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月 30, 2017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小三節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小三節

http://yijingsearcher.blogspot.ca/2015/03/blog-post_8.html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  小三節


最近我在布落格舖了一個叫做『三月三, 人間多小三』的文章. 有位
哈日族朋友來音抗議, 因為我的做法破壞了她心目中, 日本人女兒節
的美好形像.

三月三,人間多小三
http://yijingsearcher.blogspot.ca/2015/03/blog-post_4.html


我回音說, 我想提倡小三節, 因為看來看去, 現代的姑娘們將來可能
都會成為小三, 比方說台灣待嫁小姐有一半會到了五十歲都不結婚.
弄得柯 P 大呼台灣進口.... 而被罵. 我想將來若沒外來新娘, 可能
解救台灣女性的未來, 只能靠有人去提倡小三文化, 至少, 小三要比
剩女好一些.

女兒節, 和大部份日本傳統民俗一樣, 其實都是從中國傳來的華夏泊
來品.


夏歷三月初三為上巳日。古時以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
。三月初三多逢巳日。因為古時女人會犯頭痛病, 所以在三月三日立
了一些習俗, 比如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
上睡得特別香甜。這個習俗就是女兒節的一種花樣.

女人會犯頭病,多少和沒伴有關係.

古時上巳也稱為女兒節。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陽」
條下亦云:「呼是日為女兒節。」


中國女兒節的說法有很多。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
國人稱為女兒節。不過農曆三月初三應該是最正統的.

古時人沒有我們這麼保守, 男女到了發情期, 可以在野外苟合. 孔子
的出身不就是野合的產品嗎. 在周禮中, 就有

『仲春之月,令會男女,奔者不禁』的說法.

在大人的許可下, 在陽春三月裡,讓少男少女們各自幽會,即便私奔
發生關係也不必禁止。這是女兒節的濫觴, 但是很明顯, 遠古的女兒
節比較注重的是小三精神.

最讓人稱道的三月三日的典故就是杜甫的詩.

農曆三月初三,古稱「上巳日」,是古人出門踏青的日子,也是男女
在野外相會,表達愛意的好時機。在古代,三月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唐代杜甫的《麗人行》就是寫這個節日的盛況的:三月三日天氣新
,長安水邊多麗人——————。

我認為杜甫的詩句可以拿來給小三節點綴一點聲色, 甚至可以看它看
成小三節的發源.

杜甫這首詩的麗人其實都是唐代最有名的小三. 唐玄宗的愛人 (大陸
人稱老婆為愛人, 而台灣稱婚姻以外的情人為愛人 ), 其實當過了安
祿山的小三, 楊貴妃女士. 而她三個姐妹被杜甫寫進三月三的名句,
全是台灣定義的『愛人』.也就是小三.



三月三日為上巳日,唐代長安士女多於此日到城南曲江遊玩踏青。吳
自牧《夢梁錄》: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唐
朝賜宴曲江,傾都鍥飲踏青。

 當時,楊貴妃得寵於唐玄宗,楊氏一門皆受封爵,貴不可言。據《
舊唐書?楊貴妃傳》所載,其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
姐封秦國夫人,「並承恩澤,出入宮掖,勢傾天下」。

這三位在三月三日出現在長安的水上的美女, 全都不是某人的合法配
偶, 而是外遇的小三.

總之, 中國的女兒節跑到日本去了, 成為另一個文化的傳統. 不過日
本人未必知道, 被他們稱為人偶節的女兒節, 沒有他們想的那麼良好
. 這個節日是為了驅去水厄而設的, 有很深的宗教含義. 我想是為女
生的美好未來祈福吧. 它來自中國的上巳節.

中國文化並不太看重女生的安全. 因為古時, 三月的上巳節來自古時
女人未婚生子, 怕以後帶了厄, 而發明了起褉的文化. 這個文化看重
的是未婚的女性未婚生子的安全, 所以和善良風俗沒關係, 反而是因
為古時女人比現在自由, 未婚生子, 或婚外情, 可能比現在還可以被
接受.



星期五, 3月 17, 2017

關于中華民國國歌的想法

關于中華民國國歌的想法:容乃公


我這幾天聽了不少世界上的各國國歌, 我是耳尖的人, 中西音樂都很
內行. 聽過又做了比較, 包括大陸的義勇軍進行曲, 我以為中華民國
國歌最好聽.和聲自然,旋律之美無可比擬.

聽說台大學生把這首歌選為最想剔除的國歌, 我不會怪他們. 現在年
輕人聽的是周董的菊花台之類的,加上政治思考,我能說什麼?

其實很多台灣人因為受過國民黨的教育, 產生反感, 因而對這歌有音
感的疲殆.我建議不妨學我,拿它和世界各國的國歌相比,再做結論.

關于中華民國國歌曾被希特勒在舉辦奧運時被一百多個專家選為最好
的國歌,我曾讀過這故事,有人為了政治目的說沒這回事.我倒不是想
附合當年票選的專家的音樂修養.

因為這歌的來源可議 --- 原先是黃埔校歌, 再變為國民黨黨歌, 實
在有其令人非議之處. 不過世界各國的國歌也都有不同的來源. 比較
保守的人想強把吾黨所宗解為孔子說的吾黨,即我們大家,而不是我們
國民黨, 只會激發台獨人士的氣憤. 我以為除了三民主義之外,
其他歌詞的含義仍有可和現在民主社會並行的價值. 不過看到台灣現
在全國人心二分, 我怕最後這條歌只合被張惠妹拿去跟周董在台上
KUSO 了. 想來, 真的為當年寫這條曲子的程懋筠先生嘆惜.

其實世界很多國家對自己國歌來源並不太在意, 包括歌辭. 在《俄羅
斯人的祈禱》成為俄羅斯帝國國歌之前 ,有多首聖歌與軍隊進行
曲曾被用作歌頌俄羅斯及沙皇。《俄羅斯人的祈禱》一曲採用於
1815 年,其歌詞由瓦西裡‧茹可夫斯基寫作,並借用了英國國歌《
天祐吾王》的曲調.

1833 年,茹可夫斯基再次為阿列克謝‧利沃夫譜曲的《俄羅斯人
民的祈禱》填詞。這首歌曲隨後被尼古拉一世選中,成為了新的俄羅
斯國歌,並以《天祐沙皇》一名為世人知曉。這首歌曲在很大程度上
類似於宗教聖歌,且其樂曲風格亦於歐洲其他王國的國歌相似。

此後,直到二月革命爆發,俄羅斯帝國傾覆之前,《天祐沙皇》一直
是俄羅斯的國歌這首國歌的曲調曾在一些英文聖歌中使用,如《全能
的神》一曲,其開頭的歌詞大意為:「全能的神,註定的主/風暴是
你的號角,閃電是你的寶座!

1875年,彼得‧拉夫羅夫為法國國歌《馬賽曲》填上了俄文歌詞,創
作出了《工人馬賽曲》。1917年3月,沙皇與他的家族被推翻後,這首
曲子曾被臨時政府用作非正式的國歌。十月革命爆發後,臨時政府被
布爾什維克推翻,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歌曲《國際歌》被採用為新的
國歌。《國際歌》由比利時作曲家皮埃爾‧狄蓋特譜曲,法國革命者
歐仁‧鮑狄埃填詞;1902年被阿爾卡季‧科茨翻譯成俄文傳入俄羅斯
。蘇維埃俄國於1918年將《國際歌》定為國歌,1922年新成立的蘇聯
亦沿用該曲為國歌,並一直使用到了1944年。

從1991年到2000年,人們曾向俄羅斯的國歌委員會提交過6,000多份歌
詞草案。儘管大部分的草案用的都是格林卡的《愛國歌》,但也有一
部分草案用的是亞利山德羅夫或其他人的作品。2000年,克里姆林宮
與普京總統決定採用亞利山德羅夫的原曲,並在眾多歌詞草案中挑選
出了米哈爾科夫所作的歌詞,並在最終發表前與米哈爾科夫合作修改
了部分歌詞。

目前的俄羅斯聯邦國歌是1944年由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夫 (
Alexander Vasilyevich Alexandrov)作曲之蘇聯國歌的改編版本。
歌詞則由謝爾蓋‧米哈爾科夫所寫,他亦是1944年及1977年版蘇聯國
歌的詞作者。蘇聯解體後,舊國歌地位被愛國歌取代,但在新的修訂
版本中,歌詞大幅修改,不再提及「列寧」、「共產主義」與「牢不
可破的聯盟」,而替代為歌頌俄羅斯故土的幅員遼闊與資源豐富等內
容並重新審議。



在2000年底,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簽署了國歌法案,決定用
此新國歌(舊曲新詞的形式)替代1990年代的官方國歌《愛國歌》。
在採用新國歌前後的一段時間裡,俄羅斯的自由主義團體曾對重新採
用蘇聯歌曲表示擔心,認為這會讓俄羅斯重回蘇聯時代。

我想俄羅斯聯邦很像目前的台灣,從舊的蘇俄脫胎而出,但普京的選擇
和現在俄國人民的選擇是保留舊時國歌的旋律,只是採用了新的歌詞.
也許這可以讓台灣人做為一種參考, 假若, 我說, 假若, 有人真的會
不想再三民主義的話,至少在拿不出來更好聽的曲子,不如保留原有的
旋律.否則,我台灣人只配在國慶時,唱周董的菊花台.






http://blog.xuite.net/y5464/twblog/127175606-%E5%BE%B7%E5%9C%8B%E6%9F%8F%E6%9E%97%E5%A5%A7%E9%81%8B%E6%9C%83%E4%B8%8A%E5%90%84%E5%9C%8B%E9%9F%B3%E6%A8%82%E5%AE%B6%E8%A9%95%E9%81%B8%E7%82%BA---%E4%B8%96%E7%95%8C%E7%AC%AC%E4%B8%80%E7%9A%84%E5%9C%8B%E6%AD%8C--%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5%9C%8B%E6%AD%8C 

德國柏林奧運會上各國音樂家評選為---世界第一的國歌--中華民國國歌



全民健保——最實惠的台灣奇跡

http://magazine.sina.com/gb/southernpeopleweekly/2009034/2009-09-14/ba76867.html
文章來源


 全民健保——最實惠的台灣奇跡


    最近一年多來,兩岸關係進入水乳交融階段,民眾往來川流
不息。大陸民眾藉著旅遊的機會,實地登臨台灣寶島,體驗所謂台灣
經驗。

    有人志在飽覽山光水色、感受風土民情、親睹故宮國寶;有
的或許愛看臺灣晚間電視政論談話節目;有人則對台北士林夜市(大
排檔)情有獨鍾……從造福民眾的角度觀之,如今最夠資格稱為台灣
「奇跡」的,應該首推「全民健康保險」(以下簡稱健保),台灣這
項醫療社會保險制度,甚至連社會福利發達的美國、歐洲、日本等都
讚譽不絕。

    台灣的「健保」,每人每月僅需繳付有限的保費(按:最低
一級的每月保費僅需付台幣600元,相當於人民幣125元),即可享受
全方位的醫療服務及保障。

    中國大陸幅員遼闊,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醫療資源本就
有限或匱乏,再加上分配不均,造成民怨沸騰。看不起病,早和「上
不起學」、「買不起房」一起,被並稱為困擾民眾的「新三座大山」
。有感於此,中央政府正策劃施行福惠全民的醫療改革制度。

    追循台灣健保制度建構的軌跡,參酌台灣的發展歷程、台灣
經驗,或許是一套值得大陸鏡鑒的制度。

    特約撰稿 王豐 發自台北

    勞保、軍保、公保--台灣健康保險的早年歷程

    一項福國利民的好政策,必須仰賴兩種人,方可順利付諸實
現:一種人是有遠見、堅持理想、勇往直前的領導人;一種人是執著
理想、鍥而不捨、具有使命感的專家與科技官僚。

    1954年3月2日,時任「行政院長」的陳誠,在接見一群勞工
及漁民代表時說:「實施勞工保險及漁民保險,僅是政府實行社會安
全制度之一部分,如果『國家』財力充裕,應將此保險制度,擴大到
公教人員和農民方面。」陳誠承諾:世界各民主國家為加強社會安全
之基礎,無不朝向此一方向邁進,希望此一制度能擴大範圍到各界。

    這是國民黨高層於台灣第一次對實施社會安全制度,作出了
公開承諾。國民黨撤退台灣後第一任「省主席」吳國楨,也曾經在歷
年省政施政計劃重點中,多次提及實施「疾病保險」。1952年元月提
出的施政計劃第七項就說:「七、社會方面:盡可能做到疾病保險。


    剛到台灣,當局的財務窘迫異常,不少資源用於軍備,落實
民眾疾病醫療保險需要巨額資金,所以僅止於口頭宣示。吳國楨在
1952年9月就曾經說:「……勞工保險的舉辦,已有相當成就,年內將
續舉辦漁民保險,對漁民鹽民的生活,政府已在盡力改善,漁鹽區自
來水的設施,較日據時代超過3倍半,至疾病及失業保險,政府亦有舉
辦的準備,惟不敢貿然從事,需要穩紮穩打,所以還不敢說何日可以
成為事實。」

    任何事物皆有其本源,舉凡大事率皆始於小事。台灣的社會
保險制度,是從勞工保險、漁民保險、軍人保險、公務人員保險、農
民保險……逐步積累、推廣到島內整個社會的全民健保。所以,全民
健保絕非一步到位,而是伴隨社會財富之增長、政治民主化、中央權
力下放的進程,逐步推廣。台灣過去半世紀來陸續施行的勞工保險、
漁民保險、軍人保險、公務人員保險、農民保險……等項保險,實際
上均可視為現今台灣全民健保的基礎。

    勞工保險,是國民黨撤退台灣後,第一項實施的社會保險。
而吳國楨更堪稱勞工保險的奠基功臣。

    吳國楨在1951年12月12號的省政施政報告中指出:台灣省從
1950年3月1日開始辦理勞工保險,至1951年9月止,勞保支出新台幣
309萬8000元,承保工人總數為14萬9000餘人。

    但是,當時開辦的勞保,屬於第一期第一階段,初期勞保並
無醫療保險的服務項目,實施的範圍也局限公營事業工廠員工。勞保
的理賠項目包括傷害給付、殘廢給付、家屬死亡給付、本人死亡給付
、生育給付、老年給付等。當年台灣生活條件尚屬貧乏,就以勞保死
亡給付而言,一名勞工死亡,只能領到約300多元死亡給付。

    台灣當局開始思考把醫療保險納入勞工保險之中,並且付諸
實際行動,是在1951年8月,吳國楨命令台灣省勞工保險部經理俞慈民
帶隊,專家謝征孚、史尚寬、果增祜4人,於該年8月30日前往日本考
察兩個月,深入瞭解日本勞保運作的情況。初步在全台各大城市,籌
設勞工醫院,為投保勞工免費治病,這是台灣執政當局籌辦平民醫療
保險之始。

    隨著主客觀條件的成熟,勞工保險在醫療方面的著墨,亦逐
步豐富其內容,擴大保險服務範疇。1956年7月,開始辦理勞保疾病住
院給付,投保的勞工此後因病住院者均可得到補助;1970年1月,勞保
的範圍擴大到疾病門診給付,勞工看病可以得到保險給付。1979年,
勞保的給付保障範疇已擴大至生育、傷病、醫療、殘廢、失業、老年
及死亡7種。1988年,勞保再增列職業病預防檢查、精神病醫療給付等
兩項。

    軍人保險,也是國民黨撤退台灣後,基於提高軍人效忠與向
心力之思考,較早實施的一種醫療保險制度。1950年6月1日,當局於
「聯勤總司令部」轄下,成立了一個「軍人保險管理委員會」,隨後
即逐步全面實施軍中的醫療保險制度。

 台灣軍人保險的開創者,是曾任「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
任委員的趙聚鈺。趙聚鈺(1915~1981,湖南衡山人),北京大學預科
及復旦大學畢業,曾任「中央信託局」分局經理。任職「中央信託局
」期間,趙聚鈺奉蔣氏父子之命,創辦團體健康保險、軍人保險及公
務人員保險制度。

    軍人保險開辦之初,很多軍人不清楚軍保有啥用處,發現薪
餉當中「無緣無故」被扣掉了一些錢,心裡很不舒服,群起責怪趙聚
鈺剋扣薪餉,趙聚鈺平白受謗,還是毅然籌辦下去。辦完軍人保險,
趙聚鈺還接著辦理黨員保險(國民黨黨務工作人員保險),及公務人
員保險。

    不論是軍保、黨保、公保,從賬面上乍看,都是十分花錢的
制度,不少財政部門的官員極力反對,都說那是虧本的事,趙聚鈺回
答這些反對者說:「這是社會保險制度的一環,即使虧本亦在所不惜
。」趙聚鈺能貫徹軍保政策,主要也是有兩蔣父子在背後撐腰。

    受限早年台灣的經費預算,與勞工、軍人保險相較,台灣的
公務人員保險遲來了七八年。1958年8月,包括台、澎、金、馬地區,
台灣全體公務人員總計有17萬4873人加入保險。

    公保初辦,保險費率為被保險人每月俸給的7%,但是,這7%
並不是由被保險人(公務人員本身)全額負擔,而是被保險人自付
35%,政府補助剩下的65%。保險費是按月於發薪水時扣繳,假設某公
務員的薪俸是100元,他實際只需繳交保費2.45元,算起來十分低廉。


    先後陸續實施的勞保、軍保、公保、農保,即成為日後台灣
建構全民健保制度的奠基石。

    又一項「台灣奇跡」?

    1986年2月,「行政院長」俞國華在「立法院」接受「立委」
質詢時,公開宣佈將以公元兩千年作為實施全民健保的目標年。1987
年11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奉命負責規劃全民健保。1988年
7月,在「經建會」之下,成立了「全民健康保險規劃小組」,召集人
為當時的「經建會」副主任委員蕭萬長,總顧問為美國哈佛大學經濟
系教授蕭慶倫(William Hsiao)博士,蕭博士是台灣健保第一期規劃
總顧問,堪稱台灣全民健保的前期總設計師。

    蕭慶倫原籍江西,出生北京,1948年,襁褓中的他隨父母舉
家遷往美國,日後曾任美國社會保險署副總精算師,美國衛生福利部
醫療保險精算局局長;現任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34歲那
年,蕭慶倫放棄高薪職位,重返哈佛大學經濟系攻讀博士學位,於
1982年獲得博士學位後,經哈佛大學禮聘擔任經濟系教授,也是美國
著名的衛生經濟學專家,美國科學院院士。

    1970、1980年代之交,台灣執政高層有感於經濟發展已至相
當程度,但社會福利制度卻趕不上經濟發展,亦與人民的需求脫節,
乃思求變,因蕭慶倫學術成就享譽國際,早在俞國華宣佈規劃全民健
保之前,台灣已向蕭慶倫教授多次研商請益,多次透過「財政部長」
李國鼎、後來的「經建會」主委錢復,數度到美國邀請他。

    依照「全民健康保險規劃小組」最初的規劃,全民健康保險
的支出,約占台灣全年GDP的5.5%。並計劃,在實施全民健保之前,逐
步擴大已經開辦實施的勞保、軍保、公保、農保等各項保險,陸續於
1995年前,納入公務人員父母、低收入戶、公務人員子女、勞工眷屬
、農民配偶、農民父母、農民子女。

    誠如台灣「衛生署長」葉金川所說的,台灣全民健保是「七
年規劃,一年立法,三天實施」。健保從俞國華宣佈實施時間,歷經
了俞國華、李煥、郝柏村、連戰等4任「行政院長」。1995年1月1日,
「健保局」成立,同年3月1日,全民健保正式開辦。

    台灣「中央健康保險局」掛牌成立當天,葉金川形容:「我
知道引擎已發動,全民健保列車上路了,我們這批司機,未來到底會
如何,實無從預估,也無暇多想,只知道做就對了,勇往直前,別無
選擇。」原本不屬於勞保、軍保、公保、農保、漁保……各種社會保
險受保對象的「化外之民」──從來沒有享受過醫療保險的老百姓,
對全民健保的開辦,如大旱之望雲霓。

    但是,真正促使健保早早上路的,主要卻不是這些平民百姓
。健保一年高達3000億台幣以上的預算,讓島內眾多利益團體,早已
垂涎三尺,他們急著蠶食這塊龐大的利益大餅,因此使盡各種手段,
逼迫台灣行政當局不斷提早實施健保的進程。這也成為健保急速實施
的原因之一。

    全民健保果然是另一項「台灣奇跡」嗎?這項「奇跡」,是
不是有揠苗助長之嫌?它是否憂中有喜,喜中有憂?喜的是,它創辦
的神速,品質的優良;憂的是,它存在的制度缺失,是否不利廣大病
人?財務虧損有沒有可能變成所謂的黑洞?

    最初協助台灣設計健保制度、後來卻又放棄繼續規劃的蕭慶
倫博士,他的警語如今依稀在耳。1992年1月,他在接受島內傳媒訪問
時提出過警告,全民健保一年要花掉台幣3200多億元,這中間如果出
了差錯,健保日後一定成為吃錢的無底洞,造成的財務風暴將拖垮台
灣經濟,如果失敗了,台灣就沒有錢再去辦其他的社會福利措施!蕭
慶倫認為,全民健保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社會保險,做好全民健保
之後,台灣才有本錢擴大辦理退休或失業福利政策。

海內外稱羨的醫療保險

    儘管各種質疑聲音不絕於耳,全民健保還是在1995年如期上
路了,並成為今日舉世稱道的優質社會福利醫療制度。去年的諾貝爾
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曾於2005年12月撰寫題為《
驕傲、偏見、保險》的文章,要求美國虛心向台灣學習全民健保的經
驗。

    這篇文章說,台灣全民健保已實施10年,它使得原本只有
59%的人口享有公、勞、農保,擴大成了全民納保,但在經濟面上,整
體醫療費用之增加卻相當有限。

    台灣「中央健康保險局」也強調,全民健保具備了低保費、
低行政經費及高納保率的經營效率等優點,逐漸達到減輕民眾就醫負
擔的目標。根據2005年的統計數據,台灣的醫療支出費用占台灣GDP的
6.2%,雖然比原先規劃時期的5.5%來得高,除了略高於韓國的6.0%,
遠低於美國的15.3%,均低於各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

    儘管官方對台灣的全民健保多所褒揚,但民間團體包括醫界
人士對現行健保卻有許多意見和不滿。例如,現任「監察委員」程仁
宏,之前,在他擔任台灣消基會董事長接受傳媒訪問時曾指出,消基
會歸納台灣消費者的投訴,發現台灣健保醫療浪費的兩大類別,是醫
界的不當醫療和黑心醫療。

    醫界不當醫療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多領健保費,因而頻頻發
生各種醫學檢查氾濫、多開藥品的情況,甚至衍生濫開抗生素給病人
的嚴重情形。而醫生與病家勾結起來,假看病、假住院、盜刷健保卡
的案例,也是層出不窮,目的就是企圖浮報與詐領健保費。

    近期,亦有媒體引述消基會人士的評估,擔心今年底全民健
保的財務赤字,將達到新台幣600億元。

    如果暫不深究健保財務黑洞,及各種為人詬病的醫療陰暗面
,而純從「物美價廉」的角度審視台灣的全民健保,克魯格曼的文章
絕非溢美。

    即使未受健保庇護的病人,台灣的醫療費用也比較美國、日
本等國家價廉得多。今年5月24日,島內媒體報道,一位名叫Eileen
Dreizin的美國加州婦人,千里迢迢搭飛機到幾千公里外的台灣,接受
活體肝臟移植手術。她來台灣換肝有兩個原因:一是台灣的肝臟移植
手術在國際醫界頗負盛名;二是在台灣施行活體換肝手術,費用僅需
約200萬元新台幣,而在美國則需耗資1000萬元新台幣。換言之,在台
灣僅需五分之一的價格,即可獲得世界先進水平的醫療服務。

    台灣健保的具體做法

    保費低廉,醫療品質符合國際水平,是台灣健保醫療的最大
特色。

    健保把民眾區分為六類保險對象。

    第一類的保險對像包括:公務人員、志願役軍人、公私校教
職員、僱主、自營業主、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自行執業者;第二類的
保險對像包括:職業工會會員、外僱船員;第三類的保險對像包括:
農民、漁民、水利會會員;第四類保險對像諸如:義務役軍人、替代
役役男、軍校軍費生、在恤遺眷;第五類保險對像包括:低收入戶;
第六類保險對像包括:榮民(早年大陸來台退伍的軍人)、榮民遺眷
家戶代表及其他地區人口。

    作上述六類保險對像劃分的目的,是要根據民眾經濟能力,
劃分不同的健保保險費負擔比例,有錢的人自己多負擔健保保險費,
沒錢的人少負擔甚或不負擔保險費。目的在照顧中低收入的貧苦民眾


    譬如,第一類的公務人員,他們的保險費用30%是被保險人本
人要付,其他的70%的費用,則由投保單位,也就是公務人員的工作機
構付給。第一類的僱主、自營業主等,這些人多半是老闆,他們必須
百分之百負擔自己的健保費。

    而第五類的「低收入戶」保險對像,這些弱勢民眾的健保費
用百分之百是由政府付給。像這樣不必付健保保險費的保險對像,還
包括榮民、榮民遺眷家戶代表、義務役軍人、軍校軍費生、在恤遺眷
等。

    一般民眾投保健保,是按照投保金額,來決定你每個月該付
多少健保保險費。按照投保金額,作了10組46等級的組別級距,不同
的組別級距,付不同的健保費。

    如果你投保的月薪是在新台幣17280元以下,一個月實際要繳
納的健保費為新台幣600元。最高的組別級距是第10組第46等級,投保
的月薪在新台幣126301元至131700元之間,每月要繳納新台幣5400元
健保保險費。

    然而,不論民眾投保的組別屬於哪一組,交的保險費儘管不
同,去看病時受到的健保醫療照護的待遇,是完全一樣的。當然,個
別投保的民眾,如果願意在看病時多花錢,經醫師指示,買健保不給
付的昂貴藥品,或住院時住進健保不給付的頭等病房,屬於個人的消
費自由權利,不在此限。

    全民健保屬於強制性保險,按規定每位台灣老百姓都必須投
保健保。截至2008年6月底止,參加全民健保的總人數有2289萬1972人
,投保單位有67萬4589家,幾乎全體台灣民眾都已投保。

    民眾上醫院看病,只需攜帶自己的健保IC卡,就可以到任何
醫院看病,台灣各地的醫院憑著IC卡,即可為病人辦理看診或住院手
續。健保IC卡在許多場合,甚至可替代身份證,成為有效的身份證明
檔案。
 為了適度抑制看病浮濫的情況,健保設計了部分負擔費用制度。以
到小診所看病為例,病人需要繳交看診「部分負擔費用」新台幣50元
,急診則需繳交新台幣150元。如果到大醫院,比如說到醫學中心看病
,如果未經轉診者,要繳交新台幣360元,轉診者要交新台幣210元,
到醫學中心看急診,則需新台幣450元。

    領藥時,還要再繳交藥品的部分負擔費。如果每次看病時藥
品的費用總計為100元以下,則無需繳交藥品部分負擔費;藥品的費用
101元至200元,需繳費20元;最高的藥品費用,凡在1000元以上者,
需繳付新台幣200元。所以,看一次病,連同看診費用、藥品費用,最
低的可能收費僅需50元,最高亦不過650元左右。

    健保對一般台灣市井小民而言,稱得上是相當實惠的健康保
障機制,這項制度使得過去貧病無依、沒錢看病、坐以待斃的情況,
不復發生,堪稱窮人生病時的救星。所以,全民健保堪稱是台灣民眾
最受用的福音。


星期二, 3月 14, 2017

紀念台灣大學日籍教授 高(土反)知武

紀念台灣大學日籍教授 高(土反)知武 作者:容乃公


偶而看到中國時報潘罡先生發表的高 (土反 )知武紀念館揭幕的消息 , 令我感懷
良多. 潘罡先生曾在就讀台大外文系時上過我的課. 常年撰寫很精彩的新聞評論.
是個很有心的文藝的新聞從業人員 . 不過我回應這則新聞的原因郤純然是個人的
. 高 (土反 )知武教授和我有一段小因緣, 也曾經是啟發過我的人. 這話得從花
蓮講起.


我認識高 (土反 )知武教授是在進台大外文系而參加了台大交響樂團 .在尚未考
上台大前, 我和一群花蓮愛好音樂的朋友常在一起玩音樂.我們這群朋友曾為了喜
好西洋音樂而創建了台灣第一個民間管絃樂團,帶頭的當中有後來跑到台灣省交響
樂團吹巴松的李豐盈先生, 著名的合唱指揮李忠男先生和主時過洪建全音樂圖書
的音樂評論家林宜勝先生.


林宜勝就是青年作家林宜澐的大哥.


我說我們創的是台灣第一個民間管絃樂團是因為當時向省政府登記時, 省府還不
知如何發給我們許可, 因為史無前例,因此我們的登記証是第一號.


在成立一年後, 我們常辦演奏會、和省交的團員交流; 也常請到知名的音樂家到
花蓮表演, 比如新婚的鄧昌國教授夫婦. 我原先是學小提琴的, 但是為了加強管
絃樂團陣容、我們向台中一家樂器行訂製台灣頭一張自製的大提琴 -- 管絃樂團
指定由我使用.


在這一年之中我最難忘的, 也是最快樂的經驗就是和林宜勝與李忠男的每週絃樂
四重奏的練習的聚會. 因為是四個人玩, 我稱這個聚會是音樂麻將. 後來大部份
時間我改玩中國古琴, 但仍然覺得玩絃樂四重奏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成立一年後, 團長李豐盈去了省交. 最熱心的李忠男被請到台北幫廖年賦搞「世
紀青少年管絃團」, 這個團一度還請過由後來主掌台灣國政的李登輝總統當董事
長. 我則很巧和林宜勝同時考上台大外文系. 所以台灣頭一個民間立案的「洄瀾
管絃樂團」搞了一年就停辦了.


我和林宜勝在民國五十二年進入台大外文系後非常幸運, 因為剛好一群台大同學
正在籌辦一個台大人的管絃樂團. 聽說台大早年傅斯年時代就有個說法.有人勸台
大辦音樂系,台大校長說台大學生之中會音樂的人才濟濟. 光醫科就可以湊足一個
樂團, 根本不必另外設音樂科系. 這話在早年可以振振有詞來說, 因為離事實不
遠. 那時的台大交響樂團之中醫科佔了半數以上.


我們很幸運請到了首任國防部示範樂隊大隊長兼指揮樊燮華先生當指揮.前後我們
也曾請過幾位名音樂家當指揮:包括史惟亮教授、王沛淪教授、李泰祥先生. 這些
音樂家各有其長, 但我最要提的是樊燮華指揮.這話從何說起呢?


台灣在四五十年前的水準不比當今. 我們許多學生之中並不是人人都俱有上台演
奏的本事. 有的人可能只是初學的. 要指揮這麼一群程度參不齊的樂手何其難哉.
何況, 號稱「交響樂團」, 總得要排演得出「幾出」出名交響曲. 這點就沒難倒
樊指揮. 他把訓練軍中樂團的手腕發揮得淋漓盡緻. 第一: 程度不好的樂手不要
在重要的部份攪局.第二:每個句子頭尾要清楚,尤其起始和最後落點的音要整齊一
致.其他就看各人的本事發揮了.


就這樣,不到半年浩浩蕩蕩的趕上場.記得初演的曲目是「費加洛婚禮序曲」、「
未完成交響曲」、和「愛格蒙特序曲」. 除外 , 記得尚有徐頌仁的鋼琴、陳漢忠
的大提琴還有我和林宜勝合奏的柴可夫斯基的絃樂四重奏「如歌的行板」. 我用
的是從花蓮帶來的那張大提琴.


可惜因為沒買到好的盒子, 那張花了我們幾千塊台幣的本土自製大樂器在台大基
隆路第九宿舍的房間被很不知趣又不知音的老鼠咬破一個洞.


我很佩服樊指揮的本事. 另一位至今仍不能忘記的老師就是樂團的指導老師高 (
土反 )知武教授.


高 (土反 )教授的家放了一張我們樂團最不可少的低音大提琴. 當時台灣除了幾
個像剛從國外回來的張寬容教授外, 很缺大提琴老師. 所以這位任教農學院的日
本長者成為我學習大提琴的唯一指導人. 他曾要我改拉這號長得比我還高的大樂
器. 他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都能教. 也非常內行. 可惜我既魯鈍,又沒開竅, 居然
沒答應. 實在是太可惜了.


高 (土反 )說話很溫和,也精通樂理.他曾在一次指導我們拉四重奏時講了一個很
合乎中國音樂美學的理論,就是不準確定律.


他告訴我們,在拉絃樂器時,每個人調好的絃都會在樂曲進行之中鬆一些.所以根據
十二平均律的和聲是不可能的.因此絃樂的和弦最好是用相對合聲.這其實就是一
種不準確定律. 這種問題尤其會發生在絃樂四重奏時. 也因為如此, 絃樂四重奏
的音樂最能表現完美的和音.


在我後來學習中國音樂的路程中,高 (土反 )教授的話一再被印証. 第一次是聽到
由蘇州大學到台訪問的古琴家吳兆基大師也講到他調琴七絃故意不求絕對和聲,
為的是求得更強的和音的張力. 後來學京劇 , 我發現原來伴奏京劇的胡琴高手
, 比如伴余叔巖的李佩卿胡琴的兩根琴絃相合不準到幾乎差半度. 乾聽有點逆耳,
但加入伴了老生的唱腔後聽來反而特別有韻味.


我沒緣成為高 (土反 )入門弟子. 但是他曾說過的簡單的理論郤成了我追求音美
學的標竿. 在大家紀念這位特殊人物的時刻, 我想把他的話傳給想念他的人, 也
許我不能把他理論說清楚, 但是相信認識他的人都同意高 (土反 )教授是個有情
義的人、有深度的藝術家.


======================================================================
=================3>


1998.10.16 中國時報


----------------------------------------------------------------------
----------


高(土反)知武紀念館揭幕


 【記者潘罡台北報導】昨天的台大校園似乎處處迴盪著古典樂章。一方面,包
括中央研究院 院長李遠哲以及台大校長陳維昭等學者,昨天出席了台大前身「台
北帝國大學」教授高◆知武紀念館揭幕儀式。另外,陳維昭與台大管理學院宣佈
展開一連串美育計畫,第一階段是從本月十九日展開的「音樂 SHOPPING   MALL
」系列活動。而這兩件事情都和台大發揚精緻音樂文化過程有關,也讓老台大人
格外有感觸。中正文化中心顧問、現任台大管理學院副教授余松培就說:「回想
七、八十年前的歷史,對照今天的美育計畫,讓人不禁感慨。」 高◆知武在一
九三○年代來到台北帝大擔任農業工學教授,栽培出許多學生,台大農機系新落
成的系館就取名為「知武館」,襯托了高◆ 知武的份量。但在台大許多教授心目
中,高◆知武和古典音樂之間的聯結更令人難忘。高◆知武是台大交響樂團草創
階段(當時叫「台北帝國大學交響樂團」)的核心人物,並曾擔任台北帝國大學
學友會音樂部部長。在昨天揭幕的紀念館牆壁上,有關高◆知武的檔案照片有近
四成和音樂有關,其中包括他和樂團的演奏合照、他指揮及修復樂器的神情等。



 在兼顧農機專業與音樂嗜好過程中,高◆知武留下許多軼事。包括台大樂團是
台灣第一個管絃樂團,草創之初經濟拮据,高◆知武發揮他的機械專長,專門負
責修補樂器,到後來甚至可以開班授課。為了表彰他對樂團的貢獻,一九八七年
高◆知武最後一次訪台,台大樂團還由徐頌仁擔任指揮,在台北市社教館舉行一
場「歡迎高◆教授音樂會」,封他為台大交響樂團的「大家長」。而有回他返台
,到學生活動中心存放樂器和樂譜的地方察看,發現空氣潮濕,還自掏腰包買了
一台除濕機,對音樂的深情可見一斑。


 而昨天台大校長陳維昭在宣佈美育計畫時,也強調台大將秉持以往精神,推廣
美育,並希望拋磚引玉,帶動其他大專院校跟進。由台大管理學院發起的「音樂
 SHOPPING   MALL 」邀請音樂學者趙琴舉行十場講座,從十九日開始每週一中
午在台大管理學院地下一樓會議廳開講,除了校內師生外,也開放民眾旁聽。


 由管理學院發起美育講座,陳維昭覺得別有意義:「尤其管理學院教的都是財
經、工商、會計等等,往往給人銅臭味的印象。」趙琴的十場講座主題涵蓋古典
音樂欣賞入門以及音樂劇、歌劇、三大男高音甚至中國歌樂等,針對一般社會大
眾有興趣的題材。這十場講座內容也預計在中廣電腦網路中呈現。未來台大管理
學院還會策劃美術、電影等相關美育活動,同樣對外開放。而台大校方也準備在
寒假舉行一個文藝營,延續高◆知武以來跨越七十年的精緻文化播種。




星期四, 3月 09, 2017

最後之心聲:汪精衛晚年詩詞65首

最後之心聲:汪精衛晚年詩詞65首


汪兆銘先生生前有云:「生平的思想旨趣,都跟隨著時勢的變遷,陸
續發表為文字和言論,大家都可以看得到。而真正能夠代表我內心的
就是《雙照樓詩詞》。」


汪氏晚年詩詞,系錄自《雙照樓詩詞蒿》。其長公子孟晉,前數年曾
在港刊印其全稿,分貽親友。此篇所錄,凡詩詞共六十五題,內詩五
十一題,詞十四題。起自民國二十八年六月由越赴滬時《舟夜》之作
,迄於其病劇輟筆,蓋皆為汪政府時代所作也。其中詩,《六十生日
口占》以下,詞,《百子令》以下,均成於民國三十年後。言為心聲
,觀此,或足以稍覘汪氏當年之心境乎?

◎舟夜 二十八年六月


臥聽鐘聲報夜深,海天殘夢渺難尋。
柁樓欹仄風仍惡,鐙塔微茫日半陰。
良友漸隨千劫盡,神州重見百年沉!
淒然不作零丁歎,檢點生平未盡心。


◎夜泊


雨底孤篷夢乍回,蘋花香傍水田開。
浪聲恬適知風定,雲意空靈識月來。
囂蛤吠人如有恃,饕蚊繞須若無猜。
尋思物我相忘理,演雅當年費盡才。

◎不寐


憂患滔滔到枕邊,心光鐙影照難眠。
夢迴龍戰玄黃地,坐曉雞嗚風雨天。
不盡波瀾思往事,如含瓦石愧前賢。
郊原仍作青春色,耽毒山川亦可憐。


張孝達廣雅堂集金陵雜詠有云:
兵力無如劉宋強,勵精圖治是蕭梁,
緣何不享百年祚?酖毒山川是建康。
其然,豈其然乎? 


 ◎久旱既而得雨


夢迴涼意入鐙檠,向曉千家曳屐聲。
雲腳四垂天漠漠,獨看新綠雨中明。


  ◎夏夕


萬葉空靈受月光,隔林徐度水風長。
平舖一簟天階上,消受人間片晌涼。


 ◎去臘微雪後至立春七日始得大雪適又為上元後一日也,詩以紀之 
辛巳初春


立春七日雪盈途,時過猶能澤萬枯。
引領幾疑天雨粟,真心真已米如珠。
花前雁後思何限,月色鐙光景未殊。
最是老梅能耐冷,朝來添得幾分腴。


◎冰如手書陽明先生答聶文蔚書及余所作述懷詩合為長卷系之以辭因
題其後。時為中華民國三十年四月二十四日距同讀傳習錄時已三十三
年距作述懷詩 時已三十二年矣


我生失學無所能,不望為釜望為薪。
曾將炊飯作淺譬,所恨未得飽斯民。
三十三年叢患難,餘生還見滄桑換。
心似勞薪漸作灰,身如破釜仍教爨。
多君黽勉證同心,撫事傷時殆不任。
縱橫憂患今方始,敢說操危慮亦深。


 ◎冰如以盧子樞所畫長卷見贈因題其後


幼讀淵明詩,每作山林想。北江幽絕處,一舸數來往。
他年任耕稼,於此得片壤。閒來取書讀,便在羲皇上。
弱冠攖世變,此幾不敢望。崎嶇塵土中,舉步即羅網。
偶逢佳山水,耳目始一放。磋跎將六十,人事益搶攘。
登臨久已廢,歸夢余惝怳。蟄居不出戶,自詭因鞅掌。
屋樑風雨夕,白首空自仰。孟光有深意,把卷邀共賞。
青山千萬疊,茅屋著三兩。苕苕俯洲渚,翳翳傍林莽。
依依見樵跡,隱隱聽漁唱。蒼茫煙水外,天地忽開朗。
川原相秀髮,雲日同澹蕩。有如歷三峽,山盡見夷曠。
揚帆拆曲江,晚翠接朝爽。誰歟香光筆,墨意清且暢。
喚起兒時事,高詠眾山響。?手成啞然,畫餅真可餉。


◎六月十四日為方君瑛姊忌辰舟中獨坐愴然於懷並念曾仲嗚弟


又向天涯賸此身,飛來明月果何因?
孤懸破碎山河影,苦照蕭條羈旅人。
南去北來如夢夢,生離死別太頻頻。
年年此淚真無用,路遠難回墓草春。


 ◎為榆生題吳湖帆畫竹冊


颯然英氣出蕭森,尺幅中存萬里心。
供向齋頭同寶劍,聽他風雨作龍吟。


 ◎初秋偶成


玉樓銀漢兩無塵,一雨能令宇宙新。
草本漸含狄氣息,川原初拓月精神。
放懷已忘今何世,顧影方知孑此身。
愈近天升人愈寂,雞聲迢遞不嫌頻。


 ◎海上


風雨縱橫欲四更,映空初見月華明。
重懸玉宇瓊樓影,盡息金戈鐵馬聲。
險阻艱難余白髮,河清人壽望蒼生。
愁懷起落還如海,卻羨輕帆自在行。


 ◎八月二日乘飛機至廣州留七日別去飛機中作三絕句寄冰如


一鶴遙從萬里歸,劫余城郭倍依依。
煙雲休作空濛態,淚眼元知入望微。
才作孤鴻海上來,飛飛又去越王台。
山川重秀非無策,共葆丹心不使灰。
年年地北與天南,憂患人間已熟諳。
未敢相逢期一笑,且將共苦當同甘。


◎菊


菊以隱逸稱,殆未得其似。志潔而行芳,靈均差可擬。
生也不逢時,落葉滿天地。枝弱不勝花,凜凜中有恃。
繁霜作煆煉,侵曉色逾美。忍寒向西風,略見平生志。
一花經九秋,未肯便憔悴。殘英在枝頭,抱香終不墬。
寒梅初破萼,已值堅冰至。相逢應一笑,異代有同契。


 ◎豁盦出示易水送別圖中有予舊日題字並有榆生釋戡兩詞家新作把覽
之餘萬 感交集率題長句二首


酒市酣歌共慨慷,況茲揮手上河梁。懷才蓋聶身偏隱,授命於期目尚
張。
落落死生原一瞬,悠悠成敗亦何常!漸離築繼荊卿劍,博浪椎興人未
亡。

少壯今成兩鬢霜,畫圖重對益徬徨。生慚鄭國延韓命,死羨汪踦作魯
殤。
有限山河供墮甄,無多涕淚泣亡羊。相期更聚神州鐵,鑄出金城萬里
長。


◎菊花絕句


一體兼眾芳,極妍與畫態。
惟有金石心,凜凜常不改。 


◎梅花絕句


梅花有素心,雪月同一色。
照徹長夜中,遂令天下白。


◎辛巳除夕寄榆生


梅花如故人,間歲輒一來。
來時披素心,雪月同皚皚。
水仙性狷潔,亦傍南枝開。
忍寒故相待,豈意春風回。


 ◎六十生日口占


六十年無一事成,不須悲慨不須驚。
尚存一息人間世,種種還如今日生。

◎白芍藥花


薌澤丹鉛總莫加,轉於狷潔見風華。
嫌名若不嗔唐突,合上徽稱綽約花。


 ◎讀史


竊油燈鼠貪無止,飽血帷蚊眾不飛。
千古殉財如一轍,然臍還羨董公肥。

 ◎題畫 方君璧作任重致遠圖


負山於背重千鈞,足趾沾泥衣著塵。
跋涉艱難君莫歎,獨行踽踽又何人。
 
◎題畫 方君璧作黃山雲海圖


松籟蕭騷響上頭,下看人世晚悠悠。
千巖千壑如波浪,欲放乘風一葉舟。 


◎為曼昭題江天笠屐圖


笠屐脩然似放翁,江天魚鳥亦從容。
盤空黑羽頻捎月,躍水赬鱗欲化虹。
別浦燈光深樹裡,歸舟人語淡煙中。
畫圖但溯兒時樂,嗟爾披吟淚滿胸。


 ◎石頭城晚眺


廢堞荒壕落葉深,寒潮咽石響俱沈。
一聲牧笛斜陽裡,萬壑千巖盡紫金。


 ◎春暮登北極閣


近檻波光照我襟。棲霞牛首遠中尋。
湖山自郁英雄氣,原隰終興急難心。
風定落紅依故砌,雨余高綠發新林。
低徊未忍褰衣去,坐待冰蟾破夕陰。

◎方君璧妹自北戴河海濱書來雲海波蕩月狀如搖籃引申其語作為此詩



海波如搖籃,皓月如睡兒。搖籃睡更穩,偃仰隨所之。
凝碧清且柔,湛若盤中飴。微風作吹息,漾漾生銀漪。
疇昔喻素娥,有類母中慈。今也兒中孝,形影長不離。
青天靜無言,週遭如幔帷。殷勤與將護,勿遣朝寒欺。

◎壬午中秋夜作


明月有大度,於物無不容。妍丑雖萬殊,納之清光中。
江山既輝媚,塵土亦清空。花木既明瑟,灌莽亦蔥矓。
城郭千萬家,關山千萬重。縞潔揚其暉,緇磷汩其蹤。
化瑕以為瑜,無異亦無同。玉宇在人間,悠哉此一逢。
孰雲秋已半?春氣何沖融。願言生六翩,浩蕩揚仁風。 


◎秋夜即事


月輪冉冉御天風,萬瓦新霜皎皎同。
樹影滿庭人不語,秋聲只在碧空中。


◎偶成


新綠涵春雨,微寒一院生。
日光動啼鳥,清絕是初晴。


 ◎重光大使屬題三潭印月圖卷


水色澹而空,月光皎以潔。水月忽相遇,天地共澄澈。
一月落千波,千波各一月。空靈極動盪,涵泳歸靜寂。
我心亦如水,印月了無跡。願持澹泊姿,共勵貞明節。

 ◎飛機中作 時為十二月二十日月將望故云然


重雲覆海下茫茫,上是晴空色正蒼。
中有控鸞人一笑,東西日月恰相望。 


  ◎惺兒畫牽驢圖戲題其右


驢為哲學家,負重無不可。四足已蹩躠,一背仍磊砢。
怡然逢孺子,引手釋所荷。牽曳就芻秣,目動兩頤朵。
長勞得少息,此樂吾亦頗。泉聲如引睡,芳草隨所臥。


  ◎臘梅


後山詩句古今傳,我更拈花一惘然。
古色最宜邀凍石,孤標只合耦冰仙。
淡黃月色無風夜,凝碧池光欲雪天。
著此數枝更清純,不辭耐冷立階前。
                          
◎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在廣州鳴崧紀念學校植樹樹多木棉及桂仲鳴
沒於三月二十一日次高沒於八月二十二日適當兩樹花時也


兩手把樹枝,兩淚滴樹根。
故人不可見,見樹如見人。
木棉花殷紅,桂花皎以潔。
想見故人心,如火亦如雪。
花飛還復開,葉落還復生。
有如故人心,萬古常青青。
故人心何在?乃在人心裡。
相愛復相親,故人良未死。
樹人望成才,樹木望成林。
收拾舊山河,勿負故人心!
故人若歸來,臨風聞此曲。
願山益以青,願水益以綠。


◎三月二十六日別廣州飛機中作此寄恂兒


秦淮綠柳未抽芽,南海紅棉已著花。
四野春光融作水,千山朝氣蔚成霞。
老牛含笑看新犢,雛鳥多情哺倦鴉。
乍喜相逢還惜別,卻愁風雨阻行槎。


◎書所見


網密蛛肥踞畫簷,兩獒爭骨殿門前。
瓶花妥帖罏香靜,始信禪房別有天。


 ◎偶成


雨後春泥已下鋤,一庭芳穢有乘除。
罏灰爆得花生米,便與兒童說子虛。 


◎即景


月光水色化處無,月是冰心水玉壺。
化到竹林更清絕,竿竿都走碧琳腴。 


 ◎雜詩


文章有萬變,導源惟一清。
欲致雲海奇,先冰空水澄。
澼之不厭純。淬之不厭精。
未能去荒穢,安在儲菁英。
星月有昭質,蕩蕩行空青。
虛中乃翕受,冰雪發其瑩。
非儉不能仁,非廉不能明。
政事亦如此,感慨淚縱橫。

  ◎即事


風咽瓶笙茗熟初,硯池花落惜香余。
青燈不礙明蟾影,雙照樓中夜讀書。


 ◎看花絕句


冰霜禁受不相猜,笑向東風把臂來。
為使年年春似海,萬花齊落復齊開。


◎讀陶詩 


愚觀贈羊長史詩,知陶公於劉裕之收復關河,不能無拳拳之念。 然終
於廢然意沮者,以裕之所為,不過自創其子孫帝王萬世之業。充此一
念,患得患失,必無所不至。陶公胸次有伯夷之清,孟子所謂行一不
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者,其攢眉而去,亦固其所。史但稱自
以曾祖晉室宰輔云云,似未足以盡陶公。而諸家評注,惟知著眼於此
,可為一歎!裕之手翦燕秦,固快人意,然以汲汲於帝制自為之故,
功業不終,致成南北朝擾攘之局。是則全謝山之推崇宋武,亦不免有
所偏也。因作此詩。


寄奴人中龍,崛起自布衣。伯仲視劉季,功更在攘夷。
嗟哉大道隱,天下遂為私。坐令耿介士,棄之忽如遺。
錢溪始自勵,彭澤終言歸。豈為恥折腰?恥與素心違。
世無策夷吾,左衽誠可悲!若無魯仲連,何以張國維?


◎夜坐竹林中作


露葉風枝密復疏,碧琳腴映玉蟾蜍。
含光弄影知何意,伴我林間夜讀書。 


◎竹


修竹竿竿綠到根,下為流水上為雲。
茅亭更在深深處,只有書聲略可聞。


◎二十餘年前嘗自江西建昌縣驛徙步往拓林村訪四姊侵曉行夜半始達
留一日 以小舟歸沿途山水清峭意殊樂之欲作詩久未就癸未夏夕苦熱枕
上忽得之錄如左


天明下艇辭田家,雙棹紆折穿蒹葭。
忽從小?出江面,灩灩玉境開狄華。
建昌山水夙秀峭,盥沐風露逾柔嘉。
波遠白帆點初日,天空綠樹明朝霞。
澄漪絕底作碧色,俯視可辨石與沙。
雲居縹緲在天半,倒影入水清而葩。
昨宵苦熱體流汗,咽漱未畢寒齒牙。
欣然腹餒思朝食,小舟相值多魚蝦。
十錢買得徑尺鱖,和以豉汁參姜芽。
青蔬白米久已備,尚有村釀名橙花。
回頭煙樹乍明滅,柘林村與人俱遐。
卅年骨肉一相見,苦淚在眼猶麻茶。
須臾酒香飯亦熟,鷗鷺探首聲啞啞。


 ◎飛行城中偶作


蒼天近咫尺,風日清且曠。
白雲如蓮花,開滿碧海上。


◎癸未中秋作示冰如


幼時嬉戲慈親側,最愛中秋慶佳節。
遶庭拍手唱新詞,大餅團團似明月。
今年兩遂含飴願,對月開樽翁六一。
坐聞咿啞為忻然,卻憶兒時淚橫臆。
月兮月兮!
我生與爾長相從,有影必共光必同。
周旋朔漠千堆雪,流轉南溟萬里風。
悲歡離合無重數,喜爾清光總如故。
屹然照此白髮翁,鐵骨冰心不相忤。
芙蓉花影今宵多,依然壁上蔓籐蘿。
不辭痛飲醉顏酡,卻顧恐被孟光訶。


 ◎即事


日光狂烈水風涼,水畔山頭百仞強。
度壑穿林無限好,萬松香會萬荷香。


 ◎飛機中作


拂耳飛星若有聲,俛看足底月華生。
山林城廓濛濛地,惟有長川一道明。 


◎郊行即事


平原芳草綠初酣,馬足踟躕未忍探。
最是日明風又靜。楟花如雪燭天南。


◎憶舊遊 落葉


歎護林心事。付與東流。一往淒清。無限留連意。奈驚飆不管。催化
青萍。已分去潮俱渺。回汐又重經。有出水根寒。拏空枝老。同訴諷
零。


天心正搖落。算菊芳蘭秀。不是春榮。槭槭蕭蕭裡。要滄桑換了。秋
始無聲。伴得落紅歸去。流水有餘馨。盡歲暮天寒。冰霜追逐千萬程



 ◎金縷曲


綠遍池塘草。更連宵。淒其風雨。萬紅都渺。寡婦孤兒無窮淚。 算有
青山知道。早染出龍眠畫蒿。一片春波流日影。適長橋又把平堤繞。
看新塚。添多少。


故人落落心相照。歎而今。生離死別。總尋常了。馬革裹屍仍未返。
空向墓門憑弔。只破碎山河難料。我亦瘡痍今滿體。忍須臾一見欃槍
掃。逢地下。兩含笑。


◎虞美人


空梁曾是營巢處。零落年時侶。天南地北幾經過。到眼殘山賸水已無
多。
夜深案牘明鐙火。閣筆淒然我。故人熱血不空流。挽作天河一為洗神
州。


 ◎滿江紅


驀地西風。吹起我亂愁千疊。空凝望。故人已矣。青燐碧血。魂夢不
堪關塞闊。瘡痍漸覺乾坤窄。便劫灰冷盡千年。情猶熱。


煙斂處,鐘山赤。雨過後。泰淮碧。似哀江南賦。淚痕重濕。邦殄更
無身可贖。 時危未許心能白。但一成一旅起從頭。無遺力。


 ◎滿江紅 庚辰中秋


一點冰蟾。便做出十分秋色。光滿處。家家愁冪。一時都揭。世上難
逢乾淨土。天心終見重輪月。歎桑田滄亦何常。圓遠缺。


雁陣杳。蛩聲咽。天寥闊。人蕭瑟。賸無邊衰草。苦縈戰骨。挹取九
霄風露冷。滌來萬里關河潔。看分光流影入疏巢。烏頭白。


◎虞美人 庚辰重陽前三日方君璧妹在南京書肆中得滿城風雨近重陽
圖蓋前歲旅居漢皋時懸之齋壁者為題二詞於其右


週遭風兩城如斗。悽愴江潭柳。昔時曾此見依依。爭遺如今憔悴不成
絲。等閒歷了滄桑劫。楓葉明於血。卻憐畫筆太纏綿。妝點山容水色
似當年。


秋來彫盡青山色,我亦添頭白。獨行踽踽已堪悲。況是天荊地棘欲何
歸。閉門不作登高計。也攬茱萸涕。誰雲壯士不生還。看取築聲椎影
滿人間。


 ◎浣溪沙 廣州家園中作


英短岧岧俛畫闌。觀音竹映小盆山。餘生還得故園看。
橄欖青於饑者面。木棉紅似戰時瘢。尚存一息未應閒。 


 ◎邁陂塘 二十九年十一月一日晚飯時家人忽以杯酒相屬問之始知為
五年前余為賊所斫不死而設也因賦此詞


歎等閒。春秋換了。鐙前雙鬢非故。艱難留得餘生在。才識餘生更苦
。休重溯。算刻骨傷痕。未是傷心處。酒闌爾汝。問搔首長吁。支頤
默坐。家國竟何補。


鴻飛意。豈有金丸能懼。翛翛猶賸毛羽。誓窮心力回天地。未覺道途
修阻。君試數。有多少故人。血作江流去。中庭踽踽。聽殘葉枝頭。
霜風獨戰。猶似喚邪許。


 ◎木蘭花慢 某君有輟絃之戚賦某詞見示依調慰之


人生何所似。似渴驥。湧奔泉。歎一曲清泓。無窮況味。甘苦鹹酸。
幾番。醉醒未了。早滔滔哀樂迫中年。俠骨英雄結納。情場兒女纏綿



蕭然。落日照烽煙。夜枕綠沈眠。又孤夢初回。淋鈴悽韻。和入驚絃
。鐙前。尚留倩影。對丹心華發耿相憐。離合從來一瞬。至情無間人
天。


 ◎金縷曲 三十年六月二十三日餘晤宮崎夫人於日本東京,承以民報
時代照片見貽,蓋丙午之秋革命軍在萍鄉醴陵失敗後,余將偕黃克強
赴廣州謀再舉,行前一日在民報社庭園內所攝,克強倚樹而坐,宮崎
夫人之姊氏立於其左,余立於其後,在余之右者為林時塽,再右為魯
易,為章太炎,為何天炯,凡七人,今存者余一人而已,把覽之餘,
萬感交集,為題金縷曲一闕,護林殘葉辭枝時塽詩句斷指謂克強也


小聚秋聲裡。近黃昏籬花搖暝。庭柯彫翠。殘葉辭枝良未忍。耿耿護
林心事。正嗚咽風蕭易水。三十六年真電掣。賸畫圖相對渾如寐。誰
與攬。澄清轡。
故人各了平生志。早一壞黃花岳麓。心魂相倚。為問當時存者幾。落
落一人而已。又華發星星如此。賸水殘山嗟滿目。便相逢勿下新亭淚
,為投筆。歌斷指。


 ◎水調歌頭 辛巳中秋寄冰如


一片舊時月。流影入中庭。問天於世何意。歲歲眼常青。天上瓊樓皎
潔。人世金甌殘缺。兩兩苦相形。拂衣捨之去。欹枕聽長更。


飫孤光。似冰雪。夜冷冷。銀河清淺。怎載得如許飄萍。鴻雁北來還
去。鳥鵲南飛又止。無處不零丁。何辭千里遠。共此一窗明。 


 ◎百子令 連日熱甚夜不成寐既望月出布簟階上臥觀久之遂得酣睡至
於天明賦此為謝


悶沈沈地。忽飛來明月。萬花齊醒。香氣因風應百和。瑟瑟動搖清影
。歷亂茅茨。尋常草樹。也入空靈境。四周寂寂。浩歌宜在松頂。


堪笑玉潔垣娥。獨清未辦。其眾生同病。賴有一丸靈藥在。化作冷波
千頃。蜀犬牧聲。吳牛止喘。美睡從吾領。夢迴蛙鼓。廣寒仙藥同聽
。 


 ◎朝中措 重九日登北極閣讀元遺山詞至故國江山如畫醉來忘卻興亡
悲不絕於心亦作一首


城樓百尺倚空蒼。雁背正低翔。滿地蕭蕭落葉。黃花留住斜陽。
闌干拍遍。心頭塊壘。眼底風光。為問青山綠水。能禁幾度興亡。


星期日, 3月 05, 2017

談驚蟄這個節氣

談驚蟄這個節氣 容乃公說易

3月5日是華人傳統節氣的「驚蟄」,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
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
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
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春分:初候,玄鳥至;(燕來也。)二候,雷乃發聲;(雷者陽之聲
,陽在陰內不得出,故奮激而為雷。)三候,始電。(電者陽之光,
陽氣微則光不見,陽盛欲達而抑於陰,其光乃發,故雲始電。)

中國傳統曆法是將全年分為四季二十四節氣,四季就是春、夏、秋、冬,節氣則
是立春、清明、立秋、冬至等,驚蟄是春季的節氣之一,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一般在陽曆3月5、6或7日。按字面解釋,「蟄」指冬眠,「驚蟄」是指蟄伏在泥
土中的生物開始出土活動。

驚蟄在每年的卯月.卯在易經是震卦.震為雷.在十二地支的寅卯都和白虎有關.
生物一出土,便開始覓食。按傳說,凶神之一的白虎(俗稱虎爺)也在這時
出來找吃的。在古老的農業社會裡,老虎為患是常有的事,為求平安,人們便在
驚蟄那天祭白虎,這是驚蟄祭白虎的由來。


驚蟄,是 24 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 3 月 5 日或 6 日,太陽
到達黃經 345 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
,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
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
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
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因為卯月和虎有關. 所以在這個節氣人們祭白虎, 不過同時也不忘「
打小人」.小人就是害蟲.任何真的和虛的害蟲都是小人.

除了祭白虎,人們可以在驚蟄這天也有「打小人」。打小人者相信,
驚蟄一到,不僅害蟲全部出動,連小人也開始出來活動。而他們相信
,到廟裡打過小人後,就可以把引起病痛或糾紛的惡鬼統統趕走,在
新的一年裡便可以順順利利,不受小人的糾纏了。

打小心的方法:可以做一個紙人,用拖鞋用力往地上的紙人拍打,
打完後還在紙人身上踩上幾腳。以往有人在紙人身上扎針或唸咒

除了虎爺紙,還有豬油和鴨蛋,也有芝麻、綠豆和茶葉。過去人們祭
過白虎,打過小人後,還要撒芝麻、綠豆和茶葉,表示把四方小人驅
走。


易經有很多和這個節氣有關.

易經有個坎卦其意義是險難重重。
《易‧坎》:「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於坎窞,勿用。」

不過坎坎也有別的意思. 漢朝揚雄《太玄‧窮》:「羹無糝,其腹坎
坎,不失其範。」說的是喜悅。南朝梁簡文帝《馬寶頌》:「含生欣
欣,若耘耰之逢夏雨;懷情坎坎,譬草木之值春風。」. 詩經坎坎伐
輻兮。坎坎伐輪兮。是一種聲音. 《詩‧魏風‧伐檀》:「坎坎伐檀
兮,寘之河之干兮。」宋王安石《酬沖卿月晦夜有感》詩:「蕭蕭暗塵定,坎坎寒更發。」明杜濬《初聞燈船鼓吹歌》:「急攢冷點槌猶澀,春雷坎坎初驚蟄
。」 清 沉濤 《瑟榭叢談》捲上:「鼓聲坎坎冰天裂,艷妝正蹋山頭
雪。」這種聲音可能說的就是驚蟄的雷聲.



    在不少節日忌諱吃梨,比如中秋節、除夕晚上是不擺梨的,忌諱「離」字。
不過,驚蟄節氣吃梨,寓意跟害蟲分離,也在氣候多變的春日,讓疾病離身體遠
一點。

驚蟄這天若沒有雷聲.代表這一年會不平安.收成不好.

「驚蟄聞雷,米麵如泥;驚蟄未蟄,人吃狗食。 」這句農諺,古代農民認
為驚蟄這一天,有無雷聲用來預測這一年收成的好壞,極為靈驗。 如果這
一天春雷響了, 米麵如泥,表示大有之年,如果沒有雷聲,那麼就要人吃
狗食,表示是饑饉之歲。 現代的農人仍是同樣相信,驚蟄這一天的雷聲,
是他們一年勞苦的代價,如果沒有聽到雷聲就感到大失所望。

「未到驚蟄雷先叫,四十九日暗天門。 」這是說時序未到驚蟄節氣,雷聲
先響了,必定連綿下雨,甚至四十九天看不見太陽出來。 還有一句俚語只
說「四十九日烏」,用意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