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2月 31, 2024

說北齊 7


說北齊 7 容乃公

北齊人是中國戲祖宗 

王國維認為,北齊的《代面》、《踏搖娘》等戲,應是中國戲劇的起源,「後世 戲劇之源,實自此始」。因為「此二者皆有歌有舞,以演一事;而前此雖有歌舞 ,未用之以演故事;雖演故事,未嘗合以歌舞:不可謂非優戲之創例也」。

第一,按照《教坊記》的記載,北齊時的《踏謠娘》, 男 主角不知其名,而號郎中;女主角則為男扮。 且非常重視歌唱的表演,從 「相和歌」相沿而來,產生了「疊」的概念。 (有關「相和歌」,可以參 考楊蔭瀏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這與《樂府雜錄》中的記載,不僅 國家不同、男主角的名不同、號不同,就連表演的重心, 也從歌唱轉而為 舞蹈。可見《踏謠娘》在北齊與後周都極受歡迎。

北齊有人姓蘇, 齁(缺字,右從「包」,讀作「報」,也就是酒糟鼻的意 思。「齁」音吼,陽平,氣喘噓噓之意。 )鼻,實不仕,而自號郎中。嗜 飲酗酒,每醉,輒毆其妻,妻銜悲訴於鄰里。 時人弄之:丈夫著婦人衣, 徐步入場行歌。 每一疊,旁人齊聲和之云:「踏謠和來,踏謠娘苦,和來 。 」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謠;以其稱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則作毆 鬥之狀,以為笑樂。 今則婦人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 調弄又加「典庫」,全失舊旨。 或呼為「談容娘」,又非。(唐‧崔令欽 《教坊記》) 後周士人蘇葩,嗜酒落魄,自號中郎。每有歌場,輒入獨舞 。今為戲者,著緋戴帽面正赤。蓋狀其醉也。 即有《踏搖娘》。案:《御 覽》五百七十三引云:「踏謠娘者,生於隋末,夫河內人。 醜貌而好酒, 嘗自號郎中,醉歸必毆其妻。 妻色美,善歌,乃自歌為怨苦之詞。河朔演 其曲而被之管絃,因嘉其夫妻之容。 妻悲訴,每搖其身,故號踏搖娘。近 代優人頗改其制度,非舊制也。 」疑此有脫簡。(唐‧段安節《樂府雜錄 》) 除此之外,《舊唐書‧音樂志》〈郭山惲傳〉、《全唐書》常非月〈 詠談容娘〉等篇章,均可見到相關的記載。 在這幾條資料之中,有些值得 我們注意的事:

第二, 初唐或至盛唐之際,有《談容娘》的演出,顯然本源於《踏謠娘》 ,而之所以稱《談容娘》,或為音近訛變。 至於《談容娘》的內容,在人 物上多了一個「典庫」, 男主角名為「阿叔子」(可能是個渾號,據說有 登徒子的含意)。 在情節上,因為「典庫」的加入,可能增加了一場。或 許是「阿叔子」搶了踏謠娘的珠寶首飾,拿去典當; 也可能是踏謠娘拿了 珠寶首飾去典當,好換錢買米。顯然情節及人物的衝突性大增。

第三,有關《踏謠娘》的名稱,「謠」也有作「搖」的。 「謠」與「搖」 同音,發生訛變是極為可能的。 至於孰是孰非,論者頗多。但「踏」指舞 蹈,「謠」則指歌唱,以歌舞演故事,自是小戲無疑; 「搖」意謂踏謠娘 在演出時搖頓身子, 指的也是舞蹈動作,則歌的部份未見諸標題,不甚妥 當。以「合歌舞以代言演故事」的定義來看,當以「謠」為是。

第四, 就小戲的發展來說,《詩經》與《九歌》皆是以歌舞為基礎而形成 (《詩經》為民間歌舞,《九歌》為祭祀歌舞); 《東海黃公》則是以表 演雜技為基礎而形成; 至於《踏謠娘》,已經融合了《詩經》、《九歌》 與《東海黃公》的特色, 也就是說:《踏謠娘》的基本架構為歌舞與雜技 。 歌舞的部份包括了踏謠娘的訴苦,及圍觀群眾(類似希臘悲劇的歌隊) 的幫腔;雜技則產生於夫妻鬥毆的角觝風格。

第五《代面》

除了《踏謠娘》外, 魏晉南北朝還有一種故事性歌舞,叫做《蘭陵王入陣 曲》,也發源於北齊。 北齊蘭陵王長恭,勇猛善戰,卻面貌清秀,因此製 作了一幅猙獰的面具,每次上陣時,就把面具戴上。 至於為什麼北齊人會 邊製《蘭陵王入陣曲》呢? 請看《舊唐書‧音樂志》、《樂府雜錄》與《 教坊記》的記載:

代面出於北齊。 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 師機金庸城下,勇冠三軍。 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揮擊刺之容,謂之 《蘭陵王入陣曲》(《舊唐書‧音樂志》) 戲有代面,出自北齊。神武弟 有膽勇,善戰鬥。 以其顏貌無威,每入陣即著假面,後乃百戰百勝。戲者 衣紫腰金執鞭也。(《樂府雜錄》 大面出於北齊。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 貌似婦人, 自嫌不足以威敵,乃刻為假面,臨陣著之,因為此戲以入歌曲 。(《教坊記》) 代面即是大面,有歌有舞,有故事扮演,也有角觝競技 的餘風,只是未知是否有代言體。 所以只能稱之為「故事性歌舞」,不能 逕呼為小戲。 然而它對後世戲曲的影響,仍不可忽視。後世戲曲腳色中的 「大面」、臉譜,或即本於此。 ↓

在邙山之戰時,北齊武士們持假面歌舞慶祝勝利,誕生了廣為流傳的《蘭陵王入 陣曲》。後該曲定格為著假面指揮擊刺的男子獨舞。曲調悲壯渾厚,氣勢不凡, 古樸悠揚,描寫了當時的壯烈場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誕生後,在民間流傳很快,隋朝時期,被正式列入宮庭舞曲。中唐時期唐玄 宗李隆基定其為「非正聲」,下詔禁演。後漸漸褪去武曲本色,演變為「軟舞」 。南宋時期又演變為樂府曲牌名,稱之《蘭陵王慢》

《蘭陵王入陣曲》最後在中國失傳,而傳到日本.

按王灼《碧雞漫志》說法,已經「殊非舊曲」了。以後,該曲在中國漸漸失傳。 幸運的是,唐時傳入日本的《蘭陵王入陣曲》保留了幾份真實面貌。日本古代五 月五日的賽馬節會、七月七日的相撲節會、射箭大賽等慶祝勝利時,都要反覆演 奏此曲。直到現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舉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樂 舞表演時,《蘭陵王入陣曲》仍作為第一個獨舞表演節目。日本人將其視為正統 的雅樂,格外珍視,對其保留和傳承有著一套十分嚴格的「襲名」與「秘傳」制 度,使得我們有幸在千年之後,還能欣賞到原汁原味、壯懷激烈的蘭陵舞曲。


編織人的生涯

編織人的生涯談中國文化 容乃公

我有一個好朋友是美國著名漢學家, 名叫 Richard Smith 司馬富. 他曾為我命理著作『談天說命』作序. 司馬富曾說過我有通天本事, 把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放在同一個題目, 說我是 weaver-- 編織人 .

我以為這是我一生可以得到最大的美譽, 因為以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 這是中國人思考最重要的能力, 即把不相關的事看成相關, 可說是 通天人的能力. 我有一次回報他說他在美國學術界推廣易經和中國文 化, 他展現的也有很奇特的經驗和視野 -- 在他出版過非常廣泛的研 究範圍 -- 他專攻清史, 但寫的論文郤包括了中國文化比較冷門的主 題 -- 天文地理曆法地理學人文軍事. 從他的興趣, 也可以看出這個 人也有他用來稱贊我的本事 -- 他也是個編織人.

我曾一度對上海的風水有興趣. 有一位上海人名叫沈竹礽, 把中國玄 空學用實際經驗寫了多本書. 清未的上海各地屋形, 地理, 名宅風水 用玄空卦理分析 --. 有如一部上海旅遊導覽.多年前, 在上海還沒有 路燈時, 中國尚未開放, 我和家人抱著探險心情去了大陸, 在上海時 手中持有一些沈竹礽風水筆記, 盼可以案圖索驥. 不過, 當時己面目 全無法辦認了.

沈竹礽(1849年-1906年),原名沈紹勳,字竹礽,清浙江錢塘人, 生於道光廿九年六月,卒於光緒三十二年六月。清時著名的風水師、 堪輿學家,為玄空風水學的重要人物。沈氏窮一生精力,將歷來視之 若秘之玄空風水學苦心研究,更不吝傳授與後人,可以說是對近代風 水學研究者影響至大的人物之一。

沈竹礽十三歲時,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軍隊攻陷了杭州,沈竹礽家人殺 害,全家七口慘遭殺害,沈氏母親投井而死,沈竹礽被虜去。次年, 英國政府協助清政府平亂,派華爾將軍平定杭州,救出了沈竹礽。自 此,沈竹礽便追隨華爾將軍,兩者關係甚好,結義為父子。。次年, 洋將華爾助清政府剿匪,於松江延喜濱救出沈氏。華爾其後收沈氏為 養子,又請老師教授沈氏中西之學,並將沈氏編入童子軍,沈氏亦隨 華爾進出沙場。再次年,華爾不幸於戰事中身亡。後沈氏為另一英將 戈登招入幕,協助翻譯事務及練兵。有次,沈氏上書李鴻章,建議開 鑿由牛莊至西伯利亞運河,以加強防務及交通須要,但遭拒絕,沈氏 因而棄軍從商。

沈氏自小對風水學已有強烈興趣,父親雖早逝,但沈氏也經常想找一 個可供先父安息的吉地,故此便博覽群書,又考察不同的墓穴。沈氏 初習三合派風水,後屢經親自驗証,知道此派風水有不少謬誤不足之 處。其後發覺有玄空學風水,屢有徵驗,故此便全心投入研究。

1875 年,二十六歲的沈竹礽與姻親胡伯安到無錫,拜訪著名玄空風 水大師章仲山之後人,可惜數月來,也未能探得其玄奧。沈氏後以重 金要求借章仲山之宅斷觀看一晚。二人遂花上一整夜,將整部宅斷抄 寫下來。然而,沈氏仍得花上多年時間,方瞭解此中真諦。至此,沈 氏方可解通由楊筠松至蔣大鴻、章仲山一脈之玄空風水學,並著手重 新補入註釋,玄空風水學的神秘之門方被真正打開。

沈氏歿後,長子沈祖綿與其他跟隨沈氏的門人將沈氏生前留下來的手 稿,結集輯錄成「沈氏玄空學」。此書亦成為玄空風水學研究者必讀 之書籍。《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生平著作甚富,因其隨華爾 戰後,以所閱歷著《泰西操法》、《地雷圖說》,除此之外,尚有《 周易易解》、《周易示兒錄》、《周易說餘》等著作傳世。

司馬富在哈佛跟過漢學泰斗費正清入門漢學. 他博士論文寫的是 沈竹礽的繼父華爾將軍: 《僱傭兵與清朝官員:19 世紀中國之常勝軍》(論文),紐 約:KTO 出版社,1978 年。

雖然他的涉略會無意將他的學問帶到中國國學中比較冷僻的題目,即 命理風水,但他會從華爾將軍的生平寫到了後來專談算命的專題, 我以為其中有特殊因緣.

多年前, 他寫了一本專談算命的書, 作為美國南方哈佛萊士大學漢學 中心主持人, 他的書多少會對中國五四運動後, 對中國人最重要的天 人學問有駁正的作用.

司馬富:《算命先生和哲學家:中國傳統社會的占卜》 (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和英國牛津:Westview 出版社,1991年。1993 年平裝本添加新的序言。

有中文和韓語譯本。Smith, Richard J. Fortune-tellers And Philosophers: Divin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Boulder, Colorado and Oxford, England: Westview Press, 1991); Society slightly revised paperback edition with a new preface issued in 1993.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and Korean.

在四五運動之前, 中國讀書人好像沒有人不相信算命的. 清朝的- 雍正乾隆甚至將八字拿來當選擇看人的依據.( 另一位好友美國漢學 家艾爾曼曾專心研究清朝科舉非重要的登科錄, 這題目更觸及迷信與 科舉一物兩面的文化, 這是另一個更值得探討的題目 ). 我在台灣曾 託一家出版社把古今圖書集作藝術典印行專集出版來幫助學者對中國 古代藝術的認識.

傳統中國文化說的藝術就命理風水, 而不是現今西方的 art( 主要為 繪畫 )的同意語, 其中相差不可以道理計.

作為一個思想者,我希望我們人文教育要加探這方面的培養.

中國人的思考是編織人的思考.

司馬富:《中華帝國的野蠻官員:華爾、戈登與太平天國起義》,博 士畢業論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戴維斯:加州大學出版社,1972年。 Smith, Richard J. Thesis ( Ph.D)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Barbarian Officers of Imperial China: Ward, Gordon and the Taiping Rebellion.( Davis: University of Canifornia Press, 1972)

Book. Book Title: Fortune-Tellers and Philosophers: Divin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Author(s):, Smith, Richard J. Religion(s):

從皇帝演戲談到中華文化復興

從皇帝演戲談到中華文化復興 容乃公

說起骨子老戲, 能稱得瀟洒的唱段依我看, 要數馬連良的甘露寺的勸千歲和 孟小冬的《珠簾寨》的西皮導板太保傳令.

孟小冬自從嫁給杜月笙即「封麥」, 息影, 不過曾教過我京劇的李炳莘老師 有一年給我一個影像帶, 是她在台灣堂會演了《珠簾寨》, 因為可能是偷錄, 遠 鏡頭看不太清楚, 只是唱腔郤是地道孟余派太保傳令的腔. 李炳莘曾受業孟小冬 唯一入室第子錢培榮門下, 算是余派第四代傳人. 有一年, 李老師要收我為徒, 說要我去北京跟錢培榮叩頭, 好做余派五代傳人準備. 當時我以為這是妄想, 不 小心被雷劈. 其實我很清楚, 學戲對老天爺賞飯的人常會像入余門不得己最後差 點餓死路旁的楊派老生楊寶森, 或某些名票為了出台而傾家蕩產. 至于老天不賞 飯的普通人可能結果被天打雷劈 -- 能不避行嗎.

乃公一生以為人都得有嗜好, 唯不能玩戲. 古時皇帝因為戲迷而亡國多得是 . 《珠簾寨》就是說這個警戒.

《珠簾寨》,或稱《竹簾寨》,是京劇傳統劇目,取材於雜劇《紫泥宣》和 《殘唐五代史演義》。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唐僖宗逃至美良川,派程敬思到沙陀李克用處搬兵。 李克用記恨曾因失手打死國舅段文楚而受謫貶,不肯發兵。程敬思與李克用的大 太保李嗣源(唐明宗)商議,知道李克用懼內,遂程去求李的兩位夫人劉銀屏、 曹玉娥(貞簡皇后)。二位夫人掛帥,傳令發兵,反將李克用點為前戰先行官, 又故意提早點卯,使李克用誤卯,當場幾欲正法,以羞抑之。經眾人求情,曹玉 娥讓李克用把守後軍,命大太保李嗣源為先行官。兵行至珠簾寨,遇到周德威擋 路,李嗣源戰不過周德威,曹玉娥激李克用出戰,李克用與其比試,不分勝負, 又比試箭法,李箭射雙鵰,周心服歸降,成為李克用的第十二太保。

《珠簾寨》就說這一段歷史.

十三太保曾在台灣黑幫出名, 所以台灣不良少年有太保之稱. 這個稱號最早 就是《珠簾寨》這出名劇而來.

這十三太保其實是五代史佔領中國河北地區的家族.

歷史上號稱十三太保的團體不在少數,而李克用帳下的十三太保名聲最為顯 赫。李克用是唐末沙陀族著名將領,他的親兒子、義子和部將十三人組成的十三 太保 -- 這十三太保是大太保李嗣源:李嗣源的父親是李克用的部將,他從小吃 住在軍營,曾在戰場上救下李克用,被收為義子。李克用死後,李存勖滅掉後梁 建立後唐。後李存勖被殺,李嗣源即位。李嗣源雖然體恤民情,但理政不當,用 人不明,導致朝廷一片混亂,最後次子李從榮叛亂,李嗣源在病中驚聞,飲恨龍 歸。

十三太保中,李存勖是李克用唯一的親生骨肉,他善於騎射,膽略過人,率 領大軍鏟除後梁,登基為帝。李存勖懂得打下江山,卻不懂守住江山,當上皇帝 後變得昏聵無能,一時天下鼎沸,近臣郭從謙起兵逆反,李存勖在亂戰中被射死 。

這十三太保其實是五代史佔領中國河北地區的家族. 他們都是沙陀人 -- 中 國後代對唐王引到中國中亞民族 (可能包括車臣人 )祖先在中國將近百年的影響 少有該有的民族記憶. 後來歐陽修修五代史, 郤以一篇被收在《五代史伶官傳序 》而出名.

這文章說的是因為愛演戲而亡國的十三太保李存勖. 宋朝歐陽修總結的那樣:「『君以此始,必以此終。』莊宗好伶,而弒於門高, 焚以樂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以上均《新五代史》)李存勖就是 後唐莊宗(885 年 12 月 2 日~ 926 年 5 月 15 日), (一作李存勖,小名亞子、亞次。出生於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沙陀族。唐 末五代軍事家,後唐王朝開國皇帝。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曉音律,習《春秋 》,通大義,善騎射。

唐朝末年,黃巢佔據長安,唐僖宗出奔美良川,派欽差大臣程敬思至沙陀國 求救。沙陀國王李克用與唐僖宗曾有段不愉快,李克用差點被僖宗斬首,好在程 敬思說情,李克用才獲赦免。此事造成李克用的心結,所以他對救唐王這件事, 顯不出熱衷。

珠簾寨,傳為五代唐明宗李嗣源駐蹕之處,李嗣源為李克用長子(大太保) 。沙陀人滅黃巢,接著滅朱溫,五代唐、晉、漢都是沙陀人當的皇帝.

唐朝未年很像當今的俄羅斯普丁. 他們用了很多中亞少數民族, 比如車臣, 齊而吉斯, 烏之別克人當佣兵. 李克用家是西突厥出身的沙陀人. 他們漢化但仍 保存原來胡人習俗. 我們讀五代隋唐必須要有一個觀念, 這些京劇珠簾寨人物, 包括十三太保, 和我們戲台看到余派張克 " 邊式 "(stylish) 的李克用不同. 他們是沙陀人, 沙陀人長相魁梧,高鼻深目虯髯,不同於漢人,也不不與突厥人 屬於同等種族,鮮有其沙陀本身族群特色,或許可以說沙陀民族更具有和親善良 的本質,因為自沙陀人東遷進大唐後,沙陀人有了自己的政治特權並以代北 (河 北 )為基地成就其大業,以他們的大度和寬容吸收了許多當地少數民族部落,與 吐渾、突厥、回鶻、達韃、契苾、奚等民族融合在一起,立族為「代北集團」。 因此,使得沙陀人的基本力量更得以發展狀大。

最近台灣國光劇團有一部新作《優伶天子》劇描寫唐朝末年十三太保李存孝 遭義父李克用五馬分屍,李克用兒子李存勗於幼時因為目睹大受驚嚇,以為是戲 ,自此愛上看戲,後來登基為君,更縱情戲曲,甚至寵幸伶人,結果唱戲三年亡 國。

其實乃公考証後唐李存勖少時在宮中受到父親影響而迷上戲曲. 那時胡人剛 到中國, 為了治權殘暴打殺沒有例外. 但他們對戲曲有特別喜愛. 當時伶人地位 很高 , 如歐陽修說的. 我們可以說這些沙陀人把西方文化帶到原來相當死版的 漢人生活區, 這是無法否認的. 台灣國光劇團《優伶天子》用錯亂手法把政治寫 入藝術 , 我很不以為然.

不要說戲劇介人士, 即令目前在朝主政高談中華文化者," 提及當年 " 《珠 簾寨》時沙陀人文明, 我們教後代人對胡人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是否有公平的介紹 ?也許中國在搞一帶一路時, 那天讓中亞那些突厥後人來北京學京劇, 用他們的 音樂戲曲重編一套自己唱的《珠簾寨》讓我們學子們重新看到當年沙陀人教中國 人演戲的歷史.那才可以真的搞中華文化復興 .

星期六, 12月 14, 2024

臨」「摹」「仿」都是偷

「臨」「摹」「仿」都是偷 容乃公

說到抄襲, 書畫要比音樂和文字更容易, 也更會出造假的問題. 李白詩得再 好, 沒聽說他拿詩賣錢 -- 最多騙吃騙喝, 但一幅字畫動則千萬, 所以書畫界騙 子要比別的行業多 . 問題在, 中國藝術尚古, 而追求典型是中西藝術的風行, 簡言之, 那個藝術家 不抄, 他學不了功夫, 不騙, 他無法養活自己.

而傳統中國藝術家為了製造出精確的臨仿品,使用了幾種方法,指出「摹」 最易得形似。有三種方法:先勾後填;不勾逕自影寫,勾摹兼臨寫,「摹」是要 當場對應藝術原本,同時同地,並且有種名為硬黃的紙,可以覆蓋在原作之上, 作精確的複製。相較於「臨」,「摹」肯定更能完整的複製原藝術品。

南齊謝赫(約活動於六世紀中葉)《古畫品錄》

一、氣韻,生動是也;

二、骨法,用筆是也;

三、應物,象形是也;

四、隨類,賦彩是也;

五、經營,位置是也;

六、傳移,模寫是也。

六法當中的「傳移模寫」,是一項作為品評繪畫的基本法則,自古以來「傳 移模寫」即是中國傳統畫家進行繪畫訓練的基本功夫和手段,其目的除了透過前 代大師流傳下來的畫蹟當作範本進行學習之外,同時模寫也是在印刷術或是機械 複製技術出現之前,繪畫作品傳播的主要途徑。因此在學習繪畫過程當中,「臨 」與「仿」是一種重要的訓練手段。傳統藝術家在學習歷程中面對古代原作,徒 手臨仿它的形貌,這方法可以使眼和手得到鍛鍊。

臨,是參考原作品的筆法、構圖、款式諸項追求其筆墨韻致,相較於摹寫, 「臨」較易追求氣韻生動,而容易失其形貌。古代的臨寫有兩種方法,半摹半臨 和完全對著原作,在紙上直接臨寫。除此之外還有背臨,不對照母本單憑印象描 繪出複本。

另一類繪製手段稱之為「仿」,仿作可能沒有藍本,藝術家或臨仿者憑自己 的想像,仿學某人筆法結構,自由寫作而成,大都是因為缺乏古本臨摹,就不得 不這樣作,當然容易露出藝術家的本相來,或與時代風格不相符合。但因為更為 自然活潑,也有容易欺人的一面,其中也還有藝術家掠取原作大意,不予照臨, 亦可為之仿。這種仿作可看成一種內在的模仿,南朝宋宗炳 (375-443) 在《畫 山水序》中提到夫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不亦幾 乎宗炳把山水畫提升至可觀道的境界,觀畫跟飽讀聖賢書一樣,都是一種「求道 」的歷程。藝術最不容易抄的, 或許不是 style, 而是 spirit. 或許, 現代人 要仿古, 最好連古人生活方式也全面照做, 這對現代學生除了當道士, 否則也無 法寫出黃公望《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和子明卷.

明末董其昌 (1555-1636) 提倡仿古,當時在新儒家心學的影響下,前七子 之首李夢陽 (1475-1540) 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把模仿古人視為繼承與演 變的主要途徑。董其昌的「仿古」,旨在透過擬古的過程去瞭解古代大師們的精 神,而創造出質樸有趣味的作品,由上所述,在求「道」的過程中,臨摹古代作 品也是必備的過程。一個書畫家經過臨摹一位大師的專門訓練之後,他就可以徒 手表現出大師的風格,而他們所留下的藝術作品,無論本意為何,這些透過技法 與境界追尋下的產物,即是一種臨仿品。

臨,摹, 仿三者, 以臨最不好搞. 現代可以用科技, 三 D, 投, 射, 去復制 完全的副本, 幾可亂真. 在造假這方面, 太像反而不能成為賣錢的強項. 至于仿 , 現代學生生活己無法仿古, 也不會被重視. 我聽說張大千要個本事, 可以把一 幅畫背下來, 這和廣陵散當年不用譜即刻記下全曲而傳世的神相同. 現代藝術系 學生要造假, 可能要先背下上千幅古畫. 我若是藝術系主任, 會要求學生, 當場 畫出指定的作品, 而且要寫得幾可亂真才算數.

說起臨, 孔子在易經最就教我們如何去造假. 易經臨卦, 有觀臨, 至臨, 咸 臨, 敦臨, 甘臨, 知臨等等. 這個卦搞通了, 要去中央美術學院報名. 那兒的師 長們若忙著去對付學生做假, 可能不能從成品去看, 因為若太假, 作者即無心也 不可能誆人, 因為沒意思.若學生臨的本事多,沒本事的,也看不出來.

星期三, 12月 11, 2024

容乃公說北齊5--中國LGBTQ的先驅

容乃公說北齊5--中國LGBTQ的先驅



LGBTQ 是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和酷兒現在折騰美國關于 男女性自由的 LGBTQ 早在南北朝時己經稀鬆平常, 存在, 被接受, 而且是併存 在帝王高官和低下平民, 成為風俗.


1.樂戶是LGBTQ的先驅


  隋文帝統一全國後,北齊、北周和南朝梁、陳的樂工都為隋所有。開皇 初年,文帝將他們遣放為百姓。隋煬帝即位後,矜奢好樂,御史大夫裴蘊「揣知 帝意,奏括天下周、齊、梁、陳樂家子弟,皆為樂戶。……是後,異技淫聲,鹹 萃樂府,皆置博士弟子,遞相教傳,增益樂人至三萬餘。」這當是設教坊樂舞制 度之始。所謂教坊,它的初始意義就是教習樂舞之所。


南北朝時時人破其財貨,售集妓樂,迨數百人,日與荒樂,蔑家人之法。所 受月俸至,即散為妓女所有,而熙載不能制之以為喜。而日不能給,遂敞衣作瞽 者,持獨弦琴,俾舒雅執板挽之,隨房歌鼓求丐,以足日膳,旦暮亦不禁其出入 。或竊與諸生糅雜而淫,熙載見之,趨過而笑曰,不敢阻興而已。及夜奔客寢者 ,其客詩云: 『苦是五更留不住,向人頭畔著衣裳』。時人議謂北齊徐之才豁 達,無以過之」。


2. 去勢者


  從以上記載看來,後世一般認為宮刑至少在夏禹以前就已出現。周朝時 將受了宮刑的男子稱為「寺人」。「寺」字為「士」與「寸」二字構成,在古代 ,「士」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字,史書所稱「士人」即男人,「士女」即男女; 「寸」像一隻手拿著一把小刀,「士」與「寸」合在一起就是用刀割去男性生殖 器。


  男子受宮刑,一般理解是將陰莖連根割去,但據古籍記載,也有破壞陰 囊與睪丸者。如《韻會》一書云:「外腎為勢,宮刑男子割勢。。外腎是指陰囊 和睪丸,破壞了它,人的性腺即不再發育,陰莖不能勃起,從而喪失了性能力。


  古代的宮刑也適用於女性,對女子的性刑罰,稱為「幽閉」。魯迅在《 病後雜談》一文中說:「向來不大有人提起那方法,但總決非將她關起來,或者 將她縫起來。近時好像被我查出一點大概來了,那辦法的凶惡、妥當,而又合乎 解剖學,真使我不得不吃驚。」關於「幽閉」,古書很少作注,我們只能從史書 的片言隻語中知其大概,例如「牝剔去其筋,如制馬豕之類,使欲心消滅」。


  秦朝是由於殘暴統治而迅速覆亡的,繼之而起的漢王朝從本質上看也好 不了多少。宮刑在漢朝更為普遍。


  到了南北朝,宮刑仍在不斷實施。特別是北魏對宮刑的施行更有明確規 定,據《通志》卷十六載,北魏凡犯「大逆不道要斬,誅其同籍,年十四以下腐 刑。」所以在北魏時宮刑一般多用於被認為是謀反大逆者的子孫。例如《魏書》 卷九十四載平季被處宮刑,就是因為他的父親與和尚一起企圖謀反而被牽連的。 受宮刑者的罪略次於死刑,即使對他們赦免也被作為奴隸送交官府,例如北齊後 主曾發恩一次,把原來當受宮刑的人,普免作為官奴。 3. 變性者


  變性者混入宮廷,史料較多,尤其是易服變性有時還被傳為美談。如《 晏子春秋》記載:「靈公好婦人而為丈夫飾者,國人盡服之。」《宋書‧五行志 》記:「魏尚書何晏服婦人之衣。」《北齊書‧元韶傳》言文宣帝「剃韶鬚髯, 加以粉黛,衣婦人服以自隨。」王嘉《拾遺記》云:「漢哀帝董賢更易輕衣小袖 ,不用奢帶修裙」,也是穿女人的衣服。至南朝梁、陳時,由於一些男子經常沉 湎於女色,一些男子居然「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到了明代易服變性的「人妖 」更普遍地公開化,可能是由於男色盛行之故。因此戲曲院本中如徐渭有《女狀 元》,王媼德《曲律》中更有「男皇后」,搬演於戲台之上。 4. 狎暱孌童


戀童(英語:pedophilia)是一種性偏離,亦是年齡偏好的一種。擁有此一 偏好的成人或年滿 16 歲的青少年會長期認為青春期前的兒童擁有相當的性吸引 力。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 5 版修訂版( DSM-5-TR)和《國際疾 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若然戀童者為其性興趣作出針對兒童的行 動、令其產生負面感受、影響人際關係,那麼就可診斷為患有戀童症。


  狎暱孌童,還公開地見於一些人的言論著述。例如劉遵的《繁華應令》 :「可憐周小童,微笑摘蘭叢。鮮膚勝粉白,顎臉若桃紅。……腕動飄香拂,衣 輕任好風。……剪袖恩雖重,殘桃看未終。……」梁簡文帝的《孌童詩》云:「 ……妙年同小史,姝貌比朝霞。」「攬褲輕紅出,回頭雙鬢斜。……」其他如晉 張翰的《周小史詩》,梁劉永詠《繁華》,劉孝綽詠《小兒採菱》,無名氏的《 少年》,昭明《伍嵩》等,對於男風描聲繪色,極力摹寫,淋漓盡致。沈約有一 起《懺悔文》說:「漢水上宮,誠雲無幾,分桃斷袖,亦足稱多」,說明了當時 男風之盛。又《北史‧北齊‧廢帝殷本紀》記載:「天保九年,太子監國,集諸 儒講《孝經》。令楊諸傳旨,謂國子助教許散愁曰:『先生在世,何以自資?』 對曰:『散愁自少以來,不登孌童之床,不入季女之室,服膺簡冊,不知老之將 至』」。許散愁這一番話,頗有自詡清高之意,這也說明當時「登孌童之床」之 風很盛,所以「不登孌童之床」的許散愁反而顯得鶴立雞群。歷史上對這一時期 的男風還有大量記載,如魏始興王濬的楊承先、魏齊王芳的郭懷、袁信,秦苻堅 的慕容沖,石宣的甲扁,陳宣帝的陳子高,隋煬帝的王蒙等等,很難勝數。


病態的社會風氣也造成兩宋時男娼現象的空前嚴重。印證史料,可知這種男 娼已非漢晉時專供豪富取用的「嬖人」「孌童」一類,而是大多由「無賴」充任 ,直接遊蕩於社會並成為民間賣淫業的一大品種。如陶谷《清異錄》稱,目下京 師出賣色相的戶頭將近一萬家,乃至男娼自賣肉體,進退怡然。此類特殊的風月 作坊,俗稱「蜂窠」。朱《萍州可談》則披露,這類場所的開設還不止京師一處 ,「至今京師與郡邑間,無賴男子用以圖衣食,舊未嘗正名禁止。政和間始立法 告捕,男為娼,杖一百,告者賞錢五十貫。」但女娼既不能禁,又何能禁男娼? 據《癸辛雜識》稱,這股穢風到南宋時更盛,臨安新門外一帶是著名的男娼區。 這種「吃軟飯」的無賴,也結成一個個團夥,「為首者號『師巫』、『行頭』」 。尤其讓人噁心的是,這些男娼也個個塗脂抹粉,插戴首飾,各取女性化的名字 為代號,舉止體態,般般比擬婦人。週密為之驚呼,「敗壞風俗,莫此為甚! 」 尤抱怨政府立法不嚴,未能像政和時明擬法令禁止。其實「紅燈區」裏的眾生相 ,本來就光怪陸離,「蜂窠」、「行頭」之類的出現,不過是再抹上一道重彩罷 了。  5.北齊的楊白花候群


 北齊流行一種徐娘病, 一時期的鬱林王何妃、梁元帝徐妃、北齊武成皇后 胡氏、魏靈太后等的淫行,歷史都有記載。有個叫楊白花的人,容貌雄偉,魏靈 太后逼他私通,他懼禍,更改名字投奔梁國。魏靈太后追思他,作了《楊白花》 歌,叫宮人唱它,歌詞是:「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 飄落落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秋去春來雙燕子,願銜楊花入 窠裡。」此事是淫是雅,有待分析了。


  中國古代有「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的成語,反映出梁元帝蕭繹的王妃 徐昭佩的風流事。據《南史》記載,她是前齊國太尉的孫女,梁朝將軍徐琨的女 兒,當蕭繹還在當湘東王時,她嫁給了蕭繹。現在可以分析,她有嚴重的性苦悶 ,對婚姻生活和性生活是不滿的,她自恃出身名門顯貴,就膽敢以嘲弄皇帝的做 法來發洩性苦悶。蕭繹眇一目,是個「獨眼龍」,於是她在皇帝面前只打扮半邊 ,名曰「半面妝」,她的理由是一隻眼睛只能看一半。她嗜酒,常常喝醉,嘔吐 在皇帝的龍袍上。蕭繹吃不消她,於是開始疏遠她,移情於其他三宮六院。


6.gender incongruence


性別不一致(英語:gender incongruence)的特點是個人認同的性別與天 生的性別之間存在顯著且持續的不一致。其在 DSM-5 中對應為性別不安(英語 :gender dysphoria).


「性別認同障礙」(或稱:易性症、性身份障礙、性別識別障礙)在 DSM-5 (2013 年出版)中被重新分類為「性別不安」,以消除與術語「障礙」相關的 污名。在 ICD-11 (2022 年生效)中,其被重新命名為「性別不一致」。 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症狀包括渴望成為另一性別並被當作另一性別對待。 成年 性別不一致者面臨更大的壓力、孤獨、焦慮、抑鬱、自卑和自殺風險。 跨性別者 還面臨飲食失調和藥物濫用的高風險。 在許多案例中性別不一致通常是在小時候 就會出現,但也有在青春期或成人時才出現的可能,並且隨著年紀增長而越來越 強烈。


《北史‧魏‧彭城王韶傳》說:「勰孫韶至北齊襲封,後降為縣公,文宣帝 (高洋)嘗剃韶鬢鬚加以粉黛,衣婦人服以自隨,曰:『以彭城為嬪御。』」


7.性幻覺


Charles Bonnet 綜合征 (Charles Bonnet syndrome, CBS) 是指有視力喪失 或視野缺損的患者出現的幻視症狀,通常被稱為釋放性幻覺 (release hallucinations),反映了其最廣受認可的發病機制。


伴發 CBS 的視力喪失的基礎疾病累及眼、視神經或腦,包括多種病理學改 變,如黃斑變性和腦卒中。這類幻覺通常不會導致功能障礙,但會令患者感到痛 苦,並對其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 [1]。已發佈的病例報告提示,醫生尚未很好 地識別該綜合征,且經常可能將其誤診為精神病或早期癡呆。


齊武成帝得了一種怪病,老是覺得精神恍惚,幻覺迭出,整日被這些幻覺纏 繞,十分痛苦。徐之才給武成帝看過之後,說皇上這是由於「色慾過度,大虛所 致」。徐之才應用一些滋補的湯藥,這些湯藥服用過後,武成帝幻覺慢慢消失了 。不過武成帝的病是因為沉迷酒色所致,所以經常還會復發,每次復發,武成帝 就要把徐之才召來醫治,治療一段時間後,病情逐步穩定。徐之才就被派到外地 當差,不曾想,武成帝再次犯病,這次徐之才趕緊往回趕,但是終於沒有來得及 趕上,武成帝在他回來的前一天就不治而死了。


徐之才在藥劑學、婦產科上也有很深造詣。徐之才歸納藥材與疾病的關係, 為後人在用藥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