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7月 24, 2019

關於無絃琴

關於無絃琴   容乃公

陶淵明「無弦琴」的故事是盡人皆知的,歷代的文人墨客大都津津樂道,視為風雅之舉,脫俗之行。《宋書》卷九十三《隱逸列傳》:

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


在此基礎上,梁蕭統《陶淵明傳》直接提出了「無弦琴」這一概念,並稱「淵明不解音律」;唐李延壽《南史》卷七十五《隱逸列傳》的
記載也大致相同,只是沒有「無弦」二字。《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列傳》則明顯帶有將這個故事「擴大化」的傾向: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為此唐朝張隨還寫了無弦琴賦 -- 以「舜歌南風,待弦後發」為韻 -- 為陶淵明說帖.

明朝畫家董其昌也寫詩手心去臨帖, 有如彈無絃之琴. 這些不是天橋把式, 也只見於六朝小說. 董說:

    臨禊帖跋後

余書蘭亭,皆以意背臨,未嘗對古刻。一似撫無弦琴者,覺尤延之諸君子,葛籐多事耳。

玩古琴很人可能少人想過, 最早伏犧先生發明了八卦後, 先發明有絃無琴或有琴無絃的樂器. 總之, 古人用器物模仿大自然聲音, 最早,
可能先有絃, 後有琴. 不過這事仍說不準. 也許中國人在六千年前, 沒發明絲, 沒事鼓鼓木塊, 成為琴學之始.


乃公一生見過嵇康玩的一絃琴, 至於其他數目的琴絃, 也見過. 至今尚沒見過無絃之琴. 那個在溫哥華收藏過日本的一絃琴的加拿大人用
它彈出相當美妙的聲音, 郤也像是沒譜的. 當時我不以為他不靠譜.

說起無絃琴, 常人都以陶淵明那著名的無絃琴是老莊超越思想的琴學無絃派祖宗, 這種信仰和金大俠小說說的很像 -- 玄之又玄的功夫.
我認識過金大俠, 曾問他關於他小說寫的冰絃, 奇裡古怪的來源, 有何根據. 金大俠笑而不答, 故作神秘. 金大俠的小說風迷全世界華人
, 連很多學問家都愛讀, 不過我跟金大俠說, 我不讀他小說, 但他小說的後面的註解我一一不放過. 這種讀法, 很像陶淵明彈無絃之琴
-- 而乃公讀沒有小說的金大俠小說. 道理相同. 金大俠雜學真令乃公服氣, 但他將這學問浪費去寫小說了 -- 這是他一生的悲劇, 最後
落到去劍橋寫唐朝玄武門之變, 給一個未必可以讀懂他小說的洋學者指導拿博士學位, 完成他的心理補償. 相信陶淵明有無絃琴的人可能
太天真了. 因為一張琴, 若沒有絃, 不能成為樂器. 有人說陶淵明的「無弦琴」本是偶然的弦索不具的產物,「無弦琴」之彈奏也並非陶
淵明彈琴的常態。因為稍有音樂常識的都知道,琴弦(一般用蠶絲製成)是消耗品,天下沒有永遠不斷的琴弦。這個說法未必全對, 因為
古時的琴絃還真的不易斷. 香港一位琴人在近年推廣絲絃古琴, 他造了很多精品冰絃, 我買了不少, 但用後仍然不全理想 -- 離開傳說古
時人用的琴絃仍然差很還.

絲絃傳說同樣問題也發生在京胡琴. 有一陣子, 我和一批票友們玩京胡, 講究的人會用絲絃, 論兩買的 -- 也因為品質問題, 要常換. .
我聽過和梅蘭方的琴師徐蘭沅同遊的票友跟我說, 從前胡琴師用絲絃很不容易斷. 過去琴師在台上, 一人只旁一角, 若台上絃斷了, 那事
大了. 有琴師幾年才換一根絃. 可見從前的絲品質是人今不能想像 .


或許另一個可能是陶淵明沒收入, 無法養琴童. 琴童除了給主人背琴上山, 另外也幫調音. 紅樓夢的林黛玉曾把琴絃彈斷, 被妙玉聽到,
以為不吉. 我曾寫過一小文專說這事. 她是把琴絃拉太緊了, 因為好勝. 或許, 她從南京來投奔外婆後, 賈府沒聽說有琴童伺候, 但名字
有琴的男女用人郤不少. 這事未必可以証明古時琴絃是消耗品. 反正彈琴都有絃斷之事.

譬如,東漢時代著名的琴學大師蔡邕在夜裡鼓琴,忽然蔡文姬能判斷絃的能力. 這也不能說古時的人因為絃斷而乾脆不按絃去彈琴.


陶淵明其實不但常彈琴, 而不是做一個手勢而己, 他和清朝散文家張岱一樣是個中好手.

陶淵明《擬古》九首其五:

東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無此比,常有好容顏。
我欲觀其人,晨去越河關。
青松夾路生,白雲宿簷端。
知我故來意,取琴為我彈。
上弦驚《別鶴》,下弦操《孤鸞》。
願留就君住,從今至歲寒。

從這詩看出, 陶淵明玩琴可能注意力己經到了可以上央視或英國的技能好手電視節目的水平. 他詩中上弦驚《別鶴》,下弦操《孤鸞》其
能耐非同小可.

按古琴的彈法: 「『上弦』即我們現在所說的上准,即四徽至一徽的音;『下弦』,即我們所說的下准,即十徽至十三徽的音。上弦音距
岳山近,彈上弦音時,因為有效震動弦長較短,使得彈出的琴音較為尖利、激越;而下弦音則相反,它們近龍齦,有效震動部分長,琴音
較為低沉、幽深。


《別鶴》和《孤鸞》是兩首琴曲的曲名。

陶潛在另一處說:

抱松傷別鶴,向鏡絕孤鸞。

別鶴和孤鸞,本是中國文學著名的典故.最早


南朝梁江淹《贈煉丹法和殷長史》:「譬如明月色,流采映歲寒。一待黃冶就,青芬遲孤鸞。」


北周庾信《擬詠懷》之二二:「抱松傷別鶴,向鏡絕孤鸞。」

唐楊炯《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琴前鏡裡,孤鸞別鶴之哀;竹死城崩,杞婦湘妃之怨。」

宋張先《卜算子》詞:「臨鏡無人為整裝,但自學孤鸞照。」

明張珽《龍膏記?空訪》:「長垂天幔孤鸞舞,旋炙銀笙雙鳳語。」

清李漁《意中緣?誑姻》:「多應是犯孤鸞,紅顏數奇。」參見「孤
鸞照鏡」。


宋蘇軾《歐陽晦夫惠琴枕》詩:「《孤鸞》、《別鵠》誰復聞,鼻息
齁齁自成曲。」


孤鸞: 孤單的鸞鳥。比喻高人隱士。失去配偶或沒有配偶的人。

根據琴學, 自琴人有一曲, 或可能即會令人斲一琴. 《孤鸞》、《別鵠》或也可能陶淵明收藏過的琴名, 或見過的.


琴學是潯陽陶氏的家學。陶淵明《祭從弟敬遠文》說陶敬遠:「晨採上藥,夕閑素琴。」陶敬遠是陶淵明的從弟,也是他的知音。

陶淵明平日彈奏的是七弦琴。陶淵明《自祭文》:「欣以素牘,和以七弦。」上句言讀書之樂,下句敘彈琴之諧,讀書和彈琴是陶淵明日
常生活中的賞心樂事。陶淵明平生酷愛音樂,從少至老,彈琴不輟,清歌不絕,音樂伴隨了他的一生,與他的讀書和創作相映成趣,相得
益彰,他在詩中寫道:

斯晨斯夕,言息其廬。花藥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橫床,濁酒半壺。
(《時運》)

翳翳衡門,洋洋泌流,曰琴曰書,顧盼有儔。(《扇上畫讚》)

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

總之, 我們讀古人的文字, 真還不可以 take face value. 萬不可信以為真. 從來無絃之琴乃無稽之談.

無絃琴成為一種信仰和姿勢,古今琴人詩人以此附風會雅源源不斷.

論真正曾經有這個境界的人, 要數當今名琴家李祥霆. 聽說當年李祥霆在廣播聽到管平湖的流水, 驚為天人. 一時想學, 又沒琴, 所以拿
了琴譜用報紙寫下七絃的位置來學. 這事感動了管平湖, 開始收他為徒. 我想, 古今他的境界真要比陶淵明高太多了.

附註:

  王昌齡《趙十四兄見訪》:「但有無弦琴,共君盡尊中。」

  與張籍齊名的王建《送於丹移家洺洲》:「素琴苦無徽,安得宮商全?」徽,是繫弦的繩。素琴沒有繫弦的繩,也就是沒有弦。既然
素琴沒有弦,當然奏不出「宮商」 (代指樂聲 )了!

  飄逸瀟灑的詩仙李白,有多首詩提到了無弦琴。其一是《贈臨洺縣令皓弟》:

  陶令去彭澤,茫然元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
  釣水路非遠,連鰲意何深,終期龍伯國,與爾相招尋。
  其二為《戲贈鄭溧陽》:
  陶令日日醉,不如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何時到溧裡,一見平生親。
  其三為《贈崔秋浦》三首之二:
  崔令學陶令,北窗常晝眠。抱琴時弄月,取意任無弦。
  見客但傾酒,為官不愛錢。東皋多種黍,歡爾早耕田。
  白居易也有多首提及無弦琴的詩,其一為《訪陶公舊宅》:
  不慕樽有酒,不慕琴無弦。慕君遺榮利,老死此丘園。
  其二為《丘中有一士》:
  行披帶索衣,坐拍無弦琴。不飲濁泉水,不息曲木陰。
  其三為《夜涼》:「舞腰歌袖拋何處?唯對無絃琴一張。」
  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在《奉和襲美夏景沖談偶作次韻二首》有雲
:「墟中有酒文園會,琴上無弦靖節家。」
  司空圖《書懷》有句:「陶令若能兼不飲,無弦琴亦是沽名。」
  聶夷中《題賈氏林泉》:「有琴不張弦,泉星列梧桐。」

  到了宋代,不但詩中有用「無弦琴」之典故,甚至在詞中也常有所見。

  宋初著名詩人楊億《寄靈仙觀舒職方學士》:「華陰學霧還成市,彭澤橫琴豈要弦! 」

  北宋一代文豪蘇東坡有《和蔡准郎中見邀遊西湖》詞三首之二:

「君不見拋官彭澤令,琴無弦,中有酒,醉飲眠時遣客休。」

  江西派首領黃庭堅《晚發咸寧行松徑至蘆子》:「聊持不俗耳,
靜聽無弦琴。」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念奴嬌? 龍山何處》:「愛說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勞聲切! 」  直至清代曹寅的《宋牧仲中丞見招奉和二韻
》中仍有「無弦琴」典故:「中丞獨儒雅,示撫無弦琴。」

  ……  
  綜上所引,可見「無弦琴」之典故,源於陶潛,自北周直至清代,均沿用不輟。「無弦琴」又稱「手空揮」。司空圖在《歌者十二首
》中提到:「五柳先生自識微,無言共笑手空揮。」這「手空揮」可否視作撫弄無弦琴時的手勢?素以精通音樂稱著的白居易在詩中也提
到「坐拍無弦琴」,是否坐著而用手輕拍?又據清代曹寅詩「示撫無弦琴」,是否直至清代仍有「無弦琴」的實物在?……這些都有待日
後考證了。

  李白〈贈臨洺縣令皓弟〉:「陶令去彭澤,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頁 1738)詩人勉勵被訟停官的縣令心慕陶
令自然之趣,懷太古之音。包何〈送王汶宰江陰〉:「止酒非關病,援琴不在聲。應緣五斗米,數日滯淵明。」(頁 2171)此詩有類陶
淵明「何勞弦上聲」的審美情趣。

  李益〈聞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撫琴猶可絕,況此故無弦。」(頁 3204)詩人借用陶淵明撫無弦琴之典,但實表達對友人之
喪的哀傷。司空圖〈書懷〉對陶淵明撫無弦琴、自得其趣,提出了疑問:「陶令若能兼不飲,無弦琴亦是沽名。」(頁 7249)陶淵明的
田園生活如無酒相伴,也就不須無弦琴了。因此,琴酒必須相兼。

:「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無弦琴:陶淵明有一張沒有弦的琴,常撫弄寄意。《晉書? 陶潛傳》:陶淵明曰:「但識琴
中趣,何勞弦上聲!」 重領風騷:清趙翼《論詩》「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沈一貫說: 「司馬公於書無所不蓄,雖晚暮,好學彌篤,常誦讀至夜分,聲噦噦振林末,驚其四鄰。」范欽也有一篇短文《書本事詩
後》,記其晚年的讀書生活。文曰: 「此為唐孟棨作,世罕傳佈。伏日偃仰天一閣中,池林過雨,涼? 薦爽,四望無人,蟬鳴高樹,遂披
襟散佚,漫書此篇。已而雲影低昂,新月吐照,欣焉會於予心。據胡床,披鶴氅,停麈尾,撫無弦琴,歌白雲之章、清商之曲,啜杯茗而
寢,殊忘其為盛暑,顧城漏已下二鼓矣。晨起,即題其後。」

庾信庾信(513 — 581)字子山,小字蘭成,北周時期人。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他以聰穎的資質,在梁這個南朝文學的全盛時代積
累了很高的文學素養,又來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經歷豐富了創作的內容,並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面
貌。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一天一首古詩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