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北齊 7 容乃公
北齊人是中國戲祖宗
王國維認為,北齊的《代面》、《踏搖娘》等戲,應是中國戲劇的起源,「後世 戲劇之源,實自此始」。因為「此二者皆有歌有舞,以演一事;而前此雖有歌舞 ,未用之以演故事;雖演故事,未嘗合以歌舞:不可謂非優戲之創例也」。
第一,按照《教坊記》的記載,北齊時的《踏謠娘》, 男 主角不知其名,而號郎中;女主角則為男扮。 且非常重視歌唱的表演,從 「相和歌」相沿而來,產生了「疊」的概念。 (有關「相和歌」,可以參 考楊蔭瀏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這與《樂府雜錄》中的記載,不僅 國家不同、男主角的名不同、號不同,就連表演的重心, 也從歌唱轉而為 舞蹈。可見《踏謠娘》在北齊與後周都極受歡迎。
北齊有人姓蘇, 齁(缺字,右從「包」,讀作「報」,也就是酒糟鼻的意 思。「齁」音吼,陽平,氣喘噓噓之意。 )鼻,實不仕,而自號郎中。嗜 飲酗酒,每醉,輒毆其妻,妻銜悲訴於鄰里。 時人弄之:丈夫著婦人衣, 徐步入場行歌。 每一疊,旁人齊聲和之云:「踏謠和來,踏謠娘苦,和來 。 」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謠;以其稱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則作毆 鬥之狀,以為笑樂。 今則婦人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 調弄又加「典庫」,全失舊旨。 或呼為「談容娘」,又非。(唐‧崔令欽 《教坊記》) 後周士人蘇葩,嗜酒落魄,自號中郎。每有歌場,輒入獨舞 。今為戲者,著緋戴帽面正赤。蓋狀其醉也。 即有《踏搖娘》。案:《御 覽》五百七十三引云:「踏謠娘者,生於隋末,夫河內人。 醜貌而好酒, 嘗自號郎中,醉歸必毆其妻。 妻色美,善歌,乃自歌為怨苦之詞。河朔演 其曲而被之管絃,因嘉其夫妻之容。 妻悲訴,每搖其身,故號踏搖娘。近 代優人頗改其制度,非舊制也。 」疑此有脫簡。(唐‧段安節《樂府雜錄 》) 除此之外,《舊唐書‧音樂志》〈郭山惲傳〉、《全唐書》常非月〈 詠談容娘〉等篇章,均可見到相關的記載。 在這幾條資料之中,有些值得 我們注意的事:
第二, 初唐或至盛唐之際,有《談容娘》的演出,顯然本源於《踏謠娘》 ,而之所以稱《談容娘》,或為音近訛變。 至於《談容娘》的內容,在人 物上多了一個「典庫」, 男主角名為「阿叔子」(可能是個渾號,據說有 登徒子的含意)。 在情節上,因為「典庫」的加入,可能增加了一場。或 許是「阿叔子」搶了踏謠娘的珠寶首飾,拿去典當; 也可能是踏謠娘拿了 珠寶首飾去典當,好換錢買米。顯然情節及人物的衝突性大增。
第三,有關《踏謠娘》的名稱,「謠」也有作「搖」的。 「謠」與「搖」 同音,發生訛變是極為可能的。 至於孰是孰非,論者頗多。但「踏」指舞 蹈,「謠」則指歌唱,以歌舞演故事,自是小戲無疑; 「搖」意謂踏謠娘 在演出時搖頓身子, 指的也是舞蹈動作,則歌的部份未見諸標題,不甚妥 當。以「合歌舞以代言演故事」的定義來看,當以「謠」為是。
第四, 就小戲的發展來說,《詩經》與《九歌》皆是以歌舞為基礎而形成 (《詩經》為民間歌舞,《九歌》為祭祀歌舞); 《東海黃公》則是以表 演雜技為基礎而形成; 至於《踏謠娘》,已經融合了《詩經》、《九歌》 與《東海黃公》的特色, 也就是說:《踏謠娘》的基本架構為歌舞與雜技 。 歌舞的部份包括了踏謠娘的訴苦,及圍觀群眾(類似希臘悲劇的歌隊) 的幫腔;雜技則產生於夫妻鬥毆的角觝風格。
第五《代面》
除了《踏謠娘》外, 魏晉南北朝還有一種故事性歌舞,叫做《蘭陵王入陣 曲》,也發源於北齊。 北齊蘭陵王長恭,勇猛善戰,卻面貌清秀,因此製 作了一幅猙獰的面具,每次上陣時,就把面具戴上。 至於為什麼北齊人會 邊製《蘭陵王入陣曲》呢? 請看《舊唐書‧音樂志》、《樂府雜錄》與《 教坊記》的記載:
代面出於北齊。 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 師機金庸城下,勇冠三軍。 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揮擊刺之容,謂之 《蘭陵王入陣曲》(《舊唐書‧音樂志》) 戲有代面,出自北齊。神武弟 有膽勇,善戰鬥。 以其顏貌無威,每入陣即著假面,後乃百戰百勝。戲者 衣紫腰金執鞭也。(《樂府雜錄》 大面出於北齊。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 貌似婦人, 自嫌不足以威敵,乃刻為假面,臨陣著之,因為此戲以入歌曲 。(《教坊記》) 代面即是大面,有歌有舞,有故事扮演,也有角觝競技 的餘風,只是未知是否有代言體。 所以只能稱之為「故事性歌舞」,不能 逕呼為小戲。 然而它對後世戲曲的影響,仍不可忽視。後世戲曲腳色中的 「大面」、臉譜,或即本於此。 ↓
在邙山之戰時,北齊武士們持假面歌舞慶祝勝利,誕生了廣為流傳的《蘭陵王入 陣曲》。後該曲定格為著假面指揮擊刺的男子獨舞。曲調悲壯渾厚,氣勢不凡, 古樸悠揚,描寫了當時的壯烈場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誕生後,在民間流傳很快,隋朝時期,被正式列入宮庭舞曲。中唐時期唐玄 宗李隆基定其為「非正聲」,下詔禁演。後漸漸褪去武曲本色,演變為「軟舞」 。南宋時期又演變為樂府曲牌名,稱之《蘭陵王慢》
《蘭陵王入陣曲》最後在中國失傳,而傳到日本.
按王灼《碧雞漫志》說法,已經「殊非舊曲」了。以後,該曲在中國漸漸失傳。 幸運的是,唐時傳入日本的《蘭陵王入陣曲》保留了幾份真實面貌。日本古代五 月五日的賽馬節會、七月七日的相撲節會、射箭大賽等慶祝勝利時,都要反覆演 奏此曲。直到現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舉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樂 舞表演時,《蘭陵王入陣曲》仍作為第一個獨舞表演節目。日本人將其視為正統 的雅樂,格外珍視,對其保留和傳承有著一套十分嚴格的「襲名」與「秘傳」制 度,使得我們有幸在千年之後,還能欣賞到原汁原味、壯懷激烈的蘭陵舞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