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月 29, 2024

往事如顫

往事如顫 舊文重載 容乃公


在網上瀏覽北美華人女作家網站,無意間看到張鳳寫了一篇 關于吳訥孫(鹿橋)和胡蘭成交往的過程.提到我也聽說過的胡蘭 成要吳寫信給張愛玲的往事.


其實我也曾想過,也進行過請張愛玲到台灣的事,或者說,我曾想幫胡 蘭成拉攏一下張愛玲.


1975, 乙卯, 我從美國留學回來, 剛到台北的一家跟美國政府有關的 國際教育文化機構做事, 同時也去了淡江大學英文系兼課. 因為教到 朱天文的關係, 我認識了三三那批年輕作家, 同時也曾去過朱家見過 胡蘭成幾次.


那段時間, 我也常和一批因為厭惡當時美國大學學術風氣而『逃學』 到台灣的美國『憤青』, 好多人是哈佛在學生. 其中有一位是哈佛有 名的文學雜誌 Harvard Lampoon 的編輯, 同美國名作家 John Updike 共事過的 Jim Stanley, 另一位是美國第一任駐北京代表 美國中情局創始人David Bruce 的兒子小 David Bruce, 中文名布大偉.


David Bruce是誰,我想不必說明大家都曉得.


我和那批『美國憤青』經常在一起混, 有時住在一起. 聽說老布魯斯 在巴黎也是海明威那批失落的一代的一員, 甚至有人以為費資杰羅的 名著 The Great Gatesby 大亨小傳靈感來自這位美國貴族. 當時其 中個個都是可以名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單: F. Scott Fitzgerald, John Dos Passos, Gertrude Stein, and T.S. Eliot,Ezra Pound.


我和美國憤青或是我稱為 Enlightened Expat 在一起時, 經常會自 以為我們也活在失落的另一代. 那個時日, 真是寫不完, 談不完的大 時代. 而我們都活在台北.


而這時我們都因緣際會接觸到了胡蘭成.


布大偉沒事常到我辦公室談天. 那時這些美國學子中文底子都打得很 好. 我看到小 Bruce 常放在手上的的是魯迅的『兩地書』 -- 曾是 他們的課本, 我就推荐胡蘭成的山河歲月和今生今世兩本書給他們看 . 後來布大偉回國了, 把胡蘭成簽名的書也帶回, 忘了還我. 前幾天 , 我要她的太太幫我找, 至今沒消息 -- 可能因為他們家, 被列為美 國國家 Heritage 的豪宅, (維幾尼亞的 Staunton Hill) 太大,圖 書太多,根本無從找起,所以至今沒下文。布大偉幾年前在上海壯年 因病作古, 這本有紀念性的書應該要不回來了。


我帶引入胡蘭成的文學世界的多位美國憤青之中, 唯一見過胡蘭成的 是另一位在哈佛東亞系的 John Huston. 他是曾經訪問過江青作傳, 出 了一本名為江青同志的美國作家,Rosane Witke 的前夫, 哈佛大學教 授美國漢學家黎安友((Andrew J. Nathan) 的導生, 中文名蕭士誠。我先把胡蘭成的兩本書借給他看, 與他說看完我可以帶他去會見作者.


我相信這位精通數國語文的老弟不是因為急于想和作者會見,故而 在短短幾天把書讀完.而是,據他說,書太精彩,不忍釋手.


我想當時世界上讀過張愛玲的老外己經很多,但讀過胡蘭成的應該 寥寥無幾.我記得當蕭士誠在胡蘭成面前提到書中:


佛經裡說的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談到張的神光離合, 我記得當時 胡蘭成露出非常驚訝的表情, 因為這個比喻不光是對作者最高敬意的 表示, 也顯出這位洋學生對中國佛經與六朝文學的理解, 至於張愛玲 他也耳熟能詳.


可惜, 當年這批憤青, 未來漢學界精英, 他們的情趣無法回流自己母 國, 和胡蘭成一樣, 成為流浪在國外的精靈. 據我所知, 胡蘭成的思 想和文字到今尚受到美國學術界矚目, 主要是要領會他的東西, 要比 讀類似魯迅的作家要多好多隻慧眼, 可是具有這種慧眼的人如何容身 在自己的國度?


大約也就在這段時間, 我曾在一次會見胡蘭成時不經意提起寫信給張 愛玲的想法.


我這說法並不是無中生有. 張愛玲曾和美國新聞處關係相當好, 不過 在我進入那個在台北濟南路的基金會工作時, 人事都變了, 而且當時 並沒有名份可以拿來作文章, 我說的就是找財源或獎金來邀請張愛玲 到台灣當駐校作家.


那時最有可能和張接洽這事,而且也相當有說服力的就是皇冠雜誌.


我因為家人長年幫皇冠寫文章,因而和平鑫濤以及他手下的大將,比如 〈皇冠雜誌〉編輯部都很熟. 那時她們, 都一直和張愛玲因為稿件而經常書信或電話來往, 我曾經和皇冠提過 我的想法, 也得得平先生的支持.


我記得跟胡蘭成提及我的想法時, 他很開心地表示贊成, 因為這就是 他的心意. 在這段時間, 我曾聽說過有某個公司或基金會願出錢來贊 助這事.


我記得曾請人寫信給張愛玲,當然可以料想,她沒回應.


其實胡蘭成在當時一心一意想和張愛玲修好, 至少可以互通魚雁 .不過如同張鳳女士提到的, 張愛玲祭出的是一面無法攀過的高牆.


從間接的回應得知,這事只好作罷了.


都四十年前的事了. 今天讀到張鳳的文章寫的吳訥孫教授, 想到當年 鹿橋的未央歌寫的抗戰時西南聯大身著藍陰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紅 毛衣的學子的那一代. 未央歌當年是如何地風糜了台灣讀者, 幾乎人 手一冊.


在同一個時代, 巴黎左岸的有圍在海明威身旁的那些一些文學的憤青 正在醞釀在永垂青史的失落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而曾幾何時, 胡蘭成到台灣時, 我恭逢其盛,跟那些憤青的後人, 在台灣醞釀另一場失落的一代的另一代憤青. 可惜, 那只是我一段個 人的境遇加上時勢, 就是短暫的火花, 落地成灰燼, 在我即快忘郤的 回記憶中漸漸消失:


失落的一代的詩人艾略特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普魯夫洛克的情歌:


I am no prophet—and here is no great matter;


我不是先知—這兒也沒有偉大的預言;


I have seen the moment of my greatness flicker,


我曾眼見自身的偉大時刻如將燼的火燄顫慄...


註: 文中我用了中國陸最近流行語, 憤青. 不過本文並沒有意思將大 陸的憤青中民族主義, 極左傾或右傾含蓋在我用的字義. 原來大陸的 憤青一語可能是來自英國劇作家 John Osborne 作品, Look Back in Anger(1956)( 憤怒的回顧 ). 這劇本造出憤青一代 (The Angry Young Men Generation) 一辭. 不過這個辭語可以因為時代背景和地 域而有不同的解釋, 彼此互不相關.


附錄文章:


鹿橋與張愛玲


─感念《未央歌》作者鹿橋先生辭世十年


張鳳


鹿橋─吳訥孫教授,居然已離開我們十年!1997感恩節前他由聖城飛 來哈佛,向現已退休,於史丹福近郊著書的吳文津館長指明見我,為 我珍藏廿多年的《未央歌》精本題字:「束髮受教為君子孺 朋而不 黨更不吞聲哭的野老 鹿橋 1997 題為 張鳳女士」。客居女兒家 過節,一週內約我見了幾次,確是位「天才雅士,謹言慎行,言出於 口,文發於筆,都是一字千鈞的」,這是白馬社他的摯友唐德剛教授 所說的鹿橋,真是位君子儒!自此我們書信往還不斷。翌年他為拙作 《哈佛哈佛》書名題字,取哈佛疊聲重層意象,以花式飛白體書之, 赤墨吉祥套色用章,最高印有董作賓為他所刻的陰文「鹿」字章,加 筆名、原名章,人云罕見!2006年再有福緣受到託負將他送紀剛先生 墨寶送藏,交周欣平掌館的柏克萊加大的東亞圖書館。 不愛多見人的鹿橋信中曾說:我不是能跟多人來往的人,只能挑著, 這次能與妳開心談幾回……1999年特為拜望兩老,與親筆寫滿牆壁《 易經》、名聞遐邇的居處「讀易齋」,而應允神鹿邑(聖路易)作協 分會李笠和謝惠生等位邀請,前去美中西區華人學術聯誼會演講,之 後終得歡敘。


在哈佛與鹿橋先生傾心相談,就因他問,你們女作家怎麼多像張愛玲 有說不出的憂鬱?而與他辯論張愛玲的淒涼身世。鹿橋與張愛玲曾同 在1939年9月上海《西風》雜誌第37期紀念創刊三週年「現金百元懸賞 徵文」獲獎。十八歲的大一女生張愛玲,寫約1200字的〈天才夢〉散 文獲第三名名譽獎──名譽獎前面還有十名,也就是第十三名,文中 名句:「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就出自這才華初萌的 處女作。《西風》結集出版得獎徵文就用她的題目「天才夢」,她在 五十五年間多次解說,還斤斤較量首獎的字數超出,舊事重提的還有 水晶、陳子善等多位。陳子善2001年到美國曾經拜訪過鹿橋,就是我 們開車載他和廖炳惠兩位去的。那時節,鹿橋因眼病、腸癌才搬到哈 佛醫學院附近傍女,知道鹿橋波士頓住處者,屈指可數。


939年鹿橋剛大二,對文學發生很大興趣,作品很得師長、(女)同 學讚揚傳觀,特別又可笑的應了高班男同學陸智常──他徒步旅行夥 伴陸智周之兄──挑戰,鹿橋以陸智常找來的三個印花貼徵文,在呈 貢與昆明分別寄出三篇徵文:兩份是舊信代文。結果,他憑新寫的〈 我的妻子〉獲得第八名──作品刊出和《天才夢》出版時都有後來加 的〈結婚第一年〉題目,水晶誤為他得首獎(實是作者水沫的〈我的 亡妻〉)。鹿橋寫〈委屈、冤枉,追慰一代才女張愛玲〉一文解釋, 另說徵文字數是五千字內。


此外,他與張在人世間的軌跡相逢,是1971年11月11日鹿橋應名家高 居翰(James Cahill)之邀演講繪畫史,在柏克萊加大熱鬧非凡演講 後,收拾幻燈片之際,一位身長著灰衣者,自我介紹說:我是某某夫 人。鹿橋未聽清,也不像認識。說時遲,那時快,兩人之間鑽出一個 侄兒欲談轉系事,不過十秒鐘,灰色身影已轉身走了。後來讀到張愛 玲用的外國名字(就是Mrs. Ferdinand Reyher吧),鹿橋確信那天飄 然走了的是張愛玲,雖說她表裡如一呼應字裡行間所述之疏離。 確如鹿橋推斷,張愛玲自我掌握了見與不見的原則,較年輕時是在意 衣著裝扮的,往訪不見先有胡蘭成,以及後來數度叩訪的水晶等。但 是她主動去看生人,回訪胡蘭成。


1972至73年鹿橋教授客座東京大學。情急之胡蘭成要鹿橋出名寫一封 信給愛玲,想要與她再通消息,春旅中鹿橋回房寫就:述1971沒想到 是她來談話,真是可惜,表達道歉之意。信由胡蘭成寄……「誰知道 呢?也許那信尚在人間。」胡自己寫信去給愛玲,也請過炎櫻,到 1976年後也請朱西甯幫他去信,不過全如張愛玲曾主動去看的鹿橋去 信一般,石沉大海。


1972至73年鹿橋教授客座東京大學。情急之胡蘭成要鹿橋出名寫一封 信給愛玲,想要與她再通消息,春旅中鹿橋回房寫就:述1971沒想到 是她來談話,真是可惜,表達道歉之意。信由胡蘭成寄……「誰知道 呢?也許那信尚在人間。」胡自己寫信去給愛玲,也請過炎櫻,到 1976年後也請朱西甯幫他去信,不過全如張愛玲曾主動去看的鹿橋去 信一般,石沉大海。


胡蘭成一句話倒是說得準確:鹿橋到處風光映照,而唯愛他的太太, 對世間女子不談戀愛。我觀察,一直怕長大的他,也極愛孩子。 1998年12月鹿橋為《市廛居》出版帶著太太演講,距離上次回台1975 年整整十八年,赴台是應歷史博物館之邀,演講「龍的傳人」,停留 三周。先赴北一女而後返清華謁梅校長墓、同清蔚園讀者網路對談, 簇擁盛況,再掀鹿橋旋風,書剛出一月就三刷。 鹿橋特寄來親簽的兩本書,另本送杜維明教授。也為我《哈佛人文精 神》作序的杜先生讀後說:文筆好得不得了!我們應該學。尤其在初 知母重病,心慌忐忑中,他所有的書,特別是超過六十刷的小說《未 央歌》的情真與他光燦的青春樂觀精神,片語隻字,皆能渡我浮沉。 鹿橋興趣廣博,愛玩,在南開中學、西南聯大或耶魯常引領徒步旅行 ,去看廣袤大地,上泰山,下徽浙,擅歌詠、玩排球,毫不糜費,打 工則廣播、拍戲,女朋友多,還會開飛機!有了駕機執照就帶李抱忱 的表妹,長他四歲的太太薛慕蓮上天翱翔。在他從容徹破生死2002年 3月19日逝後,淚尚未乾,殷殷照料他的夫人也於2004年5月11日相隨 而去。十年生死兩茫茫,心傷!


鹿橋常在心上思考的是文化演變的種種訊息、潮流中的人物色相,而 未曾或忘的是他對中華文化的堅持。我曾協助聯繫未成的大陸版橫排 正體字《未央歌》,終於在黃山書社出版──雖封面是簡體字,但立 刻排上深圳讀書月期間出爐的「2008年十大好書」榜,應足以告慰鹿 橋先生。(轉載自聯合副刊)

星期五, 2月 23, 2024

踏歌和元宵

踏歌和元宵 容乃公
日本踏歌,學術界公認是來源於中國。但在踏歌傳入日本之前,在日 本古代曾有一種類似於踏歌的民間傳統集體舞蹈「歌垣」,一般是在 每年的春秋兩季舉行,參加者在舞蹈時前後連臂踏地而歌。從「歌垣 」舉行的時間及舞蹈的性質來看,與漢代和東北亞地區流行的十月踏 歌迎神以祈農桑的習俗緊密關連,應當是從大陸傳來的古俗,這也是 古代日本接受唐人踏歌的基礎。踏歌傳入日本之後,保留了在元宵節 期間舉行的風俗,並且形成了獨具本民族特色的踏歌節,還成為宮廷 儀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元宵節要走路, 這和踏歌不無關係. 中國各地方都有元宵走路的習 俗. 正月元宵,男罷市,女挈伴紛然於各寺廟行走,俗謂走百病。
同時也有女人元宵走橋習俗. 唐陳嘉言<上元夜效小庾體詩>:「今 夜可憐春,河橋多麗人。……連手窺潘掾,分頭看洛神。」可知元宵 時,女子看俊男,男子看美人. 這也許是元宵節變成情人節的一個理 由.
過去女人不出大門. 只有在節日外出. 元宵節逛燈市是允許女性自閨 門出走,進入公共空間。大家閨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縱使是 一般人家婦女須為生活而出入市集街巷,也不能肆意遊樂。因此元宵 的燈市遂成為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無論是任何階級身份的女性,都 可以自由出入。
元宵走路,可能和搜儺有關.
這個稱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 有很多事是各地民俗的發源.
從農曆初一跳到十六,包括「起儺」、「演儺」、「搜儺」、「圓儺 」等儀式過程。「起儺」,大年初一清晨,儺首帶領弟子來到儺神廟 ,將十二尊儺神面具及一尊金冑紅袍的儺神小太子木偶雕像從儺神台 上請下,焚香禮拜,燃燭鳴炮,鑼鼓齊鳴,沿廟參拜。「演儺」,是 儺祭活動的主要部分,全過程共有《開山》、《紙錢》、《雷公》、 《儺公儺婆》、《跳判》、《酒壺仔》、《雙伯郎》、《祭刀》等八 個傳統節目依次出台。
「搜儺」這是儺祭活動的核心。正月十六夜至次日凌晨,全村熱鬧非 凡,儺信仰者聚集儺神廟,舞儺者手執香火,垂首神前,念著儺咒, 手舞足蹈逐疫求福。接著由「開山」、「判官」、「大鬼」一手執神 鏈,一手持「香火訣」,快速衝出神廟,奔赴各家各戶,潛入廳堂、 內捨,挨家挨戶驅疫逐鬼。「圓儺」,舞儺者高舉火把,腳踏田間小 道,逐祟於郊野,以「參聖像」、「判效」占卜全村五穀、六畜、生 育、疾病等各個方面的凶吉預兆。
人們舉著火把, 尤其是少年, 挨家挨戶闖門, 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 消災儀式.
小說戲曲裡,不難找到因元宵燈市而締結情緣. 牡丹亭, 紅樓夢, 金 瓶梅都拿元宵節當故事的一個主軸. 京戲法場換子故事就是薛剛元宵 薛剛闖禍.
元宵和湯圓 元宵節的來歷,有許多種說法。一說,漢武帝時有一個宮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 好湯圓;元宵想念家裡的父母姊妹,感動了東方朔;東方朔就編了一個玉帝要火 燒長安城的故事,讓漢武帝批准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戶戶做湯圓、點燈籠,同時 允許娘娘、宮女出宮,與民同樂,以避邪;到了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燈籠上寫 著「元宵」兩個字,帶著自己做的湯圓出了宮,並順利地與父母姊妹團圓,從此 湯圓就又被稱為元宵。 元宵起源於煮蠶繭祭蠶神. 蘇軾的《浣溪沙》「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他說的和湯 圓很像吧. 中國人最早發明養蠶、抽絲、織作絲綢面料的技術,可以追溯到 7000 年前,並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例如,黃帝正妃嫘祖養蠶的故 事,馬頭娘的蠶馬故事,《山海經》還記有「嘔絲之野」的內容。 乃公曾寫過佛教的馬明王, 和蠶馬.沒想到,它也和元宵扯上關係.

漫談元宵節

漫談元宵節 容乃公
元宵 唐詩人崔液
玉漏銅壼且莫催 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 何處聞燈不看來
元宵到底從那時開始, 有很多說法. 依我看, 應該有幾千年了. 這是 因為上元節, 人們對火和光有特別的憧憬. 所人類從故時, 對月光, 和天火都相信會去災避邪.
漢朝的中國人喜愛在節慶放火.
唐睿宗景云二年朝野僉載中所記睿宗景云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夜於 京師安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百燈族之如花樹
有人以為為元宵節起源於漢代祀太一之俗.
宋洪邁在《上元張燈》一文引此說: 「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 , 以昏時夜祠到明, 今人正月望日夜遊觀燈是其遺事。」 這是從《史記‧樂書》乃中國正月之望, 謂之大神農變月。
不過在漢代很多中國人的風俗被加上佛教色彩. 《歲時廣記》卷一○引《僧史略‧漢法本傳》: 「西域十二月三十日 , 乃中國正月之望, 謂之大神農變月。漢明帝令燒燈, 以表佛法大明 。」
中國的佛經很多都不是從西方來的. 比如佛說四十二章經. 不過本土 人士因為信佛, 自然要想千添加無中生有的典故來說服別人. 時佛教 初入中國,只是被當成一種方術,沒有多高的地位,但在後來本土化 人士的踵事增華, 以致元宵節成為佛教傳來中士的活動了. 從漢代起, 尤在唐後, 佛教混人中土, 變本加厲,在元宵節的民俗看 得最清楚.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也曾企圖對元宵節施展自己的影響。唐玄宗時編 的《初學記》引《涅槃經》云:「如來荼維(按:即火化)乞,收舍 利罌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樂,繞城步步燃燈十二里。」漢明帝遣使 求法,回來告知此事,明帝遂下令十五夜放燈金吾不禁。
隋煬帝《上元夜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中說:「法 - 輪天上轉, 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六枝開。」使我們看到「燈樹」是佈 置在「法 - 輪」、「梵聲」的佛教活動中的。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 ,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發展,隋煬帝燃燈受到佛教的影響,應當有一個 歷史和民俗的基礎。就是說,上元燃燈隋代以前已經受到佛教影響了 。
《舊唐書睿宗本紀》先天二年 (713 年 )條說:「初,有僧婆阤請夜 開門燃燈百千炬,三日三夜。皇帝御延喜門觀燈縱樂,凡三日夜。左 拾遺嚴挺之上疏諫之,乃止。」
可見漸漸變成佛教慶典的重要活動.到今天,方興未艾.
不過有的學者以為它和古代的「燎祭」有關. 「燎」即燎祭, 為古代 主要的祭天儀式; 天, 即天神。燎天燒柴的火光, 在夜晚顯得特別明 亮, 彷彿照亮了黑暗的天空; 黑暗中的光亮是人所喜愛的, 人們由己 之所好推及於天神, 以為天神在夜晚也是喜愛光亮的, 於是在幻想燎 煙為天所接受的基礎上, 又幻想在夜晚燒火照亮夜空以取悅於天神, 這樣便產生了庭燎。
庭燎為普通燎祀的變種, 是夜晚在庭院中燒火祭, 這種祭禮在周朝即 有. 在祭神後, 把玉帛牲醴,置於柴上,然後燔柴燎壇之左。祭祀之 禮,必先降神。周人尚臭,祭天則燔柴,祭地則瘞血,祭宗廟則爇蕭 灌... 燎祭的意思. 這儀式後來也用在皇帝即位時. 張勃《吳錄》: 「謹擇元日,登壇燎祭. 燎煙為天所接受的基礎上, 又幻想在夜晚燒 火照亮夜空以取悅於天神,;這樣便產生了庭燎。庭燎是在家院子燒 火. 和古時作用不同.
正月十五張燈的習俗,相沿已久。到了北魏,道教的上元節已經定型 ,上元張燈也由之固定下來。隋唐時代,元宵節張燈,達到十分興盛 隆重,而且燈的質量不斷提高,娛樂活動日益豐富多采,并且一直沿 襲至於近代。正月十五日的飲食有特點。《續齊諧記》所講吳縣張成 的故事裡,祈蠶所用「膏粥」是白米粥上放油脂而成。《荊楚歲時記 》所載是豆粥上加油脂。隋杜公瞻註釋《荊楚歲時記》說北方迎陽氣 活動中,在豆粥裡插箸而祭; 而祈蠶之俗則是作粥,並在上面覆肉, 沿襲了南朝正月十五日食粥傳統。

星期三, 2月 14, 2024

該死的讀書人

 該死的讀書人-- 容乃公


有心問我一個和龍狗年相關的問題, 到為何明清科考大比之年都安排在辰 ( 龍 ) 戌 (狗 )丑 (牛 )未 (羊 ). 是否因為明太祖八字地支就是辰戌丑未四庫 呢?


  科舉的鄉試取在四正之年, 即子午卯酉, 中舉的人緊接著就是下一年二 月在京師舉行的會試。會試和鄉試相同,都是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為會 試之年。大體上從命理看, 會在辰戌丑未年發的, 八字不是沖庫即入庫. 庫的氣 守, 比之四正子午卯酉桃花位要安全. 也就是就在辰戌丑未四庫發的這種人個性 比較不虛花, 會是平穩的官.


把會試定在辰戌丑未四年是有文化原因的.


中國文化對文人一向都有疑心, 文昌神是個很難搞的神, 和被他們保佑的文 人一樣不好搞, 歪邪反轉, 而且陰中帶病, 所以命理以病位為文昌. 而且中國文 化認為沒有實用的藝術是危險的, 傳統中國文化只把山醫命卜相五術稱為藝術, 若不是為為消災, 文藝活動就是為了生活的需要而設, 否則招邪. 我們幾乎不容 易看到古代中國人做一個藝術品純是為了個人創造的動機. 敦煌藝術是幾百年的 無數的『藝術家』完成, 但是他們全是為了信仰的心願, 不是要留名在國家藝術 博物館, 或留名青史.


可是創造動機是人的本能之一, 所以文人寫詩作畫當修身養性仍是一種說法 , 但基本上仍有個純為發表而作的心理. 一但文化沒有實用的功能制約, 陰邪之 氣即作, 而亂生焉, 因而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說:「文人無行,信乎?」 . 文人無行其實是易經的思想, 因為文人沒約制就生亂子, 這不是某種人的想法 而己,這是中國人的想法.


中國歷史上剛上朝的皇帝都會做一件事, 就是大規模的殺功臣或是殺讀書人 , 而文字獄是最被採用的方法. 秦始皇最惡名昭彰是焚書坑儒, 現代有歷史學者 為他開脫, 說他只殺一些造謠生事的讀書人, 總之他活埋了幾百個讀書人是事實 . 不過比起秦始皇, 其他開國皇帝「不遑多讓」的比比皆是 . 明朝和清朝最熱中用文人, 所以科舉制度在這兩朝最盛行, 但是這兩個朝代開 國時用各種名目殺讀書人, 以數目和殘暴, 要比被贏政先生有過而無不及. 專制 時代己成為過去, 號稱民主的近代政權, 殺讀書人這事並沒消聲匿跡. 孫中山短 命, 我們沒法看到他如何看待讀書人. 但是蔣介石一向對讀書人有戒心是眾所周 知, 禮賢下士之舉反而多見之於被他打倒的軍閥. 但是因為讀書人喜歡自命清高 , 所以政治人物一向是對文人, 尤其號稱清流的文人愛恨交加, 又無法棄如弊履 . 蔣介石在敗逃台灣時, 己被大部份當紅文人和文化人背棄, 他幾乎要用綁架才 從北京把一些文人學者弄到台灣. 當然他並不是因為預見留下的那些大部份文化 人後會有的尷尬下場才發心搶救,即使他當時曾有這遠見.


至於那位在到晚年時仍在讀他一生第七遍紅樓夢, 花很多時間在修改自己的 少數篇章的詩詞的典型文人政治家如何對待其他文人, 中國史上讀書人如何遭遇 最惡劣恐怖的經歷, 連最怠惰的歷史學者也可以舉出令秦始皇因為自嘆不如而羞 愧的例子 -- 因為這時的讀書人不必由政治家去逼到死路, 他用更好的方法 -- 由一群文人去狗咬狗把另一類文人鬥死. 這是很高明的發明, 而新文化運動的文 人要比古時他們同行更愛互鬥, 正中首領下懷.


可是文人真的是令人頭痛, 他們點子太多, 太喜歡當社會的良心, 太愛說話 , 古時可以為了一件小事冒命上奏, 聚眾擾亂明倫堂, 今時則聯名登報請願, 干 涉司法為死刑犯脫罪, 有時甚至可以當街下跪最後還可以把一個政權弄垮, 因而 他們帶來的不安和麻煩要比武夫嚴重. 這是中國研究帝王學的政治家都不能不知 的第一課.


因此虐待或殺文文, 或讀書人, 不但成為中國政治的重要特色, 而且成為文 化傳統. 中國文化有很多防文人作怪的民俗、建制、甚至定型為民間宗教信仰、 戲曲、節慶的活動.


這兒我要舉一個實例.


中國正史, 傳說或戲曲以及宗教祭拜多有殺進士的戲, 這不是段子, 而己成 為民俗. 京劇有四進士一齣戲, 這和殺進士無關. 真正講到殺進士的戲很多, 最 精彩的是說劉秀借酒裝『昏』, 在裝醉時利用他老婆借令一連殺了十多個開國功 臣, 後來被他們的冤魂所逼的『漢宮驚魂』.


在台灣民間祭拜王爺. 王爺原指無名無姓的一群孤魂, 但在民間相傳有 360 進士, 或有 132 姓之多。唐朝進士三百六十人(或三十六人),因唐玄宗欲試 驗天師之道法,而被暗藏地穴,且高歌昇舞以為陰地,然後唐玄宗召來天師詢問 ,此地為陰或陽?天師曰:陽地。帝曰若陽地何來歌舞之樂?必陰也,故有邪魔 作祟。天師大怒,及焚符遣神將,誤殺所有進士。


據說唐玄宗初意並非要殺人 (那個殺人皇帝說過最初要殺人?),悔之莫及, 於是為他們敕諡王爵,立廟祭祀, 故有王爺之說。又說玉皇大帝甚憐諸進士,遂 命他們四方查巡,血食凡間,遊府吃府,遊縣吃縣,故有「代天巡狩」之稱。


這個傳說當然沒真正發生在唐玄宗時代, 或許是發生在他夢中. 不過這傳說 主要精神是皇宮有如一搬陽宅都有陰暗之角, 通常在十二方位庫位, 即辰戌丑未 之位 . 其中或有死去的讀書人, 他們神靈常會作怪, 有時傳出音樂聲, 因而有以上傳 說.在台灣民間做代天巡狩遊街時,很少人想到這些神原本都是大學聯考的榜首.


三百六十進士罹難之說,可能最早源自秦始皇焚書坑儒,活埋了三百六十名 學者。唐玄宗試法誤斃 (也有一說是誘殺三百六十位進士 )。 據宗教學者考據在明初,福建、廣東三百六十位舉人在赴京應試途中,同船沈沒 溺死。明末,有三百六十名進士不願在異族統治下做官,自盡身亡, 這都是縈縈 大者.其他被莫名其妙搞掉生命的士人名姓充斥在史書,不絕如縷.


這些人死後都被封為王爺。三百六十數是方便之數, 至於一下子幹掉三百多 個進士也只是一個比喻說法. 但是中國從古到今, 士人一下子被殺掉了三百個以 上, 郤是從未間斷.


中國的命理把鬼和官看為一物, 即相生相克中, 克人的是官鬼, 被克的是財 . 正為官, 偏為殺. 可以做官全憑鬼氣. 以此理推, 讀書人莫不是鬼, 同時, 鬼 神世界在中國是陽間官場一個陰和陽的翻版.


近代文人因為在科場失意而寫小說罵科場的魯迅直接把讀書人說成鬼. 魯迅 因為對戲有興趣, 因而除了把讀書人罵成鬼, 也寫了不少談鬼的文章, 在《目連 戲》 (新昌本 )的《成服施食》一場裡,冥府的形形色色的「鬼」,即「餓殺鬼 」、「孤老鬼」、「鴉片鬼」、「虎傷鬼」、「科場鬼」們紛紛登場。「科場鬼 」的最後下場是在考場自殺。台大外文系教授夏濟安是最早指出孔乙己與陳士成 的形象就是《目連戲》的「科場鬼」. 讀書人陰的一面民間信仰和主宰他們生死 大權的皇帝老爺最清楚.


這傳統為何博得民間百姓的支持而成為相當重要如同「代天巡狩」那樣的儀 式呢 ? 就是為中國人相信不論活的, 或死的, 文人是很不好搞的東西, 他們氣 太盛時 , 陰盛陽衰, 災害由而生焉.


說來說去, 不論你贊成或反對殺文人, 早晚總會有一大票文人被做掉或因天 災而亡. 平常人有共業而在天災人禍死去, 但是其文化含義遠遠比不上一群文人 喪命, 尤其是在政治災禍中喪命, 他們死後都被稱為王爺.

星期一, 2月 05, 2024

曲中自有雲遮月

曲中自有雲遮月-- 容乃公


京劇唱腔學余叔岩的人都聽說過余派有雲遮月說法. 這個美辭背後其實有這門藝 術見不得人的地方. 據余岳父陳彥衡說京劇大王譚鑫培倒倉 (變嗓 )後,唱武生 ,後來兼唱老生,由於抽大煙,嗓音起了變化,內行稱為雲遮月,又叫煙嗓子, 譚派老生如王又宸,他是老譚的女婿,本來不抽菸,因為學譚派而抽菸,還有余 叔岩也是煙嗓子。


雲遮月的嗓子初出台並不亮,可是愈唱愈亮,如同月亮被雲遮住,逐漸出岫,所 以叫雲遮月。過去名派老生余叔岩,譚富英,馬連良都是煙槍.


說起雲遮月, 這個意象總令我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裡那位抱著半遮面的女人. 此詩作於元和十一年秋,時作者貶江州。


聽說樂天去世,宣宗作詩以弔之,詩云:「童子解吟長恨曲, 胡兒能唱琵琶篇。 」可知《琵琶行》在當時己流播中外。


瑟琵女無名無姓, 是個被老公半遺棄的歌妓. 讀這詩, 乃公就想再提提我曾 說過張繼楓橋夜泊是清晨一票人喝夠了, 在靠岸聽晨鐘, 這個夜半未必是半夜, 據陳寅恪說, 唐人有送客習俗, 都是喝到清晨, 白居易詩的重開宴可以証明, 當 時天也快光了, 才展開接歌妓聽曲的事. 在另一首陽關三疊詩, 更可証明, 詩中 渭城朝雨浥輕塵說的更是送客是一票人喝一晚, 待天亮時, 送客.


移船相見時,歌女有個動作,即半遮面的動作,乃公看了很多唐人彈琵琶的圖,好像 沒有把樂器放在臉上當遮面的. 或許被接到白居易的船, 是否有艄公幫手 (否則 如何把持身段. 將樂器把在臉上當一種遮羞未必合體統也不實際. 最主要, 中國 人古來有非常流行又刻板的遮面傳統.


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詩:「便面團圞字點鴉,天風吹墮委塵沙。」 「便面是宋代婦女比較講究戴花冠與佩飾. 花冠初見於唐, 因採用絹花, 所 以可同時把桃、杏、荷、菊、梅合插一冠上, 稱為 " 一年景 ".


這是宋時年節之日的應時飾品. 宋代婦女還喜用一種蓋頭巾, 方 5 尺左右, 以 皂羅製成. 初為女子出門時遮面用, 後以紅色紗羅蒙面, 作為成婚之日新娘必須 穿戴的首服, 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近代。


「便面」是中國古扇的通稱,又是某種古扇的專稱。隨便上網查詢,都可以下載如下資 便面:古代用以遮面的扇狀物。《漢書‧張敞傳》:「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 馬章臺街,使御吏驅,自以便面拊馬。」 顏師古註:「便面,所以障面,蓋扇之類也。 不欲見人,以此自障面則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之沙門所持竹扇,上袤平 而下圜,即古之便面也。」後稱團扇、折扇為便面。 宋‧楊萬里 《誠齋荊溪集序》:「自 此,每過午,吏散庭空,即攜一便面,步後園,登古城。」


就是沒聽過拿琵琶來當「便面」拿來遮羞用. 乃公猜想, 從來沒人去提出另一可能, 那時琵琶可分很多類型. 其一是名為半遮 面的樂器. 最近讀到涼州 (蘭州 )學者牛隴菲寫的胡人半解彈琵琶——秦漢隋唐間琵琶的邅 遞. 這篇驚動文壇的學術論文把琵琶的生平談得精闢, 而又有新看法:


引牛教授說: =======================================================================


胡人半解彈琵琶」的新解


因有如此這般的認識,唐代詩人關於琵琶的描寫,也有許多現代人不易理解的地 方。


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便是如此。


彎彎月出掛城頭, 城頭月出照涼州。


  涼州七里十萬家, 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 風蕭蕭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 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 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 鬥酒相逢須醉倒。


這是唐朝的故事。全詩是寫實:地點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時間是夜裡,場景 是同僚宴飲。


按照中國古詩節律,其中「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的正常讀法應該 是:「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這樣讀來,它的意思就是:涼州城七里見方,大約有十萬戶居民,其中的胡人,只 能一知半解地演奏琵琶。


不過,這樣的意思,就和認為「琵琶是西域外來樂器」的所謂常識相反。


按照所謂常識,琵琶是西域外來樂器,來自西域的胡人,怎麼反而只能一知半解 ?


於是,有一些人,就發明了一種非正常讀法:「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 琵琶」。


這樣讀來,它的意思就變成:涼州城七里見方,大約有十萬戶居民,胡人一半都 會彈琵琶。


這樣的讀法和意思,倒是符合了「琵琶從西域傳入中國」的所謂常識。


不過,這樣的解釋,就產生了一個算術問題:「胡人半」是針對什麼而言?難道 是針對「十萬家」而言?否則,「胡人半」和「十萬家」又有什麼關係?


難道涼州城裡只有胡人沒有漢人?


雖說胡人能歌善舞,難道五萬家胡人男女老幼都會彈琵琶?


如何化解這個矛盾?


於是,有一種新的思路:


也許,這裡所說琵琶,並不是西域外來樂器,反而是中原本土樂器。所以,在漢 魏文明保守之地的涼州,對這種中原本土琵琶,西域來的胡人只能一知半解。 =====================================================================================


乃公讀詩一向講究詩人會刻意在詩中把時空故意掩蓋的雲遮月手法.


彎彎月出掛城頭, 城頭月出照涼州。


  涼州七里十萬家, 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 風蕭蕭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 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 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 鬥酒相逢須醉倒。


寫這詩的岑參(718 年?- 769 年?)死後兩年,


白居易(772 年- 846 年)才出生. 或許這涼州詩 (一向被人稱為唐人第一詩, 與涼州詞並稱于世 )對白居易有影響. 這詩說的和琵琶行有易曲同工之妙, 都談 到天涯淪落人.最主要乃公在這詩讀出了太多千古之謎:


先說時間.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就是一個半遮面意象 -- 半個月 , 而且是越過城頭之月, 並非通亮, 而接是風蕭蕭之昏夜. 這時聽到琵琶自是淒 涼無比.


乃公猜想花門樓應該是風月場, 當時作者地方父母官, 在宴會場和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喝酒. 他的情懷後來可能被白居易會去寫琵琶 行了.


二詩最令我有感是我說的雲遮月情懷,而且是琵琶這個樂器的情懷.


詩說涼州七里十萬家. 這個十萬是被吹澎出來的, 與李白的踏歌行的十里萬家皆 為比喻. 唐代長安胡人號稱五十萬, 但這數字也待考, 因為其中多為流動人口. 七里之城, 胡人或可能有十萬家人. 唐代胡人很多被稱為胡人的, 全都是現在和 美國人吵架的 iranians, 那時他們被稱為粟特人. 這個民族愛錢, 會做生意, 常拐騙漢族女人. 安祿山那個拿唐朝國標把楊貴妃妃搞到手的, 當然他的琵琶手 藝自是不差, 不過起馬他不會彈所謂涼州半解曲,


牛教授提到段和尚技壓康崑崙的故事。


《太平廣記》卷一零零八載:


先有段和尚善琵琶,自製《西梁(涼)州》,崑崙求之不與。至是以樂之半贈之, 乃傳焉。(出《幽閒鼓吹》)


這段文字,大意是說:從西域康國來的胡人琵琶高手康崑崙,想跟中原琵琶高手 段和尚學習他創作的《西涼州》。起初段和尚不想教他,到後來拗他不過,只好 教他一半。後世通過康崑崙傳下來的《西涼州》,不過是原曲的一半而已。


這個粟特人可能也會拿可以被稱為半解琵琶曲拿胡弄騙錢, 他說, 琵琶有半解的 曲子 (給未來學者提供重要線索 )-- 就像當年稽康把古琴廣陵散十八段給了學 生, 實則四十五段道理相同.反正古來.有心人去聽,總會聽來有雲遮月之感. 


乃公相信在那時涼州無論胡漢都有琵琶這樂器和手藝, 或許胡漢琵琶有不同之處 . 只不過這首詩是專講聽曲情懷, 作者沒必要去給胡人對漢人琵琶能力說三道四 . 顯然, 把半解說成一知半解是沒道理的. 這準則可同用在胡人和漢人的琵琶. 不過, 這個半解如何解? 乃公以為可能那時就真的有一種樂器名為半解琵琶. 是用一種當不講技術的當時己經不太流行的, 不用《撥》而手手彈的新法, 表示 胡人彈琵琶相當一般.


至于唐宣宗說的童子解吟長恨曲, 胡兒能唱琵琶篇, 應和樂器無關. 可能就是當 年的流行曲吧.



星期六, 2月 03, 2024

容乃公說嘯字 --從王維詩談起

容乃公說嘯字 --從王維詩談起 

王維有一首詩,名為《竹裡館》,詩是這樣寫的: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首小詩清新自然,意境悠遠,夜色靜謐,月光如 水,竹林搖曳,萬籟沉寂,一個人,在這一片夜色下,在月光中盡情地彈琴,天 地為知音,竹林為好友,長嘯一聲,彈琴一曲,邊彈邊嘯,好不快活!

對於彈琴,大家都比較熟悉,那長嘯又是什麼呢?為何與古琴如此相配呢? 可能許多人並不是太清楚,在一般人的認知中,長嘯大概就是大聲的呼喊,就像 猿猱呼喚同伴那般。但這樣的呼喊是不是又寫與古琴不搭調?很多人比較疑惑。

唐永泰年間,大理寺評事孫廣撰寫了《嘯旨》,專門介紹這個嘯,我們來看 一看:夫權輿者,嘯之始也。夫人精神內定,心目外息,我且不競,物無害者, 身常足,心常樂,常定然後可以議權輿之門。天氣正,地氣和,風雲朗暢,日月 調順,然後喪其神,亡其身,玉液傍潤,靈泉外灑,調暢其出入息,端正其唇齒 之位,安其頰輔,和其舌端,考擊於寂寞之缶而後發,折撮五太之精華,高下自 恣,無始無卒者,權輿之音。近而論之,猶眾音之發調,令聽者審其一音也。耳 有所主,心有所繫於情性,和於心神,當然後入之。

嘯,是一種似歌非歌、似唱非唱、似吟非吟的喉音藝術,始於商末,盛於魏 晉,衰於宋末,現在,已經失傳了。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一書中不無遺憾地說 :「古之不傳於今者,嘯也。」對於已經失傳了的東西,今人若試圖去還原,必 然頗費一番思量。比如說,嘯,是一種什麼樣的動作,就讓人摸不著頭腦。

在道教的修煉方法中,嘯法是相當奇特的。許多經典文獻都有記載,一些文 人的詩歌散文也對它多有頌揚。古人最早用嘯法來招魂驅鬼,交通神靈。魏晉文 人也相當追捧。據說諸葛亮隱居南陽時早晚長嘯鍊氣鍛鍊身體。

古人會嘯, 可能更早. 杜佑通典說蚩尤即魍魅, 戰於涿鹿, 黃帝吹角為龍吟 禦之. 原來古時這動作是為了音樂驅鬼. 通典又說蚩尤兄弟七十二人. 但龍魚河 圖說蚩尤兄弟八十一人. 所以蚩尤不是人,而是鬼. 不過中國文化常把現實與虛 分開,比如凡異族皆稱為鬼老。原來從黃帝以後,遇到不測之事與人,手中沒有 武器,就發異聲,嘯之始也。

為何嘯,因為怪物發聲即是。古書豹尾虎齒而善嘯, 蓬髮戴勝, 是司天之厲 , 及五殘.

郭璞注:主知災厲五刑殘殺之氣也。後來道家發現原來事物怪異不測,即會 有嘯聲。這是對抗性的呼應。早年,我學古琴,特別在意這個嘯工。那時只知道 唐人彈古琴,會建高樓,在上頭頂樓置一空罈. 彈琴于上, 聲可振谷. 有一年, 去桂林玩, 早晨在山上散步, 聽到有人在山上大嘯, 另一山頭即有人回應. 始知 嘯聲不是單音, 而是呼應. 唐詩中有五六十首都有提到琴聲, 而以王維之竹里館 五言最有名. 他坐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這詩很多人說他在講悠靜, 其實 可能不是現實, 因為他在嘯時, 若無空山迴音, 必有另外在遠處回應者. 這是古 時彈琴另一種境界.

「嘯」一般指的是通過舌頭與口形的調整而發出長有清越的聲音。據說厲害 的嘯者能模仿大地萬物的聲音十分厲害。「嘯」起碼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 了,流傳到漢代,被道教所吸收,成為了一種特殊的鍊氣方法。隨著道教組織的 不斷擴大,各種嘯的傳說也不斷產生,據說浙江東陽人趙炳,精通嘯法,只要他 大嘯一聲,江河湖泊就會掀起大浪。

據說嘯法可以招魂驅鬼,交通神靈。那是道士們必會的本事. 凡神仙傳中例 名, 大多會古琴, 當然更會嘯. 唐朝人都信佛, 但生活中, 個個都會點道士的能 力. 王維當不例外.

唐道士張氳(653-745年),字藏真,號洪崖子,晉州(今山西省臨 汾市西南)人。《琴書大全聖賢》說他「工琴書,善長嘯,隱姑射山」。武則天 召他不至,李隆基賜官不受,以為「恬淡寡慾,可以久生,可以盡年」,活了9 2歲。著作有《河東記》三十卷,《大周昌言》十卷,《高士傳》十卷,《神仙 記》二十卷。

我們對漢朝的古琴文化理解不多,但孔明會彈琴人人都曉. 聽說嘯法最精是八仙中的藍采和藍采--唐玄宗時的那個乞丐道士. 但在歷史上最長嘯最有名的是諸葛亮,《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注引「《魏略》曰:亮)每晨夜以從容,常抱膝長嘯。

據葛洪的《神仙傳》記載,漢朝時期的欒巴善於嘯法,欒巴剛剛當任豫章太 守的時候,瞭解到廬山上有一座神廟,其「神」能在帳中同人說話,每每飲酒, 在空中傳遞杯子。欒巴斷定這是精怪作祟,準備捉拿,精怪害怕,化為書生。騙 娶了齊郡太守的女兒為妻。欒巴趕到揭露真相,然後仰天長嘯,「書生」顯出原 形,原來是一隻狐狸。王維一生曾多次走投無路, 曾被安祿山捉拿, 只因為他會 音樂, 沒被虐待, 但可能經常精神也不安, 長嘯會今人聲音治療法, 但最主要是 驅鬼.

我在桂林山中聽到嘯聲,說不定只是喊叫而己,到底什麼是嘯?


百度注說: 嘯: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類似於打口哨。這個說法很不精 準, 因為古人用這聲是對應凶猛, 而不是膽小的人走夜路的吹嚧.

神話的鬼, 最早. 海內北經說西王母梯而戴勝杖, 其南有三青鳥, 為西王母 取食, 在昆崙北. 大荒山經也說到有人戴勝, 虎齒有豹尾, 穴處名曰西王母. 她 老人家說話聲可能就像虎嘯, 所以吹口哨沒手. 關于為何虎嘯, 易經己經有說到 了 - 就是凶殺之氣.

易通卦驗說: 立秋虎始嘯。衍孔圖雲、虎金精。大戴禮言、虎七月而生。應 陽數。考異郵亦云、虎班文者、陰陽之雜。虎為毛蟲、定是金獸。考異郵雲、參 伐虎之德。義主斬刈。所以學門謂之虎門、乃畫虎於門者。以兌居秋方。兌是說 。言主講說。故又金有殺伐之威、虎有毒害之猛。故金義扶虎。

不論古琴或嘯, 最發達是在六朝時. 魏晉時, 中國開始重養生. 寫養生論的 古琴大師嵇康在《幽憤詩》寫道;「詠嘯長吟,頤性養壽」,「嘯」具有一定的 養生功效。竹林七賢個個都精于嘯. 魏晉時期的文人們特別喜歡長嘯,「竹林七 賢」之一的阮籍曾經在蘇門山遇到隱士孫登,想同他探討嘯法,孫登不做聲,阮 籍心裡不舒暢,於是長嘯而退,阮籍走到半山腰的時候,忽然聽到一種聲音像是 鸞鳳鳴唱,在巖間溪谷裡迴蕩,原來是孫登之嘯。

也許從嘯原始驅鬼到養生, 或可找到嘯法的解答. 按六朝時, 可能流行病比 較多, 加上戰亂, 養生觀的嘯法比孔明時更注重. 養生嘯法具有動靜相兼的特點 ,一方面,嘯必須有舌頭嘴巴的動作,氣流從人體呼吸道振動而出,這必然對軀 體器官有一定的按摩作用。另一方面,嘯是一個複雜的意念調動過程,嘯者通過 內在的意念調整,以達到暫時的忘我境界,這可以進入內功態。我以為曹植在山 東漁山聽到美音,而發梵唄,或可能是當地人的嘯,而不是山上流泉。

我常想孔明在戲台和司馬懿交空時, 加上一段王維的嘯, 或更有戲劇性. 京 劇台角取名有嘯字, 可能是想補其缺. 京劇界有一位最早灌黑膠唱片的女花臉名 齊嘯雲, 她工架子銅錘, 若在台上能發明嘯工, 定有點睛之效. 另一位名嘯的, 是奚嘯伯, 在京劇老生派別, 他的奚派唱工聽來像吹簫出名, 他的學生歐陽中石 寫一本書名特別說嘯: 《嘯伯永嘯:我的師父奚嘯伯先生》, 乃公曾用心去找出 他的嘯是何名堂, 原來奚派的嘯, 不在唱聲, 而在用字 -- 他的聲若吹簫說的是 「衣齊」轍, 這和王維孔明的嘯可能有點不相干.

京劇奚派講「用情行腔」、「錯骨不離骨」、「唱胡琴、讓胡琴」、「趕板 奪字」、「唱戲唱氣口」等等,可以說,他的「唱」是法度嚴謹、有系統、有規 則的一套學問。他在轍口的運用上,也下了極深的苦功,「衣齊」轍是老生演唱 的一個難點,他經過努力,對「奚嘯伯(發音的運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後 來「衣齊」轍幾乎成了他專擅的轍口。他嗓音音量並不大,但清晰悅耳,韻味醇 厚,著名戲曲音韻學家徐慕雲先生形容奚嘯伯的演唱有「洞簫之美」。奚嘯伯對 字的四聲音韻,吞吐收放,能準確、適度地進行藝術處理,對於「吐字」的「噴 」「擦」「彈」「切」各有法度,既細緻又講究。所以他的念白不僅清楚明晰, 字字入耳,而且鏗鏘成節、入情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