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月 03, 2017

立春吃春卷

立春吃春卷 容乃公

  乃公愛吃炸春卷,最近上越南菜館發現越泰菜的春卷名目不同,
但做法與中菜相類.中原風俗和佛教大多有關,也因而聯想可能
越南菜也是從印度傳入.

  說越泰春卷道地,因為包餡辛味重.

  中國人春節和立春吃春卷, 有咬春之傳統, 咬是取交節氣, 而咬春
也為了郤春日的寒氣. 取辛味提神. 咬春從晉代已有,那時稱「五辛盤」。五辛
(蔥、蒜、椒、姜、芥 )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卷、嚼蘿蔔之俗,一個「咬」字道出
節令的眾多食俗。
 
    唐宋時吃春盤春餅之風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餅賜予百官近臣,宋人陳元靚撰
《歲時廣記》稱: 「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以酒賜近臣。」

  炸春卷,亦是古代裝春盤內的傳統節令食品。《歲時廣記》雲:「京師富貴人
家造面蠶,以肉或素做餡……將探將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
後來蠶字音諧轉化為卷,即當今常吃的「春卷」。

    春卷做法取蠶脫繭. 而據《傳拾遺》記載古時三星堆一帶部族
互相爭鬥,有位蠶女者,父親被鄰近族人抓去做了人,去已逾年,但
他父親平時乘坐的老馬猶在。女兒想念父親,告訴馬說:『如果找到父親回家,
就將自己嫁你。』馬一聽, 就出門把流落在外的主人馱了回來。女兒的爹知道了
, 不捨女兒而食言 . 馬兒蹌聲抗議不停, 被女父殺了。將馬皮剝下, 放在晾在
廚房, 。女兒經過時其側,馬皮蹶然而起,將女兒一卷而飛去。幾天後旬馬皮掛
在桑樹之上,女變為蠶,吃桑葉,吐絲成繭。」

    四川在三星堆文化時有個部落「酋長」部落「酋長」名叫蠶叢.
《蜀王本紀》記載說:「蜀王蠶叢,後代曰柏灌,後者名魚鳧。
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

     過去導演王童曾據唐人小說拍過這個故事, 由胡茵夢主演蠶女.
當時不曉得這故事和春卷有關,因為春卷原是取自春蠶的意象而發生,其
原理是在春天利用包纏五辛去寒氣.

     命理以女人最忌為姑惡糾蠶,吃春卷以去孤氣.

    四川可能是發明養蠶文化,而蠶女原是四川高辛氏人,這都和春卷包
五辛傳統有關.

     《鏡花緣》裏的不孝鳥和蠶女,乃是人鳥、人蠶的混合物。
半人半獸的反常,固然異常怪誕。不孝鳥身上鑄有天譴性文字、蠶
女吐絲害人,都具備強烈的諷刺性。不孝之人被罰輪迴為不孝鳥,是
種懲罰性果報變形;蠶女以絲線纏斃漢子,則是對貪色之責。半人獸
的反常變形,作用就是帶出人倫中忤逆和縱慾之醜陋與禍害。這多少又
可以看出蠶女和佛教因果有關. 而蠶在佛教中中國人最早發明養蠶、抽絲、織作
絲綢面料的技術,可以追溯到 7000 年前,並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 黃帝正妃嫘
祖發明養蠶,

    但是佛教傳入中土又有把蠶女說為馬頭娘的蠶馬故事.

  清翟灝《通俗編》(無不宜齋本)卷十九引《七修類稿》:「所謂馬頭娘,
《 l 韙 l? 蠶賦》『身女好而頭馬首』一語附會,俗稱馬明王。明王乃神之通
號,或作鳴,非。」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卷云:「北高峰,石磴數百級……
山半有馬明王廟,春月,祈蠶者咸往焉。」

     蠶馬原是同本.宋戴植《鼠璞》卷下:「蠶馬同本」條云:「唐《乘異集》
載:蜀中寺觀多塑女人披馬皮,謂之馬頭娘,以祈
蠶。……俗謂蠶神為馬明菩薩,以此。」


  《太平廣記》卷四七九「蠶女」條引《原化傳拾遺》云:「蠶女舊跡,今在
(蜀)廣漢。……今家(其塚)在什邡、綿竹、德陽三縣界,每歲祈蠶者,四方
雲集。……宮觀諸化,塑女子之像,披馬皮,謂之馬頭忍受,以祈蠶桑焉。」按
蜀古蠶桑之地。蜀之開國君首稱蠶叢,謂其功業乃在教民養蠶。成都古有蠶市。
宜蠶馬神話之在蜀地流傳且以為神而供奉之。舊時德陽縣尚有蠶姑廟,廟繪壁畫
十六幅,寫蠶姑事跡,大略如蠶馬神話所述。


   「馬頭娘」到底是中土或佛教東西,到今天實在不容易分別。

《山海經》還記有「嘔絲之野」的內容。也許把女人看成了馬子,和
蠶女中外都有,甚至吃春卷取包纏五辛中外習俗皆有.而佛教將女子
和子孝鳥(在四川稱為姑惡),春天吃春卷也有去孤的作用.

    詩人李商隱的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絃,
一絃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己茫然.

   被認為詩意最為隱晦.乃公以為他說的就是春卷.望帝典故是
說杜宇因為搶了部下老婆,最後悔恨而變為杜鵑鳥.

   李商隱另,一首詩無題;


無題之四 -- 唐.李商隱
====================================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說春蠶,指的是杜宇,因為自悔奪人之妻,而變為杜鵑,到底後來
 杜鵑鳥又變為淡淡三月天,開在路邊的杜鵑化,或是杜鵑花變成
 了鳥,總之,都是說吐絲的春蠶.到了我們手裡,變成了春卷了.

  這就是文化人類學的功課了.

  至于易經呢,乃公最愛瞎扯,原來易經有個剝卦,講的剝,就是
從抽絲剝繭的養蠶文化而來的剝卦中說剝床原是古時養蠶用的,
和人們睡覺無關.

   至於春蠶和胡茵夢,乃至和紅樓夢中的探春是否有點相關呢.

   你說呢?
 選自胡因夢自傳《生命的不可思議》章節——演員與明星生涯的真相
(2)

有一回在澎湖的望安島拍攝《六朝怪談》的外景,這部片子的導演王
菊金說服了幾位藝文界的友人客串演出。片子的構想不差,工作人員
和演員的組合也不俗,唯獨經費有限,必須以最節約的方式進行拍攝


劇情取材自魏晉南北朝的傳奇,總共分成三個部分,調子採用日本怪
談的模式,我負責演出第一部分的女主角。女主角小茵和她的寵物白
馬之間的情感非比尋常,竟然到達以身相許的地步。原來白馬不是禽
獸而是有靈之物,深夜裡它化身為一名書生和小茵完成了男女大事。
家裡的長輩覺得人獸之間似乎有異,便自作主張宰掉了白馬。

白馬的皮被剝了下來舖在院子裡曬乾,這時待嫁的小茵前來看它最後
一眼,沒想到馬皮竟然飛揚起來將小茵重重裹住,懸在樹梢結了一個
繭。這個故事敘述的就是繭的由來。

  如同其他影片的拍攝過程,《六朝怪談》也需要克服各種人事問
題、技術問題與溝通問題,工作人員和導演相處得並不愉快。我記得
為了拍攝馬皮飛起來裹住小茵的畫面,導演絞盡了腦汁,最後決定由
女主角裹著馬皮自行轉圈子,再以攝影機的高速鏡頭呈現快速旋轉的
效果。我全身裹在馬皮裡,兩隻手臂完全不能動彈,兩腳既要在凹凸
不平的地面旋轉,又要維持住身體的穩定度,果然不出我所料,轉了
沒多久就出事了。我一個沒站穩,整個人筆直地倒在地面,頭部剛好
撞到一塊石頭,當場暈了過去。

我暈過去的時候竟然進入了瀕死經驗——腦子裡快速地浮現一連串的
人生倒帶鏡頭,每個鏡頭似乎都在與人爭吵,我想如果那一刻我真的
嚥了氣,神識一定會奔往內在次元的修羅道。結果那一個「為藝術犧
牲」的鏡頭在銀幕上只出現了幾秒鐘的時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