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乃公寫曲中自有雲遮月一文, 談到京劇唱腔. 近代文化紅人張伯駒也曾談過 , 不過他沒說到抽大煙, 而郤和中秋節有關. 事情是這樣的.
據張伯駒『紅毹紀詩注選』,真正起頭雲遮月的,是賈洪林.有詩曰:
到處於今皆馬派,不曾聽過賈洪林。
原賈洪林是譚鑫培之裡子老生,譚必須其陪唱,始相得益彰。賈嗓音時啞時亮,如微雲遮月,唱法時斷時續,比詩人之吟,極饒韻味,馬連良想要學, 居然也學不來. 這說法顛覆了乃
公原先說的.
照張伯駒說,雲遮月唱腔和中秋節有關:
兩種解釋,一種是聲樂名詞,一種是中秋節。作為聲樂名詞的說法是越唱越亮或嗓音有沙音,但是有味兒;再說中秋節,它是人們最喜歡的節日,有一種民間的說法叫八月十五雲遮月
。八月十五正好是稻子成熟的季節,所以很可能中秋節就是 " 秋 報 " 的遺俗。
張伯駒和余叔岩常一起玩, 是玩票, 但文武崑亂都行, 學問更不用說. 沒聽說過他抽大煙, 不過張伯駒頭妻李月娥因為無種無聊、無奈、孤獨、學會了抽大煙,以尋求刺激,打發每日
難挨的時光。抽大煙的惡習,既損害了她的身體,早死了. 可能張是為了隱晦而用中秋節來轉移唱戲抽煙的惡習.
通常人們以為中秋節從唐朝即始. 不過自古以來, 月亮對人生生活非常重要.
古代祭月的禮俗由來甚久,《周禮‧典瑞》說:「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唐孔穎達正義說:「祭日月謂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禮記‧祭義》說:「祭日於壇,祭月於坎。」其正
義說「祭月於壇,謂春分也;祭月於坎,調秋分也。
不過秋分並不一定會在中秋節.
從天文學的角度說,中秋節是太陽經過秋分點時與之最接近的一個滿月日,其時秋高氣爽,天清雲淡,圓月皎潔,民間把秋分日祭月改至八月十五是很有道理的。《晉書》說;「謝尚
鎮牛渚,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會袁宏於別舫諷詠,聲韻清朗,詞意藻拔,尚即逆宏舟,吐華達旦。」這說明漢晉之際便有八月十五觀江潮或泛舟游江的風俗了 -- 只是當時以游
江為主。但中秋節這名目, 至少到唐朝才有. 漢枚乘《七發》說:「客日:『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遊兄弟,並往觀濤於廣陵之曲江。」成了中秋的節日風俗,雖然我們還不能
準確地考證出中秋節起源的年代,但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在盛唐時人們已經開始過中秋了,因為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吟詠中秋的詩歌。至于玉兔傳說, 戰國即開始出現, 見諸楚
辭天問.
傳統節日元宵七夕都可稱為情人節. 唯獨中秋不與焉, 民間故事說中秋怕犯太陰星, 比如小兒不可用手指月. 陰陽河李桂蓮張春生在中秋談情犯了太陰, 最後不好下場.
紅樓夢寫第七十六回, 湘雲說:寒塘渡鶴影。黛玉接了句:冷月葬花魂。
冷月葬花魂」的意思,就是在淒清的中秋夜,湖面上倒映著中秋月,花魂一步一步地沉下去了。這就是犯太陰. 她是死在中秋的. 牡丹亭的杜麗娘在中秋之夜死後,直至次年夏天還魂
.
說起這兩人,或有同命相照之處.
「元妃省親時點了四出戲,其中《牡丹亭》的《鬧殤》一折很有門道。」脂硯齋在這裡批語:伏黛玉之死。「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
中孤月照,殘生今夜雨中休,恨匆匆,萍蹤浪影,風剪了玉芙蓉。」
將一生的生和死同結在中秋的莫過近世作家張氏愛玲. 張愛玲生在酉月, 即中秋節日. 而她也死在中秋.
她曾寫過: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這是最不可思議的事——年輕時的張,怎能寫出這樣蒼涼的句子?
如今更盡漏殘,她自己的故事,也還沒有完。
有人說她「是和月亮共進退的人」。
不錯,這也算是讖語吧。她是在中秋節後第四天來到這世上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