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的《遮面》 容乃公
唐朝中國人種混淆,給後來史家增加想像空間.比如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寫了一個在潯陽江頭商船中彈琵琶的歌女。在詩的開始 ,白居易作過如下的介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 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1.裴興奴和白居易的戀情
據傳這名歌女姓裴名興奴,出身名門,原是大家閨秀。 裴興奴五歲時,長安鼠疫流行,幾乎家家戶戶都死人,父母相繼染病,父親在臨 死時拉著李龜年托孤 李龜年將裴興奴送入宜春院學 習彈琵琶,拜琵琶演奏家曹綱、歌唱家許和子為師 。大詩人李白也慕名專赴長安見裴興奴,曾錄杜甫詩句贈 與興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可見她在長 安的名聲不小。
裴興奴後來到蝦蟆陵的教坊司當了歌女,認李虔婆作養母。白居易久慕裴興奴的 德容,在一個春日,他換了衣服,來教坊司結識了裴興奴。兩人相談甚歡,裴興 奴還向白居易提出學習寫詩,白居易把裴興奴引為紅顏知己,兩人暗生情愫。誰 知好景不長,白居易因「越職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即日赴任。
主張琵琶女是白居易戀人,而且也是《琵琶行》的歌人是因為 白居易寫了《琵琶行》後,又作《贈江客》一詩,贈給裴興奴:「江流影寒新雨 地,塞鴻聲急欲霜天。愁君獨向長安宿,水繞蘆花月滿船。」這首詩,後人多未 提及。
關于這段戀情可能有真實性,有詩為証.但是 從詩的內容,我們看不出江州司馬和裴興奴是在江上不會是無意的舊人狹路相逢,
2.《遮面》是胡俗
我以為詩中「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句話看得出歌女可能是胡人出身,或因樂器由胡國傳入 的要求--《遮面》是胡俗,而不是漢人的習俗.
唐代包容開放,使得琵琶上至宮廷下至黎庶,受眾眾多。楊貴妃改四弦為五弦, 現日本有實物。曹妙達因彈琵琶而封王,唐代有裴神符、康崑崙、段善本等琵琶 演奏家。白居易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未必要扯上姓裴的大師。 《琵琶行》詩中女子顯然是普通層次的人.但這個背後有深不可測 的文化內容--現代人因為無知或因循常常只在無關緊要去解詩.
原來唐代和現在一樣,對「藝人」的要求,不僅是有才華,還要看臉。特別是女 子,琵琶奏曲是個青春飯。段善本男扮女裝演繹琵琶曲的故事內行人耳熟能詳,但不知 道是愛好如此,還是為了掩蓋身份,還是其他原因?
或許公開彈琵琶的人要遮面或不要,是非同小可的選擇.而《琵琶行》中的女子選擇了一個 兩全其美的《遮面》,她不是用樂器,當然也不是和仕女拿扇,而是用《遮面巾》
3.蘭陵王是胡俗的另一種《遮面》
若從蘭陵王代面的故事,我以為《遮面》這個演奏習俗可能也有值得我們研究的原因.
蘭陵王《遮面》可能不光是因為美得像女人,生怕在戰場無法威嚇敵人,這說法也很皮相, 自古蘭陵出名,不在戰功,而是他留下中國音樂史重要的作品--《蘭陵王入陣曲》. 在邙山之戰時,北齊武士們持假面歌舞慶祝勝利,誕生了廣為流傳的《蘭陵王入 陣曲》。後該曲定格為著假面指揮擊刺的男子獨舞。曲調悲壯渾厚,氣勢不凡, 古樸悠揚,描寫了當時的壯烈場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誕生後,在民間流傳很快,隋朝時期,被正式列入宮庭舞曲。中唐時期唐玄 宗李隆基定其為「非正聲」,下詔禁演。後漸漸褪去武曲本色,演變為「軟舞」 。南宋時期又演變為樂府曲牌名,稱之《蘭陵王慢》,有越調和大石調之分。用 越調演唱時,分三段,二十四拍,毛開在《樵隱筆錄》裡說「至末段,聲猶激越 」,還有「遺聲」可尋。而大石調演唱的《蘭陵王慢》,則分前後段,十六拍。 按王灼《碧雞漫志》說法,已經「殊非舊曲」了。以後,該曲在中國漸漸失傳。 幸運的是,唐時傳入日本的《蘭陵王入陣曲》保留了幾份真實面貌。
4.日本《遮面》和能劇
日本古代五 月五日的賽馬節會、七月七日的相撲節會、射箭大賽等慶祝勝利時,都要反覆演 奏此曲。直到現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舉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樂 舞表演時,《蘭陵王入陣曲》仍作為第一個獨舞表演節目。日本人將其視為正統 的雅樂,格外珍視,對其保留和傳承有著一套十分嚴格的「襲名」與「秘傳」制 度,使得我們有幸在千年之後,還能欣賞到原汁原味、壯懷激烈的蘭陵舞曲。
5.蘇東坡郤扇來自白居易
《蘭陵王入陣曲》到日本是否和日本能劇(即儺)都用《遮面》--這段流行到宋朝也和 白居易有點關係.
《琵琶行》的妓女《遮面》在宋朝是另有一番陳述:《琵琶行》寫他鄉偶遇,而 蘇東坡《江城子‧孤山竹閣送述古》,寫思念佳人掩面更見其纏綿:
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紈,淚偷彈。且盡一尊,收淚唱《陽關》。漫道帝城天相遠,天易見 ,見君難。畫堂新構近孤山。曲欄干,為誰安?飛絮落花,春色屬明年。欲棹小舟尋舊事, 無處問,水連天。
這首詞是東坡模仿一位官妓的語氣,代她們向陳述古表示送別之意。
孤山竹閣是西湖孤山寺內白居易建的一座閣樓,述古指陳述古,名陳襄,東坡為杭州通判時 ,陳述古任杭州知州,是東坡的上司,二人政治觀點相近,又是詩酒朋友,共事期間甚為相 得,這首詞寫於陳述古即將由杭州調知應天府時。
詞的上片開頭五句寫這位陪酒的官妓在送別宴上對陳述古含情脈脈,可在人前又羞於表達, 以扇遮面,含淚唱曲的動人情態。「翠娥」即蛾眉,代指女人。「羞黛」即眉目含羞。「霜 紈」是潔白如霜的紈扇。
6.再談郤扇風俗. 先秦婚禮,親迎既在黃昏,臨場又無賀客,新婦並未障面,故迎入室中後僅有婿 脫婦纓之禮,而無去其障面之說。自漢代以後,婚禮乃漸有臨場作樂歡慶之事, 27 而障面遂屬必要。南北朝時,新婦登車之前或下車之後,因眾人觀看,故以 扇遮面,因而文人有以此為題材賦詩者,如梁.何遜〈看伏郎新婚詩〉:「霧夕 蓮出水,霞朝日照梁;何如花燭夜,輕扇掩紅妝?」婦至婿家,依舊以扇遮面, 須於喝過交杯酒後加以催請乃肯去扇,顯現容顏,故《世說新語.假譎》載溫嶠 娶劉氏女:「既婚,交禮,女以手披紗扇,撫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 所卜。』」庾信〈為樑上黃侯世子與婦書〉:「分杯帳裡,卻扇床前。」此時與 禮者或賦詩讚美,如陳.周弘正〈看新婚詩〉:「莫愁年十五,來聘子都家;婿 顏如美玉,婦色勝桃花;帶啼疑暮雨,含笑似朝霞;暫卻輕紈扇,傾城判不賒。 」唐代詩風鼎盛,婿往往必須賦詩(亦有請人代作者)乃能獲得佳人卻扇,如陸 暢〈儐相詩六首〉:「寶扇持來入禁宮,本教花下動香風;姮娥須逐彩雲降
我相信《琵琶行》的《遮面》應該不是拿琵琶來《遮面》,這個方式不可能跟所有彈琵琶的人 拿琵琶行遮面,比較可能唐朝琵琶手常常為遮蓋身份而用遮面巾將臉下部包起來.通常女人有 持扇子或用遮面巾.這些又和新娘要蒙蓋頭有關。
據唐朝李冗的《獨異志》載,傳說在宇宙初開的時候,天下只有女媧兄妹二人。 為了繁衍人類,兄妹倆商議,要配為夫妻。但他倆又覺得害羞。於是兄妹倆上到 山頂,向天禱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就讓空中的幾個雲團聚合起來 ;若不讓,就叫它們散開吧。」話一落音,那幾個雲團冉冉近移,終於聚合為一 。於是,女媧就與兄成婚。女媧為了遮蓋羞顏,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扇與苫同 音。苫者,蓋也。而以扇遮面,終不如絲織物輕柔、簡便、美觀。因此,執扇遮 面就逐漸被蓋頭蒙頭代替了。
《遮面巾》 是琵琶演奏者的行頭 白居易《琵琶行》 原是寫琵琶女出來時的忸怩作態,後來常常用作形容女子的嬌羞- 我以為這裡其實有三個動勢:慢慢出來,手抱抱琵琶,不是拿琵琶將臉蓋一半-- 而是她臉上另有遮蓋,這個《遮面》是唐朝從胡人傳來中土的風俗,而因為琵琶 本是外來樂器,《遮面》是和這樂器同一塊的行頭.
蓋頭 蓋頭,旨在蓋住頭髮、耳朵、脖頸。回族認為這是婦女的羞體, 應該加以遮蓋。戴蓋頭的習俗,一是受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 風沙很大,水源較少,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淨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 們自己縫製了能遮面護髮的頭巾。後來許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這種習俗帶到中 國。假如《琵琶行》的半《遮面》就是蓋頭,我們仍可以去考証到底白居易詩中 的女子是否是胡人.(精通唐史的人不會以為這個命題太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