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仿」都是偷 容乃公
說到抄襲, 書畫要比音樂和文字更容易, 也更會出造假的問題. 李白詩得再 好, 沒聽說他拿詩賣錢 -- 最多騙吃騙喝, 但一幅字畫動則千萬, 所以書畫界騙 子要比別的行業多 . 問題在, 中國藝術尚古, 而追求典型是中西藝術的風行, 簡言之, 那個藝術家 不抄, 他學不了功夫, 不騙, 他無法養活自己.
而傳統中國藝術家為了製造出精確的臨仿品,使用了幾種方法,指出「摹」 最易得形似。有三種方法:先勾後填;不勾逕自影寫,勾摹兼臨寫,「摹」是要 當場對應藝術原本,同時同地,並且有種名為硬黃的紙,可以覆蓋在原作之上, 作精確的複製。相較於「臨」,「摹」肯定更能完整的複製原藝術品。
南齊謝赫(約活動於六世紀中葉)《古畫品錄》
一、氣韻,生動是也;
二、骨法,用筆是也;
三、應物,象形是也;
四、隨類,賦彩是也;
五、經營,位置是也;
六、傳移,模寫是也。
六法當中的「傳移模寫」,是一項作為品評繪畫的基本法則,自古以來「傳 移模寫」即是中國傳統畫家進行繪畫訓練的基本功夫和手段,其目的除了透過前 代大師流傳下來的畫蹟當作範本進行學習之外,同時模寫也是在印刷術或是機械 複製技術出現之前,繪畫作品傳播的主要途徑。因此在學習繪畫過程當中,「臨 」與「仿」是一種重要的訓練手段。傳統藝術家在學習歷程中面對古代原作,徒 手臨仿它的形貌,這方法可以使眼和手得到鍛鍊。
臨,是參考原作品的筆法、構圖、款式諸項追求其筆墨韻致,相較於摹寫, 「臨」較易追求氣韻生動,而容易失其形貌。古代的臨寫有兩種方法,半摹半臨 和完全對著原作,在紙上直接臨寫。除此之外還有背臨,不對照母本單憑印象描 繪出複本。
另一類繪製手段稱之為「仿」,仿作可能沒有藍本,藝術家或臨仿者憑自己 的想像,仿學某人筆法結構,自由寫作而成,大都是因為缺乏古本臨摹,就不得 不這樣作,當然容易露出藝術家的本相來,或與時代風格不相符合。但因為更為 自然活潑,也有容易欺人的一面,其中也還有藝術家掠取原作大意,不予照臨, 亦可為之仿。這種仿作可看成一種內在的模仿,南朝宋宗炳 (375-443) 在《畫 山水序》中提到夫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不亦幾 乎宗炳把山水畫提升至可觀道的境界,觀畫跟飽讀聖賢書一樣,都是一種「求道 」的歷程。藝術最不容易抄的, 或許不是 style, 而是 spirit. 或許, 現代人 要仿古, 最好連古人生活方式也全面照做, 這對現代學生除了當道士, 否則也無 法寫出黃公望《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和子明卷.
明末董其昌 (1555-1636) 提倡仿古,當時在新儒家心學的影響下,前七子 之首李夢陽 (1475-1540) 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把模仿古人視為繼承與演 變的主要途徑。董其昌的「仿古」,旨在透過擬古的過程去瞭解古代大師們的精 神,而創造出質樸有趣味的作品,由上所述,在求「道」的過程中,臨摹古代作 品也是必備的過程。一個書畫家經過臨摹一位大師的專門訓練之後,他就可以徒 手表現出大師的風格,而他們所留下的藝術作品,無論本意為何,這些透過技法 與境界追尋下的產物,即是一種臨仿品。
臨,摹, 仿三者, 以臨最不好搞. 現代可以用科技, 三 D, 投, 射, 去復制 完全的副本, 幾可亂真. 在造假這方面, 太像反而不能成為賣錢的強項. 至于仿 , 現代學生生活己無法仿古, 也不會被重視. 我聽說張大千要個本事, 可以把一 幅畫背下來, 這和廣陵散當年不用譜即刻記下全曲而傳世的神相同. 現代藝術系 學生要造假, 可能要先背下上千幅古畫. 我若是藝術系主任, 會要求學生, 當場 畫出指定的作品, 而且要寫得幾可亂真才算數.
說起臨, 孔子在易經最就教我們如何去造假. 易經臨卦, 有觀臨, 至臨, 咸 臨, 敦臨, 甘臨, 知臨等等. 這個卦搞通了, 要去中央美術學院報名. 那兒的師 長們若忙著去對付學生做假, 可能不能從成品去看, 因為若太假, 作者即無心也 不可能誆人, 因為沒意思.若學生臨的本事多,沒本事的,也看不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