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1月 25, 2022

醢(1) 芝麻胡同裡的人倫

醢(1) 芝麻胡同裡的人倫 容乃公

芝麻胡同網文介紹:

一部京味十足的國產年代劇《芝麻胡同》在各大衛視及多家網 路平台熱播,該劇以解放前到改革開放前的 30 多年為時間軸,講述 了男主一家幾十年來經營一家名為「沁芳居」的老牌醬菜舖而發生的 一系列故事。整部劇中,醬菜可以說是最為硬核的一個文化元素,劇 中不僅展現了老字號醬菜廠的製作工藝,拍攝時也選用真正老字號醬 菜作為道具,上屜、打耙、踩黃子……劇中的一招一式都極大地還原 了非遺醬菜技藝,不少網友看後不禁感慨:莫非這部劇的別名叫「舌 尖上的醬菜」?

乃公上了年紀, 天天追劇, 不是想在劇中找人生大道理, 而是無聊寂 寞. 最近追了不少關于北京上海蘇州人生活的劇, 都很夠味, 正陽門 下的小女子 (酒館 ), 姥姥的餃子館, 都挺好 (蘇州彈詞 ), 幸福一 家人 (麵條館 ), 《傻柱》 (四合院 名家廚師 ). 這些戲都點到了 吃的文化與人倫. 這都是一個社會走向富足後人心最大的關懷.

戲劇, 英文 drama, 指的是激烈, 要搞上四五十集, 編戲的都得在正 常人生邊緣做文章. 所以把幾家人亂搞在一起, 仇家變親家, 是最簡 易可以將十來個簽約的演員打發掉. 而其文學也不了離古今戲劇小說 文法. 唯一標準是不能太離譜.

芝麻胡同可能是我最近看過最荒唐離譜的, 也最有戲味的戲. 它把人 倫錯亂玩到無哩頭, 而這郤發生在最有文化空氣的老北京.

戲中錯亂太多, 我就請看官自己去數. 故事主人翁嚴振生娶二老婆, 一個為了救他生命而獻上貞操給害他丈夫的國民黨軍官, 懷了一個後 來被嚴振生收養的男孩. 這孩子生被自己養父報復殺死. 而嚴振生和 大老婆生的兒子離家從軍, 放下新婚妻兒, 回來發現自己的老婆被托 付的發小娶去了.

嚴振生大老婆後來和差點被他收為小老婆的佣人的哥哥, 也是家中佣 人, 在病中生情, 生了一個女娃,.... 等等太多瞎搞的情節.

你會笑我低智,自討苦,去追那些不三不四的戲.

說起吃和人倫, 乃文學二大因素. 而沒胡搞, 就沒戲, 又是文學最高 法理. 中國傳統戲曲常把人生倫常放在一個正常規範的邊緣, 讓戲中 人面對人生最窘困的情境去做兩難的選擇. 搜孤救孤還不能算, 因為 這戲沒有兩難, 但四郎探母即為一個典型中國人對戲的定義所理解的 最佳演繹 ---- 楊六郎面對的不光是忠孝不能兩全 --  當然中國人 一向愛圓滿, 四郎探母的大登殿讓兩個老婆互相體讓, 這就是我們大 夥在看芝劇和類似的電視連續劇最後含淚而笑的原因.

這個手法落在低下的編劇最常選的是另一個門路. 就是和亂倫擦邊. 西洋有悲劇, 而中國沒有悲劇, 因為西洋悲劇 -- 依底帕斯戀母殺父 情節 -- 是把真正亂倫放在戲中, 因循了希臘神話的邏輯. 古代西洋 人不懂何為救贖 -- 不過西方後來也另外用擦了邊的亂倫發展出了現 代小說的先河. 英國第一部小說, 費而汀的湯姆瓊斯小史 (Henry Fielding--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讓主人翁在旅館差點和自 生失離的生母發生關係. 我曾寫過論文, 專談這部小說吃和性的關係 ,因它開展英國近代小民文化的先河.

擦邊亂倫 (我稱為 bordering incest) 的文學其實也是芝麻胡同的 意識形態.

中國人開始大講人倫的人物是孔子. 他寫春秋讓亂臣賊子懼, 很多罵 的是亂倫的事. 春秋時代, 人們對倫常沒太講究, 最常發生的就是一 個烝字, 淫,與長輩婦女姦通。

左傳.桓公十六年:「衛宣公烝於夷姜。」等等.

乃公說亂倫與飲食有關. 烝說上淫, 拿在廚房即烹食方法之一, -- 用熱水氣蒸東西。通「蒸」。如:「烝魚」、「烝飯」.

顯然, 亂倫和人類發明吃的方法用的是同一個概念 -- 而孔子說食色 性也.

芝麻胡同說的是有六百年傳統北京一家名為沁芳居的醬菜廠的故事 -- 一家原名為六必居的事.

舖子有原型可能就是明朝傳到現今的北京出名的六必居醬菜. 它也是祖宗傳承下來的基業。據瞭解六必居的匾額還是明朝嚴嵩所寫 ,從明嘉靖 1530 年到現在也有幾百年的歷史。六必居的創始人是趙 家兄弟,最開始是從小舖面開始做起,一步步的經營到了現在。

嚴振生是北京沁芳居醬菜舖的東家,沁芳居是傳承百年的老字號,從 祖輩開始一直到嚴振生這一代從不敢懈怠。在沁芳居的大廳中有三件 寶貝,那是朝廷獎賞給沁芳居的六品頂戴花翎寶物,單純帽子上的那 一顆珠子就要一萬大洋。看到老北京,看到和朝廷有關的賞賜,看到 傳承百年的祖宗基業,更加讓觀眾相信嚴振生和北京沁芳居是有原型 的,不少觀眾懷疑劇中出現的沁芳居就是六必居。

醢(2)人肉做成肉酱的传统

醢(2) 芝麻胡同裡的人倫 容乃公

芝麻胡同的戲說的即為人倫之羞.

乃公讀易經, 一不解, 為什麼當初商王逼周文王吃自己兒子的肉, 讓 他老人家因而發憤發明易經成為中國文化的開端. 在我讀易經時, 也 常想到大廚師易牙,春秋時期齊國人。中國人最會做菜的先生名為易 牙 -- 原本為寺人,精於烹調,長於辨味,史稱其:「至於味,天下 期於易牙。」「酸則沃之以水,淡則加之以鹹」,「淄澠之合,易牙 嘗知之」. 寵於齊桓公夫人衛共姬, 桓公為了討好她. 說未曾食過嬰 兒的肉,易牙就殺了自己的兒子,煮熟給齊桓公吃. 中國史上易經大 師和最大的廚師易牙都被迫食或烹自己兒子的肉 --乃公的問題為何中 國中最高的智慧和人生最美的口欲都發生在一個被迫烹吃自己兒子的 肉的人物身上, 難道說用被用醢刑的犯人的肉和文化史上最高端的產 物和人肉有關? 後來想到, 當時並非是白煮, 而是正正當當由廚師做 出來可以端上餐桌的一道料理. 自古, 沒聽說有人愛吃開水燙熟的人 肉, 即便是像周文王或桓公夫人吃的口糧與美餐.乃公發現其中有天大 秘訣存在一個字, 這個子就是醢. 醢原是用肉、魚等製成的醬。 但 在古代的也是一種酷刑,把人殺死後剁成肉醬。醢字常出現在一個孔 子做的春秋傳裡 -- 它說的是肉醬

醢從酉。本義: 肉醬 minced and hashed meat 脯醢菜羹。——漢司 馬光《訓儉示康》又如: 醢脯 (肉醬和乾肉 ); 醢醬 (肉醬 )醢,醬也 。——《廣雅》醢古代一種酷刑, 將人剁成肉醬 [mince up sb.into meat] 殺梅伯而醢之, 殺鬼侯而脯之。——《呂氏春秋慎行 論》「卬盛於豆,於豆於其香始升。」毛傳:「木曰豆,瓦曰登,豆 薦菹醢也。」孔疏:「木豆謂之豆瓦豆謂之登,是木曰豆,瓦曰登, 對文則瓦木異名,散則皆名豆。瓦豆者,以陶器質故也。」] 考古發 現商朝有一個東西, 即陶豆,春和傳說陶豆薦菹醢 --- 菹是鹹菜、酸 菜一類食品,醢是肉醬。說明周僅用陶豆盛肉食,也盛菜蔬。 在我 國,醬的製作工藝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也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改良 優化。從遠古時期簡單的用鹽醃製,到先秦時期用各種肉料(加入適 量的谷)與酒合制,再到漢代以豆子、麥子等取代肉料以及此後陸續 推陳出新的制曲工藝,都充分說明了人們對於醬的品質有著更高的追 求。乃公猜想古時, 人們要做醬菜, 原先是用肉, 但肉並不易取得, 在必要時, 可能要用大量的肉品來發酵, 可能缺少肉品來源時, 人肉 會是最好的選擇, 尤其想要處置大量敵國的俘虜傳說做醬菜祖師爺就 是活埋過讀書人的秦始皇. 不過乃公看過令人驚心動魄的秦朝文物, 直為之讚美, 相信秦人未必光會殺人如麻. 聽說鹹菜業祖師爺秦始皇 為了修築萬里長城時,想出將青菜變鹹菜的辦法,解決了民工長期吃 菜的問題。至才至今沒聽說他老人家用人肉去醃醬菜來逼害俘虜. 醢 ,醢是肉醬,把肉曬搗碎,放人鹽、酒,發酵釀製。把人也可以這麼 做了,是一種有創意的刑罰。

《詩經大雅行葺》:「醓醢以薦」,「醢」是肉醬,「醓」是造肉醬 時加進動物的血,較為稀一點。從《詩經》成書於西周至春秋中葉, 及《大雅》一篇反映西周歷史,可以肯定的,肉醬的方法應出現在西 周或更早以前。

《禮記內則》 (約成書於戰國 (前 275 年至前 221 年 )至西漢 ( 前 206 年至 23 年 )初年間 )在載先秦貴族用膳的禮節時記載了不同 的醬配合不同的食物:「腶脩蚳醢,脯羹兔醢,麋膚魚醢,魚膾芥醬 ,麋腥醢醬」,意思是「吃薑桂肉條時用螞蟻醬,吃煮乾肉時用兔肉 醬,吃麋鹿皮時用魚肉醬,吃魚片時用芥醬,吃生麋鹿時用肉醬。」 由此可見,在先秦時代,不但人們已培養了一些關於醬的飲食習慣, 而且醬的種類很繁多。在西漢以前的古籍《詩經》和《禮記》中的醬 ,絕大多數是兔、雁、鹿、甚至螞蟻等「野味」,孔子說「不得其醬 不食」 (《論語鄉黨》 )他老人家很清楚, 用人肉的醬可能偶而也流 傳在各國名廚手藝之中, 他不小心也吃到. 他在週游列國時, 可能經 常會先問一下, 請問這東西有人肉在其中嗎? 聽說孔子聽說子路被殺 後, 被人家剁成肉醬, 把要吃的肉醬丟了. 《禮記檀弓上》:「孔 子哭子路於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進使者而問故。使 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醢(3) 醢的文學,烹飪和招魂 容乃公

醢(3) 醢的文學,烹飪和招魂 容乃公

上回乃公談過叫魂, 這是招魂之一法. 以楚國人信鬼, 屈原寫過 招魂, 它曾普遍流行於世界各民族中,是一種自發的習俗。同樣也流 行於三峽地區,以楚國為甚。招魂要念招魂詞,招魂詞各個地方不同 ,但大體內容都相同。現以《楚辭招魂》為例,屈原寫道:

魂兮歸來!去君之恆干,何為乎四方些?捨君之樂處,而離彼不 祥兮。魂兮歸來!東方不可以托些。長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 出,流金鑠石些。……歸來歸來,不可以托此。魂兮歸來!南方不可 以止些,雕題黑齒,得人肉以祀,以其骨為醢些。……歸來歸來,不 可以久淫些。魂兮歸來!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旋入雷淵。靡散而 不可止些。……歸來歸來,恐自遺賊些。魂兮歸來!北方不可以止些 ,增水峨峨,飛雪千里些。歸來歸來不可以久些。……歸來歸來,往 恐危身些。

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題黑齒,得人肉以祀,以其骨為醢些。…… 歸來歸來,不可以久淫些。魂兮歸來!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旋入 雷淵。靡散而不可止些。……歸來歸來,恐自遺賊些。魂兮歸來!這 段令人驚動魄的句子, 涉及楚人對更南方的民族風俗的招呼:

「魂啊回來吧,南方是不可以棲息的!額刻花紋染著黑齒的野人 ,掠奪人後以其肉為祭祀,還將其骨頭磨成肉醬。」《招魂》是楚辭 中的名篇,然而其古韻森森中卻道出了這樣一個事實:中國詩文中的 江南,正是以如此的血色作為開篇的。

有人以為雕題黑齒國指古代百越之地文身刺青民族。

《山海經‧海內南經》:「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 在鬱水南。鬱水出湘陵南海」,鬱水今廣西西江。東漢議郎楊孚《異 物誌》對雕題國有較詳細的記載:「雕題國,畫其面及身,刻其肌而 青之,或若錦衣,或若魚鱗。」屈原楚辭招魂篇:「雕題黑齒,得人 肉以祀,以其骨為醢些。」

當時的中國,北方遠較南方發達,北人看待南人,自然也容易帶 有一先進文明特有的鄙視色彩。不過,《莊子》與《戰國策》中所記 載的場景,在江南人的詩歌中也同樣被印證,《楚辭‧招魂》便用華 麗的筆法勾勒了江南的風土人情:「魂兮歸來,南方不可以止些!雕 題黑齒,得人肉以祀,以其骨為醢些。」

醓醢:有汁的醬肉。常用魚肉, 即醢魚:將魚製成肉醬。 商朝有專人管這行常,稱為醢人

醢人掌四豆之實.朝事之豆.其實韭菹.墑醢.昌本.麋鐸.菁 菹.鹿鐸.茆菹.麇鐸.饋食之豆.其實葵菹.蠃醢.脾析.紈醢. 蜃.玭醢.豚拍.魚醢.加豆之實.芹菹.兔醢.深蒲.墑醢.頑菹 .鷫醢.筍菹.魚醢.豆之實.酏食糝食.這東西主要用來祭祀.即 共醯.

袁枚當解釋為何祭祀得用醯:

「尊作體物非不工;然享宴者,必先有三牲五鼎,而後有葵菹螈 醢之供』袁枚在詩話人把醯和文學扯在一起, 因為醯用材料, 有「夾 竹桃」之類。而且方法講究, 可比比韓國料理大醬: 「若作酒醴,爾 惟麴;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酒醴須麴以成,鹽鹹梅醋,羹須鹹 醋以和之。」先秦文獻有云:「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 。」是知人們很早就對烹調兩者關係的個中奧妙有較深的領會。

醢,醢是肉醬,把肉曬乾搗碎,放人鹽、酒,發酵釀製。把人也 可以這麼做了,是一種有創意的刑罰。

《呂氏春秋‧行論》:「昔者紂為無道,殺梅伯而醢之,殺鬼侯 而脯之,以禮諸侯於廟。殺人拿來做肉醬,

禮記說:『孔子哭子路於中庭。既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 「醢之 矣。」遂命覆醢。』子路被做成肉醬的故事不是傳聞, 所 以有孔子覆醢之記逑. 子路為何得到這種惡刑, 書上沒多說. 主要是 太恐怖. 以後史上多有人效法, 我以為在孔子的禮記後來被淡出, 祭 祀簡化, 才少了醢刑的事. 在漢朝高皇后殺了彭越, 還做成肉醬, 為 了殺雞儆猴:

十一年,高后誅淮陰侯,布因心恐。夏,漢誅梁王彭越,盛其醢 以遍賜諸侯。至淮南,淮南王方獵,見醢,因大恐,陰令人部聚兵, 候伺旁郡警急。「十一年,高后誅淮陰侯,布因心恐。夏,漢誅梁王 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賜諸侯。

我以為把人肉做肉醬, 可能最深諳其道的是屈原. 他在楚辭中再 再用到醢字, 『殺梅伯而醢之, 殺鬼侯而脯之』。梅是齊民要術中烹 飪文化, 也是文學, 而脯, 則歸于迷信的部份, 是醢的宗教文化 -- 這些後來學屈原的文學家們都不會了理的.

關於醢(肉醬)的製法,是把肉剁碎,拌上鹽、酒麴、生薑、桂 皮等,再加上酒,密封百日而成。古時酒的濃度不高,用來浸漬碎肉 ,多少都會發酵。食物發酵後會產生特殊的氣味,對於以煮和蒸為主 要烹飪手段的古代飲食,更具有其添香、加味的意義。這氣味多少和 驅鬼有關.

星期三, 11月 23, 2022

古鎮有時也得睡覺

古鎮有時也得睡覺 容乃公

在歐洲旅行, 最深的印像是很多城市, 全都保持百年來原樣. 我常會好奇走 進住那兒民家, 裡頭沒太多傢俱擺設, 幾乎空空如也. 在愛沙尼亞古鎮, 走在千 年沒動過的石板路, 光滑如洗, 我以為自己回到古代了. 而歐洲像這樣小鎮數都 數不清.

這種沉睡的城鎮在歐洲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比利時的布魯日. 它曾因為拿破 倫而從一個商業重鎮變成一個睡了二百年, 人口十來萬的歐洲古城大約從 1500 年開始,連那條曾為布魯日帶來繁榮的茲溫海道開始淤積,布魯日作為經濟龍頭 的地位很快就被安特衛普取代。17 世紀時,蕾絲產業終止了,布魯日仍想方設 法要恢復舊日光。1650 年代時英王查理二世的行宮以及流亡時的行館都設在這 裡。

他們將舊的港灣設施現代化了,也建立了新的運河通往海岸,但是並不成功 。布魯日漸漸貧困了並從歐洲的舞台上淡出。喬治羅登巴克(Georges Rodenbach )曾將這個沉睡的城市稱為「沉寂的布魯日(Bruges-la- Morte)」 ,並出版了同名著作。該書引起了各國人士對布魯日保存的文化和藝術寶藏的興 趣。

我曾走在布魯日小鎮中, 除了在鎮中穿梭的旅行團, 城鎮安靜得好像在入睡 , 而這是二十一世紀的歐洲. 我跟自己說, 希望這個城市不要被吵醒.

我覺得烏鎮和布魯日很像, 但是現在走在烏鎮, 幾乎可以說是摩肩擦踵 -- 我去過幾次, 總覺得好像看來看去都是陳向宏的烏鎮, 一個忙得沒機會打個盹的 烏鎮. 說真的, 我就一直沒心想再回去了 -- 討厭它的俗氣.

我其實很佩服陳向宏的創意和魄力 -- 能在中國辦一個國際藝術節是很了不 起. 但是我心中也存一些疑問. 為什麼布魯日可以保持上千年, 仍然可以是一個 被選為世界文化寶藏的城市, 而沒有人在意它仍在安祥的睡眠.

現代中國人一直在做一些強要一個城市去適居民的生活 -- 把它變成一個文 化乳牛, 而不是讓居民去適應城市,-- 將來中國人會不會為了太多都更而責備先 人像在一個名畫上塗鴉而沾沾自喜的做法.

你能想像布拉格被都更會成為什麼狀況?會不會被人家看為災難.

死寂之城布魯日(Bruges-la-Morte),意大利文原文為 Bruges la morta 。稱布魯日為死寂之城的說法,來自比利時作家喬治‧羅登巴赫(Georges Rodenbach, 1855~1889)的布魯日拉莫爾特 (死寂之城布魯日 ). 這部小說後來 成為象微主義城市的歐洲古鎮浮世繪經典.

古鎮可以帶來文化的復興, 但沒有說要拿它當做文化的祭旗, 我們要學會給 一個老城市放生, 而不是在它上頭加上太多的包裝或文化承諾.

玫瑰碼(Rozenhoedkaai)是布魯日的一條街道,沿著名叫 Zoutdijk 的 運河,從第韋爾到 Braambergstraat。

在早期,此處很可能有一個碼頭,船舶在此卸鹽。直到 18 世紀,才使用「 玫瑰碼頭」這個名稱,原因是此處有售賣念珠的攤販。

在喬治‧羅登巴赫《Bruges-la-Morte》中,主角就住在這條街上。

Bruges-la-Morte 是講法語的比利時作家喬治‧羅登巴赫(Georges Rodenbach, 1855-1898 年)的小說,被認為是像徵主義的傑作,於 1892 年 2 月 4 日至 14 日首次以連載形式在《費加羅》的專欄中出版,然後在同年 5 月 ,在 Marpon & Flammarion(巴黎)展出了代表城市各個方面的照片的複製品。這是文學文本 中照片的第一次出現。

這部以布魯日市本身為中心人物的作品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使其作者名聲大 噪。但是,根據湯姆‧拉諾耶的說法,羅登巴赫在法國布魯日描述了法蘭德斯跳 動的心臟,在懷舊的方面並反對布魯日海港(或澤布呂赫)的項目,羅登巴赫將 成為他所在城市的不受歡迎的人物。雖然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它的名 聲,因此由於文學旅遊而對其經濟復甦做出了部分貢獻。

1892 年的原版封面是費爾南德‧赫諾普夫 (Fernand Khnopff) 的一幅畫作 的複製品,而故事本身則附有從布魯日市拍攝的半色調版畫。

羅登巴赫在他的書的開頭有以下警告。然而,它並沒有出現在小說的手稿中 ,也沒有出現在《費加羅報》的原版中。其隨後的寫作旨在證明說明故事的照片 的合理性 。

「在這項充滿激情的研究中,我們也主要是想喚起一座城市,這座城市是一 個與情緒相關的基本角色,它建議、勸阻、決定採取行動。

讓城市指揮行動;他的城市景觀不再僅僅作為背景,作為有些隨意選擇的 描述性主題,而是與書中的事件相關聯。

這就是為什麼重要的原因,因為布魯日的這些裝飾在冒險中合作,在這裡也 複製它們,插入頁面之間:碼頭,廢棄的街道,舊住宅,運河,修道院,教 堂,禮拜金匠,鐘樓,以便那些閱讀我們的人也受到了城市的存在和影響,體驗 了更近水域的感染力,感受著高樓在文字上的影子。

星期二, 11月 15, 2022

術數里的命運觀

術數里的命運觀

容乃公

本文作者為命理學家, 《原載網路與書十三 期》

算命是為了改命 ──術數里的命運觀

中國人基本上是口頭說命中注定,但很少人真心相信它。 人對命運的理解牽涉 到一個最難的問題就是──心靈,心靈是沒有歷史證據的,它不會留下任何證物 。所以,揣測前人對於命運的看法很不容易。我們不能假設中國人是不是宿命論 者,我認為人類任何的文化、宗教,基本上對人與天的看法差不多。所以算命, 以及人對命運的興趣,牽涉到宗教儀式、禮儀、文化活動,不能光是在理念上瞭 解。基本上命運是文化問題,幾乎各個民族都有處理這個問題的觀念和方法。 術 數發展和科舉制度有關中國的算命活動到漢朝才開始普遍,平民算命則遲至五代 宋朝八字興起的時候。八字是由唐朝李虛中發明的(他只用到年月日三柱,到了 徐子平才改加時柱,成為現在習用的八字)。

唐宋時將算命稱為「祿命法」,是 和科舉制度一起出來的,顯然中國的算命術在某些程度上和做官有關,普通人還 沒有資格去算八字。其實古時候的人很現實,論命時也是如此。所以中國命學充 滿科舉制度思想(八字中所謂的正官、正財、正印,這些都和科舉有關),也因 此我們現在算八字常會遇到很多難題,比方說「夫」、「官」、「財」的定義是 什麼,今昔的解釋就不太一樣。早期的算命者都是出入宮廷的,唐朝袁天罡其實 就是個宮廷算命家。這個習慣一直沿襲到清朝。宋朝以後,系統的算命走入民間 。宋朝筆記小說裡講到杭州等都市裡的算命攤子,可能和現在街坊充斥算命攤子 景象差不多。其實幾個重要的八字書,就是在京城的一些讀書人觀察朝廷的變化 後,所記載下來的。像是明朝《三命通會》所寫的幾百個例子,大都是做官的命 ,老百姓的八字很少。民間是怎樣算命呢?民間和道教產生關係,一般民俗宗教 ,像是小孩犯煞等,很多觀念古時候就有,像是燒冥紙從漢朝到現在都沒有改。 後來自稱「子平術」的命理專家,像清初任鐵樵,明朝的張楠寫《神峰通考》, 都是要去闢除民間迷信神煞的信仰,基本上可以看成讀書人算命和比較接近道家 的民間算命的對抗。其實清朝流行的大流年批命仍用神煞,這些寫書的讀書人基 本上和相信鬼神的小百姓的算命很不同。純子平術其實並不很可取,我在初學算 命時很不願談神煞,後來才發現不談神煞,算命用處不大,因為人間的問題和凶 神惡煞有關,和宗教有關。算命被稱為星命是有道理的,因為星命與人的命運是 宗教問題。 算命是一種生活方式中國人偏重綜合性的思考方式,思考生命的問題 時,它同時是文化問題、藝術問題、生活問題,也是政治的問題。這種特色顯現 在易經占卜上,這是一個同時去體會空間、時間、概念、感覺,又同時展現特定 靈視的那種能力。甚至中國發明文字就不全是為了傳播溝通,可能比較是為了對 付命運的問題,不信你看中國人創造文字背後原始的功能,都是為了鬼神問題, 是有宗教含意的,做為溝通工具是以後的事情,甲骨文就是一個例子。所以古時 候的人算命也有多種意義,它不僅是想預知未來,同時也是一種儀式,比方說出 生時是要排八字的,不是為了知道這個小孩以後會怎樣,他就是一定要有一個八 字。其實中國人一直都不是宿命論者,因為中國人不是用單一方式去想問題,歷 史是文學,文學是歷史也是藝術,沒有什麼純藝術。

五四運動以前的中國人,算 命不僅是算命,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休閒,是非常快樂的事情,文人也會研 究,自己批八字。它同時也是一種人際關係。像是《登科錄》,以前皇帝用一個 官,或一個人中了進士後,還要向朝廷報告作了什麼夢。所有進士在考試前幾天 或幾個月,發生了什麼事都要向皇帝報備,看看是否有什麼異狀,他們相信這個 事就把它寫在《登科錄》裡。清朝康熙、雍正皇帝,他們奏摺裡面都有別人的八 字,也常討論,對政治影響相當大。算命還影響到生活各個層面。就以蓋房子來 說,《營造法式》、《魯班經》,哪一樣不是和算命有關?另外,最重要的是宗 教。以中國的戲曲活動來說,原本戲曲就是為了宗教的功能而設的,它和命運當 然有關係──戲曲的最大目的是消災,它演述的是中國人對抗命運的方法。所以 不能單獨用哲學的方式去討論中國的命理學,而是要把它放在中國文化史裡來討 論,就像以前把算命術歸入《藝術典》一樣。 算命的功利性算命除了是一種生活 方式外,中國人算命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改命。改命的活動是自古即有的, 像是漢朝有巫蠱之禍,就是利用蠱去影響政治,不就是改命嗎?算命的人應該告 訴人原因以及如何解,這在中國民俗是非常發達的。

我們的命理文化等於是幫算 命的人解決問題的文化。根據我的觀察,近代科學家與西方社會學家因為採用科 學原理和邏輯,應用或然率和統計學做為研究方法,比較相信宇宙事物發展有一 定的公式和規律,他們比較不信人的意志可以改變自然律,也就是說他們不太相 信超自然律,而視之為迷信。只是他們並沒看出自己這種信仰就是相信命中注定 的道理。不相信科學原理或認為宇宙運行沒有必然性的常人,卻多少對人的命運 心存僥倖,這種人相信萬物運行的偶然性,而非必然性,其實這就是中國人的信 仰模式,也可以說中國人基本上是口頭說命中注定,但很少有人真心去相信它。 中國人看來迷信,其實是相當世故而精明。

在原始社會,大小事都問占問卜,但 是都有人的參與。最早談到命學的古書《尚書》有所謂「立時人作卜筮,三人占 則從二人之言」(〈洪範〉)。由此不難看出,古人對問神的效用仍然半信半疑 ,所以不能決時還得要多問人。在決定過程中,即在決策之前,首先要用心思考 ,同官員們商議,徵求平民百姓的意見,以及看占卜、占筮的答案,並要在1.國 君自己、2.卜人、3.筮人、4.卿士、5.庶人這五個意見中,按照五個方面的抉擇 原則去權衡。這也是很合乎民主精神的。我們可以說中國人對天的敬畏,多少是 因為相信命運是受天左右,古人是相信天命的。但是人也可以去改命。

中國人發 展的宗教行為,主要是想用宗教來和老天談判,因為相信人可以用膜拜、祭祀, 甚至用鎮壓、管束或賄賂的方法,對付帶給人們好運或不幸的鬼靈,或進行其他 種種改命的行為,比如求子、求官、求財、消災解厄,所以中國人信神的特點是 相當功利的,其目的是為了改命。算命或推命基本的前提是,命是可以被算出來 的。在清末開始流行星命合參,所謂星命合參就是把流行在宋朝以前、主要從西 域傳來的五星法,配上八字和紫微斗數一起來批流年。在民間星命合參的大流年 ,通常交代一個人命盤裡的十二件狀況,即命宮、兄弟、夫妻、子女、財帛、疾 厄、遷移、奴僕、事業、田宅、福德、父母,此外也談到個性或特別遭遇,比如 某年某月會生病,官非、血光、失財、見鬼等等。另外,最主要是要寫出一個人 的大限,也就是死亡的可能時間,以及死時多少子女會在旁送終。不過,命可以 被算出來仍然有或然率。某些人的某些事是定死的,但也有很多別的方面卻不定 。到底哪些是先天定死的,這就得看算命人的本事來推了。不過,顯然其中或然 率非常高,才會有這麼多人能靠算命吃飯。這當然也說明了中國人相信命中注定 的傾向,只是我們不能忽略一個重要的事情──中國人算命的文化得以發展並不 是因為完全聽天由命,而是積極地想搞清楚自己先天會如何,以便可以去找到方 法改變它。本文作者為命理學家, 《原載網路與書十三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