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驚蟄這個節氣 容乃公說易
3月5日是華人傳統節氣的「驚蟄」,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
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
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
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春分:初候,玄鳥至;(燕來也。)二候,雷乃發聲;(雷者陽之聲
,陽在陰內不得出,故奮激而為雷。)三候,始電。(電者陽之光,
陽氣微則光不見,陽盛欲達而抑於陰,其光乃發,故雲始電。)
中國傳統曆法是將全年分為四季二十四節氣,四季就是春、夏、秋、冬,節氣則
是立春、清明、立秋、冬至等,驚蟄是春季的節氣之一,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一般在陽曆3月5、6或7日。按字面解釋,「蟄」指冬眠,「驚蟄」是指蟄伏在泥
土中的生物開始出土活動。
驚蟄在每年的卯月.卯在易經是震卦.震為雷.在十二地支的寅卯都和白虎有關.
生物一出土,便開始覓食。按傳說,凶神之一的白虎(俗稱虎爺)也在這時
出來找吃的。在古老的農業社會裡,老虎為患是常有的事,為求平安,人們便在
驚蟄那天祭白虎,這是驚蟄祭白虎的由來。
驚蟄,是 24 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 3 月 5 日或 6 日,太陽
到達黃經 345 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
,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
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
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
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因為卯月和虎有關. 所以在這個節氣人們祭白虎, 不過同時也不忘「
打小人」.小人就是害蟲.任何真的和虛的害蟲都是小人.
除了祭白虎,人們可以在驚蟄這天也有「打小人」。打小人者相信,
驚蟄一到,不僅害蟲全部出動,連小人也開始出來活動。而他們相信
,到廟裡打過小人後,就可以把引起病痛或糾紛的惡鬼統統趕走,在
新的一年裡便可以順順利利,不受小人的糾纏了。
打小心的方法:可以做一個紙人,用拖鞋用力往地上的紙人拍打,
打完後還在紙人身上踩上幾腳。以往有人在紙人身上扎針或唸咒
除了虎爺紙,還有豬油和鴨蛋,也有芝麻、綠豆和茶葉。過去人們祭
過白虎,打過小人後,還要撒芝麻、綠豆和茶葉,表示把四方小人驅
走。
易經有很多和這個節氣有關.
易經有個坎卦其意義是險難重重。
《易‧坎》:「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於坎窞,勿用。」
不過坎坎也有別的意思. 漢朝揚雄《太玄‧窮》:「羹無糝,其腹坎
坎,不失其範。」說的是喜悅。南朝梁簡文帝《馬寶頌》:「含生欣
欣,若耘耰之逢夏雨;懷情坎坎,譬草木之值春風。」. 詩經坎坎伐
輻兮。坎坎伐輪兮。是一種聲音. 《詩‧魏風‧伐檀》:「坎坎伐檀
兮,寘之河之干兮。」宋王安石《酬沖卿月晦夜有感》詩:「蕭蕭暗塵定,坎坎寒更發。」明杜濬《初聞燈船鼓吹歌》:「急攢冷點槌猶澀,春雷坎坎初驚蟄
。」 清 沉濤 《瑟榭叢談》捲上:「鼓聲坎坎冰天裂,艷妝正蹋山頭
雪。」這種聲音可能說的就是驚蟄的雷聲.
在不少節日忌諱吃梨,比如中秋節、除夕晚上是不擺梨的,忌諱「離」字。
不過,驚蟄節氣吃梨,寓意跟害蟲分離,也在氣候多變的春日,讓疾病離身體遠
一點。
驚蟄這天若沒有雷聲.代表這一年會不平安.收成不好.
「驚蟄聞雷,米麵如泥;驚蟄未蟄,人吃狗食。 」這句農諺,古代農民認
為驚蟄這一天,有無雷聲用來預測這一年收成的好壞,極為靈驗。 如果這
一天春雷響了, 米麵如泥,表示大有之年,如果沒有雷聲,那麼就要人吃
狗食,表示是饑饉之歲。 現代的農人仍是同樣相信,驚蟄這一天的雷聲,
是他們一年勞苦的代價,如果沒有聽到雷聲就感到大失所望。
「未到驚蟄雷先叫,四十九日暗天門。 」這是說時序未到驚蟄節氣,雷聲
先響了,必定連綿下雨,甚至四十九天看不見太陽出來。 還有一句俚語只
說「四十九日烏」,用意亦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