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死亡---本文己登在2010年12月份台北皇冠雜誌
2010/06/26 00:22
容乃公的 google blogger
「容乃公」專欄,請選擇:
Tony Wang's Page |
●
新論壇 |
閱讀的死亡 作者:容乃公 ============================================================== ipad來啦,
前些日子在寫信給一位台大老同學, 說我正在渴望等候著『獀』到 (seizure)ipad 的那一刻. 因為 ipad 的閱讀是一種全新的經驗.
ipad的時代終於到了.
丟書
過去半年我一直在丟書 . 我用很合邏輯的方法, 一旦發現我所藏的一本書在網 路上找得到, 該書即被判決出局.
我會將那一本書丟到一個紙箱, 然後看網路黃曆. 黃曆, 一本曾經在清朝, 是中 國人印最多的一本書, 並沒有記載丟書的吉時. 我因為懂風水陰陽擇日, 自然可 以編派一個讓我心安的時辰去丟書 (一笑 ). 到目前, 大約十之八九的書, 包括 一些有資格稱善本書的古籍, 都出局了.
通常大學圖書館是第一個選擇. 後來經常得面對連地方圖書館都給我一個『你 怎麼又來了』的臉色, 我只好開始往親朋好友送. 關於丟書的經驗我可以寫長篇 大論去談. 我想這些經驗以後很多人都會遇到.
總之,電子書來臨的震撼很快就要來了. 你我都不能避免.
我相信圖書館的人對我善意捐書,越來越面有難色,是怪不得的.很多圖書館發現 電子資料庫使用量己遠遠超過紙本書. 將來圖書館只是為了考古保存, 而不是提 供閱讀的機購.
圖書館己經死了
在一本名為圖書館之死的書,作者說出下面令人心酸的景像:
I walked into my local public library in London the other day and got a rude shock. All of my favorite librarians were gone. They 』 d been replaced by machines. Where the circulation desk once stood — manned by a friendly soul with whom I 』 d chat about politics or the weather or the latest London Review of Books — I now swiped my library card and pushed a button that said 「 borrow 」 or 「 return. 」
早在二三十年前,己經有人寫關於圖書館之死亡之類的預言書.眼看數年過後, 這些預言越來越像會變成真的. 有個笑話說現在看病, 因為大都取決電腦的病理 分析, 看病工作快要被 costo 大賣場取代了. 當然不關人的生死的圖書館的生 存會更早被電腦取代... 當電子書到了『雲端』, 也就是圖書館死亡的時候了.
當然大部份後知後覺的大眾沒這感受. 對紙本書會死這事會嗤之以鼻的只有兩 種人: 一種是本來就不太愛用電腦的人, 因為到目前為至, 真正的電子書和 閱讀器仍不很好用, 當然他們也不會用電子書, 他們的經驗談就是沒經驗的人的 無稽之談. 另一種人是因為吃飯的飯碗會被威脅而一廂情願的困獸之鳴. 他們會很浪漫的告訴你說讀書時, 書香, 或書溫暖會很貼心, 讀書是用心, 不是 大腦之類的振振有辭.他們會說紙本書不但不會被消滅, 而且會更加因為電子時 代知識的發達而更興盛. 發這種言論最激烈的可能都是出版商, 或作家, 那些要 販賣書和知識的人.
紙本書之死即將來臨
他們真的很天真 而我相信他們絕對無法去面更可怕的時代來臨... 圖書館之死己 經是必然的了 . 現在大家在談的是紙本書的死亡, 而不久之後, 人類會面對的不光 是紙本書的死亡, 而是閱讀的死亡.
閱讀之死
From Texture to Contexture to Counter-textual:
在電子書開始走進每個家庭時,人類的閱讀行為會產生變化.在谷騰堡後期,大眾從 教會奪取了書本閱讀和解釋的掌控.以後大眾不必在教堂聽神的指引,不必在劇場和 口語文學市場享受文學和戲曲. 此後大眾開始從紙本書取得知識, 傳統閱讀的方 法基本上是上下文讀取, 即英文說的 textual. 這種取得知識的方式改變了人的 腦部結購, 掌管邏輯思考的部位慢慢大於掌管直覺的思考. 這種閱讀方式迫使人 們眼界變得越來越狹窄. 知識的定義取代了智慧.
人類的智慧書大部份是在口傳文學時代出現的.孔子是述而不作,也就是只用口傳. 荷馬的史詩全是背誦傳下, 他可能並不會寫字. 更可能荷馬並無其人, 而是經年 累月, 由不用書寫文字的口述者的傳說承傳的代號, 佛陀一生不立文字, 基督教 的聖經也是由耶穌的門徒或者後來的追隨者書寫的. 即使像莎士比亞那麼識字, 一生會的字共有六萬多, 他的時人也大部份只在舞台聽演員唸出來他寫的美妙文 學 (劇本用了大約三萬多字 ).
從閱讀學看, 現代人經過紙本書去理解聖經, 四書, 莎劇, 個人的負擔變大了, 可能遠不如古時在劇場, 教堂, 或私塾.
民主社會的發展帶來了紙本書的流行.
大眾只能憑藉個人淺薄的經驗去解讀. 嚴格說來, 民主時代大眾的閱讀常 是錯讀, 因為個人閱讀, 淺薄的批評家稱為解構, 其實連解讀都談不上, 連專業的文學批評都不一定會讀好書,除非有經典佐助.
脫開傳統的根, 現代人讀書的方式造成人們無所忌憚去暢言個人想法. --- 寫書作者數量大增, 結果是知識爆炸和讀者得到的智慧的減失.
我懷疑中國人在商朝時就己經可以有在樹皮牛皮上寫字技術. 樹皮可以發展成為品 質可用的紙. 至於為何中國人當時不去造紙 (不管品質如何), 並在紙上寫字呢, 也許原因之一就是寫中國科技史的李約瑟說的 --- 因為中國人不屑去花時間在 科技上頭... 它的價值可疑, 而且也有太多文明的風險. 最主要的仍然是閱讀的 習慣. 當時並沒有我們說的閱讀. 因為那時的人是用靈去『閱讀』. 文明可能不 低於商周的三星堆人更是不屑去用文字.
英文字 book 的本義是樹枝和樹皮, 這是古早時人就可以利用的, 為何商朝的人 只將文字寫在牛骨龜殼, 也許有我們無法理解的原因. 漢朝以後中國為了怕人們 胡亂解釋聖人的話, 所以將經典刻在石碑上. 西方也有法典刻在石碑或銅版的做 法, 不過它們都不是供常人閱讀的.
解構創作
現代, 所謂創作成為寫作的同意語, 知識或資訊成為智慧. 這種想法對沒 有文明基礎的國家, 像美國, 最對味了, 他們膚淺的文化產品大量以智慧財產之 名在世界各地高價販賣. 版權和智慧財產權成為這個不很文明的社會向世界換取 財富的保障.
在電子書時代的來臨, 因為所有書都將不可避免被免費輕易取得, 人們閱讀的習 慣從上下文 (textual) 轉到全文 (contextual) 再一下子到了網上各動頁面跳動 式的上下左右跨越的 counter-textual( 網狀 )閱讀.ipad 可以讓讀書輕鬆取得 電子書, 可以輕鬆翻越 (閱 ), 因而讀書不再是光讀一本, 而是同時在數本書跳 著讀.
一下子,讀者恍然大悟過去被一本『創作書』捉住不放,當成經典,是受騙了.
全文閱讀 (contextual) 好處是讀者在閱讀時目光不必上下看, 而可以只在頁面 全面去感受, 進而同時尋找全書的連結含義. 而網上閱讀更可以將所有的書都看 成另一本書的註解而己 --- 書將被『體解』成為註解的資料, 就像讀牡丹亭時 去看的後註. 戲台上的『牡丹亭』不必用讀即可享受和理解, 但文化不足的的讀 者要讀註解方可『理解』『牡丹亭』, 否則無法跟上湯顯祖的大學問,( 『牡丹 亭』的引申的典故與涉略不比莎劇少 ).
將來書本會被真正『解構』成為片面的資訊, 個人在閱讀時只好乖乖地回到經典 (canon) 去找定義. 非文字時代那些影響人類的經典書, 終將回復該有的地位.
模仿和拷貝的時代來了
口語文化時代特點是一口傳一口,完全的模仿
在古時, 拷貝 (copy) 經典是善行. 好的書, 或經典, 在教會廟宇仍會大 量免費提供經書給信眾. 在古代的中國拷貝也是在藝術的創作的同意語. 將來當 書本可以在網路免費取得時, 寫書的人將不可能用版權取得財富. 寫作者將在其 他生產方式取得生活的資源, 寫書的動機將只為了滿足個人發表的欲求, 或造福 人群的利他的善心. 中國古代拷貝 (copy), 就是模仿, 是教育的必要過程. 古 代中國人並不會笨到相信人人都可以創作. 一個畫家要模仿師父一輩子, 最後到 師父死後才可以稍稍改變一點新式樣問世. 兒童啟蒙時只求背誦, 而不必先理解 .
這種事在像美國這種沒有傳統文明的社會當然不被鼓勵, 因而他們的學習和教育 只講創造. 現代很多創作想避開模仿的批評, 結果只是重覆著拙劣的抄襲.
現代因為媒體發達, 而產生了太多魚目混珠的的『好書』, 不信, 你可以查一下暢銷 書排行榜, 書本, 人人都可以創作, 所謂創作, 只是寫寫畫畫, 任何發生的東西 都因為新, 而稱為創作.Originality 和 creativity, 成為沒有文明基礎的社會 最津津樂道的字, 最終這兩個字變成意義單薄, 陳腐, 重覆, 瑣碎, 的同意語 .
電子書免費取得終將片面終止這類書寫人向社會索求金錢的報償,而因為過份 容易書寫,傳播,使未來閱讀者終將開始對越來越多的假借創作之名而完成的 書本厭倦. 知識將只是資訊的商品, 最多可比美現代超商架上的貨品, 智慧將不 是財產, 而是善行. 除非好到值得一個讀者要將全書背誦, 否則書本會變成非文 本的資料, 對, 只是零星的資料.
未來, 閱讀可能會因為多媒體太發達而產生改變, 因為將來一面看書, 書會一下 子全變成聲音, 圖像, 影片 video. 人們可能無法, 不必只在文字上, 而是在 interlink 上留攬. 人類因為閱讀模式變化, 過去被冷落的管直覺的右腦開始活 動. 人人都會通靈, 當看到文字, 腦部會向四面八方放射, 產生不得了的聯想的 能量... 那是達文西, 李白, 蘇東坡, 莎士比亞讀書的方法啊. 那是古時私墊裡 小朋友們腦子活動的狀態.
小朋友開蒙的讀書將回復到古人的方法,不管是否全部理解,背誦經典就是了.
創作,一個忽弄我們太久的行為和名辭,將逐漸被拋棄.
真好,電子書來了.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