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北齊(1) -中國人西裝革履始自北齊 容乃公
古史讀者大多著墨在漢人胡化,最著名是北魏馮太后,一個被胡蘭成一再稱道的 將北魏漢的女人.中國自古對胡人漢化大做文章.比如魯迅.中國人開始著胡服是 從趙武靈王,魯迅把他比成一個變古之教的先驅.
馮太后去世後,拓跋宏開始掌握實權,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北魏展開,即使在 今天看來,也會感覺驚心動魄。改革的動作包含這樣一些項目:遷都洛陽、穿漢 服、講漢話、改籍貫、改漢姓、通婚姻、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儀,甚至採用漢 族的封建統治制度。
胡人漢化固然有助華夏文明開拓,但漢人胡化其實才是中國文化發展最重要的課題.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多多去理解南北朝時,一個國祚不到三十年的北齊對中國文化 有多大的意意.
為什麼穿漢服會成為改革的一項呢?可能有如下幾個原因:其一,統治需要,拓 跋宏當然希望在漢族聚居區把北魏政權延續下去,而統治者穿漢服會讓漢族人感 覺親切,更易被接受﹔其二,影響廣泛,服裝是生活必需品,官員百姓都要穿著 ,所以改變服裝的影響是最為廣泛的﹔其三,表達直觀,服裝是文化最直觀的表 達方式,漢服平和寬鬆,穿上漢服,舉止行為就會顯得溫文爾雅。
一千多年後,中國人仍對漢人胡化一事耿耿於懷.
趙武靈在位時,大臣們都穿著拖泥帶水的深衣,進殿來了。這幫人進殿走路有講 究,要求足不離地,如車輪不離地,步伐碎小,上殿要快,衣裳下邊 要像水流一樣,那就只好足尖舉起,腳後跟在地面上蹭著走,還要表 現出急欲奔赴國君面前的樣子,但又戰戰兢兢不敢太撒野地走,那就 得快著蹭,基本跟企鵝差不多——這種複雜的走法就叫做徐趨,事先 要在家裡練的。
有了胡衣,這些風雅不見,而是魯迅向往的自由自在.
魯迅說:
我初聽這話,也曾大吃一驚;後來翻翻舊書,偶然看見《史記》《趙世家》裡面 記著公子成反對主父改胡服的一段話:
「臣聞中國者,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 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能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 今王捨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佛學者,離中國,故臣願王圖 之也。」
戰國時期,中國出了一件跟服裝有關的大事。這件事在《史記》當中,不算標點 符號,司馬遷就用了1500字來講述。這件事讓一個諸侯國軍力大增,滅掉另一個 國的同時還向北擴張了上千里之遠﹔這件事後來演變出一句成語,意思是取長補 短、勇於改革,從它開始,祖先的思維變得更加開闊了。這件事,就是發生在 2300年前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但是這個胡化運動最後被秦始王和漢武帝消滅了.
關於漢服右衽的文化根源,歷史文獻上交代得並不清楚。有人以為漢服右衽是為了 農作方面,胡人左衽是方更射騎.南北朝時胡人也開始放掉遊牧,學習農業,這時 該是漢人胡化開始了,而這個偉人的開始,就是中土的人也西裝革履,就從北齊開始.
除了衣裳衣褲和左衽右衽這兩種最明顯的差異,胡漢之服 還有如下不同:漢服寬衣大袖,胡服短衣窄袖﹔漢人腰繫布帶,胡人腰纏革帶﹔ 漢人腳穿草鞋或布鞋,胡人則足蹬皮靴--即革履是也。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開始,因為漢人從此胡化,這是中華文明的開蒙.
沈括說:「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 ,有蹀躞帶,皆胡服也。窄袖利於馳射,短衣長幼,皆便於涉草。 宋代屢 次下令禁止士庶和婦女倣傚契丹人的衣冠和裝飾。如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禁 止「士庶倣傚胡人衣裝,裹番樣頭巾,著青綠,及乘騎番鞍轡,婦人多以銅綠兔 褐之類為衣」。《江鄰幾雜誌》載:番俗「婦人不服寬褲與襜制旋裙,必前 後開胯,以便乘驢。其風聞於都下妓女,而士人家反慕效之,曾不知恥」。大觀 四年(公元1110年),又下詔說:「京城內近日有衣裝雜以外裔形制之人,以戴氈 笠子,著戰袍,系番束帶之類」,「宜嚴行禁止」。
沈括說到宋人的反感,可能沒有發現從北齊開始,中國人開始行為有很大的改變--這其中包括 女人的服裝,習俗,同性戀,甚至現在折騰全美國的LGBTQ,全在北齊開始出現在中國北方-- 這些和衣著相關的文化待將來在微友圈娓娓道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