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7月 27, 2019
三太子不能這麼耍下去了
最近幾年因為有人把三太子用電音帶動, 變成宗教文化轉形大眾文化的典型, 也被當成台灣文化的標榜. 一時一個搖頭晃腦的大人偶在任何時候, 任何地方都出現. 很多人以為這是台灣最珍貴的文化財產, 所以不用白不用. 不論民間, 政府, 軍方, 教育單位, 連
文化局都在提倡三太子文化.
聽說連人民的保母, 主管民風的某一個警政單位都跑到中山堂門口跳電音三太子來慶祝單位的節日. 乃公聞之, 不禁咋舌. 不是在意警政單位居然也提倡迷信, 而是主持這事的人可能對三太子的背景沒搞清.
民間迎神賽會事關鬼神, 活動目的是消災, 驅鬼. 三太子和媽祖天公關公等等眾神都是用來幫我們驅除邪祟. 每個神都有特定出現的日子. 一旦某一個神被請出來, 意味這個社會在耽心可能要和這個神主管的災禍就要多起來了.
我研究文化人類學, 看宗教的功能有一條原則: 祭神是為了消災. 沒災, 求個平安可也. 若天天祭神, 表示一個地方問題重重. 地方一定充滿邪氣.
台灣真的有這麼多的邪氣嗎?
從社會學看,台灣真是有些令人憂心的地方.
這地方生育率世界最低.
越來越多的新生兒是新移民生的.
結婚率在世界上排名也落後熟女離婚率聽說也世界最高.
這樣一個文化變態社會要怪誰呢? 難道我們求神拜佛不夠誠心, 敬神用度太儉約? 或褻瀆了某個神明嗎?
台灣這幾年宗教活動因為經濟發達, 大家花得起, 所以錢和宗教掛了勾. 連廟宇都跑到電視打廣告拉客. 按宗教學的原理, 宗教活動太熱烈, 表示這地方問題也多.
這些活動原本就是台灣文化資產, 不該去掃興. 但是三太子信仰是一個宗教活動, 宗教活動可以是文化活動, 但若只把三太子當做台灣民俗文化, 那麼和三太子同時走電音的孝女白琴哭喪陣或其他電音陣頭藝閣、電子琴花車、文武轎,也被到世界各國去展示, 人家如何看待就有問題了.
台灣因為民間宗教發達. 政治人物也爭先恐後去拉攏. 我們政壇走的是我說的辦桌文化. 是非善惡先不論, 重要是講關係. 上回立法院長帶頭去喬案子, 立法院被講成喬家大院, 背後宗教文化是成因.
過份去搞三太子遊街,可能和某類三太子的特點有關:
1、陳塘關總兵李靖的第三個兒子,商朝末期時生人。由於劈死敖丙,哪吒三太子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當場自戕。而後,哪吒三太子在被其父李靖阻撓,復活不成的情形之下,太乙真人用蓮花蓮藕給哪吒造了一個新的肉體。
因為環境污染, 帶來出生兒健康問題. 台灣的變體嬰不少.
他可以用來保安新生兒成長的安康. 尤其小兒身體的變形疾病.
2、哪吒多頭多胳膊正是現代醫學稱之為「連體嬰」的重要特徵表現。
正好解釋了為什麼當初哪吒剛出世,被李靖認為是妖怪,因為他擁有驚人的體型外貌,身長六丈,三頭九眼八臂。一出生就被把父親李靖嚇壞.
台灣女人流產仍太多.新生兒身體變態也不少.
3、哪吒使用的外設風火輪,是由哪吒的師傅太乙真人幫哪吒恢復人身後送給哪吒的五寶之一。之所以稱為風火輪,因為左輪生風,右輪噴火。可踏在腳下作為交通工具。上天入地,速度極快。
台灣年輕人搞暴走, 車禍在世界排名可觀. 有人上千萬的名車撞壞. 居然可以不動聲色. 這些人可稱為新風火輪.
4.三太子是過動兒的社先.台灣最多的是過動兒.
我想,三太子真的不能這麼被耍下去了.
星期三, 7月 24, 2019
關於無絃琴
陶淵明「無弦琴」的故事是盡人皆知的,歷代的文人墨客大都津津樂道,視為風雅之舉,脫俗之行。《宋書》卷九十三《隱逸列傳》:
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
在此基礎上,梁蕭統《陶淵明傳》直接提出了「無弦琴」這一概念,並稱「淵明不解音律」;唐李延壽《南史》卷七十五《隱逸列傳》的
記載也大致相同,只是沒有「無弦」二字。《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列傳》則明顯帶有將這個故事「擴大化」的傾向: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為此唐朝張隨還寫了無弦琴賦 -- 以「舜歌南風,待弦後發」為韻 -- 為陶淵明說帖.
明朝畫家董其昌也寫詩手心去臨帖, 有如彈無絃之琴. 這些不是天橋把式, 也只見於六朝小說. 董說:
臨禊帖跋後
余書蘭亭,皆以意背臨,未嘗對古刻。一似撫無弦琴者,覺尤延之諸君子,葛籐多事耳。
玩古琴很人可能少人想過, 最早伏犧先生發明了八卦後, 先發明有絃無琴或有琴無絃的樂器. 總之, 古人用器物模仿大自然聲音, 最早,
可能先有絃, 後有琴. 不過這事仍說不準. 也許中國人在六千年前, 沒發明絲, 沒事鼓鼓木塊, 成為琴學之始.
乃公一生見過嵇康玩的一絃琴, 至於其他數目的琴絃, 也見過. 至今尚沒見過無絃之琴. 那個在溫哥華收藏過日本的一絃琴的加拿大人用
它彈出相當美妙的聲音, 郤也像是沒譜的. 當時我不以為他不靠譜.
說起無絃琴, 常人都以陶淵明那著名的無絃琴是老莊超越思想的琴學無絃派祖宗, 這種信仰和金大俠小說說的很像 -- 玄之又玄的功夫.
我認識過金大俠, 曾問他關於他小說寫的冰絃, 奇裡古怪的來源, 有何根據. 金大俠笑而不答, 故作神秘. 金大俠的小說風迷全世界華人
, 連很多學問家都愛讀, 不過我跟金大俠說, 我不讀他小說, 但他小說的後面的註解我一一不放過. 這種讀法, 很像陶淵明彈無絃之琴
-- 而乃公讀沒有小說的金大俠小說. 道理相同. 金大俠雜學真令乃公服氣, 但他將這學問浪費去寫小說了 -- 這是他一生的悲劇, 最後
落到去劍橋寫唐朝玄武門之變, 給一個未必可以讀懂他小說的洋學者指導拿博士學位, 完成他的心理補償. 相信陶淵明有無絃琴的人可能
太天真了. 因為一張琴, 若沒有絃, 不能成為樂器. 有人說陶淵明的「無弦琴」本是偶然的弦索不具的產物,「無弦琴」之彈奏也並非陶
淵明彈琴的常態。因為稍有音樂常識的都知道,琴弦(一般用蠶絲製成)是消耗品,天下沒有永遠不斷的琴弦。這個說法未必全對, 因為
古時的琴絃還真的不易斷. 香港一位琴人在近年推廣絲絃古琴, 他造了很多精品冰絃, 我買了不少, 但用後仍然不全理想 -- 離開傳說古
時人用的琴絃仍然差很還.
絲絃傳說同樣問題也發生在京胡琴. 有一陣子, 我和一批票友們玩京胡, 講究的人會用絲絃, 論兩買的 -- 也因為品質問題, 要常換. .
我聽過和梅蘭方的琴師徐蘭沅同遊的票友跟我說, 從前胡琴師用絲絃很不容易斷. 過去琴師在台上, 一人只旁一角, 若台上絃斷了, 那事
大了. 有琴師幾年才換一根絃. 可見從前的絲品質是人今不能想像 .
或許另一個可能是陶淵明沒收入, 無法養琴童. 琴童除了給主人背琴上山, 另外也幫調音. 紅樓夢的林黛玉曾把琴絃彈斷, 被妙玉聽到,
以為不吉. 我曾寫過一小文專說這事. 她是把琴絃拉太緊了, 因為好勝. 或許, 她從南京來投奔外婆後, 賈府沒聽說有琴童伺候, 但名字
有琴的男女用人郤不少. 這事未必可以証明古時琴絃是消耗品. 反正彈琴都有絃斷之事.
譬如,東漢時代著名的琴學大師蔡邕在夜裡鼓琴,忽然蔡文姬能判斷絃的能力. 這也不能說古時的人因為絃斷而乾脆不按絃去彈琴.
陶淵明其實不但常彈琴, 而不是做一個手勢而己, 他和清朝散文家張岱一樣是個中好手.
陶淵明《擬古》九首其五:
東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無此比,常有好容顏。
我欲觀其人,晨去越河關。
青松夾路生,白雲宿簷端。
知我故來意,取琴為我彈。
上弦驚《別鶴》,下弦操《孤鸞》。
願留就君住,從今至歲寒。
從這詩看出, 陶淵明玩琴可能注意力己經到了可以上央視或英國的技能好手電視節目的水平. 他詩中上弦驚《別鶴》,下弦操《孤鸞》其
能耐非同小可.
按古琴的彈法: 「『上弦』即我們現在所說的上准,即四徽至一徽的音;『下弦』,即我們所說的下准,即十徽至十三徽的音。上弦音距
岳山近,彈上弦音時,因為有效震動弦長較短,使得彈出的琴音較為尖利、激越;而下弦音則相反,它們近龍齦,有效震動部分長,琴音
較為低沉、幽深。
《別鶴》和《孤鸞》是兩首琴曲的曲名。
陶潛在另一處說:
抱松傷別鶴,向鏡絕孤鸞。
別鶴和孤鸞,本是中國文學著名的典故.最早
南朝梁江淹《贈煉丹法和殷長史》:「譬如明月色,流采映歲寒。一待黃冶就,青芬遲孤鸞。」
北周庾信《擬詠懷》之二二:「抱松傷別鶴,向鏡絕孤鸞。」
唐楊炯《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琴前鏡裡,孤鸞別鶴之哀;竹死城崩,杞婦湘妃之怨。」
宋張先《卜算子》詞:「臨鏡無人為整裝,但自學孤鸞照。」
明張珽《龍膏記?空訪》:「長垂天幔孤鸞舞,旋炙銀笙雙鳳語。」
清李漁《意中緣?誑姻》:「多應是犯孤鸞,紅顏數奇。」參見「孤
鸞照鏡」。
宋蘇軾《歐陽晦夫惠琴枕》詩:「《孤鸞》、《別鵠》誰復聞,鼻息
齁齁自成曲。」
孤鸞: 孤單的鸞鳥。比喻高人隱士。失去配偶或沒有配偶的人。
根據琴學, 自琴人有一曲, 或可能即會令人斲一琴. 《孤鸞》、《別鵠》或也可能陶淵明收藏過的琴名, 或見過的.
琴學是潯陽陶氏的家學。陶淵明《祭從弟敬遠文》說陶敬遠:「晨採上藥,夕閑素琴。」陶敬遠是陶淵明的從弟,也是他的知音。
陶淵明平日彈奏的是七弦琴。陶淵明《自祭文》:「欣以素牘,和以七弦。」上句言讀書之樂,下句敘彈琴之諧,讀書和彈琴是陶淵明日
常生活中的賞心樂事。陶淵明平生酷愛音樂,從少至老,彈琴不輟,清歌不絕,音樂伴隨了他的一生,與他的讀書和創作相映成趣,相得
益彰,他在詩中寫道:
斯晨斯夕,言息其廬。花藥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橫床,濁酒半壺。
(《時運》)
翳翳衡門,洋洋泌流,曰琴曰書,顧盼有儔。(《扇上畫讚》)
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
總之, 我們讀古人的文字, 真還不可以 take face value. 萬不可信以為真. 從來無絃之琴乃無稽之談.
無絃琴成為一種信仰和姿勢,古今琴人詩人以此附風會雅源源不斷.
論真正曾經有這個境界的人, 要數當今名琴家李祥霆. 聽說當年李祥霆在廣播聽到管平湖的流水, 驚為天人. 一時想學, 又沒琴, 所以拿
了琴譜用報紙寫下七絃的位置來學. 這事感動了管平湖, 開始收他為徒. 我想, 古今他的境界真要比陶淵明高太多了.
附註:
王昌齡《趙十四兄見訪》:「但有無弦琴,共君盡尊中。」
與張籍齊名的王建《送於丹移家洺洲》:「素琴苦無徽,安得宮商全?」徽,是繫弦的繩。素琴沒有繫弦的繩,也就是沒有弦。既然
素琴沒有弦,當然奏不出「宮商」 (代指樂聲 )了!
飄逸瀟灑的詩仙李白,有多首詩提到了無弦琴。其一是《贈臨洺縣令皓弟》:
陶令去彭澤,茫然元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
釣水路非遠,連鰲意何深,終期龍伯國,與爾相招尋。
其二為《戲贈鄭溧陽》:
陶令日日醉,不如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何時到溧裡,一見平生親。
其三為《贈崔秋浦》三首之二:
崔令學陶令,北窗常晝眠。抱琴時弄月,取意任無弦。
見客但傾酒,為官不愛錢。東皋多種黍,歡爾早耕田。
白居易也有多首提及無弦琴的詩,其一為《訪陶公舊宅》:
不慕樽有酒,不慕琴無弦。慕君遺榮利,老死此丘園。
其二為《丘中有一士》:
行披帶索衣,坐拍無弦琴。不飲濁泉水,不息曲木陰。
其三為《夜涼》:「舞腰歌袖拋何處?唯對無絃琴一張。」
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在《奉和襲美夏景沖談偶作次韻二首》有雲
:「墟中有酒文園會,琴上無弦靖節家。」
司空圖《書懷》有句:「陶令若能兼不飲,無弦琴亦是沽名。」
聶夷中《題賈氏林泉》:「有琴不張弦,泉星列梧桐。」
到了宋代,不但詩中有用「無弦琴」之典故,甚至在詞中也常有所見。
宋初著名詩人楊億《寄靈仙觀舒職方學士》:「華陰學霧還成市,彭澤橫琴豈要弦! 」
北宋一代文豪蘇東坡有《和蔡准郎中見邀遊西湖》詞三首之二:
「君不見拋官彭澤令,琴無弦,中有酒,醉飲眠時遣客休。」
江西派首領黃庭堅《晚發咸寧行松徑至蘆子》:「聊持不俗耳,
靜聽無弦琴。」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念奴嬌? 龍山何處》:「愛說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勞聲切! 」 直至清代曹寅的《宋牧仲中丞見招奉和二韻
》中仍有「無弦琴」典故:「中丞獨儒雅,示撫無弦琴。」
……
綜上所引,可見「無弦琴」之典故,源於陶潛,自北周直至清代,均沿用不輟。「無弦琴」又稱「手空揮」。司空圖在《歌者十二首
》中提到:「五柳先生自識微,無言共笑手空揮。」這「手空揮」可否視作撫弄無弦琴時的手勢?素以精通音樂稱著的白居易在詩中也提
到「坐拍無弦琴」,是否坐著而用手輕拍?又據清代曹寅詩「示撫無弦琴」,是否直至清代仍有「無弦琴」的實物在?……這些都有待日
後考證了。
李白〈贈臨洺縣令皓弟〉:「陶令去彭澤,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頁 1738)詩人勉勵被訟停官的縣令心慕陶
令自然之趣,懷太古之音。包何〈送王汶宰江陰〉:「止酒非關病,援琴不在聲。應緣五斗米,數日滯淵明。」(頁 2171)此詩有類陶
淵明「何勞弦上聲」的審美情趣。
李益〈聞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撫琴猶可絕,況此故無弦。」(頁 3204)詩人借用陶淵明撫無弦琴之典,但實表達對友人之
喪的哀傷。司空圖〈書懷〉對陶淵明撫無弦琴、自得其趣,提出了疑問:「陶令若能兼不飲,無弦琴亦是沽名。」(頁 7249)陶淵明的
田園生活如無酒相伴,也就不須無弦琴了。因此,琴酒必須相兼。
:「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無弦琴:陶淵明有一張沒有弦的琴,常撫弄寄意。《晉書? 陶潛傳》:陶淵明曰:「但識琴
中趣,何勞弦上聲!」 重領風騷:清趙翼《論詩》「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沈一貫說: 「司馬公於書無所不蓄,雖晚暮,好學彌篤,常誦讀至夜分,聲噦噦振林末,驚其四鄰。」范欽也有一篇短文《書本事詩
後》,記其晚年的讀書生活。文曰: 「此為唐孟棨作,世罕傳佈。伏日偃仰天一閣中,池林過雨,涼? 薦爽,四望無人,蟬鳴高樹,遂披
襟散佚,漫書此篇。已而雲影低昂,新月吐照,欣焉會於予心。據胡床,披鶴氅,停麈尾,撫無弦琴,歌白雲之章、清商之曲,啜杯茗而
寢,殊忘其為盛暑,顧城漏已下二鼓矣。晨起,即題其後。」
庾信庾信(513 — 581)字子山,小字蘭成,北周時期人。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他以聰穎的資質,在梁這個南朝文學的全盛時代積
累了很高的文學素養,又來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經歷豐富了創作的內容,並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面
貌。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一天一首古詩詞
星期一, 7月 22, 2019
大暑談螢火
孔子說詩經教我們草木蟲魚, 近世能把孔子經學發揮在自然學的作家無人可與周作人相比.
魯迅把民間宗教信仰在朝花夕拾中讓人們看到民間宗教迷信的一面, 而相反地, 周作人在名為草木蟲魚的專欄. 寫到了物化, 把科學和中國傳統自然學合一, 幾乎有文章也可物化的精神.
易經有講鳥魚互化的事. 說豚魚吉, 講豚魚,即江豚,一名豬魚,生于水而知風信。此物有風則出拜浮水面,南風口向南,北風口向北,水手稱它為風信。巽為魚,兌為鳥,魚鳥相親,鳥亦知信也。子曰:「水且可以忠信親之,
而況人乎。」取水為親信也,時人有<親水>之說。
易經說魚鳥相親,而且可互化.這不是科學:
引周作人文:
前幾天忽然想到關於螢火說幾句閒話,可是最先記起來總是腐草化為螢以及丹鳥羞白鳥的典故,這雖然出在正經書裡,也頗是新奇,卻是靠不住,至少是不能通行的了。
案《禮記‧月令》云:
「季夏之月,腐草為螢。」《逸周書‧時訓》解云:
「大暑之日,腐草化為螢。腐草不化為螢,谷實鮮落。」
這裡說得更是嚴重,彷彿是事關化育,倘若至期腐草不變成螢火,便要五穀不登,大鬧饑荒了。《爾雅》:螢火即炤。郭璞注,夜飛,腹下有火。這裡並沒有說到化生,但是後來的人總不能忘記《月令》的話,邢昺《爾雅疏》,
陸佃《新義》及《撣雅》,羅願《爾雅翼》,都是如此,邵晉涵《正義》不必說了,就是王引之《廣雅疏證》也難免這樣。《本草綱目》引陶弘景曰:
「此是腐草及爛竹根所化,初時如蛹,腹下已有光,數日變而能飛。」李時珍則詳說之日:
「螢有三種。一種小而宵飛,腹下光明,乃茅根所化也。呂氏《月令》所謂腐草化為螢者也。一種長如蛆蠍,尾後有光,無翼不飛,乃竹根所化也。一名蠲,俗名螢蛆。《明堂》、《月令》所謂腐草化為蠲者是也,其名宵行。茅
竹之根夜視有光,復感濕熱之氣,遂變化成形爾。一種水螢,居水中。唐李子卿《水螢賦》所謂彼何為而化草,此何為而居泉,是也。」錢步曾《百廿蟲吟》中螢項下自注云:
「螢有金銀二種。銀色者早生,其體纖小,其飛遲滯,恆集於庭際花草間,乃宵行所化。金色者入夏季方有,其體豐腴,其飛迅疾,其光網爍不定,恆集於水際英蒲及田滕豐草間,相傳為牛糞所化。蓋牛食草出糞,草有融化未淨
者,受雨露之沾濡,變而為螢,即月令腐草為螢之意也。余嘗見牛溲盆積處飛螢叢集,此其驗矣。」又汪日楨《湖雅》卷六螢下云:
「按,有化生,初似蛹,名蠲,亦名螢蛆,俗呼火百腳,後乃生翼能飛為螢。有卵生,今年放螢於屋內,明年夏必出細螢。」案以上諸說均主化生,唯郝懿行《爾雅義疏》反對《本草》陶李二家之說,云:
「今驗螢火有二種,一種飛者,形小頭赤,一種無翼,形似大蛆,灰黑色,而腹下火光大于飛者,乃詩所謂宵行,《爾雅》之即煙亦當兼此二種,但說者止見飛螢耳。又說茅竹之根夜皆有光,復感濕熱之氣,遂化成形,亦不必然
。蓋螢本卵生,今年放螢火於屋內,明年夏細螢點點生光矣。」寥寥百十字,卻說得確實明白,所云螢之二種實即是雌雄兩性,至斷定卵生尤為有識,汪謝城引用其說,乃又模稜兩可,以為卵生之外別有化生,未免可笑。唯郝君
亦有格致未精之處,如下文云:
「《夏小正》,丹鳥羞白鳥。丹鳥謂丹良,自鳥謂蚊納。《月令疏》引皇侃說,丹良是螢火也。」羅端良在宋時卻早有異議提出,《爾雅翼》卷二十六螢下云:
「《夏小正》曰,丹鳥羞白鳥。此言螢食蚊吶。又今人言,赴燈之蛾以螢為雌,故誤赴火而死。然螢小物耳,乃以
蛾為雄,以蚊為糧,皆未可輕信。」
乃公曰:
傳統物化並非科學, 這包括老莊對自然的理解 -- 萬物化生, 而宇宙間最高原理在物可以化生. 周作人無意去反迷信, 不過他文字中對事物少一些他兄弟的專斷, 使他可以侃侃而談論經學和蟲鳥 -- 是很達觀的心態.
關于螢火蟲習性, 周作人舉和法國昆蟲學家法勃耳,《昆蟲記》中有一篇談螢火的文章,告訴我們好些新奇的事情。最奇怪的是關於螢火的吃食,據他說,螢火雖然不吃蚊子,所吃的東西卻比蚊子還要奇特,因為這乃是櫻桃大小
的帶谷的蝸牛。
《螢火》一文中云:
「螢火並不吃,如嚴密的解釋這字的意義。它只是飲,它喝那薄粥,這是它用了一種方法,令人想起那蛆蟲來,將那蝸牛製造成功的。正如麻蒼蠅的幼蟲一樣,它也能夠先消化而後享用,它在將吃之前把那食物化成液體。」
這都可以物化的角度去想.
星期六, 7月 20, 2019
談飛廉
談飛廉 容乃公
學者 牛隴菲提到:
『根據「清華簡」,「秦人有兩個有名的祖先,飛廉和兒子惡來,都是商紂王的得力干將,『助紂為虐』的代表人物。武王伐商,牧野之戰,惡來被殺。飛廉因之前被紂王派到北邊出使,逃過一劫。
飛廉是躲到了嬴姓的聚居地東方,不忘舊主,不斷活動,鼓動大家反周。周公平定東方之後,把參與叛亂的嬴姓人、和飛廉關係緊密的族人,強制從山東遷到甘肅(今甘谷縣一帶)。周朝給他們的任務是駐守邊疆,防禦西北的戎人。」』
據乃公考, 飛廉其實就是古時的另類 uber, 幫人開車的. 這事要從神說周穆王談起. 《拾遺記周穆王》說一般的馬車都是四匹馬,周穆王的奔馳跑車是八匹馬,排氣量增加一倍,馬兒分別叫赤驥、盜驪、白義、遍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也有說是「一名絕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飛禽;三名奔宵,夜行萬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輝,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騰霧,乘雲而奔;八名挾翼,身有內翅。」
周穆王的司機叫做「造父」,是古代第一馴馬家,伯益的後代,與飛廉、惡來同宗,現代趙姓的始祖。造父能開著「八匹馬力」的車在梅花樁之間亂轉,讓三十二個馬蹄步調一致。
到了夏王朝末年,伯益的後裔中有個「費昌」,跑去投奔商湯先生,當了湯司令的駕駛員,馬前鞍後,步步護駕。這種給領導開小車的司機是很有前途的,費昌因為在對夏桀的作戰中表現勇敢而被獎以封地,把「嬴」姓一路傳遞下來,並且與商人保持極好的友誼。
飛廉為何物古書說『飛廉夸父飛廉,商紂臣,善走。孟子滕文公下:
周武王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夸父,善走,為堯子丹朱臣,與日逐走,見山海經海外北經。
學者王逸說注: 飛廉是風伯呂氏春秋說風師曰飛廉. 應邵說飛廉神禽能致風氣晉灼說飛廉鹿身頭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 史書記載,秦、楚共祖;楚姓「羋」(即「咩」之古字),即出於西戎牧羊生活。飛廉,紂時諸侯,或以為惡獸,頭似羊;又以為神禽,頭似鹿。
易言之, 在今天甘肅一帶, 即秦人地方, 因為祖先會開車, 而一路發. 不過也因為祖先非善類, 歷來讀史善把秦國看成不良的國家. 因為祖先有一段不光彩的出身.到了商朝末年,費昌的後代出了著名的飛廉、惡來父子,繼續效忠商王朝。史書上說「飛廉善走,惡來有力,父子俱以材力事紂王」,是紂王最得力的大將,雙雙為商朝戰死,當然這也可以叫做典型的「助紂為虐」。
中國人的器物有的可拿來做重大神器. 但有的東西因為有惡性, 被稱為神奸.
筆記小說夢溪筆談有一記說到一個器物名為飛廉,說它又名黃目.
乃公曰: 飛廉之類,其形狀如字非字,如畫非畫,恐古人別有深理。大底先王之器,皆不敬為。昔夏後鑄鼎以知神奸,殆亦此類。恨未能深究其理,必有所謂。這個銅器如字如畫, 因為不是善類, 內含不良深意.
『大底先王之器,皆不敬為。昔夏後鑄鼎以知神奸』. 因為和神速, 飛廉在易經大六任中, 主有大風不祥. 而且它在大六任和星算, 和白虎當為一物.『白虎,風神也,逢劫殺、飛廉、大殺,主大風暴起。若日幹旺相乘諸風殺,風速起,休囚而又不乘殺,主無風也。』中國命相在清朝以十二星座算命的星算說一個人十二年中, 每一年都有一個星煞, 有好有不好. 其中以白虎天狗二者最凶.流年若犯白虎飛廉,主車禍,小心白虎開口傷人 夜行小心.
星期五, 7月 19, 2019
談私密
剛看了一則新聞,某一位女士在飛機上餵乳時因為暴露被機上人員禁止。顯然有人會以為女人乳房是隱私器官,不宜在公眾場所露現。有關風化一事,未必和人的生理反應有關,或許更可以算是意識形態, 可能有人相信隱私界限為大眾品味風俗,由誰決定不論,郤終究不能聽任個人。
顯然風俗是可變的。
英國歷史學家的一項研究說,暴露乳房是在 17 世紀歐洲上流社會的婦女中間非常時尚的做法,通常代表了女性的美麗和美德,甚至連當時的英國女王和王后等人都「樂此不疲」。
據悉,暴露乳房的習俗起源於 15 世紀法國皇帝的情婦艾格尼絲‧索列爾,她通過這種做法贏得別人矚目。後來逐漸流行起來,並且在英格蘭風行一時,1633 年,瑪利亞王后在一次宮廷舉行的假面舞會上出現時,就穿了一套露出雙乳的衣服。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對露乳幾乎如中邪般著迷, 她在到了六十四歲的時候,依舊把胸部展露出來。法國大使安德烈.胡羅(Andre Hurault 在三個場合見過她,每一回都描述了她的服裝,還特別留意她的胸部。第二次的時候,他寫道她穿了一襲禮服,露出低至肚臍處的肌膚,不只乳溝,連整個胸脯都露出來了。
相反, 歐洲女人把露乳視為風潮, 但在維多利亞時, 除了女工, 貴婦郤不能露出手臂或腳踝,為此, 音樂廳的鋼琴腳得要用布包起了, 聽說有女人看到鋼琴腳架裸露而暈倒的情況.
文學界對個人隱私最在意也最分不清公私的張愛玲曾說:
「生命有它的圖案,我們唯有描摹。」她在初暮之年開始寫這部自傳體小說,大膽的採取了還原生命史的手法,讓她自己以及與她有過糾結的人物回到事件的初始狀態,所以「講到自己也很不客氣」,甚至被胡蘭成弄得子宮頸折斷和在紐約打胎的隱私都坦露無諱;對她母親與姑姑等親友的種種難堪也層次細密的翻揭而出。她對自己隱私近乎病態的要求, 反而引起人們好奇. 人們未必定想偷窺她的乳房或腳踝 , 但有人相信她寫在紙上所有文字和思想必不可私密.
和她有相同的私事自閉症的作家楊絳二人惺惺相惜之外, 又情同水火 , 唯對隱私和暴露之惡形有各有千秋. 當她發現「錢鐘書楊絳信件及手稿當她發現首次大規模面世並將於 6 拍賣」的消息在社會各界中引起軒然大波。錢家三口目前唯一在世的 102 歲的楊絳先生非常憤怒,前日發出公開聲明,堅決反對拍賣.
私和公常不好分. 甲骨文「私」創字觀念來自人們看見胎兒, 不知其詳的胎兒或暗藏的家產。在共產平分的原始時代,人們對胎兒與個人所隱藏的糧食、財物,既好奇又無奈。所以私字原來說的是大眾的注意, 和私人無關. 可能在社會主義的生活中, 人們對隱私有看成公器的傾向. 也許這在大陸網路, 一個人的文字百分之百為公器, 不過人們會發現自己文章也可能被定義為私密.
最近人們發現自己公開登出的博文被自動地拉到一個除了自己之外, 任何人都看不到的私密博文區. 原先以為這是網路公司為了保護社會而做的獨斷裁決. 不過, 仔細想到私這個字的原意, 我也只好釋然.
星期二, 7月 09, 2019
灰姑娘童話故事可能原自自詩經
西洋有個童話故事灰姑娘在安徒生寫它時, 己流傳各個, 版本不一 .最早中國版本, 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童話的是段成式所撰《酉陽雜俎》的葉限.
周作人發表《童話釋義》(載 1914 年《紹興縣教育會月刊》第七號,後改題為《古童話釋義》,收入《兒童文學小論》,兒童書局,1932 年),已經指出:「中國雖古無童話之名,然實固有成文之童話,見晉唐小說,特多歸諸志怪之中,莫為辨別耳。」認為在晉唐小
說中已經出現過類似童話的作品,只是前人未加抉剔甄別罷了。為了證明所言不虛,他還舉出數例,略加詮說。第一個例證就是出自《酉陽雜俎》的「吳洞」,講述吳洞之女葉限遭受繼母虐待,有一次乘其不備,參加洞節集會,被發現後倉促逃歸,不慎遺落一履,被陀汗國
國王輾轉獲得,國王經過百般尋訪,最終找到葉限,「以葉限為上婦」。周氏在摘錄原文後附有按語,稱這個故事「在世界童話中屬灰娘式。坊本《玻璃鞋》即其一種,辛特利者,譯言灰娘,今葉限之名誼雖不詳,然其本末則合一也。中國童話當此為最早」;還指出「今世
流傳本始為法人貝洛爾所錄,在十七世時,故柯古此篇應推首唱也」
g 撰過《童話型式表》的翟孟生在二三十年代時任教於清華大學,在此期間對中國民間傳說做過一些專題研究。他在《中國民間傳說三講》中,率先討論的就是「 Cinderella in China 」《中國的「灰姑娘」故事》)。他同樣注意到《酉陽雜俎》的記載,並在參考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許多細節做了細緻的分析。比如圍繞那只丟失的鞋,他介紹了流傳在印度南部、埃及、安南、希臘等地的類似傳說,認為「鞋和結婚的概念是相互聯繫的,這在各地都是一,儘管由於地方的差異而不盡相同」。通過反覆比較,翟孟生認為唐代的葉限就是灰姑娘故事的一種變型,「至於講是葉限傳到了歐洲,還是我們的灰姑娘在九世紀到了中國,或者她們最初都是在埃及或印度,都還是些難以確定的問題」。
關于灰姑娘的玻璃鞋有很多不同解說.
早年留學英國且精通多種外語的楊憲益對灰姑娘的流傳衍變也非常感興趣,他在《中國的掃灰娘」 Cinderella 故事》(載 1946 年《新中華》復刊第四卷第九期,後收入《譯余偶拾》,聯書店,1983年)中根據段成式的自述,認為故事的源頭仍然應該在西方,「至遲在九世紀或甚至在八世紀已傳入中國了。篇末說述故事者為邕州人,邕州即今廣西南寧,可見這段故事是由南海傳入中國的」。可惜因為當時條件艱苦,楊憲益雖然知道柯客詩(他譯作「柯各斯」)搜集過大量同型故事,卻因「現在無法找到」而未能對自己的推斷做全面深入的論。不過他還是憑借淵博的語言知識,提供了一些有趣的佐證。他發現在格林童話中,灰姑娘的名字是 Aschenbrdel,「 Aschenl一字的意思是『灰』,就是英文的 Ashes,盎格魯薩克遜文的
Aescen,梵文的 Asan 」,而《酉陽雜俎》中的女主角名叫葉限,「顯然是 Aschen 或 Asan 的譯音」。不僅如此,在法文本故事中,灰姑娘穿的原本是「毛制的鞋 Vair 」,流傳至英國時被「誤認為琉璃Verre 」,於是她又改穿了玻璃鞋;而在中文版中,葉限穿的是「金履」,卻「其輕如毛」,「大概原來還是毛制的」。周作人在考察《酉陽雜俎》時,已經對「葉限之名誼」感到困惑,又發現「其履或絲或金,或為玻璃」(《神話釋義》),而未能獲得確解;在上文提到的各家譯文中,這只關鍵的鞋子也確實質料不一而千變萬化。楊憲益的分析要言不煩,既足以釋疑解惑,又能夠以小見大,為追溯灰姑娘故事的緣起和流播提供線索。
閞于這問題,乃公有個人的看法:
段氏生在唐朝, 當時有世界各國人生活在長安, 而故事中陀汗國實為被回紇打敗的一個胡人民族, 比較不可能由廣西傳入.
乃公認為關于鞋子的所有傳說, 最早都和易經與詩經有關. 乃公相信, 詩經可能是這童話故事最原始的來原.
易經坤卦說履霜, 主要教一個女人首婦道, 當好母親, 而履霜或可說走在冷冰冰路上, 也可以說像腳包著像冰的鞋子, 即灰姑娘的玻璃鞋
.
更能進一步証灰姑娘童話原自中國,讀一下詩經的鞋子就明白.
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摻摻女手,可以縫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好人提提,宛然左闢,佩其象揥。維是褊心,是以為刺。
(譯文)
腳上這一雙夏天的破涼鞋,怎麼能走在滿地的寒霜上?可憐我這雙纖細瘦弱的手,又怎麼能替別人縫製衣裳?做完後還要提著衣帶衣領,恭候那女主人來試穿新裝。女主人試穿後覺得很舒服,卻左轉身對我一點也不理,又自顧在頭上戴象牙簪子。正因為這女人心腸窄又壞,所以我要作詩把她狠狠刺。
此詩雖然題為《葛屨》,實際上卻是寫了一個縫衣女奴為主人家縫製衣服所體現出的貧富不均。縫衣女因受女主人的虐待而生不滿,故作此詩而加諷刺。舊說如《毛詩序》云:「《葛屨》,刺褊也。魏地陋隘,其民機巧趨利,其君儉嗇褊急,而無德以將之。」朱熹《詩集傳
》云:「魏地陋隘,其俗儉嗇而褊急,故以葛屨履霜起興而刺其使女縫裳,又使治其要襋而遂服之也。」這些說法沒注意到一個可憐的姑娘心中的願想, 這才是灰姑娘故事主旨. 當段成式聽到胡人傳說, 用他的美妙文筆寫成葉限, 最後傳到西方, 變成人們在童話本上的
Cindere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