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1月 22, 2024

中國人從北齊開始變成不吃人,不吃狗的善良民族.


乃公說北齊(2) 容乃公


中國人從北齊開始變成不吃人,不吃狗的善良民族.


把中國人看成吃人肉的民族,最大聲該算是魯迅. 《燈下漫筆》(1925 年 4 月 29 日)中看的很清楚:「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 實不過是安排給 闊人享用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筵宴的廚房。於是大小無 數的人肉筵宴,即從文明以來一直排到現在,人們就在這會場中吃人和被吃,以 凶人的愚的歡呼,將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遮掩,更不消說女人和小兒。這人肉的筵 宴現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宴,毀壞 這廚房,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魯迅的憤慨可能沒深入到現實中中國人真是一個吃人肉的民族. 在國外的民族志與大量探險家留下的文獻中,食人作為一種廣泛存在 的習俗,已被人類學家分為多種類型。例如,在《我們都是食人族》 一文中,列維斯特勞斯根據前人的研究,指出食人行為分為可以分為 「食物性的(發生饑荒或為了品嚐人肉的滋味),政治性的(為了懲 罰罪犯或報復敵人),巫術性的(為了同化死者的美德,或反之,為 了驅離死者的靈魂),儀式性的(宗教崇拜、舉行亡靈或成年祭典, 或為了確保農產豐饒)。最後,它也可以是療愈性的,就像諸多古代 醫學處方所示。」


中國人的野蠻可以從《醢》的文化看得最清楚.


《禮記內則》 (約成書於戰國 (前 275 年至前 221 年 )至西漢 ( 前 206 年至 23 年 )初年間 )在載先秦貴族用膳的禮節時記載了不同 的醬配合不同的食物:「腶脩蚳醢,脯羹兔醢,麋膚魚醢,魚膾芥醬 ,麋腥醢醬」,意思是「吃薑桂肉條時用螞蟻醬,吃煮乾肉時用兔肉 醬,吃麋鹿皮時用魚肉醬,吃魚片時用芥醬,吃生麋鹿時用肉醬。」 由此可見,在先秦時代,不但人們已培養了一些關於醬的飲食習慣, 而且醬的種類很繁多。在西漢以前的古籍《詩經》和《禮記》中的醬 ,絕大多數是兔、雁、鹿、甚至螞蟻等「野味」,孔子說「不得其醬 不食」 (《論語鄉黨》 )他老人家很清楚, 用人肉的醬可能偶而也流 傳在各國名廚手藝之中, 他不小心也吃到. 他在週游列國時, 可能經 常會先問一下, 請問這東西有人肉在其中嗎? 聽說孔子聽說子路被殺 後, 被人家剁成肉醬, 把要吃的肉醬丟了. 《禮記檀弓上》:「孔 子哭子路於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進使者而問故。使 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醢》文化寫在很多古典, 包括屈原的詩. 周文王和中國最早的名 廚被迫吃看己兒子的肉可能不是傳說,也不是列維特勞斯說的儀式,而是 生活人柴米油鹽的必要.說明白一點,就是為了補充營養.


除了屈原寫《醢》, 古代中國人把吃人肉和倫理最高的孝道結合在一起, 最 有名的是董永的故事. 以董永為符號來傳播孝道,居然加上吃人肉, 不是發明, 而是明寫中國人 缺少營養的佈局. 師公戲《董永唱》得最多的一種文本之一,而《董永唱》則是師公用以教化孝男 孝女的重要文本。在唱本的開頭,首先提及董永前去菜園摘菜,看到母羊在地裡 分娩,口吐白沫、痛苦異常。待到羊羔落地,它懂得跪在地上喝奶。這一幕讓董 永深受感動,於是回到家裡和母親訴說了一番當時的場景。 母親聽罷,遂對董永說,羊是如此,人又何嘗不是。以前我懷你的時 候也是非常的痛苦。生你的時候,肚子疼了三天三夜,真的非常辛苦 。


聽完母親的敘述,董永感動萬分,於是向母親發誓說:你死了之後,我一定 不吃你的肉,而且我也不讓人們來吃你的肉。母親聽了董永的這番宣誓,深感欣 慰。後來過了幾年,董永的母親病重將逝,在奄奄一息之時,家族的人們磨刀刀 霍霍奔向董永家,以求大快朵頤。


解決缺少肉品除了人肉之外, 狗肉更是古代中國人漢人最佳的選擇, 說中國 人是吃狗的民族並不太過.


《禮記‧王制》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 土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禮記‧坊記》也有記載寫道:「大夫不 坐羊,士不坐犬。」 秦漢時期,盛行食狗之風。在當時,上到皇宮貴族,下至群臣百姓,都喜歡吃狗 肉,且這幾乎已經成為了當時人們最日常的餐桌食物。在當時,狗肉是主要的肉 類食材之一,當時的人們吃狗肉就像如今的人們吃豬肉、雞肉一樣,相當普及, 人們還會想著變換花樣各種烹調製作狗肉。


中國自古以來便有食犬文化。在商周時期,狗肉是貴族食物,曾是周天子宴 客的御席珍饈之一。春秋到兩漢時期,中國的食狗人群擴大,從貴族擴展至平民 。與此同時,屠狗者也逐漸增多,甚至發展成了一種職業。戰國時期的刺客聶政 「家貧,客遊以為狗屠」,春秋時期力士朱亥、戰國高漸離以及漢代開過功臣樊 噲都是屠狗出身。《史記‧卷九十五‧樊噲傳》中寫:「舞陽侯樊噲者,沛人也 。以屠狗為事,與高祖俱隱。」到了秦漢,狗肉已經成為重要的肉食來源。在魏 晉南北朝之前,屠狗食狗之風主要在北方盛行。到魏晉南北朝時,隨著大批北方 人口遷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北方的食狗之風開始在南方流行。


中國人野蠻到了南北朝發生一個良好的進化, 全因為漢人胡化的改變, 而這 個文明進化最頂尖就發生在北齊.


談一個社會是否文明, 看它吃的精緻與否即明白. 中國吃貨前無古人後無來 者的時代就是北齊:


《食經》作者崔浩,字伯淵,北魏太武帝初拜博士祭酒,賜爵武城子。歷任 太常聊侍中,特進撫軍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司徒。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六 月被誅。 據《隋志》醫方家記載:《崔氏食經》四卷。《舊唐書》載:《食經》九卷,崔 浩撰。《新唐書》同。《通志略》載:《崔氏食經》四卷,崔浩撰。


遺憾的是,由於歷史的變遷,崔浩《食經》已佚。但是,在其精華都錄在北 魏末北齊賈思勰《齊民要術》.


中國文化在這一個高度文明時代到底有什麼重大變人呢? 這個以農立國的華 人社會一下子從胡人身學會養羊, 從此不缺肉食, 變吃羊而不吃狗, 也不吃人的 民族. 說漢人胡化後變成文明一點石過過.


可見在草原遊牧民族影響下中原人飲食習俗發生了重大變化。北朝時期,羊 在生產上、在禮俗上都是顯赫的。《齊民要術》屢言「羊千口」,以家庭為單位 的養殖,這樣的規模是十分可觀的;賈思勰自己就養過二百頭羊。當時以羊為賞 賜,如北齊時高歡一次賜予司馬子如羊 500 頭,高洋也一次賜予平鑒羊 200 頭 。北齊以羊作聘禮,形成禮俗。北魏、北齊政府鼓勵生育的政策也規定,「生兩 男者,賞羊五口」。與此同時,羊代替了狗在屠宰市場上「擔綱」。北周庾信《 答移市教》曰:「昔張楷碩儒,尚移弘農之市……聖德謙虛,未忘喧湫,欲令吹 簫舞鶴,還反舊廛,賣卜屠羊,請辭新闠,而交貿之黨好留,豳岐之眾難遣。」 以「吹簫舞鶴」和「賣卜屠羊」 來代表市中百業和芸芸眾生,可見屠羊在當時的市中佔有重要地位, 是屠宰業的主體。北朝仍然有養狗的,如《魏書》卷48《高允傳》載 ,監國太子拓拔晃「營立私田,畜養雞犬,乃至販酤市廛,與民爭利 」。高級貴族尚如此,何論民間?不過,我們還沒有發現北朝有「狗 屠」的。時人謂:「譬之畜狗,本取其吠。」[16]可見,養狗主要不 是為了吃肉。本來這也是遊牧人的傳統,在遊牧時代,狗雖然不像牛 羊一樣需要大量繁殖,但作為「守犬」在畜牧生產中仍佔有一定地位 ,遊牧人進入中原以後,遊牧生活逐步被農耕生活所取代,而食羊飲 酪的習慣卻延續下來。狗既失去昔日在遊牧生活中的地位,而中原人 原來食狗的習慣又被遊牧人食羊的習慣所排斥,養狗主要用於看家和 娛樂性的狩獵,它在社會生產方面的意義已經不大。正因為如此,《 齊民要術》沒有把狗列入畜牧卷之中。狗由此退出了主要牲畜的行列


中國人從此變成不吃人,不吃狗的善良民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