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元宵節 容乃公
元宵 唐詩人崔液
玉漏銅壼且莫催 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 何處聞燈不看來
元宵到底從那時開始, 有很多說法. 依我看, 應該有幾千年了. 這是
因為上元節, 人們對火和光有特別的憧憬. 所人類從故時, 對月光,
和天火都相信會去災避邪.
漢朝的中國人喜愛在節慶放火.
唐睿宗景云二年朝野僉載中所記睿宗景云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夜於
京師安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百燈族之如花樹
有人以為為元宵節起源於漢代祀太一之俗.
宋洪邁在《上元張燈》一文引此說: 「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
, 以昏時夜祠到明, 今人正月望日夜遊觀燈是其遺事。」
這是從《史記‧樂書》乃中國正月之望, 謂之大神農變月。
不過在漢代很多中國人的風俗被加上佛教色彩.
《歲時廣記》卷一○引《僧史略‧漢法本傳》: 「西域十二月三十日
, 乃中國正月之望, 謂之大神農變月。漢明帝令燒燈, 以表佛法大明
。」
中國的佛經很多都不是從西方來的. 比如佛說四十二章經. 不過本土
人士因為信佛, 自然要想千添加無中生有的典故來說服別人. 時佛教
初入中國,只是被當成一種方術,沒有多高的地位,但在後來本土化
人士的踵事增華, 以致元宵節成為佛教傳來中士的活動了.
從漢代起, 尤在唐後, 佛教混人中土, 變本加厲,在元宵節的民俗看
得最清楚.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也曾企圖對元宵節施展自己的影響。唐玄宗時編
的《初學記》引《涅槃經》云:「如來荼維(按:即火化)乞,收舍
利罌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樂,繞城步步燃燈十二里。」漢明帝遣使
求法,回來告知此事,明帝遂下令十五夜放燈金吾不禁。
隋煬帝《上元夜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中說:「法 - 輪天上轉,
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六枝開。」使我們看到「燈樹」是佈
置在「法 - 輪」、「梵聲」的佛教活動中的。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
,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發展,隋煬帝燃燈受到佛教的影響,應當有一個
歷史和民俗的基礎。就是說,上元燃燈隋代以前已經受到佛教影響了
。
《舊唐書睿宗本紀》先天二年 (713 年 )條說:「初,有僧婆阤請夜
開門燃燈百千炬,三日三夜。皇帝御延喜門觀燈縱樂,凡三日夜。左
拾遺嚴挺之上疏諫之,乃止。」
可見漸漸變成佛教慶典的重要活動.到今天,方興未艾.
不過有的學者以為它和古代的「燎祭」有關. 「燎」即燎祭, 為古代
主要的祭天儀式; 天, 即天神。燎天燒柴的火光, 在夜晚顯得特別明
亮, 彷彿照亮了黑暗的天空; 黑暗中的光亮是人所喜愛的, 人們由己
之所好推及於天神, 以為天神在夜晚也是喜愛光亮的, 於是在幻想燎
煙為天所接受的基礎上, 又幻想在夜晚燒火照亮夜空以取悅於天神,
這樣便產生了庭燎。
庭燎為普通燎祀的變種, 是夜晚在庭院中燒火祭, 這種祭禮在周朝即
有. 在祭神後, 把玉帛牲醴,置於柴上,然後燔柴燎壇之左。祭祀之
禮,必先降神。周人尚臭,祭天則燔柴,祭地則瘞血,祭宗廟則爇蕭
灌... 燎祭的意思. 這儀式後來也用在皇帝即位時. 張勃《吳錄》:
「謹擇元日,登壇燎祭. 燎煙為天所接受的基礎上, 又幻想在夜晚燒
火照亮夜空以取悅於天神,;這樣便產生了庭燎。庭燎是在家院子燒
火. 和古時作用不同.
正月十五張燈的習俗,相沿已久。到了北魏,道教的上元節已經定型
,上元張燈也由之固定下來。隋唐時代,元宵節張燈,達到十分興盛
隆重,而且燈的質量不斷提高,娛樂活動日益豐富多采,并且一直沿
襲至於近代。正月十五日的飲食有特點。《續齊諧記》所講吳縣張成
的故事裡,祈蠶所用「膏粥」是白米粥上放油脂而成。《荊楚歲時記
》所載是豆粥上加油脂。隋杜公瞻註釋《荊楚歲時記》說北方迎陽氣
活動中,在豆粥裡插箸而祭; 而祈蠶之俗則是作粥,並在上面覆肉,
沿襲了南朝正月十五日食粥傳統。
踏歌和元宵
日本踏歌,學術界公認是來源於中國。但在踏歌傳入日本之前,在日
本古代曾有一種類似於踏歌的民間傳統集體舞蹈「歌垣」,一般是在
每年的春秋兩季舉行,參加者在舞蹈時前後連臂踏地而歌。從「歌垣
」舉行的時間及舞蹈的性質來看,與漢代和東北亞地區流行的十月踏
歌迎神以祈農桑的習俗緊密關連,應當是從大陸傳來的古俗,這也是
古代日本接受唐人踏歌的基礎。踏歌傳入日本之後,保留了在元宵節
期間舉行的風俗,並且形成了獨具本民族特色的踏歌節,還成為宮廷
儀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元宵節要走路, 這和踏歌不無關係. 中國各地方都有元宵走路的習
俗. 正月元宵,男罷市,女挈伴紛然於各寺廟行走,俗謂走百病。
同時也有女人元宵走橋習俗. 唐陳嘉言<上元夜效小庾體詩>:「今
夜可憐春,河橋多麗人。……連手窺潘掾,分頭看洛神。」可知元宵
時,女子看俊男,男子看美人. 這也許是元宵節變成情人節的一個理
由.
過去女人不出大門. 只有在節日外出. 元宵節逛燈市是允許女性自閨
門出走,進入公共空間。大家閨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縱使是
一般人家婦女須為生活而出入市集街巷,也不能肆意遊樂。因此元宵
的燈市遂成為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無論是任何階級身份的女性,都
可以自由出入。
元宵走路,可能和搜儺有關.
這個稱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 有很多事是各地民俗的發源.
從農曆初一跳到十六,包括「起儺」、「演儺」、「搜儺」、「圓儺
」等儀式過程。「起儺」,大年初一清晨,儺首帶領弟子來到儺神廟
,將十二尊儺神面具及一尊金冑紅袍的儺神小太子木偶雕像從儺神台
上請下,焚香禮拜,燃燭鳴炮,鑼鼓齊鳴,沿廟參拜。「演儺」,是
儺祭活動的主要部分,全過程共有《開山》、《紙錢》、《雷公》、
《儺公儺婆》、《跳判》、《酒壺仔》、《雙伯郎》、《祭刀》等八
個傳統節目依次出台。
「搜儺」這是儺祭活動的核心。正月十六夜至次日凌晨,全村熱鬧非
凡,儺信仰者聚集儺神廟,舞儺者手執香火,垂首神前,念著儺咒,
手舞足蹈逐疫求福。接著由「開山」、「判官」、「大鬼」一手執神
鏈,一手持「香火訣」,快速衝出神廟,奔赴各家各戶,潛入廳堂、
內捨,挨家挨戶驅疫逐鬼。「圓儺」,舞儺者高舉火把,腳踏田間小
道,逐祟於郊野,以「參聖像」、「判效」占卜全村五穀、六畜、生
育、疾病等各個方面的凶吉預兆。
人們舉著火把, 尤其是少年, 挨家挨戶闖門, 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
消災儀式.
小說戲曲裡,不難找到因元宵燈市而締結情緣. 牡丹亭, 紅樓夢, 金
瓶梅都拿元宵節當故事的一個主軸. 京戲法場換子故事就是薛剛元宵
薛剛闖禍.
元宵和湯圓
元宵節的來歷,有許多種說法。一說,漢武帝時有一個宮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
好湯圓;元宵想念家裡的父母姊妹,感動了東方朔;東方朔就編了一個玉帝要火
燒長安城的故事,讓漢武帝批准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戶戶做湯圓、點燈籠,同時
允許娘娘、宮女出宮,與民同樂,以避邪;到了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燈籠上寫
著「元宵」兩個字,帶著自己做的湯圓出了宮,並順利地與父母姊妹團圓,從此
湯圓就又被稱為元宵。
元宵起源於煮蠶繭祭蠶神.
蘇軾的《浣溪沙》「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他說的和湯
圓很像吧.
中國人最早發明養蠶、抽絲、織作絲綢面料的技術,可以追溯到
7000 年前,並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例如,黃帝正妃嫘祖養蠶的故
事,馬頭娘的蠶馬故事,《山海經》還記有「嘔絲之野」的內容。
乃公曾寫過佛教的馬明王, 和蠶馬.沒想到,它也和元宵扯上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