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月 24, 2017

說直


說直  容乃公

直字在中文字原說的是『常人之見』, 即『十目所見, 必得其直』.
中國古人相信世界上原本就沒有直的事 (哼, 多合超級物理科學呀
), 直並不是 strait, 中文的意思要相對看, 即: 直是不歪, 歪是不
直, 先得看誰是歪的, 才可以確定誰是直的. 古時的人沒有好的尺寸
時就有直這個字, 要問什麼是直, 問十個人, 大家看的最直的, 就是
直.( 可見中國古人很民主 ).


這是中國人自古思考的本質, 也就是孔子在論語中教導學生的方法,
即凡事要因事制宜. 孔子在論語中所的每句話, 我們都要 read his
lips. 他老人家是很狡的, 看人說人話. 所以孔子是因材施教.

直的意思就是「因事制宜」.

在中文裡 (也就是大陸人說的漢語 ), 直字的意思包括: 不曲不斜、
矯正、抗拒、縱 (瞪大目 )、抵 (值得 )、適當、順暢、故意、特別
、另外當然也包括最常用的正直或直接. 不過, 孔子的論語說的直,
仍有待我們小心去探究. 常常正直不是他要說的. 從孔子在論語中說
話, 和他做人行事, 正直並不是他最在意的事.( 你讀完了論語, 甚
至看過了春秋傳, 你會發現孔子這個人道理太多, 對付的光是學生就
三千人, 外加一些個性怪僻的君王, 如何一個正直了得. 禮記最重要
的一章就不叫『直禮』, 而叫『曲禮』.


在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在不同的場合,對直有不同的開解:

1.直是給一個該給的回報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2.做事方法正確,合法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
諸直,則民不服。」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
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
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
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3.尊守原則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4.直為合天性,罔為忘情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5.不留餘地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6. 為人質直,公正無私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
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
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8.不死守原則為直 (注意孔子特別「直在其中」的說明)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
「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最近孔子的話被拿出來炒: 有人一再提示我們, 孔子沒說過以德報怨
這句話, 他說的是以直報怨. 有人拿孔子的話來反對死刑, 反對體罰
. 是否合宜, 令人深思:


孔子當過王清峰幹過的差事, 相當司法部長的工作, 任上殺過人, 所
以當然沒資格反對死刑. 孔子看到原壤學老外不好好坐, 大剌剌在室
內伸開兩腳作成簸箕形,蹲在席上等待 (注: 古人沒有內褲, 不小心
會露出雞雞, 非同等閒, 中國人到了戰國時趙王才把胡人穿褲子的流
行帶到中土 )。孔子看他不講禮貌,, 也拿棍子敲學生的小腿 (以扙
叩其脛 ). 所以孔子當然也不反對體罰.

但是如何去看待孔子對這事的想法呢. 我想孔子並不是像現在學者講
所謂普世價值的話.

講普世價值的人, 最有名的是希特勒, 但他的普世價值是賣不出去的
. 因為最愛講普世價值的人, 常常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主張的價值. 現
他西方社會最愛講普世價值, 其實看來看去, 就是他們普世的價值.
反而最有普世價值的孔子一生沒說過普世價值的話.

孔子時代, 有個怪姓, 就是微生, 有個姓微生, 名叫畝的, 是魯國的
隱士。有一回, 他問孔子為什麼凡事都要發表個不同的意見呢, 不是
要逞你的口才嗎?」 (你該去學學清靜無為的老子才是 ), 孔子道:
「我不是敢逞口才,而是討厭那種頑固不通的人。」

(微生畝嘗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
:「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

另一個姓微生的是他學生, 名叫高. 這姓和以後生物學的微生沒關係
. 其實是姬姓的後人.

他就是李白《長干行》:「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說的人.


孔子曾用「直」批評過一個學生, 這學生叫微生高, 姓微生名高.
微生名高人和名字一樣,看輕生命,為人高潔.

孔子說微生高個人不直, 不是不值錢, 而是沒有人家說的那麼直,
那麼講原則. 這個人讓孔子吃了點醋. 因為他這個人名氣大, 是特別
高直的人. 但是孔子說「他那來高直?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做人
直爽?有甲鄰居向他要些醋,他沒有;卻不直說,反倒向另一鄰居要
醋給他, (公冶長第二十四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
其鄰而與之。)


這不是借花獻佛 (那時的佛也是剛出生不久, 孔子沒見過面, 可能聽
過 ). 在孔子時代, 醋的用處很大, 但不是在超商那搬到處買得的。
醋,古漢字為「酢」,又作「醯」。《周禮》有「醯人掌共醯物」的
記載,可以確認,我國食醋西周已有。公元前 8 世紀晉陽已有醋坊
,春秋時期遍及城鄉. 但是並非容易取得, 才要到處借. 孔子不喜歡
微生高虛有其名, 但是微生高 (或是像微生高這種人 )被孔子一眼看
透.因為他八字不好. 一生不是因為借醋出名, 而是成為七爺八爺一
像因為頑固不化, 而殉名的人. 為了等不到朋友又怕失信而不離開,
被水淹死.

微生高,孔子弟子。春秋魯人。名字又叫尾生高 (注:尾生是借的姓,
代表某一個族人家中用最小的兒子, 大的可能會是好像春秋五霸小時
全被放到別國或別族去當人質或過繼, 這也是古時流行的. 這族人原
是尾生的一支的後代. 這題目大多, 要另外起題談。)

微生高是個以直著稱的人,他還做了一件很守信的事,把命都送掉了
:他跟一個女子在橋下約會,那女的沒來,大水卻來了,他也不逃走
,最後抱著橋柱被淹死了。

這事被後來文獻記下:

微生高,孔子弟子。春秋魯人。亦曰尾生高。以信義正直而著稱。《
國策‧燕策》:「信如微生,期而不來,抱果柱而死。」又《漢書‧
東方朔傳》:「信若尾生」,或謂即尾生高。


  語出《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
柱而死。」後因以「抱柱」為堅守信約的典故。

孔子見的微生高是否就是李白《長干行》:「常存抱住信,豈上望夫台。」說的
微生同一人呢, 我想未必是. 因為在孔子批評微生借醋時, 他應該還沒淹死, 不
過孔子談的書中的人物, 常可能己經和某一個人類學說的民族習俗有
關, 古時的人名常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代表, 比如落水殉信是的事是
微生高代表, 孔子在易經中提到杞字, 和孟姜女傳說的萬杞良有關:


《孟子》云:「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國俗變。」到底說的不
是一個名杞的人, 而是一種哭夫的習俗. 至於微生抱柱, 是否孔子批
的那個借醋的人, 以後也是人云亦云, 可是孔子批微生不直的精神是
記在論語中, 可惜, 我們讀到孔子學生記的論語是面目全非的版本.
他從命理去看微生這一號人物的目光, 以後微生代表的文化, 是孔子
全然理解的, 現在我們只能從人類學角度去看古人醋的宗教或微生抱
柱的文化, 我們己經只能猜測了.

至於去用現今人們最多也只能用的膚淺的文化水平去揣測直的含意 ,
也許都會落入誤解孔子的口實.

到底孔子講「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這話應該和殺不殺刑犯無關.
仁愛是做人的基本原則.若是你幹的官位是要殺人止惡,那麼該殺得殺.
孔子做官殺過少正卯,他的理由是世界上有五種惡人, 都可以殺:

「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
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
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 (這事是莊子提起, 但可能性很
大 , 但也可疑: 從來詩人說話都是不清不楚, 若實若虛, 尤其是莊
子 ).

不過世界上的人並不是個個都要去替天行道 . 人活著有不同的角色
與恩怨, 因為處境不同, 行事亦當自己去酌量.

有些事是要以德報德, 但是常常以德報怨會有想不到的好處. 我相信
孔子本人最常說的還是以德報怨.不去殺五惡之人,不等于以德報怨.


孔子當然不會天天拿著『家法』面對不聽話的學生. 我生平看過很多
人的個性, 有人被父母打, 打完會抱著父母感恩. 但是不見得人人都
可以被打的. 有人生來自我性強, 也就是八字沒印星, 食傷多, 原本
就不會討人家愛, 這種人不但不能打, 連自尊心都不能有傷. 以前有
個作家常提起小學時被老師在面上塗彩墨而忌恨一生. 也許另個學生
擦一擦掉後當沒事, 但有人會記一輩子. 這作家後來自殺了.


但是有些人生來就會討人家愛, 或寵, 這種人臉皮厚, 反而有某些制
約, 包括體罰, 對他有好處. 有的小孩生來可以體會「打在兒身痛在
娘心」的感受, 他是可以接受適度的體罰的. 原則上在個人主義盛行
的時代, 打人是違反社會行為, 但是這不等于說孩子都不能打不能罵
.

現在不光是當老師的人有父子騎驢的困境, 做任何事都會碰到原則和
權宜的選擇. 因此, 我們要讀經. 但是我們在提倡讀經書時, 仍要多
講自由思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