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月 02, 2017

死後錦繡裏華麗的人---合肥四姐妹 ---(周有光也走了)

死後錦繡裏華麗的人---合肥四姐妹  作者容乃公

張愛玲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有骨,三恨紅樓未完。

乃公人生說恨要比張愛玲多, 恨西湖遊客太多, 恨吃魚翅不但沒有正
統鎮江醋佐食 (假貨太多 ), 還得看環保人士臉色, 恨現在年輕人寧
可養狗養貓, 而不去結婚養小孩. 我可以再舉上千百條比有骨的鰣魚
更可恨的事, 但是若有一恨事終我一生都一提再提的, 那就是恨當年
文革時老毛將文人雅士下放, 不令他們去教紅五類們一些風雅事, 反
而要他們去挑糞, 做苦役, 去向工農學習, 而這些風雅事始終都還是
被保留在文人雅士階級裡. 這些人, 其中還不少是真的貴族, 現在正
被當做國寶懷念. 而像我們出身貧下農黑五類身上仍然標著與風雅之
事不與另一種『皂羅袍』.

(『皂羅袍』是昆曲牡丹亭遊園驚夢的曲牌.)

何謂文雅. 也許各有各的說法, 但最近一本名為金安平的『合肥四姐
妹』與章詒和的『最後的貴族』 (『往事並不如煙』 ), 掀起一陣懷
古風潮. 當年譚鑫培父親志道演老旦,有「叫天」之稱,故鑫培藝名
為「小叫天」。時人有「家國興亡誰管得,滿城爭說 ' 叫天兒 '.
今天自從金安平寫了合肥四姐妹的英文著作一出世, 文學界也是贏得
滿城爭說合肥姐, 或說滿城爭說昆腔好.


有人讀合肥四姐妹,居然也感性地嘆道:

『以前的人,像是活在重重疊疊的華麗錦繡中。死後,他們也是錦繡
裏華麗的人。』
(朱天文語)

重重疊疊的華麗錦繡好像該說的是主持過江寧織造的曹雪芹家族的夢
裡世界, 那個世界裡的人, 包括曹雪芹自己, 家世本是張羅皇族錦衣
羅袍, 看盡天下華麗錦繡 , 最終郤是落魄到要穿富貴衣的地步 (在
戲曲裡, 討飯的的戲服 )--

再怎麼說都不算死後也有錦繡華麗可言. 不過被滿城爭說的『錦繡裏
華麗的人』 , 就是合肥四姐妹, 除了少數曾也吃過苦, 也有到了比
曹雪芹晚年更不堪的境地 . 但是金安平寫的這四位出身是貴族的姐
妹, 倒是真的到死後都是錦繡華麗. 四小姐張兆和的老公叫沈從文,
這位名的作家, 為了政治原因, 差點自殺, 最後識相不去談湘西趕屍
, 而去埋首在中國歷史的錦繡 --- 完成了洋洋大作『中國古代服飾
研究』, 四小姐幫過老公完成了這大作, 算是最有資格稱為死後也是
錦繡裏華麗的人.


大姐張元和因為嫁了一位唱昆曲的小生顧傳玠. 唱戲在台上是扮死後
的人, 所以也是那種死後錦繡裏華麗的人.

老二出了《中國歷代才女詩歌鑒賞辭典》張允和, 不但專攻昆曲, 早
年和紅學大家俞平伯搞了昆曲社, 網羅了當時社會精英. 這個小昆曲
社會員你看了也不得不正視. 她曾寫下昆曲社日記, 提到來的人有:

周恩來、陳叔通、張奚若、錢昌照、葉聖陶、雷潔瓊、趙樸初、張伯
駒、匡亞明、鄭振鐸、王崑崙、顧頡剛、俞平伯、王力、朱德熙、丁
西林、文懷沙,以及海牙國際大法官倪正等社會賢達、文化名流的身
影.

死後,她當然也是錦繡裏華麗的人。在 1950 年代末, 曲會響應號召
寫現代戲, 演現代戲。張允和挖空心思寫了一出《人民公社好》, 其
中有一場寫公社的供銷社," 樓上有綢緞, 樓下有蔥蒜 " 完全是她想
像中的供銷社模樣。在那個時節當然沒人有膽子在身子上包錦裹繡,
不過樓上可能放了的若不是備而不用的戲裝, 或許是想像給貧下農們
裝扮的另一種榮華, 榮華的夢吧.

另一個和這四姐妹有血緣關係, 甚至算得上是上和她們有同祖同宗的
名作家張愛玲, 沒死之前郤己發出不同凡響, 照說她要比這四姐妹血
液還藍, 郤在生前發下這句名言:

人生是一襲華麗的袍,裡面爬滿了虱子?

張愛玲的祖父,就是那位大意把越南拱手讓給法國人的張佩綸.

張愛玲相信華麗的袍子並不那麼美好, 她一生郤愛設計衣服, 這個天
性據考可能來自她祖父的遺傳。史載張佩綸「儀容俊偉」,「喜穿竹
布長衫,當時士大夫爭效之」(見鄭逸梅《藝林散葉》第 2363 條)


張愛玲死後也是身後哀榮, 只是她的團團圓圓的錦繡華麗裡或是爬著
一些虱子?

這位一生活著也是重重疊疊, 死後也可歸類另一種錦繡裏華麗的人
-- 那怕是爬滿了虱子的華麗 -- 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 而合肥四姐
妹其實也是李合肥 (李鴻章 )家人的後代.


合肥四姊妹的祖父,即書中提到的張華奎,張華奎的父親張樹聲曾經
短期代理李鴻章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他生前和張愛玲的祖父張佩
綸曾有過節
.

張樹聲有三子:張華奎,張華軫和張華鬥。張華奎無子嗣,過繼堂弟
兒子,就是四姊妹的父親張武齡。華奎一八八四年中舉人,五年後中
進士,辦事有智謀,並長於交涉。在四川任官期間政績卓著,一八九
八年過世。


張華軫沒中過第,好藏佛典小說詩詞,常與妻子識修(領養充和之叔
祖母,父親是李鴻章之弟李蘊章)研讀。識修博雅篤學,思想開通,
教充和讀書認字,是充和的啟蒙老師 ).

潘光旦教授 < 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 > 提出戲曲傳承中的內群婚配現
象、戲曲傳承中的師徒關係、戲曲傳承中師徒間的經濟環鏈等問題,
對中國戲曲的傳承及其傳統的藝術思維做一定的觀察和思考, 來窺察
中國戲曲傳承的奧秘.
在書中提到中國伶人很多都和地緣與血緣發生關係.

比如梅蘭芳原來自安慶地區的懷寧縣,是京劇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它
的治所石牌鎮有一種「石牌腔」,又名「吹腔」,後來演變為京劇聲
腔的重要組成部分——二黃。懷寧和附近地區出過許多京劇名人,如
程長庚、楊月樓、楊小樓以及葉氏家族(葉春善、葉盛章、葉盛蘭、
葉世長等)、楊氏家族(楊朵仙、楊小朵、楊寶忠、楊寶森)等。梅
蘭芳的祖先做過懷寧的父母官,可見這個家族同京劇的淵源了.


張華軫沒中過第,好藏佛典小說詩詞,他老婆的父親是李鴻章之弟李
蘊章. 這個女人一生吃素, 愛讀書, 也愛教人家讀書. 她把張充和領
去照料, 又教她讀書.
我們可以看出合肥四姐妹中的張充和是正式受教於李合肥李鴻章的弟
弟家人 , 而李鴻章不就是張愛玲外曾祖父嗎. 說來說去, 她們都是
一家人.


張充和(1914年5月17日-),祖籍安徽合肥,生於上海。

張充和父親是近代教育家張武齡,母親陸英。9 歲時,師從朱謨欽,
學古文、書法。1934 年,入讀北京大學中文系。1930 年代起,活躍
於文壇,曾於報刊發表詩歌、散文、小說。抗戰爆發,前往重慶,供
職教育部音樂委員會,從事古典音樂和崑曲曲譜研究,師從書法家沈
尹默。勝利後,在北京大學教授崑曲及書法。
嫁「老實、靠得住」的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並赴美定居,在美國
加州大學圖書館工作。1962 年傅漢思受耶魯大學東亞系聘為教授,
張充和則於同校美術學院講授中國書法,1985 年退休。

而傅漢恩是美國漢學界泰斗史景遷的恩師. 今天史景遷的老婆金安平
寫了合肥四姐妹, 是給恩師家人作傳. 反正寫來寫去都是自己人. 她
的書寫得再不好, 也會有趣. 因為這都是因為血緣關係的一群人給自
己臉上擦粉.

最近在溫哥華見到一位從杭州來的女士, 在北溫看豪宅. 這是那種正
要下手買至少三百萬加元的房子的大陸新移民. 這位女士一口方言口
音, 打扮就是個十足鄉巴佬, 很謙虛對我說,: 「我這個人是沒文化
的」.
我想她樣子是可能沒太多教育. 當然人不可貌相, 不過她和很多內地
來的朋友一開口, 就讓人知道教養的底蘊, 就是會說 -- 「我貴姓楊
」 -- 之類的. 這離文化太遠.

聽說現在在上海, 有人吃飯除了山珍海味, 講最排場的就是就人吃飯
時, 弄個雅聚, 聽人唱昆曲. 什麼是昆曲呢, 那就是在琴棋書畫中外
加一道最夯的玩意.

談到貴族,章詒和著的『最後的貴族』,要談得更早.

她書中談到幾個人:

正在有情無思間──史良側影兩片落葉,偶爾吹在一起──儲安平與
父親的合影君子之交──張伯駒夫婦與我父母交往之疊影最後的貴族
──康同璧母女之印象斯人寂寞──聶紺弩晚年片斷一片青山了此身
──羅隆基素描

按乃公的標準, 在史良, 儲安平, 張伯駒, 康同璧, 聶紺弩, 羅隆基
中真正可算是貴族的只有張伯駒. 而這些人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也是張
伯駒莫屬.
章詒和寫康有為的後人吃西餐彈鋼琴, 在西方算是很平民的活動, 和
貴族八桿子打不上. 但是張伯駒不但琴 (古琴 ), 棋, 書法樣樣精通
, 他的古物收藏算是天下數一數二 , 一幅圖送給了毛澤東, 連毛澤
東都不敢據為己有, 至於張伯駒的戲曲 ---- 他是和余叔巖平起平坐
的.

按乃公的標準,其實只有張伯駒一個人夠算是最後的貴族.

張伯駒,1898 — 1982 年,河南項城人,生於官宦世家,與張學良
、溥侗、袁克文一起稱為「民國四公子」。是我國老一輩文化名人中
集收藏鑒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於一身的文化奇
人。

張伯駒的父親張鎮芳,字馨庵,河南項城人。
他是光緒三十年進士,袁世凱哥哥的內弟,歷任長蘆鹽運使、直隸按
察使等職.


乃公一向不愛看華人用英文寫的書, 包括林語堂論中國文化的著作,
因為老覺得像是吃麵只落得湯吃, 吃來很不過癮. 我要在加拿大長大
的女兒看看金安平寫的書, 女兒曾出過中文書, 而英文幾可說是她的
母語, 不過這位大學專攻英文的年輕人很狂傲; 說, 我看過很多關於
合肥四姐妹的書評, 風評普通而己. 我想我可以寫得更好.

很好, 年輕人未必要才氣, 但有志氣. 值得嘉獎.

我回她一句,"the subject matter counts. it is the subject
that matters"

用一句中文俗語說, 就是有些作品是戲保人, 也就是說這書說得事是
人人想知道 , 而且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再如何寫都有人看, 何況寫
的人也算是她們圈內人.

潘光旦寫中國伶人血緣和地緣關係, 但是另一個與血緣也相關的題目
就是長壽基因, 他沒提. 李合肥鴻章八字是仁壽格, 長命之格也. 李
家的後代己有很多人出專書當宗親學研究. 合肥四姐妹這書中大多主
要人物都有個特色, 就是個個活得長命.

要給這些人作傳, 若不是有個好題目,(subject matter), 否則不免
會很得很乏味, 因為他們活著時間太長了, 就算天天寫字, 天天讀書
, 天天唱昆曲, 也會把他們會的家當唱完. 昆曲的曲牌有四五千種,
但平常唱來去, 也就是遊園驚夢的皂羅袍等等. 可是這種可能相當
uneventful 的人生原本就是風雅生活的本質
.
或許常人在讀這部現代人的長命神仙傳時,必得要有的認知.



張元和(1907 年 11 月 26 日- 2003 年 9 月 27 日),出生於安
徽合肥的世家,父親是近代教育家張武齡,母親陸英。十歲時遷居蘇
州。因母親的關係,喜好崑曲,幼年得到尤彩雲的親授。張元和嫁崑
曲名家顧傳玠。大陸易幟,夫婦遷居臺灣。1965 年,顧傳玠病逝。
1972 年移居美國,繼續培養崑曲人才。

生於吉時己卯辛亥丁未八字木旺元和於二零零三年九月二十七日在美
國逝世,享年九十六歲。

顧傳玠(本名顧時雨,後改名顧志成,1910 年 1 月- 1965 年 1
月 6 日),江蘇蘇州人,崑曲名家、傳字輩演員。1921 年 8 月進
入崑劇傳習所學習崑曲,師承沈月泉,工小生。[1] 在此期間,他成
績優異,在上海灘號稱「第一小生」。[2] 後在嚴惠宇資助下,考入
金陵大學農科,是崑曲傳字輩中唯一進入高校學習的。1939 年與張
元和結婚。1949 年 5 月,舉家移居台灣台中市。 1965 年因肝硬化
及肺炎併發症去世。[ 只活五十五歲在這個神仙傳人物集中算是夭折



張允和(1909 年 7 月 25 - 2002 年 8 月 14 日),出生於安徽
合肥的蘇州世家,父親是近代教育家張武齡,母親陸英,崑曲研究家

她一生活了九十三歲

張允和的丈夫是中國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

允和二零零二年八月十四日允和在北京逝世。她的丈夫周有光今年一
百零一歲,身體仍然很健康。周有光的夫人是張允和(1909 年 7 月
25 日— 2002 年 8 月 14 日),崑曲研究家 2: 周有光的老婆張允
和是九十三歲去世,

傅漢思的妻子張充和是合肥四姐妹之一,故他也是崑曲名家顧傳玠、
語言學家周有光和知名作家沈從文的連襟。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起先「周
有光」是他的筆名,「有光」後來成為他的號。生於中國江蘇常州,
中國語言學家、文字學家,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周有光青
年和中年時期主要從事經濟、金融工作,當過經濟學教授,1955年,
他的學術方向改變,開始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曾參加擬定《漢語
拼音方案》(1958年公佈)、建立了漢語拼音系統,被若干媒體稱作
「漢語拼音之父」


張充和(1914 年 5 月 17 日-),祖籍安徽合肥,生於上海。她現
在己經快一一百歲了.

傅漢思 Hans H. Frankel 傅漢思(英語:Hans Hermannt Frankel,
1916 年- 2003 年 8 月 26 日),德裔美國籍猶太人,著名漢學家
、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教授,精通德語、法語、英語、義大利語
、西班牙語、漢語等多國語言。[1] 逝世 2003 年 8 月 26 日(87
歲)

沈從文(1902 年 12 月 28 日- 1988 年 5 月 10 日),原名沈岳
煥,漢族,生於中國湖南省鳳凰縣(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他
的祖母是苗族,母親是土家族。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小說家、
散文家和考古學專家。活了八十六歲.

張兆和九十三歲去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