會泳(1926——1977),1946年參加革命,死前官至文化部長。極
富才華的音樂家和音樂理論家。於會泳永垂史冊的是他設計的京劇《
海港》《智取威虎山》的唱腔以及關於中國民歌的音樂理論。1977年
審查期間自殺,是文革結束後第一個自殺的部級官員。
於會泳早年是只專不紅、厭惡政治的知識分子,文革初期還被打成「
三反分子」,只是被江青相中後便一發而不可收。最終成為四人幫組
閣名單中的副總理人選。談到於會泳,人們還會想起更多:劉慶棠、
浩亮、莊則棟、李劫夫……
於會泳不自殺,最多也就判幾年,還可以教書、研究。無奈書生性格
使然,沉不住氣也。蓋「士」與「大夫」廝混,又想攀附權貴、青雲
直上,又沒有「三上三下」「永不翻案」的政治肚量和政治策略,享
得了福而受不了氣,只死得加重了自己的罪行。
錢學森
錢學森(1911——2009),作為一名自然科學家,中國航太之父、中
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早已永垂不朽。近年
卻因其在大躍進期間寫的一篇文章而備受指責。
[轉載]紅朝前七子與後七子(一)
錢學森在《糧食畝產量會有多少》一文中,用能量轉化的理論,通過
每畝地吸收的太陽光能,測算出將來每畝地的產量是4萬多斤,並且認
可了河南一畝地產160萬斤的蔬菜的荒謬新聞。以至於後來毛澤東都說
「上了錢學森的當」。
錢學森沒有種過地,但總知道美國沒有如此產量,落後的中國何來
160萬斤的蔬菜畝產?即使剛回國的錢學森不懂中國的浮誇,至少也懂
得比較吧?看來有科學知識的人未必有科學精神。
此後對錢學森的質疑越來越多。
錢學森是怎麼回國的?是他說了假話還是宣傳者刻意美化?
錢學森支援人體特異功能,有沒有科學依據?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所謂的「錢學森
之問」只是一種膽怯的試探。作為深諳中西教育的錢學森,不會不知
道這個為什麼,以他的身份、威望及耄耋之年,大呼一聲,痛陳時弊
,「集體總統」也不能把他怎麼樣,只會高功之上,再添一功。但是
他沒有,他不敢。他帶回了美國學的知識,沒有帶回美國學的精神,
或者他就沒有學到。
趙丹臨終時還說過一聲:「管的太多,文藝沒希望。」季羨林臨終時
還說過一聲:「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林黛玉臨終時還說過半
聲:「寶玉你好……」大概是「寶玉,你好窩囊啊!」吧。
錢學森只是問。其實這還用得著你問嗎?無數人已經問過無數遍了。
錢學森,你好窩囊啊!——李雙江臨終也會這麼說。
[轉載]紅朝前七子與後七子(一)
——當年的「特異功能」,不知裡面有沒有錢先生。
分享:  
紅朝前七子與後七子(二)
余秋雨
余秋雨是當代郭沫若。
1.與郭沫若一樣,余秋雨首先是文化官員,其次才是文化學者。郭沫
若時而填詞打倒鄧小平,時而填詞打倒四人幫,所代表的都是官方的
態度。余秋雨含淚勸告地震死難學生的家屬不要鬧,也相當於街道辦
事處的官方老大娘。
2.與郭沫若一樣,余秋雨總是因時而化,順勢而為,緊跟著鑼鼓點爬
桿桿。一面說唐山大地震是「天譴」,一面又說汶川大地震不是天譴
,是西方污蔑。口吐蓮花,巧舌如簧。
3.與郭沫若一樣,余秋雨對文革中的自己極力迴避。成天價談天說地
,道貌岸然,卻從不表白文革中的自己。乃至當今沒有形成「余學」
,反倒形成了「反余學」,多少人專門出書發文,專職聲討偽君子。
4.與郭沫若一樣,余秋雨同樣得到了「才子加流氓」的稱號。不同的
是,郭沫若在歷史、考古等方面難以抹殺,有「科學家」之稱。余秋
雨在戲劇理論上無足輕重,只是文壇上的花花公子。郭沫若的日本前
妻恪守婦道,忍辱負重。余秋雨卻被李紅痛斥為「流氓前夫」,相當
於「政治流氓、生活流氓」。唯一能超過郭沫若的,是投機股票。某
一年,余秋雨悄然購進某公司的原始股,突然間成為「2006第一屆中
國作家富豪榜」首富。
5.與郭沫若一樣,余秋雨注定會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官方的和
民間的。無論左派還是右派,今天沒有多少人喜歡郭沫若。今天的「
余秋雨時代」也基本結束,人們再也看不到那青歌會上、藉著一兩道
文化基礎題借題發揮、顯擺自己的余大師了。擺在余秋雨身後的,是
他還沒有走完的「文化苦旅」。
詩云:
大師今去矣,秋雨入糞土。
賣弄誤一生,諂媚恥千古。
朱耷畫有明,孟鈄治薰恰
才子慕風流,風流不愛汝。
於 丹
於丹是特別紅衣主教。
於丹對儒經的理解多有舛誤,其見解也失之膚淺。常有望文生義、六
經注我之處。用她自己的話說,她的演講只是「自己對儒學的感悟」
,換言之就是讀後感,是「『學孔選』講用會」的講用報告。您還別
說,裡面「活學活用」的成分真是不少。
任何學派都是一個大雜燴,你可以從中找到你想要的任何東西。馬列
主義中既有暴力革命、階級專政,也有民主自由、巴黎普選。孔學中
既有樂天知命、中庸調和,也有捨生取義、民貴君輕。於丹「弱水三
千,只取一瓢飲」,專用來煮制溫良恭儉讓的心靈雞湯,掩蓋社會矛
盾,綏靖弱勢群體。於丹的雞湯很香,但她添加的是罌粟殼。
於丹講孔孟的背景是響應「和諧穩定」。如今中國夢開始了,於丹不
如改換門庭,講點老莊。例如「莊周夢蝶」「子非魚」之類。須知法
生於道,依法治國不就是道法自然嗎?
於丹最新出鍋的是「霧霾湯」:「霧霾持續到了週末,天昏地暗一座
北京城,能做的就是盡量不出門,不去跟它較勁。關上門窗,盡量不
讓霧霾進到家裡;打開空氣淨化器,盡量不讓霧霾進到肺裡;如果這
都沒用了,就只有憑自己的精神防護,不讓霧霾進到心裡。」仿此,
假如於教主被奸,不妨照此辦理:
1.封鎖資訊,不讓傳言進到網裡;
2.洗澡淨化,不讓穢物留在肉裡;
3.忘掉一切,不讓快感印在心裡。
絕不跟罪犯較勁。
詞雲(調寄沁園春‧砸場):
信手拈來,信馬由韁,信口雌黃。
摘孔孟唾余,囫圇吞棗;傳疏牙慧,咕嘟成湯。
曲解經文,奉迎時尚,語病百出萬千行。
不自量、憑黑絲短襦,賣弄徐娘。
多歧世道亡羊,需巫祝、牧師共幫腔。
歎友蘭沫若,聲名狼藉;兆山秋雨,顏面丟光。
現代女媧,文壇芙姐,五彩褲頭補天忙。
誰料想、被眾家學子、轟下會堂。
衣俊卿
衣俊卿同志是當代最倒霉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衣俊卿同志天才地、
創造性地、全面地設計出「自信、自信、再自信」的壯膽理論,把自
我迷信提高到一個難以置信的階段。
衣俊卿和德藝雙馨的趙忠祥一樣,除了這點緋聞之外,沒有其它爆料
。然而就是這一點,把兩人搞得狼狽不堪。趙老濕是玩了不給錢,衣
導師卻是玩了還要拿人家的錢,又不給人家辦事。「偉大的導師」就
是不一樣。常、饒做比,妓高一籌;衣、趙相較,嫖高一丈。
衣俊卿和唱紅打黑的薄熙來一樣,其實與多名博士生「發生或保持不
正當關係」,據言其「洗衣粉」(衣之粉絲)多為紅粉。不過薄熙來
有金主徐明買單,衣俊卿只有主義沒有金主,只能自己出血。出事後
給了對方100萬。理論家能否從哲學高度說明,這是權色交易未遂、性
賄賂中止還是通姦炸鍋、聖人失范?
衣俊卿和愛黨愛國又愛港的成龍一樣,都以表演為生。不過一個是動
作類,一個是語言類。緋聞對成龍來說稀鬆平常,即使是「強姦嫌疑
犯」也能不了了之。衣俊卿這裡卻是軒然大波,喜大普奔。原因很簡
單,因為衣俊卿是同文館編修,四品正堂,道德住持。可見衣俊卿的
倒下不是因為搞女人,而是因為搞馬列。
習近平說,想當官就別想搞錢;馬英九說,想當官就不能搞女人;龍
應台說,想搞錢、搞女人也可以,不要當官。
孔慶東
孔慶東與前七子中的北大教授相比,肯定不及。不過今日北大早已是
「雨雪霏霏」(當年可是「楊柳依依」),連校訓也從「相容並包、
思想自由」變成了「為國求學、努力自愛」,可見古人說的不差:「
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孔慶東以「三媽」蜚聲海外,世人指責不必太過。自古文人輕狂,孔
慶東要做當代的孔融、檷衡。斜眼看天下,誰都是來路不正。近來香
港動作頻頻,孔氏兄弟(司馬南、戴九日)已經偃旗息鼓,這就是巨
大進步。
孔慶東力挺金家世襲,認為是「政治上正確」,所來有自。「學成文
武藝,貨與帝王家。」中國文人看似清高,骨子裡的帝王情結根深蒂
固。假如薄熙來給孔慶東100萬,哪能不要?假如金二世邀司馬南朝覲
,哪能不去?今天三千里江山受到大大冷落,孔氏兄弟已經默不作聲
,這才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孔慶東放言拿下薄熙來是「反革命政變」,精神可嘉。自古道「士為
知己者死」,老百姓都知道拿人錢財與人消災,孔門之後怎能不挺身
而出?今天薄熙來已經塵埃落定,孔氏兄弟已經不再公開挺薄。文天
祥臨終對兒子(侄子?)說:「你可以到元朝做官,我不能。因為我
是宋臣,你不是。」孔慶東也會像文天祥那麼「變通」,一旦「西風
壓倒東風」,當年從天安門廣場走來的孔慶東還會到「高*自*聯」隊
伍中來。
范 曾
范曾,號稱「當代大儒、國學大家、書畫巨匠」,自稱「坐四望五,
以待來日」,此外還有詩人、散文家、美學家、教育家、理論家、講
演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等等等等冠名,當代七十二能。
范曾一貫眼空無物,盛氣凌人。指天說地而不關人事,談古論今而附
庸風雅;好為人師而誤人子弟,好仿古文而半通不達。如范曾所得意
的《炎黃賦》:
「伐檀有人,莫及舟車;蠶桑未采,何來垂裳。」——詩經:「坎坎
伐檀兮」,當時沒有舟車?
「不蔽奸佞之讒,不用取容之士。'——「不蔽」只能表示「不遮蔽」
,等於放開讒言;不作被動句「不蔽於」解(不被讒言遮蔽)。
「中華文化,有源以之開流;」——流,源之末也,只能開源,哪有
開流。
「炎黃脊樑遍列九州,姓氏血脈,揚輝全球。」——脊樑遍九州,簡
直是「白骨蔽平原」,何其多也。「姓氏血脈」怎麼能「揚輝全球」
?范姓揚輝全球了嗎?
「齊獻瓣香,恭祭先祖。」——瓣香,一瓣心香之謂。自造縮略語。
「刻石再拜,以頌以禱,斯馨無恙。」——斯馨無恙?死去的祖先又
香又沒病?
但范曾自視甚高。所謂「坐四望五」:范曾認為畫分九品,正六負三
。最高級為四、五、六品。「四品,已成大師,鳳毛麟角;五品,謂
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稱魔鬼,從未看到。」其口氣可與毛
澤東、李敖媲美。
幾十年來罵范曾的絡繹不絕。前有黃永玉,後有郭慶祥;上有李瑞環
,外有李敖。
黃永玉:黃永玉是沈從文的侄子,沈從文幫范曾調到歷史博物館。沈
從文回憶:「揭發我最多的是范曾,到我家前後不會少十次,有幾回
還是和他愛人同來的。過去老話說,十大罪狀已夠致人於死地,范曾
一下子竟寫出幾百條……」(《沈從文別集‧顧問官》)。沈老有教
養,不罵;黃永玉「沒教養」,每次都罵范曾是「披著人皮的畜生」

郭慶祥:收藏家。因揭發范曾「流水作業」遭范曾起訴。「這位名家
其實才能平平,他的中國畫人物畫,不過是『連環畫的放大』。他畫
來畫去的老子、屈原、謝靈運、蘇東坡、鍾馗、李時珍等幾個古人,
都有如複印式的東西。人物造型大同小異。他的人物畫雖然是寫實的
,但其中不少連人體比例、結構都有毛病。他的書法是『有書無法,
不足為式』,裝腔作勢,頗為俗氣。他的詩不但韻律平仄有毛病,而
且,在內容上,不少是為了自我吹噓而故作萌態,不足掛齒。」
李瑞環:范曾「毫無人格,毫無國格。」
毫無人格:1967年,范曾跑到南開大學給第一任妻子貼大字報。70年
代勾搭上好友、恩人的老婆後與第二任妻子離婚。之後把好友的老婆
、兒女、財產全部擄回,「以充後宮」。
毫無國格:1990年,范曾帶小三去國(你懂的)。1993年,范曾給丁
關根寫信,服軟回國。
李 敖:「范曾人品有問題,當屬可信。他的畫,乍看不錯,但看多了
,千篇一律。 他的字,做作討厭,帳房的毛筆字而已。」(《評范曾
》1991年)
社會上罵范曾的,又與范曾大讚于丹有關:「談到儒學的問題,我非
常欣賞於丹,一個人知識不能盡善,但她為千百萬群眾對《論語》產
生熱愛開了個方便法門,於丹是個啟蒙老師,她做得非常出色。」
有人把郭沫若、余秋雨、范曾、于丹戲稱為「四人幫」,但如果說五
百年才出這麼一個東西,則其字畫只能與蔡京、秦檜、趙孟釵榱恕3
嗲鎘輟□詰□猓對吶笥訝褂卸鍤瀾緄惱災蟻欏□婊ㄑ購L牡難鈁衲、
仙風道骨的文懷沙等等,可謂物以類聚。
郎咸平
郎咸平是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有關他的經濟觀點和經濟主張,本博
能夠看懂,不敢妄評。大致說來,郎鹹平是一位批判經濟學家(類似
於批判現實主義),他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種種負面(國有資產流失、
工人下崗、三座大山、腐敗等等)的尖銳批評,特別符合工農大眾的
口味,因而被社會認為「代表了中下層民眾的利益」。他反對管理層
收購、反對國退民進、反對朱鎔基式的產權改革,反對匯率自由浮動
,宣揚美國的「新帝國主義威脅」,主張大政府,主張國有經濟,崇
拜毛澤東和毛澤東時代,更與左派反對「資改派」、薄熙來「縮差共
富」的腔調一致。因此郎鹹平在大陸基本沒有職務、他的節目基本不
上星(衛視)就可以理解了。
值得非經濟人士關注的是郎鹹平的人文情懷。
1.郎咸平因什麼崇拜毛澤東?
郎咸平說:「毛主席是例外,像美國是例外一樣。」
「他這人做事是一步一腳印,精益求精是你不可想像的。」
「毛主席的偉大,根本不是你所能想像的。我可以再……我可以大膽
地說一句話啊,能夠認識到毛澤東的偉大的人是極少數、極少數、極
少數的人。」
「你們不要跟我談毛主席,我比你理解得多得多,如果我們中國(人
)都像毛主席一樣的話,我們早就發達強大了,你知道嗎?」
郎鹹平崇拜毛澤東無可厚非。但網上看不到他對毛澤東時代經濟狀況
的評論。不妨說這也是一種例外。
2.張榮為什麼不能評價毛澤東?
郎鹹平說:「張榮女士寫的一本書,叫作《毛澤東的鮮為人知的故事
》。啊,把毛主席批評得一無是處……就憑你張榮這把年紀的女人,
你有什麼經歷能有資格評價毛澤東?而且我再講一句話,連你都知道
的事情,毛主席會不知道?把你給聰明的。」
按照郎鹹平的邏輯,年紀小的男人也沒有資格歌頌毛澤東吧。郎鹹平
生於1956年的台灣,長期在美國、香港泡大,你在毛澤東時代很可能
是海外特務,至少需要嚴格審查。你的歌頌很可能是偽裝的。想想林
彪吧,你以為你一歌頌就會被認可?
3.郎咸平為什麼要否定鄧小平?
郎咸平說:「改革開放是毛主席的功勞……不是鄧小平的功勞。我不
是胡說八道,我問你,如果你把鄧小平放在非洲,會不會造就今天的
中國?你跟我講——不會!可見鄧小平所接受的這塊土壤不是非洲、
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什麼?一片沃土。誰給他的?毛主席給他的!」
按照郎鹹平的邏輯,毛主席的功勞恐怕也是蔣介石和斯大林給的,甚
至是孔夫子和秦始皇給的。
4.郎咸平為什麼不回應顧維軍的指控?
經受牢獄之災的顧雛軍出獄即召開新聞發佈會,指名道姓揭發四名貪官
對其迫害,並指郎鹹平也是陰謀操縱的參與者。郎鹹平至今沒有回應

5.郎鹹平為什麼要採訪郭美美母子?
郎鹹平對此同樣沒有回應。
2011年8月初,郭美美炫富被全國人民聲討,之後郎鹹平主持的《解碼
財商》對郭美美母子進行了採訪,這是郭美美第一次公開在世人面前
亮相。
經濟學家突然轉行至此,引起了全社會的競猜:為了錢,為了「當乾
爹」,「為了總理的囑托」(王軍總經理)。事實上,20分鐘的採訪
,郎鹹平的引導性說話比母女倆的表達還多,以至於被網民譏為「母
女倆採訪郎鹹平」:
如在問及王軍投資中紅博愛的問題時,郎教授說:「因為你年紀輕,
很多事情你不一定知道……也就是說他投資這個錢,他還沒有從中紅
博愛賺到任何的錢,這是要告訴我的話嗎?」
母女倆:「對。」
郎咸平出場費在20—30萬之間,年納稅100多萬,但鮮有善捐。據說郎
先生有六任妻房,還喜歡李勇的「非常6+1」節目,因而手頭並不寬裕
。如此「工農代言人」「意見領袖」,不說也罷。
莫言
不能不言莫言,但總不如莫言。
自胡趙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情。因此本博幾十年來從不看全
人類的文藝作品。除了當年的電影《紅高粱》外,莫言先生的作品、
衍生作品一字未讀。當不能以我昏昏,使人昭昭。在此僅以瑞典文學
院諾獎委員會主席瓦斯特伯格的頒獎詞片段充數:
……
莫言是個詩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傳畫,使個人從茫茫無名大眾中突
出出來。他用嘲笑和諷刺的筆觸,攻擊歷史和謬誤以及貧乏和zz虛偽
。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類最陰暗的一面,在不經意間給象徵賦予了形
象。
高密東北鄉體現了中國的民間故事和歷史。在這些民間故事中,驢與
豬的吵鬧淹沒了人的聲音,愛與邪惡被賦予了超自然的能量。
……………………
莫言自己所處和小說所描寫的時代,本博和屈尊本博客的大多網友並
不陌生。莫言通過幾千、幾萬字的敘述想表達的思想主題和個人情懷
,還不如現今網文來得直露。莫言用高粱、毛驢、日本人、薛蟠式的
農民語言所編織的故事情節,還不如橫店導演編的離奇。
莫言的諾獎給黨和政府爭光了嗎?新中國有著強烈的諾獎情結,急需
要一個諾獎來證明我們的體制和思想。然而等來的都是些烏七八糟的
和平獎、文學獎,包括莫言的諾獎也是「涉險過關」,若不是為了穩
定,恐怕也是前者的下場。有關部門並沒有高調處理莫言,因為我們
想要的是「不夾雜任何政治因素」的諾獎,例如物理獎、化學獎。
莫言的諾獎贏得老百姓和文藝界的喝彩了嗎?滿懷民族尊嚴的左派指
責莫言「反動」,期待莫言直言的右派譏諷新貴「圓滑」。家長和中
小學教師不知道如何向學生推薦,文藝界的掌聲、歡呼聲也是稀稀落
落。新中國的第一個取得北京戶口的諾獎就這樣落在了六環外。假想
來年哪位再領回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恐怕也有雞肋之虞。
莫言先生人如其名,一生謹慎。因為他不會忘記,電影《紅高粱》最
初是被批判的。他的那首歌頌重慶的、略欠火候的七律也曾受到輿論
的譴責:
 唱紅打黑聲勢隆,舉國翹首望重慶。
   白蛛吐絲真網蟲,黑馬竄稀假憤青。
   為文蔑視左右黨,當官珍惜前後名。
   中流砥柱君子格,丹崖如火照嘉陵。
莫言,生在一個莫言的時代,領回一個莫言獎,讓所有人概莫能言。

星期日, 8月 09, 2015

胡蘭成的女兒

 我以為張愛玲想寫張學良傳, 可能是她曾聽說胡蘭成談及中島差點成
為張胡蘭成的女兒  (容乃公)




下午得空寫了一篇很長的文章談到中島成子和咪咪 (胡晉明 )的關係. 可能是天
意吧, 這文章莫名奇妙不見了. 我猜上天不要我太去干涉世人緣份之事. 何況胡
先生家人目前就在我們圈中. 中島成子一生的事跡和張學良, 汪夫人, 都可以有
關係.她曾在東北幫日本關東軍作間諜, 主持日本移民在東北開發農業,聽說她
也在張作霖府當家庭教師,可能也有資格變成
張府的壓寨夫人, 或類似的傳聞, 考其思索根本.張愛玲或許對這事有所聞,也會有
發現類似和她寫色戒可能會有同工之妙創作索引, 也是天意, 她沒寫成張學良傳.
因為若上天要作弄, 變成咪咪和張學良有手足之誼 (當然這是比哈喻,因為若有其
一不會有其二).總之,以當年胡蘭成的地位,對中島一定非常清楚.

讀今年今世, 胡先生只提到中島一次. 而此處又寫到人世牽連, 是世間的生養關
系等等典型. 中島和川島芳子曾在中國為日本人做情報工作, 兩人都各有各自非
常不同凡向的功業. 川島以清室後人被日人收養. 而中島的女兒被中國人收養.
養川島的是日本浪人, 而養中島的女兒是中國文化界地位極高的文化浪子. 一文
一武, 但二人下場不同. 川島最後被槍決, 而中島先和佘愛珍被關在同一處, 據
《今生今世》之《良時燕婉》所寫,咪咪是佘愛珍 1949 年在上海入獄時獄中日
本婦人中島成子所生,佘愛珍獲釋後受人之托將咪咪帶出。中島成子後來又和汪
夫人關在一處, 差別被同情者送到台灣, 可惜被發現. 不然, 這故事版本會另起
爐灶了. 她的被收養, 幾乎在同時, 佘愛珍的女兒也遇到傷女的痛. 這也成為佘
和胡後來將咪咪視為己出有點關係.

胡蘭成寫過去的事, 不論時地, 或事情原委, 都有史家的風範. 可知他一路都會
帶筆記跟隨. 這說明他自知他所說的事, 將來都攤在歷史中. 不過, 對於收養中
島成子的女兒這事, 他只輕描淡寫說一個日本婦女, 中島成子. 在《閒愁萬種》
中《幽冥記》之詩歌《與女兒咪咪》咪咪是佘愛珍 1949 年在上海入獄時獄中日
本婦人中島成子所生,佘愛珍獲釋後受人之托將咪咪帶出。

1949 年五月三十一日,胡晉明出生於上海提籃橋監獄,時佘愛珍入獄與中島成
子同房。佘愛珍保釋出獄,中島成子將幼女托付給佘愛珍帶出監獄,輾轉至日本


他並沒提到後來中島被釋放出來, 回到了日本. 好像這段時間, 胡蘭成正忙著將今
生今世這本書寄給張愛玲. 我猜這時他心中更沒有把中島成子放在心裡.

中國人一向認為養大於生. 所以日後, 中島成子實在沒必要扯到胡蘭成的人生中.

不過, 我個人仍有點好奇. 過去到現在, 在台灣, 或中國國內, 或海外, 人人都對胡
蘭成一生有興趣. 可是很少有人去特別注意中島成子個人的一生. 我有一個印象
, 過去很多機會雜誌在做專題寫胡蘭成在日本的生活, 圈裡的人,和胡晉明相識的人,
多少會刻意去避開中島成子這名字. 也許要對胡先生家人的尊重. 這點我以為值得理解. 不過,
我覺得她的一生要比川島芳子, 李香蘭, 等等人物不會更遜色, 實在不必為了反
顧到胡蘭成個人的家庭生活的刻意隱晦.

其實, 胡蘭成自己一生, 都存在被人養的情況. 我寫過他八字辛日生在丙午月.
火太旺, 而辛從於火. 但因為丙辛合. 故而一生到那兒, 都有人事來合. 合看
1949 年生咪咪, 我查一下, 八字是辛酉日人生在己巳月, 巳丑年. 八字土生金,
而己巳土, 己丑土, 可論為土旺. 五行講土重金埋, 這合乎八字偏印格. 是生養
氣太過, 故必要過房. 他的八字土多, 金旺, 正和胡蘭成的旺火相配, 五行相宜.
故而二人一生的緣份特好. 胡蘭成一生能得到一個讓他可以在令名, 或事功, 或文章的旺氣中找到一個膝下承歡的慰藉和休憩, 無寧說是前世修的好功德.

大家不妨另一角度去想. 倘若當年佘愛珍沒被關, 沒和中島成子關在一處, 以後
胡蘭成獨身離開眾多子女,在日本的生活會是那搬情境呢?
 (容乃公寫於2015年8月8日父親節)




上:胡蘭成養女胡晉明,中島成子在獄中所生

右下:中島成子,與川島芳子齊名的女間諜,戰後與佘愛珍共囚一室
,佘被釋後,中島曾與陳璧君共囚一室。據中島回憶說,宋慶齡何香
凝營救陳璧君一事乃後來虛構的。左下:中丸熏,1937 年中島成子
與明治天皇的私生子所生之女

當時舊報曾說,中島成子出庭審判時手裡抱著剛出生不久的嬰兒

最後一張是川島芳子




星期三, 8月 05, 2015

中國或許會是一種舞蹈的名稱

中國或許會是一種舞蹈的名稱   作者容乃公

在臉書上看到有人從考古的東西發現『中國』是兵器. 這是很大膽的
想法.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這一國寶
級的重器 1963 年出土於陝西寶雞。長達 122 字的銘文講到周武王
在滅商之後就有營建東都的重大決策。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王城的
重要歷史事件,而其中「宅茲中國」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文
曰:「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
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達文王,肆牧民。」


有人說『中,象形字,應該是軍旗。國當時寫為或字,象形乃盾牌與
戈的合併,會意為武器的總稱。中國,原來是軍事戰爭的工具。中,
象形字,應該是軍旗。國當時寫為或字,象形乃盾牌與戈的合併,會
意為武器的總稱。中國,原來是軍事戰爭的工具。』

我以為這個說法很可疑.

 或字是會義字,不會是象形字.所以不應該是直指兵器.

『或』最早源自甲骨文,圖形是;其金文的圖形是,篆文的字形則是
。該甲骨文從囗從戈,囗象城形,以戈守之,會國之義;金、篆文從
戈從口從一,其義.

或字是會意字. 甲骨文字形從囗 (象城形 ), 從戈 (以戈守之 )。表
示以戈衛國。本義: 國家。... 〔古文〕?? 《集韻》越逼切,音閾
。《說文》邦也。從口從戈,以守一。一,地也。通作域。
出土文物中,「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
文。

寶級的重器 1963 年出土於陝西寶雞。長達 122 字的銘文講到周武
王在滅商之後就有營建東都的重大決策。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王城
的重要歷史事件,而其中「宅茲中國」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文曰:「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
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達文王,肆文王受茲因(命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牧民
。」出土文物中,

到底『余其宅茲中國』說是在王城中置放兵器. 這個可以稱為中國的
兵器應該會在其他甲骨文中提及.

@@@中國應釋為中域。

成王開始營建宅於成周,舉揚武王,得到來自天的胙肉。成王誥宗小
子.於京室。

古文卜辭或:從戈,從口。這個口字在甲骨文中可以代表很多象形的
意義,比如井,邑,口等等,在或這個字裡,口表示的是宮殿或者社
。宮殿和社是形影不離的兩種建築,宮殿是統治所在,社是祖宗所在
的祭祀場所。戰士執戈保衛宮殿或者保衛社,意味著或是一個國家的
首都的意思。就是說,或的甲骨文本義是首都,國都。到了西周初期
,或的首都和國都的本義產生了國這個字。國在或的基礎上加了一個
半包圍結構「匚」。這個「匚」代表的是國都的城牆。西周的兩京都
是三面圍城,剩下一面是有衛兵守護的大門。「匚」表示西周豐、鎬
兩京的大門可能是朝向正東的,因為如果城門正門向南,其國字的半
包圍結構也可以向下成為「□」。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像不同而有不同
的含義。大致說來,有以下六種概念:

1.一是指京師(首都)而言,如《詩經? 民勞》註:「中國,京師也
  」。

2. 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諸葛亮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
   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3.三是指中原地區,如《史記東越列傳》:
「東甌請舉國徒中國」。

4.四是指國內、內地,如《史記 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
  在蠻夷,五在中國」。

5.五是指諸夏族居住的地區,如《論語集解》:
「諸夏,中國也」。六是指華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史記》、《漢
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所以自漢代開始,人們常常把漢族建立的
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正因為如此,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便以「中國」自居,如鮮卑
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同時漢族建立
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
魏為「魏虜」。又如在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
」,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中國』到了十九世紀才拿來代表國家

「中國」一詞所指範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
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們對自己所居
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
」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
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膨脹,「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
漢以來,又把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範圍之內的地區都
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 19 世紀中
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以後。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
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
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


@@@在宗廟儀式中,兵器可能只有一種情況會真的被拿來派上用場.那就
是『武舞』


  《周禮春官》所說周代六樂中的周樂。又稱武。用以作為宗廟之
樂,祭祀祖先。在六樂中是一種武舞,歌頌武王伐紂的武功。據《禮
記樂記賓牟賈》載,共六段(六成)。第一段:表現戰前的準備,有
擊鼓、舞蹈、造型、歌唱;第二段:戰爭和勝利,有隊舞和獨舞;第
三段:滅商以後又向南方進軍;第四段:在南方取得勝利;第五段:
周公、召公協助紂王進行通知;第六段:對周天子的尊崇。歌詞在《
詩經周頌》中。《通典樂》:「秦始皇平天下,六代廟樂,唯《韶》
、《武》存焉。二十六年(前 221)改周《大武》曰《五行》。」可
知秦時猶存。
  周樂《大武》,是武王伐紂勝利後由周公創編的,內容就是表現
武王克商的豐功偉業。據春秋時孔子所見,這個樂舞開始先有一段長
長的鼓聲作引子,舞者(戰士)持兵器屹立待命。接著是六段舞蹈:
第一段舞隊由北邊上場,這是描寫出兵的情形,第二段表現滅了商朝
,第三段繼續向南進軍,第四段表現平定南部邊疆,第五段舞隊分列
,表示周公、召公的分疆治理,第六段舞隊重新集合,列隊向武王致
敬。舞蹈雖然是用的象徵性手法,並不像舞劇那樣描繪人物和矛盾過
程,但無疑這是一部表現當時重大事件的敘事性舞蹈作品。

  周公將這六部樂舞加以集中、整理、規範成一個整體,作為國家
的禮制,用於祭祀、慶典等活動。並對它們的演出儀制、祭祀對像、
服飾道具、樂歌宮調和舞者身份、演出場合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大武》是周代編創的歌頌武王伐紂獲得勝利的樂舞作品,屬《
六舞》之一。共分為六段:(一)在一段擊鼓聲後,舞隊從北面上場
,舞者都手執武器,列隊而立,以歌唱表現了武王伐紂的決心。(二
)舞隊兩面有人振鐸傳達軍令,舞隊隨即分兩行,作激烈的擊刺動作
,邊舞邊進,表示已有滅商。(三)滅商後再向南進軍。(四)表示
南方的疆域已穩定。(五)舞隊再分兩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
,協助周王統治。接著有條不紊地變化各種複雜的隊形,形成整齊的
隊式後,舞者皆坐,作低勢的靜止場面,表示國家得到了很好治理。

(六)舞隊
重新集合,排列整齊,表示對周王的崇敬。全舞結束。
編輯本段背景介紹

  《大武》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影響的舞蹈。它的成就是多方
面的:一、武王伐紂是為了推翻商紂王的統治而進行的戰爭。二、《
大武》是手持武器的戰舞,這種舞蹈形式在原始舞蹈中已經存在,從
原始時代「刑天氏之樂」等,到歷代歌頌戰功的「武舞」,而《大武
》則發展了這種舞蹈形式,並有所創新。它的結構比較複雜,舞段安
排得體,概括而真實的表現了周人滅商的過程,以及滅商後班師回鎬
京(今西安);次年,武王病死,年少的成王即位,由周公召公輔佐
統治。商紂兒子武庚乘機聯合管轄,陝之東歸周公管轄,於是天下大
定。

  《大武》內容是由六成(段)樂舞來表現的。根據孔子對《大武
》的述評及其他有關記載,可以設想出《大武》的表演情況:第一段
:開始是一長段鼓聲,大概是舞蹈的前奏。舞隊已集合,準備上場,
接著,舞者手持武器,從北面出來,巍然屹立,徐緩悠長地歌唱,表
現了武王伐紂的決心並等待諸侯到來。(大意是:啊!強大的王師,
本來遵照文王的遺命,處於隱晦狀態;現在時代已大放光明,於是披
甲持戈而戰。我恭敬的繼承了這一功業,英勇的文王的將士們,於是
又都效力於後繼人,惟有你的功業確實足以取法。)  第二段:舞
蹈轉入熾熱的戰鬥氣氛,「發揚蹈厲」,表現周軍由姜太公率領的前
鋒部隊,直指商都朝歌,這時舞隊兩面有人以示傳達軍令。舞隊隨即
分成兩行,作激烈的擊刺動作,邊舞邊進,表示已滅商。(大意是:
啊!偉大的武王,他的功勳無與倫比。文德卓著的文王,為後代開創
了業績,戰勝了殷商,結束了戰禍,完成了你的大業。)

  第三段:表示凱旋後南歸。舞隊可能只作「過場」式的回還移動
。(大意是:文王經營過這一功業,我繼承下來,發揚光大,使它延
續無窮。我去討伐殷商,只是為了求得安定。這個周國所受的天命延
續無窮。)

  第四段:表示南方各小國成服於周,南疆已穩定。舞隊可能以宏
大、對稱、穩定的構圖,來顯示萬邦來朝的氣勢。(大意是:啊!偉
大的周國。登上高山四望,大山小山羅列,從山間流出的溪川都匯合
到大河。普天之下,萬邦來朝,報答頌祝周國所受的天命。)

  第五段:舞隊再分成兩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協助周王
統治。接著有條不紊地變化各種繁難複雜的隊勢。舞者皆坐,作低姿
的靜止場面。表示國家已得到很好的治理,國泰民安。

  第六段:舞隊重新集合,排列整齊,莊嚴肅穆的表示對周王的崇
敬。全舞結束。(大意是:綏靖萬邦,屢次得到豐年,上天對於周國
,永遠不會厭棄。英勇的武王統率著將士,征服了四方,安定了國家
。啊!他的威德也照耀到上天,偉大的周國,代表上天主宰人間。)
編輯本段藝術成就  《大武》從內容上看,反映了武王伐紂的征戰
生活。從藝術處理上看,這個認輸眾多的男子群舞,結構比較嚴謹,
隊形、動作、情緒有變化,有起伏,以表現激烈戰鬥場面的刺擊動作
和複雜的隊形變化,把舞蹈推向高潮。以整齊、規範、平穩的隊勢表
示取得完全的勝利,國家得到統一、安定。音樂有鼓聲作為前奏,物
段伴隨歌唱以烘托雄渾的氣勢。

如果非要把中國當兵器講. 我想最可能是指的是一種歌頌武王伐紂的
武功的武舞。
http://yijingsearcher.blogspot.ca/2015/08/blog-post_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