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1月 24, 2024

詩魂和紀慈的negative capabilities (消極感受力)

詩魂和紀慈的negative capabilities (消極感受力) 容乃公


吾友丁廣馨女士, 曾立雪教育家葉嘉瑩門下多年, 今聞葉師大去, 寫下一詩 紀念師恩:


亂世佳人出,窈窕思不群,今乘仙鳥去,大業照詩魂.


「詩魂」一詞出自中國文學批評傳統中,通常用來形容詩人或詩作所蘊含的 精神力量、意境及文化內涵。在歷史文獻中,「詩魂」並非特定典籍的原文,而 是後世用於詩歌品評的一種形象化說法。


後世文人常用「詩魂」來描述詩人的精神寄託或詩作的超越時代的藝術生命 。例如:李白被稱為「詩仙」,他的詩風可被視為詩魂的一種典型體現——豪放 、浪漫。杜甫被尊為「詩聖」,他的作品展現對時代與現實的深刻關懷,也像徵 詩魂的另一種風貌。


劉勰《文心雕龍》的這部文學批評名著中,對詩歌的意境、風骨及情感表達 有深刻探討,雖未直接使用「詩魂」一詞,但其「情采」「體氣」等觀點為「詩 魂」概念奠定了理論基礎。


後世文人常用「詩魂」來描述詩人的精神寄託或詩作的超越時代的藝術生命 。例如:李白被稱為「詩仙」,他的詩風可被視為詩魂的一種典型體現——豪放 、浪漫。杜甫被尊為「詩聖」,他的作品展現對時代與現實的深刻關懷,也像徵 詩魂的另一種風貌。


詩魂一辭在宋朝才開始被用在詩中.


宋朱熹《與諸人用東坡韻共賦梅花》:羅浮山下黃茅村,蘇仙仙去餘詩魂。 這說法比較接近現代西方詩學精義, 比如英國詩人 John Keats 的 negative capabilities, 魂是死去的人留下的神韻.


( 浪漫主義詩人濟慈散見於書信及詩歌中的關於詩歌理論的很多問題,例如 ,「消極感受力」的問題、「美即是真」的問題、想像力本體化的問題、詩人個 性的問題、詩人與詩歌文化傳統的問題、詩之真與哲學之真的問題、甚至還有文 字與語言的顛覆意識問題,都是非常深刻的,對於他之後詩歌、文學、文化的走 向也都有值得深刻研究的文化承接意義,這一詩學範疇 (Negative Capability) 乃公以為可等同中文的詩魂 ).


留學英國曾專心過英國詩人紀慈的徐志摩, 他一生名字寫在天空, 可說是詩 魂的同意語. 曾給愛人小曼:


陸小曼幾乎成了徐志摩的詩源或說是詩魂也不為過。徐志摩說:「我的詩魂 的滋養全得靠你,你得抱著我的詩魂像母親抱孩子似的,他冷了你得給他穿,他 餓了你得餵他食———有你的愛他就不愁餓不怕凍,有你的愛他就有命!」


詩魂最後成了詩人致命之因.


詩魂似乎總和不祥之人結緣. 最有名是紅樓夢中的妙玉. 也就是說它是妙玉 的符紅樓夢》中,妙玉是個妙齡女尼,住在大觀園的櫳翠庵中。書中沒有描寫她 的正式姓名或表字,只說她原籍蘇州,是賈府在蘇州「採買」十二個唱戲的女孩 子時,順便請來的。號. 她有極高的文學修養,性格卻又極端孤僻。在凹晶館月 夜池塘邊,黛玉同湘雲聯詩,當聯到「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詩魂」, 妙玉是 「十二釵」中唯一沒有血緣關係、不屬於四大家族的成員。首先,妙玉是「金陵 十二釵」成員之一,是「薄命司」中的人物,肯定是悲劇結局


清代有兩位滿族八旗的文人在詩詞方面有著較高的成就,一個是我們熟悉的 納蘭性德,他是詞苑的霸主;而另一個可能我們還不熟悉,他就是愛新覺羅‧寶 廷,他屬於清朝宗室裡的詩壇領袖。這兩號人物都是葉嘉瑩同宗祖先和師承.


愛新覺羅‧寶廷(1840 — 1890 年),清初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八世孫 ,雖然到他這一代已經沒有親王的頭銜了,但仍是不折不扣的宗室子弟。


愛新覺羅‧寶廷(1840~1890),字竹坡,滿洲鑲藍旗人,鄭獻親王濟爾哈 朗八世孫,清朝宗室、官員,清朝同治七年(1868)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寶廷 與黃體芳、張佩綸、張之洞並稱「翰林四諫」,是晚清清流派的代表人物。


寶廷自幼「天資穎悟,喜讀善悟」,八歲「就傳授讀」,但因其父被罷官, 而導致家道中落,他生活在民間,極大地感受與同情下層社會,因此,他的詩歌 表現出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


愛新覺羅‧寶廷竹坡晚年為國事故,某年隆冬,狂飲大醉,猝然與世長辭。


張之洞也是南橫街同志,用詩魂二字寫詩為悼:


玉局開先繼石淙,


竹坡遊戲作雷同; 


大廷今日求忠諫,


魏笏終須納禁中。


同姓懷忠楚屈原,湘流搖落冷蘭蓀;   詩魂長憶江南路,老臥修門是主恩。


詩魂常被拿來代替中國詩史最大咖的詩人屈原. 愛新覺羅‧寶廷, 竹坡, 死 時, 陳寶琛寫過悼詩.


陳寶琛後人陳寅恪更把詩魂拿來歌頌一位因為親日被蔣介石殺掉的名詩人紀 元,字麟父,湘潭人。有《思蘭堂詩集》。曾寫過詩人讚屈原:  


端午舟中暴雨


  風吹十萬柳絲搖,斷鎖蛟龍卷怒濤。山色入船人盡綠,水光穿電雨翻瓢 。浪中豪氣隨雲上,醉後詩魂倩月招。此去應連天不遠,群仙歌吹正清寥。


據蔣天樞撰《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一書載:1947 年春,陳寅恪偶讀《花 隨人聖庵摭憶》,有感而發,曾寫下《丁亥春日閱〈花隨人聖庵筆記〉深賞其〈 游暘台山看杏花〉詩因題一律》。詩曰:


當年聞禍費疑猜,今日開編惜此才。


世亂佳人還作賊,劫盡殘帙幸余灰。


荒山久絕前游盛,斷句猶牽後死哀。


見說暘台花又發,詩魂應悔不多來。


詩畢,意猶未盡,陳寅恪復題短跋於後:「秋岳坐漢奸罪死,世皆曰可殺。 然今日取其書觀之,則援引廣博,論斷精確,近來談清代掌故諸著作中,實稱上 品,未可因人廢言也。


詩為史, 讀詩不能以人廢言. 說親日漢奸, 但文名著注, 有過胡蘭成而得陳 寅恪青睞者, 即近代詩人


黃濬生平著有《尊古齋古鉥集林》初、二集、《衡齋藏印》、《衡齋金石識 小錄》、《尊古齋造像集拓》、《尊古齋陶佛留真》等。其識鑒精確,收羅宏富 ,為學界所推崇。後來,施蟄存在《詞學》第四輯上發表之《花隨人聖盦詞話》 即從黃濬《花隨人聖盦摭憶》中選出。


黃浚:潛伏在蔣介石身邊的漢奸才子 1947 年春,已雙目失明的著名學者陳 寅恪偶讀《花隨人聖庵摭憶》,想起已在十年前便因漢奸罪被處死的該書作者黃 浚,有感而發,寫下一首《丁亥春日閱花隨人聖庵筆記深賞其游暘台山看杏花詩 因題一律》。


陳寅恪還題短跋於其後:「秋岳坐漢奸罪死,世人皆曰可殺。然今日取其書 觀之,則援引廣博,論斷精確,近來談清代掌故諸著作中,實稱上品,未可以人 廢言也。」


陳寅恪說的就是詩魂,也就是英國詩人紀慈的negative capabilities

星期五, 11月 22, 2024

中國人從北齊開始變成不吃人,不吃狗的善良民族.


乃公說北齊(2) 容乃公


中國人從北齊開始變成不吃人,不吃狗的善良民族.


把中國人看成吃人肉的民族,最大聲該算是魯迅. 《燈下漫筆》(1925 年 4 月 29 日)中看的很清楚:「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 實不過是安排給 闊人享用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筵宴的廚房。於是大小無 數的人肉筵宴,即從文明以來一直排到現在,人們就在這會場中吃人和被吃,以 凶人的愚的歡呼,將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遮掩,更不消說女人和小兒。這人肉的筵 宴現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宴,毀壞 這廚房,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魯迅的憤慨可能沒深入到現實中中國人真是一個吃人肉的民族. 在國外的民族志與大量探險家留下的文獻中,食人作為一種廣泛存在 的習俗,已被人類學家分為多種類型。例如,在《我們都是食人族》 一文中,列維斯特勞斯根據前人的研究,指出食人行為分為可以分為 「食物性的(發生饑荒或為了品嚐人肉的滋味),政治性的(為了懲 罰罪犯或報復敵人),巫術性的(為了同化死者的美德,或反之,為 了驅離死者的靈魂),儀式性的(宗教崇拜、舉行亡靈或成年祭典, 或為了確保農產豐饒)。最後,它也可以是療愈性的,就像諸多古代 醫學處方所示。」


中國人的野蠻可以從《醢》的文化看得最清楚.


《禮記內則》 (約成書於戰國 (前 275 年至前 221 年 )至西漢 ( 前 206 年至 23 年 )初年間 )在載先秦貴族用膳的禮節時記載了不同 的醬配合不同的食物:「腶脩蚳醢,脯羹兔醢,麋膚魚醢,魚膾芥醬 ,麋腥醢醬」,意思是「吃薑桂肉條時用螞蟻醬,吃煮乾肉時用兔肉 醬,吃麋鹿皮時用魚肉醬,吃魚片時用芥醬,吃生麋鹿時用肉醬。」 由此可見,在先秦時代,不但人們已培養了一些關於醬的飲食習慣, 而且醬的種類很繁多。在西漢以前的古籍《詩經》和《禮記》中的醬 ,絕大多數是兔、雁、鹿、甚至螞蟻等「野味」,孔子說「不得其醬 不食」 (《論語鄉黨》 )他老人家很清楚, 用人肉的醬可能偶而也流 傳在各國名廚手藝之中, 他不小心也吃到. 他在週游列國時, 可能經 常會先問一下, 請問這東西有人肉在其中嗎? 聽說孔子聽說子路被殺 後, 被人家剁成肉醬, 把要吃的肉醬丟了. 《禮記檀弓上》:「孔 子哭子路於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進使者而問故。使 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醢》文化寫在很多古典, 包括屈原的詩. 周文王和中國最早的名 廚被迫吃看己兒子的肉可能不是傳說,也不是列維特勞斯說的儀式,而是 生活人柴米油鹽的必要.說明白一點,就是為了補充營養.


除了屈原寫《醢》, 古代中國人把吃人肉和倫理最高的孝道結合在一起, 最 有名的是董永的故事. 以董永為符號來傳播孝道,居然加上吃人肉, 不是發明, 而是明寫中國人 缺少營養的佈局. 師公戲《董永唱》得最多的一種文本之一,而《董永唱》則是師公用以教化孝男 孝女的重要文本。在唱本的開頭,首先提及董永前去菜園摘菜,看到母羊在地裡 分娩,口吐白沫、痛苦異常。待到羊羔落地,它懂得跪在地上喝奶。這一幕讓董 永深受感動,於是回到家裡和母親訴說了一番當時的場景。 母親聽罷,遂對董永說,羊是如此,人又何嘗不是。以前我懷你的時 候也是非常的痛苦。生你的時候,肚子疼了三天三夜,真的非常辛苦 。


聽完母親的敘述,董永感動萬分,於是向母親發誓說:你死了之後,我一定 不吃你的肉,而且我也不讓人們來吃你的肉。母親聽了董永的這番宣誓,深感欣 慰。後來過了幾年,董永的母親病重將逝,在奄奄一息之時,家族的人們磨刀刀 霍霍奔向董永家,以求大快朵頤。


解決缺少肉品除了人肉之外, 狗肉更是古代中國人漢人最佳的選擇, 說中國 人是吃狗的民族並不太過.


《禮記‧王制》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 土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禮記‧坊記》也有記載寫道:「大夫不 坐羊,士不坐犬。」 秦漢時期,盛行食狗之風。在當時,上到皇宮貴族,下至群臣百姓,都喜歡吃狗 肉,且這幾乎已經成為了當時人們最日常的餐桌食物。在當時,狗肉是主要的肉 類食材之一,當時的人們吃狗肉就像如今的人們吃豬肉、雞肉一樣,相當普及, 人們還會想著變換花樣各種烹調製作狗肉。


中國自古以來便有食犬文化。在商周時期,狗肉是貴族食物,曾是周天子宴 客的御席珍饈之一。春秋到兩漢時期,中國的食狗人群擴大,從貴族擴展至平民 。與此同時,屠狗者也逐漸增多,甚至發展成了一種職業。戰國時期的刺客聶政 「家貧,客遊以為狗屠」,春秋時期力士朱亥、戰國高漸離以及漢代開過功臣樊 噲都是屠狗出身。《史記‧卷九十五‧樊噲傳》中寫:「舞陽侯樊噲者,沛人也 。以屠狗為事,與高祖俱隱。」到了秦漢,狗肉已經成為重要的肉食來源。在魏 晉南北朝之前,屠狗食狗之風主要在北方盛行。到魏晉南北朝時,隨著大批北方 人口遷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北方的食狗之風開始在南方流行。


中國人野蠻到了南北朝發生一個良好的進化, 全因為漢人胡化的改變, 而這 個文明進化最頂尖就發生在北齊.


談一個社會是否文明, 看它吃的精緻與否即明白. 中國吃貨前無古人後無來 者的時代就是北齊:


《食經》作者崔浩,字伯淵,北魏太武帝初拜博士祭酒,賜爵武城子。歷任 太常聊侍中,特進撫軍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司徒。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六 月被誅。 據《隋志》醫方家記載:《崔氏食經》四卷。《舊唐書》載:《食經》九卷,崔 浩撰。《新唐書》同。《通志略》載:《崔氏食經》四卷,崔浩撰。


遺憾的是,由於歷史的變遷,崔浩《食經》已佚。但是,在其精華都錄在北 魏末北齊賈思勰《齊民要術》.


中國文化在這一個高度文明時代到底有什麼重大變人呢? 這個以農立國的華 人社會一下子從胡人身學會養羊, 從此不缺肉食, 變吃羊而不吃狗, 也不吃人的 民族. 說漢人胡化後變成文明一點石過過.


可見在草原遊牧民族影響下中原人飲食習俗發生了重大變化。北朝時期,羊 在生產上、在禮俗上都是顯赫的。《齊民要術》屢言「羊千口」,以家庭為單位 的養殖,這樣的規模是十分可觀的;賈思勰自己就養過二百頭羊。當時以羊為賞 賜,如北齊時高歡一次賜予司馬子如羊 500 頭,高洋也一次賜予平鑒羊 200 頭 。北齊以羊作聘禮,形成禮俗。北魏、北齊政府鼓勵生育的政策也規定,「生兩 男者,賞羊五口」。與此同時,羊代替了狗在屠宰市場上「擔綱」。北周庾信《 答移市教》曰:「昔張楷碩儒,尚移弘農之市……聖德謙虛,未忘喧湫,欲令吹 簫舞鶴,還反舊廛,賣卜屠羊,請辭新闠,而交貿之黨好留,豳岐之眾難遣。」 以「吹簫舞鶴」和「賣卜屠羊」 來代表市中百業和芸芸眾生,可見屠羊在當時的市中佔有重要地位, 是屠宰業的主體。北朝仍然有養狗的,如《魏書》卷48《高允傳》載 ,監國太子拓拔晃「營立私田,畜養雞犬,乃至販酤市廛,與民爭利 」。高級貴族尚如此,何論民間?不過,我們還沒有發現北朝有「狗 屠」的。時人謂:「譬之畜狗,本取其吠。」[16]可見,養狗主要不 是為了吃肉。本來這也是遊牧人的傳統,在遊牧時代,狗雖然不像牛 羊一樣需要大量繁殖,但作為「守犬」在畜牧生產中仍佔有一定地位 ,遊牧人進入中原以後,遊牧生活逐步被農耕生活所取代,而食羊飲 酪的習慣卻延續下來。狗既失去昔日在遊牧生活中的地位,而中原人 原來食狗的習慣又被遊牧人食羊的習慣所排斥,養狗主要用於看家和 娛樂性的狩獵,它在社會生產方面的意義已經不大。正因為如此,《 齊民要術》沒有把狗列入畜牧卷之中。狗由此退出了主要牲畜的行列


中國人從此變成不吃人,不吃狗的善良民族.

醢(1) 芝麻胡同裡的人倫

醢(1) 芝麻胡同裡的人倫 容乃公


芝麻胡同網文介紹:


一部京味十足的國產年代劇《芝麻胡同》在各大衛視及多家網 路平台熱播,該劇以解放前到改革開放前的 30 多年為時間軸,講述 了男主一家幾十年來經營一家名為「沁芳居」的老牌醬菜舖而發生的 一系列故事。整部劇中,醬菜可以說是最為硬核的一個文化元素,劇 中不僅展現了老字號醬菜廠的製作工藝,拍攝時也選用真正老字號醬 菜作為道具,上屜、打耙、踩黃子……劇中的一招一式都極大地還原 了非遺醬菜技藝,不少網友看後不禁感慨:莫非這部劇的別名叫「舌 尖上的醬菜」?


乃公上了年紀, 天天追劇, 不是想在劇中找人生大道理, 而是無聊寂 寞. 最近追了不少關于北京上海蘇州人生活的劇, 都很夠味, 正陽門 下的小女子 (酒館 ), 姥姥的餃子館, 都挺好 (蘇州彈詞 ), 幸福一 家人 (麵條館 ), 《傻柱》 (四合院 名家廚師 ). 這些戲都點到了 吃的文化與人倫. 這都是一個社會走向富足後人心最大的關懷.


戲劇, 英文 drama, 指的是激烈, 要搞上四五十集, 編戲的都得在正 常人生邊緣做文章. 所以把幾家人亂搞在一起, 仇家變親家, 是最簡 易可以將十來個簽約的演員打發掉. 而其文學也不了離古今戲劇小說 文法. 唯一標準是不能太離譜.


芝麻胡同可能是我最近看過最荒唐離譜的, 也最有戲味的戲. 它把人 倫錯亂玩到無哩頭, 而這郤發生在最有文化空氣的老北京.


戲中錯亂太多, 我就請看官自己去數. 故事主人翁嚴振生娶二老婆, 一個為了救他生命而獻上貞操給害他丈夫的國民黨軍官, 懷了一個後 來被嚴振生收養的男孩. 這孩子生被自己養父報復殺死. 而嚴振生和 大老婆生的兒子離家從軍, 放下新婚妻兒, 回來發現自己的老婆被托 付的發小娶去了.


嚴振生大老婆後來和差點被他收為小老婆的佣人的哥哥, 也是家中佣 人, 在病中生情, 生了一個女娃,.... 等等太多瞎搞的情節.


你會笑我低智,自討苦,去追那些不三不四的戲.


說起吃和人倫, 乃文學二大因素. 而沒胡搞, 就沒戲, 又是文學最高 法理. 中國傳統戲曲常把人生倫常放在一個正常規範的邊緣, 讓戲中 人面對人生最窘困的情境去做兩難的選擇. 搜孤救孤還不能算, 因為 這戲沒有兩難, 但四郎探母即為一個典型中國人對戲的定義所理解的 最佳演繹 ---- 楊六郎面對的不光是忠孝不能兩全 --  當然中國人 一向愛圓滿, 四郎探母的大登殿讓兩個老婆互相體讓, 這就是我們大 夥在看芝劇和類似的電視連續劇最後含淚而笑的原因.


這個手法落在低下的編劇最常選的是另一個門路. 就是和亂倫擦邊. 西洋有悲劇, 而中國沒有悲劇, 因為西洋悲劇 -- 依底帕斯戀母殺父 情節 -- 是把真正亂倫放在戲中, 因循了希臘神話的邏輯. 古代西洋 人不懂何為救贖 -- 不過西方後來也另外用擦了邊的亂倫發展出了現 代小說的先河. 英國第一部小說, 費而汀的湯姆瓊斯小史 (Henry Fielding--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讓主人翁在旅館差點和自 生失離的生母發生關係. 我曾寫過論文, 專談這部小說吃和性的關係 ,因它開展英國近代小民文化的先河.


擦邊亂倫 (我稱為 bordering incest) 的文學其實也是芝麻胡同的 意識形態.


中國人開始大講人倫的人物是孔子. 他寫春秋讓亂臣賊子懼, 很多罵 的是亂倫的事. 春秋時代, 人們對倫常沒太講究, 最常發生的就是一 個烝字, 淫,與長輩婦女姦通。


左傳.桓公十六年:「衛宣公烝於夷姜。」等等.


乃公說亂倫與飲食有關. 烝說上淫, 拿在廚房即烹食方法之一, -- 用熱水氣蒸東西。通「蒸」。如:「烝魚」、「烝飯」.


顯然, 亂倫和人類發明吃的方法用的是同一個概念 -- 而孔子說食色 性也.


芝麻胡同說的是有六百年傳統北京一家名為沁芳居的醬菜廠的故事 -- 一家原名為六必居的事.


舖子有原型可能就是明朝傳到現今的北京出名的六必居醬菜. 它也是祖宗傳承下來的基業。據瞭解六必居的匾額還是明朝嚴嵩所寫 ,從明嘉靖 1530 年到現在也有幾百年的歷史。六必居的創始人是趙 家兄弟,最開始是從小舖面開始做起,一步步的經營到了現在。


嚴振生是北京沁芳居醬菜舖的東家,沁芳居是傳承百年的老字號,從 祖輩開始一直到嚴振生這一代從不敢懈怠。在沁芳居的大廳中有三件 寶貝,那是朝廷獎賞給沁芳居的六品頂戴花翎寶物,單純帽子上的那 一顆珠子就要一萬大洋。看到老北京,看到和朝廷有關的賞賜,看到 傳承百年的祖宗基業,更加讓觀眾相信嚴振生和北京沁芳居是有原型 的,不少觀眾懷疑劇中出現的沁芳居就是六必居。

星期三, 11月 20, 2024

說北齊(1) -中國人西裝革履始自北齊

說北齊(1) -中國人西裝革履始自北齊 容乃公

古史讀者大多著墨在漢人胡化,最著名是北魏馮太后,一個被胡蘭成一再稱道的 將北魏漢的女人.中國自古對胡人漢化大做文章.比如魯迅.中國人開始著胡服是 從趙武靈王,魯迅把他比成一個變古之教的先驅.

馮太后去世後,拓跋宏開始掌握實權,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北魏展開,即使在 今天看來,也會感覺驚心動魄。改革的動作包含這樣一些項目:遷都洛陽、穿漢 服、講漢話、改籍貫、改漢姓、通婚姻、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儀,甚至採用漢 族的封建統治制度。

胡人漢化固然有助華夏文明開拓,但漢人胡化其實才是中國文化發展最重要的課題.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多多去理解南北朝時,一個國祚不到三十年的北齊對中國文化 有多大的意意.

為什麼穿漢服會成為改革的一項呢?可能有如下幾個原因:其一,統治需要,拓 跋宏當然希望在漢族聚居區把北魏政權延續下去,而統治者穿漢服會讓漢族人感 覺親切,更易被接受﹔其二,影響廣泛,服裝是生活必需品,官員百姓都要穿著 ,所以改變服裝的影響是最為廣泛的﹔其三,表達直觀,服裝是文化最直觀的表 達方式,漢服平和寬鬆,穿上漢服,舉止行為就會顯得溫文爾雅。

一千多年後,中國人仍對漢人胡化一事耿耿於懷.

趙武靈在位時,大臣們都穿著拖泥帶水的深衣,進殿來了。這幫人進殿走路有講 究,要求足不離地,如車輪不離地,步伐碎小,上殿要快,衣裳下邊 要像水流一樣,那就只好足尖舉起,腳後跟在地面上蹭著走,還要表 現出急欲奔赴國君面前的樣子,但又戰戰兢兢不敢太撒野地走,那就 得快著蹭,基本跟企鵝差不多——這種複雜的走法就叫做徐趨,事先 要在家裡練的。

有了胡衣,這些風雅不見,而是魯迅向往的自由自在.

魯迅說:

  我初聽這話,也曾大吃一驚;後來翻翻舊書,偶然看見《史記》《趙世家》裡面 記著公子成反對主父改胡服的一段話:

  「臣聞中國者,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 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能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 今王捨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佛學者,離中國,故臣願王圖 之也。」

戰國時期,中國出了一件跟服裝有關的大事。這件事在《史記》當中,不算標點 符號,司馬遷就用了1500字來講述。這件事讓一個諸侯國軍力大增,滅掉另一個 國的同時還向北擴張了上千里之遠﹔這件事後來演變出一句成語,意思是取長補 短、勇於改革,從它開始,祖先的思維變得更加開闊了。這件事,就是發生在 2300年前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但是這個胡化運動最後被秦始王和漢武帝消滅了.

關於漢服右衽的文化根源,歷史文獻上交代得並不清楚。有人以為漢服右衽是為了 農作方面,胡人左衽是方更射騎.南北朝時胡人也開始放掉遊牧,學習農業,這時 該是漢人胡化開始了,而這個偉人的開始,就是中土的人也西裝革履,就從北齊開始.

除了衣裳衣褲和左衽右衽這兩種最明顯的差異,胡漢之服 還有如下不同:漢服寬衣大袖,胡服短衣窄袖﹔漢人腰繫布帶,胡人腰纏革帶﹔ 漢人腳穿草鞋或布鞋,胡人則足蹬皮靴--即革履是也。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開始,因為漢人從此胡化,這是中華文明的開蒙.

沈括說:「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 ,有蹀躞帶,皆胡服也。窄袖利於馳射,短衣長幼,皆便於涉草。 宋代屢 次下令禁止士庶和婦女倣傚契丹人的衣冠和裝飾。如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禁 止「士庶倣傚胡人衣裝,裹番樣頭巾,著青綠,及乘騎番鞍轡,婦人多以銅綠兔 褐之類為衣」。《江鄰幾雜誌》載:番俗「婦人不服寬褲與襜制旋裙,必前 後開胯,以便乘驢。其風聞於都下妓女,而士人家反慕效之,曾不知恥」。大觀 四年(公元1110年),又下詔說:「京城內近日有衣裝雜以外裔形制之人,以戴氈 笠子,著戰袍,系番束帶之類」,「宜嚴行禁止」。

沈括說到宋人的反感,可能沒有發現從北齊開始,中國人開始行為有很大的改變--這其中包括 女人的服裝,習俗,同性戀,甚至現在折騰全美國的LGBTQ,全在北齊開始出現在中國北方-- 這些和衣著相關的文化待將來在微友圈娓娓道來.

星期一, 11月 18, 2024

錢譯毛選談翻譯的品性

錢譯毛選談翻譯的品性 容乃公

金岳霖翻譯《毛選》時,碰到一句成語:「吃一塹,長一智。」不知如何翻 譯是好,只好問錢鍾書,不料錢脫口而出答道: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形音義三美俱備,令人叫絕,金岳霖自愧不如, 在場眾人無不佩服。

乃公對錢鍾書一向多有微辭, 尤其對他屈就自己的學養去承擔不算是學術或 文學的毛選, 可比為京劇擊鼓罵曹的鼓吏檷衡 -- 或可稱為現代的譯吏 -- 這是 拿自己的學問去歌頌政論 -- 若以他被行內行外追捧, 也只能算是屈就. 中國本 來沒有翻譯的學問, 因而無從拿文心雕龍來品評他的譯品. 今天讀到他被天下人 讚譽的一句成語 -- 「吃一塹,長一智。」來論, 乃公以為其中大有文章.

吃一塹,長一智是一個漢語成語,本為石匠師傅打石磨時,石胚吃一釬,石 胚即長一齒之意。意思是說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訓,增長一才智。是經 過失敗取得教訓的道理。

錢鍾書把它譯為: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這兩句話原本不是英文的成語, 也就是說 english speaker 得要加一番心 思才可以理解的譯文, 所以乃公稱之為創意的翻譯. 而翻譯工講究信達雅. 若以 錢鍾書的譯工 --- 乃公以為雅則雅矣, 但未必令人稱達信.

乃公以為吃一塹是很毛式的用法, 因為講的是石胚吃一釬,石胚即長一齒, 但吃一釬八竿子和 fall 沒關係. 不過我不知道是否錢錢鍾誤打誤撞, 明‧王守 仁《與薛尚謙書》:「經一蹶者長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為後日之得

。」 -- 只是蹶者長一智和 a fall into the pit 完全失之千里. 王守仁是跌了一跤, 未必是掉到坑裡. 若在乃公翻譯課, 這作品只能拿 60 分.

至于 gain in your wit 這個用法, 在英文也不是成語, 而只是口語 -- 常 人不太用的口語. 今天錢鍾書以他英文深度, 去把毛澤東活生生的土話加以修飾 , 若他對英語用法有警覺, 只能說他是一個過份盡職的譯吏. 但面對內行人的審 度, 未必可以值得讓天下人驚為天人的機智, 除非天下少了分辨黑白的人.

可怕的是這個驚為天人的英文翻譯己經因為錢鍾書令名而侵入現代英語語彙 之中了, 也就是說一個平常不太敏感的說英語的人可能略知其意, 或甚至為之稱 善有加, 只是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或己經乞丐趕廟公,不但活在英文流行,至今乃不太算是全然被接受. 乃公以為好賣弄小聰明機智的錢鍾書的英語翻譯令人懷念林語堂.  

星期四, 11月 14, 2024

白居易《琵琶行》的《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的《遮面》 容乃公


唐朝中國人種混淆,給後來史家增加想像空間.比如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寫了一個在潯陽江頭商船中彈琵琶的歌女。在詩的開始 ,白居易作過如下的介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 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1.裴興奴和白居易的戀情


據傳這名歌女姓裴名興奴,出身名門,原是大家閨秀。 裴興奴五歲時,長安鼠疫流行,幾乎家家戶戶都死人,父母相繼染病,父親在臨 死時拉著李龜年托孤 李龜年將裴興奴送入宜春院學 習彈琵琶,拜琵琶演奏家曹綱、歌唱家許和子為師 。大詩人李白也慕名專赴長安見裴興奴,曾錄杜甫詩句贈 與興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可見她在長 安的名聲不小。


裴興奴後來到蝦蟆陵的教坊司當了歌女,認李虔婆作養母。白居易久慕裴興奴的 德容,在一個春日,他換了衣服,來教坊司結識了裴興奴。兩人相談甚歡,裴興 奴還向白居易提出學習寫詩,白居易把裴興奴引為紅顏知己,兩人暗生情愫。誰 知好景不長,白居易因「越職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即日赴任。


主張琵琶女是白居易戀人,而且也是《琵琶行》的歌人是因為 白居易寫了《琵琶行》後,又作《贈江客》一詩,贈給裴興奴:「江流影寒新雨 地,塞鴻聲急欲霜天。愁君獨向長安宿,水繞蘆花月滿船。」這首詩,後人多未 提及。


關于這段戀情可能有真實性,有詩為証.但是 從詩的內容,我們看不出江州司馬和裴興奴是在江上不會是無意的舊人狹路相逢,


2.《遮面》是胡俗


我以為詩中「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句話看得出歌女可能是胡人出身,或因樂器由胡國傳入 的要求--《遮面》是胡俗,而不是漢人的習俗.


唐代包容開放,使得琵琶上至宮廷下至黎庶,受眾眾多。楊貴妃改四弦為五弦, 現日本有實物。曹妙達因彈琵琶而封王,唐代有裴神符、康崑崙、段善本等琵琶 演奏家。白居易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未必要扯上姓裴的大師。 《琵琶行》詩中女子顯然是普通層次的人.但這個背後有深不可測 的文化內容--現代人因為無知或因循常常只在無關緊要去解詩.


原來唐代和現在一樣,對「藝人」的要求,不僅是有才華,還要看臉。特別是女 子,琵琶奏曲是個青春飯。段善本男扮女裝演繹琵琶曲的故事內行人耳熟能詳,但不知 道是愛好如此,還是為了掩蓋身份,還是其他原因?


或許公開彈琵琶的人要遮面或不要,是非同小可的選擇.而《琵琶行》中的女子選擇了一個 兩全其美的《遮面》,她不是用樂器,當然也不是和仕女拿扇,而是用《遮面巾》


3.蘭陵王是胡俗的另一種《遮面》


若從蘭陵王代面的故事,我以為《遮面》這個演奏習俗可能也有值得我們研究的原因.


蘭陵王《遮面》可能不光是因為美得像女人,生怕在戰場無法威嚇敵人,這說法也很皮相, 自古蘭陵出名,不在戰功,而是他留下中國音樂史重要的作品--《蘭陵王入陣曲》. 在邙山之戰時,北齊武士們持假面歌舞慶祝勝利,誕生了廣為流傳的《蘭陵王入 陣曲》。後該曲定格為著假面指揮擊刺的男子獨舞。曲調悲壯渾厚,氣勢不凡, 古樸悠揚,描寫了當時的壯烈場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誕生後,在民間流傳很快,隋朝時期,被正式列入宮庭舞曲。中唐時期唐玄 宗李隆基定其為「非正聲」,下詔禁演。後漸漸褪去武曲本色,演變為「軟舞」 。南宋時期又演變為樂府曲牌名,稱之《蘭陵王慢》,有越調和大石調之分。用 越調演唱時,分三段,二十四拍,毛開在《樵隱筆錄》裡說「至末段,聲猶激越 」,還有「遺聲」可尋。而大石調演唱的《蘭陵王慢》,則分前後段,十六拍。 按王灼《碧雞漫志》說法,已經「殊非舊曲」了。以後,該曲在中國漸漸失傳。 幸運的是,唐時傳入日本的《蘭陵王入陣曲》保留了幾份真實面貌。


4.日本《遮面》和能劇


日本古代五 月五日的賽馬節會、七月七日的相撲節會、射箭大賽等慶祝勝利時,都要反覆演 奏此曲。直到現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舉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樂 舞表演時,《蘭陵王入陣曲》仍作為第一個獨舞表演節目。日本人將其視為正統 的雅樂,格外珍視,對其保留和傳承有著一套十分嚴格的「襲名」與「秘傳」制 度,使得我們有幸在千年之後,還能欣賞到原汁原味、壯懷激烈的蘭陵舞曲。


5.蘇東坡郤扇來自白居易


《蘭陵王入陣曲》到日本是否和日本能劇(即儺)都用《遮面》--這段流行到宋朝也和 白居易有點關係.


《琵琶行》的妓女《遮面》在宋朝是另有一番陳述:《琵琶行》寫他鄉偶遇,而 蘇東坡《江城子‧孤山竹閣送述古》,寫思念佳人掩面更見其纏綿:


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紈,淚偷彈。且盡一尊,收淚唱《陽關》。漫道帝城天相遠,天易見 ,見君難。畫堂新構近孤山。曲欄干,為誰安?飛絮落花,春色屬明年。欲棹小舟尋舊事, 無處問,水連天。


這首詞是東坡模仿一位官妓的語氣,代她們向陳述古表示送別之意。


孤山竹閣是西湖孤山寺內白居易建的一座閣樓,述古指陳述古,名陳襄,東坡為杭州通判時 ,陳述古任杭州知州,是東坡的上司,二人政治觀點相近,又是詩酒朋友,共事期間甚為相 得,這首詞寫於陳述古即將由杭州調知應天府時。


詞的上片開頭五句寫這位陪酒的官妓在送別宴上對陳述古含情脈脈,可在人前又羞於表達, 以扇遮面,含淚唱曲的動人情態。「翠娥」即蛾眉,代指女人。「羞黛」即眉目含羞。「霜 紈」是潔白如霜的紈扇。


6.再談郤扇風俗. 先秦婚禮,親迎既在黃昏,臨場又無賀客,新婦並未障面,故迎入室中後僅有婿 脫婦纓之禮,而無去其障面之說。自漢代以後,婚禮乃漸有臨場作樂歡慶之事, 27 而障面遂屬必要。南北朝時,新婦登車之前或下車之後,因眾人觀看,故以 扇遮面,因而文人有以此為題材賦詩者,如梁.何遜〈看伏郎新婚詩〉:「霧夕 蓮出水,霞朝日照梁;何如花燭夜,輕扇掩紅妝?」婦至婿家,依舊以扇遮面, 須於喝過交杯酒後加以催請乃肯去扇,顯現容顏,故《世說新語.假譎》載溫嶠 娶劉氏女:「既婚,交禮,女以手披紗扇,撫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 所卜。』」庾信〈為樑上黃侯世子與婦書〉:「分杯帳裡,卻扇床前。」此時與 禮者或賦詩讚美,如陳.周弘正〈看新婚詩〉:「莫愁年十五,來聘子都家;婿 顏如美玉,婦色勝桃花;帶啼疑暮雨,含笑似朝霞;暫卻輕紈扇,傾城判不賒。 」唐代詩風鼎盛,婿往往必須賦詩(亦有請人代作者)乃能獲得佳人卻扇,如陸 暢〈儐相詩六首〉:「寶扇持來入禁宮,本教花下動香風;姮娥須逐彩雲降


我相信《琵琶行》的《遮面》應該不是拿琵琶來《遮面》,這個方式不可能跟所有彈琵琶的人 拿琵琶行遮面,比較可能唐朝琵琶手常常為遮蓋身份而用遮面巾將臉下部包起來.通常女人有 持扇子或用遮面巾.這些又和新娘要蒙蓋頭有關。


據唐朝李冗的《獨異志》載,傳說在宇宙初開的時候,天下只有女媧兄妹二人。 為了繁衍人類,兄妹倆商議,要配為夫妻。但他倆又覺得害羞。於是兄妹倆上到 山頂,向天禱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就讓空中的幾個雲團聚合起來 ;若不讓,就叫它們散開吧。」話一落音,那幾個雲團冉冉近移,終於聚合為一 。於是,女媧就與兄成婚。女媧為了遮蓋羞顏,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扇與苫同 音。苫者,蓋也。而以扇遮面,終不如絲織物輕柔、簡便、美觀。因此,執扇遮 面就逐漸被蓋頭蒙頭代替了。


《遮面巾》 是琵琶演奏者的行頭 白居易《琵琶行》 原是寫琵琶女出來時的忸怩作態,後來常常用作形容女子的嬌羞- 我以為這裡其實有三個動勢:慢慢出來,手抱抱琵琶,不是拿琵琶將臉蓋一半-- 而是她臉上另有遮蓋,這個《遮面》是唐朝從胡人傳來中土的風俗,而因為琵琶 本是外來樂器,《遮面》是和這樂器同一塊的行頭.


蓋頭  蓋頭,旨在蓋住頭髮、耳朵、脖頸。回族認為這是婦女的羞體, 應該加以遮蓋。戴蓋頭的習俗,一是受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 風沙很大,水源較少,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淨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 們自己縫製了能遮面護髮的頭巾。後來許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這種習俗帶到中 國。假如《琵琶行》的半《遮面》就是蓋頭,我們仍可以去考証到底白居易詩中 的女子是否是胡人.(精通唐史的人不會以為這個命題太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